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即教育讀後感3篇
當看完一本著作後,你心中有什麼感想呢?不能光會讀哦,寫一篇讀後感吧。想必許多人都在為如何寫好讀後感而煩惱吧,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生活即教育讀後感,歡迎大家分享。
生活即教育讀後感1
“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的三大基石。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的核心。什麼是“生活教育”?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沾所原有、生活所自營、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義是生活之變化。生活無時不變,即生活無時不含有教育的意義。既然生活教育是人類社會原來就有的,那麼是生活便是教育,所謂“過什麼生活便是受什麼教育;過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過壞的生活,使是受壞的教育。他還指出,生活教育與生俱來,與生同去"。可見,“生活即教育”的基本含義:
第一,“生活即教育”是人類社會原來就有的,自有人類生活產生便有生活教育,生活教育隨著人類生活的變化而變化。
第二,“生活即教育”與人類現實中的種種生活是相對應的,生活教育就是在生活中受教育,教有在種種生活中實行。
第三,“生活即教有”是一種終身教育,與人生共始終的教育。
陶行知認為:在教學過程中,先生的責任不在教,而在教學生學。先生如果只“教”或只“教學”,這是把學生當作“容器”,被動地接受知識,調動不起學生的積極性,也不能啟發學生獨立思考。先生只有“教學生學”,交給學生學習方法和鑰匙,啟發他們的思維,培養他們的自學能力,才能“探知識的本源,求知識的歸宿”。“因為先生不能一生一世跟著學生,熱心的先生固然想將他的所有傳給學生,然而世界上新理無窮,先生安能把天地間折奧妙為學生一齊發明?”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講,學生在學校裡獲得一種學習能力比學習知識本身更重要。有了這種能力,即使離開了老師,離開了課堂,他們照樣能獲取知識。
善於發現生活中的教育,善於開啟學生感受生活、學習探索的興致,教師是一個活的教科書,孩子從“活”的書中能感受生活,感受生命。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教師不僅要教給孩子知識,更要讓他們學會生活,學會勞動,學會學習。陶行知的教育名言是我教育之路的一盞明燈,指引我繼續前進、感悟和探索。
生活即教育讀後感2
在教育實踐的過程中,我們逐漸意識到所進行的教育探索,有不少地方是和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生活即教育”的教育理念相吻合的。從本學期開始,我們明確提出要在教育教學活動中“踐行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的理念”。要踐行這一教育理念,首先要對這一理念有正確地認識,不能“掛羊頭賣狗肉”,這就要求我認真研讀有關陶行知的教育理論。《陶行知教育名著教師讀本》就是我選擇研讀的第一本書。本書重點闡釋了陶行知先生對與生活教育的三大原理,有著很重要的影響。
原理之一:“生活即教育”
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營,生活所必須的教育”,“生活教育是以生活為中心的教育。……過什麼生活便是受什麼教育。”其主要精神有:第一,生活決定教育,教育是滿足人生需要,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服務的。第二,實際生活是教育的中心,教育只有透過生活才能產生力量而成為真正的教育。第三,教育的意義是生活的變化,因而生活教育的內容是伴隨人類生活的變化而發展的。第四,生活教育是一種終身的與人生相始終的教育。
原理之二:“社會即學校”
陶行知認為,“不運用社會的力量,便是無能教育;不瞭解社會的需要,便是盲目的教育。”他指出,傳統教育在“學校與社會中間造了一道高牆”,學校好比是一個“大鳥籠”。提倡“社會即學校”,就是要拆除學校與社會之間的“高牆”,衝破鳥籠式的學校束縛,把籠中的小鳥放到天空中任其自由翱翔,把學校中的一切伸張到大自然中去。
原理之三:“教學做合一”
按照陶行知的解釋,教學做合一是生活現象之說明,即教育現象之說明。“在生活裡,對事說是做,對己之長進說是學,對人之影響說是教,教學做又是一種生活之三個方面,不是三個各不相謀的過程。”“教的方法要根據學的方法;學的方法根據做的方法,事怎麼做就怎麼學,怎麼學就怎麼教。”陶行知對教學做合一的效用作了歸納闡釋:要想營利人類全體的經驗必須教學做合一方為最有效力;生活教育就是教學做合一;教學做合一不但不忽視精神上的自動,而且因為有了在勞力上勞心,腳踏實地的“做”為它的中心,精神便隨“做”而愈加奮發。
生活即教育讀後感3
今天,我認真地讀了中國現代傑出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文章《生活即教育》,感觸頗深,生活教育是給生活以教育,用生活來教育,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具體包括三方面主張:“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和“教學做合一”
毛澤東同志稱陶行知為“偉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基本思想就是生活教育,這是面向大眾的教育。其出發點是為了人民的解放、人民生活的幸福,他有著為大眾生活解放而教育的宏願。他說:“少爺小姐有的是錢,大可以為讀書而讀書,這叫做小眾教育”,而人民需要的是“大眾教育”,為生活的教育。
在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看來,他的生活教育內容博大無比,是動態的。我們的教學應如陶行知主張的:做好學校和社會的聯絡,加強社會實踐,引導學生從實際生活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應避免教育內容的過時陳舊、不符合學生生活實際、不切合學生思想認識、不能很好地為學生的將來生活服務的現象再次出現。
而“綜合實踐”這門學科的開設就十分符合陶行知的理論。內容可以選取學生感興趣的、有疑問的身邊小事。教學時,可以讓家長等有關人員共同參與學習,這就是“教學相長”也。教學時間不一定在課內,完全可以利用學生的課餘時間,教學地點也不一定要在教室,社會是最好的課堂,讓學生走出去,親密地去接觸社會,去了解生活,瞭解學生生活現狀、瞭解生活發展的趨勢以及生活對人的要求的變化等,在生活中學習和成長。
在實際教學中,也應把更多的時間留給學生,儘可能的利用學生原有的知識結構,調動學生好奇、好動的特點,提供更豐富的源於生活的感性材料,尤其是數學生活知識的教學,讓其在觀察、實驗、調查、參觀等實踐活動中,主體參預自主探究。從而,獲取新知識,養成獨立思考、仔細觀察、認真分析、嚴謹推理的學習習慣,掌握學習策略,為後續學習作準備,同時讓其探究能力得到提高。
生活教育理論是博大精深的,它還需要我們結合教學實際,不斷的去探究其實質,付之於行動,進行成功的生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