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歷史

高一歷史必修二知識點總結

高一歷史必修二知識點總結

總結是事後對某一階段的學習或工作情況作加以回顧檢查並分析評價的書面材料,它可以幫助我們總結以往思想,發揚成績,是時候寫一份總結了。那麼總結應該包括什麼內容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高一歷史必修二知識點總結,歡迎閱讀與收藏。

高一歷史必修二知識點總結1

一、第一次工業革命(18世界60年代——19世紀中期)

1、英國首先發生工業革命的原因:

(1)前提:資產階級統治的確立。

(2)條件:

①資金:透過國內圈地運動及海外的殖民擴張、黑奴貿易、海外貿易積累了大量資金。

②勞動力:圈地運動使得大批失去土地的農民成為自由勞動力。

③技術:工場手工業時期積累了大量的技術基礎

④市場:英國海外市場日益擴大,工場手工業時期的商品生產已無法滿市場的需要。(直接原因)

2、英國工業革命的成就

首先開始的領域:棉紡織業

第一次工業革命使人類進入了“蒸汽時代”:英國、瓦特、改良蒸氣機。

交通運輸業新的發明有:1807年,美國人富爾頓發明了輪船;1814年,英國人史蒂芬孫發明蒸汽機車(火車)。

3、英國工業革命的影響

(1)經濟上:工業革命極大的提高了社會生產力,使英國成為“世界工廠”和世界第一工業強國。加快了城市化程序。

(2)政治上:鞏固了資產階級的統治,使社會分裂成兩大對立的階級——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由此促進工人運動的興起。

(3)生產方式上:客觀上傳播了先進的生產技術和生產方式,猛烈衝擊了當地的舊思想舊制度。

(4)思想文化上:促進了科學教育事業的發展,也促進了科學共產主義的誕生。

(5)世界格局上: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聯絡,確立了資產階級對世界的統治,東方從屬於西方,促使了資本主義市場的初步形成和逐步成熟。

4、資本主義世界市場

(1)形成過程:

世界市場程序時間推動因素主要途徑

初具雛形新航路開闢後新航路的開闢殖民擴張和掠奪

初步形成19世紀中期第一次工業革命以炮艦開路行不平等貿易

最終形成20世紀初第二次工業革命瓜分世界

(2)初步形成的標誌:日本的“開國”、澳大利亞成為英國的殖民地和中國的“門戶開放”。

(3)逐漸成熟標誌:國際經濟交流基本準則的確立。

二、第二次工業革命(19世紀70年代——20世紀初)

1、中心:美國和德國。

2、主要成就:1866年德國西門子發明第一臺大功率發電機。(開始的標誌)

電動機、電燈、電車、電話、電影放映機等問世,人類進入“電氣時代”。

新的交通工具:汽車和飛機(內燃機驅動)。

3、特點(與第一次工業革命比)

(1)科學和技術緊密結合。

(2)速度快,範圍廣,規模大,多國同時進行。

(3)一些國家兩次工業革命交叉進行。

(4)經濟結構:從重工業開始。

4、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影響:促進生產力發展:使人類進入了電氣時代和鋼鐵時代。壟斷組織(實質:資本主義生產關係的區域性調整。)的形成;資本主義世界體系最終建立。

5、第一次工業革命中出現的新興行業:棉紡織業、機器製造業、交通運輸業

第二次工業革命中出現的新興行業:電力工業、電氣產品製造業、石油工業、汽車工業等。

6、世界一體化趨勢(19世紀末20世紀初)根本原因:第二次工業革命的開展。對一體化趨勢的評價,有利有弊。

高一歷史必修二知識點總結2

1、當今世界經濟發展的趨勢及世界經濟關係格局呈現的特點、趨勢產生的原因和趨勢之間的關係

(1)趨勢:經濟區域集團化和經濟全球化。

特點:世界經濟格局多極化。

(2)主要原因:第三次科技革命,使生產力大大提高。

(3)關係:

①世界經濟區域集團化是經濟全球化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

②經濟區域集團化為經濟全球化提供了經驗和條件,並加強了全球經濟的依賴關係;

