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詩社》觀後感12篇
看完一部經典作品以後,相信大家增長不少見聞吧,需要寫一篇觀後感好好地作記錄了。你想知道觀後感怎麼寫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死亡詩社》觀後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死亡詩社》觀後感1
這部電影講述的是一位老師和他的學生之間的故事。結局感人至深,落淚了。
尼爾喜歡演戲,父親卻一再要求他考哈弗學醫。從來沒有和孩子進行等位溝通,瞭解孩子內心真正的想法和喜歡的東西。以一位長輩的口吻強勢要求孩子放棄自己的愛好去做自己強加給他的事情(真想一個巴掌甩過去)。尼爾妥協了。結果尼爾開槍自殺,父親和學校卻把責任推給了尼爾的老師,一位對學生們進行著心靈的啟發的好老師。
“我們不會讓你毀滅你的生活。(臺詞)“殊不知家長的逼迫已經是對孩子的一種毀滅。“你擁有我從來沒有夢想過的機會,我不會讓你白白糟蹋。(臺詞)”不知道多少家長以此為由進行著無形的殺人行動。
我想很多老師和家長應該都沒有想過,逼迫自己的學生或孩子去做他不喜歡、不願意做的事會造成什麼樣的後果。利益至上的長遠目光我是真不知道該如何評價。可以理解他們為了讓自己的孩子謀求好的發展而迫使他們急功近利的讀書學習。
但我更想說的是,工作並不是一輩子的事,活到八十歲的人七十歲退休也還有十年時間是脫離自己的工作的。而對生活的熱情和理解才是一輩子的。
“你活著的意義是什麼?”
“賺錢,賺很多錢,賺更多的錢。”聽到這樣的回答如何不讓人難過。
物慾已經超越精神世界而稱霸了嗎?那實在是人類的悲哀。
每年都有不計其數的新聞說到某某學校某學生跳樓自殺,可是卻從來沒有人想過深層原因。學習壓力大的背後是什麼,元兇就是這些自以為是為了學生和孩子好的家長和老師。為這些孩子的人生道路上有你們的陪伴而感到同情。
無法避免的是在求學路上遇到渣渣教育工作者。幸運的是,我的父母從來沒有強迫我學這學那,我的專業也是我自己喜歡和熱愛的。這是一件值得普天同慶的大事!
作為一名深受中國應試教育影響的學子,我可以深深的體會到,教育現狀無法改變的無奈和心酸。希望中國考試製度的改革能走上一條正確的道路,而不是在歪路上摸爬滾打數十年仍然駭人聽聞。
《死亡詩社》觀後感2
《死亡詩社》這部電影,主要講述了一群在威爾頓預備學院上學的學生和一位名叫John Keating的老師。JohnKeating老師提倡自由發散式的思維哲學,鼓勵學生用新的視角去觀察周圍的世界,他讓學生們喊他“Oh , captain , my captain”而不是老師,甚至讓學生們把課本上的前言全都撕了。JohnKeating老師獨樹一幟的教育方式,給這個學校增添了一分生氣。但學校卻很不喜歡他,因為威爾頓預備學院是以他凝重的風格受到當時人們的尊敬,這個學院的教育模式是完全固定的,單調且束縛了學生們的思想,因此他的教育方式被評為非正統的教育方式。
他引導著孩子們重建了“死亡詩社”,他讓他們用自己一瞬間的靈感來創作詩篇,讓他們擁有自己的主見,而不是一味的跟著別人做事,不經過自己的思考。他讓一群膽小的孩子變得膽大開朗。
Todd原來是班裡最膽小的一個同學,後來因為John Keating老師的鼓勵,漸漸變得開朗起來。
JohnKeating還鼓勵了一個叫Neil孩子去做他自己想做的事——演戲,演了一場很棒的戲,而不是像原來一樣做一個只聽父母話而不敢做自己愛的事的男孩。但Neil最終自殺了,因為他的父親想讓他上哈弗然後當一個醫生,而Neil自己卻想做一名演員,卻徵求不到家人的同意。校方用開除作威脅來逼其他幾個Neil的同學簽字,並開除了JohnKeating老師。
我認為John Keating老師唯一沒有做好的就是——沒有教好學生們怎樣處理事情、壓力,而Neil就沒有經受住來自他爸爸的打擊,開槍自殺了。
《死亡詩社》這部電影中的JohnKeating老師給了我很大的啟發,他告訴我:做任何事都要有激情,做事要有新意,做事不僅需要勇氣還要聰明……我感謝這部電影!
