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其他

創新意識的重要性

創新意識的重要性(精選5篇)

創新意識是指人們根據社會和個體生活發展的需要,引起創造前所未有的事物或觀念的動機,並在創造活動中表現出的意向、願望和設想。下面是有關創新意識的重要性,歡迎閱讀!

創新意識的重要性 篇1

一、創新與創新意識

創新是指在人類物質文明、精神文明等一切領域,一切層面上淘汰落後的思想、事物,創造先進的、有價值的思想和事物的活動過程。

所謂創新意識是人們對創新與創新的價值性、重要性的一種認識水平、認識程度以及由此形成的對待創新的態度,並以這種態度來規範和調整自己的活動方向的一種穩定的精神態勢。創新意識總是代表著一定社會主體奮鬥的明確目標和價值指向性,成為一定主體產生穩定、持久創新需要、價值追求和思維定勢以及理性自覺的推動力量,成為喚醒、激勵和發揮人所蘊涵的潛在本質力量的重要精神力量。

二、創新意識的作用

第一,創新意識是決定一個國家、民族創新能力最直接的精神力量。在今天,創新能力實際就是國家、民族發展能力的代名詞,是一個國家和民族解決自身生存、發展問題能力大小的最客觀和最重要的標誌。

第二,創新意識促成社會多種因素的變化,推動社會的全面進步。創新意識根源於社會生產方式,它的形成和發展必然進一步推動社會生產方式的進步,從而帶動經濟的飛速發展,促進上層建築的進步。創新意識進一步推動人的思想解放,有利於人們形成開拓意識、領先意識等先進觀念;創新意識會促進社會政治向更加民主、寬容的方向發展,這是創新發展需要的基本社會條件。這些條件反過來又促進創新意識的擴充套件,更有利於創新活動的進行。

第三,創新意識能促成人才素質結構的變化,提升人的本質力量。創新實質上確定了一種新的人才標準,它代表著人才素質變化的性質和方向,它輸出著一種重要的資訊:社會需要充滿生機和活力的人、有開拓精神的人、有新思想道德素質和現代科學文化素質的人。它客觀上引導人們朝這個目標提高自己的素質,使人的本質力量在更高的層次上得以確證。它激發人的主體性、能動性、創造性的進一步發揮,從而使人自身的內涵獲得極大豐富和擴充套件。

創新意識的重要性 篇2

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理念,強調必須把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域性的核心位置;自治區黨委十屆六次全會提出的四大戰略,把“創新驅動”擺在首位,彰顯建設創新型廣西的決心和重要性所在。因此,創新發展是“十三五”乃至更長時期國家發展思路、發展方向、發展著力點的集中體現,也是關係我區發展全域性深刻變革的首要因素。創新發展,從廣西當前實際看,當務之急是強化創新意識的自覺培養。這不僅事關國家和民族的興旺和強盛,關係到社會個體的進步和發展,更關係到廣西“兩個建成”目標的實現。為此,要注意把握好幾個問題。

一、準確把握創新的本義

培養創新意識,前提在於對創新的真正理解和接受。對於創新的涵義,《現代漢語詞典》中這樣解釋:“創新:拋開舊的,創造新的。”可見,創新至少包含以下內容:一是獨創,即創造新的事物,想別人沒有想到的,做別人沒有做過的,獨闢路徑、善於發現;二是更新,即除舊佈新,勇於改革、摒棄不合時宜的陳舊方法,迎接新事物;三是改變,即改換、更改,使事物變得和原來不一樣,形成切合實際的新做法。總之,創新就是繼承前人,又不因循守舊;借鑑別人,又有所獨創;努力做到有新視角、新思路、新辦法,使各項工作體現時代性、把握規律性、富於創造性。但在實際工作中,一部分人對創新的理解存在偏差。一種是對創新的理解過於形式化。一些部門對創新理解浮於表面,把創新作為增加知名度的招牌甚至是趕時髦的手段;還有一些部門過度熱衷於表面、形式創新,而不注重有效的方式方法,一味追求創新速度而忽視質量,給工作帶來了負面影響。另一種是對創新的理解過於狹窄。創新應是全域性的創新,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要推進理論、制度、科技和文化等各方面的創新,讓創新貫穿黨和國家一切工作,讓創新在全社會蔚然成風。可見,創新是對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領域全方位的覆蓋,不應簡單停留在將“創新”等同於“科技創新”單一的思維模式,要以全域性的思維和高度,全面理解創新的內涵和範圍。

