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端午節

端午節為什麼要包粽子

端午節為什麼要包粽子

端午節為什麼要包粽子

端午節吃粽子的由來,我們所知道的端午節吃粽子是為了紀念偉大詩人屈原,實際上據專家考證,粽子只不過是民間普通食品,最初吃粽子也不固定在端午,說端午節吃粽子是祭屈原,是後人附會而形成的,只是反映民眾的心裡願望而已。傳說,公元前340年,愛國詩人、楚國大夫屈原,面臨亡國之痛,於五月五日,悲憤地懷抱大石投汩羅江,為了不使魚蝦損傷他的軀體,人們紛紛用竹筒裝米投入江中。以後,為了表示對屈原的崇敬和懷念,每到這一天,人們便用竹筒裝米,投江祭奠,這就是我國最早的粽子--“筒粽”的由來。

實際上,為了紀念春秋時晉國的介子推而形成民間節俗的“寒食節”(清明前一天)吃粽子,起源要比端午食粽早。至今,許多地方仍通行清明前一天與清明食粽的民間風俗。

據記載,早在春秋時期,用菰葉(茭白葉)包黍米成牛角狀,稱“角黍”;用竹筒裝米密封烤熟,稱“筒粽”.東漢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鹼,用菰葉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為廣東鹼水粽。

晉代,粽子被正式定為端午節食品。這時,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還新增中藥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稱“益智粽”.時人周處《岳陽風土記》記載:“俗以菰葉裹黍米,……煮之,合爛熟,於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黍。”南北朝時期,出現雜粽。米中摻雜禽獸肉、板栗、紅棗、赤豆等,品種增多。粽子還用作交往的禮品。

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瑩如玉”,其形狀出現錐形、菱形。日獻中就記載有“大唐粽子”.宋朝時,已有“蜜餞粽”,即果品入粽。詩人蘇東坡有“時於粽裡見楊梅”的詩句。這時還出現用粽子堆成樓臺亭閣、木車牛馬作的廣告,說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時尚。元、明時期,粽子的包裹料已從菰葉變革為箬葉,後來又出現用蘆葦葉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現豆沙、豬肉、松子仁、棗子、胡桃等等,品種更加豐富多彩。

粽子不僅形狀很多,品種各異,而且各地的風味也各不相同,主要有甜、鹹兩種。甜味有白水粽、赤豆粽、蠶豆粽、棗子粽、玫瑰粽、瓜仁粽、豆沙豬油粽、棗泥豬油粽等。鹹味有豬肉粽、火腿粽、香腸粽、蝦仁粽、肉丁粽等,但以豬肉粽較多。另外還有南國風味的什錦粽、豆蓉粽、冬菇粽等,還有一頭甜一頭鹹、一粽兩味的“雙拼粽”.這些粽子均以佐粽的不同味道,使得粽子家族異彩紛呈。

端午節為什麼要包粽子

大家都知道,在端午節要吃粽子,那麼,大家知道為什麼要包粽子嗎?又該怎樣包粽子呢?

相傳,包粽子是源於屈原,屈原汨羅江自殺,大家撈不到他的身體,為了不讓魚蝦吃掉他的身體,就用葦葉包裹了糯米飯投進大江餵養魚蝦,後來就發展成了端午節吃粽子。而也有說是為了祭祀屈原而包粽子投進大江的,但不管怎麼說,傳說包粽子是源自屈原的。

每年端午節,各家各戶開始包粽子,不管是自己吃,還是為了表示紀念屈原,包粽子已經成為端午節的必備活動。

而包粽子一般是選取上好的蘆葦葉,放鍋裡煮軟,增加彈性,也有消菌防毒的作用。然後取2-3片,窩成漏斗狀,把準備好的糯米以及其他如肉、蜜餞、板栗等放進去,右手中指、無名指分開將其夾住,大拇指從後往前推壓,使其緊、平。左手拇指、食指順勢將漏斗口朝裡推成等邊三角形,再將大拇指推過來的葉面蓋在三角形上,並以左手拇指、食指順勢將漏斗口集合處捏緊,再將餘下的尾巴順拐角貼折。再取線捆紮,鬆緊要適度。最後放進鍋裡煮熟,可口的粽子就做成了。

