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歷史

歷史小故事

歷史小故事(精選27篇)

一說歷史大家就會覺得歷史很厚重,其實在歷史長河中,還是有許多值得我們去學習的東西的,接下來就由小編帶來歷史小故事(精選27篇),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歷史小故事 篇1

曾子殺豬

曾子是孔子的學生。有一次,曾子的妻子準備去趕集,由於孩子哭鬧不已,曾子妻許諾孩子回來後殺豬給他吃。曾子妻從集市上回來後,曾子便捉豬來殺,妻子阻止說:“我不過是跟孩子鬧著玩的。”曾子說:“和孩子是不可說著玩的。小孩子不懂事,凡事跟著父母學,聽父母的教導。現在你哄騙他,就是教孩子騙人啊”。於是曾子把豬殺了。曾子深深懂得,誠實守信,說話算話是做人的基本準則,若失言不殺豬,那麼家中的豬保住了,但卻在一個純潔的孩子的心靈上留下不可磨滅的陰影。

韓信報恩

漢朝的開國功臣韓信,處幼時家裡很貧窮,常常衣食無著,他跟著哥哥嫂嫂住在一起,靠吃剩飯剩菜過日子。小韓信白天幫哥哥幹活,晚上刻苦讀書,刻薄的嫂嫂還是非常討厭他讀書,認為讀書耗費了燈油,又沒有用處。於是韓信只好流落街頭,過著衣不蔽體,食不果腹的生活。有一位為別人當用人的老婆婆很同情他,支援他讀書,還每天給他飯吃。面對老婆婆的一片誠心,韓信很感激,他對老人說:“我長大了一定要報答你。”老婆婆笑著說:“等你長大後我就入土了。”後來韓信成為著名的將領,被劉邦封為楚王,他仍然惦記著這位曾經給他幫助的老人。他於是找到這位老人,將老人接到自己的宮殿裡,像對待自己的母親一樣對待她。

歷史小故事 篇2

武則天當朝,遭到唐朝宗室和元老們的反對。徐敬業在揚州起兵謀反,他讓駱賓王設法拉攏中書令裴炎作內應。駱賓王便編了一首童謠:“一片火,兩片火,緋衣小兒殿上坐”,教京都和裴炎家鄉的孩子們傳唱。

裴炎聽到後,不明白童謠的意思,便去問駱賓王。駱賓王解釋說:“緋衣合起來是個‘裴’字,兩片火是‘炎’字,殿上坐是南面稱王;這就是說你裴炎要南面稱王了。”兩人最後談得投機,裴炎就答應作內應。

為了機密起見,裴炎給徐敬業寫了一封密信。但是這封密信被武則天的人查獲。他們開啟一看,上面只有兩個字:“青鵝”。

朝中的官員們都不明白是什麼意思,便呈給武則天看,武則天一看,便解釋說:“青者,十二月,鵝字乃‘我自與’三字組成。

這就是相約在十二月起兵,裴炎自會在朝中作內應的意思。”於是武則天殺了裴炎,並派李孝逸追擊徐敬業。徐敬業的部將

王那相殺掉徐敬業的頭,降順了武則天。

徐敬業的反謀,遂被平息。

歷史小故事 篇3

最近,我讀了一本書叫《歷史小故事》,這本書裡有許多成語的小故事,也有名人的小故事。其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李白小時侯的這麼一個故事:

朝代著名大詩人李白小時侯不喜歡唸書,常常逃學。一天,李白沒有上學,在街上玩。暖和的陽光、快樂的鳥兒使李白感嘆不已,“這麼好的天氣,整天在屋裡讀書多沒意思?”。在一個茅屋前坐著個老婆婆,正在磨一根棍子粗的鐵杵。李白走過去問:“老婆婆,您在做什麼?”“我要把這根鐵杵磨成針。”“可是,鐵杵這麼粗,什麼時候能磨成針呢?”老婆婆反問李白:“滴水可以穿石,愚公可以移山,鐵杵為什麼不可以磨成針呢?”老婆婆又說:“只要我下的工夫比別人深,沒有什麼做不到!”。老婆婆的話,使李白很慚愧,於是李白回去以後再也沒有逃過學,學習也很用功,最後終於成了詩仙。

是啊!如果老婆婆今天磨,明天磨,後天磨,天天都磨,總有一天這根棍子粗的鐵杵最終都會被磨成細細的針。而且不能半途而廢,更不能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無論做什麼事情都要下最大工夫把這件事情做好來。想到李白,我不禁想到了我自己。有一次,媽媽叫我看作文書,我坐了半天,等媽媽回來後,一看,我一點都沒讀。所以,我要像李白學習,什麼事都要堅持到底!

歷史小故事 篇4

諸葛亮激將說孫權

曹操征服荊州,劉薔慌忙逃奔夏口。諸葛亮看到事情危急,便去東吳求救於孫權。

當時,孫權兵聚柴桑,對曹操的進兵是戰是降一直猶豫 不決,想觀望曹劉的勝敗之後再作決定;諸葛亮見到孫權說:“天下犬亂未已,將軍您起兵據有江東,劉備亦在漢南收拾民眾,與曹操共爭天下,逐鹿中原。現在, 曹操巳基本平復北方之亂,遂而甫下破了荊州,威震四海。致使劉備英雄無用武之地,逃遁奔命。將軍您當此緊急關頭應該慎重從事,量力而行。如果您認為吳越之 眾足以與曹操的中原抗衡,不如早與曹操斷絕,布兵相拒,如果您認為不能與曹操相抗,何不棄甲罷兵,歸降曹操呢?現在,您外表上說服從曹操,內心中卻在猶豫 不決,事情危急而不果斷,恐怕大禍即將臨頭了。”孫權說,“按你的說法,劉備為何不歸降曹操呢?”諸葛亮知道孫權本不想投降,而恐戰而不勝失去江東,便以 激將法對孫權說:“田橫是齊國的壯士,他都能夠守義而不降受辱,何況劉備是皇室後裔呢?劉備英才蓋世,眾人仰慕,賢人智士之歸依他,猶如百川之人大海。如 果他的大事不濟,只能說是天意使然了,他怎麼能夠歸降曹操呢?”激將法果然奏效,孫權聽後憤然說:“我誓不能以東吳之地,10萬之眾受制於人,與曹操相戰 這就決定了。”雖然如此,孫權心中仍存疑慮,他說:“劉備新敗之後,能否渡過此次大難呢?”諸葛亮看到孫權大計已定,便趁熱打鐵說,“劉備雖然新遭長阪之 敗,但戰士歸還者及關羽所率的水軍仍不下萬人,荊州劉琦的江夏士兵也不下萬人。曹操計程車兵遠來疲憊,聽說追劉備時,一日一夜行軍300餘里,這就是所謂的 強弩之末勢不能穿魯縞,是兵法上的大忌。而且曹軍是北方人,不習水戰。荊州百姓附於曹操,不過是迫於兵威,不是真正的心服。所以,如果您能派猛將領兵數萬 與劉備協同作戰,擊敗曹操是必然之事。曹軍失敗必然北還,如此則荊州與東吳的勢力強大起來,天下鼎足三分的格局便形成了。成敗之機,在於今日。希望將軍您 早下決心。”諸葛亮一番激將法後再以明確的分析安慰孫權,使孫權聽後大為高興,因為戰勝曹操,自己的東吳便無累卵之危了。他立即派遣周瑜、程普、魯肅等人 領兵3萬,與劉備併力而戰曹軍,果然大敗曹軍於赤壁。

