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資訊科技

初中資訊科技教學的體會

初中資訊科技教學的體會

初中資訊科技教學的體會1

教學內容指向現實資訊科技與初中物理學科的整合,使教學內容從封閉走向開放。資訊科技為實現新的課程目標提供了非常有利的工具,它與課程的整合將課程內容革新的一個有力的推進器,能有效地克服傳統物理教學內容缺乏鮮活時代氣息、脫離現實生活實際的弊端。隨著資訊科技的發展,學生可以很容易獲得豐富的、多樣化的教育資源。這也迫使教師拓展知識面,以更好地選擇教學內容、設計教學過程,結合教學實踐,因勢利導地幫助和指導學生了解從何處獲取以及如何有效地利用與課程相關的資源。這樣,教學內容更具有時代氣息、更貼近生活和現代科技,奈米技術、非線性科學、全息圖片、光手術刀等新科技隨時可能進入學生的視野,大量與教科書、生活、科學前沿相關的知識內容就盡收眼前。在這一全新的教學環境中,知識內容呈現開放性,不惟“綱”、不惟“本”,不以教師、課堂、書本為中心,學生能選擇不同的內容來建構自己的知識結構,以及個體獨特的知識體系。

學習方式轉向自主建構在網路環境下的學生自主學習的方式,是資訊科技與課程整合所追求的目標。實現資訊科技與課程的整合,意味著資訊科技不再僅僅是一種技術手段,而是一種學習方式的根本變革。資訊科技在學生自主學習、主動探究、合作交流等方面有明顯的優勢,學習者從傳統的接受式學習轉變為主動學習,形成一種將書本知識與社會資訊相結合、教師傳授與自我探索相結合的觀念和模式。資訊科技與初中物理教學的整合是更多地利用光碟、網路檢索,獲取大量資訊資源,並透過與計算機的互動,在與教師和同學的協作交流下,進行自主學習和網路協作,以達到建構物理知識、提高學習能力的目的。教師的“講”更多地由學生積極參與的活動所代替,學生由“聽講”、“記筆記”的學習方式更多地變為觀察、實驗和主動地思考。現代資訊科技提供的大量資源構成有利於學生自主選擇學習方向、自主進行意義建構的情境。這種環境中,學生變整齊劃一的“不得不學”為主動多樣的“要求去學”,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學習過程走向探究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中,學生將越來越多地參與到探究性課題的研究中,進而意識到他們自己所學知識與科學發展、社會生活的關聯。在探索過程中,他們不是機械地記憶資訊,而是根據某項“任務”,自主搜尋、檢索、分析、組合與探究課題有關的資訊,從而達到培養獲取資訊、處理資訊的能力和基本的科學素養的目的。資訊科技為學生在學科教學中的探究學習提供了技術工具和環境氛圍。

工具軟體是課題研究的重要輔助工具。網路虛擬實驗環境還可以提供一些學生在現實中無法體驗的情景,可以為學生就一些需要進行實驗而缺少實驗條件和實驗環境的探究學習內容提供幫助。資訊科技是課題研究的研發工具。網上資源為物理課題探究提供了豐富的材料,學生不但可以看到、聽到各種資訊,而且可以進入學習內容中去,去處理資訊和生成新的資訊。課程教學中,可以不定期地公佈一些由課本中問題轉化來的“探索研究”的課題,以激勵學生試著去設計實驗、解決特定的問題。如“生活中的槓桿”、“農田裡的熱學”、“為什麼腳踏車只有在行駛時不跌倒”等,使課堂探究性學習得到延伸。學生圍繞選題,透過網路資源,查詢有關資料,整理自己的成果,寫成小論文在網上釋出;也可以利用電子郵件、BBS等,圍繞探究的主題進行討論交流,各自形成自己的判斷,表達自己對問題的理解以及解決問題的不同思路,相互釋疑、爭辯和評價,相互合作解決各種問題。

