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讀後感

一個人的村莊讀後感

一個人的村莊讀後感

當閱讀了一本名著後,你心中有什麼感想呢?何不寫一篇讀後感記錄下呢?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一個人的村莊讀後感,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一個人的村莊讀後感1

選擇這本書來寫,是因為與它有過一面之緣,《一個人的村莊》,不像那些所謂的鄉村故事,俗不可耐,令我們這些“城市人”嗤之以鼻,鄉村的都市是淡淡的,死的,活的,都是活的,喜劇,悲劇,正劇,都是人生。一個人的村莊,作者是有多孤獨,是有多浪漫,才選擇到村莊中遁世。

劉亮程即是本書的作者,劉亮程,不是什麼文縐縐學究氣的學者,是個有點拔頂,有點鄉土氣的,樸素到平凡,樸素到不平凡的男人。如果可以強調他的性別,有的人可能會覺得俗氣,但是不然,就是這樣的男人,才能將泥土的芬芳融進他的靈魂深處。

劉亮程,生活在新疆古爾班通古特沙漠邊緣沙灣縣的一個小村莊裡,就是這樣聽起來十分貧瘠的地方,孕育了這樣一個與眾不同,充滿人情味的作家。

說到人情味,有的人不懂,到底什麼是人情味?我說,人情味不是客套的寒暄,不是賣弄的慰問,而是一個人真正的性格人性美。人情味不僅僅是對人的情有味,覺得與動植物交好的人更有人情味,這種人,有愛心,有情趣,有風格,有種由內而外散發的香味,很美哪~你看,他寫狗,他寫貓,他寫驢,甚至是一株小小草,他也能全面的看待,就像看待一個人那樣,就像看待自己的朋友,你的缺點,你的好,你的癖好,你的事,我都記得,統統記得,一清二楚。

如果有這樣一個院子的主人,我也願做那個小小草,就算被風沙吹散了生命也無所謂,你是那樣瞭解我,懂得我,以至於我流下了淚。你一言把我看透,你一點點的說出我的心事,你更對我說你的蒼涼,是一個人的村莊的寂寞,我願意陪伴你一輩子那~

現在浪漫也說了,人情味也結了,而關於孤獨蒼涼的問題,我還沒有說。

《第二輯風中的院門》裡,童年作者的人事,被“劉二之風”吹走了。“劉二之風”,莫不是一種時間之風,周杰倫《東風破》有一句歌詞寫得好,“水向東流,時間怎麼偷”,“劉二之風”偷走了記憶之河裡匆匆流動的人事之美,物是人非,也是蒼涼。“花開就一次成熟,我卻錯過。”亦是《東風破》,異曲同工,我們無法抵擋這種種。

《第三輯家園荒蕪》中,家園荒蕪例外,時間,又是時間,不僅把這人事,更把這變遷中的景緻也摧毀有人常說,因為改變,所以懷念。這句話用在這裡在確切不過了。“故鄉是一個人的羞澀處,也是一個人最大的隱秘。”當“我把故鄉隱藏在身後,單槍匹馬去闖蕩生活”的時候,昔日的黃沙梁沒有變成想象中的樣子,卻是荒蕪了,它比興旺和繁榮都要“更強大,也更深遠地浸透在生活中、靈魂中”。所以,“當家園廢失,我知道所有回家的腳步都已踏踏實實地邁上了虛無之途。”

故而,這蒼涼,當時時間匆匆流失的蒼涼,是一個旅人內心最真實的感受,“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只有這經過時間磨礪的孤獨才如此真實而感人,如此令人沉靜,我們會想,誰沒有這一個人的村莊呢,我們是村莊中的一員過客,再浪漫也有離開的一天,心底的蒼涼,才是自己最能理解的。

劉亮程被譽為是二十世紀中國最後一位散文家,他的《一個人的村莊》其實在某種程度上是鄉土小說和散文詩的結合。這本書所傳達的美學無可挑剔,或許,如果不是一篇紀實文學,而是一篇小說,那麼,這將又是小說中的一個珍品,更是藝術品了。

