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的記敘文
相信大家都經常接觸到作文吧,特別是作為常用文體的記敘文,記敘文要寫清人物、時間、地點、事件的起因、經過和結果等”六要素“。那麼大家知道優秀的記敘文是怎麼寫的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端午節的記敘文,歡迎大家分享。
端午節的記敘文1
在端午節,吃粽子是由來已久的習俗。據說,偉大愛國詩人屈原投河自盡後,人民們搜尋屍體未果,為讓屈原的屍體不被水中的魚吃掉,就把糯米用葉子包起來,投入河中餵魚。於是,吃粽子的習俗就這樣流傳了下來。今天,我們進行了一次社會實踐活動,內容是:為孤寡老人包粽子。
一下車,走到敬老院裡,我感到孤寡老人一雙雙眼睛都盯在了我們的身上,看得我好不自在。小狗汪汪直叫,是在歡迎我們吧!我往材料堆裡一擠,哈!還真豐富,有肉、葡萄乾、蠶豆等粽子餡料,最重要的是還有好多粽子葉和糯米。我們一個個“爭葉奪米”,不在話下。可是,我們不知道怎麼包呀?一個個同學都拿著那一片片粽子葉發呆。
於是,幾個老奶奶就來教我們:先把粽子葉一卷。做成一個小碗,然後把餡料填在小碗裡,填滿之後把小碗捏成三角形,把上面剩餘的部分蓋下來,用繩子紮緊,OK,一個粽子就完成了!
於是同學們都照著這個樣子去做,但還有些人不懂。此時,我看見有的同學去孝敬老奶奶了,一位同學在老奶奶身後輕輕地敲著背,老奶奶高興地笑了。……
過了一會,同學們都多多少少做了粽子。我仍然二丈和尚摸不著頭腦,直到後來才在媽媽的幫助下做了兩個“微型粽子”,看著這兩個小小的粽子,我無奈地笑了笑。
到了該走的時候了,我們都戀戀不捨的把粽子送給老奶奶,然後,一步一步地離開。
端午節的記敘文2
農曆五月初五,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端午節,迄今已有2500餘年歷史,它是中華民族古老的傳統節日之一。時至今日,端午節在每一箇中國人心中仍是一個十分盛行的隆重節日。而在我心裡的端午節就是粽子、茶葉蛋和賽龍舟。
隨著時間的臨近,端午節的氣氛越來越濃了,大街上隨處可以看到有人買來艾葉回家插在門上,媽媽也要準備包粽子。
我們首先準備好材料,有糯米、肉餡、各種調味料和粽葉。爺爺先把糯米清洗乾淨加好調味料,有鹽和油。肉餡是五花肉,切成一大塊一大塊,用鹽和醬油醃好。
開始包粽子了。媽媽教我把粽葉捲成漏斗形,媽媽做的很好,底是尖尖的,沒有一點縫,而我做的底卻是個大窟窿。於是媽媽抓著我的手,做了個勉勉強強的“漏斗”,再把糯米填進“漏斗”裡,最好加三分之一,再用筷子插緊糯米。然後放進肉餡,之後再蓋滿一層糯米,要蓋的均勻,不能多也不能少。最後,蓋上粽葉。這可是個技術活,要漂亮又不能漏米。媽媽說繩子綁上去要緊緊的,那才好吃。我們一起努力,費了半天勁,包了三十多個粽子。
爺爺把粽子放進高壓鍋裡煮了半個多小時,粽子的香氣瀰漫著廚房,終於可以吃到自已包的粽子了,別提多高興。吃著香糯的粽子,我想到中華民族的歷史真是淵源流長,我們要多多學習,傳承這豐富的文化遺產。
端午節的記敘文3
端午小長假就要來了,同學們你們在享受假期帶來的愉快時,有沒有想過端午節的由來?我們為什麼要過端午節?
