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觀後感

于丹莊子心得觀後感

于丹莊子心得觀後感

第1篇:《于丹莊子心得》讀後感

如今一走進書店,你會發現關於“怎樣面對挫折”、“如何為人處事”之類的書籍比比皆是。這些稱之為的“心靈雞湯”的書籍迎合了當今複雜社會下人們的口味,給予了人們那種必要的理解和必要的心靈慰籍。我讀過不少這方面的書,卻總覺得空洞乏味,直到我翻閱了于丹的《莊子心得》。

這本書實際上是于丹對《莊子》一書的讀後感,她用心地研究《莊子》,透過解讀莊子中短小精悍的寓言故事,結合現代社會的種種現象,循序漸進的引導我們用莊子的思想來指導人生,認為人生最重要的是要有一種大境界:感知已心,淡泊心態,合乎自然,超越利碌功名和自我,逍遙得自在。這是一種超理想的境界,需要我們不斷反觀內心,需要大覺悟才能體會得到。于丹的《莊子心得》深入淺出,引人入勝,讓我在享受讀書這個過程的同時,也對自己的人生進行了思考,著實是對心靈的一次洗禮。

于丹在書中將莊子的境界和眼光呈現給我們,教我們在這個紛繁蕪雜的環境中,應該用“心智”、“感悟”、“逍遙”、“看得開”的心態去面對生活,這樣才能超脫與釋然。但是現在的人們,也包括我自己,誰能具備這樣的心態呢 我們常常被功名利益所牽絆,不知道自己內心真正需要的是什麼,迷迷茫茫,急功近利,在奔波忙碌了一天之後,即使最終得到了自己想要的東西,內心世界卻依然空虛,覺不到半點快樂。在工作、生活中,經常被小事所困,與周遭的人也難免有些小疙瘩、小摩擦。可細細想來,其緣由無非是為了一些蠅頭小利,有時甚至只是為了逞一時之快。在這個時候,我們需要質詢自己的心,是否真的有必要強迫自己做一些不願意、不快樂的事情 我們應該清醒地認知自己的內心,重新認識和審視自己,不和他人攀比,不效仿別人的行為,不盲目的追隨流行,試著用莊子的大境界來指引自己,超越所有的功名利祿之心,感悟人生的最高境界,擁有健康的人生心態和快樂的生活狀態。

于丹在書中還提到了一個動態平衡的問題,腳踏車如果靜止擺在那兒的時候,得靠車支架才能立住,兩個輪子是立不住的。但是騎起來以後,兩個輪子就可以行進,為什麼呢 因為它在動態中保持了平衡。動態平衡對於我們的生活也有著極其重要的指導意義。世界在前進,而我們原地不動時,我們會感到失去心理的平衡,尤其是在應對各種挑戰的時候。如果我們不斷學習,與時俱進,那麼這種平衡便很容易達到。我們可以多讀書,多接受新的資訊,讓自己與時代的前進保持同一個步調,發展和提高自己,開闊自己的眼界,更好的認識自己、涵養自己,透過這樣的方式,或許也更容易獲得莊子的大境界吧。

讀完于丹的《莊子心得》,心靈中彷彿注入了一股清泉,感覺收穫頗豐。只要我們堅持自己內心的秉性,不隨波逐流,並盡力把自身的潛能激發到最佳狀態,我相信,我們一定可以獲得超越自我的成功!

第2篇:觀《于丹莊子心得——認識你自己》後感

“怎樣認識你自己?”千古以來最難得一個命題、斯芬克斯之謎在於丹教授的講解之後我對這個問題有了重新的認識和理解。

我們在成長的過程中不斷的認知天地萬物、增長經驗但惟獨難以認清我們自己。因為我們成長過程中人生的變化有太多的階段。年幼無知、青春懵懂、安度晚年其中各個階段為什麼我們對自己的認識又有什麼不一樣呢,原因很簡單我們僅僅只是站在自己的角度以己之心推斷所有的事物。

“只有自己的心清楚了才能夠去善待他人。”一個連自己都不能真正認清的人又怎麼能去真正認清其他的人呢嗎,這也是為什麼有時候常常是好心辦了壞事,因為我們自己總是在用自己認為對的方式強加於人,所謂“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然而只有你真正明白什麼是你所不欲的之後才能避免施之於人。所以我認為了解別人的首要條件就是了解自己。

成長的過程中我們也希望能充分的認識自己、瞭解自己,然而有太多的外界因素干擾著我們、左右著我們的思想、矇蔽了我們看清自己的雙眼。正像很多家長在我們成長過程中扮演的角色一樣,他們總是怕我們受到丁點的傷害而將我們裹在嚴密的無菌世界裡,然而正是這種近似於阻礙的保護使我們無法真正的瞭解自己,家長以一個過來人的身份告訴我們該怎麼樣、怎麼樣好,而我們習慣了這種逆來順受之後就忘記了自己思考,喪失了自己摸索的勇氣和信心,這樣的我們認識的只是家長展示給我們的“自己”。只有走出家長為我們堆砌的堡壘,用自己的眼睛看到真實的世界才能更加了解我們自己。

