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讀後感

龍應臺親愛的安德烈讀後感

龍應臺親愛的安德烈讀後感3篇

歡迎來到聘才網,下面是小編為大家蒐集整理的龍應臺親愛的安德烈讀後感3篇,歡迎大家閱讀與借鑑,希望能夠給你帶來幫助。

龍應臺親愛的安德烈讀後感1

初中接觸的第一本課外書,就是龍應臺與安德烈合著的《親愛的安德烈》。

與其說是課外書,我認為應該是隔代母子的心靈成長對話,35封家書呈現了母子兩代人心靈的碰撞以及中西不同文化對個體思想意識的影響。進過三年漫漫長路的書信對話,龍應臺“認識了人生裡第一個十八歲的人”,安德烈“也第一次認識了自己的母親”。裡面的內容包括了書信中進行著弭平兩代人之間代溝的努力;探討了母子對新與舊、左派與右派、流行文化與人文關懷的看法,體現了母子不同的世代價值觀。裡面的某些內容篇章讓我覺得比較深奧,卻又讓我去每個字地反覆琢磨,體會其中。其中,我印象最深的是龍應臺寫給安德烈的《哪裡是香格里拉?》。

這篇文章講了龍應臺與菲利普來到香格里拉,卻看見了與自己想象中不一樣的香格里拉,反映了現在的自然環境被人類商業化的現象。文中,龍應臺用許多語言描繪著美麗的天堂香格里拉,對香格里拉充滿了期待,比如在跟菲利普介紹時是這樣說的:“中國西南,是滿身長毛耗牛吃草的地方,是野花像地毯一樣厚,鋪滿整個草原的地方,是冰河睡了醒不了的地方。”把香格里拉描繪得如夢似幻,讓我也不禁嚮往。當龍應臺迫不及待想去看草原時,她是這樣說的“到了中甸,我迫不及待想去看草原,‘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地見牛羊‘那無邊無際的草原。“當龍應臺帶著憧憬去看草原時,卻看到了“難看的房子”收費處。她那天一樣大的草原,竟然就圈在那柵欄內!她就像一個用最高速度往前衝刺的運動員撞上一度突然豎起的牆“天一樣大的草原,地一樣老的湖泊,日月星辰一樣長長久久的野花,青草怒長無邊無際的山谷,也被圍起來,收門票,

哎,可真超過了我能忍受的限度!“龍應臺對商業化的譴責全都在這裡,卻又十分形象,讓我也不禁感嘆:這世上還有最原始的地方嗎?龍應臺又見到了:”墨色的松林圍著一泓透明的水,水草在微風裡悠悠盪漾,像是一一年來連一隻小鹿都沒碰過,洪荒初始似的映著樹影和山色。“如此美麗的湖水彷彿讓我置身其中,但不僅是這些,這一片香格里拉的土地,聽說都被納入聯合國的文化一場保護區了。龍應臺想拍照,被喝止:先交錢!讓我們都很是無奈,能怪他嗎?

最後,“幾個僧人坐在香油錢箱旁邊,數鈔票,鈔票看起來油膩膩的。”油膩膩,商業化使得僧人都唾延三尺。為什麼在第三世界,“開發“等於”破壞“?由國家的力量進行開發,就等於用國家的力量進行破壞,那種破壞,是巨大的。

它使我們經濟發展,同時也使我們的環境受到破壞。

這就是商業化,一種讓我們又愛又恨的商業化。

且哪裡才是一個真正的地方呢?

