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與教育讀後感
當細細地品讀完一本名著後,你有什麼總結呢?是時候抽出時間寫寫讀後感了。可是讀後感怎麼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生命與教育讀後感,歡迎大家分享。
生命與教育讀後感1
拜讀了馮建軍老師的《生命與教育》。我想,自己內心的感受可以用兩個詞來概括,“感動”和“震撼”!讀《生命與教育》,我帶著自己的心去讀,帶著自己的夢去讀,帶著自己的實踐去讀,帶著自己的思考去讀。不斷反觀自身,反觀自己與馮老師之間的差距,我想只有這樣才能走出淺薄,走出自滿,走近學生,走進教育。
讀《生命與教育》,我知道,要成為孩子眼中的教師,不是把學生當作無知的凡夫俗子,自己盛氣凌人成為上帝。雖然那些受我們教育的孩子比我們小,但是一樣需要我們的尊重,因為再小的孩子也有人格也有自尊。所以我們要用愛來打動他們,只有“親其師”,才能“信其道”。
托爾斯泰說過:“在這個世界上,常被別人關心、愛護,就能學會用自己的愛心去關心愛護別人”,“我們應該擴大內心的愛”。所以我們當老師的一定不能讓自己的愛打折,在學生最需要關心愛護的時候充分體現自己的愛心和善舉,“投桃報李”不是我們耳熟能詳的老話嗎?相信學生也會用同樣的愛心和善舉來回報這個世界的。
愛學生就要了解學生。瞭解了他們的愛好和才能,瞭解了他們的個性特徵,瞭解他們的精神世界。蘇霍姆林斯基說得好:不瞭解孩子,不瞭解他的智力發展,他的思想、興趣、愛好、才能、天賦、傾向,就談不上教育。馮老師毫不掩飾自己對學生的愛,而這份愛總覺得與其他人愛有所不同。我看到過不同的老師表達過對學生的愛。馮老師不止一次地說過,學生的心靈往往要比教師純潔得多,學生在道德上也往往高出教師,這是整部書中我最以為然的結論!所以馮老師的愛是建立在真正的民主的基礎之上的,是真正平等的愛,發自內心的愛,不含任何雜質的愛,而更重要的是,這份愛不是單向的灌輸,而是雙向的互動!這讓我想起,我們班的有一個單親家庭的孩子,由於家庭變故失去了親人的關愛。他很自卑,也很叛逆。每次回答問題總是低著頭,聲音只有自己能聽到。有時因為一點小事就和同學大打出手。我發現了問題的嚴重性,就每天找機會和他談心,瞭解他生活和學習上的困難,並及時幫助他。我發動全班同學都來幫助他,漸漸得他和同學關係融洽了,話也多了,成績直線上升。最難得的是,他現在能主動幫集體做一些打掃衛生、修補桌椅之類的公益勞動了。
愛可以創造新的生命,愛能創造新的奇蹟!愛能創造教育的輝煌!所以讀了這本書,我想給自己,也給我的同行朋友們說一句:讀書吧,朋友!
生命與教育讀後感2
讀了《生命與教育》,使我知道,愛可以創造新的生命,愛能創造新的奇蹟!愛能創造教育的輝煌!要成為孩子眼中的教師,不是把學生當作無知的凡夫俗子,自己盛氣凌人成為上帝。我們要用愛來打動他們,只有“親其師”,才能“信其道”。托爾斯泰說過:“在這個世界上,常被別人關心、愛護,就能學會用自己的愛心去關心愛護別人”,“我們應該擴大內心的愛”。所以我們當老師的一定不能讓自己的愛打折,在學生最需要關心愛護的時候充分體現自己的愛心和善舉,“投桃報李”不是我們耳熟能詳的老話嗎?相信學生也會用同樣的愛心和善舉來回報這個世界的。
研讀《創造教育奇蹟的55個細節》一書,我懂得了學生的優秀是教育出來的,“每個孩子都有其獨特的天賦和可塑性,只要讓他們置身於教育的氛圍中,只要讓他們感覺到是被需要、被愛的,即使是問題學生也能培養好的修養”。不僅如此,書中所提供的55個細節從微處入手,卻是處處切中要害,就像是為我們的教師管理提供了工作指南,如良好的學習習慣、社交禮儀、社會公德等方面的細節,將這些教育的細微之處羅列出清單,提醒我們在與孩子的相處中注意自己怎樣以身作則,幫助我們在孩子的德育中一一落實。
