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窮的本質》讀書筆記
當品讀完一部作品後,相信你心中會有不少感想,不能光會讀哦,寫一篇讀書筆記吧。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貧窮的本質》讀書筆記,歡迎閱讀與收藏。
《貧窮的本質》讀書筆記1
在朋友推薦下,買了《貧窮的本質》一書閱讀,剛開啟看時有點失望,這是一本與我渾身不搭界的一本書。書中描述了全世界至少8.65億貧困人口(日均收入低於0.99美元)的真實生活及其貧窮本質,為從事慈善和扶貧工作的個人、團體及政府提出了一個令人深思的問題:“什麼形式的援助最有效?”我既不是窮人,也沒有錢去做慈善。但可能正因為沒有任何功利的閱讀,使我看到一些從來沒有想到過的東西,增長了知識,開拓了視野。如果上天有意讓我先長見識後發財,一定不會辜負這本好書。
作者是兩位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經濟學教授,阿比吉特·班納吉(印度)和埃斯特·迪費洛(法國)。他們在20xx年共同建立了貧困行動實驗室,並一直為該實驗室提供指導。該實驗室的任務是科學制定扶貧政策,從而減少貧困人口。《貧窮的本質》是兩位學者多年的研究成果,書中大量引用了非洲及南亞的例子。
我理解的主要內容有:
首先,很多學者認為有一個貧窮陷阱,即愈窮際遇愈差,從而陷於惡性迴圈之中。
其次,從窮人主觀而言,常常存在目光短視的問題,這是由於資訊不暢、缺少教育和外部環境的影響。例如他們不明白基礎教育的重要性,不清楚給兒童接種疫苗的好處,對疾病防不如治,沒有存錢的堅強意志等等。
再次,從客觀而言,隨著社會競爭的加劇,一些服務於窮人的市場正在消失,或是在這些市場中,窮人處於不利的地位。例如,金融業從成本考慮,不太願意為窮人辦理存款業務;從風險考慮,不太願意提供小額貸款。在公共服務上,窮人由於被邊緣化,肩負著生活中的多種責任。例如,他們沒有自動扣除功能的醫療、養老的社會保障;當市政府對水進行改造氯化時,沒有自來水的窮人不能受益。此外,還有一些國家的政治帶給窮人生存壓力。例如扶貧資金的監管等。
結合上述主客觀因素,我們再來看兩個貧窮陷阱的事例:一些窮人為了生存,努力白手起家,但由於他們的知識、技能和資訊不足,大部分人做著相同的很小的生意,如開小超市,結果卻賺不了。又例如,當今世界,資訊科技發展很快,迅速改變著學習方式和教育方式,富人的孩子和窮人的孩子似乎形成了兩種教育體系。
最後,怎樣解決貧困問題,此書探究性地提出:社會團體、政府、金融業的可行性改革,如政府完善社會保險,金融業對小額存貸款制度的改進等等。
閱讀此書,我還獲得了一些意外的知識資訊,例如,我們今天生活的這個世界有能力讓每個人都吃飽飯,絕對的食物匱乏並不存在。這要歸功於農業科技的發展以及土豆的推廣等。臺灣地區在1968年就制定了九年制義務教育法。世界上有致力於解決貧困問題的學者(如本書作者)、企業家(如比爾·蓋茨)和國際組織(如聯合國)。如比爾和梅琳達·蓋茨基金會發起一項國際運動,旨在拓寬窮人獲取儲蓄賬戶的渠道。
《貧窮的本質》讀書筆記2
自打貧窮一出現,我們就產生了某種以約定俗成的方式來貶低窮人的衝動。他們被描述的有時懶惰、有時上進、有時高尚、有時鬼祟、有時憤怒、有時順從、有時無助、有時自強。而實質上,這些對他們的看法無助於幫助那些處於貧窮狀態下的普通男女實現希望、消除疑惑、彌補不足、滿足願望、堅定信仰、解決困惑。窮人的出場通常只是作為某種勵志劇或悲劇的主人空,或令人欽佩、或惹人憐憫,而不是某種知識的傳播者,人們更不會向他們諮詢其想法或計劃。
窮人所陷入的困境與很多其他人的困擾似乎是一樣的——缺乏資訊,信念不堅定、拖延。的確,我們並不貧窮,受過良好的教育,見多識廣,但我們與窮人的差別其實很小,因為我們的認識比我們想象中的要少得多。我們的真正優勢在於,很多東西是我們在不知不覺中得到的。我們無須擔心我們的明天是否面臨生存問題,換句話說,我們急用用不著自己有限的自控及決斷能力,而窮人需要不斷運用這種能力。
