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歷史教師教學反思
作為一名到崗不久的老師,我們要在教學中快速成長,透過教學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課堂經驗,那麼寫教學反思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高二歷史教師教學反思,歡迎閱讀與收藏。
高二歷史教師教學反思1
本學期,帶高二三個文科班、四個理科班,高一一個尖子班的歷史教學,一週共15節課。課程量似乎不多,但是卻特別累。尤其是高二歷史教學倍感吃力。下面就談談自己的這一週教學感受:
首先在備課時,特別是第一單元內容,備課起來總感覺無處下手,
對知識點的處理把握不住,備課起來很苦難。思想史是一定時期社會經濟政治發展的歷史產物,內容比較的抽象,時間又比較的久遠,學生理解起來也很困難。第一單元還有很多內容涉及到哲學的內容,講深了,學生還沒有學過哲學,根本就無法理解;簡單處理,學生了解不了,很是矛盾。要是哲學學過後,我想第一單元的內容教與學都會很容易的。
其次是上課,一週5節課(包括晚自習),上完兩節內容,課後與學生交流,學生認為對某些問題還是很難理解。
感覺比政治與經濟史的學習還要難。期間我不斷地反思自己的教學手段,備課時充分考慮到我校學生的實際情況,採取靈活方法。所以上課時感覺有種前所未有的卡。
第三,由於我校學生的基礎知識較差的實際。
本學期我要求學生堅持“課前預習,課堂大膽展示”,改變原來課前不願意預習、懶於預習的狀況,同時以各種方式去檢查與敦促。幾節課後,有很多學生與我聊天時,都談了自己的感受,認識到課前預習,課上敢於展示對學習好歷史的重要意義。仍然有很多學生不能嚴格要求自己,不願意課前預習,不願意課堂去展示,與同學去討論,要養成良好的習慣,估計需要我們一起努力,也需要很長的時間,不過我對他們與自己都有信心。
第四、在講述思想與政治、經濟的關係時,我深感學生對必修1、2知識的遺忘程度嚴重,因此還要加強對必修1、2知識的複習與回顧。
這就與課前預習有很大關係,每節課前我都要求學生複習回顧相應的與之有關的知識,特別是必修1、2的內容,但是真正做到的很少。針對此,我準備在今後的教學過程中加強必修1、2內容的複習,準備每一單元開始時,先把必修1、2內容進行復習;單元結束時,再把政治、經濟、文化內容按照專題的方式進行歸納,以便學生能從宏觀上,系統地掌握知識點,搞清楚知識點前後關聯。這只是我目前的想法,不知道現實中能不能實現,也深知這樣需要花大量的時間,增加自己的教學負擔,而我最擔心的就是會不會增加學生的負擔,起不了正面的效果。是否具有科學性?對此渴望得到同行朋友們的指點。
以上是一週教學工作來的一點膚淺認識,同行朋友們可以在此談談你們是如何處理必修三內容,教學過程中採取了怎樣的教學方式與手段,以便學習。
高二歷史教師教學反思2
為了給學生營造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熱情,在教學中我以學生的共同參與作為教學方法選擇的目標。因為在教學過程中,越注重學生的.實踐參與,學生的學習活動越豐富多彩,就越能促進學生認識能力的發展。在新課改的實踐中,我嘗試著教學活動形式的改變,在課堂上我不再以單純傳統的講解為主,而是力求發動儘可能多的學生參與教學過程,例如閱讀和討論兩種方法在講課中頻繁的運用。
讓學生閱讀教材,是調動學生自主活動的一項重要措施,它改變了教師單方面灌輸的教學模式,為學生提供了一種能動地完善知識結構,獲得自身體驗的可能,但在操作過程中存在著明顯的差異:有時在讓學生閱讀教材前,先提出幾個問題;有時在學生閱讀完畢後提出問題;在這些問題的逆向影響下,學生的注意被控制在老師提問所涉及的全部資訊上,他們在已學過和剛閱讀過的內容中進行檢索並進行積極的分析、比較等思維活動,逐步得出正確結論。在閱讀教學中,單純閱讀,不提出問題的方法應該摒棄,因為它不能引起學生的注意,學生仍處於被動狀態之中。問題的設定能使學生產生懸念、質疑等積極的心理活動,保持他們學習發展的可能,所以應予提倡。而問題的選擇,則受知識水平分類的制約,對於不同層次的知識,老師在指導閱讀時應充分考慮。運用這一策略可以發揮學生認識的最大可能性,培養他們的探索和創造精神,對學生思維的廣度、深度、獨立性、敏捷性和邏輯性等各項品質的訓練效果都很明顯。
