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教案示例
教學目標:
①識記:三大產業的劃分,國內生產總值和國民生產總值的基本含義,科教興農的典型事例。
②運用:用我國經濟發展中正反兩方面的事例,說明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也是社會安定、國家自主的基礎。
③樹立“重農”、“愛農”、“興農”的思想和志向。
教學過程:
思想政治課教和學的任務,不是為了記住課本中的一些知識,而是為了獲得基本觀點和閱讀、思考的方法。今天,我們將藉助於高一《思想政治》中《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這一內容,在這方面作一探索。
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P98-106)
從這個標題可以看出,我們這節課著重要了解“農業”與“國民經濟”的關係:
首先,從範圍來看,“國民經濟”的範圍要大於“農業”,國民經濟除了農業以外還有其他行業。這就要解決“國民經濟究竟包括那些行業或產業”、“農業究竟是什麼樣的行業或產業”等問題。
其次,農業雖然不是國民經濟的全部,但卻是國民經濟的“基礎”。這就要解決“農業究竟是不是國民經濟的基礎”、“如何保證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基礎地位”等問題。
先解決“國民經濟究竟包括那些行業或產業”問題。
設問:國民經濟究竟包括那些行業或產業?請大家說說。
俗話說,“三百六十行”,隨著社會的進步和分工的發展,在現代社會中其實又何止“三千六百行”?行業越來越多、越來越複雜是總的趨勢。為了把握和研究的方便,經濟學界把眾多的行業劃分為幾個大的產業。因此,行業問題就轉化為產業問題。
我們通常所說的產業 結構,第一層次就是指三大產業結構;我們國家現在正在進行的產業結構調整,第一層次也是三大產業結構的調整。
按照目前世界各國比較流行的劃分方法,一般把各種產業按照它們產生的先後次序劃分為三次產業,又叫三大產業。
設問:什麼是三大產業?三大產業的比重如何衡量?
第一產業:農業;
劃分 第二產業:工業、建築業;
第三產業:第一、第二產業以外的所有行業的總稱。
1.三大產業
國民生產總值:含義、基準
比重的表示方法 關係(內涵、外延)、重要性。
國內生產總值:含義、基準
⑴關於三大產業的劃分:
①我國三大產業的劃分:
設問:按照社會大分工理論,第一、第二、第三次社會大分工分別產生了什麼行業?
先後產生了農業、手工業、商業等行業。這些行業分別屬於不同的產業,我國的三大產業就是以此為依據並加以發展的基礎上形成的。
第一產業:農業。
第二產業:工業、建築業。
第三產業:第一、第二產業以外的所有行業的總稱。
②國際上比較通行的劃分標準:國際上,三類產業的劃分原則上是按產業部門在社會再生產過程所處的階段和人類生活活動的歷史發展順序來確定的:第一產業是指直接作用於自然界生產初級產品的產業。一般以農業為主,包括林、漁、獵等業。第二產業是指把初級產品加工成為滿足人類生產生活進一步需要的物質資料的產業。一般以製造業為主,包括採礦業、建築業等。第三產業則指提供滿足人類基本物質資料需要以外的進一步需要的產品和服務的部門。以服務業為主,包括交通運輸、公用事業的服務;商業、金融、保險等流通方面的服務;教育、新聞、廣播、電視等情報方面的服務;還有專業性服務、行政管理和個人生活服務等。
目前,各國的三類產業統計基本上是一致的,但也有細微的差別。例如,有的把採礦業列入第一產業;還有的認為公用事業應屬於第二產業;也有的把國家機關列入第三產業;西方一些資本主義國家還把色情、等行業列入第三產業。
③三大產業劃分的意義:三大產業的劃分和統計是進行宏觀經濟分析和調整的重要工具和手段之一。一般認為,一國第三產業在國民生產總值中的比重逐步增大,表明一國經濟發達程度逐步提高;在國際比較時,第三產業所佔比重高的國家,經濟發達程度也較高。
⑵關於國民生產總值、國內生產總值:
①國民生產總值的含義:時間 + 範圍 + 內容 + 形式 + 英文縮寫。
②國內生產總值的含義:時間 + 範圍 + 內容 + 形式 + 英文縮寫。
③兩者的區別和聯絡:
共同點:時間、表現、內容。計算的“時間”都是一定時期(通常為一年)內;計算的“內容”都是生產的最終產品和提供的勞務總量;表現的“形式”都是貨幣表現。
不同點:範圍 、英文縮寫 。
④國民生產總值、國內生產總值的重要性:兩者都是綜合反映一國經濟活動的`重要指標。統計這兩項指標,能把三大產業的水平和勞務成果反映出來,有利於促進產業結構的合理化,也便於進行國際經濟的橫向比較。
注:關於國民生產總值、國內生產總值的更為樣盡的內容,可到下冊結合“國民收入的分配”的有關內容的教學進行。
⑤三大產業比重的表示:國民生產總值、國內生產總值由三大產業的產值組成(參見課本P97的示意圖)。所謂三大產業的比重是指三大產業的產值在國民生產總值或國內生產總值中的比例(可利用課本P97的示意圖)。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三大產業都長足的發展,比重也日趨協調。
設問:那麼,我國大三產業的現狀究竟怎樣呢?
