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職業道德的大學生論文
[摘要]本文透過對高校大學生職業道德現狀的剖析,指出導致當代大學生職業道德缺失的主要原因,加強和改進大學生職業道德教育的途徑。
[關鍵詞]職業道德;大學生;教育;就業
隨著市場競爭激烈化,當今社會對人才的職業技能、道德、紀律、作風的要求不斷提高。大學生除了要有紮實的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還要具備良好的職業道德素質。因此學校要注重學生職業道德培養,讓學生認識到自己肩負的社會責任和使命,培養敬業和奉獻精神,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一、目前高校大學生職業道德現狀
大學生職業道德素質現狀令人擔憂,用人單位反饋回的問題如就業履歷摻假、隨意簽約毀約、缺乏團隊意識、缺乏敬業精神、眼高手低等等,數不勝數。當代學生注重“個人理想和價值的實現”,只願意從事待遇高、條件好的工作,同時學生誠信觀念普遍淡漠,對誠信的重要性認識不足。部分學生凡事只考慮自己的利益,不考慮他人、集體的利益,經不起挫折、受不得委屈。
二、導致當代大學生職業道德缺失的主要原因
(一)課程設定上的'缺陷。目前高校教育中。普遍存在重智育輕德育的現象。學校注重對學生專業知識、專業技能的培養,對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的培養卻沒有更多的關注;在思想政治素質教育中注重大學生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而對學生道德品質修養教育重視不夠。現行的思想品德課對此基本沒有具體、專門論述。
(二)家庭教育上的疏忽。現在的大學生多是生活成長在改革開放以後,社會繁榮發展的時代,是父母的心中的寶貝疙瘩,捧在手裡怕摔了,含在嘴裡怕化了。過怕苦日子的父母竭盡全力為孩子們營造良好的學習生活條件,過分寵愛甚至溺愛孩子,導致許多大學生在意志力、忍耐性、吃苦耐勞等方面嚴重不足。
(三)社會上的消極影響。市場經濟提倡個性化和多元化,使學生個人本位主義傾向有所抬頭。社會上的不良風氣,例如金錢至上、見利忘義等觀念滲透到學生中。同時,一部分家長拉關係、走後門,為子女找工作,這些問題的存在,必然影響大學生對事物的正確判斷。
三、加強和改進大學生職業道德教育的途徑
著名成功學家卡耐基曾經指出:“一個人事業上的成功,只有15%是基於他的專業技術,另外的85%要靠人際關係。國際教育理論界早在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就提系即與人相處和合作的品德與能力。”這充分說明高校都必須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的教育理念。良好的職業道德素質的培養有利於使大學生正確認識所學專業的社會價值,明確自己將來的社會角色。
職業道德教育作為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要貫穿於整個校園學習生活中,透過課堂教育和實踐活動等形式,對在校大學生進行有計劃、有目的、有組織的系統的職業道德教育,使學生形成高尚的職業道德品質,為將來的職業生涯奠定良好的道德基礎。具體措施如下:
(一)新生入學教育。大學生一入校,就開始職業道德教育。讓學生了解校史、學院各專業的優勢地位及發展方向,瞭解學校師資隊伍建設情況、教學科研成果,使學生初步樹立職業理想及職業道德。透過新生軍訓,加強學生的集體觀念、組織紀律觀念,培養學生團結互助、艱苦奮鬥、愛崗敬業的精神。
(二)理論學習。充分利用德育課教學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如《思想政治修養》等課程,向學生灌輸和教育正確的思想認識。在畢業班開設就業指導課等,讓學生了解各行各業的職業道德要求,加強對學生的職業道德教育,使學生樹立強烈的職業道德意識:並讓學生了解本專業的職業道德、職業紀律。
(三)教書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提高高校老師、管理人員、服務人員的職業道德素質。教師言傳身教,用自己對職業的熱愛、對工作的責任心、對學生的尊重來教育、引導學生,讓學生在教師身上體會到無私奉獻、愛崗敬業的職業道德,潛移默化影響學生,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道德觀念。
(四)社會實踐和畢業實習。組織學生參加公益活動、勤工助學等社會實踐活動。一方面可以增強學生艱苦奮鬥、自強自立的意識,另一方面發揮學生主觀能動性,跟上時代前進的步伐,瞭解社會對職業的要求,尋找自我價值實現和社會需求的締合點,將所學的職業道德知識轉化為精神力量。畢業實習則是讓學生直接接觸社會,將自己所學的知識用於實踐,獲得職業滿足感和成就感,並學習處理上下級關係,對大學生職業道德行為規範提出具體的要求和規定,培養學生愛崗敬業職業品質以及責任意識。
(五)邀請社會各個行業,尤其是學生將來可能從事的相關行業中的先進模範、優秀企業家、優秀教師、優秀畢業生給大學生作生動的講座報告,講述他們的優秀事蹟,用良好的職業道德感染激勵學生。
職業道德教育,不但關係到學生是否成才,關係到學校的生存發展,還關係到國家精神文明水平的提高。因此,職業道德教育勢在必行,刻不容緩。
[參考文獻]
[1]武衛紅,從大學生就業看高校通識教育的問題與對策,黑龍江高教研究,2005,第1期
[2]韓春光,誠信卡:給就業加道“防火牆”[N],中國教育報,2004-02-25
[3]侯瑋,潘利偉,侯居茌,高校畢業生就業過程中的誠信思考[J],中國大學生就業,20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