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端午節

寶應端午節的習俗

寶應端午節的習俗

“端午安豐包邊角,彩絲飛到五月五;東蕩艾葉插門前,家家戶戶粽子香”。包粽子習俗在老家多姿多彩的端午節,在wo兒時的記憶裡,在射陽湖畔寶應縣的一個水網密佈的炊煙裊裊的水鄉晨霧裡,每逢端午節就有了吃粽子插艾葉的風俗。

俗話說,“入夏之前掛艾草,蚊蟲蒼蠅難進門”。端午節裡,艾草帶來最親切的色與香。在這個艾香瀰漫的日子,不僅有兒時無限的`思念和回憶,而艾也是不可多得的美食。兒時老家西安豐鎮天亭村的端午節,素有插菖(chāng)蒲或艾條,吃粽子等習俗,五月五這天,到處佈滿陽光和歡笑,到處飄溢艾葉飄香,因為那時是茅草屋,屋簷上茅草插上艾葉和菖(chāng)蒲,猶如風姿綽約的俏姑娘,迎風怒放。放學回到家裡,母親已在鍋裡燒hao了熱水,在桌上擺上了雞蛋、粽子,據說這天吃雞蛋身體會特別hao。家家戶戶把艾葉放在鍋里加溫,直至香味瀰漫整個屋子,全家老小開始用艾草水洗臉。洗完臉後把艾草水灑在豬圈和院子裡,驅濁除腐,殺菌防病,頓時,整個村莊香霧繚繞。這天大人們有面板病的喜歡支個帳篷洗個澡,據說百病皆除。據說艾葉香味能驅蚊蠅、蟲蟻,而且還能當藥用,全身都是寶。 端午節,艾葉香,郊外大片的艾草活潑潑地生長。風吹過,翻起銀白的浪,閃著綠色的銀光。即便沒有風,也是一片碧(bì)綠的顏色,在狠毒的陽光下也不見蔫。端午又叫躲午,舊時以為五月五來臨,瘟瘡開始蔓延,所以重五這一天是不吉利的日子,孩童需要母親帶回孃家躲避,以驅災星.

隨著時代的變遷,端午這一天家家裹(guǒ)粽子,吃粽子風俗還是一代一代延續下來,這不過大家現在住上了樓房,鎮上沒有艾葉,村裡老大爺們就推著三輪車或者挑著擔子向鎮上居民出售鮮艾,濃郁的艾香走到哪裡哪裡就會飄溢著艾香,沁人心脾!沒有了茅草房,艾葉就成了放在門前的哨兵,遠遠望去,沒有了昔日的氣氛(fēn),倒也不失雅興,起到了祛除鬼神的作用,更何況艾香飄十里,讓人感覺小鎮端午節的氛(fēn)圍還是比較濃厚。據蒲松齡《聊齋志異》上記載,wo們寶應水鄉清代就有插艾葉辟邪的風俗,有一戶人家經常鬧鬼,門前插上艾葉,鬼竟然不敢進門,固然這是迷信的傳說,現在看來插艾葉道別有一番情趣。小鎮的粽子都是用糯米作主資料,許多人家愛變換花樣,所以粽子裡愛攙雜其它佐料,例如在糯米里加紅棗臘肉葡萄等,吃起來就會津津有味,否則小孩也感到沒有口味。

“端午時節草萋萋,野艾茸茸淡著衣;無意爭顏呈媚態,芳名自有庶民知。”兒時老家的端午節,是人們忙碌的身影、採葉的歌聲,是香氣四溢的艾葉飄蕩在村莊裡,這首詩像葉間美麗的少女在歌唱,喚醒了wo對端午節的期待。兒時老家的端午節,瀰漫的艾葉香味伴隨歌聲一直迴盪在耳邊,盼望著這天早早來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