不過,必須清楚的是,即使這些人處於貧窮狀態,他們機會在所有方面都和我們一樣。窮人與我們有相通的慾望和弱點,也並不我們理性多少——正好相反,恰恰因為他們幾乎一無所有,我們常常會發現,窮人在作選擇時會非常謹慎:為了生存,他們都需要成為精打細算的經濟學家。
然而,我們和他們的生活依然有著天壤之別。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我們對自己的生活方方面面都已經習以為常,幾乎不會在這些方面細細思量。每天微薄的收入對於他們就意味著:他們接受資訊的渠道也會受限——所有東西都要花錢來買。因此他們常常對世界上其他人得到的特定資訊一無所知。於是,在他們所生活的世界裡,很多機構並不是為他們這樣的人而建的。大多數窮人都沒有穩定收入來源,更不要說給予自動交納的退休計劃了。這就相當於,你在大字不識的情況下,卻要根據很多細則做出決定。
這一切都表明,對於窮人來說,要想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能,為自己家人的未來提供保障,他們需要擁有更多的技能和更強的意志力,承擔更多的義務。然而,恰恰相反,正是我們大多數人所忽略的那些小化肥、小障礙、小錯誤,在窮人的生活中卻成了尤為突出的問題。此外,貧窮陷阱可能不存在的一個原因就是,大多數人都能吃飽飯,絕對的食物匱乏並不存在,窮人之所以營養不良,是因為他們主要考慮的不是價格便宜,也不是有無營養價值,而是食物的口味怎麼樣。手裡的錢越少,就越不願意購買健康食品。特別是當你陷入失業狀態,你並不想吃乏味的健康食品,而是想吃點味道不錯的東西,總會有一些便宜而又好吃的食品誘惑著他們。
於是,我們眼中的窮人世界,常常是一篇失去機遇的土地。窮人往往會懷疑那些想象中的機遇、懷疑其生活產生任何根本改變的可能性。他們的行為常常反映出這樣一種想法,即任何值得做出的改變都要花很長時間。這也可以解釋,為什麼他們只關注當前,儘可能把日子過得愉快,在必要的場合參加慶祝活動。
學習的問題從來沒有被放在是非突出的位置,在很多人眼裡,學到什麼比沒有入學重要。然而如果學校裡學不到任何東西,那麼上學對於孩子來說,真的是毫無用處。市場沒有發揮其應有的作用,而私立學校之間缺乏一定的競爭壓力,家長們也沒有獲取足夠的指導資訊。不過在這些之外,需要注意到教育所特有的一個關鍵問題,教育的每個階段都是有價值的,但對於教育成果的具體期望會歪曲家長們的需求,這種期望包括公立及私立學校的價值、孩子們的成就,以及隨之而來的巨大浪費。
由於自我控制很難實現,自覺的決策者們就會採取其他行動,減少自己將來受到誘惑的可能性。但是,富人會根據目前的資本淨值存下更多的錢,因為今天的存款是明天的資本淨值的一部分。而對於窮人來說,除非他們能夠依據動力與規則行事,拉近與目標的距離,否則一切對於他們來說都會非常遙遠。
在傳統就業機會缺失的情況下,一種特殊的立業衝動被更多地展現了出來,於是窮人們的事業蘇護就是買到一份工作:自己的一份小生意,或者是去體制內。特別是對於政府工作的特別強調錶面窮人對於穩定的一種嚮往,以至於他們不得不放棄生活裡的激動人心。可是,面對“政府辦事不養人”的時代,他們這樣子,真的能靠得住麼。
對於人們來說,用長遠的眼光來看問題時可能需要舉杯一種穩定感。至於那些看不到自己未來生活質量有所提高的人,他們可能總是不願繼續努力,其生活水平也難以得到提高。一份穩固的收入可以對未來的支出做出更多的貢獻,而且也使現在的.借款變得更容易、更廉價。這就是為什麼一份搞工作如此重要。好工作是穩定的、工資可觀的工作,它能夠賦予人們足夠的心理空間,讓人們去做中產階級擅長做的事情。
除此之外:
窮人拒絕計劃,更討厭規劃,因為他們不相信這些東西會有什麼效果。他們的首要選擇永遠都是:讓自己的生活少一點兒乏味。
