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農/林/牧/漁

如何解決農村留守兒童的心理問題

如何解決農村留守兒童的心理問題

他們因為缺少關愛,他們因為孤獨,慢慢的問題出現,事已如此,我們應當如何去幫助這些留守兒童呢?以下是聘才網小編精心整理的相關文章,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歡迎閱讀!

如何解決農村留守兒童的心理問題 篇一

一、農村留守兒童的心理特徵

1、自傲型。這類學生有的由於缺少管教,從小就養成了上不服天,下不服地的惟我獨尊的心理特點,心目中沒有同學、沒有老師,沒有他人。不關心集體,不愛參加公益活動,不遵守校規班紀。

2、自卑型。這類學生沉默寡言,學習上遇到困難不敢向老師同學請教,不願意暴露自己的弱點,怕別人譏笑。自卑的心理影響了想象力與創造力的發揮

3、厭倦型。這類學生對他人產生一種厭惡感。不願跟其他同學說話,一味要對著幹,對這類學生如果放鬆教育,將會對社會產生不良後果。

4、孤僻型。這類學生離群,不大方,沒有多少人與他交往。學習成績不能上升,不熱心公益活動,組織能力、自控能力弱,思想教育很難跟上。

二、“留守兒童”教育中的問題

(一)管理難

由於這些孩子的父母大多不在身邊,而爺爺奶奶們只是抱著讓他們吃飽穿暖、不出事的態度來管教他們。所以,這些孩子在家裡處處受著寵溺,爺爺奶奶也都由著他們的性子而為。他們到了學校之後,受不了紀律的約束,大多數孩子便表現為紀律性差,自覺性差。如:上課不注意聽講,做小動作,好貪玩……經常出現屢禁不止、屢教不改的現象。這給教學的順利開展造成了一定的困難。

(二)家庭教育不力

現今,在經濟利益的驅駛及生活的壓力下,許多農民外出打工,這也是造成兒童留守的重要原因。農村“留守兒童”主要由祖父母等老人撫養,而大多數老年人沒有文化知識,對孩子進行不了學習上的輔導,加之近年來教材的變化也讓部分有文化的老年人輔導起來感到吃力,因而對於家庭輔導他們也是力不從心。而教師又不能長期加班加點幫其輔導,這也就造成課後再輔導的難題。當然家庭教育絕不僅僅是一般認為的家庭課後輔導,真正意義上的家庭教育應當是對孩子生活與做人常識的教育,同時,其父母的言行對孩子是一種潛移默化的教育。

(三)學習吃力

由於這些“留守兒童”長期以來形成的學習主動性差,加之家庭教育跟不上等因素,這些孩子均學習吃力。儘管在校期間老師的督促約束。可回到家,爺爺奶奶又督導不力,致使這些學生養成了一緊一鬆的習慣。學校與家庭不能形成教育合力,從而收效甚微。我個人認為:要緩解這些“留守兒童”學習吃力的現狀,必須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如何做到這一點呢?就是要改變以往傳統的教育模式,應用參與教學法,使學生參與到教學過程中,與教師形成互動,並想方設法調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使課堂氣氛活躍,從而讓學生樂於學習、勤於學習、使他們逐漸改掉以前的厭學情緒,進而提高他們的學習效率和成績。

“留守兒童”在教育過程中碰到的問題遠不止以上這些,他們有的還要面臨生活的壓力和同伴的奚落(父母離異留在農村的孩子),時間久了,就會給孩子的心理造成一種潛移默化的傷害和影響,更有甚者還會影響他們以後的生活。

三、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我校學生的主流是留守兒童。這些留守心理健康成長問題已倍受關注。留守兒童極易表現出膽小、遲鈍、不愛與人交往、少言少語,自我調控能力差等不良人格特點,這些不良的人格特點會直接影響到留守兒童的身心發展,致使留守兒童在性格上變得孤僻自卑,缺乏自信,存在不同程度上的心理問題,留守兒童的教育是當今社會、學校教育面臨的新課題,留守兒童已經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更是我們工作的重點。我認為應做到兩個字,一個字是細,另一個字是愛。教育好留守兒童不僅要有愛,而且還要注意恰當的教育方法。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策略,會讓農村來的小學留守兒童臉上綻開燦爛的笑容。

在教育工作實踐中,面對留守兒童,我主要採用了下面的五步教育法。

1.愛心培育以心感悟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一個好教師意味著什麼?首先意味著他熱愛孩子,感到跟孩子交往是一種樂趣,相信每個孩子都能成為一個好人,善於跟他們交朋友,關心孩子的快樂和悲傷,瞭解孩子的心靈,時刻不忘自己也曾是個孩子。”教育實施心理健康教育就要用“愛心育人”。一個愛的微笑,一句愛的話語,都可能激起學生潛在的能量,愛,能使淫雨霏霏轉為豔陽高照。

2.尊重以禮以情覺悟

農村留守兒童,擁有作為人不可剝奪的`基本權利尊重。心理學家愛默森認為:“教育成功的秘密在於尊重學生。”要構建農村小學留守兒童良好的心理健康平臺,更要求教師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每個留守兒童都有特定的權利和尊嚴,更有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因此,教育要承認學生作為人的價值,要尊重他們的人格。當然,這種尊重既表現在對留守兒童獨特個性行為的接納和需要的滿足,又表現在創設良好的環境和條件,讓他們自由充分地發現自己,意識到自己的價值,體驗到自己作為人的尊嚴和幸福感,也只有這樣,構建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平臺才不是一句空話。