很多同學瞭解到的端午節是為了紀念戰國時期楚國偉大愛國詩人屈原。屈原被奸臣所害被放逐汨羅江附近,在五月初五這天他抱石跳汨羅江自盡。當時的皇帝覺得應該在全國上下為百姓樹立一個忠君愛國標籤,所以將端午作為紀念屈原的節日。無論是吃粽子還是划龍舟都是和屈原有關。
其實,自古以來,端午節就有吃粽子划龍舟等節日活動。端午節划龍舟最初是在百越地區出現興起的。百越地區就是現在長江以南的地區。那裡的人民崇拜龍,把龍作為自己的圖騰。每年的五月初五這一天崇拜龍圖騰的部族都會舉行圖騰祭祀的節日,他們以龍舟競渡形式舉行部落圖騰祭祀的習俗。
除了以上傳說或考究,現在有些地方還保留了端午節是為紀念伍子胥和曹娥的說法。
至於哪一個是端午節真正的由來已經不重要了。對我們來說,無論紀念誰,我們都不要忘記老祖宗給我們留下的寶貴的精神,屈原的愛國精神,曹娥的孝道。這些都值得我們去學習,去紀念。
端午節的記敘文4
端午,一個古老的節日。自戰國時期以來,一向流傳至今。它有著它獨特的味道。
瞭解了端午的來歷,很是痛心,感受到了端午的味道。
屈原,一位愛國志士,忠心侍奉楚王。但卻造小人排擠。結果被流放,他空有一身抱負,卻報國無門。楚國將亡,他為表達他的愛國之心,以身殉國,投河自盡。原先,端午的背後有著如此令人心酸的故事。我感受到了端午的味道——愛國的味道。
端午,我的叔叔等人都會來爺爺家過,一齊吃著飯,我感受到了端午的味道。
解開纏著粽子的線,開啟粽葉,把裡面的飯糰沾沾白糖,吃一口甜甜的;家人們團聚,大家一齊有說有笑,暖暖的。看著久違的家人們的變化,喜喜的;味道很多,用兩個字概括:幸福。我感受到了端午的味道——幸福的味道。
街上,孩子們帶著他們的五彩線,愜意地走著,十分神氣。這五彩線,讓我回憶起了從前,我每年都會戴。這五彩線是節日的特色,包含著我們中國華民族的獨特,流傳了幾千年。賽龍舟,吃粽子,喝雄黃酒,吃茶蛋,掛艾葉菖蒲……都有著我們中國的獨特文化。端午節本身其實就是一種文化。如今,端午節已經成功選入了《世界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名錄》,我感受到了端午的味道——深厚的祖國文化的味道。
生活在21世紀今日的我們,生活十分多姿多彩,端午的活動很多,十分豐富多彩。
有些城市舉行賽龍舟競賽,大家爭先恐後,一齊比賽,盡情享受划船的歡樂。早上也有很多人去踏青,感受自然的氣息,在草地上,嗅著泥土的芬芳,和家人一齊去野餐!有很多人登山去採艾蒿,品味粽子的味道。孩子們都放假,在一齊盡情玩耍,身上掛著香包。到處都是歡聲笑語。我感受到了端午的味道——歡樂的味道。
感受端午的味道,是多姿多彩的味道。它是我們民族的節日。無門應當珍惜,重視這個有著自我獨特味道的特殊節日。
端午節的記敘文5
今天早上,天氣陰暗,一大早就被媽媽大嗓門叫了起來,端午節到了,媽媽說要包粽子,就帶著我去超市購物,買了糯米、豬肉、粽葉等材料。
回到家,媽媽教我包粽子,我好期待,只見媽媽很小心地把糯米放在粽葉裡,粽葉折來折去的,很快就包好了。我有模有樣地學著,可是媽媽和爸爸包的粽子都有角,而我包出來的卻是一個鼓囊囊的四不像,樣子好難看啊。可媽媽卻說,多包幾個就好了。你別說,還真是,之後的幾個越包越好看!