劉備新敗之後窮困不堪,只好求救於孫權。孫權正在狐疑,如按一般的辦法求救,孫權害怕曹軍的氣勢,未必敢作出出兵的決定,而諸葛亮以激將法遊說孫權,激起孫權的豪氣膽略;正是他的手段高明所在。

歷史小故事 篇5

穆公非常喜歡馬,曾不惜重金,蒐羅了幾匹名馬養在宮中。有一天,一名負責養馬的侍從神情慌張地跑來報告說,一匹白色的駿馬不見了。秦穆公聽了,立刻跟著跑到馬廄去檢視,只見半根韁繩還拴在馬槽上,一定是這匹剛烈的馬掙脫了韁繩跑掉的。

秦穆公急得不得了,親自帶人去尋找,沿著路上若隱若現的蹤跡,一直追蹤到了一座山谷裡。不久他們便聽到了熱鬧的人聲,原來一群山民正圍在一堆篝火旁,從火上燒烤著馬肉。秦穆公一眼就看見了草叢裡白色的馬皮,那正是他丟失的駿馬。

“這是我的馬啊!”他驚呼道。那些正吃著馬肉的山民都站了起來,驚恐地看著秦穆公和他身後的武士,不知道眼前面臨的將是怎樣的處罰。

可是轉眼間,秦穆公的臉上便恢復了平靜,他笑著說:“吃了駿馬的肉而不立刻喝酒,會傷害你們的身體。”

於是,他吩咐侍從們去到皇宮中取來幾罈好酒,讓那些山民們喝下,這才轉身走了。他的背影后面,留下一片疑惑的目光。

一 年以後,秦國和晉國爆發了韓原之戰。戰鬥進行得異常慘烈,秦軍陷入了晉兵的包圍,秦穆公乘坐的戰車也深陷其中,敵軍的長槍都擊中了他的鎧甲。危在旦夕之 時,突然一支隊伍吶喊著殺入重圍,他們拼死戰鬥,殺得晉兵暈頭轉向,一時有些不知所措。秦軍趁機反攻,一舉擊潰晉軍,並且俘獲了晉惠公。

事後,秦穆公召見那支趕來救援的奇兵,詢問他們說:“我不記得曾經有恩於你們,為什麼要冒死相救呢?”

那些人笑著說:“我們就是那些殺了您的駿馬,卻還得到您賜的美酒的人啊!”

只因為當初沒有隻看重自己的一己之利,而是理解並寬容別人的過失,讓秦穆公收穫了意外的驚喜。在歷史上,一個人的雄才大略,從來不是因為他自己有戰無不勝的神力,而是有包容天下的心胸。秦穆公正是憑此而稱霸春秋。所以也正印證了那句“胸懷有多大,舞臺就有多大”這句話。

歷史小故事 篇6

司馬光警枕勵志

司馬光是個貪玩貪睡的孩子,為此他沒少受先生的責罰和同伴的嘲笑,在先生的諄諄教誨下,他決心改掉貪睡的壞毛病,為了早早起床,他睡覺前喝了滿滿一肚子水,結果早上沒有被憋醒,卻尿了床,於是聰明的司馬光用園木頭作了一個警枕,早上一翻身,頭滑落在床板上,自然驚醒,從此他天天早早地起床讀書,堅持不懈,終於成為了一個學識淵博的,寫出了《資治通鑑》的大文豪。

黃泉見母

春秋時,鄭武公的夫人姜氏有兩個兒子,大兒子是姜氏在睡夢中生下的,醒來後嚇了一大跳,因此就起名為寤生。二兒子段長得一表人才,又武藝高強,姜夫人很喜歡段,不愛寤生,她一直勸武公立段為世子,武公沒有答應,仍立寤生為世子,只給段一個叫共的小城,姜氏很不高興,卻又無可奈何。

鄭武公死後,寤生即位,就是鄭莊公。姜夫人就開始和段密謀要篡權。大臣都勸莊公早點動手,莊公因為母親和弟弟的陰謀沒有明顯暴露,就遲遲不動手。

一天,莊公假裝外出,姜夫人和段以為有了機會,就公開叛亂,結果被莊公一網打盡。段畏罪|自殺。莊公讓人把姜夫人和段密謀的信件交給姜夫人,說:“不到黃泉,永不相見!”姜夫人也覺得沒有臉見兒子,就搬到潁地去住。

當時,有一個叫潁考叔的人,知道了這件事情後,就帶上幾個貓頭鷹的頭去見莊公。

兩人見面後,莊公問:“你手裡拿的是什麼鳥的頭?”考叔說:“這鳥叫貓頭鷹,長大後就吃了哺養自己的母親,是不孝之鳥,所以我專門殺這種鳥。”莊公就揀了幾塊好肉包起來,放在袖中。莊公覺得奇怪,問:“你這是幹什麼?”考叔說:“我家裡窮,平常沒什麼好吃的孝敬老母親,所以每次有了好吃的,我就拿一些給母親,讓她老人家能儘量高興。”莊公一聽,長嘆一聲,說:“你雖然貧窮,卻有母親,我雖貴為國君,卻沒有母親!”考叔明知故問:“您母親姜夫人不是身體很好嗎?”莊公停了一會兒,就把發生的事情,原原本本對考叔說了。潁考叔聽了以後,說:“如果您顧慮黃泉見母的誓,我倒有一個辦法。”莊公連忙問:“先生你說怎麼辦?”考叔說:“您找一個地下有泉水的地方一直往下挖,挖到有了泉水後,就在泉水旁邊蓋一個地下室,然後把您母親接到地下室,您不就可以與母親相見了嗎?”

鄭莊公聽了大喜,馬上就讓潁考叔帶人去辦。等挖到泉水,地下室蓋成後,潁考叔把姜夫人接到地下室,然後就派人去通知鄭莊公。鄭莊公急忙來到洞邊,沿著梯子走進地下室,泉水沽沽地流著,莊公一見姜夫人,一頭跪倒在地,說:“兒寤生不孝順,請母親恕罪!”

姜夫人連忙扶起兒子,說:“都怪當忍受的我糊塗,與你沒關係。”說完,母子倆抱頭痛哭,然後,莊公扶著母親走上地面,親自趕車把母親接到宮裡。

姜夫人與鄭莊母子團聚,十分感激潁考叔,就封他為大夫。

歷史小故事 篇7

朱元璋當了明朝的開國皇帝,謂“明太祖”。有一次,他把浦江人鄭濂召到京城金陵(今南京)。這鄭濂是個普通人,因為他自祖上開始到他這輩,朱元璋當了明朝的開國皇帝,謂“明太祖”。有一次,他把浦江人鄭濂召到京城金陵(今南京)。這鄭濂是個普通人,因為他自祖上開始到他這輩,十世同居,子孫不分家。這是挺不容易的,鄭濂便因此而遠近聞名了。

明太祖問他:“你家裡現在有多少口人呀?”

鄭濂答道:“有一千多口。”明太祖非常感慨地說:“一千多口人不分家,在一起住、一起吃,是世上所罕見的,你這真是天下第一家呀!”隨後,給了他豐厚的賞賜,讓他回去了。

他們的談話被馬皇后在隔壁聽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朱元璋雖說當了皇上,可是對這位元配夫人還是懼怕三分。回到後室,馬皇后對朱元璋說:“陛下可得小心鄭濂這個人呀!”

朱元璋不明白她的意思,馬皇后說:“當初陛下靠自己一個人打天下,得了江山;他這一家子一千多口人,要是奪咱們的天下,還不容易嗎?”