③經濟區域集團化一定程度上又阻礙了經濟全球化;

④總之,兩者之間主要是相互促進、相互依賴、並行發展。

2、歐洲走向聯合的原因

第一,漸入“黃金時代”的歐洲人民從慘痛的歷史教訓與嚴酷現實中不約而同地得出這樣的結論:為了使歐洲擺脫血腥衝突的威脅,緩和民族仇恨,防止歷史悲劇的重演,必須重新組織歐洲的經濟、社會與政治生活。

第二,二戰後,美國、蘇聯勢力在歐洲的影響急劇擴大,歐洲各國的政治和經濟地位下降,只有聯合,才能重新樹立歐洲的新形象。

第三,隨著科技和生產的發展,國際競爭越來越激烈,而西歐地區國家林立,存在著國內市場狹小和生產資源短缺的問題,只有走向聯合,才能做到優勢互補,才能有利於各國的共同發展。

第四,歐洲有著共同的文化遺產和心理認同感。

高一歷史必修二知識點總結3

發達的古代農業

一、古代農業耕作方式演變

(1)刀耕火種(原始農業)

(2)石器鋤耕(耒耜)

(3)鐵犁牛耕:春秋出現,漢代後,鐵犁牛耕成為傳統農業的主要耕作方式。

二、農業的精耕細作

生產工具:春秋戰國—鐵犁;西漢—耦犁、耬車(播種工具);隋唐—曲轅犁耕作方法:春秋戰國—壟作法(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耕作方法);西漢—代田法水利工程:都江堰(戰國);漕渠、白渠、龍首渠(漢)

灌溉工具:翻車(三國)、筒車(唐朝)、高轉筒車(宋朝)、風力水車(明清)

三、男耕女織的小農經濟

時間:春秋戰國

原因:

①春秋戰國時期,鐵農具的出現和牛耕的普及,提高了生產力。(根本原因)

②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確立

特點:

①以家庭為生產單位

②農業和家庭手工業相結合

③是一種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地位:小農經濟在中國封建經濟中佔據主導地位,是中國傳統農業社會生產的基本模式。

評價:積極

①提高農民生產的積極性

②為我國農業的精耕細作做出了貢獻消極

①小農經濟比較脆弱,容易破產

②是我國封建社會繁榮的原因,也是中國封建社會發展緩慢和長期延續的重要原因

高一歷史必修二知識點總結4

一、古代中國經濟的基本結構與特點

1、知道古代中國農業的從刀耕火種到鐵犁牛耕的農業耕作方式的變革,知道都江堰、翻車、筒車;知道古代土地制度;瞭解古代中國農業經濟的基本特點。(1、4課)

(1)耕作方式:原始社會的主要耕作方法是刀耕火種。春秋戰國時期開始使用鐵農具和牛耕。漢以後鐵犁牛耕成為我國傳統農業的主要耕作方式。隋唐時期,江東地區出現曲轅犁。至此,我國耕犁已相當完善。

(2)水利灌溉:我國古代一直很重視農業灌溉,的水利工程有戰國時期的都江堰。人們還創制和改進了農業灌溉工具,如曹魏時的翻車、唐朝時創制的筒車。

(3)土地制度:奴隸社會一切土地屬於國家,這種土地國有制度被稱為“井田制”。戰國時期商鞅變法確立封建土地私有制。北魏至唐朝前期,政府實行均田制,限制土地買賣。

(4)古代中國農業經濟的基本特點:獨立發展,自成體系;精耕細作;自給自足。

2、列舉紡織、冶金、陶瓷等手工業發展的基本史實,認識古代中國手工業發展的特徵。(2課)

(1)紡織業:距今四五千年,我國已養蠶並有了絲織品。西周能生產斜紋提花織物。唐朝吸收了波斯的織法和風格。緞是清朝絲織品的代表。元朝時,民間棉紡能手黃道婆推廣先進的棉紡織技術。

