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教師

岳陽樓記教案

岳陽樓記教案

【教材分析】

《岳陽樓記》是蘇教版九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的一篇文言文,是范仲淹應老友滕子京之請,為新翻修的岳陽樓寫的記文。字數不多,境界宏闊。文章2、3、4自然段集中寫景,僅162個字,卻描繪了三幅景象:一是寫了洞庭湖雄偉壯闊的形勢;二是寫了霪雨霏霏、淒涼陰森的秋景;三是寫了風光明媚、恬靜愉快的春景。有總有分,有詳有略,細而不膩,粗而不疏,可見作者的概括能力非凡。對比互襯,相得益彰。作者寫秋景和春景,完全不同,運用了對比的手法。在這篇文章中,寫景是為了抒情。為了要寫“悲”,就寫“霪雨霏霏,連月不開”的陰森淒涼的秋景;而秋景,正是突出了遷客騷人“去國懷鄉,憂讒畏譏”的悲涼心情。為了寫“喜”,就寫“春和景明,波瀾不驚”的美好明麗的春色;而春景,正是突出了遷客騷人“心曠神怡,寵辱偕忘”的喜洋洋的心情。作者以簡潔的語言,先敘事後寫景,進而由景入情,著重渲染了一悲一喜的情境,又因情而生髮議論,在記山記水的背後,蘊含著作者憂國憂民的情懷,其人格魅力,千古傳唱,學習時要抓住文脈,理解警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作用。

【設計思想】

本文是千古傳誦的名篇,不僅立意高遠,而且文采斐然,句式整齊中見變化,尤其便於朗讀。教學中要特別重視引導學生用不同的方式反覆誦讀吟味,引導學生體會文章的主旨,並讓學生在思想上受到教育。針對《岳陽樓記》廣泛使用駢句的方法,引導他們去體會文章語言的節奏美和韻律美。另外,對文章語言的品味和主旨的理解,是教學的重點,也是難點,讓學生合作學習,多討論,不束縛學生思維,發揮學生最大的才能和創造力。

【學情分析】

1.學生雖已在以前學過一定數量的文言文,但是文言功底還比較薄弱,而本文又有較多古今異義、一字多義及句子成分省略的現象,因此會形成文意疏理的一定障礙。

2.學生已經接觸過遊記類散文和敘事性等散文,形成了相關閱讀這類散文的能力,可引導學生進行能力的遷移幫助學習本文。

3.課文主旨的理解是難點,先讓學生自主發言,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並且重視閱讀,學生的誦讀水平還需加強訓練,必須在反覆閱讀中方能實現。

【教學目標】

1.有感情的誦讀課文,領會文章的主旨。

2.深刻體會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曠達胸襟和“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政治抱負。

【重點難點】

理解作者所闡述的主要觀點,領會文中警句的思想內涵。

【教學策略與手段】

講述法 圖文對照法 多媒體教學手段

【課前準備】

學生作品 岳陽樓記影片片段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匯入新課

1、將學案發給學生。

2、談話激情:

同學們,這裡有一副對聯“四面湖山歸眼底,萬家憂樂到心頭”,你們知道它涉及的是哪篇文章,哪一個人嗎?

(傾聽並進入情境,激發學生思維,引起學習興趣,為閱讀文字作情感鋪墊)讓學生能夠用心感受,使他們進入文字的佳境。

二、自學質疑,整體把握

1、介紹作者,進入新課

2、檢查生詞預習情況。

3、⑴、師播放課文片段朗誦,學生速讀課文,要求勾畫出生字詞,並結合課文解詞。

⑵、整體感知,把握文章內容。全文共五段:

第一段,讚頌滕子京遭貶後取得的卓著成績。第二段,描繪氣勢磅礴的洞庭湖美景,引出“覽物之情,得無異乎”的疑問。第三段,描繪陰雨天的景色及登樓者低落的情緒。第四段,對晴天美好景色的描繪,寫登樓者愉快的心情。

第五段,是作者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的展現,點明中心。

三、交流展示,互動探究

1、學生根據預習時查詢的資料說說自已對作者的瞭解。

2、讀課文,給生字正音,整體把握課文內容。(學生自主合作解決為主)

3、回答問題,複述情節

4、讀書交流,補充質疑。 培養學生自主閱讀的能力

(訓練學生語言表達能力和概括能力,培養學生質疑能力)

思考並討論:

(1)重點詞語點撥:

謫守 越明年 百廢俱興 增其舊制 作文 勝狀 大觀 備 極

(2)為什麼滕子京被貶官仍能“政通人和,百廢俱興”?范仲淹為何願為他作記?

