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文化

弘揚朱子文化傳承中華美德書信

弘揚朱子文化傳承中華美德書信

弘揚朱子文化傳承中華美德書信

朱熹不僅文采出眾,口才也很好,其才思敏捷一如紀曉嵐一如劉鏞。

要說善言者多如牛毛,可絕大多數人是為一己之利,或求官或求財。而能夠為百姓利益,不顧犯欺君之罪招殺身之禍在皇帝面前“巧舌如簧”的人卻是寥寥無幾,朱熹可以算一個。

眾所周知,朱熹仕途坎坷:剛進政界就很“不識時務”地敢以“晚輩”的身份公然“頂撞”主張降金的秦檜等人,絲毫不理會什麼“識時務者為俊傑”之類的“人生哲學”。未逢明主, 朱熹楞是急得辭官回家,撒手不幹了。過了幾年,宋高宗一命嗚忽,駕鶴西去,宋孝宗即位詔求直言,這下朱熹終於可以將滿腔熱怒火付之筆上,直言進諫,絲毫不給犀利的言語裹上一層奶油。還好宋孝宗有李世民的胸襟,看後很受感動,還親自召其聽取意見。不過宋孝宗雖有李世民的胸襟卻沒李世民的頭腦,聽取小人讒言, 朱熹仍沒得到重用,於是再次辭官回家。之後又上演了幾次辭職鬧劇後,莫名其妙地被打成了“反派”;之後便沒了動靜。

雖說仕途坎坷,但朱熹也有風光的時候。寧宗時候,,朱熹擔任侍講,他的滿腹經綸,能言善辯令許多文武百官折服,連皇帝都曾是他的fans。皇帝也經常與他拉拉家常。有一次,,朱熹說到自己的家鄉,激動之餘調動所有的腦細胞將尤溪說的天花亂墜,直說的皇帝心花怒放,腦袋發熱,當場拍板決定去尤溪遊玩。本來皇帝親臨,對家鄉來說是一件好事,但還好朱熹是個理性的人,腦筋馬上轉過彎來,心理暗叫不好:皇帝出遊興師動眾,勞民傷財,受苦的肯定是百姓,這樣不就給家鄉添負擔了嗎?這時朱熹計上心來,推說山高水險,車馬難行,力勸皇帝不要去尤溪。

皇帝不甘心,硬要刨根問底:到底怎麼險啦?朱熹說,從東路進尤溪要經過一個叫“馬啼嶺”的地方連“馬”都“啼”啦,可見是多麼地兇險。事實上,的確有這個嶺,只不過是“蹄”而非“啼”“馬蹄嶺”明明是馬的腳,愣被朱熹說成是馬的啼哭,皇帝還信以為真,不過還不甘心:“從西路走怎麼樣?” 朱熹說:西路要經過‘勒骨抽腸’,山高林深,毒蛇猛獸出沒其中……之類的話,又把皇帝嚇得一愣一愣的“勒骨抽腸”,一聽就狠,馬上打消了皇帝的念頭當然,又是朱熹故意說錯話,把“鹿角柳塘”說成“勒骨抽腸”,添油加醋,故弄玄虛,不過冒著犯下欺君之罪的危險,使尤溪的百姓免遭塗炭。

還有一次,皇帝與朱熹聊天時問及尤溪人民的生活。當然啦,皇帝面前,自然要說“國泰民安,百姓生活安定了。誰知皇帝接下來竟“賜”朱熹回鄉一趟,帶點尤溪的特產回來。也該是朱熹理性,此時他想的不是巴結皇帝,而是覺得凡是好的東西皇帝都想要,若真獻特產,被皇帝看中的話還不得年年進貢,苦的還是百姓。朱熹腦筋轉的快,不一會兒又有了主意。回京城後,朱熹獻上的不是金柑綠筍香菇,而是一顆桐子,告訴皇帝這是尤溪的雪梨。皇帝迫不及待地嚐了一口,一口還沒啃完就吐了出來桐子外表與雪梨很相似,但味道就差得遠了。