(2)冶金業:商周時代青銅鑄造進入繁榮時期。西周晚期中國已有鐵器。東漢杜詩發明的水利鼓風冶鐵工具。南北朝的灌鋼法等,使中國的鋼鐵技術世界,極大提高了生產力水平。

(3)陶瓷業:商朝已燒製出原始瓷器。唐朝形成南青北白兩大制瓷系統。宋朝出現了五大名窯。明清時期,青花器、彩瓷、琺琅彩爭奇鬥豔。江西景德鎮是的瓷都。

(4)古代中國手工業發展的特徵:

①官營手工業發達、民間手工業、家庭手工業三種經營形態並存。

②地域分佈廣泛,生產規模巨大,分工細,產品種類多,生產技術先進。

③長期於世界,產品遠銷歐亞非地區,廣受讚譽。

高一歷史必修二知識點總結5

一、從刀耕火種到鐵犁牛耕

1、原始農業的產生:“刀耕火種”、“火耕”

2、距今七八千年前:中國農業進入了“耜耕”或“石器鋤耕”時代

3、春秋戰國時期:鐵犁牛耕,中國古代農業的傳統耕作方式形成。

牛耕在春秋末年興起是我國農業技術農用動力的一次革命,目前發現最早的鐵犁具是戰國時期的。漢代已在全國範圍普遍推廣牛耕(二牛抬槓→一牛挽犁),而且耕犁基本定型。

二、土地私有制的確立

①原始社會:土地屬於氏族公社所有,公社成員集體耕種,平均消費。

②奴隸社會(夏商周):土地歸國家所有,實行井田制。

發展過程:盛行(西周)——瓦解(春秋)——廢除(戰國)。

瓦解原因:春秋時期,鐵農具和牛耕的使用(生產力的發展)

③封建社會的土地所有制:

形成:戰國時期,廢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確立封建土地所有制。

三、小農經濟的含義

小農經濟是我國封建社會農業生產的基本模式。它在春秋戰國時期形成,一直延續到中國近代。它以家庭為生產、生活的基本單位,農民佔有少量的生產資料,精耕細作,農業和家庭手工業相結合,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

四、古代中國農業經濟的基本特點:

1、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是中國封建社會農業生產的基本模式。以小農戶個體經營為主,是古代中國農業經濟的基本特點。

2、小農經濟以家庭為生產、生活單位,農業和家庭手工業相結合,在沒有天災、戰亂和苛政干擾的情況下,“男耕女織”式的小農經濟可以使農民勉強自給自足。

3、中國古代的重大文明成就,都是在農業經濟發展基礎上取得的。

4、但是,小農經濟狹小的生產規模和簡單的分工,很難擴大再生產,阻礙了社會分工和交換經濟的發展,到近代以後,它已經成為阻礙生產發展的因素。

五、官營手工業(“工官”制度)

1.“工官”制度始於夏商周,直到明朝前期為止,一直佔據著古代手工業主導地位。

2.定義:從漢武帝時期起,釀酒、煮鹽、冶鐵、鑄錢、鍊銅等最有利可圖的行業,都由政府壟斷。由工官負責生產軍用的兵器和裝備,皇族的生活用品。

3.特點:

⑴官辦手工業代表了當時手工業技術水平的頂峰;

⑵侷限於為帝王貴族服務,產品不流入市場;

⑶行業之間相互隔絕,新技術難以推廣;

⑷技術工藝的傳承也是封閉性的,往往導致失傳;

⑸匠戶沒有人身自由,他們的勞動創造性自然也受到嚴重束縛。

六、列舉古代中國在冶煉、紡織、制瓷等手工業部門的主要成就。

冶煉:

①青銅器鑄造夏商周-春秋(青銅時代)

數量多、種類齊、工藝精、造型生動

司母戊鼎

②冶煉生鐵和鋼發明於春秋時期

春秋-塊鍊鋼;杜詩(東漢)發明水排,提高了生產效率

南北朝-灌鋼法

16世紀前,世界;大大推動生產發展

③燃料煤冶鐵——世界最早,漢代開始,北宋普遍

焦碳冶鐵——南宋末開始,明朝流行

紡織:

①絲織-上古學會養蠶繅絲世界最早

西周絲織工藝突飛猛進,品種日益豐富,花色圖案精美

漢代絲綢遠銷歐洲,中國獲“絲國”稱號(絲綢之路)