3.平等相待以事醒悟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教育技巧的全部訣竅就在於抓住兒童的上進心,這種道德上的自勉。要是兒童自己不求上進,不知自勉,任何教育者就都不能在他的身上培養出好的品質。可是隻有在集體和教師首先看到兒童優點的那些地方,兒童才會產生上進心。”一個優秀的教師,應與學生建立平等的師生關係,讓學生樂於接近你,從而產生足夠的自信心和上進心。教育要不斷調整和改變自己舊有的觀念及行為,走出“師道尊嚴”的陰影,走下自我高高在上的“神壇”,重視作為平等“人”的留守兒童,和他們和諧相處,以誠相待。同時,教育應承認他們個體間的差異是客觀存在的,要關心愛護每一個學生,尤其是留守兒童,不能厚此薄彼。只有師生平等、生生平等,也才能真正從留守兒童心靈深處產生與同學、班集體共患難的強大動力。

4、信任鼓勵提高覺悟

在對留守兒童進行心理輔導時,我們也要信任他們,尊重他們。蘇霍姆林斯基說:“對人的熱情,對人的信任,形像點說,是愛撫、溫存的翅膀賴以飛翔的空氣。”我們應當充分地相信他們,教育可以“委以重任”,創造條件發揮他們的才能,比如委任他們參加學校、班務、學科管理。我們應當因材施教,發展特長,樹立信心,組織轉化。在他們失敗時,以堅信的口吻,鼓舞他們,在他們成功時,以真誠的態度,祝賀他們。讓他們改造自己,提高自己,完善自己。用自己的一言一行使學生感到你是一個可親近的大朋友,這將會帶給他們以心理上的安全感,讓他們時時處處不怕出錯,不怕走彎路,奮起直追。這樣不僅可以幫助其找回自尊,樹立自信心,還有助於把注意力更多地轉移到班級工作和學習中,消除負面因素的影響,促進其身心健康成長。

5、肯定成績大徹大悟

對於留守兒童,我們最好是去找他們的“閃光點”,及時加以肯定,從而樹立自信心。其實大多數留守兒童都有長處和特點,都有自己興趣的中心。教師就要多為他們組織適合他們的文藝、體育、科技等活動。在此過程中,對於他們的每一個微小進步都該及時肯定、鼓勵和讚賞;讓他們發揮其特長,實現自我價值,充分體會到成功的喜悅,無形之中增強了自信心。心理學家說過這樣一句話:“人性中最深切的需求就是渴望別人的讚賞。”留守兒童又何嘗不是呢?他們更希望得到家長、老師和同學的理解、肯定和讚賞,尤其需要獲得需求的滿足和成功的激勵。

一個好的教育工作者可以影響學生一輩子。讓平凡的教室灑滿陽光,讓留守兒童象其他孩子一樣,心中擁有一片蔚藍的天空,用師者的胸懷去包容一顆顆稚嫩的、寂寞的心,用師者的愛心去鑄造每個留守兒童心靈的輝煌。用行動感染留守兒童、帶動留守兒童、教育留守兒童、關愛留守兒童;用師愛激發留守兒童成人、成才。讓充滿愛的教育真切構建起農村中小學留守兒童良好的心理健康平臺。

總之,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和教育需要家長、老師、學校、家庭和社會的共同努力、共同協作。讓我們大家共同攜起手來,給留守兒童更多的關愛和無私的幫助,使留守兒童和其他孩子一樣有健康、快樂、幸福的童年。願我們的社會更加和諧,更加美好!

如何解決農村留守兒童的心理問題 篇二

在農村青壯年勞動力向城市轉移之後,留守兒童成為了一個龐大而特殊的群體,這也是一個充滿各種問題的群體,在成長的過程中往往容易偏離正確的軌道。那麼,我們要如何應對留守兒童心理問題呢?

1、自信心的培養

自信心就是相信自己一定能夠達到某一目標或完成某一項任務的心理狀態。留守兒童由於不能得到父母及時的管教,而隔代監護人爺爺奶奶等又常常溺愛或放縱他們的行為,致使他們學習的自覺性較差,成績落後,久而久之就失去了自信心。

留守兒童要學會正確評價自己。“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長處和短處,不要死盯著自己的短處,要善於發掘和發展自己的優勢,“避己之短,揚己之長”,對自己做出公正全面的評價。教師要指導留守兒童去做一些力所能及、把握性大的事情,如幫爺爺奶奶做一些家務,幫助有困難的同學,學會克服自己學習上的一些不良習慣等,即使很小的事,也能獲得成功的體驗,起到增強自信心的作用。

2、抗挫折能力培養

挫折可以稱為是需要得不到滿足時的緊張情緒狀態。挫折感在留守兒童的心理上表現很明顯,他們常常會由於考試的失敗、學業的擔憂、社交的障礙、缺少父母的關愛等方面的原因體驗到挫折感。他們的情緒常常處於失望、焦慮、沮喪等緊張狀態。

遇到挫折時應進行冷靜的分析,從主客觀、目標、環境條件等方面找到受挫的原因,並採取有效的補救措施。要善於根據自己的優勢確立奮鬥目標,在前進過程中發現不切合實際時,要及時調整,化壓力為動力。其實,適度的刺激和壓力能有效地調整機體的積極因素,正所謂“自古雄才多磨難”。要有一個辯證的挫折觀,保持自信和樂觀的態度,學會悅納自己。

3、合作交流能力的培養

現代社會人際交往和合作能力愈來愈顯得必不可少。但這方面的能力並不是天生的,而是經過一定的實踐逐漸形成的。留守兒童由於長時間缺少父母的關愛呵護,自閉心理較為嚴重,常常不願與人交往,心理壓力較大。在學校教育中,教師要鼓勵他們多參加班級和學校的各種活動,為他們展示和表現自己提供一定的平臺。應該鼓勵他們克服自閉心理,試探著主動與人交往,慢慢獲得成功的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