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書生教育教學藝術》讀書筆記3篇
讀完一本名著以後,相信大家的收穫肯定不少,記錄下來很重要哦,一起來寫一篇讀書筆記吧。到底應如何寫讀書筆記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魏書生教育教學藝術》讀書筆記,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魏書生教育教學藝術》讀書筆記1
從教三十多年來,所教學生形形色色,五花八門,什麼樣的都遇到了,作為教師的酸甜苦辣也盡一一體會,總結過去,甚感工作越來越難做,學生越來越不好管,工作壓力越來越大,苦和累成了每天的必修課,有時真想不明白,為何有人對教育卻還津津樂道,珍愛有加,師生關係如此融洽,每天工作得如此瀟灑和輕鬆,自己的認真和負責為何就不能起到與別人相同的結果呢,這成了長時間來的不解之迷。
寒假中學習了魏書生教育思想的有關書籍,思緒萬千,感慨不已,既感嘆其教育思想的時代性和切實性,又佩服其教育方式和方法的針對性、多樣性,回顧自己幾年的教育生涯,深感慚愧和內疚。“同為人師,為何一些簡單不過的道理在自己身上就不能運用,起不到好的效果”成為看魏書生書的同時時常徘徊在腦海中的疑問。
古人云:知已知彼,百戰不殆。搞教育同樣如此,只有瞭解學生才能教好書,育好人。孔夫子教育學生成效卓著,重要原因之一,在於他對顏回、子路、曾參等學生的性格特長、思想狀況瞭如指掌,在知人的基礎上因材施教、因勢利導。綜觀古今中外凡有成就的教師,教育家,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有知人之明,能察覺學生思想深處的奧秘,能觸控到學生感情的脈搏,他們的心和被教育者相通相印,息息相關,只有這樣的教學,教師的教學和學生的學習才是一種幸福和享受。反思過去,自認為責任心強的自己對自己的學生又瞭解多少呢,是否真和學生打成了一片,是否常與學生聊天、談心,是否關心到了每一個學生,無論其成績好壞,行為習慣好壞,是否走進了學生的心靈,學生是否真願意同自己作心與心的交流,是否自己真成了良師益友。 我想,以上這些除某些在每學期的教學計劃和工作總結中偶有提及外,真正落到實處的還相差太遠,每個教師都希望自己的學生聽話、懂事,上課認真聽講,下課認真完成作業,期末考試考個好成績,如此,教師、學生、家長皆大歡喜,所以“很有責任心”的自己會在班上制定出許許多多的“不準”和“禁止”,有時還用相互監督的方法來檢查不準和禁止的落實情況,結果卻與想象中的相差甚遠。總體看,班級的紀律似乎被管好了,可同學們的學習興趣卻大大減退了,熱情少了,積極性沒有了,總體成績也不見上漲,學生在課外活動時的好奇、好動、好玩、好積極思維的特點不見了,而作為教師的教學難度也就更大了,上課不活躍或太活躍,有問題也不問了,這種課上得實在難受,是誰讓他們變成了這樣子,是我們自己,無數事實告訴我們,要教育學生,首先必須瞭解學生,這就如同園丁養花,首先必須瞭解花的習性,醫生治病首先必須了病人的病情一樣。
在瞭解學生方面,我們往往是從學生學習態度、行為習慣的表現上簡單的瞭解和簡單的評價學生,長期以來,辯證法已在對待學生身上不起作用了。教育學、心理學等教育科學理論,是在總結先進教師的工作經驗和少年兒童的心理變化過程的基礎上提示出來的教育規律和心理變化規律。教師憑藉這些理論的顯微鏡,常常能發現許多經驗認識不到的學生心靈上的閃光點。教師不僅要了解學生思想、行為變化的特殊規律,而且要了解學生思想、行為變化的普遍規律,不僅善於把精力花在偶然的個別事件的處理上,更善於把主要精力用在帶有普遍性、規律性的問題上,從而提高教育工作的效率。而自己在過去幾年的教學生活中,多為一點論,把後進學生看得一無是處,師生互相埋怨,甚至和自己對著幹,學了魏書生的有關理論,現在漸漸認識到了學生的心靈都是矛盾的統一體,好學生和後進學生的區別只在於頭腦中是非,好壞排列的順序及比例不同而已。正是因為後進同學上進心的幼苗小而枯黃,有的常常被壓在石頭下,才更需要教師的同情、關注和扶植。懂得了這些理論知識,我在具體教育過程中加以運用,果然效果明顯,某些平時不聽話的同學,調皮的同學經過一期的努力,都有了較大的進步,師生關係也有很大改善,與學生的友誼加深了。
