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資訊科技應用下的語文教學
一、在拼音教學中的應用
《語文課程標準》階段目標中對第一學段關於漢語拼音的要求是:“學會漢語拼音。能讀準聲母、韻母、聲調和整體認讀音節。能準確地拼讀音節,正確書寫聲母、韻母和音節。認識大寫字母,熟記《漢語拼音字母表》。”“能借助漢語拼音認讀漢字。”說明了漢語拼音在語文學習中的重要作用———學生學習漢字的基本工具。但是,我們很多教師都有同感:一年級的小學生在學習拼音字母時分辨“b、d、p”與“f、t”是難點。教學中要突破這些難點,我除了利用教材文字生動形象的插圖,還把它製作成動畫課件播放演示並配合兒歌進行教學,從而加深學生的印象突破難點。在拼讀音節的教學中,為了讓學生較好地掌握“兩拼法”“三拼法”,如“bāng”,我製作了一幅動態課件:聲母“b”和韻母“āng”分別從左右兩邊向中間移動靠攏,“bāng”音節並同時配上發音。再如“jiàn”,則分為“j”“i”“àn”以不同時長的跳動組合在一起同時配音,實現“聲短介快韻母響”的效果。
二、在識字教學中的應用
識字是語文學習的基本目標之一,它要求學生不但掌握字的讀音,認清字形,還要理解字義,會應用。在識字教學中,我們可以設計電腦課件,利用計算機輔助教學。如人教版小學語文第一冊識字(二)第四課《日月明》的識字教學。我設計了本課教學電腦課件顯示:在藍天上一輪紅日放射光芒,彎彎的月兒還沒落下去。在它們旁邊分別有象形字“”“”及正楷字“日”“月”,然後“日”“月”相向移動,產生日月同輝的效果,組成“明”字。同時配上拼音míng並讀出來。透過這過程,形象生動地讓學生學會了“明”字的音、形、義。
三、在閱讀教學中的運用
(一)在古詩教學中的應用
古詩語言準確、精練、優美,內容豐富,想象奇特,感情充沛,常給人留有廣闊的想象與思維空間。小學生理解古詩內容,體會其意境和所表達的思想感情難度較大。利用多媒體技術可化抽象為具體,引導學生想象,突破難點。
(二)在課文閱讀教學中的應用
閱讀課文是小學語文教學的主要內容之一,現行的教材明顯增加了學生的閱讀量,讓學生從廣泛的.閱讀中獲得更多的知識,更好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為此,提高閱讀教學效率至關重要。教師在課堂上利用計算機多媒體功能,可以擴大教學範圍,提高教學效率。
四、在作文教學中的應用
作文是用書面語言來表達思想。作文能力是學生語文能力的綜合體現。作文可分為寫“實”和寫“虛”兩類,讓學生寫觀察性作文即屬於寫實作文。小學生觀察時選擇性、注意力集中程度、細緻程度、邏輯性等方面發展尚未成熟,因此常出現觀察粗淺、條理繚亂、主次不分,甚至觀後遺忘等現象。而有些觀察也往往要受到時、空條件的限制,影響了作文的質量。多媒體教學就可以解決這些困難。例如,小學語文第六冊第四單元作文訓練題:寫一種水果或者蔬菜。常見教師讓學生自己選擇喜歡的一種並取得實物進行觀察,這種方法利用實物觀察當然好,對於跟前實物的形狀、顏色等方面能觀察得具體細緻。但如果要反映該種水果或者蔬菜的生長過程,就會受時間、空間的限制了。這時我們可以利用計算機多媒體系統給學生提供必要的影象資料、文字介紹、音畫素材等資訊材料,幫助學生觀察、瞭解寫作物件的生長髮育過程及其特點。這樣有利於完整、具體地介紹事物形成作文,從而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再如,看圖作文的指導。我們可以把靜止的圖畫透過電腦課件形成音像動畫。例如,我校陳秀敏老師執教《我是童話小作家》作文指導課,在課前預設引導學生觀察畫面“雨靴和麻雀”展開想象環節,我建議並幫助她把靜止的畫面透過課件製作變成動態效果:先出現背景———一塊空地,接著出現一隻雨靴,在由遠而近的撲翅膀聲中一隻麻雀落在雨靴旁,此時一隻麻雀的叫聲響起,隨後接二連三“飛”來更多的麻雀(各種姿態),有的落在雨靴的周圍,有的“跳”到了雨靴上,麻雀嘰嘰喳喳的聲音響起,像是在七嘴八舌地談論起來了。這樣使畫面更加形象生動,更能啟發學生的想象,使作文內容更加具體,描寫更加細緻,想象內容更加合理,由此更有效地培養學生的觀察、思維和想象能力。此外,多媒體裝置中的實物攝像投影儀器更為作文評講課提供了即時展示師生閱讀修改習作的平臺。課堂上,教師選擇典型作文範例(優中差不同等級至少各一例)當堂評析,圈、點、畫、改、作批註及時進行,讓全體學生共同感受作文修改評析過程,這樣的作文講評課更能培養學生自能修改作文的能力,同時也潛移默化地使學生的習作語言逐漸走向規範,提高習作水平。
五、結語
總而言之,資訊科技在高速發展,它將被更廣泛地應用於教育領域,我們要充分利用資訊科技,積極探索資訊科技在教學中的運用規律和與時俱進的教育理念緊密結合形成較高的教育技術,全面提高教育質量,為教育的改革和發展做出有益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