在我們的共同努力下,終於把粽子包完了。好想吃啊!“媽媽快煮粽子啊,我要吃吃吃!”我興奮地喊著。反正得等,開啟電視看龍舟比賽吧。很快,粽子的香味就飄了過來,真香!順著香味我來到了廚房,看著乖乖躺在鍋裡的粽子,胖胖的,好可愛,真是好有成就感。“這是我包的。”我激動地叫著。
我們一邊吃著香噴噴的粽子,一邊看著龍舟比賽,有加油聲、鑼鼓聲?我們家熱鬧得不得了!
媽媽從身後拿了一個香包,說要送給我。這個香包色彩斑斕,形狀可愛,還有一股淡淡的清香。謝謝你,親愛的媽媽。
端午節不僅吃到了好吃的粽子,還收到了禮物,真是太開心了。小朋友,你收過我這樣的禮物嗎?能和我一起分享嗎?
端午節的記敘文6
五月初五是端午節,這天是為了祭奠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今日我還是和以前那樣,開啟電視看新聞,因為這種習慣成了我週末假日的固定事項,感覺自己無事可做。當我無意開啟新聞就看見主持人面帶微笑給我們講著今年的端午節日氛圍,可是我隱約看著主持人沉溺在這個傳統的喜慶節日,同時臉上也流露出回憶。
突然,一陣微風拂過,風裡夾雜著梔子花的氣息,好清爽!儘管今日下著濛濛細雨,偶感涼風的侵襲,但我的內心十分溫暖,因為今天我們一家可以團聚了。
得知媽媽六點多就起床了,就是為了讓我們全家吃到美味的粽子。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今年媽媽包的粽子可是別出心裁,看著一大推粽子,真好看!就像一個個調皮的小屁孩。
看著媽媽這麼辛苦,真是有些不忍心啊。於是,我決定學著媽媽的樣子,小心翼翼的包起了粽子。包著包著,粽子全都散落一地,我的心裡特不是滋味,為什麼會是這樣?在媽媽手裡就那麼的乖巧,可在我手裡就怎麼那麼的難呢?正在我自言自語的咕噥著的時候,媽媽走過來,耐心的指導,並且還做了示範。便說著:“這個得慢慢來,不能心急,心急是吃不了熱豆腐的。”
於是,我跟著媽媽的節奏,一步一步的向前邁。正當我準備包紮的時候,結果一用力就把粽葉弄壞了,哎!只好從頭再來了,這次我小心翼翼的.包裹,沒想到這次成功了,雖說樣子不咋的好看,但是裡
面的粽米沒有掉落下來。看著自己包的粽子,心裡樂滋滋的。
沒多久大家就圍在一起吃著我和媽媽包的粽子,一邊聊天一邊吃粽子,於是我急性一發變說出了:“五穀米粒把衣裹,為誰甜來為誰古。若視佳節為俗物,赤感忠心唯吾兮!”這話一出贏得了陣陣掌聲。同時我的心裡也特別高興。這就是我快樂的端午節。
端午節的記敘文7
離端午節還有兩天了,富貴村的人們都在忙碌著。
這富貴村,雖然名為“富貴”,但其實是一片山坳坳裡的窮鄉僻壤,偶爾飛出一兩個金鳳凰,蕭順就是一個。去年剛剛醫科大學畢業的他正在城裡醫院裡履行著天職。家裡有一老母,還有一個快要生娃的童養媳,她們並不知道蕭順的工作單位在哪裡,因為這山村實在太閉塞了,惟一與外界的聯絡就是那一月才來一次的郵差。
往年,蕭順都會在端午節前一個月寄信回家,這樣,婆媳們就會在端午節前收到他的信,為他將要回家作準備。可是今年有些反常,離端午節只有兩天了,他的信還沒到。婆媳倆倒沒怎麼擔心,心想也許他忙,就忘了寫信,反正過節一定會回來,按往年一樣準備就是了。
端午節轉眼就到了,村長按慣例用挨家挨戶集來的錢買了一串火紅的鞭炮,放得震天響。按他們那裡的習俗,每戶的男丁都要跪在離鞭炮4米的圈子裡,然後祈福。可人們發現,蕭順沒來,於是村長又派人去請。……然後,全村的男丁都知道了,蕭順沒回來,然後,全村的女人都知道了,蕭順端午節沒回家!
