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文化

有趣的民俗文化

有趣的民俗文化3篇

有趣的民俗文化1

徽州民俗是徽州文化中的一大系列,而我今天要說說這一大系列中的兩個小方面。

飲食就是其中之一。提到飲食,自然就少不了人們膾炙人口的石頭餜。在歙縣的大街小巷裡,有許多賣石頭餜的小店、小攤上做著香飄十里、口味獨特的石頭餜。石頭餜是徽州人最愛吃的點心。它的做法也十分簡單。從原料上分米粉餜、油麵粉餜、玉米粉餜。餜心是春上採摘的香椿嫩芽,去汁晾乾,切碎後拌上豬肉丁和炒熟的黃豆粉。將這種餡卷在麵皮中,壓成扁圓形即成石頭餜,在平鍋中焙熟即可食用。這麼地道的石頭餜,你一定垂涎三尺了吧?那就趕快來我們歙縣,來品嚐吧!徽州最地道的特產,乃是中國四大名硯、文房四寶中之一的歙硯。歙硯以石質堅韌、紋理縝密、發黑益毫、貯水不涸、造型美觀而揚名天下,讚美歙硯的人如同天上的星星一樣多!宋代書法家米芾曾以一方雕工精湛、栩栩如生

的歙硯換來一套豪華宅邸。歙硯是中外聞名的,它曾多次被作為中國國寶贈送給外國元首。歙硯的另一大亮點,就是用上等木料製成盒子,用這種美觀的盒子來裝歙硯,真是錦上添花!

徽州民俗,乃是中國的亮點。我們要保護它,讓它永放光彩!

有趣的民俗文化2

天階夜色涼如水,坐看牽牛織女星——題記

著名演員丹尼爾曾說過:“習俗先於一切法律,自然勝過一切藝術”。中國詩詞中也有過記載,比如說王安石的《元日》,韓翃的《寒食》,歐陽修的《生查子》都表現了家鄉的民俗文化。

為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社會實踐期間我們參觀了期待已久的錦隱民俗博物館。走進博物館內第一眼看到的'就是馬車了,根據導遊的介紹我瞭解到馬車最初是一匹馬拉的雙輪車,發展到十九世紀就有四輪馬車或四匹馬拉的馬車了,這種馬車速度比原來提升了幾倍。我又回過頭來看看馬車,只見馬呈深紅色,馬鞍為黑色,後面座椅很簡單,只用幾根木條釘刻成。但是馬車的車輪給人們很大啟發,現代汽車的車輪就是它們演變而來的吧。再看看現在的發展:自第一個五年計劃以來,中國有了第一輛汽車、第一架飛機;自改革開放以來,火車的發展更是與日俱增,到目前為止,高鐵的速度已經達到三百公里每小時,在大城市裡,每天上下班乘坐地鐵早已是家常便飯。

再往裡走,掛在牆上的那是一件蓑衣,它是用蓑草或者樹棕編織而成,披在身上作為防雨用具。書上曾講過:以前農民要很早起來種地,早上白霧一片,農民們怕被霧打溼便披上蓑衣。我摸了摸這件蓑衣,外面是從上到下層層疊壓的順向草,摸起來雖做工粗糙,但是它不透水可以當雨衣穿。現在社會我們已經很少能見到蓑衣了,代替它的早已是塑膠雨衣,但是那些被蓑衣保護過的人們永遠不會忘記。

從馬車到高鐵,從蓑衣到雨衣,中國人民經歷了無數滄桑悠久的歲月,感謝我們那些老前輩,在艱苦的歲月中奮鬥,為我們創造了現在的幸福生活。

有趣的民俗文化3

二零一四年的寒假,我與爸爸媽媽參加了牛通社組織的到嘉善碧雲山莊體驗中國民俗文化的活動。在城市裡,過年時家人團聚吃年夜飯,放鞭炮,交換紅包……可是,在農村裡,過年時又是一番怎樣的景象呢?

抱著疑惑和好奇,我依次體會了寫春聯、醃豬肉、做喜餅等年俗活動,其中最讓我印象深刻的就是打年糕了。只見阿姨先從蒸房把被溼布包裹著的熟糯米與熟梗米拿了出來,再端來一盆熱水,把水撒在石臼上。然後,將糯米和梗米放入石臼,對著我們說﹕“做年糕需要兩種米,分別是糯米和梗米。人們常常把糯米與梗米按一定的比例混和著製作年糕。”緊接著,她教我們打年糕的步驟和要領。

我與其他兩個小夥伴齊心協力把沉甸甸的木錘高舉到頭頂,跨弓字步,整個人略向後傾,將木槌用力打到飯糰上,只聽“砰”一聲,錘子擊向飯糰,米粒黏在了一起。接著,我們又使勁擊打,還時不時把飯糰翻一個身,將水撒到飯糰上防止木槌與飯糰黏在一起。我們四個小隊友一人翻飯糰,三人打年糕配合得很默契,可是打了很多槌下去年糕還是未俱成形。此時我們已經氣喘吁吁,手腳痠痛了,看來這打年糕可還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媽媽告訴我,相傳在唐朝時期,風調雨順,糧食豐收。如何將多餘的糧食更好地儲存起來呢?於是老百姓想出了做粽子、打年糕、釀米酒等方法制作風味不同的食物,漸漸地就沿襲成為了年俗文化。從民俗文化中我看到了千百年前人們的勤勞和智慧,這真是一次有趣的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