皇后的“提醒”讓朱元璋大吃一驚,出了一身冷汗,非常後悔把鄭濂放走。他馬上又一次召見鄭濂。

鄭濂琢磨著皇帝這樣急迫地召見他,不會是好事,猜想皇上是不是聽了什麼人的話要加害於他。朱元璋見了他不動聲色,先摸底,問:“你一個人能號令全族,有什麼妙法嗎?”

鄭濂答道:“沒有什麼妙法,若說有,也只是一條,那就是不聽老婆的話。”

朱元璋先是一怔,接著哈哈大笑,放鄭濂走了。

歷史小故事 篇8

宋代大書畫家米芾,與蘇軾一樣,也是中國古代賞石界最富傳奇色彩的人物。米芾喜歡奇石,簡直到了如醉如痴、如癲如狂的地步,故有“米癲”的戲稱。而“米芾拜石”的故事,則是對其癲狂的一個最好的印證。

米芾整日醉心於品石、賞石,以至於好幾次遭到貶官,一生宦途失意。一次,他新任無為州堅軍,初入州署,發現院內立著一塊大石,形狀十分奇特,心中不禁大喜:“此足以當吾拜。”於是,他立刻整好衣冠拜之。此後,他還稱這塊大石為“石丈”。過不了久,他又聽說河岸有一塊奇石,“狀奇醜”,便命令衙役將其移至州署院內。米芾見到此石,大為驚奇,一時得意忘形,讓僕人取過官袍、官笏,設席跪拜於地,念念有辭地感嘆:“吾欲見石兄二十年矣!”這一段“米芾拜石”的故事,成為後世不少畫家的創作題材,更是他們一個津津樂道的話題。

無為州距靈璧石的產地不遠。米芾借近水樓臺之機,廣為蒐集奇石,樂此不疲,還將所集之石一一冠以美名。米芾的上司楊次公聽說他在州署嗜石成癖,唯恐他弄石廢事,就去整言相勸。米芾面對著楊次公,從左袖中取出一塊奇石,只見“峰巒洞穴皆具,色極清潤”。不料,楊次公連一眼都不看。

米芾又取出一塊奇石,只見“疊嶂層巒,奇巧更勝”。楊次公去看,米菲在無奈之中,又從袖中取出一塊奇石,只見那是“盡天畫神鏤之巧”的神品。這時候,米芾再不顧楊次公有何反映,彷彿受了委屈似的問道:“如此石,安得不愛?”此刻的楊次公,也好像被突然驚醒一樣,大聲喊道“非獨公愛,我也愛之!”說罷,從米芾的手中順勢奪過這一塊奇石,連頭也不回,馬上登車而去。

楊次公奪石,是沒收它以下屬“改邪歸正”,還是由於個人愛好而收藏起來?這件事情的最後結局,大家都不清楚。不過,有一點是肯定的,那就是米芾並未因為楊次公的告誡而停止藏石的舉動。

米芾一生都痴迷於奇石。

歷史小故事 篇9

他是一個木匠的兒子,但他狂熱地喜愛詩歌。

他的第一本詩集印了l000冊,但很可惜,一本都沒賣掉。他只好把這些詩集全都送了人。當時已功成名就的美國著名詩人郎費羅、洛威爾和霍姆斯等人,對這本小冊子根本不屑一顧,而大詩人惠蒂埃甚至把它丟進了火爐裡。因為在他們眼中,一個木匠的兒子,根本就不配寫詩。

方方面面的冷落和罵聲,像寒冬的北風一樣襲來,他的心頓時凍成了冰塊。就在他幾近絕望時,意外地收到了一位詩人的回信,那人對他的詩集大加讚揚,並說:“我認為它是美國至今所能貢獻的最了不起的聰明才智的精華。”

這真誠的誇獎和讚譽,使他猶如在瀕死的邊緣,看到了希望的曙光。他從此堅定了自己寫詩的信念。多年後,他成為英國甚至全世界公認的偉大詩人,他惟一的詩集也成了美國乃至人類詩歌史上的經典。

他就是華爾特·惠特曼,那部詩集的名字叫《草葉集》。而當年那位寫信對他予以讚美和鼓勵的詩人,乃是當時英國文壇的名宿愛默生。

凡俗的我們在這個世界上行走,受到別人的非議和冷落是不可避免的。但我們千萬不能被批評的唾沫淹沒向上的渴望,被冷漠的眼神封鎖萌動的激情,因為我們有理由相信,即使黑暗無邊無際,但總有一盞燈火能為你點燃,為你驅散心靈上的陰霾,給你溫暖,給你慰藉,給你信心和勇氣,哪怕,那僅僅是一點微光。

歷史小故事 篇10

公元581年(大約),後梁孝明帝蕭巋的女兒蕭氏出生於後梁國都江陵。但由於當地的習俗認為,凡是二月出生的女孩,皆為克父之相,所以蕭巋只好將這個女兒交給堂弟蕭岌收養,可沒多久,蕭岌過世,蕭氏又被轉送到她的舅舅張軻家。

也就在蕭氏出生的那一年,原來北周的大臣楊堅在妻子獨孤伽羅的支援下,逼使九歲北周靜帝“禪讓”,並隨之開創了隋朝。之後,隋朝經過八年奮戰,終於統一了中原。在征戰過程中,楊堅的二兒子楊廣可謂功績顯赫。為了表彰他,楊堅不但給他加官進爵,同時還下詔為他徵婚,讓當時天下名門世家,將家中尚未出嫁的女兒的生辰八字統統呈報上來。最後,術士們看到了當時只有九歲的蕭氏八字,就這樣,蕭氏也理所當然地成了晉王楊廣的妻子。

但由於當時蕭氏年紀太小,再者,楊廣還駐守在離京城建康(南京)有一段距離的揚州。所以當蕭氏被接入宮後並沒有馬上完婚,而是交由皇后獨孤伽羅照管。

公元594年,隋文帝楊堅夫婦經過商量決定,乘楊廣入京述職時,為他倆舉行成婚慶典。新婚之夜,25歲的楊廣愜意地將13歲的蕭氏緊緊地擁在懷中,楊廣的心知道,此時他擁抱的可不止是一個美人兒,同時還擁抱了無窮的希望。因為那些術士,曾神秘兮兮地向楊廣透露過,這個女子將來肯定能母儀天下。既然蕭氏能母儀天下,那麼作為她的老公,自然也就是未來的皇上了。

公元604年,覬覦皇位已久的楊廣終於登上皇位。理所當然,此時已經24歲的蕭氏也果真印證了術士們說她“母儀天下”的預言。令蕭皇后始料不及的是,楊廣自從當了皇帝后,就再也不如以前那般寵愛她了,而是整日生活在聲色犬馬之中。

儘管蕭皇后是一個知書達禮的人,但面對著極度寂寞時光也倍感痛苦,終於在海山殿的護衛校尉宇文化及引誘下有了出軌行為。窺視皇位已久的宇文化及,為了永久得到蕭氏,堂堂正正地把她收入內室,公元618年,率領禁軍造反,並在皇宮中將暴虐的楊廣給勒死。

幹掉楊廣後,已是38歲的蕭氏便成了宇文化及的偏室。但很快宇文化及的狂妄行為,便得到了報應。當時,隋朝貝州(今山東武城)漳南鎮原里長竇建德在中原一帶率領農民起義,建立了夏國,定都樂壽(河北獻縣境內)。在與竇建德一次次的戰鬥中,宇文化及節節敗退,最終只好帶著蕭氏退守魏縣,並自立為許帝,同時改稱蕭氏為淑妃。然而,魏縣不久又被攻破,字文化及倉惶退往聊城,竇建德又繼續率軍一路追擊,最後攻下聊城,並將其殺死。

