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寒衣節

寒衣節放河燈習俗的由來

關於寒衣節放河燈習俗的由來

寒衣節曾是一個全國性的祭祖日,也是生者懷念死者的日子。這天,婦女們要親手縫製好寒衣,為家人試穿冬衣,或送給遠方的親人;然後在墳前燒掉紙做的寒衣,作為對已亡人的懷念,俗稱“燒寒衣”。到廟裡燒香、祭供祖先、燒紙錢、放河燈等為民間的普遍節俗。

寒衣節放河燈習俗的由來

放河燈的習俗起源於印度。據說在佛祖釋迦牟尼的故鄉,佛教信徒每年於農歷七月十五舉行孟蘭盆會,放河燈追祭祖先、超度亡靈。孟蘭,在梵文中是“倒懸”的意思。盆,是指盛供品的器皿。放河燈也成為每年清明節、中元節、寒衣節的習俗。

各地寒衣節的風俗

山東淄博習俗:農曆十月初一日,是人們上墳祭祖的傳統日子,多供以秋季豐收之物,意在報告祖先全面收成完畢。這天上墳除了燒紙以外,還用彩紙剪做衣帽,焚於墓前,有“十月一,上墳燒寒衣”之說,意為祖先捎去過冬衣服。桓臺居民多是用“煎餡食”祭祖。淄川除了上墳祭祖以外,還於傍晚到野外路口,為沒有後人的死者祭祀,添“禦寒衣”。

老北京人的習俗:過去北京有句諺語叫“十月一,送寒衣”。這種風俗早在明代就有了。劉侗的《帝京景物略》中寫的很詳細,所謂“識其姓字輩行,如寄書然”等等。意思是天氣冷了,一家都穿新衣了,也應該給死去的親人寄點寒衣去。每年到十月初一,人們總是預先糊好“寒衣包”、“金銀包袱”,在包袱外面寫上地址,某某人收,然後再焚化了。十月初,送了寒衣之後,據說在清代,還要頒發曆書,各處書局刻印出售。舊時的北京,大小衚衕中,常看到有人背一個布包,手中拿一疊子曆書,一邊走一邊叫賣:“賣皇曆,賣皇曆。”這也算是舊京的.一景吧。

老南京的“寒衣節”:是日,人們把各色彩紙糊成的冥衣,裝在一紅紙袋裡,上寫亡者的身份和姓名。初一當晚,把紙袋供在堂上祭奠一番,然後拿到門外焚化,以示對亡人的記掛,祈求賜福保佑,並把剛收穫的赤豆、糯米做成熱羹嘗新。

歷史

據考證,早在周朝時,農曆十月初一是臘祭日,這天要舉行隆重的祭祀活動。《禮記.月令》中描述了周代臘祭的情形:以獵物為祭品,天子在社壇上祭祀日月星辰眾神,在門閭內祭祀五代祖先,同時慰勞農人,頒佈新的作息制度。《詩經.豳風.七月》曾提到“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意思是說從九月開始天逐漸要冷了。人們該添置禦寒的衣裳了,因此十月初一又俗稱授衣節。 故前代授衣多在夏曆九月,日期不確定。

唐代《唐大詔令集》卷77:唐玄宗天寶二年八月制曰:“禋祀者,所以展誠敬之心,薦新者,所以申霜露之思。 是知先王制禮,蓋緣情而感時。 ……自流火屆期,商風改律,載深追遠,感物增懷,且詩著授衣,令存休浣,在於臣子,猶及恩私,恭事園陵,未標典式。 自今以後,每至九月一日,薦衣於寢陵,貽範千載,庶展孝思。 且仲夏端午,事無典實,傳之淺俗,遂乃移風,況乎以孝道,人因親設 教,感遊衣於 漢紀,成獻報 於禮文,宣 示 庶 僚 ,令 知 朕 意 。 ”這一詔令直接影響到漢族民間拜墓送衣的習俗。 由於十月方入冬,九月稍嫌早,這一習俗在宋代便推移到十月朔日。

宋代十月朔的習俗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授衣、祭祀和開爐。呂希哲《歲時雜記》載:“十月朔,京師將校禁衛以上,並賜錦袍。 皆服之以謝。 ……邊防大帥、都漕、正任侯,皆賜錦袍。 舊河北、陝西、河東轉運使副無此賜。 祖宗朝,有人自陳,乃賜衣襖。 諸軍將校皆賜錦袍。 ” (←授衣)(祭祀→)據《東京夢華錄》記載,東京汴梁九月“下旬即賣冥衣、靴鞋、席帽、衣段,以十月朔日燒戲故也”,至“十月一日”,則“士庶皆出城饗墳,禁中車馬出道者院及西京朝陵。 宗室車馬,亦如寒食節” 《夢粱錄》記南宋臨安也是“士庶以十月節出郊掃松,祭祀墳塋。 內庭車馬,差宗室南班往攢宮行朝陵禮”。《河南程式遺書》雲:“拜墳則十月一日拜之,感霜露也。 ”宋人祀先用“綿球楮衣”,後世稱之為“寒衣”,宋人尚無此稱。

明代劉侗、於奕正《帝京景物略.春場》有當時寒衣節的詳細記載:“十月一日,紙肆裁紙五色,作男女衣,長尺有咫,曰寒衣,有疏印緘,識其姓字輩行,如寄書然。家家修具夜奠,呼而焚之其門,曰送寒衣。新喪,白紙為之,曰新鬼不敢衣彩也。送白衣者哭,女聲十九,男聲十一。”

清代潘榮陛《帝京歲時紀勝.送寒衣》上有寒衣節的情形:“十月朔……士民家祭祖掃墓,如中元儀。晚夕緘書冥楮,加以五色彩帛作成冠帶衣履,於門外奠而焚之,曰送寒衣。”


[關於寒衣節放河燈習俗的由來]相關文章:

1.關於寒衣節放河燈習俗由來

2.鬼節的由來與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