皇帝大怒,朱熹立馬伏地求饒說:“萬歲息怒,微臣怎敢欺騙皇上,微臣家鄉種的都是這種梨,黎民百姓吃的確實都是這種梨,萬歲賜臣一吃吧!”“演”的栩栩如生,一看就是個“演技派”。被恩准後,朱熹津津有味地吃起了這梨。皇帝見狀,認為是自己山珍海味吃多了,而窮苦人民連飯都吃不飽自然認為這難吃的東西好吃了,於是怒火漸漸消了。他又問朱熹還有什麼東西,朱熹故伎重演,獻上了連根帶葉小竹子和毛竹葉。皇帝一看,說:“罷了罷了,尤溪那麼窮,以後的山稅就免了吧。”此事讓我想起了我省某縣明明窮得只剩下錢了,還大哭貧困,得到了上頭的財政撥款實乃與這個故事有異曲同工之妙。只不過有人說謊是為了中飽私囊,而朱熹的謊言卻是利國利民,為尤溪百姓辦了一件大好事。

弘揚朱子文化傳承中華美德書信

在東海之賓的八閩大地上有一座山城,就是被譽為“閩中尼山”、“海濱謅魯”的朱熹的誕生地閩中明珠尤溪。當你進入尤溪城關來到交通樞紐地的.三岔路口時,你就會看到一尊高大的朱熹塑像正手握書卷、用身遂的目光在注視你。是的,每當我走近塑像,我仿怫就能聽到他的叮嚀和囑咐,我慶幸自己從小就在這中叮嚀和囑咐聲中長大。我為我生在這座山城而感到驕傲。

朱熹爺爺,您知道嗎?在一次公交車上我就看到這樣一番情景:那是一個早上,一位同學正坐在一個座位上。這時,上來了提一位年過花甲的老人,因四周無座位,他只好站著。小同學見到了這個情景,就連忙上前扶住老爺爺,讓他坐到自己的座位上,老人說:“還是你自己坐吧,我站一站沒有什麼關係。”小同學誠懇地說:“不,你年紀大,站著不方便,還是您坐著吧!“您坐吧!”……老爺爺和小同學一直互相讓座,旁邊的人的人看了就稱讚這位小男孩是個懂事的孩子,這時有人站了起來:“小弟弟,你坐下,還是讓他坐我的座位吧!”只聽小同學懇切地說:“朱熹爺爺教育我們要見老者,敬之;見幼者,愛之。我要聽朱熹爺爺的教導啊!”車廂裡響起了熱烈的掌聲。

朱熹爺爺,您的敬老愛幼的精神,正在默默地感染著我們後一輩人。朱熹爺爺,您知道嗎?您小時候刻苦攻讀的故事已在我們腦海裡深深生根,您小的“少年易學老難成,一寸光陰不可輕”《勸學》的話語,我們已牢記在心中。現在我們成千上萬的學子正在以您為榜樣,刻苦攻讀著。我家正同尤溪縣的最高學府一中比鄰,我每天都能見到這樣的情景。

凌晨,天微微亮時,一中的教室裡就亮起了無數盞燈,亮得如同白晝,住校的學生們都來到班級晨讀;深夜,他們還在翻閱著各種資料,在學海橫渡,在書山攀登。正因為這樣,僅只一中這所學校,每年就有一千多名學生考上本科。今年,一中學子羅宏晟取得了661分的高分,成為了省文科狀元,順利的考取了人所向往的名牌大學北京大學。朱熹爺爺,您的勤奮好學的品質深深的影響了我們尤溪的學子,真是“尤溪風月無今古,學海揚帆有後人”!朱熹爺爺,您知道嗎?您四歲時的一句話:“天之上是何物?”使您的父親驚奇,更驚動了我們後人。

天之上到底為何物?人類抱著探索天上高奧密的決心,不斷的探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我國的航天技術有了飛速的發展,從“東方紅一號”到“東方紅三號”,從“神舟一號”到“神舟六號”,為我們中華兒女實現穿越太空的夢想鋪平了道路。朱熹爺爺,您知道了吧,今年十月,我們的“嫦娥一號”奔月衛星發射成功了,中華民族的飛天夢想又一次地實現了!您一定感到無比欣慰,因為您心中的困惑,如今會得到滿意的回答了。