竇建德殺掉宇文化及後,不但收繳了宇文化及的所有財產,同時被蕭氏高貴的氣質所深深迷住,並馬上收她為妾。從此只是痴戀於蕭氏美色的他,早已忘記了當初逐鹿中原的政治野心。而此時,處於北方的突厥人勢力卻迅猛地發展起來,大有直逼中原之勢。

公元619年,原來因為和親而遠嫁給突厥啟民可汗的義成公主,打聽到嫂子蕭皇后的下落。於是,義成公主請求啟民可汗派使者來到樂壽,要求迎接嫂子蕭皇后到突厥居住。儘管竇建德內心極不樂意,無奈當時的他,不敢與突厥人正面對抗,所以最後也只好乖乖地將蕭皇后交給來使。

蕭氏來到突厥後,啟民可汗在初次看見這個天生麗質的美女時,便被其身上散發出來的魅力所迷倒。當天夜裡,蕭氏在蒙古包中也由隋朝的皇后,許帝的淑妃,竇建德的偏室,一下子變成了番王的.愛妃。公元620年,老番王逝世,皇位由他的兒子頡利繼承。按照突厥人習俗,老番王的所有妻妾也理所當然地由新可汗接手,可憐的蕭氏也隨之變成了新可汗頡利的王妃。從此,她在草原上度過了長達10年的時光。

公元630年,唐朝大將李靖終於打敗突厥,並將已是40多歲的蕭皇后重新接回中原。回到大唐後,李世民在初次看到這位表嬸(李世民的父親李淵與楊廣是姨表兄弟)時,便被她雍容華貴的氣質所迷住。於是,李世民竟然顧不得彼此年齡的懸殊與外人的指手畫腳,馬上封蕭氏為昭容(皇妃封號)。就這樣,這位飽經離亂的隋朝皇后,又正式成為大唐天子的妃子。公元647年,67歲的蕭氏終於走完了其風情萬種的一生。

歷史小故事 篇11

一次,張釋之跟隨漢文帝前往上林苑。他們登臨虎圈(等於皇家動物園),漢文帝詢問書冊上登記園中飼養的動物有多少種類、每類有多少、牲畜繁殖、存活情況如何等,一連問了十幾個有關的事項。上林尉左顧右盼,一個都答不上來。看管虎圈嗇夫在一旁代上林尉回答了皇帝提出的問題,答得極其周全。漢文帝對上林尉說:“你是怎麼當官的?沒本事就不要當!”然後就打算把他免職,再提升那個虎圈嗇夫來當上林尉。

張釋之在皇帝問話時,一言未發,但對這個僕從在皇帝面前誇誇其談,多方表現自己的作風已經不太滿意了。現在皇帝居然要他寫詔書罷免原來的上林尉,而由這個官卑卻伶牙俐齒的嗇夫來接任,他認為不妥。張釋之上前說:“陛下認為絳侯周勃是怎樣的人呢?”文帝說:“是長者啊!”又再一次問:“東陽侯張相如是怎樣的人呢?”文帝再一次回答說:“是個長者。”張釋之說:“既然皇帝也認為絳侯周勃、東陽侯張相如都是有德有才的治國能臣,可是這兩個人都曾在回答您的提問時張口結舌,無言以對。尤其是周勃,皇上不久前還親自問他全國一年判案多少?錢財收支多少?周勃也回答不出來,皇上並沒有罷他的官,還認為他是德高望重的長者能臣。

歷史小故事 篇12

齊莊公要到郊外去打獵,正準備上馬車,發現車輪前有一隻蟲子舉起前臂,要同車輪搏鬥。

“這是什麼蟲呀?”齊莊公問趕車人。

趕車人回答說:“這種蟲叫螳螂,它總以為自漢芾骱Γ恢狼敖恢籃笸耍衷諞德植罰媸遣蛔粵苛Α”說完準備趕車前進,把那隻螳螂軋死。

“慢著!”齊莊公制止了趕車人,“這蟲子是個勇士啊!如果它是個人,必定是天下最勇敢的人了。”就命令把車子退回去,給那隻螳螂讓路。

後來,齊國計程車兵們聽說了這件事,就議論說:“國王連勇敢的蟲子都那麼尊重,更何況勇敢的人了。”從那以後,齊國計程車兵打起仗來,都勇猛無比。

哲理點撥:要影響別人,行動比說教更有效。

歷史小故事 篇13

古今中外優秀的文學作品以及其它文章所反映出來的多種知識浩如煙海、博大精深。唯有博讀,才能從書中飲其甘霖瓊漿、嘗其佳餚鮮羹,使思想得到教育、情操得到陶冶、知識得到增補。

只有博讀,才能使學生從富有邏輯性的論辯文章中不斷地認清真理和謬誤,認識社會的真善美和假惡醜,這對培養學生觀察、認識、分析事物的能力,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有著重要的作用。

只有博讀,才能使學生從記載著無數科學知識的書籍中接受歷史上無數生活經驗的結晶、豐富的科學知識,提高學生的智力,發展其想象能力。

只有博讀,才能使學生透過古今中外無數著名作家的作品來豐富自己的文學知識,吸收他們清新、優美、犀利、辛辣等各種風格的語言特色,使學生從一首詩歌、一篇散文、一則寓言、一部遊記中得到美的享受,受到美的教育,而這種美育,則對培養學生奮發向上純正無私等、高尚的品德情操,起著非凡的作用。

古語說:“人目不見青黃曰‘盲’,耳不聞宮商曰‘聾’,鼻不知香臭曰‘癰’,癰、聾、盲不成人也。人不博覽者,不聞古今,不見事類,不知然否,猶目盲、耳聾、鼻癰者也。崐……涉淺水者見蝦,其頗深者察魚鱉,其尤甚者觀蛟龍。”由此可見,學生作文,往往也是以博讀見效,以寡讀見拙。現今那些已躋身於“小作者群”的典型學生,不都是由勤奮讀書始,而走進文學殿堂的嗎?擴大學生的閱讀量,不能不崐作為一個提高學生寫作能力的重要途徑,要引起我們的注意。

既然博覽群書對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有如此重要的作用,這多年,作教師的難道不懂得?應該說,懂是懂得的,然而,要帶領學生做到這點,可就難矣哉。

當今有的學校,人們的眼睛往往盯在“升學率”上,師生們的眼睛往往盯在高考題上。一紙試卷,“狹路相逢”,許多人不由不重知識、輕能力;重分數、輕實用。他發一頁題簽,他劃書上多少道習題;他不完成作業不準上課,他不完成作業請來家長。這樣一來,學生別談博覽,就是看一眼課外書籍,也是奢求了。那麼博覽群書有再多的好處,也遠水難解近渴,顧不得了。

以上現象若不從根本上解決,學生寫起文章來,思路何以開閱?想象的雙翼何以振奮?言辭何以豐富?有的同學連對某些常識熟語都感到新鮮。“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教科書”,致使有的學生難免孤陋寡聞,少見多怪。在這種情況下,能寫出好文章來,豈不是咄咄怪事?