在這個沒有什麼新聞的窮山村裡,女人們開始用她們獨特的傳播方式,生動地演繹著這個“號外”。真是團結力量大,現在村裡無人不知無人不曉,蕭順這個假冒的孝子,拋妻棄子,在城裡一個人風流快活,還了一個小老婆。
蕭家婆媳整日閉門不出,媳婦本來挺相信丈夫的,可聽傳言說得那麼有板有眼,就挺著個大肚子,整日以淚洗面。她將信將疑,只有蕭順的媽始終堅信兒子不會如此,她始終以堅定的口吻勸慰媳婦:“順子不會的,他不會的!”
一日,婆婆聽到門外又有村婦在談論自己的兒子,她不顧媳婦的勸阻,毅然拄著柺杖,一步步挪到門口,開啟門,只說了一句話:“順子不會的,不會的!”話音未落,蕭順站在了老母的面前!
原來,奮戰在“非典”一線的蕭順剛剛結束任務,又在賓館被隔離了一個多星期,才匆匆往家趕,所以耽擱了。
於是,女人們開始說:“蕭順真孝順!”
媳婦開始說:“他是我丈夫。”
婆婆仍然說:“他不會做那種事!”
解剖:這篇文章實在高明,小作者把與“非典”有關的內容隱到了幕後,而把場景設定在遠離“非典”中心的“山坳坳裡的窮鄉僻壤”——富貴村。在文中看到的主要是婆媳的翹著盼望,是富貴村人對蕭順的種種議論,是母親對兒子的堅信不疑。直到文章結尾,作者輕輕一點,亮出謎底:“原來,奮戰在‘非典’一線的蕭順剛剛結束任務,又在賓館被隔離了一個多星期,才匆匆往家趕,所以耽擱了。知子莫若母,正是因為情感的親近,才有母親對兒子的深信不疑,也正是因為情感的相對疏遠,才會有村人的猜疑。至此,文章巧妙地與題意扣合起來了。
端午節的記敘文8
每逢農曆五月初五,只要你聽見“嘩嘩”米粒酒在竹筐裡的聲音,此起彼伏的加油吶喊聲,還有大街小巷的談笑聲,你就知道,端午節真得來了,你的心情開始激動了嗎?
清晨的七點,天才剛剛亮,外婆家的小巷傳出一聲響亮的雞鳴聲,這叫聲就像定時鬧鐘,男女老少立刻起床,我也不例外。人們把桌椅、鍋碗和瓢盆等東西都搬到外面,每個人都打起精神開始包粽子。
我拿起一片又青又脆的竹葉,把它折成大小正好的錐形,現在看起來就像一個小型的漏斗。等它被洗淨之後,我在裡頭倒進晾乾的一粒粒雪白剔透的米,速度要均勻。在倒米的過程中,我放入了自己最喜歡的佐料:肉和筍片。這樣葷素搭配非常好,味道十分鮮美,又營養又健康。
粽子終於開始蒸了,我沾沾自喜地想象著令人垂涎欲滴的粽子,簡直恨不得讓它立刻就蒸熟。不一會兒,我只聽見廚房傳來一陣大功告成的喜悅的叫喊聲:“大家快點過來拿各自的粽子咯!”我像一隻餓得過了頭的老虎,急匆匆地衝進廚房去取獵物。三角體的粽子被蒸得軟軟的,我拿出三角體的粽子在自己的手裡是熱乎乎的,飄進鼻子的是一陣竹葉清新的味兒。我剝開竹葉,一粒粒飽滿的米粒如同一個個小娃娃相互擁抱在一起。我輕輕地咬下一口,米已經被蒸得又香又糯,很鬆軟,頗有嚼勁兒,藏在裡頭的肥肉油而不膩,在嘴裡滑動,這非同一般的美味暖暖地融化在心裡,真是非常好吃極了,吃了還想以後再吃。