一個人的村莊讀後感2

日光隨意落,河水任清流。

對於一般人來說,黃沙梁只是一片沒有歷史、無人問津的荒野,而對於劉亮程來說,這是一個世外桃源,一片安謐的淨土,一個屬於他的村莊。

翻開清新淡雅的扉頁,映入眼簾的是乾淨、純粹的文字。在劉亮程的眼中,一切的花草樹木、風雷雨電,大到整個村莊,小到一隻小蟲都是有靈性的存在,在他的筆下,一隻狗不求回報的為人服務,一隻鳥孤獨沙啞地鳴叫然後盤旋離去,彷彿世間萬物都是有生命的,他們在人所不知道的領域,慢慢滋長起來。

在這些原生純樸的文字裡,你可以讀到一種特別的寂寞。是走或留、是喜或愁,年復一年,落不盡的風沙殘酷的颳著,摸摸自己粗糙的臉龐,是這世界改變了我還是我改變了這世界?抑或是我們都在兜兜轉轉中忘了初衷仍舊停留在原地?沒有答案,短暫的一生學不會世界上的一切道理。誰曾意氣風發地走出去,誰又曾猶猶豫豫的留了下來,誰曾想要擋住時間的流逝,誰的堅硬的心卻被鐮刀磨臼得長出了一道道柔軟的皺紋,是劉亮程,是我,也是這世上的所有人。

“狗一老,再無人謀它脫毛的皮,更無人敢問津它多病的肉體,這時的狗很像一位歷經滄桑的老人,世界已拿它沒有辦法,只好撒手,交給時間和命。”“許多事情都一樣,開始乾的人很多,到了最後,便成了某一個人的。”“所謂永恆,就是消磨一件事物的時間完了,但這件事物還在。時間再沒有時間。”

劉亮程的文字吸引人的地方不僅僅在於他那原生態到近乎飄渺的描寫風格,還在於它所透露出的對大自然深邃的思考和深刻的領悟。是的,生活在如此偏僻的一片荒地上的人無疑是寂寞的,可是他卻沒因此自暴自棄,而是用自己細膩寬廣的胸襟包容和發現大自然的千變萬化並樂在其中,寂寞對於他是一種享受,是萬物的饋贈。

在他一個人的村莊中,一切都是平等的。改變一隻麻雀的方向可能是一件大事情,人有時候也可以稍稍通一點驢性。樹的一生本來就要比人遭受更多的風雨,一條路也擁有生命的伊始與終結,甚至連被這個村莊呼進撥出的空氣,也都是有生命的。人生活在這裡,不單單是一個索取者,還要全身心地融入其中,做整個大的輪迴中的一小環,不奢求什麼,也不抱怨什麼,欣賞著這個因自己而改變了些許的村莊,也欣賞著村莊改變了自己的地方。

他的村莊,就好像就是濃濃濃濃的陽光下,一個小土房,幾條看家的狗,幾個老鄰居,自家的畜牲,門前的路,路旁的花,花旁的樹……連帶上自己也是這個村莊的一部分,然後把它們寫下來,關於這個村莊的生生死死,幸福與不幸。

享受這種寂寞是專屬於劉亮程的幸福。讀完他的文字後,在我的心底裡的某個安靜的角落,貌似有什麼東西,正在默默地生長,成熟,衰老,甚至死亡。在那裡,我彷彿聽見了流水的聲音,風吹過的聲音還有落葉的聲音。那像是一段悠揚綿長的音樂,緩緩地演奏著,很纏綿,耐人尋味;那又像是一段人生的音樂,明明很長卻又彷彿很短很短。如黑暗永恆的鎮魂歌,繞樑三日不絕如縷;又如蟄伏一冬破土而出的生命,在經歷了死亡的黑夜後展開了希望的羽翼。

一個人的村莊讀後感3

這幾年我一直沉迷於餘華的作品無法自拔,眼前不斷浮現出的各種悲傷畫面總使我淚流不止,完全使我身處一片死寂之潭。但最近被突然翻到的一本書吸引了注意力,那是一個我從未領略過的世界。

這本書是劉亮程的《一個人的村莊》。

書中的村民都是一樣的勞動、一樣的窮、一樣的作息,村中整年都沒有特別厲害的人,也沒有特別重大的事。作者也時常扛著鐵鍁閒逛,到處亂挖,累了就坐下來休息。晚上困了就自己蓋一間屋子睡下。用一下午的時間去觀察螞蟻搬家,花幾天時間去打探一個自己突然想起的名字,這些都是作者常乾的事。