(3)“洞庭天下水”,如此壯觀的美景,作者卻寥寥幾筆,為什麼?

(透過問題,讓學生討論、體會圍繞中心選擇材料、安排詳略的重要)

(4)再讀課文,寫“岳陽樓之大觀”,雖然概括,卻寫得富於形象,氣魄宏大。仔細體味,作者是用了哪些詞語取得這樣的效果的.?

(5)文中有些句子有前後照應的關係,有些句子有承上啟下的作用,把他們找出來說明他們的關係或作用。

學生活動:

1、小組合作互動學習,根據所提問題,找出相關語句,概括明確。

2、積極展開討論,交流。

明確:⑴略⑵大膽發言。(因他倆都能以百姓利益為重,不是太計較自己的得失)

3.文章的詳略是由中心而定的,因為“前人之述備矣”,故不必詳述,再者,此文寫景是為下文議論、抒情服務的)

4.交流合作,回答問題,(銜,吞—使近景富於動態和活力。浩浩湯湯—字音響亮,疊字又加強了氣勢,繪聲繪形。氣象萬千—連用兩個數詞寫洞庭湖上景象變化之多之快,極有聲勢。)

5.“朝暉夕陰,氣象萬千”,為下兩段分別寫洞庭湖上“霪雨霏霏”和“春和景明”的景象伏線。“遷客騷人,多會於此,覽物之情,得無異乎”,既承接上文寫景的句子,又引出下面兩段文字,其中“情”“異”是關鍵詞,是全篇抒情、議論的基礎。行文前顧後盼,文理綿密。

(由情的體悟到理的明晰,以獨立學習轉向合作、探究,同學之間,師生之間,相互質疑,相互啟發,有利於學生創造性思維的培養)

教師要因材施教,分層指導。在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的同時,教師也要把自已融入學生的探討中去,這樣,更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四、精講點撥,剖析要點

1.遷客騷人匯聚岳陽樓觀賞洞庭景色,心情是否不同呢?清代文學評論家王國維說“一切景語皆情語也”。遷客騷人各自的境遇不同,心情當然也不同,觀賞自然景物的感觸自然也不同了。

2.兩段寫景是實景還是虛景?為什麼?

3.本文寫景的特點是寓情於景,情景交融;寫愁苦之景則悲情必現,寫歡樂之景則喜氣洋洋。為何遷客騷人在觀賞不同的景色時,感情有如此大的反差?為什麼?

學生活動:

1.誦讀課文,再次體味作者在文中表達的思想感情。

2.虛景。因為一,范仲淹只到過岳陽樓一次,而本段顯然不是描寫一次之景;二,“若夫”一詞不似實寫。

3.不具備“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曠達胸襟和“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政治抱負。

(重難點的突破,訓練學生解決問題的思維能力。)

五、矯正反饋,遷移運用

1、怎樣理解“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這句話?引導學生歸納本文主旨。(范仲淹把古代的“與民同樂”的思想發展成為“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觀點,並以此作為對待仕途進退的原則表現他曠達的胸襟和偉大的抱負。他提倡的吃苦在前,享受在後的精神,在今天仍有著借鑑和教育的意義。)

2、補充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中,“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室俱歡顏,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比較體會兩人的憂國憂民的思想,感受異曲同工之妙。

3、引導學生體會“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博大胸懷,理解“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內涵,以“范仲淹,我想對你說”為話題,寫下自己對《岳陽樓記》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