伴隨著濃烈的粽子香,我來到涼風習習的湖邊觀看賽龍舟。龍舟真是栩栩如生,狹長而又細窄,能容得下十幾個划龍舟的賽手,舟頭與舟尾分別是龍頭與龍尾,雕刻得極為精緻,真得像一條龍會昂首挺胸那樣。伴隨著激情四射的樂曲,划龍舟的隊員們精神抖擻,鼓足勇氣,注意力高度集中,使出渾身解數,手臂有力地前後擺動,他們手中的槳有條不紊地起起落落,看起來就像一個人在劃。在龍舟的頭部,我只聽見陣陣急促的鼓聲,那便是鼓手們正大顯身手,手握鼓棒,上下上下有節奏地敲著又圓又大的鼓,使出九牛二虎之力。在鼓聲的作用下,賽手們有規律地擺動船槳,每條船上的賽手都不甘示弱,緊追不捨。場面上出現了你追我趕的情景。岸上的人吶喊道:“加油!一二三,努力地加把勁兒啊!”
“贏了,終於贏了,真是太好了!”遙遙領先的那條龍舟不負重望,衝破終點,取得了最後的勝利。他們熱情地擁抱、激掌、祝賀……場面真是熱鬧極了。
“五月五,是端陽,門插艾,香滿堂。吃粽子,灑白糖。龍舟下水喜洋洋。”這首描寫端午節的詩至今響徹耳畔。端午節是一個有趣的傳統節日,它歡樂的氛圍帶動了所有人。
端午節的記敘文9
今年的端午節也就是農曆五月初五又到了!
大家都知道的端午節可以賽龍舟、吃種子。可我今年卻過的不一樣。
早晨我睜開了眼睛,聞到弟弟在吵鬧的聲音。走出來一看,他們正在吃種子呢!我迫不及待地刷完牙便抓起一個種子津津有味的吃了起來。中午十二時,我和弟弟去洗“健康澡”。不一會我和弟弟在水中打起了“水杖”。
……
雖然我家沒有掛艾草。但我過了一個有趣的端午節
端午節是我國重要的傳統佳節,相傳這個節日是為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而設的。這一天有許多風俗習慣。
懸菖蒲艾葉。這天一清早,奶奶將鄉下帶來的菖蒲艾葉掛到了門上。我很好奇,就問奶奶,奶奶告訴我,這是為了驅瘴,艾葉有藥用功能,驅蚊子、蒼蠅,淨化空氣。原來,端午節還有這些習俗呀!這下我知道了。
吃粽子和黃魚,到了中午桌上突然多了幾樣平時少見的東西——粽子、黃魚。我很奇怪地問奶奶:“今天又不是過年怎麼吃粽子呀?”奶奶笑著說,“今天是端午節呀,所以要吃粽子和黃魚。據說這天人們把粽子裹成尖角形投入江中,尖角形能嚇跑魚蝦,裡面的米能餵飽魚蝦,它們就不會去吃屈原的屍體,這是人們對屈原的敬愛。”現在我才知道吃粽子還有這講究。
賽龍舟、掛香囊。晚上看電視我還知道端午也有賽龍舟、掛香囊的習俗,坐在一邊的媽媽告訴我:“相傳當年屈原跳江以後,人們捨不得屈原,紛紛駕船竟相趕去救屈原,一會兒工夫就看不見了,後來,人們就用這種方式來紀念屈原。另外,人們還用五色的線纏繞香囊,有驅邪、保平安的美好願望。”
啊!端午節的習俗可真豐富呀,聽說,端午節的風俗已由湖北省為代表申請世界文化遺產,我真為我的祖國感到驕傲。
端午節的記敘文10
