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餐禮儀與中餐禮儀的區別論文
以下是聘才網小編精心整理的相關文章,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歡迎閱讀!
西餐禮儀與中餐禮儀的區別論文 篇一
摘要:西餐禮儀同中餐禮儀存在許多差異,最主要表現在上菜的順序和擺放不同、餐具不同、入座座次不同和著裝要求不同。
正所謂“無規矩不成方圓”,早在周朝時中國便已經形成了一套相對完善的用餐禮儀制度,有些仍然沿用至今。主人為了表示熱情好客,主動為客人盛飯夾菜是理所當然的,但是在西方人看來,那卻是非常“不人性”的,非常“恐怖”的。國際交流文化活動的頻繁也促使了中西方餐飲文化的相互交流與融合,融合之中的陣痛也是不可避免的,中餐禮儀和西餐禮儀的差異便是其中比較突出的一個方面。
中餐禮儀和西餐禮儀的差異,雖然有很多細節上的不同,但是主要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一)上菜的順序和擺放不同
大部分中餐上菜時大都按照湯、主菜、主食、餐酒或水果的順序,而西餐則大都按照開胃菜、色拉、湯、水果、餐酒、主食、甜點和咖啡的順序上菜。中餐在上菜時會一次性將所有的菜餚上完,同時擺放在餐桌上,而西餐則是用完一道菜再上另外一道菜。
(二)餐具不同
中餐的餐具一般都比較簡單,多以杯、盤、碗、碟、筷、匙等為主,而西餐的餐具則是五花八門,享用不同的菜餚也會使用不同的刀叉,餐具用法講究頗多,即使是喝酒的玻璃杯,也要同所喝的酒相對應。
(三)入座座次不同
中餐用餐時的座次大都是按照長幼尊卑來定,“尚東為尊”或“面朝大門為尊”,而西餐用餐時,面對門的且離門最遠的那個座位是女主人的,與女主人相對的是男主人的座位。女主人右手邊的座位是第一主賓席,一般是位先生,男主人右邊的座位是第二主賓席,一般是主賓的夫人。
(四)著裝要求不同
除非在正式場合,中餐對於就餐者的著裝要求並不高,穿著都比較隨便,而西餐對於就餐者的要求比較高,特別是在高檔的西餐廳,男士要穿著整潔的上衣和皮鞋,並且要打領帶,女士要穿套裝和有跟的鞋子,無論是男士還是女士都不可穿休閒服到高檔西餐廳用餐。
西餐禮儀主要是指歐美地區的用餐禮儀,雖然各個國家之間對於細節的要求不同,但是西餐禮儀總體上講是以歐洲大陸的西餐禮儀為主流,尤其以法國西餐禮儀為代表。西方人在餐桌上所形成的這套規範禮儀,並不是與生俱來的,也要經過後天的瞭解和訓練。作為“外國人”的我們,要真正地做到“入鄉隨俗”就必須先對西餐禮儀有一個系統完整的瞭解,並不斷地強化訓練,注意其中的每一個細節,我們也都可以變成“紳士”和“淑女”。
同西方人交往中,西餐禮儀的重要性自然不必多說了,為方便廣大讀者參考借鑑,紅酒世界網重磅出擊,推出《天天紅酒課堂·西餐禮儀篇》,為您普及西餐禮儀基礎知識,詳細介紹家庭西餐禮儀和商務西餐禮儀,讓您把握每一個細節,把握每一次成功的機會。
西餐禮儀與中餐禮儀的區別論文 篇二
西餐無論從形式、內容到進餐的'禮儀都與中國人的飲食習慣全然不同,它能順利地打進中國市場,並不僅僅是崇洋思潮的影響,也因為它對中國人具有特殊的吸引力。 在古人的心目中,以吃喝為主要內容的宴飲,它的意義遠在吃喝以外。《周禮》說: “以鄉燕(宴)之禮,親四方之賓客”,“以飲食之禮,親宗族兄弟”,用宴飲聯絡賓客,敦睦親屬,親善友誼是中國人的傳統,遇有婚喪喜慶、聯誼、冊封、慶功,結盟的,沒有哪個節慶不以吃喝為特色。以吃交好,以吃釋怨,以飲消愁,都以吃喝為高潮,吃喝成為中國人聯絡親朋,整合關係的重要方式。