元代程端禮所云“勞於讀書,逸於作文”、宋代蘇軾詩云“退筆如山未足珍,讀書萬卷始通神”等,直到現代文學巨匠茅盾同志的“讀了再寫,寫了再讀”等名言,無不切中閱讀和寫作關係。學生是未來的主人,他們的成長需要營養的滋補。我們要帶領學生蕩起雙槳,去遨遊書海,使學生嘗讀書破萬卷之甘苦,享“下筆如有神”之樂趣,能切實提高寫作能力,多多寫出言之有物、論之有據、情真意切的好文章來。

最長的莫過於時間,因為它永無窮盡;最短的也莫過於時間,因為它所有的計劃都來不及完成;在等待的人,時間是最慢的;在做事的人,時間是最快的;它可以無窮地擴充套件,也可以無限的分割;沒有它,什麼事都做不成;不值得後世紀念的,它卻令人忘懷;偉大的,卻使它們永垂不朽。

歷史小故事 篇14

齊景公是在春秋時期比較奇葩的一位君主,因為他在任期間,沒有做什麼正經事,整天遊手好閒,沉迷酒色,跟他的哥哥齊莊公如出一轍,都是一個不守君道的君主,但是奇怪的是當時的齊國在眾多諸侯國之中國力仍然是很強的,可謂主昏於上,政清於下,讓人百思不得其解。

齊景公,出生年月不詳,公元前547年正式即位執政,姜姓,呂氏,名杵臼,齊靈公之子,齊莊公之弟,春秋時期齊國君主。齊景公的名字很奇怪,不僅是齊景公,春秋時期的人物的名字都很奇怪,比如說齊景公的名字杵臼,是先秦時期經常會看到的名字。這個時期的很多人的名都是杵臼,陳宜公名杵臼,齊景公名杵臼,宋昭公也名杵臼。杵臼,就是杵和臼,杵的意思就是衝擊,而臼的意思是承接,意用來舂穀子。《周易。繫辭下》曾記載:斷木為杵,掘地為臼,臼杵之利,萬民以濟;《世本》曰:雍父作杵臼。杵和臼連用的情況,可能是先秦時期的一種習慣。我們還會經常見到與之類似的名字,例如:宜臼。周平王名宜臼,晉靖侯也名宜臼。

齊景公並不是齊靈公的嫡長子,他能夠登上王位,多虧了他的哥哥齊莊公。熟悉歷史的人會知道,齊莊公是歷史上出了名的好色之徒,他看上了大臣崔杼的妻子,並且給崔杼戴了綠帽子,而綠帽子這個稱呼就是由齊莊公來的,齊莊公因為好色死在了自己大臣崔杼的手上,崔杼為了保全整個家族,決定擁立齊莊公的弟弟杵臼為國君,這便是齊景公。齊景公的登基之路看似很順暢,而他的整個執政期間,雖然個人沒有什麼作為,卻能夠使得齊國越發強大起來,危機四伏的春秋時期,齊國能夠在絕境中殺出一條血路。

齊國的強盛,除了依託齊國延續到這一代的運氣以外,他手下擁有大臣崔杼、慶封、晏嬰、司馬穰苴等賢才。同時,齊景公又是一個擁有矛盾人格的君主,他既有治國的壯懷激烈,又貪圖享樂。讓人不得不驚訝齊景公的管理能力。不僅他的即位之路走得順暢,讓人嫉妒的是,他還是個高顏值的美男子。史料記載他:容貌嬌美,有羽人之姿。渾身長滿了羽毛,在今天看來,古人的想象力真是奇怪,放在古代羽化是一種美的象徵,由此可見齊景公在別人的眼裡,他就是一種美的化身。

丁丑,崔杼立莊公異母弟杵臼,是為景公。景公母,魯叔孫宣伯女也。景公立,以崔杼為右相,慶封為左相。齊景公雖然幸運地繼承了哥哥齊莊公的君位,但是大權還沒在握,他新即位手裡根本就沒多少實權。朝政中崔杼大權在握,與慶封共同執政,齊景公沒有什麼黨羽,在慶封、崔杼的勢力下,形同傀儡,唯命是從。齊景公上臺後,齊國經歷了長達16年的內亂,齊景公自己摸索,大量任用賢才,晏子、田穰苴等能臣都為他所用,又善於納諫,政治經驗日益豐富,逐漸帶領齊國發展起來,此時齊國的內亂終於暫時告一段落。

而齊國在他執政的前期,之所以能夠發展起來,就是由於齊景公有這種遠大的政治抱負,景公上臺後十分勤奮,兢兢業業,愛民如子。以晏嬰為相,田穰苴為大司馬,一個主內一個主外,富國強兵,齊國國勢漸漸恢復。

歷史小故事 篇15

晉公子重耳逃亡到楚國,楚成王在接待他時問,你如果回到晉國的話,將怎樣報答我?重耳說,楚國遍地是人傑,到處物產豐饒,比晉國富多了,我拿什麼報答您呢?楚成王又說,那你還是報答一下我吧。重耳說,若以您的賢明,讓我回國,以後如果晉楚會師中原,交起戰來,我將率兵後退九十里地,如果您認為這樣還不足以報答,我將只好與您戰鬥下去!聽了重耳的話,楚成王認為重耳很了不起,老天一定會讓他復興晉國,違反天意是要闖大禍的。於是以禮相待,並把重耳送到了秦國。後來重耳回到晉國當了國君,在晉楚城濮之戰中他果然率兵退避了九十里。(舍:古時行軍以三十里為一舍,“三舍”即九十里)雖然晉楚城濮之戰時的真實情況是:晉國對於楚國的行軍迅速不及準備戰陣,為了避免失敗,晉軍不得不後撤,以每天退一舍計,等於是退了三舍。鑑於有些軍吏表示異議,晉大夫狐偃對晉軍說:這是大王先前允諾了要用來報答楚王的。對此,後世多信以為真,人們在長期的使用過程中還是用“退避三舍”來比喻對人讓步或有所迴避,以避免衝突。

歷史小故事 篇16

張騫是漢武帝時期的人。公元前139年,他受命率人前往西域,尋找並聯絡曾被匈奴趕跑的大月氏,合力進擊匈奴。

張騫一行從長安起程,經隴西向西行進。一路上日曬雨淋,風吹雪打,環境險惡,困難重重。但他信心堅定,不顧艱辛,冒險西行。當他們來到河西走廊一帶後,就被佔據此地的匈奴騎兵發現。張賽和隨從一百多人全部被俘。

匈奴單于知道了張騫西行的目的之後,自然不會輕易放過。把他們分散開去放羊牧馬,並由匈奴人嚴加管制。還給張騫娶了匈奴女子為妻,一是監視他,二是誘使他投降。但是,張騫堅貞不屈。雖被軟禁放牧,度日如年,但他一直在等待時機,準備逃跑,以完成自己的使命。

整整過了十一個春秋,匈奴的看管才放鬆了。張騫乘機和他的貼身隨從甘父一起逃走,離開匈奴地盤,繼續向西行進。由於他們倉促出逃,沒有準備乾糧和飲用水,一路上常常忍飢挨餓,乾渴難耐,隨時都會倒在荒灘上。好在甘父射得一手好箭,沿途常射獵一些飛禽走獸,飲血解渴,食肉充飢,才躲過了死亡的威脅。