端午節,又名端陽節,在每年農曆的五月初五。各地的端午節習俗各不相同,我家鄉的端午節尤為熱鬧。
記得上次的端午節,那天,我起得很早,正在院子裡玩籃球。只見外婆拿著連三株草走過來。我好奇地走上去看外婆買回來的是什麼東西。還沒走近,就聞到了一股怪味兒,我連忙捂住了鼻子,問外婆這是什麼東西。外婆說:“這個是菖蒲,這個是艾草,都是剛在菜市場買的,準備掛在門上。艾草發出的是一種清香,可不是臭的!”我湊近了聞了聞,還真是清香味的,可我還是覺得外婆封建迷信。外婆好像看出了我的心思,笑著說:“我這可不是封建迷信,這是有科學道理的。艾草可以使蛇呀、蟲子、病菌之類的不來騷擾呢!”聽了外婆的話,我才知道艾草還有這樣的好處呢。於是就幫外婆掛上了艾草和菖蒲。這時我才注意到許多人家門上也都掛上了艾草和菖蒲,看來大家都想平安、祥和地生活,不讓蟲子、病菌來打擾呢。
中午,太陽曬得我直冒汗,我躲在屋子裡玩。忽然,我聞到一絲糯米的香味。我跟著香氣來到了廚房。原來是米粽子出鍋了!我迫不及待地拿起一個粽子,忍著燙,剝去粽葉。白白的米粽引得我口水直流。我舀起一勺蜂蜜澆在香味誘人的粽子上,咬上一口,黏!甜!那叫一個香!簡直是“此物只應天上有,人間能有幾多嘗”!吃著又甜又黏又香的粽子,我想:要是天天都能過端午節就好了。
下午,爸爸拿了兩瓶雄黃酒,和舅舅、姨夫們暢飲。爸爸趁著酒意,蘸著雄黃酒,在我的額頭,耳鼻,手心塗抹,說是“消毒防病,蟲豸不叮”。我忍住笑,任他把我的臉抹得像唱戲的。
我們家的端午節,有著美味的食物和溫馨的氣氛。端午節,人們的習俗多種多樣,都是希望給人們帶來歡樂,祥和,帶走病菌和蟲豸的騷擾。
端午節的記敘文11
難忘的端午節
今天,我們懷著無比激動的心情參加了“陶然亭端午節紀念屈原活動。”
早上的空氣是那麼的清新,同學們身穿校服,排著整齊的隊伍,精神抖擻地向陶然公園走去……
我們首先來到了“華夏明亭園”。這裡的景色十分優美,園中到處盛開著五顏六色、香氣撲鼻的花朵,一座屈原塑像巍然聳立其中,還有仿造的汨羅江,江中的龍船栩栩如生。這一切彷彿把我們帶回了那個風雨飄搖的時代。同學們在此紛紛朗誦童謠,來紀念這位偉大的愛國詩人。園中的遊人也不禁被我們感染,停下腳步聚攏過來。
我也上臺激情飽滿地朗誦了我編寫的童謠《五月五》:
楚國屈原大詩人,
忠誠報國反被讒。
秦滅楚後投汨羅,
後人紛紛把他贊。
五月初五端午到,
灑掃庭院掛香艾。
吃過粽子龍舟賽,
雄黃酒飲除病害。
毫無疑問,屈原的愛國主義精神深深地鼓舞著我們,教導著我們。隨後,我們參觀了李大釗生前工作過的辦公室,以及一對革命烈士夫婦的公墓,並瞭解了他們的生平事蹟。更加深刻地體會到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是無數革命先烈用生命換來的……
我們戀戀不捨地走出陶然亭公園,但內心卻久久不能平靜,我不禁感嘆:今年的端午節過得可是分外有意義啊!