唐代私營紡織作坊興起,官營紡織業也有相當大的規模

明清鼎盛時期蘇州、杭州

②棉織-宋末元初棉花向內地傳播,宋代棉花種植及棉紡織技術已經推廣到閩粵等地區

元代黃道婆發明腳踏三錠紡車

元明江蘇松江成為全國棉紡織業中心

明後期棉布成為民眾的主要衣料,棉花種植面積普遍擴大,一些地區出現了具有一定規模的自由勞動力市場。

制瓷:新石器時代開始燒製陶器

商代燒製出原始瓷器(世界最早)

東漢晚期燒製出成熟的青瓷

南北朝燒製出白瓷

隋唐陶瓷工藝臻於成熟,瓷窯遍佈南北,

唐三彩(陶)

唐代制瓷業成為一個獨立的生產部門,瓷器成為人們不可缺少的生活用品,

越窯(青瓷)邢窯(白瓷)

宋代景德鎮成為“瓷都”,出現各具特色的地方瓷窯

清代康熙年間,粉彩瓷器工藝的發明又推進了生產技術的提高,粉彩瓷器燒製技術在雍正時期達到登峰造極的水平。

七、古代中國手工業發展的特點:

1、中國傳統社會長期存在農耕為主兼營副業的自給自足的手工業經濟。

2、從春秋戰國時期開始,官營手工業、民營手工業和家庭手工業就成為古代中國手工業三種主要經營形態,代表中國古代手工業水平的則是官營和專業的私營手工業生產。

3、在漫長的自給自足自然經濟時代,家庭手工業佔有相當的比重。家庭手工業生產對於穩定小農經濟起到一定作用,但技術落後,生產分散,妨礙了市場發育。

八、有關市的發展:

(1)秦代:法律管理商業。

(2)漢代:進行集中貿易的“市”,有專門的管理機構,相當嚴格;

漢代:形成若干全國性商業中心。如:長安和五都——洛陽、邯鄲、臨淄、宛、成都。

(3)六朝:出現草市,但也實行行政管理;

(4)唐代:夜市繁盛草市逐漸演進為地方商業中心;

(5)宋代:“市”突破時空限制,商業活動不再受官吏直接監管。夜市、曉市都很興盛,還有定期廟會集市,宋代:草市配套的飲食服務設施也較完備;

(6)明清:都市中形成繁華的商業區。

九、主要的商業城市與的商幫

1.先秦:商業城市開始興起

2.漢代:長安和“五都”(洛陽、邯鄲、臨淄、宛、成都),以“市”為標誌的全國商業中心形成

3.唐朝:長安、洛陽、廣陵(即後來揚州,當時號稱“雄富冠天下”)

4.宋代:汴京(開封)

5.明清:蘇州(“十萬煙火”,財富“甲於天下”)

商幫的出現(晉商、徽商勢力)

十、古代中國商業發展的特點:

1、中國人很早就學會經商,商業起源很早,並且在不斷地發展;農耕時代的中國商業和商人的命運,與政府的商業政策息息相關。

2、春秋戰國時期,官府控制商業的局面被打破,然而整體看來,古代中國商業發展始終處於封建政府的抑制之下。

3、古代中國的商業發展促進了經濟的進步,商業繁盛促使了古代都會的大量興起。

十一、簡述古代中國執行“重農抑商”政策的基本史實,分析這一政策得以長期推行的原因。

史實:

1、戰國時期:商鞅首倡“重農抑商”政策。

2、漢初:民生凋敝,商人卻囤積牟利。漢高祖嚴禁商人“衣絲乘車”和購置土地,並“重租稅以困辱之”

漢武帝時:實行均輸平準、鹽鐵官營、“算緡”、“告緡”等經濟措施,全面控制工商業。私營工商業者受到沉重打擊,再也無法與國家抗衡。

3、中唐以來:重農抑商政策有了某種鬆動。朝廷對海外貿易的鼓勵以及官商分利政策的實行,使商人地位得以提高

4、明清時期:朝廷昧於商品經濟日益發展的大勢,依然堅持抑商政策並實行閉關,阻礙了資本主義萌芽的成長,導致中國被遠遠甩在世界工業文明潮流的後面。

原因:

①中國古代社會的經濟基礎是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農業又是古代決定性的生產部門,直接關係國家興衰和人民生計

②鞏固封建統治的.需要,農業和小農經濟是國家賦稅和徭役徵派的主要承擔者。

(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關係)

十二、如何評價“重農抑商”政策對中國歷史發展的影響?

