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觀後感

教育影片死亡詩社觀後感心得體會

教育影片死亡詩社觀後感心得體會4篇

看完《死亡詩社》心裡有種說不出的味道。當看完結局時眼淚已從眼框中流出來。心裡有種莫名的痛,莫名的想大哭一場。為尼爾的死感到可惜,感到心酸,感到迷茫。本文是品才網pincai.com小編精心收集的死亡詩社觀後感,僅供參考!

教育影片死亡詩社觀後感心得體會

元旦期間看了《死亡詩社》,覺得這個影片拍的很不錯,值得一看。但我不明白為什麼這部影片被當作教育影片被廣泛推薦給一線教師看,是為了向基丁老師學習嗎?基丁老師的教學方法的確很新穎並且值得借鑑,但他卻把好的教學方法用來教了不合適的學科和不合適的物件。坦率地說,影片的悲劇結局基丁老師應該是負有一定責任的。基丁老師如果去教授一些表演藝術類,或者是如何寫作的課程,應該會是一位成功的老師,可是他的學生偏偏是要上耶魯,哈佛,將來成為牙醫或律師的未來社會精英,對於這些學生而言,外顯的激情是危險的。

這裡又要提魯迅的“黑屋子”命題,把關在黑屋子的人叫醒後卻沒有能力開啟黑屋子,這豈不是更殘酷的事情?對此魯迅沒有給出答案,也許這是大家都猜不透的難題。同樣,魯迅也是非常反對青年學生上街遊行的,以免被某些勢力利用,充當了炮灰。對此我是同意的,有時理智看上去是不近人情的,但卻是正確的。

而基丁老師就是充當了“叫醒者”這樣一個角色,而當他的學生被開除,自殺,甚至到後來自己也被辭退時,他對此無能為力,只能眼睜睜地看著悲劇發生。而最後站在桌子上大喊“我的船長!”的同學們,結局也會是被開除了,如果在現實生活中一定是這樣的。

我想,基丁老師成功地激發了學生的激情,卻沒有告訴孩子們如何去掌控激情。對於這些青年學生來說,如何掌控激情,讓激情在合理、合法的範圍內發揮作用也許更重要。

教育影片死亡詩社觀後感心得體會

《死亡詩社》又名《春風化雨》,朋友曾一直推薦看的一部電影,今天終於抽時間從頭到尾看了一遍個人覺得還是按英文直翻的比較好,通片看下來,就覺得胸口漲漲的,想要發洩,卻怎麼也找不到出口。無法說出的無奈。看到最後尼爾被他的父親逼的自殺,看到父親一直在說他自己的想法——哈佛、醫生,他終於憋不住了,向父親怒吼出“I must tell you what I feel!”他的父親說“Tell us what you feel!”我以為矛盾可以得此緩解,結果尼爾卻父親被告知如果是演戲的話想都別想,尼爾終於放棄了最後的掙扎,也許從那一時刻起他就有了輕生的念頭,因為他覺得活著沒意思,沒有價值。尼爾有如此想法也不是這一件事導致的,而是日積月累的,從影片開始,尼爾的父親勒令他退出校報社,就可以看出尼爾的無奈。最後的自殺行為也就可以理解了。

看到尼爾的父親,我就看到了現實社會中大多數的父母,他們把年輕時未完成的夢想一廂情願的加在了孩子的身上,認為這樣走下去肯定沒錯。但是,他們忽略了,孩子作為一個個體,一個有著獨立的思考能力的個體,他們有權利選擇自己的生活。不錯,父母的引導對孩子有一定的影響,但那隻能是引導,只要他們沒有往壞的方面發展,何不讓他自己成長,或許他會更加體會到成長的快樂——思想的宣洩,生命的價值。家長也會輕鬆點,與其一門心思的撲在孩子身上,倒不如花更多時間來實現自己未完成的夢。

再看看基丁老師最後被當做了替罪羊,成了犧牲者,也許這是解決問題的唯一方法——你好,我好,大家好,只有他沒有好下場。犧牲了基丁老師,這不是皆大歡喜嗎——學校的榮譽可以保住,學校的穩定可以保住,學校的制度可以保住。於是就以退學逼迫死亡詩社的成員們威脅他們讓他們作偽證。他們還是孩子啊!努安達堅持不說謊,最後難逃退學命運。看到託德在校長那,在父母的旁邊,他那無法申訴的眼神,他絕望了,我也絕望了。最後基丁老師終於要走了,託德終於忍不住了,他覺得必須要讓老師知道真相,他們不想背叛老師,但他們無力反抗。看著同學們一個個的站到課桌上,呼喚著“ohcaptain,mycaptain!”眼淚終於忍不住了,在眼眶裡直轉。基丁老師最後是帶著笑離開的,因為他知道,有那麼一群學生已經開始自己思考了。

