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冬至節

冬至節的來歷

關於冬至節的來歷

冬至,是我國農曆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氣,也是一個傳統節日,時至今日,仍有不少地方過冬至節。

冬至俗稱“冬節”、“長至節”、“亞歲”等,冬至是我國二十四節氣中最早制訂出來的一個節氣。早在春秋時代,我國已經能夠用土圭觀測太陽來測定冬至的準確時間,大約是在每年陽曆的12月21日至23日之間。

冬至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長的一天,過了冬至,白天就會一天天變長。那麼為什麼叫冬至呢?古人認為:陰極之至,陽氣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長之至,故曰“冬至”。冬至過後,各地的氣候都進入了一個最為寒冷的時期,也就是人們常說的“數九”或“進九”,故我國民間有“冷在三九,熱在三伏”之說。

據現代天文科學測定,冬至日太陽直射南迴歸線,陽光對北半球最傾斜,北半球白天最短,黑夜最長,這天之後,太陽又逐漸北移。

我國古代,人們對冬至非常重視,被當作一個重大節日。過冬至節的習俗源於漢代,盛於唐宋,相沿至今。在我國,甚至有“冬至大如年”之說,不少地方還有慶賀冬至的習俗。據《漢書》中說:“冬至陽氣起,君道長,故賀。”人們認為:過了冬至,白晝一天比一天長,陽氣回升,是一個節氣迴圈的開始,是上天賜予人們的福氣,是一個吉祥之日,所以應該慶賀。

在漢朝,冬至這天,官府要舉行祝賀儀式,稱為“賀冬”,例行放假。據《後漢書》中記載:“冬至前後,君子安身靜體,百官絕事,不聽政,擇吉日良辰而後省事。”所以冬至這天朝中官員都要放假休息,軍隊待命,邊塞閉關,商旅停業,親朋好友相互以美食饋贈,相互拜訪,愉快地過一個“安身靜體”的節日。

據《晉書》記載,“魏晉冬至日受萬國及百僚稱賀……其儀亞於正旦。”現在,我國仍有一些地方過冬至節。如我國北方冬至有宰羊,吃餃子、吃餛飩的習俗,南方冬至這一天有吃冬至米團、冬至長線面的習慣,有些地區冬至這天還有祭天祭祖的習俗。

冬至的傳說及習俗

北京人“冬至餛飩夏至面”之習俗。相傳在漢朝時期,北方匈奴經常騷擾邊疆,禍害百姓,人們生活不得安寧。當時匈奴部落中的兩個首領渾氏和屯氏,十分兇殘,百姓對他倆恨之入骨,卻又無可奈何,於是就用肉餡包成角兒,取“渾”與“屯”之諧音,稱之為“餛飩”,食之解恨,祈求皇帝早日平息戰亂,百姓能過上太平日子。只因最初是在冬至這天製成餛飩,故相沿在冬至這天,家家戶戶吃餛飩。

河南人冬至吃餃子之習俗,俗稱吃“捏凍耳朵”。相傳南陽醫聖張仲景,曾在長沙為官,他告老還鄉那天,適逢大雪紛飛,寒風刺骨的冬至。他看見南陽白河兩岸的鄉親衣不遮體,食不果腹,還有不少人的耳朵被凍爛了,心裡非常焦慮。於是他就吩咐隨行人員在南陽關東搭起醫棚,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驅寒藥材放置鍋裡煮熟,撈出來剁碎,用麵皮包成像耳朵的樣子,再放入鍋裡煮熟,做成一種叫做“驅寒矯耳湯”的藥物施捨給百姓吃。服食後,鄉親們的'耳朵奇蹟般地都治好了。後來,每逢冬至這天,人們便模仿做著吃,故而形成“捏凍耳朵”的習俗。後來人們稱它為“餃子”,或稱為 “扁食”和“燙麵餃”。

冬至吃狗肉之習俗。相傳,漢高祖劉邦在冬至這一天吃了樊噲煮的狗肉,覺得味道特別鮮美,讚不絕口。從此在民間形成了冬至吃狗肉的習俗。現在的人們紛紛在冬至這一天,吃狗肉、羊肉以及各種滋補食品,以求來年有一個好兆頭。

冬至是一個內容豐富的節日,據傳,冬至在周代是新年元旦,曾經是個很熱鬧的日子。 在今天江南一帶仍有:吃了冬至夜飯長一歲的說法,俗稱“添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