窮人往往把錢花費在昂貴的醫療上,而不是廉價的預防上。
窮人應對風險的所有方法一般都很昂貴。
……
要想擺脫貧窮並不容易,但只要抱著一種“萬事皆有可能”的態度,在加上一點援助(一條資訊、一點推動),有時也能產生令人意想不到的成果。另一方面,錯位的期望,必要信仰的缺乏,表面上的一些小障礙,都有可能對這一過程造成一定的破壞。把持住正確的槓桿至關重要,但正確的槓桿往往很難找到。而且,單憑一個槓桿顯然不能解決所有的問題。同時,真正有用的放肆是從實際問題的角度去思考,這樣就可以有針對性地找出解決具體問題的方法,而不是空談外來援助。
擺脫貧窮的不存在最好的辦法。一方面,一個問題的答案,只取決於你所謂的"效果"是怎樣的。而另一方面,最好的敵人,往往就是更好。並且,即便我們對待問題有一個客觀而冷靜的認識,我們也必須意識到問題並不一定意味著這些問題就能夠得到解決。這可能僅僅意味著,我們能夠遇見自己會在哪些方面遭遇挫折。我們不能單純依靠制度,制度最基本的概念:制度規定了參與的準則。這一概念包括了以往分析中的大部分概念;我們也不能只依靠控制消費和收入,人們雖然對價格很敏感,但對收入卻不敏感;我們更不能只依靠政策,如果正常不能被正確地實施,計劃得再周密完好的正常,也不能發揮作用。而不幸的是,政策的意圖和實施之間存在的差距越來越大。
若想使世界上最重大的問題取得突破性精湛,必須要逐步積累、認真思考、細緻實驗和合理執行,雖然這看上去是不言而喻的。但是在現實中,這並不是制定政策的常用方式,發展政策的實施以及隨之而來的一場場爭論,似乎都是以證據的不可依賴性為前提的:能被證明的證據是一種妄想,最多隻能是遙遠的夢想,或是一種自娛。政策制定者和頑固的顧問更傾向於去繼續研究,而不是尋求證據。但是,無論怎麼樣,這種急促沒有任何益處,毫無道理。
《貧窮的本質》讀書筆記3
一、世界上大部分窮人憑藉體力勞動都能吃飽飯,不會捱餓。而且還有餘款,那麼他們為什麼還是一直處在貧窮的水平線上?
當他們吃的飽飯後,他們會選擇些價格高口味好的食品,這種攝入卡路里低。除了主食花費,還有其他花費如糖等。如果他們選擇以高性價比比,高卡路里健康食品為主,如土豆,每天都吃,他們就能省下一筆錢,然後用這比錢做點其他的。但他們受不了每天都吃這麼乏味的食物,所以他們會選擇貴但可口的食物。
總體來說,窮人的首要選擇顯然是,讓自己的生活少一點兒乏味。這可以使一臺電視機,也可以是一點兒特別的食品,比如一杯加糖茶。而窮人在沒有收音機或電視機的情況下,可能在節日上花的錢更多。
二、政策要簡單明瞭,最好能用一句話說清,或者引導(以利誘之)
貧窮的人,受過的教育少,有些甚至不識字。你發傳單給他,他也看不懂,最好能用一句話說清楚。比如接種育苗,只能預防某些疾病,有很多疾病無法預防。而沒受過教育的父母並不一定能夠理解,為什麼他們的孩子接種後仍未能避免一些疾病。因此,當孩子接種後仍然得病,家長就會覺得自己受騙,可能決定以後都不再讓孩子接種。
而花費一點小小獎勵,就能大大提高窮人參與的積極性。因為這些獎勵,是今天可以拿到的。而接種育苗的好處,只在未來的某個時刻實現,而費用卻需要今天來支付。所以人們會拖延。(人們重視短期利益,這與人類從遠古時期形成的思維方式有關。遠古時期,祖先的首要目的是解決溫飽,這屬於緊急而又重要的事,而重要不緊急的事,他們是不會考慮的。到現在,人們才開始重視重要不緊急的事,如讀書、健身等,但從遠古時期形成的思維方式很難糾正過來。這種今天付出了代價,只在未來某天才會實現的,人們雖然知道有好處,但還是會抗拒、拖延,而專注於當下能立即獲得好處的)
在舉個例子,窮人家的孩子很早就開始打工賺錢,而不去讀書。如何讓孩子上學?政府應從經濟角度考慮,讓父母覺得送孩子值得,即補上孩子去讀書而沒有打工賺的錢。這種叫做“有條件現金轉移”。貧窮家庭會得到某些救助,但前提是要讓孩子定期上學。如果孩子上了中學,或者女孩上了學,家長就會得到更多的錢。不管家長怎麼看待教育,只要讓他們覺得如果不送孩子上學就會受到損失,就達到目的。