課程資源傾向多媒資訊科技的飛速發展,網路資源的豐富性和共享性,都衝擊著傳統的課程資源觀。課程資源的物化載體不單是教學用書、參考資料等文字印刷品,學習者可以直接從資訊環境和數字化資源中獲取知識;課程資源的生命載體也不單是教師,學習者可以透過資訊科技從學習化社群、其他學習者、線上專家等方面獲取課程內容,達到最終的學習目標。

網路資源的突出優勢在於知識更新速度快、能夠突破教育環境的時空限制,用各種相關資源來豐富封閉的、孤立的課堂教學,極大地擴充課堂教學知識容量。資訊科技與初中物理教學整合要求教師對初中物理教學內容進行資訊化處理後,使其成為學習者的學習資源,並提供給學習者共享。一種有效的策略是依據學科教學任務,組織人力收集與之相關的知識資訊,尤其是最新科學發現、最新科技成果方面的資訊,形成本校知識資源庫。其中應包含許多不同情境的應用例項和有關的資訊資料,以方便學習者依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去主動發現、主動探索。比如:演示型或互動型教學軟體、知識素材、學法指導、疑難解答、生活物理等等。若教學資源庫不能滿足要求,則可透過導航連結進入Internet網,以尋找更多的資源或資訊。

初中資訊科技教學的體會2

摘 要: 從微課影片內容的特殊性看,與其他學科相比,在資訊科技課堂上運用微課影片進行教學具有無法比擬的重要功效。本文主要立足於當今的時代背景,運用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方式,著重論述微課影片在初中資訊科技應用和在初中資訊科技課堂應用微課影片還應注意的問題。

關鍵詞: 初中資訊科技課堂 微課影片 體會

微課影片包含與教學內容相關的教學設計、教學過程、素材課件、學生上機操作任務和操作步驟等輔助性教學資源,它們以一定的關係組織和以一定方式呈現,共同“營造”教學單元應用“小環境”。因此,“微課影片”既有別於傳統單一教學資源,如教學課例、教學課件、教學設計等,又是在其基礎上繼承和發展起來的一種新型教學資源。微課影片使教學內容更突出主題、指向明確、相對完整,更適合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解決重點、難點、疑點內容,或反映課堂中某個教學環節、教學主題的教與學活動;微課影片反饋及時、針對性強,自主地進行差異性學習,獲得最佳效果。微課影片的特點決定了它與資訊科技具有緊密相連的特性,因此,在資訊科技課堂上運用微課影片具有其他學科不具備的優勢。

一、微課影片在初中資訊科技課堂應用

(一)在教學過程中合理運用微課影片

作為一種相對來說較成熟的分層教學法,微課影片的合理運用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彌補學生之間由於個體差異性的問題導致的學習水平參差不齊的不足。初中生正處於身心發育的關鍵階段,尚且沒有樹立相對完善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並且在對新鮮事物接受和理解的能力上存在較大差異,而傳統的書本教學法忽略學生的個體差異性對於教學質量和效率的影響。現階段,我國大部分初中資訊科技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需要面對眾多的學生,而每個學生都存在不同的性格特點,因此教師很難做到因材施教,這對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及提高教師的教學質量和效率非常不利,只有做到對每一個學生的特點進行了解,並且有針對性地對自身的教學方法和內容進行調整,才能進行高效的資訊科技課堂教學。因此,將微課影片引入課堂之中,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決當前眾多教師面臨的這一教學難題[3]。

教師進行課堂教學時一般分為課前進行預習、課上引入知識點、針對知識點進行講解、進行知識拓展及課後練習和反饋五個步驟,在針對新的知識點進行講解時,教師可以首先針對教學內容中的重點和難點進行點撥,然後讓學生透過對微課影片的觀看,對學習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進行詳細地瞭解和分析;在針對所學知識點進行拓展時,教師可以將一些與教學內容相關的、具有時效性的並且能夠科學合理反映社會發展程序的.內容有選擇性地融入微課影片中,作為課堂教學的一部分,讓學生觀看和學習。