俗話說得好,“要得公道,打個巔倒”,幾年來,我常覺得教師在地位上就是與學生不一樣,教師就要高一層,就是權威,所以教師說的,學生就得無條件的服從,無條件的執行老師的安排,不得頂撞和不滿,如有違反,那就是對老師的無理,就是不聽話。所以師生平等很難在現實中體現,殊不知,老師也是從學生時代走過來的,學生的今天就是老師的昨天,學生犯了錯誤時的心情,老師透過回憶自己當年犯的錯誤時的心情就能認識更真切一些。這就是魏書生說的“用回憶的方法去感知”。
讀魏書生的書是一種享受,讀魏書生的思想是對自身思想、靈魂的提升和昇華,讀了魏書生的書才知道什麼是教書育人,什麼是為人師表。就單從魏書生“育人先知人”這一節的收穫來看已是受益匪淺,經過在教學上的應用效果也是有目共睹。讀完魏書生的書,我相信往後的教學生涯不再是枯燥無味,更不會是苦與累的集合,正如他所說,應該是一種幸福和享受,我會努力的。
《魏書生教育教學藝術》讀書筆記2
近日,我有幸讀了《魏書生教育教學藝術》,對於其中關於如何培養學生自主學習有一些自己的感受和見解,以下為一些讀書心得體會。
一、教師適時引導,促進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發展
二、變換課堂教學方式,促成自主學習能力的提高
1、營造開放式課堂,拓展學生自主意識。希爾伯曼認為開放式課堂包括空間上的靈活性,學生討論活動的選擇性,學習材料的豐富性,課程內容的綜合性。教師要致力於還學生以心靈自由,發揮群體互動激勵機制,大膽地拓展課堂時空,創設“無拘無束的氣氛”,讓學生“自由地呼吸”,使其自主意識轉化為自主學習能力。成功感是學生獲得自由的最重要情素,蘇霍姆林斯基說:“人的心靈深處,會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因此,教師要善於捕捉來自學生思維的靈感,智慧的火花,不失時機地將其延伸為自主思維過程,拓展為一種自主學習的能力。
2、創設情境式課堂,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愛因斯坦說過:“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推動著進步,並且是知識的源泉。”在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想象力,首先要使學生在廣度和深度兩方面學好基礎知識。其次要根據教材潛在因素,創設想象情境,提供想象材料,誘發學生自由想象,讓學生在創設的課堂情境中,充分展開想象翅膀,在想象的自由王國裡遨遊。
3、構建參與式課堂,培養學生探究參與式課堂教學是一種師生以平等的身份參與的教學活動,老師讓學生直接參與課堂教學,包括學習計劃的制定,課堂討論題目的設計,發言提綱的編排等。在此基礎上,教師要引導學生運用已知的基礎知識,撰寫小論文,編演課本劇,評價影視作品等,著力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
4、拓展自學式課堂,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自學式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自學教材,自做讀書筆記,自己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一種教學模式。學生在教師指導下自學教材,學全觀察,學會發現。突出強調學生自學課本知識的能力和良好的觀察問題的能力。觀察力是人類智力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敏銳的觀察力是創新能力的重要內容。
