自然之道—課堂實錄
自然之道—課堂實錄
一、匯入新課。
師:請同學們根據老師的提示來默寫幾個詞語,另外請兩個同學上黑板默寫。
(1)一個勁地責怪自己,特別後悔。(後悔不已)
(2)形容呼吸急促的樣子。(氣喘吁吁)
(3)吃得特別飽。(飽餐一頓)
(4)我們的做法十分愚蠢,好心反而辦壞事。(愚不可及)
(5)爭著向前,惟恐落後,形容十分積極。(爭先恐後)
(6)像游魚那樣一個接一個地出去。(魚貫而出)
師:這兒,最容易錯的字是“貫”中間是斜豎。“愚”字的一豎貫穿下來。把自己容易錯的字再書寫一遍。
生:(訂正寫錯的字)
師:(出示一段內容)選擇默寫的詞語填寫在下面的括號中。
我和同伴及一個生物學家嚮導,結隊來到一個小島旅遊,觀察幼龜是怎樣離巢進入大海的。看到一隻探頭出穴的幼龜被嘲鶇咬啄時,不顧嚮導勸阻,( )要嚮導把幼龜抱向大海。成群的幼龜以為外面很安全,就從巢中( ),結果讓食肉鳥( )。“我們”( )地拯救了一些幼龜,還是不能解決問題。真是令人( )。
(思考:這是第二課時,學生不是帶著一張白紙走進課堂的,所以激發學生原有的知識經驗,利用閱讀期待,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對後面的學習至關重要。本環節將語言積累和運用有機地結合在一起的教學即複習了上一節課的內容,又自然引入下一個環節閱讀期待的學習。)
二、換位思考,把書放進心裡。
學習三至五自然段
(一)學生自主學習
師:在這一段概括課文主要內容的話中,有一個詞語是“愚不可及”。
我們幹了一件蠢事。
出示(比較):我們幹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
現在我們就是那一行遊客,回想自己所做的一切,覺得哪些行為已經是愚不可及了呢?細細讀課文,不動筆墨不讀書,把有關的內容都找出來,細細體會。
生:(讀書,從書中找依據,四分鐘後)
(思考:“文我一體”“文中有我,我中有文”的換位體驗,這是一種零距離的對話。學生在積極的體驗活動中觸控著文字中角色的情感脈搏,獲得真實感受。換位思考是“書入我心,我入書中”的特別有效的教學方法。)
師:我們每個人都能靜心讀書。好,現在把自己的想法說一說,你們怎麼就覺得自己是愚不可及的呢?
生:(讀文)“突然,一隻幼龜把頭探出巢穴,卻欲出又止,似乎在偵察外面是否安全,正當幼龜躊躇不前時,一隻·····企圖把它拉倒沙灘上去。”
(思考:學生只能找到書上的句子照搬,但是不能把書本語言進行轉化來表達自己是遇不可及的感受,這是很正常的表現。關鍵是教師如何引導學生真正地實現把書讀到心裡去。)
師:同學們能從書上找到有關的句子,這一點很好,怎樣把書上的語言變成自己的理解呢?你們看,我也是那其中的一位遊客,我是這樣想的:
(二)指導把書本語言轉換成自己的語言
1、老師舉一:(課件出示書本語言和老師轉化後的語言比較)
突然,一隻幼龜把頭探出巢穴,卻欲出又止,似乎在偵察外面是否安全·······
“我們的確愚不可及,幼龜把頭探出巢穴,卻欲出又止,感覺是在偵察外面是否安全,還看到嘲鶇啄烏龜的頭。其實已經知道這隻烏龜是偵察員啊,為什麼沒有想到不要阻止烏龜的行為呢?
師:比較一下,老師所你們說的怎麼不一樣。
生:我們就是直接把書上的句子讀了一遍。
生:怎麼“愚不可及”沒有說出來。
生:老師會選書上的句子說明自己是怎麼愚不可及的。
師:對,你們說得很好,就這樣讀書,把書讀到心裡去。
生:(繼續讀書,嘗試把書本語言進行轉化。)
師:把自己讀書的成果和同伴交流一下。
(思考:語文老師不是隻給學生講書的。語文老師是引導學生看書讀書的。一篇文章,學生也能粗略地看懂,可是深奧些的地方,隱藏在字面背後的意義,他們就未必能夠領會。老師必須在這些場合給學生指點一下,只要三言兩語,,能使他們開竅就行。老師經常這樣做,學生看書讀書的能力自然會提高。)
2、反三:讓學生分小組組織語言通順地表達。
師:你們還找到了哪些句子說明自己愚不可及的。
生1:我找到了一處 。“嚮導卻若無其事地答道:‘叼就叼去吧,自然之道,就是這樣的。’……嚮導極不情願地抱起那隻小龜,朝大海走去。”
嚮導看到了嘲鶇啄烏龜的頭一點也不吃驚,還說這是自然之道,沒有什麼,我們還不相信,太不信任嚮導了,真是愚不可及啊!
生2、:我們是很蠢,嚮導極不情願地抱起那隻小龜,朝大海走去,我們怎麼沒有想到嚮導的提醒是正確的呢?
生3:嚮導說這番話,其實自己已經對幼龜離巢入海心知肚明瞭,才這樣的冷淡、這樣若無其事的。我們卻不明白。
生4:嚮導的神態是那樣平靜,說話的語氣也是若無其事,言下之意是說,這是大自然的規律,是太平洋綠龜防護天敵、自我保護的手段。我們竟然不相信,還責怪嚮導,嚮導是沒有辦法的情況下才極不情願地把小烏龜抱回大海的。我們真是愚不可及啊!