《死亡詩社》觀後感3
我們的教育要教給學生什麼呢?-----獨立思考,解放思想,追求心中的理想,是我看這部電影得出的感悟。
“CREP DIM,抓住今天,因為我們都會死去。”影片的開頭,基廷就對他的學生說這樣的話。
我們被太多的期望和壓力在約束著,因此我們從來沒有好好想著怎樣抓住今天,只是一直在追求未來,實現別人的期待。
生命中,我們很多人都在妥協著。因為夢想太沉重了。
為了讓學生能真正領悟獨立思考的含義,基廷站在了講臺了。因為他要讓學生站在更高的位置,換個思維,去想問題。
影片中,基廷讓內向的安德森到臺上朗讀他的詩。安德森由於內心的恐懼,不願意上臺。基廷便讓他在臺上表演怎麼哭喊,還用接近逼迫的方法,讓安德森表達自己內心的想法。情景很讓人抓狂,卻也讓人釋然。
為了讓學生懂得如何在團體中保持自己的獨立觀點和信仰,他讓三個學生在院子裡行操,以此來揭示:每個人都在妥協中與別人趨同,雖然我們是以自己的步伐在前進。我們每個人都有被別人接納的需要,但我們必須要保持自己的信仰獨立,即使在別人看來是如何的糟糕。
電影中的尼爾,一個生性外向,有自己追求的人,卻無法得到家人的認可。他無法逆父親為他未來做得計劃,於是,他選擇了自殺。對自由的嚮往值得我們用生命的換取。他是一個在期望下悲劇的縮影。
安德森與尼爾同宿舍,可他倆的性格完全相反,有一點比較像的是,他們都生活在父母的期望下,無法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在基廷的課上,安德森終於突破了自己內心的恐懼(不自信,否定自己)。影片末,安德森在全班面前和校長面前,公然表達自己的感情以及第一個站在桌子上,對基廷說:“哦,船長,我的船長。”
現在我們的教育和,很大程度上,在扼殺我們的個性,讓我們全服於權威和標準。獨立的思考變成是一件艱難和珍貴的事情。
《死亡詩社》觀後感4
《死亡詩社》就是這樣一部能引起育人者反覆思慮的電影。
自由與規則之間似乎總是一對矛盾。就如同電影中的校長,他所象徵的就是一種規則,也是傳統的思想束縛。而深受學生喜愛的基廷老師則是自由精神的體現。也是現代學生所向往的生活。從電影所要表達的主旨來看,似乎更加青睞與頌揚基廷老師的自由主義精神。但其實規則與自由之間是應該能夠找到一種平衡點,從而達到對立統一的狀態。比如撕去教科書前言部分的那段場景,基廷所要學生們撕去的並不是文學藝術作品本身,而是要學生們撕去抑制學生想象力的封條。社會需要規則,學校也同樣需要規則。遵守規則既是一個社會、集體正常執行的保證,也是人的基本品質的反映。這些規則不僅不影響人們思想自由的發揮,而且更是保證了每個人個性思想、創新精神的拓展。
但是我們應該注意區分的是,校長所謂的規則並非我之前所講的規則,他只是在假借規則這一名詞來達到自己的目的。比如最後男孩之所以要自殺的原因,並非是他觸犯了什麼清規戒律,而只是因為他沒有走家長、學校給他規劃的那條“經濟仕途”而已。為了自己喜愛而終究因為現實中重重壓力之下不能得到的戲劇表演,他選擇了自殺。因此校長所代表的是保守和守舊,特別是在精神層面上對學生的個性進行抹殺。他對學生的教育只是將學生透過一個標準化的流程,輸送進名牌的大學。他所要維護的已經不是學生這個受教育者本身,而是他所賴以生存的學校的名聲。
另一方面,我認為片中的家庭教育方式對我們也很有啟迪。值得反思的是,跟尼爾的家庭一樣,現在很多家長不管三七二十一,喜歡把自己的理想強加在子女身上,使得孩子們失去自我選擇的空間,他們的成長是一個可悲的“被成長”的過程。我覺得親子之間,從人格來講應該是平等的,相互要有更多地溝通、理解和尊重,這樣的孩子才能真正健康、快樂地成長為一個完整的人,從而去實現屬於他們自己的人生價值。
相信這部影片還有很多哲理,值得我們去細細品味。
《死亡詩社》觀後感5
《死亡詩社》這部影片,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影片一開始,我就看到了一所管理嚴格,學生對老師神聖得尊重感,這是一所高校。裡面的一切似乎都像是一個小世界。
