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清明節的散文
清明折柳放錦鳶
清明將至,滿眼春日光鮮、桃夭繽紛,也時常想念杜牧詩中雨紛紛的斷魂時節。其實,舊日清明不僅祭祀亡人而已,也是人們踏春巡幸的好時光。男女老幼傾城出遊,折花戴柳,放風箏,做遊戲。如此才稱得上沽酒杏花村的“清明佳節”。
清明節源自古代的寒食節。傳說春秋時期有位傑士名為介子推,輔佐晉國流亡公子重耳十九年,曾在重耳飢困時割股獻肉。後來重耳做了晉國的國君,就是著名的晉文公。介子推不願沉溺利祿,與老母隱居綿山(今山西省介休市東南)。晉文公請介子推下山做官屢屢遭拒,不得已放火燒山迫他就範。烈焰中介子推與老母抱樹而亡,樹洞中留下遺書:“割股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柳下做鬼終不見,強似伴君做諫臣。倘若主公心有我,憶我之時常自省。臣在九泉心無愧,勤政清明覆清明。”晉文公痛悔不已,下令以焚山之日為“清明”,之前三日禁火為紀。斷火期間,家家食用之前準備的糕餅,即為“寒食”。
焚綿山的故事不見於《左傳》與《史記》,是後人對斷火寒食此種習俗的附會。《周禮》已載:“司煊氏仲春,以木鐸修火禁於國中。”祭拜墳靈初無定例,後世逐漸將掃墓與斷火寒食結合起來,到唐宋時期形成禮制。《舊唐書》載開元二十年敕雲:“寒食上墓,禮經無文,近代相沿,寢以成俗,士庶之家,宜許上墳,編入五禮,用為常式。”
至於“清明”,乃指春生之際天地新萌的純然,所謂“萬物潔齊而清明”。寒食的習俗漸行漸遠,而清明節與七月十五中元節(盂蘭盆會)、十月初一寒衣節成為傳統祭奠的三大節日。
清明時節春意始濃,人們祭掃之餘賞景娛情,衍生出獨具風致的清明遊樂文化。宋代張擇端所繪《清明上和圖》即為汴梁風物繁華的寫影。明末清初張岱的《陶庵夢憶》所記揚州清明雲:“長塘風草,走馬放鷹;高阜垂岡,鬥雞蹴鞠;茂林清越,劈阮彈箏。浪子相撲,童稚紙鳶;老僧因果,瞽者說書。”
老北京人清明之日必然戴柳、放風箏。民間諺語:“清明不戴柳,死後變黃狗。”“清明不戴柳,紅顏變皓首。”古人相信柳木可以避邪,即逢鬼節,自然要提防“野鬼出沒,討索代替”。新柳青青,亦是好妝點。且看“二八鬢頭柳苟新,知是廓外奠塋人”。祭禮已畢,取出琉璃廠精工細制的彩紙風箏,乘風齊放,雲間競勝,將人世的繁難一捻放到九霄雲外。
而今清明節的內容太過寡淡,燒紙自不提倡,花祭稍嫌清冷。倒不如學前人瀟灑走一回,遊賞馳戲,陰陽相悅,也不負有限的春光。
花徑終不知,細雨清明溼
忍顧一朝細雨溼清明,半弦天外哀音,勾出一枚瑩瘦月。清明踏遍花徑,天涯誰家四月雨?續曲未亡,怎聽得曉風吹徹桃花落,又復一度清明流光,忍顧一朝細雨溼了階前梧桐,溼了陌上紅豆,染出幾畝思念的雲朵,憑歲月這般蒼老無果。
桑榆向晚。暮色裡尋你。啼笑往事作故紙,我心惆悵不改。四月洛陽牡丹寫信,借花信吹到薔薇田,由我來讀一番深情。清明木棉系,細雨桐花解,只道一如昨日江南清明。
清風中花事葳蕤,枝枝婉柔。遠遠花樹,開得太久了,我只憂虞一夜之間凋盡流光的守候,回眸無處照見。總想挽留,卻無奈花落,唯有靜待下一場似曾相似的重逢。花敗自是不可知,枝頭輪迴世事,誰還留意第一支的去向?一夕朱顏盛,一暮花容瘦,花謝又旋踵花開,一季復一季……花徑不知萬事有代謝,唯陋巷有春光不偏。浮影正好的舊廊,一指細雨滲出無端太息,光陰剎那間老去。一仄巷陌,百般無常,任我抵押陳年的青苔,換一盞清明茶香,清透,明亮。
遇見清明。我繞一堤思念傾漏成的春水,湖心倒映昨日的笑顏,一朵一朵,次第老去。按屬於你的那朵輪廓剪裁,一沓薄紙,皆是你舊日的眉目,我以這樣的方式,冥念你曾經的存在。不是說離開就不見蹤影,不是言轉身就遺忘徹底。或許是不辭而別,或許是身不由己,我淚眸裡遙望彼岸你的倦容,直到有一天,我在橋下等雨,你在橋邊等我,橋畔開的只有荼靡……
路過清明。四月流出一地琥珀色的日光。你在花樹下,放下風中的`一切,素手翻飛一錠紙錁兒你倚一籃紙錁兒,摘下兩肩的疲憊,想起三月的海子,四月的張國榮,五月的故人……我默無聲在你身後端望。抑或離別不曾改故顏,煙火流離人間,你還似舊時憔悴。許是我看不穿過往,有些人一去永無期,輕如草芥塵埃。可是總有這般抽身,決絕成殤,掩著薄紗,撫指即悲傷潰堤。猶一枚枯繭,一絲一毫地剝離,落葉糜爛於闕口,由一切蕪雜,漸漸彌補空白。
