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文化

過年的民俗文化

過年的民俗文化

一、貼年畫的講究

年畫始於古代的“門神畫”,是早期人類對自然和神祗的崇拜,逐漸發展為驅邪納祥、祈福禳災和歡樂喜慶、裝飾美化環境的節日風俗活動,表達了民眾的思想情感和嚮往美好生活的願望。

舊時人們盛行在室內貼年畫,戶上貼門神,以祝願新年吉慶,驅兇迎祥。每值歲末,我國大部分地區都有張貼年畫、門神以及對聯的習俗,以增添節日的喜慶氣氛。年畫因一年更換,或張貼後可供一年欣賞之用,故稱“年畫”。

門神種類大體分為兩種,即文武門神,文門神多為“天官賜福”,武門神多為秦叔寶尉遲、敬德兩位盛唐名將。

貼門神也有講究。一般在大門口貼的是武門神,進入院子後,在外屋的門上貼的就是文門神。進門後,在屋子裡面的門上,一般都會貼上一對門童,對開的年畫,如劉海戲蟾等等。

二、貼春聯的講究

春聯俗稱“門對對聯”、“對子”,雅稱“楹聯”。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願望,是我國特有的文學形式。每逢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精選一副大紅春聯貼於門上,為春節增加喜慶氣氛。

春聯,起源於木板所制的“桃符”。據《後漢書·禮儀志》記載,桃符長六寸,寬三寸,桃木板上書“神荼”、“鬱壘”二神。“正月一日,造桃符著戶,名仙木,百鬼所畏。”

春聯的張貼,要符合傳統規矩。首先要區分門的上下首。在面對大門時,右手方為上首,左手方為下首。貼春聯時上聯貼上首,下聯貼下首。上下聯不可貼反。讀的時候“從右到左,再是橫批。”橫批文字順序為從右至左。

三、大門上的福字不能“倒”?

現在一說到新年在大門上貼“福”字,百分之九十九的人大概都會說,這得倒著貼福字,因“倒”和“到”同音,倒貼福就是福到了,這其實是個誤解!“福”字左邊礻字旁表“示”意,右邊“一、口、田”,《說文》中“一”是,“房梁”,“口”是“人口”,“田”是有田有買賣,如果將“福”字倒過來貼在你家大門上,則使房梁倒置,意味著你家把福氣倒在門外,福氣就都跑到人家去了!如此費了半天勁,不是本末倒置了?貼在大門上的“福”字必須正著貼,才寓意著開門迎福,福氣臨門!

貼福字本是為了在新一年祈福、迎福、納福,而且大門是全家人、客人出入的必經之處,應是讓人感覺莊重、恭敬的處在,倒貼的福只會讓人覺得滑稽,有失莊重。著名作家馮驥才評說:“像時下這樣,把大門上的福字翻倒過來,則必頭重腳輕,不恭不正,有失滑稽,有悖於中國“門文化”與“年文化”的精神。

但有些地方的“福”字是可以倒貼的。

1、垃圾桶和水桶上的“福”字可倒著貼,因為水是財運,由於人從這兩處把東西倒出來。為了避諱將家中福氣倒掉,便可巧用“倒”諧音“到”,倒貼福字。

2、家裡的櫃子上是可以倒貼福字的,因為櫃子是存放物品的地方,倒貼“福”字,表示福氣(財氣)一直來到、留在家裡、屋裡、櫃子裡。

四、除夕必放的三掛炮:閉門炮、迎新炮、開門炮。

第一掛爆竹辭舊炮,第二掛炮竹迎新炮,第三炮竹開門炮。

大年三十的年夜飯一家人團聚在一起,人們習慣在關門吃年夜飯之前放炮,這俗稱“閉門炮”,這一掛一定是紅色小炮,滿地彩虹,然後關上大門,一家人喜氣洋洋地圍坐在一起飲酒談笑,這個叫辭舊。

到了歲更子時,就是晚上十二點,鐘聲敲響,再放第二掛炮,這時要放金色的(牛皮紙)的炮仗,意為滿地金銀,這個叫迎新。正可謂是;爆竹聲中一歲除。

新年首次開門,往往又要放一掛爆竹,叫做“開門炮”,放三枚叫“連中三元”,放四枚叫“福、祿、壽、禧”,放六枚叫“六六大順”,放一串百枚小鞭炮叫做“百子爆”,炸碎的鞭炮紙屑覆蓋自家的門前,寓意“滿地金錢”。

五、包餃子吃餃子的時間:

北方人除夕和正月初一都要吃餃子,取其“更歲交子之義”。就是守歲的時候包,子時吃,交時=交子=餃子。

人們習慣將春節的餃子包成元寶形,在餃子中放進糖、銅錢、花生、棗、栗子等。如吃到糖的,意味著日後生活甜蜜;吃到花生意味著長壽,因花生又名長生果,吃到棗和栗子的意味著早立子……為討個新年好彩頭,人們多會在餃子中放銅錢、硬幣,放多少也是有講究的,一般放五個:代表福祿壽喜財全來,五這個數意味著把財捂住之義。

六、壓歲錢

春節拜年時,長輩會將早就準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據說壓歲錢可以壓住邪祟,因為“歲”與“祟”諧音,晚輩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度過一歲。