二、培育敢於創新的勇氣

常言道,不破不立。破舊立新,勇氣是關鍵,沒有敢於打破舊框架、舊體系的勇氣,就難有理論和實踐的創造和發展。當前,廣西在國家對外開放大格局中的地位更加凸顯,處於多種機遇疊加的`良好發展時期。如何抓住機遇?首先,要敢於擔當。在準確把握我區發展任務的前提下,要以捨我其誰的魄力和敢於立軍令狀的膽識,塑造“敢想,敢闖,敢於創造,敢為天下先”的精神,堅定奮勇爭先的歷史責任感和使命感,衝破狹隘、大膽實踐,把各項工作抓好、抓實。其次,要敢於質疑。質疑是創新的重要開端,中國有句格言:常有所疑、勇於破疑。創新鼓勵勇於反思和提出問題,有疑惑才會去探索,有探索才會有發現和收穫,這是創新獲得成功的關鍵。再有,要敢於試錯,試錯是創新成功的法寶。當前有些部門和幹部對改革創新“不求有功,但求無過”,導致了改革創新動力普遍不足。在創新的滾滾洪流中,有的人不敢試錯,白白錯過了好多發展的機遇。尤其在“網際網路+”的時代背景下,無論是企業還是個人,勇於創新、敢於試錯是通往成功的前提。從我區實際看,越來越多的企業、機構和個人,嘗試運用新科技與傳統產業結合,開拓具有民族特色和地域優勢的生產和服務新模式,因而取得前所未有的效益。反之,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熱潮中,抱著裹足不前、瞻前顧後的畏難思想,就錯失了發展良機。因此,我們只有鼓足敢於創新的勇氣,利用好時代賦予的機遇,不害怕失敗和錯誤,努力探索開拓新產品、新業態、新領域,才能實現更好更快發展。

三、培養善於創新的思維

創新思維主要是指以新穎獨創的方法解決問題的思維過程,要求我們突破常規思維的侷限,以超常規甚至反常規的視角思考問題,提出與眾不同的解決方案,從而產生獨特的、具有良好社會意義的成果。首先,創新需要建立科學的思考方法。要努力擺脫經驗主義和教條主義的束縛,打破與社會進步和歷史發展規律不相吻合的思維方式、行為規範以及束縛思想發展的陳規陋習。墨守成規、固步自封容易僵化和框定人的思維,讓想幹事、敢創新的人舉步維艱。其次,創新意味著必須有找準自身的定位和模式的正確思維,以科學的理念指導、選擇適合自己的創新路徑。包含兩層意義:一方面,創新要有思維變通性。衝破思維定式,是創造力發揮的前提。因各省市生產力和經濟、文化等發展水平的不一致,廣西創新發展之路不能照搬而是應與其他省市的發展規劃和模式有所區別。要善於轉換觀念、因地制宜,著力於廣西特色建設,比如依託廣西生態自然環境優美的突出優勢,大力發展生態經濟,走出一條具有廣西特色的綠色發展之路。另一方面,創新要有思維敏感性。培養敏銳的發現力和感知力。比如在創新中,善於發現和運用廣西區位優勢和長期積累,運用鄰近東盟、與東盟具有長期合作的優勢,開發好國內國際兩個市場資源,構建具有廣西特點的開放型經濟格局,著力打造面向東盟開放合作的新門戶新樞紐,將廣西建成“一帶一路”有機銜接重要門戶等。再有,創新思維的培養還重在去粗取精、去偽存真,一些傳統的思維方式和做法雖然是阻礙創新的原因,但是也應該善於發現和鑑別它們當中的有益成分,破繭抽絲,提取有利於創新的成分和養料,推動新常態下具有廣西特色的創新道路。