三、越貧窮的人,思想越傳統。
越貧窮的人,受的教育越少,思想越受傳統的禁錮。發展中國家的人由於醫療制度不健全,壽命較短。年輕人會吸食毒品而逃避貧窮帶來的壓力,很容易被毒品奪走生命。家人會根據傳統為這些死去的人舉行隆重的葬禮。一場葬禮可能會花費該家庭40%的年收入。於是,更多的家庭成員會抱怨吃不飽飯。也就是說,葬禮的花費是導致貧窮的主要原因。葬禮所花的錢越多,來年就越艱難,他們的孩子就越可能被迫輟學,出來打工。然後容易被教壞,或者逃避壓力,吸食毒品。然後死在毒品上,家人會悲傷的舉行葬禮。如此惡性迴圈。
四、窮人生孩子是為了養老。
窮人會生很多孩子,然後選擇一個聰明的,讓他繼續讀書,其餘出去打工賺錢。孩子就是他們老了以後的保障。而在發達國家,他們不需要生孩子來養老。這要歸功與社會保險及醫療制度。
因而,要想降低生育了,就是讓人們覺得沒必要生很多孩子。這就必須要建立有效的社會保障體系(如醫療保險或養老金)或發展金融業。
五、每位窮人都是天生的生意家。
只要有一筆運作資金,每位窮人都可以做生意,賣水果、賣零食。發展起來容易,但他們很難把生意做大。因為潛力有限,競爭大。此外,大多數人的受教育程度低,做大生意還需要懂得管理或其他方面的技能。這些,他們都不懂,所以他們的生意一直處於小規模。並且他們不會為生意投入那麼多錢和精力。窮人有多種賺錢方式,白天開店,晚上街邊賣東西。(淘寶的偉大之處,在於讓很多人省下一筆開店資金,而且管理簡單。在那個時代,只要開個淘寶店,努力下就能發財。)
六、為什麼窮人貸款,利益會那麼高?
貸款要擔保,富人違約的機率低,即成本低。假設貸款給一個人100元,要拿回110元,即10%的利息。貸款給窮人,如果有半數人違約,為了維持運營,就必須提高利息,即20%的利益。並且在貸款時,還要調查借貸人的資訊,時刻關注借貸人的動向,防止跑路。這些都需要花時間和人力。收集資訊、監督窮人花費的時間和人力的成本,是導致貸款給窮人利息高的主要因素。
窮人很少能把錢存下來,一是窮人想買的東西較為昂貴,而他們錢太少。目標太遙遠了,於是窮人覺得買不起不如去喝杯酒。二是窮人在考慮到未來,每次的選擇都是艱難的。在巨大的壓力之下,大腦會產生皮質醇使窮人做出更衝動(任性)的決定。
七、個子高的人,收入越高。
個子高的人,表示孩子在童年時期攝入了充足的營養,發育良好,而且家裡有錢供他上學。他會更加聰明,掙到更多的錢。
八、制定政策需要考慮三個問題。
意識形態、無知和慣性。這三個問題瓦解著可以幫助窮人的各種努力。意識形態,公有制、非公有制。無知,領導拍腦袋決定,把市場理想化,把人抽象化,從沒考慮到是否可以做到。慣性,即把自己的思維代入窮人的思維,認為自己能做到,窮人也可以的,比如接種育苗。
九、改善窮人生活的五個方面。
第一,窮人通常缺少資訊來源,相信那些錯誤的事情,導致做出錯誤的決定。這些決定有時會引起嚴重的後果。如窮人不明白接種的好處,而不讓孩子接種,導致孩子染上疾病花費大量錢治療。
第二,窮人肩負著生活中的多種責任。你越富有,越容易做正確的決定。而窮人生活本來就很困哪,還需要考慮多種因素,如飲用自來水是否衛生,如何存錢養老,是否該讓孩子上學等等。
第三,服務窮人的市場很少,或者在市場中,窮人處於不利地位。如針對窮人的醫療保險市場,貸款等。
第四,貧窮的國家不會因為貧窮或其不堪回首的歷史而註定失敗。人們總會認為政策實施,就會達到理想效果。而沒有考慮到制定政策出現的錯誤。比如人們總期望護士能完成普通人無法勝任的工作,但從沒有人想過護士的工作職責如此荒唐。
第五,人們會認為自己不能做什麼,最終常變成自我實現的語言。孩子放棄上學,是因為老師認為他不夠聰明,最後他們都真得變的不聰明瞭。
《貧窮的本質》讀書筆記4