最早的壓歲錢出現於漢代,當時也叫厭勝錢,或叫大壓勝錢,這種錢不是市面上流通的貨幣,是為了佩帶玩賞而專鑄成錢幣形狀的避邪品。有的正面鑄有錢幣上的文字和各種吉祥語,如“千秋萬歲”、“天下太平”、“去殃除兇”等;背面鑄有各種圖案,如龍鳳、龜蛇、雙魚、鬥劍、星斗等。

壓歲錢分兩種,長輩給孩子的是“壓歲錢”,是為壓住邪惡。

晚輩送予長輩的,給老人的`“壓歲錢”是為壓住年歲。

壓歲錢的數目上也有講究。要以元為單位,元是圓圓滿滿,不能給零頭。

七、過年送禮

過年無論是串門,走親戚看朋友,都不能空著手去。到底過年該送什麼禮好呢?老北京順口溜兒:姑娘的花,小子的炮,老婆婆的年糕,老頭的氈帽(帽為冠,尊重之意)。這就要根據送禮的物件,送人所喜所需是最好的了。

八、初一至十五風俗文化

初一為吉日,正月初一又稱為“元日”,自古民間有正月初一不動掃帚之說,怕掃走運氣,元氣,破財。也不能向外倒垃圾,同樣是怕倒走福氣、元氣。

初二:逛廟會,走親戚。出嫁的女兒回孃家,要帶著丈夫同往,民間俗稱“迎婿日”,回孃家的女兒必須要備好禮品和紅包,分給孃家的小孩或長輩,而且這天也是拍全家福最佳的日子。

初三:按古人的說法,這天為“小年朝”,有很多禁忌。據清顧祿《清嘉錄·小年朝》記載:“(正月)初三日為小年朝,不掃地,不乞火,不汲水,與歲朝同。”“歲朝”即大年初一,也就是說初三是小大年初一。道家講:“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因此古人對初三很重視,故稱為“小年朝”。有些地方又把正月初三稱為“赤狗日”,認為這一天不宜出門拜年,而應該在家中祭拜天地神明和祖先。還有一種說法稱年初三是老鼠嫁女兒的日子,因此,要早早熄燈睡覺,讓老鼠在沒燈的情況下,無法“成婚”,才不會生下一大堆的“鼠子鼠孫”偷吃米糧。

初四“財神日”舊時各家各戶都要在這天的廳堂內供奉果品、甜食等,燃放爆竹、燒金紙、神馬,恭恭敬敬地迎接財神下凡。

初五:初一到初五老北京人要串親戚,看朋友,相互拜年,請客送禮、逛逛廟會。到了初五這天,北京人稱“破五”,百姓“送窮”、商人準備“開市”(初六正式開業)。

初五家家戶戶都要包餃子,稱之為“捏小人嘴”,其意為一年之內不犯“小人”,把過去一年不愉快捏進去,新一年可以順順當當。

初六:舊時大多數商鋪都在正月初六開張,大放鞭炮,不亞於除夕的炮竹聲。據傳說此天最受歡迎的是12歲的男孩來店裡買東西,寓意六六大順,生意興隆。

初七;據說這天為人日。佔書記載,上天創造萬物的次序是“一雞二狗,三豬四羊,五牛六馬,七人八谷”,所以初七為人日,有些地方的風俗是這天喝及第粥,希望家中的子女科考狀元及第。人日要尊重每一個,這天要特別注意的是不能教訓孩子。

初八;傳說是穀子的生日,也就是我們所食的五穀。傳說這一天也是天上諸星下界的日子,夜晚天空星斗出現的最全,如果天氣晴朗,寓意者這一年五穀豐登。

初九;民間習俗為玉皇大帝的生日,過去皇家會在這天舉行盛大的祭天活動,祈禱新的一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平安健康。

初十;石頭的生日。為什麼給石頭過生日?因為我們國家是從石器時代演變過來的,又是一個農業大國,過去農民佔整個國家比例的百分之八十或者更多,糧食需要研磨成麵粉,農具需要打磨,拿什麼打磨?肯定是石頭(磨石),所以人們把這天定為石頭日,過去有的地方還要祭拜石頭。

十一;這天為“子婿日”,是岳父宴請女婿的日子。過去認為一個姑爺半個兒,宴請女婿一是為了父母讓女婿“善待”自己的女兒,二是為了將來的“養老送終”。

十二、十三;打燈棚、開明。正月十二開始為了迎接元宵節開始打燈棚,忙碌者做等骨,什麼龍燈、鳳燈,荷花燈,八仙過海燈,獅子老虎燈,等等。開明就是使燈的意思。

十四;燈正明。就是到了晚上,把所有的燈點亮,開始迎接第二天元宵節的到來。

十五;行月半,鬧花燈,元宵節又稱“上元節”。這天比較熱鬧,趕廟會,看雜技,舞獅子等。晚上人們早早的吃過晚飯開始賞燈,猜燈謎。

十六;碰燈。所謂碰燈也是過去的一個傳統,就是今年的燈不能留到明年,所以碰燈的含義也就是銷燬燈。

這樣從除夕夜到正月十六整個的民俗活動基本結束,進入一年新的勞作與收穫的正常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