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歷史一輪複習反思
在充滿活力,日益開放的今天,我們要有一流的課堂教學能力,反思是思考過去的事情,從中總結經驗教訓。反思應該怎麼寫才好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高三歷史一輪複習反思,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高三歷史一輪複習反思1
高三歷史轉入了第一輪複習後,我經常在課堂地遇到這種的尷尬情景:
我環視了一下學生:“同學們,今天我們複習春秋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第一個問題,百家爭鳴是在怎樣的背景下產生的”我邊說邊轉身,面對黑板,奮筆疾書。身後一片悉悉索索的聲音。轉過身來,發現正對講臺的幾個學生做長頸鹿狀,視我如無物,目光直達黑板。我下意識地向講臺邊挪動了一下。“背景一是”“背景二是”二十分鐘後,隨著教學進度的不斷推進,許多學生筆尖移動的速度逐漸放緩,直視黑板的目光也漸漸和課桌形成45度角,神思恍惚。我決定提問。
我活動了一下有些發酸的手腕,問:“下面請一位同學來回答一下,儒家思想中的合理成分有哪些?”低垂的腦袋立刻應聲而起,目光的轉動速度也明顯加快,快速翻書,輕聲交流,凝眉思考。接下來我問學生答,注意力終於又集中了,效果還不錯。但十分鐘後,我發現如果這樣問答下去,這一節的教學內容將無法完成,無奈我只好又轉回到講述法。
最終臨近下課時,一些學生在老師冗長的講述和連續機械的抄錄筆記的襲擊下,顯現出滿臉的疲憊與茫然。
回到辦公室後,學生疲憊與茫然的神情依然在我眼前閃現,我陷入了深思
自20xx屆開始,高中歷史新課程改革改變了老教材的通史教學模式,將其分成了必修和選修兩大部分,同時以25個學習專題為串聯,中外史混編,將高中歷史內容重新排列組合。這種課程設定的板塊模式,一定程度上改革了以往一些初中和高中知識重複的問題,但卻造成了現實課堂教學中的諸多不便。如,這種設定方法,分割了歷史知識間的統一性和整體性,使同時期密切相關的政治、經濟、文化三個方面的內容分割開來,造成了時序和因果關係上的混亂,也容易造成學生知識學習的混亂,學生整理知識時普遍感覺無從下手;同時,這種模組排列與高考突出綜合能力的要求有較大差距,研究近年來的高考試題不難發現,試題比較重視對歷史階段特徵相關知識的考查。正因為如此,我認為在高中歷史第一輪複習中採用模組整合、通史複習的教學方法,是目前解決現有教材諸多弊端的一項較具有針對性的措施。
但是,由於採用模組整合的通史複習教學模式,沒有現成教材,再加上本屆學生在高二階段沒有結束全部高中階段基礎教學內容的教學任務,造成了高三複習階段時間緊迫、任務繁重的現狀。所以我一直以為高三歷史一輪複習中學生當然都需要記筆記,並且為了能夠在預定時間內完成一輪複習任務,老師也只能使用傳統的講述方法進行教學。我從未想過學生會因為既要跟著老師思路走,又要快速完整的記錄筆記而疲於奔命,失去了自主思考的空間。也未認識到學生筆記的內容實際上僅僅是對老師講解內容的機械複製,學生們一般沒有時間及時將課堂所講進行歸納總結,等到課後再想總結,則事過境遷,對授課內容記憶已經不再完整,課堂筆記便成為殘缺不全的、不繫統的知識記錄了。最後的結果老師和學生都感覺付出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但課堂教學效果卻不盡如人意,出現典型的低效教學。
那麼,當一輪複習遭遇課時不夠,教學任務重,學生筆記壓力大的時候,我們如何精講教學內容,減輕學生的筆記壓力?又如何能提高學生的課堂注意力,調動學生的主動參與意識,避免低效,達到良好的課堂學習效果呢?下面針對高三歷史第一輪複習中出現的問題,從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方面出發,淺談一下自己的一點體會,請同仁批評斧正。
在平時的教學中採取四步走的教學環節設計應該是解決低效教學的方法之一。第一步,避免以往第一輪複習中“多而全”、只注重細微的知識,而忽略了知識體系的連貫性的做法,按照世界史、中國史兩條線索,時空結合,整合原來的三個專題模組的知識,在正確解讀《課程標準》的前提下,根據有關參考資料和教學經驗,綜合整理人教、嶽麓、人民、大象幾個版本的知識體系,刪繁就簡,提綱挈領,突出主幹,繪製出完整且力求精煉的知識結構圖表,儘量減少學生重複記憶的工作量,給學生提供出清晰的知識線索,為進行高效率複習打下基礎。第二步,為提高學生的課堂注意力,增加學生的參與互動,可採取填空題的形式。主要將已經做好的考點清單中主要的知識點進行挖空,設定問題,引導學生根據知識結構和線索複習掌握基礎內容,抓住主幹知識。第三步,學生基本熟練掌握基礎知識和結構線索以後,再在每個考點加一兩道高考例題,進行一些思路講解和訓練,讓學生熟悉高考的命題思路和角度。第四步,當學生基本達到教學要求目標後,再配以10道左右的選擇題讓學生隨堂練習,進而對答案並進行重點講評。
這樣,在課堂上,學生首先透過知識結構圖表,對應該掌握的基礎知識有了一個較全面系統的瞭解。之後透過考點清單填空的方式,既提高了學生的課堂注意力,調動了學生的主動參與意識,又減輕了學生的筆記壓力,同時實現了一輪複習學生對基礎知識的儲備量和學科能力改善和提高的`要求。而例題的講解,主要目的是要讓學生了解高考的要求和題目型別及答題思路,訓練他們在高考時靈活運用知識並獲取分數的能力。最後一步,選擇題訓練做完以後,要進行答案的校對,最後還要針對學生出錯較多的題目進行講評。這樣做既能使學生透過親自動手做題,對自己的知識缺陷有一個親身體會,記憶會更加深刻,另一方面,教師也能從中發現學生的傾向性問題,既能及時糾正學生的學習偏差,也能減少重複訓練,減輕師生壓力,提高教學和學習效率。
總之,我認為這種“講—練—再講—再練”的四部教學方法,應該能解決我們目前教學中遇到的一些問題,實現高效教學的目的。
高三歷史一輪複習反思2
傳統的一輪歷史複習依照重慶教科所三次診斷性考試為主要複習依據,制定複習計劃,安排複習進度。
隨著全國課改的有序推進,據騰訊網資訊得知重慶今年將取消這種考試,由各個學校自主進行測試。這雖只有一種微調,但複習過程中難免失去了一種隱性的導向功能,重慶是自主招生自主命題的省市,有很大的靈活性和機動性。在一輪複習中,我覺得繼續沿用傳統的做法可能已經不能適應當前課改的新形勢和要求了。怎麼辦呢?這個問題時常引發我思考,特別是20xx年的全國各省市的高考題,已透露出當下高考的走向,在重基礎知識的基礎上以考查學生能力為主。選擇題逐漸打破了主題正規化,以情景史料為主,以整體史觀、文明史觀、現代史觀、文化生活史觀等現代史學理念來出題,別出心裁,獨具匠心,頗耐人尋味。主觀題漸設一些文字障礙,古文苦澀難懂且材料眾多,中外結合,古今結合,文史地結合,更是與當下時政結合。
這就要求教師要登高望遠,探索創新;學生要心思慎密,博學活用。在教學中更是應該博採眾長,改變教法,結合我校實情(月考情況、學生情況)擬定周密的複習計劃,安排好複習進度,複習任務,考試任務,增強複習的針對性和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