龍應臺親愛的安德烈讀後感2

這個星期,我讀了《親愛的安德烈》這本書,令我感觸頗深。

《親愛的安德烈》是由著名作家龍應臺和她的兒子合著的一本書,書中摘錄了一位母親與她的兒子透過信件來互相瞭解,大意是:在安德烈十四歲時,龍應臺離開歐洲,前往臺北任職,於是,這對母子暫時的分開了,等到卸任再回兒子身邊,安德烈已經是一個小夥子了,龍應臺發現,四年間,兒子長大了,母子間卻多了一堵無形的牆,如往往在同一個問題的看法上,雙方多次出現分歧,龍應臺感到兒子變了,他們是不同的兩代人,也是兩國人,中間橫著東西文化,於是,母子倆用了三年的時間,以書信的方式,進入了對方的世界、心靈,龍應臺“第一次瞭解了自己十八歲的兒子”,安德烈也“第一次認識了自己的母親”。書中安德烈向母親這樣寫道:”媽媽,你跟我說話的語氣和方式,還是把我當十四歲的小孩看待,你完全無法理解我是個二十一歲的成人。你給我足夠的自由,是的,但是你知道嗎?你一邊給,一邊覺得那是你的‘授權‘或’施捨‘”,書中不乏這樣的片段,語言犀利,點名了安德烈不希望媽媽還像對待孩子一樣對待他,希望自己能獨立,能長大。。。

就在我的身邊,就有這樣一個的例子。我的一個好朋友婷婷,平時在學校裡學習成績很優異,是他們班的班長,是一個有個性,有創意的女生,在他們班,她很受同學們的歡迎,有特別多的好朋友,活潑又開朗,但是,回到家中她就像變了個人似的,沉默不語,每天回到家就埋頭寫作業,把自己悶在房間裡,不喜歡和家人交流,把心靈的窗子也關得緊緊地,似乎不想讓一絲陽光照射進來。在家中不喜歡和父母傾談,她總是說與父母沒有話題可聊,但是和我在一起時,她就有說不完的話題:學校發生的趣事、她的好朋友的情況、她在學校的表現等等。後來,我與她進行了很深刻的一次交流,才知道:婷婷的爸爸又經常出差,所以沒有時間與爸爸媽媽交流。

我和她是有一些區別的,我喜歡傾訴,總覺得快樂的事情應該與每個人分享,所以,我是很喜歡和爸爸媽媽聊天,他們知道了我的情況,也會很快樂,這就讓我感受到父母其實很關心我,她們在傾聽我的話,我們在一起學習,他們在陪伴我成長。而婷婷不喜歡與父母交談,覺得自己與父母之間有代溝,無法溝通,因為現在的青少年都比較新潮,對網路的詞彙比較熟悉,而有些父母並不瞭解自己的兒女到底喜歡什麼,對什麼感興趣,兒女又總是說些網路潮語,就導致家長和兒女只見沒有共同語言,婷婷的內心也就更加封閉了,

讀了《親愛的安德烈》這本書,我很想把這本書送給婷婷,希望她能透過閱讀這本書,理解爸爸媽媽的不容易,因為生活的重擔,使他們有些無暇顧及你的一些喜好,書中的一句話點明瞭多少青少年想擺脫父母,獨立生活的心聲:“也就是說,你到今天都還沒法明白:你的'兒子不是你的兒子,他是一個完全獨立於你的‘別人’!”恐怕婷婷也有過這樣的想法吧!使婷婷與爸爸媽媽之間的隔閡能夠慢慢被清除,變回那個開朗大方的她。龍應臺知道了兒子的想法,相信只要婷婷主動與父母交流,父母一定會知道她的想法的吧!

我希望天下的父母看這本書,讓同學們閱讀這本書!

龍應臺親愛的安德烈讀後感3

高中時知道龍應臺這個名字是個偶然的機會,看了她的一篇轉載的雜文,寫的很犀利、很有智慧,並且覺得這個名字很酷,想當然認為是男作家。後來才知道龍應臺是女的,就更加欣賞她,文章大氣、知識淵博。就有意識的多找來她的一些書來看,她被譽為華人最有力的一支筆,針砭時事,鞭辟入裡,以有情眼光觀察社會,寫了很多著作,例如《野火集》、《百年思索》等等。

很早就知道龍應臺寫了關於親子教育的幾本書,一直沒買來看,想文風那麼凜冽的人想來教育子女也是嚴厲而冷靜的吧。最近陪女兒去圖書館,看到了龍的《親愛的安德烈》,拿起讀了下,沒想到一讀起來就放不下來,索性買了下來回家後好好研讀。