接著要解決農業究竟是什麼樣的產業問題。
設問:農業究竟是什麼樣的產業?農業為什麼是國民經濟的基礎?
廣義農業:①誰?利用什麼?②採取什麼辦法?③達到什麼目的?④包括那些部分?
含義
2.農業 狹義農業:泛指種植業。
它包括糧食作物和經濟作物的種植。
地位:是國民經濟中最基本的物質生產部門,是國民經濟的基礎。
⑴關於農業的含義:
設問:農村的農民都生產些什麼產品?
Ⅰ、植物類。Ⅱ、動物類。Ⅲ、工業產品(這已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農業產品。這表明農村不只有農業,還有其他產業。)。
設問:前兩類產品農民是透過什麼手段獲得的?為什麼能獲得?
植物 – 種植;動物 – 養殖。因為,它們都有“生長機能”。
歸納:農業是指人們利用動植物的生長機能,採取人工培養和養殖的辦法,以取得產品的物質生產部門。
①屬什麼生產部門:從含義中我們知道,農業是人類社會的一個“物質生產部門” ,這就把農業與非物質生產部門區分開來了。但是物質生產部門不只有農業。
設問:農業與其他物質生產部門的區別是什麼?
②人們利用什麼:第一,利用什麼:利用動植物的生長機能。這就把農業與工業區分開來了,工業利用的不是“動植物”的“生長機能”,許多工業行業跟“動植物”沒有任何關係;有的工業(如食品工業)雖然利用動植物,但利用的卻不是動植物的“生長機能”,而是動植物體的物質成分。第二,誰利用:動植物的生長機能只有被“人類”利用,才是農業。這就把人類的生產與動物的本能活動區分開來了,有的動物也利用動植物的生長機能,但這只是動物的本能活動,而農業作為一個產業卻是人類的有意識、有目的社會活動。
③人類在利用動植物生長機能時採取的是什麼辦法:採取“人工”培養和養殖(包括直接的和間接的)的辦法,即非“人工”培養和養殖情況下,動植物自然生長機能不屬於農業。所以,即使在人類產生、農業產生以後,原始狀態的動植物的自生自滅的情況也不屬於農業。
④作為物質生產部門的農業其目的是什麼:取得產品。區別於其他物質生產部門的地方是,農業所取得的是動植物體本身,而不是對動植物體加工後的產品。
⑵關於廣義農業和狹義農業:
在經濟學中,農業有廣義和狹義之分。
狹義的農業僅僅指種植業,它包括糧食作物與經濟作物的種植。
廣義的農業除了狹義農業以外,還包括林業、畜牧業、副業、和漁業,即通常所說的“農、林、牧、副、漁”五業。
設問:前面農業的定義是從廣義的角度還是狹義角度下的?為什麼?
設問:第一次社會大分工時產生的農業是“廣義”的還是“狹義”?
設問:在農村是否只有農業?農民從事的生產是否都是農業生產?
在我國,農業主要是從產業的角度講的,農村主要是從行政地域的角度上講的,農民主要是跟戶籍制度有關。要真正搞清我國農業、農村、農民之間的關係,是相當複雜的,可以寫一本厚厚的專著。因此,今天學習農業的有關知識只是我們瞭解農業的開始,而不是結束。有志於這方面探索、研究的人肯定能大有作為。
⑶農業的地位:
①地位是什麼:農業一經誕生便成為社會經濟中最基本的物質生產部門,此後,一直到今天,它仍然是世界各國國民經濟中最基本的物質生產部門。對於目前世界上許多國家(尤其是大國)來說,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如果將國民經濟比作一座高樓大廈,那麼農業便是這座大廈的基石。
②為什麼是國民經濟的基礎:
讓學生談切身的感受:從“人的生存發展 – 其他各部門經濟發展 – 整個社會進步”等環節談談農業的基礎 性。透過討論,歸納出下列共識:一是人們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二是工業特別是輕工業尤其是食品工業原料的主要;三是為工業發展提供廣闊市場;四是為國民經濟其他部門提供勞動力;五是出口物資的重要。綜合起來,對於世界各國來說,
是人類社會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
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主要作用 是工業等其他一切物質的與非物質的生產部門存在、發展的必要條件。
是支撐整個國民經濟不斷髮展與進步的保障。
最後要解決“我國農業的地位、現狀如何,出路在那裡”等問題。
設問:農業在我國國民經濟中的地位怎樣?我國農業現狀究竟如何?我國農業進一步發展的出路何在?
