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讀後感

變形記讀後感1000字

變形記讀後感1000字

卡夫卡以自己獨特的藝術筆調,用象徵、細節描寫等手法對“人變成甲蟲事件”進行藝術再造,使作品呈現出荒誕、不可思議的基調。《變形記》中薩姆沙的遭遇即是在那個物質極其豐裕、人情卻淡薄如紗的時代裡處於底層的小人物命運的象徵。小說以主人公變為甲蟲這一荒誕故事反映了世人唯利是圖、對金錢頂禮膜拜、對真情人性不屑一顧,最終被社會擠壓變形的現實,反映了資本主義制度下真實的社會生活。那麼,變形記讀後感1000字怎麼寫?pincai小編已經為你整理好範文了,一起來看看吧!

變形記讀後感1000字篇一:

卡夫卡和格里高爾後者是《變形記》一文中蛻變為一巨型甲殼蟲的主人公,旅行推銷員。而前者則是這隻巨型甲蟲的一手製造者,現代派文學作家,〈變形記〉的作者。

細讀《變形記》,竟發現以上兩位人物頗有相似之處。

同樣的無歸屬感。

這一點在卡夫卡身上表現得尤為明顯。記傳中提到,他是猶太人,出生在布拉格,講德語,臣服於奧匈帝國,集猶太,斯拉夫,德意志民族的成分混雜於一身。如此複雜的身世,無疑使這位文壇巨匠陷入了重重的歸屬選擇中。可是事實並沒有更多的迴旋餘地——他最終成為孤獨流浪的遊客。在一封信中,他這樣寫道:“可是我沒有祖國,因此什麼也不能拋棄,而是想著如何去尋找或創造一個祖國。”

同樣的情形發生在格里高爾身上。他的身體發生了突變,失去了說話能力,也同時使他被排除在人類之外。因此,“他扭了扭腦袋,痛苦而憤懣地把頭挨在地板上磨蹭著”,他沒有勇氣提高嗓門讓妹妹聽到他的聲音。

同樣的陌生感。卡夫卡曾在他的日記中寫道:“現在我在自己家裡,在那些最親近的,最充滿愛撫的人們中間,比應該陌生人還要陌生。”

陌生,就是當看到一盆水時,天真無邪地認為是一盆液態玻璃。

同樣但卻又相反的情形發生在格里高爾身上。同樣,是因為他倆都與陌生有著瓜葛,只是卡夫卡對別人陌生,而格里高爾則陌生於別人——這是相反之處。

他(格里高爾)到處碰壁,先是嚇著了秘書主任,然後又遭到父親的攻擊,最後,連一向關心他的妹妹竟也開始表現得不友好。莫大的陌生感讓他的心理遭受了空前巨大的打擊。心理的創傷成為格里高爾最終死亡的重要因素。

同樣的孤獨感。

“實際上,孤獨是我唯一的目的,是對我極大的誘惑。”——卡夫卡語。

“因為家人忽視自己而積了一肚子火。”——格里高爾。

很顯然,卡夫卡在作品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了自己的情緒,文如其人,莫不如是。

變形記讀後感1000字篇二:

讀完此文,感受很深。在讀這篇文章之前,我瞭解了關於卡夫卡這個人。他對人的弱點了解得太清楚了,常常被人認為“與十九世紀批判現實主義的差異只在於寫作手法的怪誕不經。

小說講述的是人變蟲的故事。格里高爾發現自己變成“巨大的甲蟲”,驚慌而又憂鬱。父親發現後大怒,把他趕回自己的臥室。格里高爾變了,養成了甲蟲的生活習性,卻保留了人的意識。他失業了,仍舊關心怎樣還清父親欠的債務,送妹妹上音樂學院。可是,一個月後,他成了全家的累贅。父親、母親、妹妹對他改變了態度。為了生存,家人只得打工掙錢,忍受不了格里高爾這個負擔。妹妹終於提出把哥哥弄走。格里高爾又餓又病,陷入絕望,“他懷著深情和愛意想他的一家人”,“然後他的頭就自己垂倒在地板上,他的鼻孔撥出了最後一絲氣息”,死了。父親、母親和妹妹開始過著自己養活自己的新生活。格里高爾自始至終關心家庭、懷戀親人,可是親人最終拋棄了他,對他的死無動於衷,而且決定去郊遊。