尼爾,是這部影片的主角,他的爸爸希望兒子考上一所好的學校,就能有好的出路,可以找到好工作賺上大錢。他希望兒子一味地學習,努力取得更好的成績,在畢業之後能考上哈佛。但是尼爾在學校生活中,發現了自己演繹方面的天賦。他經過自己的不懈努力,終於成功選上了校園話劇的主角,在父親不同意的情況下,尼爾完成了演出。本以為欣賞到他的才能之後,老爸可以一改執願,同意他繼續演下去。
可是尼爾的爸爸認定了讓他好好學習,走父輩計劃好的人生,毅然決然地把尼爾帶離了劇場。當晚,悲痛欲絕的尼爾不想繼續這樣沒有靈魂的人生,開槍自殺了。
基丁老師是一個相比之下不死板,很開放的一個老師。他鼓勵孩子們做自己,鼓勵他們張揚自己的個性。然而學校古板的高層並不能理解他這種想法,藉助尼爾的死亡,他們辭退了基丁老師。基丁老師雖然被辭退,但是學生們深知老師的正確。
要做一個靈活的人,既不一味地循規蹈矩,也不毫無根據地闖蕩。不靈活,可能是會像尼爾父親一樣親手把孩子送進了棺材。也有可能像尼爾一樣,想不開自我了斷。看完了這部電影,我深深地體會到那種古板教育的失敗,他們培養出的人才,於古人來說沒有什麼本質上的變化,因為他們的思想是全然複製而來的,只有基丁老師這樣,挖掘出學生們內心中的那個自我,才是真正有意義的教育。
《死亡詩社》觀後感6
我們的教育要教給學生什麼呢?—————獨立思考,解放思想,追求心中的夢想,是我看這部電影得出的感悟。
“CREP DIM,抓住今日,因為我們都會死去。”影片的開頭,基廷就對他的學生說這樣的話。
我們被太多的期望和壓力在約束著,所以我們從來沒有好好想著怎樣抓住今日,只是一向在追求未來,實現別人的期待。
生命中,我們很多人都在妥協著。因為夢想太沉重了。
為了讓學生能真正領悟獨立思考的含義,基廷站在了講臺了。因為他要讓學生站在更高的位置,換個思維,去想問題。
影片中,基廷讓內向的安德森到臺上朗讀他的詩。安德森由於內心的恐懼,不願意上臺。基廷便讓他在臺上表演怎樣哭喊,還用接近逼迫的方法,讓安德森表達自我內心的想法。情景很讓人抓狂,卻也讓人釋然。
為了讓學生懂得如何在團體中堅持自我的獨立觀點和信仰,他讓三個學生在院子裡行操,以此來揭示:每個人都在妥協中與別人趨同,雖然我們是以自我的步伐在前進。我們每個人都有被別人接納的需要,但我們必須要堅持自我的信仰獨立,即使在別人看來是如何的糟糕。
電影中的尼爾,一個生性外向,有自我追求的人,卻無法得到家人的認可。他無法逆父親為他未來做得計劃,於是,他選擇了自殺。對自由的嚮往值得我們用生命的換取。他是一個在期望下杯具的縮影。
安德森與尼爾同宿舍,可他倆的性格完全相反,有一點比較像的是,他們都生活在父母的期望下,無法做自我喜歡的'事情。在基廷的課上,安德森最終突破了自我內心的恐懼(不自信,否定自我)。影片末,安德森在全班面前和校長面前,公然表達自我的感情以及第一個站在桌子上,對基廷說:“哦,船長,我的船長。”
此刻我們的教育和,很大程度上,在扼殺我們的個性,讓我們全服於權威和標準。獨立的思考變成是一件艱難和珍貴的事情。
《死亡詩社》觀後感7
最近,內心似乎都不怎麼平靜。前幾天又重新看了一些關於南科大的訊息,著實敬佩朱清時校長。說來也巧,重新翻了一次《世界因你不同》,李開復提到了一步名為《死亡詩社》的電影,當天英語老師又力推了一番。於是,靜下心來看看這部電影突然間在心中成了一件理所當然的事。看完,感覺還是蠻複雜的。
首先,說說我最喜歡的john keating老師吧。我覺得他年輕時骨子裡都是叛逆的。渴望自由,幽默,富有創新,能成為一位老師對能聽他上課的學生來說真是一件十分幸運的事。我記得一幕,his college asked him:“what you want them to be?”he answered:“free thinker”很簡單的回答,我覺得卻是回答出了教育的最終目標。試想,一個不具備獨立思考能力的人能稱得上是一個完整的人嗎?