這樣,一直奔波了好多天,終於越過沙漠戈壁,翻過冰凍雪封的蔥嶺(今帕米爾高原),來到了大宛國(今費爾干納)。高鼻子、藍眼睛的大宛王,早就聽說漢朝是一個富饒的大國,很想建立聯絡。但苦於路途遙遠,交通不便,故一直未能如願。因此,當聽說漢朝使者來到時,喜出望外,在國都熱情地接見了張騫。他請張騫參觀了大宛國的汗血馬。在大宛王的幫助下,張騫先後到了康居(今撒馬爾罕)、大月氏、大夏等地。但大月氏在阿姆河上游安局樂業,不願再東進和匈奴作戰。張騫未能完成與大月氏結盟夾擊匈奴的使命,但卻獲得了大量有關西域各國的人文地理知識。

張騫在東歸返回的途中,再次被匈奴抓獲,後又設計逃出,終於歷盡千辛萬苦,於13年後回到長安。這次出使西域,使生活在中原內地的人們瞭解到西域的實況,激發了漢武帝“拓邊”的雄心,發動了一系列抗擊匈奴的戰爭。

公元前119年,漢王朝為了進一步聯絡烏孫,斷“匈奴右臂”,便派張騫再次出使西域。這次,張騫帶了三百多人,順利地到達了烏孫。並派副使訪問了康居、大宛、大月氏、大夏、安息(今伊朗)、身毒(今印度)等國家。但由於烏孫內亂,也未能實現結盟的目的。漢武帝派名將霍去病帶重兵攻擊匈奴,消滅了盤踞河西走廊和漠北的匈奴,建立了河西四郡和兩關,開通了絲綢之路。並獲取了匈奴的“祭天金人”,帶回長安。

歷史小故事 篇17

玄奘(600-664年),唐朝著名佛教僧人。俗姓陳,名禕。13歲出家,玄奘是他的法名。他為了追求佛教學問,遍訪名師,到處遊歷,對當時中國佛學各個門派的理論都曾接觸和理解。但他心中仍有許多疑問,於是決定到印度求訪佛經,參驗真理。唐貞觀元年(627年),他從長安出發,經蘭州,到涼州(今武威)及敦煌,獨自一人冒險度過大戈壁,歷盡艱險終到達伊吾(今新疆哈密)。在高昌王麴文泰的資助下,他透過絲綢之路的傳統北道行進,終於到達印度,訪問了慕名已久、當時最大規模的佛教寺院那爛陀寺。他在印度停留多年,足跡遍及整個印度國境,佛教學問更是無人能及;他精通佛學全部經典,即經、律、論三種經藏,獲得了「三藏法師」的稱號,這是佛教的最高榮譽。最後,玄奘在貞觀十九年(645年)正月返回長安,唐太宗命令宰相率領朝臣出迎,長安更是萬人空巷。歸國以後,玄奘專心翻譯帶回的佛經,前後共譯出75部,1,335卷。他創立了法相宗佛教學派,培養了一批著名弟子。

玄奘應唐太宗的要求,根據自己的遊歷,寫下了《大唐西域記》,是記錄當時西域和絲綢之路的珍貴典籍。他的平生事蹟,則記錄在他弟子慧立、彥悰所寫的《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玄奘取經歷盡艱險,他的毅力和精神深深感動著後人,特別是根據他取經的故事寫成的《西遊記》更令他成為家喻戶曉的神話人物。

歷史小故事 篇18

《鑿壁偷光》

“啊——痛死我啦!”匡衡大喊一聲,只見他用右手捂住正在流血的左手,這是在幹什麼呢?讓我們一起看看吧!

匡衡小時候的一天傍晚,他在家裡看書,天色已晚,書上的字也越來越模糊,看不清了。可是匡衡家裡一貧如洗,根本沒有錢買蠟燭,他出去走走,看到鄰居家裡很明亮,便想鑿開牆面讓鄰居家裡的光亮透過來,借這些光看書。

匡衡找好位置,左手拿著錐子,右手拿錘子,“咣、咣!”向牆壁砸了幾下,把手震得發麻。牆面太硬了,一點洞也沒砸出來。“這牆頭這麼硬,要不白天多看書,晚上別看了吧!”可這種想法立刻被否認了,他想起白天還要給地主家割草,放牛,根本沒有時間去讀書。便又砸了起來。

匡衡用更大力氣,“咣!咣!”砸了幾下。由於屋裡光線太弱,他不小心砸到了自己的左手上,“啊——痛死我啦!”他大聲叫起來,感到鑽心的痛,他的左手被砸的鮮血直流,匡衡放聲大哭起來。不知哭了多久,他不再哭了。他拿起一塊破布纏住了自己的左手,又重新拿起錐子和錘子向牆面砸起來。

不知又過了多長時間,一絲光亮突然從洞裡透出。匡衡又小心地鑿了起來,又過了一會兒,一大束光從洞裡透了出來,匡衡高興的一下子跳了起來,趕快迫不及待地拿起書在光亮下看書。

因為匡衡每天晚上在洞前讀書,學到了許多知識,因此後來成為了著名的大學問家。

歷史小故事 篇19

《範丹問佛》

從前有個窮叫化子,名叫範丹,他死了父母,孤苦伶仃,只好討飯度日。

日復一日,範丹長到十八歲,看著別人娶妻生子,心想,自己也該有點積蓄,成家立業,於是他開始省吃儉用,每日把討來的米裝在一個大米升裡。

可是非常奇怪,他的米升總裝不滿,來來去去只有大半升。

一天半夜,範丹起身解手,看見一隻白老鼠,正在他的米升裡偷米吃。

範丹怒從心上起,一把撲過去,把白老鼠按在地上。

“吱吱,吱吱!”白老鼠說,“範丹你不要打我,不要打我!你命中註定八合米,不能讓你積滿升。”

“什麼?”範丹覺得很奇怪,“你說我命中註定八合米,要一輩子受窮?”

“沒錯,佛爺就這麼說的,不信你上西天問他去。”

“我就不信要窮一輩子!你等著,我這就上西天,去向佛爺問問前程,看我範丹啥時候能時來運轉!”

範丹放了白老鼠,穿上破草鞋,出了門,大步朝西天走去。他踏著露水,走了大半夜,天亮時來到蔡家莊,他在一戶大戶人家門前停下來,敲門討早飯吃。

一個啞姑娘開啟門,給他端來一碗熱氣騰騰的瘦肉粥。吃過粥,範丹把碗還給蔡員外,蔡員外問他:“你叫什麼名字?一大早要上哪兒去?”

“我叫範丹,要上西天問佛爺,看啥時候時來運轉。”

蔡員外一聽很高興:“你見著佛爺幫我問一問,我家閨女十六歲了,為什麼還不會說話?”

“沒問題,我一定幫你問。”

範丹辭別蔡員外,繼續朝西天走去,走呀走,走到黑風山,天下起大雨。路旁有座土地廟,範丹鑽進廟裡躲雨,土地公見有人進來,問他說:“小夥子,你是誰,急匆匆要上哪兒去?”

“我叫範丹,要上西天問佛爺,看啥時候時來運轉。”

“你要上西天真是太好了!見到佛爺記得幫我問一問,我在黑風山當了五百年土地公,什麼時候能升官,做城隍?”

“沒問題,我一定幫你問。”

範丹辭別土地公,繼續朝西天走,走呀走,走到通天河。通天河白浪滔天,範丹正發愁無法過河,就看到河裡有隻大黿。

範丹大聲喊:“大黿大黿,過來馱我過河,可以不可以?”

大黿朝範丹游來,問他說:“你是誰,過河要去哪裡呢?”

“我叫範丹,要上西天問佛爺,看什麼時候時來運轉。”

大黿一聽很高興:“你見著佛爺記得幫我問一問,我修行了一千五百年,為什麼還不能得道成仙、化龍飛昇?”