這本書中是一片真正平等的世界,作者沒有因為自己是人而看低別的生物,就像“我們喜慶的日子,如果有一隻老鼠在哭泣,一隻鳥在傷心流淚,我們的歡樂將是多麼的孤獨和尷尬。”“馬肯定有它自己的事情,馬來到世上肯定不僅是給人拉拉車噹噹坐騎。”同時也有很多與其他動物的換位思考,從它們的角度去陳述“人把它們叫牲口,不知道它們把人叫啥。”“對於驢來說,你的一生無勝利可言,當然也不存在遺憾。”

這本書中所講述的事,沒有祥子那樣的坎坷,沒有保爾·柯察金的堅毅,沒有簡·愛的反抗,更沒有嚴監生的吝嗇與宋鋼的悲哀。那些在很多人眼裡無聊透頂事,在這裡又一次呈現。它呈現的好像是一張上了淡色的白紙,沒有別人筆下的井井有條或色彩分明對比明顯,但它很充實也不凌亂,沒有放過一個角落的為你展現出一幅淡淡的畫。用這種淡淡的畫向你講述作者感受中的村莊。畫中的紋理是一種新的舞動和排列,表達的就是一種新的事情、新的觀點。確實,又有多少人會去想“我是不是在一個地方生活得太久了?土地是不是已經煩我了?道路是否早就厭倦了我的腳印,雖然它還不至於拒絕我走路。”或者覺得一匹馬在某個黑暗角落盯你,它做了一輩子牲口,是不是後悔了,開始揣摩人。對於我,我喜歡這種想法,也喜歡這種思維方式。同為這世界上的生物為什麼要分什麼三類九等,高階動物、低階動物呢?為什麼一定要主觀上去理解、去判定那些生物呢?它們再小也有自己的大腦,它們的大腦裡又會有腦細胞,你有怎樣清楚它想的就一定簡單你想的就一定複雜?我為這種新的思維而著迷。

《一個人的村莊》裡,作者也經常談起他的房子、鄰居們、村民們、牲口們,他津津樂道著那一堵牆,村裡最“閒”的人,一棵老樹,一片麥子,一縷炊煙,偶然間碰到的人,一隻黑雞,一頭驢甚至是一陣風。再平常再無聊的事,他都會以一種平淡又引人入勝的詞句,將我留在他的文章裡,聽著他講一個又一個平淡的故事。我喜歡那種感覺,是一種寧靜、緩慢的感覺讓你不急於去做什麼,不用為滿天的工作而煩躁,內心很平靜,讓你身處焦躁的城市之外,在堆滿線條和色彩的畫卷中找到一片空白得以喘息。它不像餘華寫的故事裡那樣的跌宕起伏,相反它的故事是很平淡沒有波瀾的。

沒有波瀾,是另外一片天地,是我從未見過的,同時它也令我著迷,好像突然在天空中發現一顆發著微光光的星星,既迷人又黯然。

一個人的村莊讀後感4

這本書寫的是詩化的鄉村生活。在如今這樣一個工業和城市文明高度發達的時代裡,作者依然固執地把鄉村作為他靈魂和文筆的棲息之地。他懷著極大的熱情,以史官的姿態記錄下他的村莊和生活裡瑣細的點點滴滴。那樣人間煙火的樸素溫暖,被包裹在不事雕琢的平實語言裡在讀者面前流淌開來,不知不覺間已是沉浸其中而不自知。

包括這本書在內,作者的所有作品都在構建著一個作為世外桃源的鄉村。書中他竭力營建的黃沙梁村並非純淨無瑕的完美樂土,但是其純樸自然的美卻令人心驚。在那裡人與其他生物有著奇特的、近乎平等的和諧,每個生命都有機會在陽光裡自由地揮灑,即使它們之間照樣要有曠日持久的爭奪,有對這個貧瘠世界不滿足的索求。作者筆下人與人、人與自然的關係都是略顯原始的乾淨簡單,他並不諱言村莊生活中的陰暗與慾望,然而他的文字卻讓人依然有能力懷抱對溫暖的信仰。

對於自然,作者的視角是謙卑的。他的文字彷彿就從中生長出來,還帶著陽光和泥土的味道。但是在這些文字的平靜下掩藏著不著痕跡的悲傷,或許它源自作者內省的態度和安靜的孤獨。以《一個人的村莊》為題,這種看不見摸不著的孤獨瀰漫全書,然而正是這樣的孤獨,註定了這本書的深度。孤獨時人們往往耽於思考,同時,進行思考的必要條件就是遠離塵囂的孤獨。在如今這個城市化與工業化一往無前的時代,作者的鄉村就是這滾滾洪流中的微小孤島,守候著這種罕見的、空白而清醒的堅持。