“人之進學在於思,思則能知是與非。”您從小的這種勤于思考、善於思考的學習方法,給了我們一代又一代的後人樹立了光輝的榜樣,我從中得益非淺。朱熹爺爺,您在《觀書有感》中告訴我們:“問渠哪得請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我們會記住:窮里致知是源,反躬踐實更是源。真正地把您的叮囑牢記心間,從小立志,學會讀書,學會做人。

弘揚朱子文化傳承中華美德書信

在那戰事紛擾,國家動盪不安的時代,誕生了影響整個封建社會後半期的思想家--朱熹。是非功過,自有後人評說。他的理學,一時獨尊受寵奉若神明,一時受批遭棄人神共憤。今天,我們以審視的態度來看,不可否認,其精華部分造就了一個道德的民族,一個禮儀的邦國,成為一種堅不可摧的精神凝聚力維繫了中華民族的生存與發展,維繫了中華文明的綿延不絕。人類社會是一個不斷從低階向高階發展的歷史過程。建立平等、互助、協調的和諧社會,一直是人類的美好追求。在朱子的理學中我們看到了和諧的光芒。

宇宙裡有和諧。“天地中間,上是天,下是地,中間有許多日月星辰,山川草木,人物禽獸”(朱熹語)。清晨,初升的太陽帶給人們以溫暖,以光明,它默默的,毫無保留的向地球展示著它的溫情。然後直到黃昏,它的光熱一點點的衰退,衰退,最後消逝。這時,一輪明月已在我們未曾覺察的時候悄悄探出了腦袋,延續著太陽遺留下的一絲光亮。月的周圍,圍繞著無數的,閃爍著的星星。它們似乎手牽著手,繞著月跳著一支迴旋舞。然後在累了的時候靜靜的,相互依偎著聽月亮講故事。講它和太陽交替工作時各盡其職,雖不曾謀面,卻心有靈犀。這樣才維繫了宇宙間的平靜,和諧。

自然界裡有和諧。“等閒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朱熹《春日》),春有春景,秋有秋光,四時不同,風景各異。俯視神州,一幅和諧畫卷:有碧波盪漾,有黃沙漫漫,有鬱郁森林,有巍巍高山,有茫茫草原,蜿蜒盤旋的江河猶如把座座城市串聯起的黃金紐帶。四季更迭,風花雪月有序地迴圈著自己裝點大地的任務:春天,雲捲雲舒,花團錦簇,放眼望去,野芳發而幽香,每個角落都是花的海洋。花與春對語,傾吐出了春之溫暖。夏天,佳木秀而繁陰,翩躚而至的蝴蝶,成群地飛舞在翠色慾滴的草叢中。在藍天的映襯下,生機盎然。蝶與夏互舞,舞出夏之生機。秋天,山高月小,因為有了秋月,夜晚更加溫柔嫵媚,曾經的滄海桑田,迷離悵惘,也應和著月共奏良辰美景。月與秋相奏,奏出秋之詩意。冬天,雪聽到了她的呼喚,身披鵝羽長袍來到了這世界,這時--大地披上了他的綢緞袍,孤零零的樹兒,有了他的銀白色禮服,世界顯得如此單純潔淨。雪與冬相擁,顯出冬之素雅。

人與人之間,更該有和諧。“毋恃勢力而凌逼孤寡,勿貪口腹而恣殺生禽”(朱熹語)。許多往事不堪回首,暴虐的統治者,貪婪的汙吏,冷漠的人情,森嚴的等級,禁錮的思想,侵略者的鐵蹄……那時候,人們是最渴望平等最渴望和諧的吧。人與人和諧相處,曾多少次出現在人們的睡夢中?比如,開花的季節,落日的黃昏和自己的家人並肩穿越滿植香樟的小路,走向溫馨小屋;梔子香飄的校園裡,與同學,朋友暢談自己的人生觀,自己的理想;抑或是獨自走在街上,儘自己所能,幫助每個需要幫助的人,或者面帶微笑,對每個或失落或憂傷的孩子,不為其他,只想把自己的快樂傳播給他們,或許正是對這些美好的夢想追求,讓苦難的民族永不言棄。

是的,我們從沒放棄過對美好對和諧的追求,尤其是今天,尤其是在尤溪,我們的故鄉,朱熹的誕生地,我們更有理由好好弘揚這種思想,這種精神,讓和諧之花在沈城的風中搖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