四月二十日正好是熱門網站嗶哩嗶哩舉辦的讀書日。在這一天我從喜歡的博主瞭解到他的推薦,由埃斯特·迪弗洛和阿比吉特·班納合寫的《貧窮的本質》。作者針對的主體是窮人,在我們的生活中自認“窮得只能吃土”的年輕人不少,不過這本書確確實實講的是每天花99美分以下的真正的窮人的問題,和“我們”不能並稱。
事實上貧窮和懶惰沒有“996是福報”“你窮是因為你懶”這類資本代表所說的直接因果關係。社會上更多的是非常勤奮和努力的窮人,他們或許比我們想象中還要早起、睡得也比夜貓子更晚。以早先的四川大涼村為例,由於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方便、村民受普遍教育程度低,他們幾乎沒有任何在勞動力市場上的優勢。縱使後來珠三角地區的發展需要大量的廉價勞動力,很多村民抓住了機會學習漢語,也不過是勉強爭取到在鋼鐵森林中勉強生存下去的資格。所以從大環境出發,作者主要從飢餓問題、醫療問題、教育問題、人口問題等全方面分析了窮人的應對方式和背後的本質原因。我大致舉個例子吧,飢餓問題主要有貧窮陷阱(窮人越窮、吃的越差、身體越差的惡性迴圈)和不良的營養造成的阻礙以及對生活能夠產生改變的可能性抱有的懷疑造成,結論是人們更加願意及時行樂。從風險問題來看,作者認為窮人就像對沖基金的經理,總要應對高風險的投資,從前要應對自然災害引起的農作物歉收和收入減少,現在又得透過增加工作量、工作多元化、保守經營等等的行為對抗風險。及時行樂成為了我們的信條,因為窮人並沒有更簡單的儲蓄選擇,甚至在時間上和自我控制上都難以達成。我們總在花錢的同時計劃著將來省錢買下我們今天想要的東西;我們對未來不抱有期待,只覺得目標太過遙遠……這些都是“我們”可以參考的。
從這本書我們其實能讀到窮人之所以陷入“窮”的怪圈並不是因為人本身的智力缺陷或者人格上的不圓滿,而是由“窮”所帶來的不良營養吸收和生活習慣、慣性思維方式和階層環境等等限制了發展,作者後面還提出了一些扶貧的切入點,比如完善醫療等基礎設施、投資教育、控制人口、完善小額貸款、大力整治腐敗等等我們國家和其他國家正在建設地福利。建立在對於五大洲多國窮人的詳細調查之上的這本書並不是泛泛而談,它非常有現實意義。
再說回來“你窮是因為你懶”這個觀點多少有些避重就輕了,一味地強調窮人思維只是表象,真正導致窮人產生不科學不正確的思維的原因才是貧窮的本質。就像書裡說的,窮人和普通人並沒有本質區別,都有著差不多的認知和決策能力,但是太多的障礙會影響他們的思考,比如說生存的壓力等等,書上說憂慮會使大腦中的“皮質醇”水平上升,這種物質會直接損害人的認知能力和決策能力,所以人們會衝動、盲目地做出選擇。我們從前流傳下來“窮山惡水出刁民”這種俚語甚至對印度地妖魔化都是一種盲目貶低和標籤化的惡行,真正瞭解了他們的生存環境和行為發生的根源之後就會發現他們沒得選擇。我們會更加了解,更像做出改變,而不是一昧地搞對立和歧視。
《貧窮的本質》讀書筆記5
此書徹頭徹尾屬於一本學術性書籍。但是他給你的收穫也是滿滿的,而不是雞湯似的。但是也許鑑於問題的嚴重性和嚴肅性,或許鑑於其他方面,很遺憾作者真的沒有勇氣直面結論,道出貧窮的本質,給出答案。到底為什麼貧窮?作為讀書筆記,我把答案從書中各處提取總結到這裡。
之所以貧窮,是因為存在一個叫貧窮陷阱的惡性迴圈。這一點不論從世界和國家層面的宏觀意義上,還是從一個人一個家庭的個體上,都是存在的。簡單來說,就是一旦落入這個”陷阱“(就是財富價值或者收入低於某一水平),就有可能發生惡性迴圈。如同中國有句話:越窮越見鬼。這是最可怕的。為什麼可怕呢?這個陷阱裡面都有什麼?全球和國家層面宏觀性,我們無法做點什麼,那就來看看個體上,一般都有什麼事情在這個陷阱裡發生,瞭解這些,我們才可能擺脫進而跳出來。
1、窮人可能無法獲得足夠有效資訊