《欣賞教育》告訴我們:希望得到別人尊重和得到別人欣賞,是我們每一個人人性中最本質的追求。欣賞教育在教學中的作用是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教育目的。日本心理學家永多湖輝曾說:“在每個孩子身上都蘊藏著巨大的、不可估量的潛力。每個孩子都是天才,宇宙的潛能隱藏在每個孩子的心中。”欣賞教育最大的奧秘就在於時時、處處、事事在心靈深處堅信孩子行,承認差異,允許錯誤和失敗。讓每一個孩子時時都能感到自己能行,自己是一個好孩子。讓他們在成長的過程中充分發揮自己的潛能。
透過廣泛的閱讀,拓寬了我的專業知識,使我獲得深厚的學識和素養,提高了我的教育教學能力, 讀了這些書,使我明白了在教學活動中欣賞與激勵的重要性,愛的重要性,這些都將作為我以後教育學生的座右銘。
生命與教育讀後感3
《生命教育》這本書介紹了我們生活中將會遇到的事,普及了我們關於生命的知識,教育我們保護環境,預防校園暴力,不要亂服藥物,要健康飲食,“想哭就哭”,還要學會緊急治療如為被電擊的人緊急治療,為被燙傷的人處理傷口。
身體是最重要的,沒有好的身體,只有大把的金錢,最後還是等於零。是藥三分毒,兒童用藥不能盲目用成人藥,有時藥量並不是簡單依據體重就能判斷的。量小影響治療,量大可能導致中毒,可能導致病情加重。兒童感冒也不能濫用抗生素一類的感冒藥,如果長時間使用,會誘導病菌抗藥,體內正常菌類失調。在生氣時,也不能一味的生悶氣,眼淚裡含有許多對人體有害的物質,所以可以大哭一場(15分鐘以內)來平息怒氣。也可以到宣洩室裡打罵、塗鴉橡皮人、到空曠無人的地方大聲叫喊,以此來宣洩怒氣,否則你也可能成為一個“定時炸彈”。由於生活忙碌,許多人都來不及吃早飯,第一節課下課就會感到餓,上課注意力也不集中,還會影響身體健康,所以早餐一定要好好吃。我們生病時也不能對別人咳嗽,這也是為了預防呼吸道感染病。
我們還要擁有一顆寬容的心。要站在不同的角度上為他人著想,不要光站在自己的立場上。寬容不是忍讓,不是妥協,但是寬容有時需要忍讓、妥協。寬容的法師讓大漢覺悟,讓他以一顆寬容的心去面對別人,從此大漢走向成功。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寬容的面對生活、面對人生,生活也會對你寬容;多寬容一點,也讓我們的生命多了一點空間,才能讓自己有個平靜從容的生活。讓我們用一顆寬容的心去面對每個人吧!
我們更要守護好我們的家園。因為科技的提升,二氧化碳一類的溫室氣體大量排放到空氣中,導致全球氣候變暖。臭氧層能阻礙過多的紫外線照射到地球表面,可以說是地球的保護層,功勞重大;可一些現代化學物質卻讓它傷痕累累,漸漸稀薄……最嚴重的.還是水資源的缺乏:生活汙水的劇增讓河流變陰溝,變胡泊為汙水池,甚至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黃河也開始變為可怕的“黑河”,濫砍濫伐造成水分蒸發大量流失……所以我們要用切實的行動來守衛我們的家園,別讓人類的眼淚成為地球上最後一滴水。
《生命教育》讓我們學習擁有一顆寬容大度的心,並給予它責任感,讓它學會感恩的同時讓我們學會自我情緒調整、注意身體健康、處理各種意外傷害因為身體是一個人的根本;還讓我們瞭解離家出走的壞處及預防校園暴力,在災難後自我調整,武裝我們的心靈。讓我們大家都珍愛生命、珍惜生活,健康茁壯的成長!