端午節包粽子、吃粽子已經成為一種習俗,我們每年都會包很多各種各類的粽子。端午節已經被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我們要傳承下去,而包粽子作為端午節的代表食物,我們也要發揚光大。保護我國的文化遺產,這也是我們的使命。

端午節包粽子活動總結

活動提出:

大學生的我們多半都離家比較遠,正逢週四端午節,短假期中大多數同學並不能回家。於是,經班委商議,恰逢絕大多數同學假期留校,將班上在校的同學組織起來,開展包粽子活動。而且要求每人均是自己親自動手學習,用這樣的方式營造班集體為單位度過的傳統節日的氛圍,讓身處學校的同學也能感受一份節日的問候與溫暖。

活動組織與開展:

首先,提出了關於這次活動的構想後,透過班委會,討論和分析了相關的事項以及具體策劃內容,進而確定了活動方案。

其次,方案中,把時間定於星期四下午16:40開始,即端午節當天進行此次活動,以其更好地感受著節日濃濃的氛圍。活動地點定在了學生人流量相對較少的一食堂二樓。一開始,我們有些擔心在端午節當天,借用食堂的器具和場地會不會被允許,實際交流商談中,一食堂的工作人員在瞭解活動意義在於大家以其動手包粽子過節,就欣然的答應了,而且也願意提供幫助,親自教授包粽子的方法。對於不熟練或是不會包粽子的我們是個學習實踐的好機會。班上同學也對自己包粽子表示了極大的興趣。

再者,活動前一天,由班委負責購置活動的食材和相關器具的準備,因為食堂的特殊環境,我們不可以自己親自操作所有環節。在工作人員熱心幫助下,完成了對粽葉、糯米和粽餡的前期加工準備工作。

最後,活動當天,班上同學按時到達看了既定的'地點。在預先從食堂工作人員處瞭解了包粽子的方法和技巧後,大家也都踴躍地開始包了起來,拉開了這次活動的帷幕……

活動影響:

優點:

親自動手切實鍛鍊同學們的動手和學習能力,很好地達到了預期的效果。在這樣的輕鬆環境中,除了瞭解了更過關於傳統節日的內容,學習掌握了粽子的製作工藝。也有效地增強了同學的相互溝通和交流。大家參與活動積極且主動,都很願意在節日中用自己包的粽子來向班裡的同學傳遞問候、送上祝福。身處活動中的每一個人都能深深地感受來自集體的那一份溫暖,班級凝聚力也得到了提升。

不足與改進:

整個活動基本達到了預期的效果。此間也不乏出現了一些以後活動中應注意的問題:

首先,考慮不十分細緻。在材料準備時雖然想到了要大家注意個人衛生和整齊有序。但由於事前並未對次環節的重要性向同學表達,實際活動的現場,大家對於材料並未注意,很容易就亂了秩序。造成了材料的混搭和無序造成了浪費。以後活動的組織,也應對這些不好操控的細節加以把握,做到有條不紊。

其次,對於購買食材數量的要求不仔細。粽葉和糯米的數量沒有仔細要求,以至於後來粽葉用完了,留下了多於的糯米。其他的材料,如少量的肉類和一些粽餡也有剩餘。由於時間關係,不能再補買粽葉加工,造成了浪費。在以後的活動中,在預算時也可以討論商定,得處最好的方案,以避免不必要的浪費。

結語:

在端午來臨之時,我們組織了這樣的活動,讓大家親自動手包粽子,品嚐自己的粽子,心裡有著說不出的溫暖。我們測繪2班是一個大家庭,熱熱鬧鬧地過了一個開心的端午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