例如,在進行作品製作課程教學時,教師可以將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容易遇到的問題,以及教學重點和難點製作成微課影片,讓學生在課上觀看,由於學生透過觀看微課影片進行學習與傳統教學方式相比在學習速度和程序方面更具有自主掌控的能力,也就是說學生可以自行控制觀看微課影片的速度和進度。因此,學習能力較強或基礎較好的學生透過對微課影片的快速觀看,在很短的時間內就可以掌握作品製作的步驟和其中需要運用到的技巧,並且在作品製作完成後,還可以利用剩下的時間對具有創造力的作品和資料進行觀看,達到開闊自己視野的目的,而學習能力較弱的學生則可以透過對每一個作品製作的步驟進行反覆播放,達到對製作作品的基本技巧進行掌握和鞏固的目的。另外,教師還可以將在教學過程中學生難以掌握的知識點進行歸納和整理,並且透過製作成微課影片的方式,使學生在課堂之外有選擇性地對學習內容進行鞏固,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而學生在課前透過微課影片對將要學習的內容進行預習和探究是合理利用微課影片的途徑之一,這樣做的好處在於避免學生進行資訊科技學習時由於對相關內容的掌握程度有限而變得極被動。

可以說將微課影片引入初中資訊科技課堂,從根本上打破傳統課堂教學在空間及時間上的限制,使學生無論何時何地都可以透過電腦、手機等移動裝置對資訊科技的相關內容進行學習,這對於提高學生的資訊科技能力是非常有利的。

(二)對所要運用的微課影片的型別和內容進行準確選擇

運用微課影片進行教學的方式和種類非常豐富,按照教師的教學方法,可以將微課影片分為問答、講授及演示等不同的型別,初中資訊科技教師在選擇需要運用的微課影片時,尤其需要注意根據課堂教學內容進行合理地選擇[1]。雖然在課堂中利用微課影片進行教學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教學質量和效率,但是這並不代表所有的資訊科技課程都需要與微課影片相結合,例如,在對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或學生的作業進行講解和評析時,又或對理論性較強的知識進行教學時,教師親自進行講解會比運用微課影片進行教學獲得更好的效果,而針對需要學生動手操作的知識進行教學時,如閩教版的七年級下冊中電子資料應用單元的教學中,就要適時地與微課影片相結合,而且這些微課來源只需要我們用“螢幕錄影專家”軟體進行錄製即微課影片,這樣學生在課堂上透過對微課影片在自己電腦上進行自主反覆地觀看和思考,瞭解並且掌握操作的流程。初中教師應當根據資訊科技課程的教學內容和進度有針對性地對需要運用到的微課影片進行設計、製作或選擇,以便於讓微課影片在教學過程中將自身的作用得到最佳的發揮。

(三)精心設計、製作和開發相應的微課影片

對微課影片進行設計、製作和開發的過程在本質上具有互通性,也就是說對微課影片進行設計、製作及開發是一套完整、系統的工作過程。如閩教版的七年級下冊中電子資料應用單元的《修飾電子表格》微課影片製作過程時老師要熟練掌握修飾電子表格步驟,然後透過螢幕錄影專家軟體錄製整個操作過程,再通過錄音軟體錄製聲音,配上音訊,透過會聲會影軟體壓縮微課影片。因此,要針對微課影片的特點開發出具有較強時效性的影片,就需要教師對自身的開發流程進行規範。現階段,大部分教師將微課影片的開發過程分為確定教學的主要內容、針對學生的性格(學習)特點進行分析和歸納及設計相應的微影片教案等諸多階段,正是因為微課影片的開發極其嚴謹且複雜,所以只有將對微課影片進行設計、製作、開發、應用及反饋等各個環節進行有機的結合,才能使微課影片有別於其他教學方法的優越性在資訊科技課堂上充分地展示,才能使微課影片的教學效果得到最大化發揮[2]。

