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的讀後感700字2015
範文一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提起這首詞,人們就會不約而同地想起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國演義》,今天我有幸拜讀了羅貫中著的這部作品。深深被這本書所打動。
書中的情節是以東漢皇叔劉備為主導,故事是講述他在偶然機會下,遇到了關羽、張飛兩位豪傑,因為志同道合要興復漢室,所以三人於桃園結義,發誓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故事就這樣開始,而以其後約九十年的晉渡江滅吳為終,其中一些情節,如「借東風」、「捉放曹」,都是家傳戶曉的故事,可見此書是如何的精彩,真的令人生再三閱讀的念頭。
我認為書中的人物是這部小說的靈魂,主角劉、關、張三人在其飄蕩中原到建立蜀國的過程中充分表現了仁、忠、勇三種英雄氣概,最為人稱道的,莫過於「劉玄德攜民渡江」、「美髯公千里走單騎」、「張翼德大鬧長板橋」等情節,而書中的諸葛亮成了智的代表,天下變數盡在掌握之中,不得不提的是,姜維也被描繪成忠孝智義兼具的棟樑之才,而軍事家曹操由忠於大漢變到大奸大惡的險惡丞相的心理變化也被描寫得淋漓盡致,可見這部書對人物特徵刻畫之細堪稱古代長篇小說之首,真是一部千古奇書。
雖然為了突出劉備的仁義,曹操被寫成奸詐之人,但是他的軍事才能仍然沒有抹殺。他在幾東征西戰中,佔領了長江以北的大片土地,連少數民族都臣服於他,他是三位霸主中最有才幹的,魏也是三國中最強盛的,他奠定了魏國的基礎,後來晉國才能統一天下,所以曹操是一位真真正正的英雄。最值得我欣賞,是他那豁達的胸襟和廣闊的胸懷。在赤壁的慘敗之後,曹操並未一籌莫展,而是笑著說了一句"今北方仍由我所據",並且三次大笑展現出他對待挫折的樂觀態度。曹操同時也是個很有文學情趣的人,喜歡作文賦詩,即使大戰在即也情趣不改,他的許多詩作都是樂府中的名篇,說明曹操也是一位有文才的人。
三國之所以精彩,如三國開書所說,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三國多少英雄,多少故事,都已灰飛煙滅,可是那些經典的道理是值得我們後人學習,是不可磨滅的.經典之作。
範文二
讀完70多萬字的《三國演義》,在我的腦海裡多了很多呼之欲出的典型人物,如足智多謀的諸葛亮、忠膽俠義的關羽、粗中有細的張飛、陰險狡詐的曹操……還有很多回味無窮的經典故事,如以少勝多的赤壁之戰、以弱取勝的空城計、以誠動人的三顧茅廬……從東漢末年的黃巾起義到三國歸晉,近100年的歷史寫得生動逼真、驚心動魄、曲折離奇。我深深地感到這跟作者羅貫中採用真實與虛構、神化與醜化的藝術處理有密切的關係。
演義與正史的最大區別就是演義不是全部真實的。人人都說《三國演義》是七分史實,三分虛構。比如,關公溫酒斬華雄,史書上並沒有寫這件事。又如,關羽單刀赴會魯肅,史書上寫的卻是魯肅單刀赴會關羽。這樣寫的好處是虛構的情節大部分是為小說描寫的一個人物作鋪墊的,用來符合作者羅貫中的思想,把現實中不能實現的或達不到的東西在小說裡變成事實,是作者的理想完美而清晰的表達出來,使讀者的心情和理想也變得明朗和舒暢起來,在人人追求和平、仁愛上產生共鳴。這就是文學的特點:源於生活,高於生活。所以很多人看完《三國演義》會振臂高呼、拍案叫絕。
作者羅貫中還利用神化和醜化的藝術手法,把自己提倡的儒家思想明顯化,而且醜化大部分是為神化做映襯的。比如諸葛亮借東風——未卜先知,關羽過五關斬六將——忠義。周瑜在歷史上算得上是英雄早逝,《三國演義》卻把他醜化成嫉賢妒能的人,體現在“周郎妙計安天下,賠了夫人又折兵”裡。運用這種手法成功塑造了許多個性鮮明的人物,是浪漫與現實合為一體,增強可讀性、共鳴性、創新性,開了歷史演義小說的先河,平時寫作的時候值得借鑑。
讀完《三國演義》,好像欣賞了一座絢麗多彩的人物畫廊,遊覽了一個妙趣橫生的小說世界。讓“至聖尼山孔夫子,大賢東原羅貫中”這幅對聯來紀念羅貫中並不過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