書中的“我”,即全書的貫穿者和敘述者,一直以一個孤獨者的形象出現,試圖真正融入自然卻從未成功。這也難怪,畢竟每個生命都有著屬於自己的、不可理解不可抵達的悲喜。全書中“我”始終是一個閒散的遊蕩者、村落生活的旁觀者,無為而又無奈,無畏而又無聊,淡看生活的無常。“我”並非通達智慧的哲人,只是時常思考的凡人。然而正是這樣的一個凡人引領起了整本書中對生命、對村莊、對許多哲學本原的終極思考,作者的敘事角度令人玩味。

“我”與文中的敘述雖密不可分卻始終存在著某種疏離感,這種疏離感就像“我”與自然界之間的疏離感,雖無限接近卻始終無法抵達。體現在閱讀過程中就是似乎站在雲端之上看人間風雨變遷,雖痛可切膚但實際咫尺天涯,不能完全實現讀者與文字的融合。這也許是作者旁觀者的身份以及潔淨而有節制的敘述風格所造成的,卻也賦予了本書分外深厚的人文底蘊與思考空間,令讀者閱讀時感覺意猶未盡,掩卷後卻又感懷良久、恍如隔世,其興亡之感,令人一唱而三嘆。

關於村莊與傳統生活方式的生存狀況的作品近年來並不少見,同其他作者一樣,本書作者所能夠預想的村莊的未來是流散,是生與死永不停息的更替,是整體的遺忘與湮沒,在這一點上他並沒有盲目地樂觀。可是他依然不遺餘力地完成著對於黃沙梁這個在他筆下重建的村莊的架構,也許他的建構就是為了拆散,他的尋找就是為了告別。本書最後部分以“家園荒蕪”為題,村落依稀,人事已非,草木背井離鄉,故土荒涼。在農村的未來走向尚不可知的今天,作者的村莊不過是萬木叢中一具遠年風乾的標本,透過它,我們看見了那些草長蟲鳴的歲月,也聽盡了他這曲既是呼喚又是告別的輓歌。

讀《一個人的村莊》,需要安靜。

一個人的村莊讀後感5

最先是從《今生今世的證據》這篇課文開始接觸劉亮程。那篇文章極好,極平淡的文字極普通的事物延伸出極廣闊的文思。會不會當一切曾經屬於我和環繞在我身旁的所有物質都消散的時候,我的存在也就那樣變成了不存在……我真的在世界上度過了屬於我的一生麼?全文通讀罷,這樣深刻的疑問在腦海中震盪。還記得,同寢好友在讀了這篇文章後對我深深感慨“這篇文章寫得真好。”

那個時候對劉亮程文風的大致猜測是文風沉重,文章內容應當是多屬哲思。然而《一個人的村莊》中的文章內容勉強可以將其歸屬於哲思,但是和文風沉重是完全沒有一點干係。

劉亮程的每一篇文章可以說是在調侃中衍生,每一篇文章在我看來都總有那麼一點自嘲和嘲他。整本書就好像劉亮程在跟我說話,文字是那樣直白生動,你甚至可以想象在那時他的表情。但只能說是他在跟我說話不是跟我對話。因為整本書的緊湊感和文章間那無以名狀的聯絡都無法令我插一句話。

文章所描寫的事物你一點都不陌生,就在生活中隨處可見。或許這樣說還不妥,文章所描繪的事物極少應當是文章所描繪的事件那樣普通,普通到我們每個人身邊都發生過無數次。我們根本就不會去注意那樣的事件,但是劉亮程卻注意了何止是注意呢。全書由這樣細小的事件組成由不得讓人感慨他難不成是把所有的時候都花在這些瑣碎上了麼。我相信那所有的一切在劉亮程眼中絕不是瑣碎,他將它們視作生活的最真並用心底最柔軟的部分去感知。

隨著所讀篇篇目的增多便發現一個極其明顯的現象便是劉亮程對於自然萬物的態度。蟲子、驢、牛、村口的那棵老樹……等等在他的文章中層出不窮。並且從文字中你絲毫不會覺得這是動物或者植物,你會覺得這些事物和劉亮程生活在一起他們有自己的思想和生活。不是就那樣呆呆的佇立或是無力的過活只有幾個月的生命。這本書給我的最大震撼就是劉亮程真正將天人合一,萬物平等的思想徹底消融和實踐。倘若只是將這種想法掛在嘴邊是無法真正享受到如書中所描繪的那樣世間萬物皆如己出的和諧的。