組織討論,也是我目前上課比較常用的一種方法。目的是讓學生透過討論,明辨是非,求得對某一問題的正確認識,同時提高思維能力。但要避免討論的問題過於淺顯,或討論的問題多而瑣碎,表面上熱熱鬧鬧,但都難以達到應有的思維深度。
為了訓練學生的開放性思維,在討論課中我還組織了一兩次小辨論。每次辯論前,設計出一個學生感興趣的題目,把學生分成正方和反方兩大組,要求每個人都按題意寫成小論文或辯論稿並交給教師看。看完,作批示後,把稿子發回給學生,進行分組討論,互相補充完善本方觀點。正方和反方各推舉4名代表,在班上進行辯論。其程式是:各自陳述意見→自由爭論→歸納總結。最後由教師進行裁判並具體分析雙方的辯論得失。例如:在高中歷史必修1的教學中,可組織課堂辯論題目:“東方文明與西方文明之比較”,正方的觀點是“西方文明不如東方文明”,反方的觀點是“東方文明不如西方文明”。這種辯論具有競爭機制,適合學生的特點,他們為了駁倒對方,會翻閱了很多書,從中他們不僅掌握了基礎知識,而且能力得到鍛鍊,眼界大為開闊。
另外在高中歷史必修1的探究課教學中,我則採取“分組活動”的教學形式。“分組活動”是合作式學習和歷史課堂探究式學習相結合產生的一種新的教學方法,在探究知識、培養能力上兩者兼顧。課堂上學生不用改變班級座位,就可以組成小組。學生先自學,而後爭先恐後地發言,講課文知識,講補充材料,教師引導著學生講,看似很“亂”,但傳統的觀念被拋棄,整個課堂氣氛和諧,變過去的學生被動學習為學生積極主動參與教學過程。學生依據教材、主動蒐集資料等等,這種探究性學習過程,營造了一個興趣盎然的良好環境,激發了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老師只是在學生自學、自講的基礎上,適時適度地點撥,真正體現了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主體。
“分組活動”方式講究的是“先學後導”。課堂教學從學生自學開始,然後由教師因勢利導、設定問題,學生則在資訊加工、討論取捨、歸納整理等過程中獲得新知,增強能力,完成情感體驗和品德昇華。在這種探究中,先形成學生與學生、教師與學生的多向交流,接著教師在雙基落實和反饋的過程中加以點撥、指導和適時的評價、鼓勵,組織學生鞏固所瞭解、掌握的新知,並能運用新知解決一些問題。
探究課的“分組活動”教學調動了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有效地提高了各類學生的學習效益、學習質量,開拓了學生自主學習、自由想象和動手實踐的空間,充分地挖掘了學生學習的潛能,使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培養了學生蒐集和處理資訊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能力,而這一切正是課程改革所要求達到的目標。
在課程改革中嘗試進行高中歷史教學方式的改變,對學生水平有一定的要求,剛開始時課堂上可能花時間較多,因此不能操之過急,應循序漸進,逐步提高;而對教師則提出了把握教學過程的全域性、知識廣博、應變能力強等很高的要求,是對教師素質的一種考驗和挑戰。由此可見,教師首先要改變舊的教育觀念,真正確立起與新課程相適應的體現素質教育精神的教育觀念,這樣才能進行課程改革。在新一輪課程改革中只要我們堅持不懈,從易到難,大膽嘗試,不斷反思,我們的教學一定能有更高質更高效的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