生命與教育讀後感4
近階段,我讀了《生命化教育》一書,作者是南京師範大學馮建軍教授。這本書讓我明白教育應該回歸教育的本質和原點,當下,我們的教育實際上多數偏離“生命”這一基點和核心。而衍變成“知識的教育”、“物的訓練”和“工具的鍛造”,而唯獨不是人的教育,生命的教育。生命化教育,直麵人的生命,遵循生命的成長規律,潤澤孩子的靈魂,追尋生命的意義和價值,提高生命的質量。
我們現在的教育,無論是學校還是家庭,多是一俊遮百醜,只要成績好,一切就都好。分數,似乎成了衡量孩子的唯一標準,偏重智力教育,事實上不僅僅是學校教育的一種傾向,也是家庭教育的一種傾向。永無止境的練習,壓苦了無數的辛勤園丁和莘莘學子。生命是教育的原點,教育因生命而發生。
然而,這並非是牴觸所有的練習和考試,學習本身就是辛苦的。在學生階段,學習知識,掌握技能,他們必須學會忍耐,學會放棄,沒有經過無聊和辛苦的學習過程,就不可能有快樂的學習成績,就難以感受生命成長的樂趣。當孩子透過自己的努力,取得優異的成績時,耕耘得以收穫時,學習的快樂才會真正感受到。
在孩子學習過程中,我認為讓孩子主動學習,讓生命成長自覺很重要。從被老師、家長強迫成長,變為我要學習,我要成長,我不再是應付老師的檢查而去做練習,只有這樣,孩子才會覺得學習不苦。我認為成長應該是孩子自主的成長,是發自內心的需要。培養孩子學習的自覺性,也在於培養孩子的責任意識,實現目標,取得成功,一定要付出艱辛的努力。
作為家長,影響孩子最有效的方式是與孩子一起成長,為孩子做榜樣。我們的教育應該滋養孩子的德行,強健孩子的體魄,使學生成為一個完整、幸福、美好的人。在學習中,讓孩子既看到學習的實在價值,又感受到生活的快樂,生命的意義。讓孩子們懂得愛自己、愛生命,並能接受挑戰,更好地生存。一個家長,最大的修煉,是培養自己愛自己、愛生命的熱情,以此影響和帶動孩子,去激發和喚醒孩子的本能和希望。
建立共同體,老師、家長、孩子成為共同體,在班級裡,在群內,一個影響一個,彼此互相學習,形成教育合力,幫助孩子成為最好的自己。對於孩子來說,每一個孩子都是一個獨特的世界,作為家長,我們有責任進一步向老師學習,向其他家長學習,針對孩子的潛能,遵循孩子的個性,認識孩子,理解孩子,為他們加油,和孩子共同成長。
生命與教育讀後感5
著名作家張愛玲說過:“書是最好的朋友,唯一的缺點是使我近視。”我很贊同這句話。自從我能夠閱讀開始,書就會在我需要的時候陪伴著我,不離不棄。今年暑假我又意外地擁有了一本好書,那就是王登峰和陶繼新合著的《經典教育讓生命有根》。
有關弘揚傳統文化、誦讀經典方面的文章我也看過一些,深知經典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也瞭解一些小學生在誦讀經典的方法和應注意的問題。所以翻開這本書的目錄,最吸引我的是第二板塊中的《提升境界安頓心靈》。在這裡,陶繼新老師說:“沒有認真誦讀經典之前,我的心很不安定,比較浮躁,心情也很容易受外在因素左右,誦讀經典之後,我知道,要想安頓心靈,就要好好誦讀經典。”
讀到這裡使我想起了幾年前我也走過了這樣的心理歷程。那時我對很多事情產生了懷疑,對前途感到渺茫,似乎看不到今後的路,心裡裝滿了對追逐的疑惑與絕望。這種情緒流露在我的文章裡,被一個部落格朋友捕捉到了。他說:其實沒什麼的,人都會有這樣的時候,要想讓自己的心靈平靜下來,也很容易,你一年讀15——20本經典名著,你的心就會漸漸平靜下來。他還向我推薦了一些書目,例如《中華經典隨筆》《傅雷家書》《我們仨》寫在人生的邊上等很多名作。就這樣且讀且聆聽,我的心靈種滿了莊稼,雜草自然就少了。每每捧起一本好書,或者聆聽一段智者的講座,很快便能讓自己駛進一個寧靜的心靈港灣。功利之心頓失,浮躁之氣遠遁。將自己融入自然和人文風景之中,感受那份灑脫與飄逸,從容與愉快。
我終於清楚地知道了,我要的是什麼,那就是在自己喜歡的崗位上做自己喜歡的事,踏踏實實地、認認真真地和學生們上好每一節課,過好生命中的每一天。
這正應了陶繼新老師所說的,經典文化一旦內化到生命個體的心裡,外化出來就是一道絢麗的風景。那個一度曾經怨天尤人的我,現在變得更加從容、坦蕩了。當我取得成績的時候,我會淡然面對;當我遭遇波折的時候,我也將視作生命的本然。從此可以守持著一顆寧靜的心,平靜、愉快地在生命常態中行走!