也就是典型的資訊不對稱。這是陷阱中惡性迴圈的一個重要環節,因為你一旦缺乏資訊,所做的決定幾乎都是錯誤的,錯誤的決定後果只可能是災難性的。例如,因為你接觸不到某些人或事,所以無法知曉這個世界正在發生的變化;因為你沒有足夠的錢使用電腦和網際網路,所以無法獲得新知識;因為你不知道化肥的作用和意義,所以你只能承受莊家的災難;因為你沒有足夠的醫療常識,所以拒絕疫苗抗生素導致疾病肆虐。等等。總之,任何決策(包括生活事業上的任何決定)都需要足夠的正確知識和資料,否則決定可能就是錯誤的。
2、窮人可能更不理性、更沒計劃性、更懶惰、甚至更膚淺
書中有典型的例子,當一個吃不飽的窮人突然獲得援助,他不會將錢大部分用在購買基本溫飽食物上,而是買更貴更可口的食物,甚至香菸,還可能是電視機、手機等更奢侈的物品。我們從身邊其實也很容易發現類似的現象,例如富人看書窮人玩手機,貧窮人家的電視時間佔據大部分生活。這方面可能與心理學領域有很強關係,屬於人性的弱點。可能安全感缺失下的利己本能。在窮困中透過某種簡單的快樂獲得,掩蓋或逃避面對某些困境。
3、窮人可能面對更多責任負擔進而精力分散無法專注
簡單來說,我們都知道錢雖不是萬能但錢能解決很多問題,所以富人能用錢直接快速解決很多瑣碎問題,然後專注於重要的事情。但是貧窮則不能。而且,就算你突然擁有一筆錢,可能你還是不能馬上全部投入到良性的投資回報迴圈中,因為有很多地方都在等著用錢,還沒等到要做點什麼正事,錢可能就花了差不多甚至花光了。個人認為,還有被分散的精力同樣重要,當一個人被眼前瑣碎的事情纏身,沒有足夠的時間精力思考更長遠問題和制定長遠計劃,我們幾乎可以斷定這個人不會輕易邁出他當前的困境。
4、就算窮人開始創業也可能無法獲得大成功
這一點有點反雞湯。我們喜歡聽到很多白手起家的成功故事,但資料表明,白手起家大獲成功的機率往往很低,或者說除非你一舉突破跳出陷阱,才有可能進入另外的天空。實際上,也是中國人常說的,第一桶金。作者走訪了很多白手起家的企業家,發現這些企業家做的事業本質上就缺乏發展空間,不容易形成規模效應,或者邊際成本很高。作者也看到很多迅速發展起來的小企業,但是往往這些小企業也很快遇到瓶頸無法突破,進而很多這類企業家只能處於一種小富即安的狀態。即使這樣的時候,外部也無法能給予他們諸如貸款融資等配套,這方面屬於下一點結論內容。
5、這個社會天生就對窮人不利
這一點其實是最令人難以接受的,但事實確實如此,而且無法改變。銀行只貸款給富人,有錢才能購買保險,就算基礎醫療免費但是很多救命的醫療肯定是昂貴的,基礎教育義務化免費化但肯定無法跟更好的教育資源相比,無論如何只要有錢買多一點書你就能獲得更多知識。等等。至於為什麼這個社會要這樣,書中有答案,社會學經濟學很多學科都有答案。
結束語:
總之一句話:窮人更窮,富人更富。過去是未來更是。因為這從本質上就決定了,從社會制度等方方面面又促進了。也就是說,世界性的貧窮無法根本解決。換句話說,這個世界總會有窮人。是否援助,都不能改變(當然援助肯定也是有意義的,例如幫助他們學習知識普及常識,提供必須的藥物,創造就業崗位等等)。從個體來說,直接的援助也不能改變你自己命運,如同以上的結論,除了不可改變的社會因素,其他方面幾乎掌握在你自己的手裡,或者大部分你可以自己認識到並進一步改善逃脫。你要特別注意的就是:學習能力(獲得足夠有效知識和資訊避免錯誤的決策)、理性(善於計劃自己的生活保證不被人性打敗)、專注(不論如何困境都要區分輕重緩急專注於重要的事情)、然後主動向富人靠攏(爭取更多機遇)。
聽起來,作者的結論是悲壯,一本關乎貧窮和研究窮人的書籍,到最後的結論沒有什麼雞湯成分。這難免令人難以接受。就如同網上出現的”寒門再難出貴子“的說法一樣令人無法接受。但是我們應該從中學會收穫,明白貧窮陷阱的負面,有助於避免我們掉入,即使掉入知道如何自拔。同時,窮人不應該是口頭上傳統意義的貶義詞,也不是一個歧視性名詞,至少在學術面前應該是這樣的。我們應該直面它,研究它。我們研究它,就是為了幫助人們解決它。我們自己可能不算標準意義的窮人(日收入低於$0.99),但是當我們懷著”我就是個窮人“的心態閱讀和學習,我們就肯定有收穫。就算我們真的是窮人,那麼收穫應該更大,你說呢?