端午節的記敘文12
五月初五,一年一度的端午節如期而至,這是我最喜歡的節日啦!不僅如此,端午節的習俗也有很多。比如:吃粽子、賽龍舟、掛艾草、做香袋、喝雄黃酒……我漸漸長大了,懂得越來越多。我知道了屈原的故事,這樣一個忠貞愛國的詩人,在我心中愈發高大起來!那麼,今年我想用自己的方式來表達對他的仰慕和追思。
那就動手包粽子吧!一大早,我就迫不及待地催促姥姥準備做粽子的材料。姥姥笑眯眯地說:“準備好了,瞧,在那裡呢!”我跑到廚房一看:“啊!泡了一晚上的紅小豆,雪白的江米,醃製好的肉塊兒,碧綠的粽子葉,暗紅色蜜棗……我好像聞到了粽子的香味了!”
姥姥先把粽子葉放在開水裡煮了大約五分鐘,馬上把它們從熱水裡撈出來,放到冷水裡冷卻。姥姥從冷水中撈出兩片葉子,將它們一上一下地排好,沾上水,雙手抓住葉子,向後對摺成漏斗形,左手托住卷好的粽子葉,右手拿勺倒入三分之一的米。在姥姥指導下,我在“餡”裡放入甜絲絲的大蜜棗,蓋上一層江米後,右手抓起粽子葉的上半部,左手拍打粽子葉的底部。聽姥姥說這麼做是為了讓粽子的“漏斗”裝得更多些。咦!包粽子,還有這麼多“學問”啊!
最後,我和姥姥用多餘的葉子蓋上頂部,再用馬蓮捆綁結實,在粽子上系一個蝴蝶結。哈哈,大功告成啦!
過了一會兒,將包好的粽子全都倒進了鍋裡,蓋上鍋蓋,大火燒十分鐘後,高壓鍋發出“噝噝”聲,再蓋上閥門,改換成小火,這時,滿屋就已經開始飄動著粽子的香味兒,真讓人垂涎欲滴啊!一個小時後,一個個充滿清香的粽子新鮮出爐了!我一邊品嚐著粽,一邊想著老百姓用這個形式來祭奠屈原的故事,不由得陷入了沉思!
賽龍舟的盛況,掛艾草的風俗,讓端午節變得熱鬧而生動起來。我想,端午節,我們吃的不僅僅是粽子,更是我們中華文化的精神食糧——滋養我們的心靈,啟迪我們的智慧。
端午節的記敘文13
端午節的傳統習俗是吃粽子。所以每年過端午節的時候,我們全家都能吃到很多粽子。
因此,我們家最有名的包粽子能手——我媽媽,就開始忙起來了。我媽媽經常說用蘆葦葉包粽子最香,所以她選擇用蘆葦葉包粽子。她在包粽子之前,把蘆葦葉煮過,再把糯米和棗洗乾淨,準備工作就做好了。
等蘆葦葉涼後,她開始忙著包粽子。她先取三片葉子,放兩片葉子,一片反放,夾在中間,把這三片葉子捲成圓雉體的樣子,然後在裡面放糯米,中間放幾個棗,最後用線捆葉子,粽子就包好了。包好的粽子又胖又大,像老佛爺一樣睡著了。媽媽包粽子後,放在高壓鍋裡煮了四十分鐘,再放三四個小時,味道好了就可以吃了!
我媽媽包的粽子原料非常簡單,但包的粽子很香。只要聞到香味,就會引起食慾,只要餐桌前面有粽子,就會大口吃。所以我每次吃粽子的時候,總是吃的比較多,可能是因為粽子太符合我的口味了吧!說到我的味道,我也不知道我媽媽包粽子有什麼“秘決”每次包粽子總是很香,吊人的食慾,讓人貪婪,要吃很多。
我喜歡吃粽子,喜歡端午節,喜歡享受節日的氛圍!