生命與教育讀後感6
教育是一項長久的事業,教育乃是精神成人的宏偉事業。作為一名老師,學生在成長,我們也在成長。我們面對的是“以人為本”的教育,是“平等”的教育,更是具有“生命感”以及“責任感”的教育,我們要將這些融入到我們的生命中,然後在教學過程中表現出來,讓學生獲得最有“生命感”的教育。
以往的教育,教師、家長似乎更看重學生的成績,所以,每個學生也會特別在意成績,認為成績就是衡量學生好壞的唯一標準。顯然,這是錯誤的想法,雖然到目前為止,我們國家還是依靠成績的高低排序來選拔人才,但我們學習的目的卻不僅僅是追求高分數,我們所追求的應是高能力。成績固然重要,但能力更加重要。在市場競爭這麼激烈的情況下,光有高分數而沒有高能力是不能在這個社會立足的,之所以會出現這種情況,就是我們對教育的不全面的理解,缺乏生命感。
教師,作為學生學習生涯中最有影響力的人物之一,我們一定要認識具有生命感的教育的含義,準確理解了才會擊中要害幫助到學生。往往我們在課堂上,面對一張張鮮活稚嫩的面孔時,我們會想:學生是否喜歡我?他們能否接受、尊重我的教學?面對課堂上的種種意外,我該怎麼辦?我的教學能引起什麼樣的反響?……在我看來,這些卻不應成為教師首要關注的問題,我們更應關注:我們是精神生命的鍛造者和構建者,我們能夠給予學生什麼樣的精神生活?給於學生什麼樣的生命教育?
在給予學生的同時,我們也要不斷地給自己自信,強大自我的精神生命。這樣,我們才不會怕,不會恐懼,不會擔憂我們的精神生命無法應對日益強大起來的學生的精神生命,從而來成就我們有生命感的教育。
我們的精神生命強大了,再努力把我們自己的生命放進學生的生命之中,讓他們從我們生命的美好、生命的精彩和生命的價值中去感受生命的意義;讓他們從我們的人格力量中去感悟做人的真諦。也要把學生的生命放在自己的生命裡,把關愛每一個學生的生命如同關愛我們自己一樣,把愛心以及情感注入到教書育人的過程中,去呼喚、淨化學生的美好心靈,灌注到他們的成長成才之路。這樣,我們才撐得起“人民教師”的光榮稱號。
這本書呼籲全體教師要做有生命感的教育者,正是因為現在缺乏這樣的現象,缺乏這樣的教師,我們不能再以以往的觀念、以往的角度來面對我們的學生,我們要從我們的靈魂深處感受教育的魅力,並將它灌入到我們的生命之中,並在我們的教學過程中展現出來。
用生命對待生命才會有意想不到的價值。
生命與教育讀後感7
《生命與教育》這本書,我是懷著感動的心情讀完的……
在當下做一名學生競爭多大,他們天天揹著沉沉的書包來上學,放學後還要參加這個興趣班,那個輔導班,週六週日也沒有空閒。對此,我們和家長更多的是無奈,社會競爭就是這麼殘酷。我經常在想,這就是孩子們的生活嗎?他們能不能活的更輕鬆點?能不能更健康的成長?有幸讀到《生命與教育》,它給了我很多啟示……
這本書的前言就深深吸引了我,馮建軍教授在書中寫道:教育源於生命發展的需要,而長期以來教育卻遮蔽了這種本源性的需求,而把教育的目的異化為知識、技能,這是一種本末倒置的做法……這讓我強烈的感覺到作者對過去教育的批判和對現代教育的理解。是啊,我們之前的教育和現今普遍存在的現象莫過於此,特別是當下。我們為什麼教書育人,我們怎麼教書育人,我們已經教書育人了嗎?書中有一句話讓我記憶猶新:知識若沒有智慧燭照其中,即使再多,也只是外在的牽累;智慧若沒有生命隱帥期間,那或可動人的智慧卻也不過是飄忽不定的鬼火螢照。所以,點化和潤澤生命乃教育之核心。