地位:①是什麼?②為什麼?
怎麼樣 發展農業、增產糧食方面取得了相當大的成就。
現狀
3.我國的農業 農業仍然是制約國民經濟發展的薄弱環節。
總的方針:高度重視農業生產,農業的基礎地位不能削弱而只能加強。
怎麼辦 走發展“一優兩高”農業的道路:“四靠”。
具體措施 含義:
調整農村產業結構,大力發展鄉鎮企業 地位:
作用:
⑴關於怎麼樣:
①地位怎麼樣: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糧食是基礎的基礎。
我國的國情決定,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基礎地位和作用更為突出。首先,我國曆史上就是一個傳統的農業國,長期以農為本,農業一直在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中居於頭等重要的地位。其次,從建國以來的實踐看,我國建國初期經濟基礎薄弱,發展工業和其他各產業部門的資金積累相當部分靠農業提供。我國人口眾多,人均佔有耕地少,農業作為衣食之源、生存之本的作用更為突出。
把糧食作為基礎的基礎,這是由我國特殊國情決定的:第一,由於我國人口眾多,吃飯問題始終是我國國民經濟的頭等大事。第二,在我國人均耕地少的情況下,建設和發展還需要佔用相當的耕地,而要實現現代化建設的戰略目標,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人們對糧食的消費數量和質量的要求將會越來越高。如果糧食出現嚴重短缺,那麼在國內就會引起社會動盪、政權不穩;在國際上則會受制於人,國家自立就會受到威脅。
②發展現狀怎麼樣:
一方面,建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發展農業、增產糧食方面取得了相當大的成就,農業生產條件得到了很大改善,農副產品產量大幅度增長,農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
另一方面,農業仍然是制約國民經濟發展的薄弱環節,農業發展速度仍然相對滯後,農業基礎地位仍然比較脆弱。(可以讓學生談談表現和原因 )
農業生產的技術裝備水平與勞動生產率水平均比較低,基礎設施薄弱,抗災能力差;
原因和表現 農產品供給尤其是糧食供給始終處於基本平衡但偏緊的狀態 ;
我國農業生產面臨著可耕地少、人口多的國情。農業資源人均佔有量在世界上屬低水平。
⑵關於怎麼辦:
設問:面對我國農業發展的現狀,要實現這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戰略目標,我們應該怎麼辦?
①總的方針:要高度重視農業生產,在經濟發展的任何階段,農業的基礎地位都不能削弱。
②具體措施:
討論:農民應該怎麼辦?國家應該怎麼辦?農村應該怎麼辦?
農民:學習並運用科學技術,增加對農業的投入。
歸納 國家:穩定並不斷完善政策,發展農業科學技術,增加對農業投入,採取措施切實減輕農民負擔。
農村:增加對農業的投入,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調整農村產業結構,大力發展鄉鎮企業。
學習這部分內容,應該參考黨的十六大報告的有關闡述,要點如下:
㈠建設現代農業,發展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大任務;
㈡加強農業基礎地位;
㈢積極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
㈣發展農產品加工業;
㈤開拓農村市場,健全農產品市場體系;
㈥逐步提高城鎮化水平,引導農村勞動力合理有序流動;
㈦堅持黨在農村的基本政策,長期穩定並不斷完善以家庭承包為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
㈧繼續推進農村稅費改革,減輕農民負擔,保護農民利益。
我們在坐的同學許多來自農村和農民家庭,對農村和農業比較瞭解,有著深厚的感情,因此,在選擇職業時不能忘了農村和農業。農村是我們知識青年有所作為、大顯身手的廣闊天地。只有社會需要的職業才有強大的生命力,職業、行業本身是沒有優劣之分的。要成為優秀的農業人才是很不容易的 ,同時成為優秀的農業人才也是很光榮的,我國首屆國家最高科技將的獲得者之一就是從事農業科學研究的。
小結:
本框題講了兩大塊內容(一是農業,二是我國的農業),解決了四個問題,這四個問
1.是什麼:農業的定義,廣義農業和狹義農業,農業的地位。
2.為什麼,即農業為什麼是國民經濟的基礎:從世界各國和我國兩個層面上講。
3.怎麼樣:我國農業的現狀。
4.怎麼辦:我國農業進一步發展的方針、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