這還不是劉亮程最令人感到欽佩的,最令人欽佩的是他對於性這一敏感話題的認知。在他的筆下性這一話題出現的頻率已經不能算少了,有時候再搭配上他那如口述般的文字你會覺得這簡直就是他生活中極其普通且不可缺的部分。

這是對人性認知的何等高深境界。他將其作為人的本性完全接納了,不帶一點偏見和偏激。將其視為人固有的本能,你無法迴避你身上所存在的這種慾望那就接受你的身上存在這種東西。接受並且真正認知它,然後控制它。與他這種毫不掩飾的坦蕩相比那些禁慾者是何等的小氣和落後,連自己都無法接受的人又談何去說教和感化他人。

你無法想象一個人可以用那樣獨特的視角去解釋生活中的一切。

最後一點,我無比要提。劉亮程的文字看似像是口述實則完全不然,把你讀過的文章並且做出註釋的地方再細細品讀你會發現其中所蘊含的匠心之深厚。

最是生活見繁華,將自己的一切奉獻給了黃沙梁——劉亮程。

一個人的村莊讀後感6

看這本書斷斷續續看了要一個月,昨夜熬夜將它看完。它適合任何時候讀,閒暇的大段時光仔細品讀,或者只是很短的時間拿來看兩頁,時間或長或短,都能給人以觸動。

喜歡這樣的文字,乾淨。不涉及商業利益,沒有那些浮躁與虛無,只是描寫生我養我村莊中的事,平實樸素,讓人感覺就像踏在泥土上,接著地氣兒心裡有著落不發慌。不矯揉造作,不裝模作樣,只是一個土裡來土裡去的莊稼人絮叨著,同你拉嗑嘮家常。那些淡如白水的語言卻時常讓人深思:哦,原來生活是這樣的。最淺顯的話卻總讓人深思,這就是思想和閱歷的.魅力。

很難寫出一個整體的讀後感。書中的每個章節每個段落時常給人不同的感觸,關於生活的各個方面。看似無關痛癢的平靜敘述,總讓人兀自生髮出許多聯想,覺得那些普通的話也不普通了。說劉亮程是個作家,是個農民,都不假。寫的就是地裡的事兒。院裡牆根下生鏽的鋤頭,發情的牛馬,晚霞下屋頂嫋嫋升起的炊煙,男女在夜幕中的嬉罵,一條泥濘的小路,熟透到掉穗的麥子,一朵沒人注意的野花一棵堅強生長的草,一陣冷徹的風,張三李四王二麻子。看似草芥不值一提的人和事原來均可入詩作畫,讀起來別有一番滋味。

一個人的村莊,像是陶潛的桃花源,像是老子嚮往的小國寡民。清靜無為。

在眾人忙於生計為利益奔走時,你卻不知道在地球的另一個角落裡有一個人生活在那個寧靜的村莊裡,看山坡上一灘草,數地上的螞蟻,看日頭從這邊移到那邊。正如同他自己寫道:“在我們看不見的角角落落裡,我們找不到的那些人,正面對著這樣那樣的一兩件小事,不知不覺地過去了一輩子。連抬頭看一眼天的時間都沒有,更別說地久天長地想念一個人。”

我們不知道這些,不知道別人的生活是怎樣,同樣難以揣摩其他的生靈。

我們不是草,未曾將自己腿腳埋入到土中生長起來,所以不明白一株草是怎樣想的。

我們不是螞蟻或者甲蟲,自以為它們翻過土包是為了找尋食物,自作聰明為它們減少路程,卻見它們又自己爬了回來。

我們不是牆根下的那條老狗,不知在日頭下睡著的它夢見了什麼。

我們能做的只是在一個人的村莊裡安息,犁好自己的一塊地,只管用鋤頭除掉自己田埂上的荒草,種自己的一季莊稼,過自己的日子。

一個人若是能做好這些已經算是完滿。

不追著時間亂跑,不輕易被一陣無名的風颳走,安居在一個人的村莊,幾十年來自家房上的空氣都與眾不同摻了自己的味道,那裡的水土、陽光、空氣都熟悉了,房子裡積攢著長年累月的時光,有黃金般珍貴的細節。在熟悉的地方時光似乎慢下來,想讓人多活一陣子。人在該醒來的時候醒來,在該睡去的時候睡去。藏在家門下面的鑰匙不知去了哪裡,凍壞的骨頭再難以回暖。那些過去的事就讓它隨著風吹到田野裡,不去撿起。

