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讀後感

餘秋雨散文讀後感

餘秋雨散文讀後感

篇一:餘秋雨散文讀後感

這本《名家新作》是借來的,裡面有三部長篇小說,一部散文集。散文集是餘秋雨老師寫的,書名叫《霜冷長河》。餘秋雨的文章對於我來說,常常覺得深奧難懂,因此讀得不多。拿到書後,讀了第一篇散文,就覺得讀不下去了,於是改讀小說,兩部小說,很快讀完,無非是愛情,婚姻的糾結,看完過後,覺得除了知道了一個令人感慨又無奈的情感故事外,一無所獲。百無聊賴之際,又開始看餘秋雨的散文。無意中看到了這篇《最後的課程》,竟然再也放不下,一看再看。合上書,心想,這書,終歸是要還給人家的,文章看是看了,可終歸沒有留在腦子裡,一旦沒了書,仍然是白看。於是,就想起了做讀書筆記。

家裡最近書不少,也常看,常常看的時候,感慨良多,過後什麼都忘記了。造成每次拿起書,都像是從未看過一樣,越來越覺得有做讀書筆記的必要了。就從這篇《最後的課程》開始吧。

這本書是餘秋雨為美國一位作家的書籍《相約星期二》中文版做的序。《相約星期二》是一個學生的聽課筆記。這個學生就是美國作家米奇,這個老師是他十六年前的老師莫里,莫里老師身患重病,即將離世。他提出要給他的學生米奇上最後一門課程,每週一次,時間是星期二。書中講述的是莫里老師臨終前對人生的思考。這篇序分四個部分,一,他終於來了;二,與生活講和;三,文化的誤導;四,終身的教師。與我引起共鳴的是第二部分:與生活講和。

對於一個瀕臨死亡的老人,莫里老師的心態,讓我非常敬佩。他幾乎是逼視著自己的肌體如何一部分一部分衰亡的,今天到哪兒,明天到哪兒,步步為營,逐漸摧毀,這比死亡要殘酷的多,簡直能把人逼瘋。他說:我的時間已經到頭了,自然界對我的吸引力就像我第一次看見它時那樣強烈。

對於別人的照顧,莫里老師是這樣說的:“我感覺到了依賴別人的樂趣。現在當他們替我翻身,在我背上塗擦防止長瘡的乳霜時,我感到是一種享受,當他們替我擦臉或按摩腿部時,我同樣覺得很受用。我會閉上眼睛陶醉在其中。一切都顯得習以為常了。

這就像回到了嬰兒期。有人給你洗澡,有人抱你,有人替你擦洗。我們都有過當孩子的經歷,它留在了你的大腦深處。對我而言,這只是在重新回憶起兒時的那份樂趣罷了。

餘秋雨說,莫里老師的這種心態,足以化解一切人生的悲劇。莫里還對學生說,有一個重要的哲理需要記住:拒絕衰老和病痛,一個人就不會幸福。因為衰老和病痛總會來,你為此擔驚受怕,還會幸福嗎?莫里最後得出結論:

你應該發現你現在生活中的一切美好。真實的東西。……當我應該是個孩子時,我樂於做個孩子;當我應該是個聰明的老頭時,我也樂於做個聰明的老頭。我樂於接受自然賦予我的一切權利。我屬於任何一個年齡,直到現在的我。我不會羨慕你的人生階段,因為我也有過這個人生階段。

這一段話,深深地打動了我,可以說,是說進了我的心裡。我的人生信條是四個字:順其自然。為了這個信條,有人說我頹廢,不思進取,有人說我懦弱可欺。可我一直堅信,對於我來說,順其自然,是最適合我的人生法則,這個法則將給我帶來自信快樂。莫里老師的這一段話,堅定了我心中的信念。過自己的日子,享受自己的快樂,讓別人去說吧。

篇二:餘秋雨散文讀後感

讀著《餘秋雨散文》,就如同讀著一本厚厚的歷史書。書裡更有人間百態,有愛恨情仇讓人們去品味,去欣賞,從中獲得心靈的昇華。

初次接觸他的文章,是語文課本上那一篇《信客》。讀畢,平淡的語調,樸實的語言卻描繪得如此生動,令我不經心生敬佩。專業點說,就是他選擇恰當的、富有詩意、表現力的語言加以表達,這些語言具有詩的美感,從而把複雜深刻的歷史思想和文化說的深入淺出,平易近人,可讀性很強。

餘秋雨的散文中始終貫穿著一條鮮明的主線,那就是對中國歷史、中國文化的追溯,思索和反問。餘秋雨的作品更透著幾絲靈性與活潑,儘管表達的內容是濃重的。同時他還綜合運用對偶、排比、比喻等修辭手法,大段的排比,對偶增強了語言表達的力度,構成了一種語言的氣勢,使語言不矯揉造作,裝腔作勢,平淡無味,而富有了張力,富有了文采。

我欣賞《蘇東坡突圍》。正如蘇轍的那句話:“東坡何罪?獨以名太高。”正因為他太出色、太響亮,使得那些品格低下的.諫臣有了嫉妒的目標。然後蘇軾就被你一拳我一腳的批判,甚至貶損。八百多年前蘇東坡先生的遭遇,本已塵封於歷史之中,然而餘秋雨先生的《蘇東坡突圍》,對曾經攻擊過蘇東坡先生的人經行強烈的反駁。用詞之尖刻,情緒之激昂,在文字之中盡顯鋪張。恣意汪洋的文采、率真自信的個性、樂觀豁達的氣質,都是我們對這位大才子蘇東坡的認識。幾百年來,其詩詞文賦吟誦不絕,相傳至今。我欣賞蘇東坡先生桀傲不馴的個性,樂觀向上的情感,卻每每心痛其人生頻頻遭遇的坎坷。蘇東坡是中華文明史上既不可遇又不可求的文化偉人,而他跌宕起伏的人生際遇正是促進他成為偉人的原因。這些,在《蘇東坡突圍》中詳細又透徹的體現了出來。

餘秋雨利用他淵博的歷史知識,豐厚的文化功底,將歷史與文化結合。將歷史寫的活靈活現,把文化述的鏗鏘有力,引起我們反思。正如專家們所評價的 ,“語言在抒情中融著歷史理性,在歷史敘述中也透露著生命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