師:愚不可及的事還有呢?當我們瞭解了事情的真相後更是認為自己愚不可及了。
生:我們太蠢了,不顧自然規律,焦急地想救小海龜,而導至海龜受到巨大傷害。
(思考:閱讀不僅是個體生命與文字,作者的對話,與旁人的對話過程也是對自己生活的一種對話與感悟。學生個性對閱讀文字的解讀,往往是片面的,所以引導學生與學生、學生與老師交流各自閱讀感受,分享別人的智慧與成果,對學生提高自己的認識,改善自己的學習方式,是很有必要的。如果能與他人形成共鳴或碰撞,這是閱讀中的一種樂趣。)
出示:成群的幼龜魚貫而出……那隻先出來的幼龜,原來是龜群的“偵察兵”,一旦遇到危險,便會返回龜巢,那隻幼龜被嚮導引向大海,巢中的幼龜得到錯誤的資訊,以為外面的很安全,於是爭先恐後地結伴而出。
生:(自由讀,齊讀)
師:我們的愚不可及造成的結果是可悲的,大家來讀一讀。
3、指導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生:(朗讀課文的第七自然段)
(學生讀得比較整齊,也能入境,但是不能入情,採用引讀的辦法,有感情地朗讀七八自然段)
師:儘管我們來回奔跑,儘管我們拼命拯救,還是給幼龜們帶來了很大的傷害。此刻的補救顯然已經晚了。抬頭仰望天空(引讀課文第八節第一句)
生:(讀課文第八節第一句)
師:看我們做了些什麼——
生:(讀文)“數十隻幼龜已成了嘲鶇、海鷗、鰹鳥的口中之食。”
師:一隻幼龜得救了,無數只幼龜喪生了——看我們做了些什麼;
生:(繼續讀文)
師:一隻嘲鶇飛走了,數十隻食肉鳥歡笑了——這就是我們做的蠢事。
生:(自由有感情地朗讀第七八自然段)
師:別看這小小的綠龜,他們也是有的一套躲避危險、防禦危險的辦法!可這樣的辦法卻被我們給破壞了。這2個小節裡的每個字,每句話,甚至是每個標點,都跳動著作者那難以言說的痛苦!
因為——(再出示):“我們幹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
(思考:有感情的朗讀,不是簡單地讓學生讀出教師解讀文字後的感情,也不是被逼出的可能是作者的情感,更不是自己想怎麼讀就怎麼讀,而是學生與文字的對話中,教師喚醒了學生內在的、深刻的思維、獲得對生命的感悟,由此昂揚其率真而靈動的'激情。)
三、再讀課文,發揮想象寫話。
師:我們已經認識到自己的愚不可及了,嚮導呢,何嘗不自責呢?我們再把書讀進心裡去。(出示)
嚮導心裡難受極了:
他一邊走,一邊發出悲嘆:“如果不是我們,這些海龜就不會受到傷害.”
生:我是學生物的,知道自然之道,竟然沒有攔住這些無知的遊客。我失職。
生:原本想透過事實教育大家,沒有想到釀成這麼大的悲劇。我有罪。
生:哦明明知道他們的想法會害了幼龜,不制止,反而抱起那隻小龜朝大海走去,才導致這樣的結果,可恨啊!
生:我不是沒有同情心,也不是想讓飢餓的食肉鳥有口飯吃,我對幼龜的生活習性還是很瞭解的,也知道這種做法可能會給幼龜帶來危險,但迫於遊人的壓力而又不得不做。我也沒有意識到事情的後果會那麼嚴重啊。
······
師:原本無奈的嚮導現在多了一份悲傷。讀出他無限的悲嘆:
生:(讀)“如果不是我們,這些海龜根本就不會受到傷害。”
*(思考:文字始終是處於“召喚狀態”,引誘讀者去填補它、啟用它、創造它、完善它。想象是人類思維的翅膀,讓學生在文字個性化的閱讀中放飛想象,是學生走進文字,超越文字的實踐活動。)
四、迴歸“道”,提升文字理解。
師:大自然氣象萬千,美麗無比,充滿生機,也充滿神秘。這“道”不是我們第一節理解的簡單的“規律”概念化的兩字,而是——。
生:大自然中的現象是十分複雜的,沒有調查清楚就不要亂做決定或指揮。
生:人不要自作聰明,要知道,有很多時候,聰明反被聰明誤;如果不按規律辦事,往往事與願違,好心辦壞事;
生:大自然中的萬事萬物都有自己存在的道理,遵循這個生存的法則和規律,大自然就受到保護;違背這個生存的法則和規律,大自然就受到傷害。
(思考:第一教時,學生對“道”的理解僅僅是對文字本身的理解,透過引領、探究,學生的認識得到了提升])
師:要遵循自然之道,要按自然規律辦事,否則,就會產生與我們願望相反的結果。你們接觸過這樣違背自然之道的事嗎?你認為怎樣才會不違背“自然之道”?
生:(充分交流課外知識)如候鳥遷徙不能挽留;山澗小魚難在魚缸生存;老虎圈養便失去野性;溫室難育參天大樹……)
師:今天的學習,我們靜心讀書,把自己當作文中的一個人物,把書讀到自己的心裡去。這是一種很好的讀書方法。不斷地運用這種讀書方法,你一定會享受讀書的快樂。
在讀書的過程中,我們將會學到很多知識,能夠充實我們的頭腦,讓我們變得聰明,更讓我們變得有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