四、正視創新中遇到的困難和失敗

創新具有不確定性、不穩定性,因此,困難、風險和失敗是創新過程中必然的經歷。這就要求我們正視困難、接受風險、包容失敗,要學會從困難中尋找機會,在風險中把握方向,於失敗中積累經驗。首先,要對創新過程的困難有充分思想準備。從國家層面來看,必須清醒看到,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兩個百年計劃是一個較為長期的過程,必然會遇到種種困難和挑戰。從我區發展的實際看,我區處於可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但也面臨著諸多矛盾疊加、風險隱患增多的嚴峻挑戰。如轉方式調結構難度較大,貧困人口較多,土地、能源等要素供需矛盾較為突出等。因此,我們必須切實增強憂患意識,做好攻堅克難的充分準備。其次,要對創新發展中的失敗有足夠的包容。在創新過程中,失敗不可避免。良好的社會人文環境不僅要激勵宣傳創新成功者,但同時還要容忍理解失敗者。如果我們不能容忍理解失敗,或者暫時的挫折,在工作過程中大家就會都求穩,都選擇最保守的方式,不敢獨樹一幟追求成功,創新就會變得舉步維艱、難以持續。因此,營造容忍失敗、善待錯誤的氛圍,理性對待“改革失敗”的責任,讓更多的部門和幹部“甩開膀子”謀改革、謀創新,才會使我們的社會創新越來越多,才能圓滿完成“十三五”發展任務,實現“兩個建成”的奮鬥目標。

創新意識的重要性 篇3

清潔是一個城市良好形象必不可少的要素,為了加強城市管理,有的地方讓環衛工人24小時連續工作根除落葉的做法無可厚非,但是北京市市屬公園首次嘗試無立即清掃景區落葉,打造出了20處最美落葉繽紛的賞秋景點,引來無數市民前往拍照留念的做法,值得我們深思。

立即清掃落葉的做法是常規的,這樣的成果是確保了生活環境的乾淨清潔,而不立即清掃落葉的做法是創新式的,這樣不僅沒有耗費大量清潔工的時間,又大大提升了地方的形象,因此我們需要給自己留下一方落葉。

留下一方落葉就有點像蘇軾橫看成林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的滋味,了地方對待落葉的角度不同,有的城市把落葉看成是廢物,是影響環境形象的東西,而有的地方卻看到了落葉美好的那一面,把他們看作是邱毅的傳達者,對待落葉的方式也就各有差異了,是其為垃圾的人安排環衛工人立即清掃,並且高喊確保地面沒有一片落葉的口號,是幾位美麗的人有意將落葉繽紛的地方打造成其美妙的賞秋景點,不僅節約了人力還推動了旅遊景點的發展。

反觀我們自身,我們的生活,我們的學習方式,我們之中是有多少人會給自己的想法留下一方落葉的,往往是思維的固定化模式,使我們少了許多自己的選擇。以至於在生活中和學習中不能達到一個良好的狀態,學習上空白時間是我們的落葉,我們本可以利用它去創造更有效的學習成果,然而固定化思維就像被下達命令的環衛工人將我們的落葉一掃而空,不允許在學習方式上有一絲的創新,沒有創新意識,這往往會導致一個個很嚴重的後果。

思維的固化讓學習上的空白時間被作業填空,在這段時間的歸納總結才是一個被編織的秋景,我們甚至還沒好好感受秋夜繽紛落下的秋意,在這種情況下學習狀態是很低效的。

為被清掃的落葉編織成一個個美麗的秋景,我們不妨這樣思緒猶如塵世不斷緊繃的神經,就像一個個不分白晝黑夜,清掃落葉的環衛工人,在思緒中留有一方落葉,才或許會有一種更好的思路。

創新是每一個人應該有的方式,小到個人大到國家,如果一個國家的每一個人都思維固化,沒有一丁點創新意識,那我認為這個國家終究是會走向毀滅的。任何時候都是要有自己的創新意識,不能一味的遷就,他們說的對,難道就是真的對嗎?我們也要有判斷意識。

創新意識的重要性 篇4

摘要:新課程標準對培養學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作出了明確要求,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堂中要注意啟發引導學生的創新意識,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創新教育是以培養人的創新能力和以創新能力為價值取向的教育,其核心是創新能力的培養。教師要在教學過程中有意識對學生施以教育和影響,促使學生不斷髮現新事物、揭示新規律、創造新方向和解決新問題。

關鍵詞:小學生;培養;創新意識;創新能力

新課程標準對培養學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作出了明確要求,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堂中要注意啟發引導學生的創新意識,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創新教育是以培養人的創新能力和創新能力為基本價值取向的教育,其核心是創新能力的培養。“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從這個意義上說,教育不僅要使學生掌握知識、發展能力,而且教育更應發展學生的創新意識。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要透過有意識地對學生施以教育和影響,促使他們去發現新事物、揭示新規律、創新新方法和解決新問題。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引導學生的創新意識,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非常重要。