然而以中式宴飲為交往方式,除了三、二知己小酌以外,大宴賓客都是群體性的活動,尊卑有序的程式,拘守進退的禮儀,並不便於賓客的自由交往,有什麼私密話也很難避開別人的耳目,而西式冷餐會、自助餐比傳統中餐的宴請提供了自由寬鬆的氣氛,更便於交談,增進聯絡。晚清以來社會交往擴大,外事活動增多,吃西餐成為待客的新方式,黎元洪入京謁隆裕太后,有人譏之曰:“一臥瀛臺經歲暮,幾回請客勸西餐。”可見清宮備西餐已是尋常,這在宮中又稱為“洋飯”。溥儀在御花園舉辦茶點會,用御製的酒杯盛上洋酒招待英、美、日等各國使節和夫人。茶點會往往在臺上放置三明治、土豆片、計司條等各種西式冷菜,席間只有少許座位,主人和賓客大都站著邊吃邊談,由待者端著盛滿西點和酒水的托盤在賓客中穿梭,由賓客自由取捨,這種別具一格的餐飲方式深受人們的歡迎。在上個世紀之交這已成為中外官員,權貴顯要,聚會、談判的重要形式,位居東交民巷附近的六國飯店是經常舉行盛宴的場所,時人記載說: 六國飯店在中御河橋邊,建築壯麗、陳設華美,較之滬上匯中,殆過不及,從前為外交團俱樂部。光、宣之交,滿清貴族群學時髦,相率奔走六國飯店,。”官場藉助西餐酒會進行交際,民間也爭相效法,由官員士大夫和富商大賈的帶頭,西餐館很快在中國立足、生根。
據民國時期《上海市場大規》記載,清末民初上海有一江春、一枝春、一品香、大觀樓十多家;1903年北京海宴樓開張不久,《大公報》刊文說:“ 北京自庚子亂後,城外即有玉樓春洋飯店之設,後又有清華樓。近日大紗帽衚衕又有海晏樓洋飯館於六月十七日晨開張。蓋近年力主人於西學西藝雖不知講求,西洋習者正復不少,於此可見一斑矣。” 西餐是對西方餐飲的統稱,其實法式菜、英式菜、德式菜、俄式菜等各有千秋,無一不反映不同民族的喜好和特色,這對中國人又是見所未見之事。法國人對什麼酒配什麼菜都有講究,海味要配白蘭地,清湯需品葡萄酒,野味要與紅酒相伴,色拉非得用甜酒,一道道酒配以一道道菜,進餐者在享用美味的同時也充分享受了這豐富多采的過程;英國人注意紳士風度,起床首先要飲紅茶,早餐要有麥片、咖啡、麵包、水果、煎雞蛋,午飯只要簡單的三明治,下午要有下午茶,晚餐則是最豐富的一頓,牛羊雞鴨、水果點心,各式俱全,食譜和程式都要照章辦事;美國人進餐不拘一格,以英式菜餚為主,融匯歐亞於一爐,製作不講求搭配,什麼都可以加混在一起進食。
中國人本來喜愛大家圍坐一起,熱菜、熱湯、熱飯,吃得熱熱乎乎,西餐的口味、製作與中式餐飲大相徑廷,但嗜好美食的中國人自古以來就有相容各種美食的能耐,對西餐也是這樣。西式菜很少用油鹽醬醋烹飪,大多是原汁、原味上桌,調味品主隨客便,油鹽、果醬、胡椒、芥末、檸檬等都由個人的嗜好取捨使用,進食的賓客各不相謀,更無相互夾菜的習慣。對此,當時人記載說:“歐美各國及日本之會食也,不論常餐盛宴,一切食品,人各一器。我國則大眾雜坐,置食品於案之中央,爭以箸就而攖之,夾涎入饌,不潔已甚。” 對這分食制人們由陌生而認同: 番菜館為外國人之大餐房,樓房器具都仿洋式,精緻潔淨,著名的有四馬路海天春、一家春、一品春、杏林春等。“人各一餚、餚各一色,不相謀也不相讓,或一二人,或十數人,分曹據席,計客數不計席數,向時華人鮮過問者,近則裙屐少年,巨腹大賈,往往攜姬挈眷,異味爭嘗,亦沾染西俗之一端也。” 更重要的是,從這“人各一餚,餚各一色,不相謀也不相讓。”的食俗中體會到西方人尊重個體自主的生活方式。這種進餐方式還帶來了社交中的平等意識,即使貴為王公貴族,在茶點會上也和賓客一樣,都是站著進餐,來的都是客,不分貴賤,這在中國是前所未有的事。 宴請中的平等意識對中國男尊女卑的舊風俗是一大沖擊。
在西式酒會中男主人帶夫人出席,在西方是一種禮貌,可在中國卻為社會所不容。1878年中國駐英公使郭嵩燾偕同夫人,宴請英國紳商仕女,在中國官場卻引起輿論大譁,認為身為朝廷大員攜內眷赴宴,男女混雜,不成體統,因此“傳為笑柄,群指郭公為淫佚放蕩之人”,為此《申報》發表專題評論《論禮別男女》一文,為其辯護。
一直到十九世紀末,中國還不斷重申禁止良家婦女出入茶肆酒樓,成都規定年青婦女不得進茶館,後來有開設女座的,但進出之門要與男性分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