二、在初中資訊科技課堂應用微課影片應注意的問題

(一)增強教師應用微課影片意識

調查結果表明,大部分初中教師對於運用微課影片進行教學的意義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對其教學成果持懷疑態度,並極少主動將微課影片運用到課堂教學中,而在利用微課影片進行教學活動的教師中,資訊科技教師相對來說對微課影片的瞭解和認知程度較深入。所以應透過教研活動多講解微課影片教學意義和優勢;透過片區教研活動和各級各類微課大賽、規模化資源開發、“一師一優課,一課一名師”和翻轉課堂實踐等活動,增強初中教師應用微課影片的意識。

(二)重視學科微課影片資源開發

資訊科技學科的微課影片資源較少,是影響當今初中教師運用微課影片進行教學的主要原因之一,雖然微課影片在課堂上的運用率逐漸提升,但是仍舊存在微課影片的質量參差不齊、種類和內容相對來說較單一的情況。除此之外,由於大部分微課影片資源共享平臺尚且沒有對自身的建設進行完善,導致教師在進行影片搜尋時無法準確、高效地找到自己所需要的微課影片,從而降低教師對應用微課影片進行課堂教學的興趣。教師應用自己的專業特長對學科進行教材鑽研,熟練初中資訊科技教材中每個任務操作過程,利用攝像機、手機、相機和相關視、音訊製作軟體進行微課影片資源開發。

總之,合理運用微課影片進行教學在對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及教學質量的提高等方面都具有無法比擬的作用,但是教師在使用微課影片進行教學時尤其要注意不能因為單純地追求教學形式而導致本末倒置的情況發生。在初中資訊科技課堂上,教師的教學內容通常以培養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為主。因此,在對資訊科技進行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當合理安排學生上機操作任務,並適當選擇和運用微課影片,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黃蘭.微課在初中課堂教學中應用的現狀分析與對策研究[D].金華:浙江師範大學,20xx.

[2]王甲雲.基於翻轉課堂理念的初中資訊科技微課的設計與開發[D].濟南:山東師範大學,20xx.

初中資訊科技教學的體會3

中學資訊科技課程擔負著“使學生在建立對資訊科技及計算機的感性認識的基礎上,具有獲取資訊、傳輸資訊、處理資訊和應用資訊的能力;正確認識和理解與資訊科技相關的文化等問題,負責任地使用資訊科技;培養學生良好的資訊素養及學習和使用計算機的興趣,為適應資訊社會的學習、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礎。”等重要責任。在教學中怎樣才能讓學生更好的掌握資訊科技這門新興課程,使他們在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合作意識等方面得到培養,是所有教授此門課程的教師要努力研究的。在一年多的教學實踐中我有幾點體會。

一、巧設情境,激發學習興趣。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好的情景創設可以調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喚起他們更高的學習熱情。作為教師應當注重開課“導語”的設計,快速而有效的引導學生積極參與進入角色。

中學生的心裡特點是主觀能動性強,對各種事物,尤其是新生事物總是充滿著求知慾望;但往往耐性不夠,對枯燥的理論知識興趣不足。資訊科技教師應該抓住學生的心理,揚長避短,根據教材的內容創設出能引發學生好奇心的導課情境來縮短學生同教材的距離,使他們樂學。

為了能夠長期保持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應創設出形式各異的導課情境,用例項展示代替無趣的語言介紹,用聲情並茂的動畫代替單一的圖形,用影片等多媒體技術吸引學生的眼球……從而讓學生感到新奇、有興趣,求知慾望被激發起來了,作為教師自然就可以順水推舟,將學生引入知識的海洋了。

二、遵循“學以致用”的原則,使學生樂學。

資訊科技是一門操作性很強的學科,書本知識最終都要體現在對計算機的操作和使用上,也就是說要“學以致用”。讓學生用所學到的知識和技能去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讓所學的為自己的“需要”而服務。

中學生的知識和閱歷都比較淺顯,這使得他們的理解能力、邏輯思維能力都有一定的侷限,如果教學內容脫離他們的實際生活太遠、理論性太強,學生就會失去學習興趣。因此在課堂上教師對教學內容的設計一定要貼近學生的生活,符合孩子們的年齡特點,從而使學生樂學。例如“畫圖”工具可以用來描繪校園;word可以用來製作課程表、寫信;powerpoint製作的幻燈片可以用來介紹班級、老師、同學、校園生活;e-mail可以給同學發賀卡等。