小說用許多筆墨寫了變形後格里高爾悲哀悽苦的內心世界,格里高爾雖然變成了甲蟲,但他的'心理始終保持著人的狀態,他突然發現自己變成大甲蟲時的驚慌、憂鬱,他考慮家庭經濟狀況時的焦慮、自責,他遭親人厭棄後的絕望、痛苦,無不展示了一個善良、忠厚、富有責任感的小人物渴望人的理解和接受的心理。只是這種願望終於被徹底的絕望所代替,瀰漫在人物心頭的是無邊的孤獨、冷漠與悲涼。

小說描述了一個真實而荒誕的世界,有些奇妙但又讓讀者很感興趣去讀,作者在整體荒誕的情節中運用了細節真實和心理真實的手法。寫甲蟲的行動,是符合甲蟲的習性的;寫甲蟲的思想感情,是符合格里高爾這個人的言行邏輯的;寫親人的變化,也是符合社會生活的。

作者描寫這種人情反差,揭示了當時社會生活對人的異化,致使親情淡薄,人性扭曲。《變形記》的主題具有強烈的批判性。

這篇文章表現人對自己命運的無能為力,人失去自我就處於絕境。我認為,格里高爾變成甲蟲,無利於人,自行死亡;一家人重新工作,走向新生活;存在就是合理,生活規律是無情的。

變形記讀後感1000字篇三:

暑假裡的一天我讀了卡夫卡的《變形記》。覺得心中的壓抑感像巨石一樣壓在我的身上。拘束,扭曲,種種感覺把我捆住了,動彈不得,彷彿變成甲蟲的不是哥里高爾而是我,是我拘束在巨大的皮沙發下,動彈不得。

《變形記》,以一種絕望的筆調開頭。主人公哥里高爾在一夜好夢結束之後,發現自己變成了一隻大甲蟲。全家都因此惶恐。還不夠絕望嗎?我以為這就是最絕望的事。不單單如此,絕望之中還有孤獨:一個人的孤獨,一家人的惶恐。惶恐之後,餘下的辦法只有一個——接受。習慣了就好。到這裡,在漫無邊際的黑暗中似乎看到了一絲希望的曙光。淡淡的愛意出現了,妹妹細心的照顧,母親溫暖的語言,都讓主人公感到了一陣陣的溫暖。哥里高爾也很瞭解自己的情況,默契的配合著。全書開始時緊張的節奏漸漸慢了下來,事情又得到了緩解,讓人開始浮想聯翩:也許,哥里高爾還會再變回來的,生活還會恢復原狀。可卡夫卡不這麼認為。我看到的只是片面,而卡夫卡看到的卻是全貌。熟悉,不過是厭倦的第一步,稍稍熟悉之後,無限的厭倦就在前面。終於,經濟上的重負讓這個家疲憊不堪,心理上的重負讓哥里高爾越來越多的做出他不該做的事,比如他的生活習性越來越像大甲蟲,開始喜歡吃一些腐爛的事物——絕望終於把他逼瘋了。他想剋制,又無法剋制。理智已經無法戰勝本能。對過去的回憶已經佔據了一切。他雖然擁有甲蟲的外殼,但他還有一顆人類的心,只要他在世界上還存在一刻,他就仍然是個頂天立地的人。他無法忍受別人把他當作噁心的爬蟲,他渴望自己像原來一樣!但是,他又對曾經的生活充滿恐懼。對生活的恐懼又使他有些愛上了現在的狀況。矛盾,是矛盾讓他心力交瘁,是矛盾讓他死在自己房間的地板上。這不是一個簡單的小說人物,哥里高爾,他就是卡夫卡的真實寫照。卡夫卡不僅僅在寫小說,他在寫自己,在寫自己的生活。

從結尾中,可以看到不止一種感情。哥里高爾在掙扎中死去了,生活又變回了原來的模樣。也許,比原來還要美好,在哥里高爾妹妹的跳躍中,哥里高爾被忘記了。不,這個人就不曾存在,以前的生活,不過是幻覺。在一場鬧劇過後,生活又滑回了原來的軌道。而他,哥里高爾,不過是薩姆沙一家生活中慢慢劃過的一道流星……

這本書給了我太多啟發。使我認識到了人與人之間的冷漠與人性的險惡,一本好書對人的影響會是一生的,希望自己能夠多讀些這樣的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