第一章《生命:教育的原點》中,我體會到馮教授以人的方式來認識人,指出人具有種生命與類生命的雙重性。種生命是自由生命,是自在的;而類生命是價值生命,是自為的。所謂自為就是自己做主,自己有所為。要實現自為的境界,達到種生命向類生命的超越,無疑,教育是關鍵。教育,就是生命存在的基本方式。這種存在並不是單單在於活著,而更在於如何突現生命的價值,迴歸生命的本真,實現生命的靈動。因此,對生命來說,最基本的原點便是教育。教育對人的生命來說,確實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馮教授在書中歸納出生命化教育的四個特徵:敬畏生命、解放兒童、融入生活、充滿人文關懷。面對這16個字,我們能做到多少?如果我們能把這四個特徵切實的融入到教育中去,那麼,我們的孩子必將是更健康的!所以,這每一個特徵,值得我們每一個教育者去身體力行。
我們的工作物件是一群群具有鮮活生命的個體,他們雖年齡小,但他們也一樣有自尊,在人格上,我們是平等的。《生命與教育》這本書引導我們去思考怎樣才是尊重他們,怎樣才是真正的愛他們,怎樣才能對他們的成長有幫助。它是一本值得我反覆體味、感悟的好書!
生命與教育讀後感8
假期,我讀了《生命教育》這本書,人生最寶貴的是什麼?有人會說,是聰明與智慧,有人會說,是家財萬貫,其實人生最寶貴的是生命。
而在我們的生命中,有著特別的,豐富的情感。哭,笑?既然你有著與別人不一樣的感覺,那麼,就應該想哭就哭,想笑就笑。
但是,哭與笑不同。眼淚真的很奇怪,它會使人們擁有多種複雜的情緒,讓人們難以揣摩與分辨。幸福?痛苦?其實,眼淚也是一種幸福!哭泣不一定就是軟弱、無能、可憐的表現;微笑也不一定就是快樂、開心、幸福的標誌。自己的心境只有自己最清楚,別人再怎樣說,也不會代替自己。所以,不要掩飾我們的情緒,想哭就哭,想笑就笑,難受就難受,開心就開心!流自己的淚,讓別人說去吧!
仔細想來,我已記不清自己有多久沒有痛痛快快地哭過了。不該哭,不能哭,也不敢哭,為了種種理由,我最多讓眼淚在眼眶裡打幾轉,然後讓它們自然蒸發,我常問自己:“我還會哭嗎?”哭,究竟是不是壞事?哭是情緒宣洩的重要方式,但大人們卻總是說:哭,是無能的表現;哭,是心胸狹義的證明。考試考砸了,不能哭,要尋找失敗的原因,爭取下回考好;生活中遇到困難,不能哭,生活不相信眼淚,只要努力,辦法總是會有的;和同學相處中受了委屈,不能哭,不是說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嗎?
可是,我想,哭不也是一種心情嗎?既然高興時能笑,為什麼痛苦時不能哭呢?哭也是一種率真,哭,也是一種享受。於是,我暗暗地告訴自己,想哭就哭吧!假如明天遇上可哭的事情,我一定要痛痛快快地哭一場。哪怕哭得天崩地裂,哪怕哭得乾坤扭轉。讓淚水衝去所有的憂傷,所有的委屈。那時,自己的心情一定能會重新明朗起來的。
書中也說到,流淚,其實也是一種特別的幸福,因為它宣洩了心中的不快,讓心靈重獲溫暖。學會流淚!對自己,何必太過苛刻。讓自己或微笑,或流淚,隨心而動,那樣,我們會更加的成熟,快樂。
雨過天晴,天會更藍;淚水過後,心情會更舒暢。生命,就要活得與別人不同,要快樂,要滿足。
幸福的時候,我喜極而泣;傷心的時候,我淚流滿面。
生命,就要與眾不同,就要自由自在,就要活得精彩!