說到這,我突然又想到自己所處的這麼一個大環境。大家都學一樣的課,聽同一個老師上課,考一樣的試……這不是“文憑工廠”又是什麼?這裡我不想說太多,過段時間會好好總結一番。
john keating最後還是被解僱了。說真的,我覺得很遺憾。也讓我明白一點:一個人是無法戰勝一種體質或是一些個潛規則的,即便是它們早已迂腐至極。但從另一個方面想,john keating還是幸運的,他並沒有白白犧牲,他至少感化了一些人,讓他們重新認識了自我,讓他們明白自己究竟想怎樣去挑戰將來,雖然有人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價(這算是劇中讓人感到最惋惜,悲傷的一幕吧),但我覺得至少他們進步了,至少像一個完整的人了。
對於現實,我不敢有太多的奢望。我不奢望自己有類似john keating的spirit leader來引導我(或許也存在,只是我還沒發現)。我所能做的,只有自己努力改變自己,對自己負責。
《死亡詩社》觀後感8
《死亡詩社》這部電影電影講述了一群學生在基廷老師的教育下的成長曆程。
基廷老師是這部電影中給我感觸最深的人。他從威爾頓預科學院畢業,後又回到該學院教書。威爾頓學院一向是以傳統守舊的方法教育學生的,而基廷老師在授課時卻一改學校的常規,他在上課時讓學生撕掉書本上的頁碼,不讓學生被書本的內容所禁錮,他讓學生們大膽地去想象,培養學生們的人文情懷。可以說,基廷老師深刻地影響了這群學生的思想,讓學生們敢於去表達自己的想法,敢於追求自己的理想。
基廷老師難能可貴的在於他教育有方,從他第一節課讓學生們撕掉書上的頁碼,到他讓學生們聆聽照片的聲音從而珍惜時間;從他告訴學生們可以親切地叫他“Oh Captain,My Caprain”,到他讓學生們自己創作一首詩並大聲地在課前朗讀;從他讓每位學生站在講臺上俯瞰教室,到他和學生們一起比賽橄欖球。這些無一不體現了他倡導規則內學生應該自由地去想象,去表達,去追求的思想。我覺得這就是詩歌的本意,也由此,這部電影想要傳達的是老師該如何教育學生。
好的教育應該是怎樣的?電影的答案是讓學生敢於超越前人,是不循規蹈矩,是嚮往自由。自古以來教育該是怎樣的,我說應該是因材施教,從沒有什麼是對的或錯的,不過我更贊同電影的觀點,如果讓學生在課本的內容中學習,那就像是循著前人的腳印前進,這是徒勞無獲的,詩歌是表達作者想法和內心的,假如往前推幾百年,那時的文人寫詩也有課本教嗎?結果顯而易見,唯有遵從內心才是最好的詩歌。
電影的結尾,基廷老師因為尼爾的自殺牽連而被迫離開學院,在他臨走時,班內的學生們用曾經他教他們的一樣,站在課桌上,喊出一句“Oh Captain,My Captain”,令人感慨萬千,老師走了,但也許更多的人能找到學習之道。
《死亡詩社》觀後感9
在假期中我觀看了《死亡詩社》這部影片,雖然從片名上看這部影片充滿著恐怖,但去實實在在是一個感人,讓人受益匪淺的電影。
這部影片所講述的內容是一個規規矩矩的教條學校。但一名叫基丁的老師打破了這個常規,頑皮淘氣的男孩子們,在他們親愛的“船長”基廷的啟蒙下,迅速豐滿著自己的精神世界的故事
看完之後,我對基丁老師充滿了敬佩,他敢於打破常規和不畏權威的精神,讓我改變了對老師的認識,他讓學生髮揮自己的潛能而不是被課本所拘束。面對著同行差異和不理解的眼光,基丁老師毅然決然的選擇了堅持,他慢慢的改變著他的學生,讓學生自己組建了自己的死亡詩社,自己思維的碰撞和交流的地方。