花了一個週末的時間終於讀完了這本書,給我的震撼很大,首先是覺得安德烈真是了不起和自由,一個18歲的孩子可以有這麼深的文化底蘊,思想境界和人文關懷精神,實在是難能可貴的。想一想我們18歲的時候在幹什麼呢,我們中的大部分人在備戰高考,讀不完的書,做不完的習題集,關於國家、關於民族、關於政見、關於文化、關於信仰我們考慮的很少或者沒有考慮,我們考慮的比較多的是理想,也無非是考上理想的大學。比起安德烈的自由、愜意和廣博差得何止十萬八千里;安德烈遇到了挫折,媽媽龍應臺來安慰他,而當我們遇到這種情況時,卻往往收穫的是家長和老師的聯合斥責;安德烈成功時,媽媽、弟弟和朋友會為他送去衷心的祝賀,但我們取得的成功卻永遠是理所當然,不足為奇,甚至在老師和家長眼睛裡永遠是那樣微不足道,與他們的期望相距甚遠。……這難道就是東西方教育理念的不同嗎?

其次就是羨慕書中的母親和兒子的無障礙溝通,說起父母對子女的愛,我想全世界也沒有我們中國人做的更多,這樣的例子很多。我們通常是做了不說,愛也不說,只有批評是無處不在的。做父母的在一句“為了你們好”的名義下做了多少錯事啊,我希望自己以後不要這樣,尊重、平視是給女兒真愛的禮物,我要努力做到這一點。

我最喜歡的是第28封信《給河馬刷牙》,真是心有慼慼焉。“望子成龍”“望女成鳳”一直是我們中國人的傳統,“光耀門楣”更是以前中國讀書人從生下來就揹負的責任,就是在高考選志願時也是主要參考熱門的專業而不是自己的喜好,我想也許就因為這樣很多本可以成為將軍的人成了箍桶匠了。書中一段話我很喜歡,和大家共勉“如果我們不是在跟別人比名和利,而只是為自己找心靈安適之所在,那麼連“平庸”這個詞都不太有意義了。“平庸”是跟別人比,心靈的安適是跟自己比,我們最終極的負責物件,安德烈,千山萬水走到最後,還是“自己”二字,因此,你當然更沒有理由去跟你的上一代比,或者為了符合上一代對的想象而活。”是的,很多時候我們不是為了自己而活,我們揹負的太多,怕父母失望、怕子女失望,怕比不過同學、怕被鄰居看清,怕這怕那,夜深人靜,獨處內省,其實和辜負了自己的心靈相比,那些都是可以忽略的東西,“當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意義,你就有成就感。當你的工作給你時間,部剝奪你的生活,你就有尊嚴。”這樣一來,在華爾街中做銀行經理和給河馬刷牙又有什麼關係呢。對我來說真是當頭棒喝,我們每個人都是身為父母與子女雙重身份,我認真工作,很享受自己的工作和生活,雖然沒有達到父母設定的目標,但是他們不會失望,我終於明白過的幸福是他們對我們的最大期望。那麼作為母親的我來說呢,我也不會把自己沒有實現的人生目標強加給女兒,讓她在愛和自由中成長,做到學有所用,簡單快樂就好。

另外透過讀這本可以說是兩代人合著的書,我也逐漸體會到我們為人父母要及時更新自己的知識庫,要跟上時代、跟上子女的節奏,我們和子女間有親情的牽絆,但也是漸行漸遠的必經路程,正如龍應臺說的那樣“我們原來也可能在他十八歲那年,就像水上浮萍一樣各自盪開,從此天涯淡泊”但是我不願意看到那樣的情形,所以我要努力、要嘗試,學做人的父母,這對我來說是新的課程,參考很多,不一定適合。我們要自己找出適合我們彼此的方式和方法。每個孩子都是上天饋贈給我們的禮物,我心懷感激、不知所措,但是我不怕做錯,我勇於嘗試,這樣,我就可以在女兒十八歲的時候,和她討論抉擇的時候順便說一下,媽媽那個時候也很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