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中元節

中元節吃什麼傳統食物

中元節吃什麼傳統食物

中元節也有屬於這個節日的美食,有人為了辟邪而吃,有人為了祈福而吃。就讓我們看看在中元節這天,我們應該吃些什麼?

1、吃瀨粉

在中元節那天,東莞有吃瀨粉的習俗,而且幾乎在整個東莞都通用。當然,不同片區,吃瀨粉的方法還是有所不同的。瀨粉,是東莞人壽宴的傳統食品,寓意長長久久,多福多壽。

東莞最出名是燒鵝瀨。燒鵝瀨,最講究的是一鍋美味的高湯,那得用整隻雞、大塊肉、大塊骨,加許多特種藥材和香料熬製。吃的時候,將瀨粉在熱水中燙一燙放入碗中,然後加上一大勺高湯,粉面再鋪上一層皮脆肉嫩的燒鵝。

2、蒸麵羊

舊京及華北地區的農村,民間流行七月十五由外祖父、舅舅給小外甥送活羊的習俗。傳說此風俗與沉香劈山救母的傳說有關。沉香劈山救母后,要追殺虐待其母的舅舅二郎神,二郎神為重修兄妹之好和舅甥之誼,每年的.七月十五都要給沉香送一對活羊,據說這是取二郎神和沉香之母“楊”姓的諧音,以重結兩家之好。從此民間留下了舅舅送活羊的習俗,後來逐漸演變為送一對面羊。

這一民俗的另一說法是,母親為出嫁的閨女用白麵塑一雙羊,當然還要蒸熟,而且羊頭還要纏掛上紅布條。孃家要組成一支小型送羊隊伍到新姑爺家,由新姑爺動手切開面羊,並將切下的第一塊用紅繩拴掛在客廳中,這塊“面羊肉”等到第二年的七月十五送來新面羊時才能取下來。這其中的講究是“陳羊見新羊,年年有餘糧。”新姑爺切完羊後,要吃羊頭,出嫁的閨女則吃羊腳,其他的分送男方長輩鄰里,以表和和美美,共享喜慶吉祥。

3、吃花饃

七月十五節前,民間婦女盛行麵塑活動,晉北地區最烈。一家蒸花饃,四鄰來幫忙。首先根據家庭實有人數,給每個人先捏一個大花饃。

送給小輩的花饃要捏成平型,稱為面羊,取意羊羔吃奶雙膝下跪,希望小輩不要忘記父母的養育之恩;送給老輩的花饃要捏成人型,稱為麵人,意喻兒孫滿堂,福壽雙全;送給平輩的花饃,要捏成魚型,稱為面魚,意喻連年有餘。

4、吃鴨

農曆七月十五中元節這天,全國很多地方都會選擇吃鴨子。為什麼呢?原來“鴨”就是“壓”,取其諧音,吃鴨子是為了壓住鬼魂。況且雞爪呈耙狀,易把鬼的衣服抓掉(大概怕積下惡怨,不肯回到原處),所以選腳掌扁平的鴨子也在情理之中了。東莞人一般會吃蓮藕煲鴨。

中元節吃鴨是因為傳說去世的祖先會在中元節這一天回家探親,要過奈何橋,但沒有船過不了。於是,活著的人要送些鴨子下去,好讓鴨子游泳載他們回來,久而久之,也就形成了傳統,一到鬼節就吃鴨子。

5、吃扁食

在江蘇省的東縣鄉,很多鄉民在中元節當天都會吃扁食(一種以麵粉和糖作成畚箕形的食品)。現在也有人把扁食叫做餃子,其實扁食和餃子大不相同。扁食和餃子的區別,首先在皮,其次在餡。

以皮而論,餃子皮較厚,而扁食皮薄如蟬翼,晶瑩剔透。餃子餡少,小到只有大拇指那麼點,因此餃子的個頭也比較小,一碗餃子雖說也有十多個,但在碗中卻只佔到三分之一,其餘全是湯,並且餃子的餡較為單一,多為豬肉加些素菜和調料。而扁食就大不一樣了,不僅肉類、菜類均可入餡,連雞、鴨、魚、蟹、饊子、嫩黃豆等等都可入餡,且特別講究搭配,雞脯配芹菜,豬肉配薺菜,雞蛋配韭菜等等。

6、吃“餃餅”

在浙江省台州市的天台,中元節他們會吃“餃餅”,一種類似於春捲的食物。相傳,餃餅筒是濟公所留下來的:濟公在國清寺為僧時,見每一餐都剩下許多菜,覺得很浪費,就把這些菜裹在糊拉汰皮裡供下一餐再食用,這種做法受到了眾僧的喜愛,便流傳至民間。

製作餃餅筒,要先將餡炒好放在一邊備用。常見的餡有豬肉、豬肝、雞蛋絲、豆腐皮、冬筍、豆麵、芹菜、豆芽、海帶、魚乾等。再將事先準備好的麵粉往“鏊”上糊,糊成一張薄薄圓形的皮(糊拉汰皮)。最後將食材按順序裹在糊拉汰皮裡,要做到不能裹得太“胖”,也不能裹得太“瘦”,否則就不好看了。餃餅筒包好了也要放在“鏊”上煎一煎,一直要煎到外表皮呈金黃色並油光發亮。

另外,在山東的獨陵縣,中元節被當地人稱為“掐嘴節”,家家都有吃粗茶淡飯的習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