1、“重農抑商”政策是為了維護專制主義國家政權的經濟基礎,也有安定人心的政治文化方面的考慮。

2、但是,明清時期的抑商政策,不僅阻礙工商業發展,社會經濟活力受到壓抑,而且強化了自然經濟,使之遲遲難以瓦解,新的經濟因素和生產方式的萌芽長期得不到正常發育,資本主義萌芽發展非常緩慢。

3、“重農抑商”政策,雖然不能完全遏制民間商品經濟的發展,但它導致中國被遠遠甩在世界工業文明潮流的後面。

從根本上說,“重農”是正確的,但不能把“農業”和“商業”長期放在對立面。

十三、明清為什麼要實行“海禁”政策?如何評價“海禁”政策對中國歷史發展的影響?

海禁含義:明清王朝禁止中國人赴海外經商和限制外國商人到中國進行貿易的政策稱為“海禁”。

原因:

①明初主要是擔心流亡海上的敵對勢力勾結倭寇危及明朝的統治

②清初主要是為了對付東南沿海人民的抗清鬥爭

③後來,清政府一方面為防範“外夷”侵犯,另一方面認為天朝上國無所不有,不需與外國交流。

評價:消極作用佔主流地位。使中國日益脫離世界發展大勢,堵塞了給中國近代科學技術和經濟發展提供外部刺激的渠道,失去了利用國際貿易的優勢地位開闢海外市場、刺激資本擴張、推進工業化的契機。

高一歷史必修二知識點總結6

古代農業

1、耕作方式——鐵犁牛耕

①春秋戰國時期,開始使用鐵農具和牛耕;

②漢以後,鐵犁牛耕成為主要的耕作方式;

③隋唐時期,曲轅犁,耕田工具的定型;

2、基本模式——小農經濟

①形成時間:春秋戰國

②形成原因:

a、鐵犁牛耕的出現,提高了社會生產力;(根本)

b、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確立;

③特點:

a、以家庭為生產、生活單位;

b、與家庭手工業相結合;

c、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

④地位:在古代中國經濟中始終占主導地位;

3、土地制度

①原始社會——土地屬於氏族公社

②奴隸社會(夏商周)——“井田制”(奴隸制土地國有制度)

③封建社會——封建土地私有制

a、春秋,魯國“初稅畝”,實際承認土地私有的合法性;

b、戰國,秦國商鞅變法,以法律形式確立封建土地私有制;

4、農業政策

(1)重農抑商

①開始:戰國商鞅變法

②評價

a、保護農業生產,維護社會穩定,鞏固封建統治;

b、封建社會後期,抑制了工商業的正常發展,阻礙了資本主義萌芽的滋長;

(2)抑制土地兼併

①均田制(北魏—唐)

②“魚鱗圖冊”(明朝,確定土地所有權和徵收賦稅的依據)

高一歷史必修二知識點總結7

一、資本主義萌芽的緩慢發展

1.明朝產生

(1)出現原因:社會生產力和商品經濟的發展

(2)出現地點:江南地區

(3)出現部門:紡織部門

(4)出現標誌:“機戶出資,機工出力”的機房出現(僱傭關係)

2.清朝發展

清代資本主義萌芽繼續發展的表現

(1)手工工場規模擴大

(2)分工更細

(3)僱工數量增多

(4)部門和地區增廣

3.對明清資本主義萌芽的認識

(1)明清資本主義萌芽的出現,代表了中國社會進步發展的總趨勢

(2)資本主義萌芽只出現在少數地區的少數行業當中,是稀疏而又微弱的

(3)資本主義萌芽發展非常緩慢,自然經濟仍佔統治地位

二、“重農抑商”政策

1.首倡商鞅變法,為後來的朝代所推崇。

2.推行的目的:

(1)直接目的:確保賦役的徵派和地租的徵收。

(2)根本目的:鞏固封建統治

3.明清兩代“重農抑商”政策的具體表現

(1)明清兩代繼承傳統的專賣制度。

(2)對民營商業,不斷加徵商稅。

(3)歧視商人,限制商人的社會地位

(4)組建龐大的官營手工業,壓制民營手工業的發展

4.關於對明清“重農抑商”政策的評價

(1)積極作用:重視農業保護了農業生產和小農經濟,促進了農業的發展。

(2)消極作用:阻礙了工商業的發展妨礙了國內市場的擴大,違背了歷史潮流。

三、“海禁”與“閉關鎖國”

1.“海禁”的直接原因:擔心流亡海上的敵對勢力勾結倭寇,危及明朝的統治

2.“海禁”的表現

民間貿易:明初實行“海禁”,禁止民間貿易;明中後期重開“海禁”允許民間貿易

官方貿易:積極開展官方貿易,官方貿易一直不斷

3.“閉關鎖國”的含義:嚴格限制對外貿易

4.“閉關鎖國”的直接原因:為了對付東南沿海人民的抗清鬥爭

5.“閉關鎖國”的表現:清代初年,厲行海禁、遷界,海外貿易陷入停頓;康熙晚期,禁止商人前往南洋貿易;乾隆開廣州通商,特許“十三行”經營管理對外貿易

實行“重農抑商”、“閉關鎖國”的根本原因:自然經濟

高一歷史必修二知識點總結8

第一單元古代中國經濟的基本結構與特點

古代農業

1、耕作方式——鐵犁牛耕

①春秋戰國時期,開始使用鐵農具和牛耕;

②漢以後,鐵犁牛耕成為主要的耕作方式;

③隋唐時期,曲轅犁,耕田工具的定型;

2、基本模式——小農經濟

①形成時間:春秋戰國

②形成原因:

a、鐵犁牛耕的出現,提高了社會生產力;(根本)

b、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確立;

③特點:

a、以家庭為生產、生活單位;

b、與家庭手工業相結合;

c、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

④地位:在古代中國經濟中始終占主導地位;

3、土地制度

①原始社會——土地屬於氏族公社

②奴隸社會(夏商周)——“井田制”(奴隸制土地國有制度)

③封建社會——封建土地私有制

a、春秋,魯國“初稅畝”,實際承認土地私有的合法性;

b、戰國,秦國商鞅變法,以法律形式確立封建土地私有制;

4、農業政策

(1)重農抑商

①開始:戰國商鞅變法

②評價

a、保護農業生產,維護社會穩定,鞏固封建統治;

b、封建社會後期,抑制了工商業的正常發展,阻礙了資本主義萌芽的滋長;

(2)抑制土地兼併

①均田制(北魏—唐)

②“魚鱗圖冊”(明朝,確定土地所有權和徵收賦稅的依據)

古代手工業

分類特點

官營手工業地位成就

①由政府直接經營,集中大作坊

②產品不計成本,不流通,供皇帝使用在明中期以前,在手工業中一直占主導地位冶鐵:東漢的水排;南北朝的灌鋼法;

制瓷

絲織:明清時進入鼎盛時期;

民間手工業

①由民間私人經營

②產品供民間消費明中葉以後,超過官營手工業,占主導地位明中後期,出現資本主義萌芽家庭手工業產品用來交納賦稅和家庭消費農戶的副業

資本主義萌芽的出現

①時間:明朝中後期,江南一些民營手工業中;

②原因:社會生產力和商品經濟的發展;

③標誌:“機戶出資,機工出力,計日取值”

④本質特徵:資本主義性質的僱傭關係;

古代商業(商品經濟)