一、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對學生的學習起著巨大的推動和內驅作用。濃厚的學習興趣,有利於激發學生的求知慾,促進小學生進行創新思維,進而逐步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必須透過恰當的教學形式,教學手段和教學藝術,要根據兒童的年齡特點和認知水平在教學中深入挖掘和張揚教材及教學過程中的創新因素,做到既能最大限度地促進小學生創新素質的發展,又有助於減輕小學生的負擔和強化學習貴在創新的思想,使教材具有使學生樂於學習的價值。

在數學教學中訓練學生創新能力的最簡單的辦法是求多解練。小學數學教學要適應數學教學的實際,提高學生一題多解、一題多變、同解變型和恆等變型的能力。作為教師要精選例題,按型別、深度編選適量的習題,再按深度分成幾套,進行一題多解的訓練,啟發學生積極思考,活躍學生思想,進而發展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實踐證明這些方法都能抓住學生的好奇心,有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指導學生質疑問難

“疑”是創新思維的火花,“問”是追求的動力,是創新的前提。世界上許多發明創造正是從質疑問難開始,從解疑入手。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應從小學生的好奇、好問、求知慾望旺盛等特點出發,把質疑、解疑作為教學過程的重要組成部分。

如何鼓勵學生質疑,指導解疑,需要講究策略。1.淺顯的問題學生自己解答。日常教學可以發現,學生大多提出的問題是一般性的問題,教師可以不必急於解難。應鼓勵學生自己解答,使學生既敢於質疑,又能解疑,以樹立信心。 2.難點問題學生討論解決。教學中遇到的疑點或難點以及比較含蓄或潛在的內容,應啟發學生思考討論,在思考討論的過程中逐步解疑,在探索討論中有所發現和創新。

如教學“面積的認識”,為了使學生理解面積的概念,教師先教學認識“物體的表面”,讓學生摸課本的表面、桌面等直觀感知。由於教師舉的例項其表面都是規則的長方形,學生也很容易看出面是有大小的,這時教師有意識地讓學生質疑,提問:我們認識了物體的表面,你還想到什麼?這一問,打開了學生思維的閘門,提出了一連串的問題:“文具盒的表面有6個都是長方形的面,一個足球的表面是什麼形狀?”“蘋果、茶杯的表面是指哪一部分?”學生提出問題後,教師讓學生展開討論,就有學生按照自己的理解方式,對“物體的表面”作了頗有新意的描述:“我們看得見,摸得著的部分是物體的表面。”這樣新奇的回答,都是在教師的指導下,使得學生從生疑到釋疑過程思維活躍,並能自己解決

三、培養學生創新品質

求異思維是開放性思維,是創新意識的一種具體表現。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應該注意培養學生的求異思維能力,引導學生打破常規,沿著不同的方向思考,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和途徑.多角度思考問題,有利於培養和發展學生的求異思維、發散思維、逆向思維。

例如:在教學兩個量比差應用題“籃球比排球多幾個”這一問題時,讓學生從多個面,用不同的詞語表達。例如: (1)排球比籃球少幾個? (2)籃球和排球相差幾個?(3) 籃球再少幾個就與排球一樣多? (4)排球再多幾個就與籃球一樣多?這些問題雖然實質是一樣,但由於問的角度不同,回答時語言組織就不一樣,學生的分析能力得到提高,同時也促進學生主動參與學習,養成良好的創新習慣。

四、誘發學生感受生活

“教育即生活”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的核心。數學本源於生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在教學數學時,教師要瞄準與學生生活經驗的最佳聯結點,並架起橋樑,將數學知識因貼近生活而變得生動有趣,讓學生感受生活化的數學,用數學眼光看待周圍的生活,增強學生的數學意識,培養學生的數學興趣和素養,提高學生的實踐應用能力。

例如,在“元、角、分”的教學中,就可以模擬買賣貨物的情境,讓學生輪流做售貨員和顧客,進行買賣遊戲活動。在活動開始之前,要為每個學生準備1分、2 分、5分、1角、2角、5角、1元、2元等面值的人民幣共5元,讓學生來認識這些人民幣。在活動中要求:(1)每個人購買的商品中必須有文具、食品、小玩具。(2)用所發給的錢,看誰買的東西多,買的東西好,買後要進行評比。活動後進行集體討論,讓每個學生都要說出自己買了哪幾樣商品,每樣商品多少錢(分別用分、角來表示)。透過活動,學生不但認識了元、角、分,知道了1元=10角、l角=10分,會進行換算,而且深深感受到數學知識與日常生活關係密切,使學生感到數學就在身邊、就在周圍,從而培養了學生喜愛數學的情感。