影片中還有一個值得我們思考的地方,那就是為什麼尼爾會自殺,而大多數電影中的人都認為是基丁老師的教學方式改變了尼爾的人生觀,產生了對父親的逆反心理,從電影中可以看出,尼爾一開始是個不敢反駁父親,聽任父親的這麼一個人,
但在他的內心中早就對父親的做法有自己的看法,他不願任憑父親擺佈自己的人生,就如他父親想讓他學醫而他卻想表演。背離父親的他再宿舍裡表現出了自己對錶演的渴望,併成功演出,是基丁老師教給他了要敢於表達自己的心裡。基丁老師只不過教給他溝通的方法並沒有讓他對父親產生敵對心理。我認為導致尼爾自殺的原因主要是父親的搶大的壓迫感使尼爾覺得自己的夢想被湮滅。從中也能看出被學校壓迫者的一代代表,反應出黑暗中的無助感。
另外,基丁老師讓學生們叫他船長,我認為船長的含義是像水手一樣在海上自由的航行的含義,更代表了基丁老師你教育準則和內涵。
在影片最後,全體同學站在桌上一這樣的方式來送別基丁老師,這反應出基丁老師的教育已經成功,他印象了這些未來的花朵 ,他的教育的種子深深的紮在了他們的內心。基丁老師的離開不代表他的教育的失敗,而是象徵著勝利的開始。
《死亡詩社》觀後感10
《死亡詩社》故事取材於真人真事,影片所有情節的打造都十分著力,讓觀者領會到探索生命本質的熱情,彷彿縱身一躍就走出陰霾,獲得新生,有時,想要的沒那麼複雜。選擇就在你手中。我們的生命需要點癲狂。傳統與紀律強調的越深,往往越容易把人帶進平靜的絕望。以“死亡詩社”的名義,也許是基廷老師帶來的理由,要“荒唐”起來,不可循規蹈矩。否則就將面對被安排的人生。學會忍受拒絕的權利。就算錯,也錯的心安理得,因為那是自己做過的選擇,基廷先生的第一堂課便是帶領學生在校史樓內聆聽死亡的聲音,反思生的意義。抓住現在,前人的呼喚,生命沒有賦予一個人虛度的權利。荒廢的人生來自於失去的自我。
呼喚的聲音,輕微,卻如刺骨的寒風直追心底,麻木的靈魂霎時驚醒。還記得基廷先生,第一次站在講桌上說:“我為什麼站在這裡?因為我要換一個角度看待問題。”學會自我思考,儘管少不更事,學會獨自選擇,儘管感情用事。安德森學會了,並且不再盲從,他勇敢地站起來了,反抗世俗、卑鄙的束縛。他懂得堅持自我,去尋找真理的責任。社會總有一種屈從性在左右著人們的思維和抉擇,久而久之,便成了所謂的道德規範。
真正的現實就是人們在道德的掩護下自圓其說。面對問題,人們會找出各種解釋、各種理由,很少能從自身入手。叩問良心何在?基廷先生給予青年良心自省的勇氣。面對生活人皆是主宰。異於常人的路,一經開闢就註定會有坎坷,但我們堅信自己的選擇,自己的命運自己掌握。
《死亡詩社》觀後感11
這部電影講述的是一位教師和他的學生之間的故事。
結局感人至深,落淚了。
尼爾喜歡演戲,父親卻一再要求他考哈弗學醫。從來沒有和孩子進行等位溝通,瞭解孩子內心真正的想法和喜歡的東西。以一位長輩的口吻強勢要求孩子放下自我的愛好去做自我強加給他的事情(真想一個巴掌甩過去)。尼爾妥協了。結果尼爾開槍自殺,父親和學校卻把職責推給了尼爾的教師,一位對學生們進行著心靈的啟發的好教師。
“我們不會讓你毀滅你的生活。(臺詞)“殊不知家長的逼迫已經是對孩子的一種毀滅。“你擁有我從來沒有夢想過的機會,我不會讓你白白糟蹋。(臺詞)”不明白多少家長以此為由進行著無形的殺人行動。
我想很多教師和家長應當都沒有想過,逼迫自我的學生或孩子去做他不喜歡、不願意做的事會造成什麼樣的後果。利益至上的長遠目光我是真不明白該如何評價。能夠理解他們為了讓自我的孩子謀求好的發展而迫使他們急功近利的讀書學習。
但我更想說的是,工作並不是一輩子的事,活到八十歲的人七十歲退休也還有十年時光是脫離自我的工作的。而對生活的熱情和理解才是一輩子的。
“你活著的意義是什麼?”