時期發展狀況表現

春秋戰國商業繁榮官府控制商業的局面被打破

秦漢發展艱難開始重農抑商

隋唐商業發展農村集市貿易發展;櫃坊、飛錢問世;“揚一益二”;外貿港口廣州

兩宋空前繁榮交子;商稅成為主要財源;市的發展打破時間、空間的限制;出現商業名鎮;話本、詞的盛行;《清明上河圖》

元商業繁榮國際商業大都會:大都;天下第一大港:泉州

明清城鎮商業繁榮農副產品大量成為商品;長途販運貿易;著名商幫:晉商、徽商 海禁、閉關鎖國政策

①時間:明清時期

②原因:

a、明初為防患倭寇;

b、清初為對付東南沿海的抗清鬥爭;

c、清政府認為無需同外國進行貿易;

③評價

a、妨礙了海外市場的開拓,抑制了資本的原始積累,阻礙了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

b、隔絕了中國與外界的聯絡,使中國落後於世界潮流

第三單元近代中國經濟結構的變動與資本主義的曲折發展

近代中國經濟結構的變動

①原因:外國資本主義的入侵

②表現

a、自然經濟逐漸解體

b、近代企業的誕生(洋務運動)

c、民族資本主義的誕生(19c60、70d) 民族資本主義的曲折發展

③發展歷程(見以前的講義)

④特點

a、資金少,規模小,技術力量薄弱;

b、地區分佈不平衡,主要分佈於東南沿海地區;

c、行業分佈不平衡,主要集中在輕工業,始終沒有形成完整的工業體系;

⑤阻礙因素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性質決定民族資本主義在其發展過程中必然受到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的壓迫;

⑥啟示:

a、實業救國的道路行不通

b、民族獨立是國家富強的前提;

第四單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道路

過渡時期(1949—1956,發展生產力與改革生產關係並舉)

①國民經濟的恢復(1949—1952)

②三大改造(1953—1956)

a、內容:對農業、手工業、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私有制——公有制

b、意義:建立社會主義經濟體系,正式進入社會主義;

③一五計劃(1953—1957):為社會主義工業化奠定了初步的基礎;

十年探索時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時期,1956—1966)

①中共八大1956:對主要矛盾、主要任務的正確分析;

②八大二次會議1958:提出社會主義建設總路線

③1958:違背了客觀經濟規律;

④人民公社化運動1958:超越了生產力發展水平;

⑤八字方針1961

a、背景:人民公社化引起嚴重的經濟困難

b、內容:調整、鞏固、充實、提高

c、意義:國民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

文革時期(1966—1976)

1971年、1975年周恩來、鄧小平對國民經濟進行整頓,促進了經濟的恢復和發展;

改革開放時期(1978—今)

1、十一屆三中全會1978

2、經濟體制改革

①內容:

a、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1978四川、安徽)

b、城市:國企改革,增強企業活力1984

②目標: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a、1992年初,鄧小平“南方談話”,提出要搞好社會主義的市場經濟;

b、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提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c、1993年,中共十四屆三中全會,確立了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基本框架

d、1997年,中共十五大提出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

3、對外開放

a、經濟特區——沿海開放城市——沿海開放區——內地

b、多層次——全方位——寬領域

改革開放的階段

①十一屆三中全會成為實行改革開放和開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起點;

②鄧小平的“南方談話”和黨的十四大成為我國社會主義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進入新階段的標誌;③上海浦東的開發和開放成為中國90年代改革開放的重點和標誌;

第五單元中國近現代社會生活的變遷

原因

①外國資本主義的入侵

②新中國的成立

③改革開放

表現(見以前的講義)

①物質生活

a、衣食住行

b、交通、通訊工具

c、大眾傳媒——四大媒介

②社會習俗

a、辛亥革命,改變封建陋習(如廢止纏足、剪辮易服、互稱同志、握手等)

b、改革開放,出現新的生活時尚(環保、講究衛生、旅遊等)

第二單元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形成和發展

形成和發展歷程

1、新航路開闢——雛形開始出現

①根本原因:西歐商品經濟的發展,出現資本主義萌芽;

②過程

③影響

A、對世界

a、世界日益成為一個整體;

b、以西歐為中心的世界市場的雛形開始出現;

B、對歐洲

a、引發商業革命,貿易中心由地中海沿岸轉移到大西洋沿岸;

b、加速了歐洲封建制度的解體,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展;