學到的知識與技能是為了操作使用的,有了“用”的目標,“用”的需求,學習就有了動力。因此每節計算機課教師都要給學生設計應用練習以目標驅動學生對資訊技能的學習。

三、鼓勵“嘗試創新”,幫助學生樹立“求新”“求異”觀點。

在日常的教學中,常常能碰到這樣的情況,學生在計算機課上,對老師佈置的任務不是很認真,有的只是為了完成應付任務,有的只是機械的重複老師的示例。沒有了想象力和創造力,學習自然枯燥乏味。這就要求教師努力營造寬鬆、積極、探索的課堂氣氛,鼓勵學生“嘗試創新”,讓他們明確只要敢於參與,就是成功,樹立“求新”“求異”觀點。比如在我給四年級上“畫圖”課中,在掌握各項工具使用技能的基礎上,我讓學生自己創作,這時有的學生就很興奮,有的作品卻沒有新意,還有的只是單純的複製書本。我仔細觀察學生的作品,從中找出閃光點,展示給大家看,再讓同學分析製作思路,接著大家一起嘗試。這樣,時間長了,學生的思路就開闊了,體會到了大膽嘗試的樂趣。

四、全方位互動,培養學生合作精神。

新課標要求在資訊科技課堂中,要注重培養學生自學、動手、和應用的能力。學生是課堂的主體教師只是課堂活動的策劃者、組織者、指導者,只起指導、啟發、總結的作用。課堂上如果教師講得過多,學生會感到厭煩。所以在設計課堂時,教師應給學生留有更多的思維空間,把更多的時間交給學生,讓學生在實踐中去親身體驗創新和自學的樂趣。做到全方位互動,即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人機互動。課堂上,學生有問題可以與老師交流,尋求幫助;學生之間互相取長補短,體現合作。

比如指法練習時,透過打字競賽,學生大多獲得了好成績。另外讓學生互相檢查手指位置、眼睛,評出打字小能手、助人小幫手、優秀合作小組,追求多層面的成功。

五、以“評”促“學”,讓學生體驗成功。

評價作品是中學資訊科技教學中一個重要環節。其目的在於為學生搭建一個展示自我的平臺,在相互的資訊交流中取長補短獲得進步。在評價課中我們要遵循一個原則就是要讓學生體驗到成功從而激發持久的學習動力。這就要求教師以鼓勵為主,引導學生尊重他人的作品,敢於直言不足,也能賞識他人的閃光點。以“評”為動力,鞭策和鼓勵學生掌握資訊科技知識和提高計算機操作水平是一個行之有效的方法。

以上是我在資訊科技教學中的一些體會。當然,教無定法,貴在得法,教學中注重以學生為主體,以操作技能培養為主線,充分發揮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使學生在實踐中嚐到成功的快樂,這是資訊科技教學的真諦所在。

初中資訊科技教學的體會4

資訊科技教學總目標是透過各種形式的教育,使學生將資訊的獲取、分析、加工、利用等能力,內化為自身的思維習慣和行為方式,從而形成影響人的一生的品質。通過幾年的教學實踐,本人獲得幾點心得體會,與大家交流。

一、資訊科技教學過程中最常用的教學方法有以下幾種:

(一)直觀感知法。雖然在一些小學已開設資訊科技課程,但對學生來說,還是一門新興的、新穎的課程,因而對計算機更是充滿著一種神秘感,很想知道計算機是怎麼工作的,主機箱內到底有些什麼東西,它們各有什麼用途?對此,我常透過現場實物展示來讓學生看一看、摸一摸、做一做,認識一下什麼是硬碟、主機板、記憶體、顯示卡等,然後再簡單地解釋其作用。透過直覺的感官認識,學生就會對心中的疑團有所解開,並在腦海裡建立起一個對計算機基本結構的模型,這樣學生就能對教材中基礎知識部分很輕鬆地掌握了。(二)對比、類比講解法。比如在講windows基礎知識時,經常用到對比教學方法。如講授資源管理器,可透過觀察“我的電腦”視窗來進行對比,比較兩者視窗介面的不同,來加強學習的效果。再比如講“複製”、“移動”檔案或資料夾時,運用對比教學法,教學效果不錯。