“賺錢,賺很多錢,賺更多的錢。”聽到這樣的回答如何不讓人難過。
物慾已經超越精神世界而稱霸了嗎?那實在是人類的悲哀。
每年都有不計其數的新聞說到某某學校某學生跳樓自殺,可是卻從來沒有人想過深層原因。學習壓力大的背後是什麼,元兇就是這些自以為是為了學生和孩子好的家長和教師。為這些孩子的人生道路上有你們的陪伴而感到同情。
無法避免的是在求學路上遇到渣渣教育工作者。幸運的是,我的父母從來沒有強迫我學這學那,我的專業也是我自我喜歡和熱愛的。這是一件值得普天同慶的大事!
作為一名深受中國應試教育影響的學子,我能夠深深的體會到,教育現狀無法改變的無奈和心酸。期望中國考試製度的改革能走上一條正確的道路,而不是在歪路上摸爬滾打數十年仍然駭人聽聞。
《死亡詩社》觀後感12
能讓我心頭一震,感通身受的哭著笑,羅賓·威廉姆斯真沒讓人失望,這麼多年觀影真是為數不多的一次。《死亡詩社》,聽起來就壓抑沉悶的電影,對的,就像你認為的那樣,它一定會讓浪漫主義和現實主義猛烈撞擊,就像死亡和詩一樣,我一直覺的死亡是最大的真理,詩往往是最靠近死亡的藝術。但是電影講的並不是這些,電影代入的還有人生態度,成長,自我救贖,以及那些閃著光的青春荷爾蒙。
基汀(羅賓·威廉姆斯 飾)老師印象深刻的幾堂課,帶學生們在校史樓內聆聽死亡的聲音,課堂上讓學生們站在講桌上換一個角度看世界,撕掉書本第一章概論,讓學生們追隨自己的內心寫一首詩在課堂上大聲朗讀,課堂外以每個人走路的姿勢和狀態來觀察最真實的一面。是的,泛泛來看這些沒什麼新奇,把自己的成長經歷代進去,你就知道,我們人生中如果能遇到一位這樣的老師有多麼的難得。基汀老師認為教育的根本在於是學會獨立思考,在基汀捂住todd的眼睛,讓todd自己感受並大聲朗誦自己的感受時我激動的不行,哭著笑,我似乎特別理解todd的不容易,那個能讓你心頭一震,原來世界是這樣的,我可以這樣看世界的新態度,才是人生最最寶貴的東西吧!
我們教育的大環境死水一潭,傳統,墨守成規,我們都是這麼成長起來的。但是個體的成長經歷又有所不同,有的人可能就會遇到像基汀(羅賓·威廉姆斯 飾)這樣的老師,必然會在內心點燃一個小火苗,受益終身。其實生活本身也是需要一種能力的,一般像基汀這樣的老師會給到你這樣的能力,忠於自己,有自己的獨立思考能力,適合與不適合自己判斷,對自己的生活篤定而又有自己的態度,其實只有這樣的生活是充實而快樂的,那些被裹挾以及隨波逐流的生活,終究是自己厭煩也被別人厭煩。這種發光的生活態度,大多數人是不能無師自通的,人生中如果能遇到這樣的一位老師或長者點播,真是大幸。同理一部好的電影或書籍如果能在年少時受到啟蒙,也是人生的大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