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的教育》讀後感
看完一本名著後,你有什麼總結呢?是時候抽出時間寫寫讀後感了。可能你現在毫無頭緒吧,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活的教育》讀後感,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活的教育”是尊重學生個性、發展學生特長的教育。陶先生深信小孩子是有能力的,即使差一點,也可以去鍛鍊,本領是鍛煉出來的。為了使有特殊才能者的幼苗不致枯萎,陶先生認為“我們就要順著他這種天然的特性,加以極相當的輔助和引導,使他一天天進步,萬不能從中有所阻礙或停滯,不使進步,把它束縛起來。”而“活的教育”的要求則是:(1)“要用活的人去教活的人。”(2)“要拿活的東西去教活的學生”(3)“要拿活的書籍去教小孩子。”
陶先生說:“要用活的人去教活的人。”這就要求在課堂教學中要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煥發師生的活力,發展智力,提高能力,培養創新精神,塑造完整健全的人格。首先要煥發師生的學習活力。課堂教學中最具活力和影響力的因素是人的因素,只有同時煥發師生的生命活力,才能有利於學生的培養和發展。其次,“師生”和諧,充分參與。在教學中,我們應努力創設一種民主、平等、融洽、和諧的`氛圍和條件,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使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相互配合,共同完成教與學的任務。“師生”和諧的關鍵是師生情感的溝通和交融,而情感因素正是人們接受資訊渠道的“閥門”。因此,活的教育應當是師生共同參與、相互作用,創造性地實現教學目標的過程。再次,自主、合作、探究結合。心理學家奧托指出:“我們所有的人都有驚人的創造力。”人的創造潛能,僅僅是每個人展現的形態、程度、質量不同而已。活的教育就必須讓學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相結合的思想主導下,讓學生自主學習、創新學習,讓課堂學習成為孩子們自主展現自己自尊、自信、自強、自創的人格精神的平臺。
陶先生說:“拿活的東西去教活的學生。”“要拿活的書籍去教小孩子。”那我們在教學中首先要積極挖掘教材“活的因素”,教材本身容納著無窮無盡的人類智慧,我們要復活教材中原先就是活的東西,挖掘教材活的因素,把枯燥的文字表達為一種活生生的、形象具體化的東西,才能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為學生所接受。因此在備課中,就要研究如何把教材中抽象的變為具體的,無聲的變為有聲的,靜態的變為動態的,把教材中能夠反映“變化”的內容,用生動的畫面去勾勒。其次要了解學生實際,分層次備課。陶行知先生認為,我們教育兒童,就要以兒童的力量為轉移。有的兒童天資很高,他的需要就大些;有的兒童天資很鈍,他的需要就小些。因此備課中首先需調查學生的實際能力,調查他們學習上的差異,在吃透教材和學生的實際後備課,並且要按學生能力差異分層次備課。分層備課不僅體現了活的教育思想,而且堅持面向全體學生,把實施素質教育落到了每個具體的教育物件。分層備課,要研究不同認識層次,不同個性特點兒童的“個性差異”,按他們的需要備課,這是“活的教育”對我們備課的更高要求。
細細體會和理解陶先生關於活教育的的要求的論述,我們更要做到相信自己的教育物件是有生命、有思想、有個性的活生生的人,不能把學生當作知識的容器,進行填鴨式、注入式教育。面對教育現狀,我們深深感到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愈來愈顯示著它永恆的價值。可以相信,陶先生的教育思想必將隨著我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的不斷深入而愈來愈煥發出它無比的生命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