“沒問題,我一定幫你問。”

範丹過了河,繼續往西走,走呀走,終於走到西天,見到佛爺。

佛爺坐在佛臺上,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見範丹來到面前,問他說:“範丹,你找我什麼事?”

範丹恭敬跪下:“範丹來找佛爺打卦問事。”

“好,你問別人的事,還是問自己的事?”

“先問別人的事,通天河有隻大黿,它修煉了一千五百年,為什麼還不能得道成仙?”

佛爺打了一個卦:“大黿貝殼裡藏有二十四顆夜明珠,把仙氣壓住了,你讓它把夜明珠取出來,就能得道成仙了。

範丹謝過佛爺:”還有,黑風山有個土地公,他已經當了五百年土地,什麼時候能當上城隍爺?“佛爺又打了一個卦:”黑風山土地左腳踏著一罈金,右腳踏著一罈銀,你讓他把兩壇金銀挖出來送人,就能升官當城隍了。“範丹謝過佛爺:”還有一事,蔡家莊蔡員外有個閨女十六歲了,為什麼還不會說話?“佛爺打了第三個卦:”等蔡家閨女見到她的親丈夫,自然就會開口說話了。“範丹謝過佛爺,問起自己的事:”佛爺,白老鼠說我命中註定八合米,不能讓我積滿升——莫非我要一輩子受窮嗎?我範丹什麼時候才能時來運轉呢?“”範丹,我十二年只打三個卦,來我這裡問事的人,‘問人不問己’,‘問三不問四’。你回去吧!“說完,佛爺低頭微笑,不再說話。

範丹只好辭別佛爺,往來路走,走呀走,走到通天河,大黿游過來問:”範丹,我的事你問了沒有?“”問了,佛爺說你甲殼有24顆夜明珠,壓住了仙氣,取出夜明珠,就能得道成仙。“大黿背範丹渡過通天河,教範丹揭開它的貝殼,從裡頭取出24顆碩大的明珠:”範丹,你代我問佛,這一路上辛苦了,這珠子送你吧!“一送出明珠,當即風起雲湧,大黿化成飛龍,得道成仙了。

範丹帶著夜明珠繼續往回走,走呀走,走到黑風山,土地公叫住他問:”範丹,我的事你問了沒有?“”問了,佛爺說你左腳踏金右腳踏銀,把腳底下金銀挖出來送人,就能升城隍了。“”原來如此,你代我問佛辛苦了,這兩壇金銀就送給你吧!“土地公從左腳下挖出一罈金子,右腳下挖出一罈銀子,兩壇金銀一塊送給範丹。閻羅王隨即傳來聖旨,封土地公為城隍爺了。

範丹挑起兩壇金銀,繼續往回走,來到蔡家莊,啞閨女看到他,從閣樓走下來說:”爹爹,問佛的人回來了。“蔡員外叫住範丹,問他:”範丹,我的事你問了沒有?“”問了,佛爺說,等啞姑娘見著他的親丈夫,自然就會說話了。“”啊,原來如此!閨女剛才看你回來,當即開口說話,這真是姻緣天註定!範丹,你先住下,我把閨女許配給你!“範丹與蔡姑娘擇日成了親,在蔡員外家住了幾天,夫妻倆便帶著夜明珠,挑著金銀回家了。他們建了大屋,置了田地,幸福地生活了一輩子。

這個故事就叫”但行好事,莫問前程“——佛爺會賜福給所有心懷善念的人,阿彌陀佛,善哉!善哉!

歷史小故事 篇20

漢順帝某年,蘇章被任命為冀州刺史,他在審理積案的時候,發現收受賄賂的清河太守,正是他以前最要好的朋友。

一天晚上,蘇章備下酒菜,請來那位老朋友。兩人一邊喝酒,一邊暢敘舊情,十分歡樂。

這位清河太守的心裡,原來是15個吊桶打水,七上八下,摸不透蘇章對自己犯罪採取什麼態度,這下好像石頭落了地,他長噓一口氣,得意地說:“人家頭上只有一頂青天,獨獨我頭上有兩頂青天啊!”

蘇章正色說:“今晚我蘇孺文請你喝酒,是聊盡私人舊誼,明天冀州刺史開堂審案,卻是執行公理正法。”

第二天,蘇章正式開堂,果然對這個清河太守按刑進行了論處。

哲理點撥:在友情與正義之間發生矛盾時,要以維持正義為第一原則。

歷史小故事 篇21

東漢時,齊國臨淄人吳良,剛開始的時候在地方上當一個很小的官吏。

有一年,過春節時,他和他的一些同僚一起去給太守拜年,其中有個叫王望的人,對太守極盡諂媚之言,說:“在我們這兒,多年來一直受到盜賊的騷擾,長期聽不到雞鳴犬吠的聲音。但自從你來到這個地方上任以後。五年以來,開闢了很多的土地,盜賊也都絕跡了,百姓每年都五穀豐登,這些都是您治理有方的結果,所以在過年的時候,我們大家都來給你拜年。”聽了他的話,同去的很多官吏都應聲附和。

只有吳良例外。他突然站起來對太守說:“王望是個奸佞小人,他說的全是諂媚之言,沒有一點根據,我們這個地方現在仍有不少的盜賊,老百姓生活貧困疲憊,完全不是王望所說的那樣!”

本來聽了王望的話,太守很高興,現在經吳良這麼一說,就立即收斂起笑容,覺得吳良說得有道理,賜給他禮物,後來又升了吳良的官。

有個叫王蒼的人,很敬重吳良的為人,就向當朝皇帝推薦他,說:“國家最重要的是得到治國之才,臣子最重要的也就是向國君推薦人才,吳良這個人敦厚固執,工作正直,為人廉潔,謹慎而恭敬,做什麼事都事必親躬,節儉而又安於貧窮,不貪財,不求利。正是國家所需要的啊!”

果然,直到晚年,吳良仍然堅持著一貫到底的氣節。

哲理點撥:做人要有氣節,吳良就是這樣一個有氣節的人,並且直到晚年仍然堅持不渝。平時,人們痛恨那些逢迎拍馬、諂媚弄權之人,所以,對於那些剛正不阿,一身正氣的人,就有了很大的敬意。

歷史小故事 篇22

齊莊公要到郊外去打獵,正準備上馬車,發現車輪前有一隻蟲子舉起前臂,要同車輪搏鬥。

“這是什麼蟲呀?”齊莊公問趕車人。

趕車人回答說:“這種蟲叫螳螂,它總以為自漢芾骱Γ恢狼敖恢籃笸耍衷諞德植罰媸遣蛔粵苛Α”說完準備趕車前進,把那隻螳螂軋死。

“慢著!”齊莊公制止了趕車人,“這蟲子是個勇士啊!如果它是個人,必定是天下最勇敢的人了。”就命令把車子退回去,給那隻螳螂讓路。

後來,齊國計程車兵們聽說了這件事,就議論說:“國王連勇敢的蟲子都那麼尊重,更何況勇敢的人了。”從那以後,齊國計程車兵打起仗來,都勇猛無比。

哲理點撥:要影響別人,行動比說教更有效。

歷史小故事 篇23

有一次,曾晳、冉有、子路、公西華和孔子在一塊談論各自的志向。

孔子問他們:“假如現在有人請你們出仕,你們會怎麼辦呢?”