生命與教育讀後感9
郭思樂教授著的《教育激揚生命》一書,郭思樂教授在書裡說到“生本教育就是以生命為本的教育,教育的宗旨不應該是控制生命,而是要激揚生命,教要皈依學,讓生命自己行動。”我想說的是,生本教育也激揚了我,讓我對自己的事業充滿信心,讓我的生命揚起了風帆。
生本教育是近幾年來,由廣東省教育科學研究所郭思樂教授全力倡導、推廣的一種素質教育。其最大的特點是突出學生、突出學習、突出探究、突出合作。它是以“一切為了學生,高度尊重學生,全面依靠學生”為宗旨的教育,是真正做到以學生為學習的主人,為學生好學而設計的教育。這些與中國的傳統教育是完全不同的,因為傳統的教學模式中,教師講,學生聽,常常使課堂死氣沉沉。生本教育的理念卻是“解放人,學習是快樂的事情,教育是激揚生命的,不是控制生命的,學習過程中真正主要的是調動人的積極性……”
在以前的教學過程中,我們也為了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為學生布置實踐性的作業,但這樣的作業很多時候是在課後,是在我們學習了課文之後,讓學生做適當的實踐和拓展,這樣後置性的作業往往成為了學生對我們所傳授知識的模仿,很容易限制學生們的思維,無法充分發揮其創造性。
本學期,我們對前置性作業的模式進行了研究和實踐,首先,在基礎知識的學習上,我們對於重難點把握的會更準確,而以前我們往往會跟學生一起學習我們認為的重難點,實際上是在浪費時間,實踐證明,很多知識學生們能夠透過自學已經提前吸收了,甚至有的時候很會有比老師更特別更透徹的理解。
而且,小組內在討論重難點和疑問的時候也是互相學習和昇華的時候,在向同學們彙報時,就會有更好的生成展示給大家,激發另一些同學的思考。其次,在相關資料的蒐集上,學生在沒有學習課文之前,他會根據自己的理解去搜集、整理資料,那麼我們看到的就不是一刀切的內容,而是百花齊放。最後,拓展、實踐,都讓學生先做吧,“先做後學,先會後學;先學後教,不教而教”正是生本教育區別於師本教育的不同之處。
生本教育背景下的課堂是煥然一新的,它不再是教師傳授,學生吸收的地方,而是教師和學生一起探索知識的地方。在這裡,學生跟老師一起學習著、快樂著,課堂必須嚴謹卻不呆板。課堂的改變帶來了學生的改變。我們班的學生也動起來了,腦筋活起來了,課堂上高高舉起的小手成為了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生命與教育讀後感10
在4月9日和10日聽了兩天徐長青工作室主辦的全國特級教師觀摩課,課堂上教師和孩子們的狀態讓我印象深刻。幾乎每節課中學生都處在一種積極的學習狀態中,看得專心,聽得仔細,想得認真,做的投入,說得流利,合作得愉快,真正體現了以生為本,自主學習、自信匯報、快樂成長 ,教師們只是一個讓學生自我發揮、自我發現、自我完成的服務者、引導者,真正從拉動學生的縴夫,轉變為生命的牧者。
這讓我想到曾經讀過的一本書《教育激揚生命》,書中主要講解的是生本教育,即“一切為了學生,高度尊重學生,全面依靠學生”的以生為本的教育觀、價值觀。
透過聽課我在思考,這些老師是如何在語文教學中滲透生本教育觀念,做到以生為本呢?
一、徹底改變觀念,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性
語文課堂教學是一項充滿藝術色彩、極富藝術魅力的實踐活動,它應該為學生創造一個思考、探索、想象、創造的學習空間。所以,在每節課的教學過程中,這些教師只是一個導演,而學生是主演,導演事先設計好課型、教學內容、課堂活動,把一節課的所有時間和空間都還給學生,把語文課堂變為學生“八仙過海,各顯神通”的舞臺,整個教學過程以學生自己動腦、動口、動手為主。
二、創造一切條件,培養學生多種能力
語文教學不僅能訓練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還能豐富學生的聯想、想象能力,同樣能讓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造能力得到發展。在教學中,他們不僅在課堂上建立以學生為中心,以學生活動為主體的討論式、啟發式、質疑式等動態教學形式來訓練學生的心靈,還注重聯想想象能力的培養,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創新熱情,使學生的創造力得到大力發展。學生就會動起來,學生就有活力、有朝氣,為創新思維和創造能力的發展提供了契機。總之是盡力創造可能多的條件,培養學生的一切能力,就是真正體現了“為了學生的一切”。
這些也不禁讓我感到在自己的課堂上一定也要敢於放手,只有大膽放手,給予學生更多自主學習的時間,才能看到學生帶來的驚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