端午節的記敘文14
農曆五月初五。為端午節又叫 又叫端五節、端陽節、重五節、重午節、天中節、夏節、五月節、菖節、蒲節、龍舟節、浴蘭節、粽子節、午日節、女兒節、地臘節、詩人節、龍日、午日燈節,雖然各地的名稱不同,但各地人民過節的習俗是相同的。每到這一天,家家戶戶都懸鐘馗像。掛艾葉、賽龍舟,吃粽子,時值夏季,正式疾病開始流動的季節,因此端午節的由來可追溯驅邪避惡,以求身心平安。後來加入愛國大詩人屈原傳說,更增添了端午節的重要性。
今天我早早的下來和奶奶包粽子,奶奶和顏悅色對我說“子揚包粽子呀,看起來簡單做著可難哦!首先要找出一片小粽葉和一片大粽葉,小粽葉在裡面大粽葉在外面,捲成甜筒狀,然後在裡面放上米,再放上蜜棗,將甜筒填滿後,用粽葉封口後,最後拿繩子綁上就行啦!
聽完奶奶的話,我就迫不及待的做,照奶奶說的做可做了幾次都失敗了。在奶奶指導下獲成功,做了一個粽子,可跟奶奶的比起來差了十萬八千里呢!
透過這件事情我明白了一個道理,看起來簡單事,做起來可難了,所以做事要從小事做起!
端午節的記敘文15
粽子又稱“角黍”“角粽”,起源於春秋戰國時期。它,可是我的家鄉——江蘇特色文化小吃,在端午節時尤為盛行。
在江蘇地區,粽子可是名副其實的特色文化小吃,吃粽子也是端午節時必有的風俗,也是祖祖代代傳下來的風俗。除了剛出生只會吱吱吖吖的小嬰兒,其餘男女老少提到粽子都不陌生,誰不是“口水直流三千尺”,誰不是嘴裡立刻就生出一種糯糯甜甜的感覺呢?
老家的粽子用糯米制成,形狀大小各異,有三角形、圓錐形、斧頭形等,中間加入餡料。我們家鄉習慣於做斧頭型的,因為斧頭型的寓意“代代富”,是一種美好的祝福。
我的爺爺奶奶都是江蘇本地人,對於這個端午節吃粽子的習俗,從小在江蘇長大的我也是從小聽到大,也體驗到大的,並不陌生。兒時的端午節,最美好的記憶就是一家人一起包粽子,吃粽子,團團圓圓,好不熱鬧。奶奶會教全家人包粽子,先買來粽葉、糯米和餡料,然後把糯米洗乾淨,彷彿笑開了一朵花,邊洗還邊唱“淘米的姑娘淘大米”,把一切憂愁都拋到腦後。隨後,奶奶把一切材料擺到桌子上,我家的桌子變成了包粽子的戰場。奶奶拿起三片粽葉,捲成一個圓錐形,緊接著,奶奶舀進幾勺糯米,再把準備好的餡料放在糯米上,最後用粽葉把粽子給包裹起來,好似一個穿綠衣的小娃娃。不過包粽子這工程還沒完,奶奶緊接著抽出一根繩子,飛快地繞了幾圈,一隻漂亮的粽子就完成了。
看奶奶這麼輕鬆就完成了,我也忍不住躍躍欲試。我拿起三片粽葉,捲成一個圓錐形,不久就完成了,我暗暗竊喜。可當我放入糯米時,粽葉就散開了。接下來的事情讓我手忙腳亂。但經過我的百般努力下,雖然手與衣服上都弄得溼漉漉的,但一個“四不像”的粽子總算也完成了。
我們一邊包粽子,一邊講粽子的由來,好不熱鬧!歡聲笑語迴盪在充滿了粽葉味的屋子裡。吃著自己包的粽子,香在嘴裡,甜在心裡……
如今,我雖然隨父母離開故鄉,舉家搬遷異地求學,但家鄉的民風民俗卻永遠鐫刻在我的心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