子路對軍事十分感興趣,聽了孔子的話,立即說道:“如果有一個小國,國內只有一千輛兵車,且位置夾在幾個強國之間。外有強敵,內有天災人禍,如果讓我去治理,三年以後,就可以使人人有勇氣,國家也可以強盛起來。”

孔子微微一笑,不置可否。轉身問冉有:“你的想法是怎樣的呢?”

冉有說:“如果給我一個小國家,它的面積只有縱橫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我只需三年時間,就可以讓人民豐衣足食,至於修明禮樂倫理道德,就只能等賢人君子來處理了。”

孔子聽了冉有的話,臉上毫無表情,又問公西華。公西華說:“我願意作個小司儀。當然並不是說我的品德修養已經可以勝任小司儀之職,我至少可以藉此多多地向他人學習為官的禮儀。”

孔子望望公西華,欲言又止,轉頭再問曾晳。

曾晳說:“我想我的生活應該是這樣的。當暮春三月之時,穿上春天的衣服,陪著五六位成年人、六七個小孩子到郊外踏青,來到沂水旁看雲觀天,到沂水裡洗澡,然後在舞雩臺上吹吹風,一路歡笑,踏歌盡興而歸。”

孔子長嘆一聲,說:“曾晳的主張正合我的本意啊!”

學生們相互看看,莫名其妙。

哲理點撥:曾晳講的生活方式是一種任性率真的生活方式。

為人處世,當時時自律,然而自律並不等於屈己,並不等於讓人違心地去做自己不願意做的事,更不是自我壓抑,虛偽造作,而應時時處處順應個性,無拘無束的展現真我。

歷史小故事 篇24

春秋時期,有一次,楚國令尹子佩請楚莊王赴宴,他爽快地答應了。子佩在京臺將宴會準備就緒,就是不見楚莊王駕臨。

第二天子佩拜見楚莊王,詢問他不來赴宴的原因。楚莊王對他說:“我聽說你在京臺擺下盛宴。京臺這地方,向南可以看見料山,腳下正對著方皇之水,左面是長江,右邊是淮河,到了那裡,人會快活得忘記了死的痛苦。像我這樣德性淺薄的人,難以承受如此的快樂。我怕自己會沉迷於此,流連忘返,耽誤治理國家的大事,所以改變初衷,決定不來赴宴了。”

哲理點撥:古往今來,凡成大事者,必有強烈的慾望,有慾望並不可怕,關鍵是不要被慾望牽著鼻子走。如果你不能主宰自己的慾望,那麼,你最好遠離那些令你迷惑的物件。

歷史小故事 篇25

唐伯虎潛心學畫

唐伯虎是明朝著名的畫家和文學家,小時候在畫畫的方面顯示了超人的才華。唐伯虎拜師,拜在大畫家沈周的門下,學習自然更加刻苦勤奮,掌握繪畫技藝很快,深受沈周的稱讚。

不料,由於沈周的稱讚,這次使一向謙虛的唐伯虎也漸漸地產生了自滿的情緒,沈周看在眼中,記在心裡,一次吃飯,沈周讓唐伯虎去開窗戶,唐伯虎發現自己手下的窗戶竟是老師沈周的一幅畫,唐伯虎非常慚愧,從此潛心學畫。

萬斯同閉門苦讀

清朝初期的著名學者、史學家萬斯同參與編撰了我國重要史書《二十四史》。但萬斯同小的時候也是一個頑皮的孩子。萬斯同由於貪玩,在賓客們面前丟了面子,從而遭到了賓客們的批評。

萬斯同惱怒之下,掀翻了賓客們的桌子,被父親關到了書屋裡。萬斯同從生氣、厭惡讀書,到閉門思過,並從《茶經》中受到啟發,開始用心讀書。轉眼一年多過去了,萬斯同在書屋中讀了很多書,父親原諒了兒子,而萬斯同也明白了父親的良苦用心。萬斯同經過長期的勤學苦讀,終於成為一位通曉歷史遍覽群書的著名學者,並參與了《二十四史》之《明史》的編修工作。

陸羽棄佛從文

唐朝著名學者陸羽,從小是個孤兒,被智積禪師撫養長大。陸羽雖身在廟中,卻不願終日誦經唸佛,而是喜歡吟讀詩書。陸羽執意下山求學,遭到了禪師的反對。禪師為了給陸羽出難題,同時也是為了更好地教育他,便叫他學習沖茶。

在鑽研茶藝的過程中,陸羽碰到了一位好心的老婆婆,不僅學會了複雜的沖茶的技巧,更學會了不少讀書和做人的道理。當陸羽最終將一杯熱氣騰騰的苦丁茶端到禪師面前時,禪師終於答應了他下山讀書的要求。後來,陸羽撰寫了廣為流傳的《茶經》,把中國的茶藝文化發揚光大!

陳平忍辱苦讀書

陳平西漢名相,少時家貧,與哥哥相依為命,為了秉承父命,光耀門庭,不事生產,閉門讀書,卻為大嫂所不容,為了消弭兄嫂的矛盾,面對一再羞辱,隱忍不發,隨著大嫂的變本加厲,終於忍無可忍,出走離家,欲浪跡天涯,被哥哥追回後,又不計前嫌,阻兄休嫂,在當地傳為美談。終有一老著,慕名前來,免費收徒授課,學成後,輔佐劉邦,成就了一番霸業。

少年包拯學斷案

包拯包青天,自幼聰穎,勤學好問,尤喜推理斷案,其家父與知縣交往密切,包拯從小耳濡目染,學會了不少的斷案知識,尤其在焚廟殺僧一案中,包拯根據現場的蛛絲馬跡,剝繭抽絲,排查出犯罪嫌疑人後,又假扮閻王,審清事實真相,協助知縣緝拿兇手,為民除害。他努力學習律法刑理知識,為長大以後斷案如神,為民伸冤,打下了深厚的知識基礎。

歷史小故事 篇26

孫臏小時候聰明厚道,再加上學習勤奮刻苦,老師鬼谷子十分器重他。一天,鬼谷子對眾弟子說:“我夜間討厭聽到老鼠的聲音,你們輪流值班,替我驅趕老鼠。”時間一長,徒弟們都開始偷懶,唯有孫臏始終一絲不苟地為老師值夜。鬼谷子看在眼裡,喜在心頭。一天夜裡,又輪到孫臏值班了,鬼谷子將他叫到跟前,從枕下取出一卷文書,對他說:“這是你的祖先孫武留下的《孫子兵法》十三篇,都交給你了。”於是,孫臏日夜研習,三日之後就能背誦無誤、對答如流。鬼谷子又驚又喜,感嘆道:“你能如此用心,你的祖先孫武先生後繼有人了!”

歷史小故事 篇27

孫臏初到魏國時,魏王想考察一下他和龐涓誰本事大。一次,魏王坐在寶座上,對孫臏和龐涓說:“你們有什麼辦法讓我從寶座上下來嗎?”

龐涓說:“可在大王座位下生起火來?”魏王說:“不行。”

孫臏說:“大王坐在上面嘛,我是沒有辦法讓大王下來的。不過,大王如果是在下面,我卻有辦法讓大王坐上去。”

魏王聽了,就從座位上走了下來說:“我倒要看看你有什麼辦法讓我坐上去。”

周圍的大臣一時沒有反應過來,也都嘲笑孫臏不自量力,等著看他的洋相呢。這時候,孫臏卻哈哈大笑起來,說:“我雖然無法讓大王坐上去,卻已經讓大王從座位上下來了。”

這時,大家才恍然大悟,對孫臏的智慧連連稱讚,可龐涓卻更加嫉妒孫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