2、早期的殖民擴張——進一步擴張

3、第一次工業革命——基本形成

4、第二次工業革命——最終確立

時間特點生產組織形式的變化交通工具的革新

第一次工業革命18c60d-19c中期手工工場工匠技術積累工廠火車、輪船

第二次工業革命19c中後期-19c末20c初科學理論與技術相結合壟斷組織

形成途徑——資本主義國家對外侵略和擴張

第六單元世界資本主義經濟政策的調整

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1929年——1933年)

1、原因

①根本原因:資本主義制度的基本矛盾;

②直接原因:生產和銷售之間的矛盾加劇;

2、表現:股市崩潰、銀行倒閉、企業破產、農產品價格猛跌、失業人數激增

3、特點:

①波及範圍廣

②持續時間長

③破壞特別大

4、影響

①加劇了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的社會危機;

②加劇了資本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

③加劇了資本主義國家與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矛盾;

羅斯福新政

1、背景

2、內容

(1)金融

①令銀行暫時休業整頓,逐步恢復銀行信用;

②放棄金本位制,實行美元貶值,刺激出口;

③擴大聯邦儲備委員會的權力;

④管制證券業

(2)工業

①加強對工業的計劃指導,透過《全國工業復興法》,將生產的各個環節置於國家監督之下;

②調整企業關係和勞資關係;

(3)農業

①成立農業調整署,用行政手段調整農業政策;

②為減耕減產的農民提供補貼,調整農產品結構,提高並穩定農產品價格;

(4)社會福利

汽車、飛機

①建立聯邦救濟署,發放緊急救濟金;

②加強社會保障措施,為弱勢群體提供社會保障;

③推行“以工代賑”,興辦公共工程,增加就業,刺激消費;

(5)社會立法

①《全國勞工關係法》,使工人有權組織工會;

②成立全國勞工關係委員會,保障工人的基本權利;

③“社會保險法”

3、實質:

不促動資本主義制度的情況下,對資本主義生產關係進行區域性調整,加強國家對經濟生活和政治生活的干預;

4、特色:採用國家干預經濟的模式應對危機,其應對措施基本以立法的形式出現;

5、影響

(1)對美國

①使美國經濟逐漸走出低谷;

②在一定程度上緩和了美國的社會矛盾,使美國避免走上法西斯道路;

(2)對世界

①開創國家干預經濟的發展模式;

②資本主義告別“自由放任”政策的時代,進入國家壟斷資本主義時期;

戰後資本主義的新變化

①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發展(最主要)

②建立“福利國家”

③第三產業的興起

④新經濟的出現 戰後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

時期背景措施結果

二戰結束—20c70d初戰後經濟殘破,欲恢復經濟國家干預經濟經濟快速發展,“黃金時期”

20c70d初出現“滯漲”現象減少國家干預20c80d經濟恢復和發展

第七單元蘇聯的社會主義建設(兩個政策、一種模式、三次改革)

“戰時共產主義”(1918—1920)

1、背景①國內外敵對勢力企圖扼殺新生的蘇維埃政權;

②糧食嚴重缺乏,經濟極端困難;

2、目的:為了集中全國的物力、財力,支援國內戰爭;

3、主要內容

①農業:實行餘糧收集制;

②工業:大中小企業全面國有化;

③商業:取消自由貿易;

④分配:實行義務勞動制和實物配給制;

4、評價

①積極:在特殊的歷史條件下,保障了蘇維埃政權在軍事上的勝利;

②消極:損害了農民的利益,不利於生產的發展,違背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不是一條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正確道路;

新經濟政策(1921—1924)

1、背景

(1)連年戰爭使國民經濟遭到嚴重破壞;

(2)“戰時共產主義”政策的繼續實施,引發了經濟和政治危機;(必要性)

2、內容

①農業:以農業稅代替餘糧收集制;

②工業:解除中小企業的國有化,允許私人開辦小企業;

③商業:允許自由貿易,恢復貨幣流通和商品交換;

④分配:廢除實物分配製,實行按勞分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