這即是一個人的村莊中的生活。每個人都有這樣的村莊,讓我們習慣在那裡生長的家鄉。在地圖上的某一個角落,在心臟中的一個位置。

我喜歡劉亮程對人這一輩子的規劃:

如果我能活六十歲的話,我用三十年的時間往前走,再用剩下的三十年往回走,這樣一輩子剛好夠用。

一個人的村莊讀後感7

當你感到內心有怨、有憎、有怒、有憂,且揮之不去時,不如坐下來讀一讀劉亮程的《一個人的村莊》。那素樸、深沉的文字,會讓你漸漸平靜。

在許多人眼中,鄉村是貧窮落後、髒亂不堪的,而劉亮程筆下的村莊,彰顯著勃勃生機,洋溢著平和與閒適之美。

“我”是一個平常的人,住在一個小村莊裡,一輩子註定沒有什麼大事可做,只能閒逛。那不如拎一把鐵鍬吧,在村外的野地上轉悠,看哪不順眼就挖兩鍁。誰家玉米地的草長這麼茂盛,鑽進去胡亂地鏟上一會兒。到了秋天,就會有一兩株玉米,鶴立雞群般聳立在一片平庸的玉米地中。“我”沾沾自喜,只因改變了兩株玉米的長勢。

有時候,“我”漫無目的地向前走,相中哪個村莊,就找個無人的院子住下來。在夕陽的餘暉中,點一支菸,猜想自己棄下的房屋,有沒有新的主人?那紅磚下壓著的鑰匙,是否會被放回原處?

“我”無事可做,整日閒逛,像一個永遠在路上的流浪者。

“我”與蟲共眠,對一朵花微笑,猜想驢和狗的心事,收拾好院落恭迎第一場雪,在寂靜中體悟一個村莊的生長……“我”體察萬物的情緒,視萬物為朋友,與萬物和諧相處,“我”是大自然的一分子,與大自然合二為一。

書中很少寫到人,偶有提及,也不過是旁觀而已,使得這份從容與和諧,因為缺乏人的溫暖,而透著孤獨與荒涼。

為什麼沒有人?為什麼沒有人與人之間的溫情?

“一條狗能活到老,真是件不容易的事。太厲害不行,太懦弱不行,不解人意、善解人意了均不行。總之,稍一馬虎便會被人剝了皮、燉了肉。”

“一條沒有主人的狗,一條窮狗,會為一根幹骨頭走村串巷,挨家乞討,備受人世冷暖,最後變得世故,低聲下氣,內心充滿怨恨與感激。感激給過它半嘴餿饃的人,感激沒有用土塊追打過它的人,感激垃圾堆中有一點飯渣的那戶人。感激到最後就沒有了狗性,沒有一丁點怨恨,有怨也再不吭聲,不汪不吠。”

做一條狗如此不易,那麼做人呢?

“落在一個人一生中的雪,我們不能全部看見。每個人都在自己的生命中,孤獨地過冬。我們幫不了誰。”

“有些蟲朝生暮死,有些僅有幾天或幾個月的短暫生命,幾乎來不及幹什麼便匆匆離去。沒時間蓋房子,創造文化和藝術。沒時間為自己和別人去著想。生命簡潔到只剩下快樂。我們這些聰明的大生命卻在漫長歲月中尋找痛苦和煩惱。”

“蜻蜓飛來飛去最終飛到夕陽裡的一堵土牆上。人東奔西走,最後也奔波到暮年黃昏的一截殘牆根處。”

作者對人生的感悟,就隱藏在對風、雪、狗、蟲、花、草的描述中。或許,在萬事萬物中,人是最令人失望的,人群是最令人恐懼的。

是不是人群中的踩壓、猜疑、冷漠和利用,已讓人感受不到一絲溫情?能夠在大自然中享受孤獨的歡愉,正是因為離開了人群?抑或是,一個渴望自由的人,只有遠離人群,才能悠然從容、自得其樂?

孤獨,有時是無可奈何,但能夠享受孤獨的歡愉,人生就步入了豁然開朗之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