花深清明。花徑深不過四月。驅不散的夏意蔥蔥,時光摧我走。
廝殺的花,開得血色斑駁。敗得一塌糊塗。清明還是從我掌心流走。憑我念念不忘,足以一劍直抵。可我甘於這般即使顛沛流離。
那花徑深深,不知何處去。春風依舊和細雨,澆落清明。終到了隨心所欲的時候,等眼前風景賞心悅目,可我丟了你,永無還價的餘地。看你淌著一脈冰血,分流天涯海角,流到滄海桑田……我明白所有回憶徒勞,還是止不住祈禱,願清明是彼岸歲月的一段安好。我自信清寧,全心全意,在宿命洪荒的如今,不在橋下等雨,卻在清明裡等你。一切繁華打馬而過,這一天,等你。
細雨清明。溼了窗外闌珊影,蘸一筆月色,贖回有你的最後一個夜晚,我一紙典當的清單,只有一個字:你。
又是一年清明節
又是一年清明節,一抹煙雨在天幕下紛揚,無法形容的情感就在心中蔓延。風輕輕煙雨疏疏,情悠悠清淚幾許。杜鵑聲斷還舊憶,松柏長青水常東。今年的清明,隻身在異地,回不去的心情被愁緒浸染。總是有梧桐夜半月,晚風愁帶雨的惆悵!又隨時光到清明,東風醉柳楊枝青。平明登臨懷舊夢,望斷歸雁情不同。心隨遊人踏綠浪,意竟小路去南崗。
一望南山崗,小路近江傍。風煙二三里,荒冢四五行。殘香裊繞人皆去,清煙彌散茅草長。踏上對面一片坡地,視線裡就有紙灰在煙雨中飄蕩,樹葉尖的水珠晶瑩著似淚在眼前晃動。祭祀掃墓,白髮童稚一群群,紅男綠女一堆堆。虔誠叩孤墳,哀惋泣石碑。殘香,紙灰,杜鵑花,煙雨桃紅杏花黃。真是春風裁綿繡,孤冢野荒。
其實祭祀是一種文化,提醒健在的人,記住去了的人。人們平時不見得會記得住逝去的人們,只有像清明這樣的節日裡才會去緬懷。就像高翥寫的那樣:“落日狐狸眠冢上,夜歸兒女笑燈前”。
生與死,陰陽的兩個極。是生命的分界線,是動與靜的自然。生者是動態的自然,逝者靜靜的長眠於地下,靜靜的變成一堆黃土。人生不長壽,何事不重來?“瑤池阿母綺窗開,黃竹歌聲動地哀”。
自古清明遊,騷客賦閒愁。人世有代謝,枉自多煩憂。山自青來水自流,歲月往自春秋。自嘆人生幾十載,不憶往事看祭臺。身後靈臺一柱香,兒孫晚輩情意長。人生也看淡,就看漁和樵。,漁得魚心滿意足,樵得樵眼笑眉舒。一個收釣竿,一個收了刀爺。笑呵呵的談古論今,這樣子也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踏青,祭掃,彷彿人世間的哀與樂都交織在這清明節。緬懷追思的心緒,清新明快的心境匯聚在一起。風煙翠楊柳,蕭瑟老蒼松。
恍惚間,回到了當年的清明。那一年的清明節,暮雨曾在夜空裡飄散。許是心誠,朝來卻是陽光明媚。晶瑩的露珠在陽光下閃爍著,靈動著。明快和凝重的心緒同時籠罩著我們的心情。荒無人跡,蓬蒿茅草長。父母的墳頭衰草和荊棘像子一樣地抽打著我們的心,黃土之下是異域,荒之下是九泉。去了的人都不曾回來,來了的人只看得見黃土。我們閉上的雙眼除了淚水,還彷彿看到了冥冥之外的另外一個世界。蒼蒼白髮父母,寂寂雙眼站在十字路上。上一步是人間,退一步是九泉。布衫被風吹起,身子在風中發抖。也許他們正仰望蒼天,渴望知道人世間的兒女孫輩們是否在今天想起了他們,是否一切如常。我們不能自抑,無法忍受住心裡的悲切。淚珠如夏天的傾盆雨灑落在墳前的草叢,隔著一層黃土,祭酒和果蔬是那樣的寒酸,哀是那樣的蒼白。
這個清明節,我們卻是遠隔千里萬里不能去父母的墳前叩拜。風飄飄紙灰飛揚,雨瀝瀝淚如泉湧。我在異鄉,父母在異域。忽然我發現自己老了,不知不覺中感到了人生的疲憊。驀然回首時,人生的路上已經走了這麼遠,這麼的久遠。
春風啊!請帶去我對逝者的思念,春雨啊!請和著淚水去灑在墓前去滋潤逝者的心靈。讓我們的哀思,透過明媚的陽光能給逝者帶去些許的慰藉。僅此而已!
這個清明節,杜鵑聲斷驚晚暮,煙雨疏落霧更重。風煙一去二三里,東風依舊荒冢。荒冢外,殘香菸繞霧彌。
霧彌,雨朦朧,祭祀臺前心迷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