《貧窮的本質》讀書筆記6
一直以來,深感自己有很多思維方式是“窮人”的,並不是說好、或者不好,而是,沒搞清這些思維的原因,可能會阻礙自己做出更好的選擇。所以,前段時間弄了一本《貧窮的本質》看,有些收穫,簡記如下,提一句,書裡對貧窮的定義是每天收入小於0.99美元的人群,全球有10億,這是一批真的窮到基本衣食住行都成問題的人。
書中認為,貧窮最大的原因是,窮人通常缺少資訊來源,所以會相信一些錯誤的事情,於是做出錯誤選擇,顯得短視。
對窮人來說,很多資訊都不是免費的,一份報紙、開通網路都會成為一筆需要計算的開銷,電視機就更不用說了。不過,窮人們就算買電視,也多數用於娛樂。窮人喜歡及時享樂,主要原因是資訊缺乏導致了短視,本來日子就很苦了,不如花點小錢,買點今天的快樂,所以會花錢在一些零食、菸酒茶等物品上。書裡分析,哪怕每天收入小於0.99美元,也是足以購買有營養保證的食物的,大約只要0.2美元左右,但窮人往往會買一些更貴,營養少,但口味好的食物。所以,我們常常看到窮人們一副營養不良的樣子,甚至陷入“沒有足夠的體力精力工作,收入減少,食物沒保證,體力精力更差”的惡性迴圈。
他們不願意做“小投資”,是因為不清楚給兒童接種疫苗的好處,不明白基礎教育的重要性,而這些都是今天花錢,今後收益的。
窮人們的短視,也有被動的原因,他們的生活,往往要肩負著更多責任。他們享受不到很多公共設施,比如沒有自來水,所以當政府對水進行氯化時,他們也無法受益。又如,他們沒有退休計劃和社會保障,需要自己存錢,於是不敢冒險(比如做生意)。
此外,一些服務於窮人的市場正在消失,或是在這些市場中,窮人處於不利地位,導致一個惡性迴圈的陷阱,一旦窮了,就很難翻身。最值得探討的一個例子就是“信貸”。窮人很需要“小額信貸”,常規的金融機構為什麼不做?主要三個原因:
一是違約,窮人違約的機率很高,他們“破產”的機率更大,有時候是真的還不起了,有時候是一種“破罐子破摔”的心理,不珍惜自己的信用,“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還是經常有道理的;
二是資訊,給窮人貸款不像給大公司貸款,資訊更加不對稱,銀行很難了解窮人的各種資訊,從而,也增加了銀行的風險;
三是管理成本,假設銀行有一定金額的錢要貸出去,那麼做小額信貸就會大大增加“筆數”,各種管理成本也就上去了,對銀行來說,何必去碰這塊業務呢。順道提一句,網際網路金融在這點上,也是可以有點作為的。
但是需求仍然在,所以出現了民間的高額利貸,為什麼高額利貸做得起來?