正如現在的我們,剛剛離開了高中校園走進大學校門,離開家長的保護的我們就像墜落山巔的雛鷹,在奮進嘗試中才認識到原來自己也擁有足以翱翔藍天的翅膀,當我們認識到自己的能力之後才能真正領略天空的蔚藍和廣袤,也只有這樣的天空才是屬於我們自己的。

在看過了于丹教授的解讀莊子並從新認真的審視自己之後,我深切的認識到只有真正的瞭解自己之後才明白自己真正的目標,才可以全力為實現目標而努力。

第3篇:莊子心得讀後感

在晨讀的`時候老喜歡把《莊子》這本書拿著讀,只是被裡面光怪陸離的故事吸引著,當成了志怪型別的書籍。覺得離開我們生活的現實太遠太遠。舉一個簡單的例子,我們都學過的逍遙遊:“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裡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裡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雲。是鳥也,海運則將徙於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那個時候自己的心境太小,不相信有這樣大的境界。

稍及年長些,隨著個人閱歷和見識的豐富。真正到達了黑格爾所說的“正反合”三段式中反的階段的時候,才發覺自己心理深處真正需要的正是這樣的一本書。我時常追問我自己:我所追求的一切,我所放棄的無奈,是否都是隨著我的本心而沒有違背?是否都值得?知識本身並不是智慧,智慧是透過對問題本身的追問而通達到的一種境界。

讀罷此書,我知道《莊子》還只讀了個皮毛,或許連皮毛都還沒到達,以後的路還長些,還得長久的讀下去。

讀書筆記:

1.莊子其人

莊子其人不為名利所困,逍遙一生,無牽無掛。雖貧窮至極,但不為困頓所累,莊子告訴我們:“讀書人有道德理想而不能實行,這才是困頓。”、“真正的仁人志士不怕生活上的貧困,怕的是精神上的潦倒。”對於物質上的富有莊子告誡我們:“手中有多少金錢,並不能決定它在你心中的分量。”對於不能按照本心生活的人莊子說:“是別人給了我這麼多委屈呢?還是我自己看不破名和利呢?”

2.境界的大小

真正的大小不僅僅在於眼界中,而在於心智上。而境界的不同,決定了人們思維的方式。如何獲得大的境界呢?打破束縛自己心智的常規思維。而如何打破常規思維呢?問問自己,終其一生,是否看到了自己的本心,看到了自己真正歡欣的東西。而如何看到自己的本心呢?無憂是佛,活在當下。把這個世間天大的事,都把它看下了,而把自己的靈魂放到無限大。

3.如何超越

我們生活的現實無非名利二字,所謂熙熙攘攘利來利往。很多時候我們置身茫然之處,無法看清自己的目的、方向和眼前的權衡。乃是由於我們都已經忘記了自己為什麼出發。而要在現實生活中實現超越,需要擁有的是一顆空靈的心境,讓自己的眼睛敏銳起來,才能在不經意之處發現人生的至極大道。

不同價值觀的人,在經歷相同的事情時,會得到完全不同的人生感悟。

你需要怎樣的價值觀呢?第一是理性:人的心中要有一把尺子做人的底線,不能超越這個世界的行為準則。第二是感性:每到一處,每見一個風景,心中便有一種悲憫之情自然發生,一種歡欣之意自然流露。

不要以你自己的價值觀去評估這個世界,不要讓我們的心中帶有成見。

4.怎樣認識自己?

離我們最近的東西,往往是最難認知的。而只有我們自己,離我們自己最近了。莊子在《人間世》中告訴了我們一種方法:心齋。也就是養心。是讓我們的眼睛,不僅僅看到外在世界的廣大,更應該留一份給自己的心靈,去發現自己本初的願望。第二種方法是:自知之明。不受外部評價的影響,寵辱不驚。

5.路在腳下

無論人生遇到什麼樣的情況,世界上總有路可走。我們可能極其普通,當內心要有一種人格的力量,它不是彰顯外放的才華,它是一種和緩的凝聚力。

6.對於生命的態度

莊子樂生,不懼怕死亡,但也決不去找死。因為,生和死不過是一場生命心態的變化。人的生命可以消耗掉,當人的思想卻可以流傳下來,對於莊子來說,思想的傳承遠遠勝於一個生命。

7.外化而內不化

莊子認為,面對紛繁複雜的社會,一個人可以外表變得隨和融通和放下,但是他的內心要有真正不化的東西。

8.小惑易其方,大惑易其志

一個人只有釋放了自己的本性,順服自然才能不被疑惑。所謂利令智昏,當利能夠令心智混掉,心中就不會再有洞明清澈的智慧,一切迷惑將使得我們改變本初之性。

9.人生的心態

生之來不能卻,其去不能止,悲夫! 面對生命,我們要有一種曠達的態度,就是達生。不要太看重外表的東西,因為那隻能讓自己變得笨拙。人世間真正高明的人,向上可以看透蒼天,向下可以看清黃泉,世界永珍瞭然於心,在任何時候都可以神色不變,氣定神閒。好的心態需要歷經三個階段:忘記名、忘記利、忘記自己。

10.自然之道

人會遭遇太多太多的事情,一切機遇會來,一切風波會走,在每一個機遇中把握自己,這就是莊子所說的合乎大道。

對於人生之規律:前半生不要怕,後半生不要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