教育影片死亡詩社觀後感心得體會

所謂經典必是值得人們反覆溫習的,《死亡詩社》就是這樣一部能引起育人者反覆思慮的電影。

自由與規則之間似乎總是一對矛盾。就如同電影中的校長,他所象徵的就是一種規則。而深受學生喜愛的基廷老師則是自由精神的體現。從電影所要表達的主旨來看,似乎更加青睞與頌揚基廷老師的自由主義精神,甚至會讓人產生一種誤解,自由和規則是完全對立的。但其實規則與自由之間是應該能夠找到一種平衡點,從而達到對立統一的狀態。當然,乍看之下,基廷及其學生的所作所為相對傳統來說是叛逆的,但這種叛逆行為本身並不是對所有規則的否定與反叛,而主要集中於對教育中僵化、禁錮人的思想部分的抗爭。比如撕去教科書前言部分的那段場景,基廷所要學生們撕去的並不是文學藝術作品本身,而是要學生們撕去抑制學生想象力的封條。社會需要規則,學校也同樣需要規則。遵守規則既是一個社會、集體正常執行的保證,也是人的基本品質的反映。正如上海世博會,我覺得留給中國人最大的精神財富,可能正在於培養了中國人的規則意識。甚至有人開玩笑的說,經過世博會之後,中國人不但懂得排隊,而且還能排9個小時的隊了。這些規則不僅不影響人們思想自由的發揮,而且更是保證了每個人個性思想、創新精神的拓展。

但是我們應該注意區分的是,校長所謂的規則並非我之前所講的規則,他只是在假借規則這一名詞來達到自己的目的。比如最後男孩之所以要自殺的原因,並非是他觸犯了什麼清規戒律,而只是因為他沒有走家長、學校給他規劃的那條“經濟仕途”而已。為了自己喜愛而終究因為現實中重重壓力之下不能得到的戲劇表演,他選擇了自殺。因此校長所代表的是保守和守舊,特別是在精神層面上對學生的個性進行抹殺。他對學生的教育只是將學生透過一個標準化的流程,輸送進名牌的大學。他所要維護的已經不是學生這個受教育者本身,而是他所賴以生存的學校的名聲。與其說他在培養學生,還不如說他是在生產一件件待價而沽的商品。回想當下社會的種種教育問題,又何嘗不是如此呢。我想這可能才是這部電影所要帶給我們的一些值得考量的東西。當然教育的問題歸根結底是一個社會問題,它是整個社會發展狀態的真實反映,這些問題的產生我們不能簡單的歸咎於某一個具體的個人,甚至於我們有時候明知存在問題但是還要迎合它,因為我們確實真實的活在一種還不完善的規則之下。看來,規則這個名詞本身是沒有好壞的,只是我們需要去創造更加適合人類發展的規則,而自由恰恰是實現這些的催化劑。

教育影片死亡詩社觀後感心得體會

看完《死亡詩社》心裡有種說不出的味道。當看完結局時眼淚已從眼框中流出來。心裡有種莫名的痛,莫名的想大哭一場。為尼爾的死感到可惜,感到心酸,感到迷茫。尼龍的死到底是誰的錯,是基廷老師,是他父親還是誰呢?

當我們回頭看時,我們可以看到的不僅是社會,學校的問題,還有家庭教育的問題所在。裡面講述了尼爾本來是一個熱愛演戲的孩子,由於家裡的關係,他父親只想他成為醫生和律師,所以在學校的一傾活動也不能參加,明顯他的父親是專制型的父親,我們可以去責怪他的父親,但他父親只是想他的夢理在他的兒子可以實現,而且認為那才是對他最好的,進入這所學校也是花了他很大的`犧牲才進去的,他只希望他的兒子在這所學校裡面學習,然後上大學,對於兒子的興趣,卻一無所知,每一次尼爾想知訴父親自己的心裡的想法,當看到父親的冷漠的眼神,他把自己想說的話又吐下去,因為他自己講了也白不講,他還是演繹他的孝順兒子,正如這樣,才導致後面的悲劇的發生。從中我們可以看出家人和自己孩子的溝通顯得尤其重要,尊重孩子的愛好,瞭解孩子,並且發展孩子的愛好,讓其他們健康的成長。這方面我們要進行反思,不然下一個尼爾隨時都有可能發生在我們孩子的身上。重視家庭教育,呵護你的孩子健康成長,讓你的孩子在自己的愛好上發展。這樣他才會活得快樂,活得有意義。

另一方面,基廷老師是一位好老師,“及時行樂”是他的教學,他的教學讓學生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主見。教學方法與眾不同,同學們在他的課堂上不僅輕鬆而且學到很多的東西。讓學生彷彿重生,但在那種環境下,也許很多時候都是無奈的,因為社會是這樣,是無法解決的,也是一時無法改變的,這不是基廷先生的錯,他是一個改革者,一個創新者,只是有時有些事也是很無奈的,他也不想這樣,他只是想自己的學生能有與眾不同的想法,但卻想不到他的觀點對學生產生這麼大的影響。諷刺了當時的社會的黑暗,讓人活在一個被安排的生活中,根本就一點自由也沒有,也許尼爾的自殺讓他得到了解脫,得到了自由。

這種現象在我們當今社會上也都存在著,我們為了孩子的將來,根本就沒考慮到孩子的愛好,從小讓他們學習鋼琴,畫畫,星期天都不放過,讓他們從小就成為小大人,他們沒了童年,沒了樂趣,只會成為生活的奴隸。而他們並不開心,而家長往往以愛的名義來作為理由,其實他們是在以愛的名義來傷害著他們的孩子。尊重孩子才是對你孩子最好的方式,也是教會他們做人的道理,這比整天學習還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