首先必須“高利”,其實是用守約的還款來彌補違約的金錢損失。第二,和正規銀行不一樣,高額利貸的違約可以透過暴力來提高成本,通常,他們和黑色團隊合作,不還錢直接“砍手指、下胳膊下腿”什麼的,對其他貸款者也能起到威懾作用。而窮人的資訊,也不用怎麼收集,管理也還好,透過小混混收款即可。
尤努斯的格萊珉銀行,獲得了諾貝爾和平獎,也就是透過非暴力的方法,做成了小額信貸,他的主要改進,是把暴力變成了“幾人捆綁 + 道德約束”,借錢的時候,比如幾個親朋好友互相擔保一起借,這樣,一些信用不好的人,就很難找到合作者,比如對不還錢的人,主要採取去家門口羞辱、靜坐的方式,讓你在社群里名譽掃地……不管怎麼說,比砍手好太多了。
各種可憐。
《貧窮的本質》讀書筆記7
本書是一本富有人情味的書,因為作者能夠理解窮人做決定的艱難。
貧窮並不僅僅意味著缺錢,它會使人喪失挖掘自身潛力的能力。
貧窮的人在做選擇時會非常謹慎,為了生存,他們需要成為精打細算的經濟學家。
窮人所陷入的困境與我們其他人的困擾似乎是一樣的:缺乏資訊、信念不堅定、拖延。
窮人掙的錢太少,導致他們無法勝任重要的工作,但那些吃飽飯的人,卻足以勝任細緻的農活兒。這就產生了一種“貧窮陷阱”:窮人變得越來越窮;而富人則變得越來越富,吃得越來越好,身體也越來越強壯,而變得更加富有。因此,貧富差距會進一步擴大。
擁有財富的人可以激勵人們投入時間,變得更有耐心。其言外之意就是,貧窮會永久性的腐蝕人的耐心。
窮人之所以窮是因為,第一,避險手段太落後,第二,他們只顧眼前,不做任何長遠規劃,第三,因為認知水平的侷限,他們對不懂的東西有太多偏見。其實我們和窮人並沒有什麼本質的區別,他們犯的錯誤,我們也在犯。
本書的兩位作者調查了貧困人群最集中的18個國家和地區,從營養、健康、教育、生育、風險管理、貸款、存款、創業、政治參與等九個方面探討窮人的生存、選擇,以及援助、制度對窮人的意義。窮人進行選擇的困頓以及消除貧困的理論、政策的種種困頓。詳細解讀了我們過去對貧窮和窮人的誤解,並提出瞭解決貧窮問題的具體辦法。書中很多觀點和理念讀來有種耳目一新,豁然開朗的感覺!
貧窮的問題已經存在了好幾千年了,雖然政府和慈善機構都在為解決貧窮而努力,但是現實中依然有很多問題需要解決。要消除貧窮,就必須要傾聽窮人的心聲,理解窮人真實的生活方式,只有基於這樣的理解,才能找到貧窮的真正原因,進而找到應對的有效方法。
生活中的貧窮多種多樣,精神的貧窮、知識的貧窮、物質的貧窮、懶惰的貧窮等等;人沒有一樣的人生,在哪方面去努力去追尋是要去思考的。多種多樣的人生總有適合自己的部分,不要去抱怨埋怨你會發現自己的部分。
生活是一個人的感悟和理解,生活是一個人不斷學習不斷自省的過程;每天都是在尋知的路上,每天都是在完善自我的認知的開始。祝福每個人找到適合自己的部分!感悟每一個瞬間。
我們因何而貧窮,又如何在貧窮的漩渦裡不得掙脫。
總是習慣感嘆窮人沒有富人思維,而沒有富人思維的本質,便是貧窮。是窮讓我們無法思考未來,因為窮人連當下也無法顧及,像被逼到牆角,胡亂的戰鬥,僅有的力氣與意志,都在與當下艱難的生活作鬥爭。這是我覺得本書最有人情味的一點,沒有高高在上,沒有蔑視眾生,更沒有旁觀冷漠,而是真的,切實地站在窮人的角度,深入窮人的生活探討窮人因何而貧窮。
窮人更應該接受風險教育,借貸是一把雙刃劍,窮人抗風險能力極低,首先創業的成功率是很低的,借貸經營要慎之又慎,只有持續創業成功率才大,問題是能經受幾次折騰。窮人應該努力存錢,一步一步來,剋制消費的慾望,窮人普遍壓力更大,到處都是問題,如果自律和剋制力不強,常常會放縱自己,這樣會功虧一簣。
窮不是宿命,不是輪迴,只是窮人的機會太過稀少而珍貴,太難以把握,但我們依然可以改變自己,使自己不那麼窮,不那麼苦苦掙扎,即使我們的生活依舊艱難。
買一份保險,為我們的生活兜底;找一份穩定的工作,減少內耗;努力學習,改變思維認知方式,提高自己掙錢攢錢的能力。這並不能一下子改變我們的窮,但可以讓我們活得沒那麼艱難。
貧窮的本質,是思維、意識和知識的貧窮。解決貧窮,需要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物質的匱乏,可以透過努力奮鬥積攢經濟資本來提高,但如果沒有足夠的思維、意識和知識的儲備,何來的經濟頭腦?而這些,只能透過學習和教育來改變。如果不在教育學習上下功夫,則貧窮的改變會事倍功半。
無論貧窮或富有,都應時常反思自己,培養自己更理性更長遠更全面的思維方式,抓住機會過上更美好的生活。
願生活在水深火熱地區的人們,都能夠早日脫貧致富,過上幸福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