總之,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只要靈活運用方法、恰當引導,在和諧的教學環境中師生共同參與、相互作用,就能潛移默化地培養出學生的創新意識。只要課前教師精心鑽研,制定切實合理的教學目標,遵循教學規律,教學方法新穎,富有創新意識,就能啟發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創新意識的重要性 篇5

現代遠端教育的學習,我得到的不僅僅是知識面,結合課改,就語文課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談談自己的改師就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得到培養。教師應本著以“學生髮展本”的原則,樹立師生平等觀念,注意與學生進行情感交融,才能創造一種平等、尊重、和諧、發展的師生關係,營造一個民主、活潑的課堂氛圍。這樣才能激發學生的創新熱情、開拓學生思維,把課堂變成實現以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心的素質教育的主陣地。

創設知識能力實踐機會,增強創新意識。

學習的三大要素是接觸,綜合分析,實際參與。把實際參與看成學習的最高水平,這是因為在實踐中學習知識,易於遇到新情況和產生新問題,這就是創新的過程。陶行知先生也說過:“行動生困難;困難生疑問;疑問生假設;假設生試念;試念生斷語;斷語生行動,以此演化無窮。”因此,只有注重綜合實踐課的開展,多創設知識能力實踐的機會,讓學生動手操作,在實踐中養成主動思考、認真分析、獨立解決問題的習慣,遇到棘手的問題,學會開動腦筋,從多方尋找解決問題的突破口,才能使學生的創新能力得到提升。實施創新教育它要求要開放教育空間,要打破囿於學校,囿於教室的教育空間概念,讓課堂向社會延伸,向影視報刊等傳媒延伸,向電子網路延伸。這種空間的開放既是培育創新素質的需要,也是現代科技發展牽動教育的必然走向。身為教育者應讓學生多接觸社會、大自然,培養學生開闊的視野、縱橫綜合的思維和恢宏博大的胸襟。

教育的責任在於對民族負責,對未來負責。在當今知識急劇膨脹、科技日新月異的時代,教育的著力點必須由文化傳承轉向激發創新,這是不可違逆的趨勢。強化教育的“創新”追求,就是順應時代要求,承擔歷史責任。因此,身為教育者,身為語文教師,在實施創新教育中,一定要堅定教育信念,把握學習機遇,做好教育事業改革與發展的接班人,把我們的下一代培養成有用的人。改變學習方式,鼓勵學生求異思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傳統的學習方式過分突出和強調接受和掌握,冷落和貶低發現和探究,從而在實踐中導致了對學生認識過程的極端處理,把學生學習書本知識變成僅僅是直接傳授書本知識,學生學習成了純粹被動接受、記憶的過程。這種學習窒息人的思維和智力,摧殘人的學習興趣和熱情。轉變學習方式就是要改變這種方式,把學習過程之中的發現、探索、研究等認識活動突出出來,使學習過程更多的成為學生髮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鼓勵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

新課程改革,要求注重培養學生的批評意識和懷疑意識,鼓勵學生對書本的質疑和對教師的超越,讚賞學生獨特化與個性化的理解和表達。這就要求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對學生的好奇和求異加以引導和鼓勵。沒有求異就沒有創造,求異往往成為創造的開始。所以在教學中教師要鼓勵學生的求異,讓學生知道沒有絕對的真理,不要盲目崇拜什麼專家,要敢於對權威、對理論、對教材、對教師、對學校提出質疑,鼓勵學生大膽發表自己的見解,提出自己的設想,引導學生去探索、去質疑、去創新,從而培養他們的創新能力。

充分運用現代科技手段,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打破了“一支粉筆、一張嘴”的傳統教學格局,將現代化教學手段,如錄音、投影、電視、錄相、電子網路等引入課堂。這些現代化教學手段,具有直觀、生動、情境性強等特點,能將形象思維和抽象思維有機結合起來,增強了教學的吸引力、感染力和說服力,能使抽象的道理形象化,創設讓學生思維層層展開、步步深入的教學情境,有助於學生分析能力、綜合能力的提高。特別是現代網路的高速發展,開拓了學生的視野,為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創造了更為有利的條件。教師應熟練掌握和應用網路資訊,教會學生使用網路遠端技術來收集資料、整理資料、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使學生在學習過程的體驗中培養創新的能力。

江澤民同志指出“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之力。”一個民族惟有創新,才能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應腳踏實地,大膽改革,銳意進取,與時俱進,為祖國培養出一大批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優秀人才而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