《魏書生教育教學藝術》讀書筆記3
從教20餘年來,我遇到過形形色色的學生,五花八門的家長,作為教師的酸甜苦辣也盡一一體會,總結過去,甚感工作越來越難做,學生越來越不好管,工作壓力越來越大,苦和累成了每天的必修課,有時真想不明白,為何有人對教育卻還津津樂道,珍愛有加,師生關係如此融洽,每天工作得如此瀟灑和輕鬆,自己的認真和負責為何就不能起到與別人相同的結果呢,這成了長時間來的一直困擾我的問題。
古人云:知已知彼,百戰不殆。搞教育同樣如此,只有瞭解學生才能教好書,育好人。孔夫子教育學生成效卓著,重要原因之一,在於他對顏回、子路、曾參等學生的性格特長、思想狀況瞭如指掌,在知人的基礎上因材施教、因勢利導。綜觀古今中外凡有成就的教師,教育家,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有知人之明,能察覺學生思想深處的奧秘,能觸控到學生感情的脈搏,他們的`心和被教育者相通相印,息息相關,只有這樣的教學,教師的教學和學生的學習才是一種幸福和享受。反思過去,自認為責任心極強的我,對自己的學生又瞭解多少呢?是否真和學生打成了一片?是否常與學生聊天、談心,是否關心到了每一個學生,無論其成績好壞,行為習慣好壞,是否真正走進了學生的心靈,學生是否真願意同自己作心與心的交流,是否自己真成了良師益友。
我想,以上這些除某些在每學期的教學計劃和工作總結中偶有提及外,真正落到實處的還相差太遠,每個教師都希望自己的學生聽話、懂事,上課認真聽講,下課認真完成作業,期末考試考個好成績,如此,教師、學生、家長皆大歡喜,所以“很有責任心”的自己會在班上制定出許許多多的“不準”和“禁止”,有時還用相互監督的方法來檢查不準和禁止的落實情況,結果卻與想象中的相差甚遠。總體看,班級的紀律似乎被管好了,可同學們的學習興趣卻大大減退了,熱情少了,積極性沒有了,總體成績也不見上漲,學生在課外活動時的好奇、好動、好玩、好積極思維的特點不見了,而作為教師的教學難度也就更大了,上課不活躍或太活躍,有問題也不問了,這種課上得實在難受,是誰讓他們變成了這樣子,是我們自己,無數事實告訴我們,要教育學生,首先必須瞭解學生,這就如同園丁養花,首先必須瞭解花的習性,醫生治病首先必須了病人的病情一樣。
在瞭解學生方面,我們往往是從學生學習態度、行為習慣的表現上簡單的瞭解和簡單的評價學生,長期以來,辯證法已在對待學生身上不起作用了。教育學、心理學等教育科學理論,是在總結先進教師的工作經驗和少年兒童的心理變化過程的基礎上提示出來的教育規律和心理變化規律。教師憑藉這些理論的顯微鏡,常常能發現許多經驗認識不到的學生心靈上的閃光點。教師不僅要了解學生思想、行為變化的特殊規律,而且要了解學生思想、行為變化的普遍規律,不僅善於把精力花在偶然的個別事件的處理上,更善於把主要精力用在帶有普遍性、規律性的問題上,從而提高教育工作的效率。
而自己在過去幾年的教學生活中,多為一點論,把後進學生看得一無是處,師生互相埋怨,甚至和自己對著幹,學了魏書生的有關理論,現在漸漸認識到了學生的心靈都是矛盾的統一體,好學生和後進學生的區別只在於頭腦中是非,好壞排列的順序及比例不同而已。正是因為後進同學上進心的幼苗小而枯黃,有的常常被壓在石頭下,才更需要教師的同情、關注和扶植。懂得了這些理論知識,我在具體教育過程中加以運用,果然效果明顯,某些平時不聽話的同學,調皮的同學經過一期的努力,都有了較大的進步,師生關係也有很大改善,與學生的友誼加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