另外,在資訊科技知識方面有許多“相似”的知識點,在備課過程中,我注意對教學內容進行分類,善於歸納知識要點。具體說來要注意做到將“相似”的知識點合起來講,操作方法“相同”的挑一個來講。例如,在講解word中“圖文混排”一節時,我將圖片、藝術字和文字框的插入方法和格式的設定合在一起來講,只給同學們講解並演示了圖片的插入和格式的設定方法,而藝術字和文字框的插入與格式設定留給同學們透過自己動手操作和小組內的合作學習自己去完成學習目標。雖然一節課我只講了7分鐘左右的時間,由於同學們有了充足的操作和交流時間,卻收到了很好的學習效果。(三)自由作業法。如在講word中“綜合應用”這一節時,根據學生對前三節的內容已掌握,所以我在這節課上運用自由作業法,在課上不是純粹的要求學生按照書本上的詳細操作步驟進行,而是讓學生在根據自己掌握基本技巧與理論知識前提下,自由發揮。然後教師選取具有代表性、典型性的學生在多媒體教學平臺上演示給大家看,讓全班學生一起進行講評,比一比誰做得更簡捷、更方便,從而使學生能觸類旁通,共同學習與提高。(四)講授與練習相結合。利用現代教學手段,駕馭課堂教學。俗話說“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相信“多媒體網路教室”系列軟體大家都不陌生,它為我們的教學提供了很大的方便。教學過程中,教師一邊演示,一邊講解。教師一邊教,學生一邊學,然後再加上教師有目的、有意義的指導和分組討論學習,從而達到教學目的,這也是資訊科技教學中常用的一種教學方法。(五)互動式合作學習。針對初中學生的個性和本學科的特點,經過幾年來的實踐,我在教學中也採用“互動式合作學習”的教學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它是一種以個人為主體,以小組為單位,以互動、合作為精髓的學習方式,其優勢在於:1.能夠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實踐過程之中。2.能在充分挖掘學生的個人表現慾望的同時,培養集體榮譽感。3.小組成員間能相互取長補短,培養合作學習的能力,在增進友誼的同時,也培養了同學們的競爭意識。4.形成了有效的師生之間、生生之間、課上與課下之間的立體互動,有效地落實了課堂教學的三維目標。例如在講“收發電子郵件”這一課時,我在課下了解到班裡有三分之一的學生已有電子郵箱,並經常收、發郵件。在備課時,我把本課的知識點做成專題網站,在課上採用“互動式合作學習”,收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二、資訊科技教學中應注意的問題

(一)在教學中教師做到少講、精講;學生做到多練,把更多的時間留給學生透過動手操作、合作學習來達成學習目標。(二)教師角色的轉變。教師要參與到學生的活動中,要由過去的學習控制者、權威者轉變為學習活動的參與者、合作者、引導者、諮詢者。這點也是新課改對教師的要求。(三)學生角色的轉變。教師要正確引導學生由以往的知識接受者向知識傳授者的轉變。讓學生把在操作過程中得到的啟發、體會,或是把“無意間”學到的新知識、新方法談出來,給大家演示與大家交流。(四)重交流評賞,輕定位評判。課堂上學生完成的作品或任務,在他們心中往往是“自我感覺良好”的,教師在進行作業的評價過程中,應注意多引導同學們去欣賞、分析作品,讓學生談出自己的創意、體會或演示自己的製作方法,讓其他同學得以借鑑,相互取長補短,實現共同進步。

課堂教學不僅是一門科學,而且是一門藝術,科學而又精妙的方法,是教學成功與否的關鍵。資訊科技課程的建設之路還有一段路要走,作為教師,我們都將和新課程一道成長。在這漫長的征途當中,我們都會繼續做出自己的努力,為學生成長和課程建設貢獻自己的教育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