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一個人的村莊》讀後感11篇
《一個人的村莊》,僅僅書名就足以讓我們相信它的私有性。而他細膩的筆調更似一雙風情萬種的手,我看見他輕輕解開大地的外衣,慢悠悠地低吟淺唱。下面是小編收集的《一個人的村莊》讀後感,歡迎閱讀。
精選《一個人的村莊》讀後感篇1
朋友,你如果手上沒有這本書,我建議你去買,這是一本絕對值得一讀的書。它的作者是劉程亮,是春分文藝出版社出版的。原價28元,網購價18.30。
記住,我不是替他做廣告,沒必要。實在是這本書在樸實無華中橫趣妙生。我們都可能面對苦難;逆境;鬱悶,但是在一般而平靜的日子裡,我們怎樣打發自己的,消磨自己,安排自己,提升自己,這就有些講究了。用我自己的話來說,我們可能生活在嘈雜中,也生活在對抗的溝通和拒絕的離開裡,但我們還可以生活在散文裡,生活在解讀後的愉悅中。這就是我讀《一個人的村莊》後的最大的體會。
作者太能說了,說狗說到人不如狗;說驢說到人都要羨慕的境界,那一種隱喻和借用的比擬會令你叫絕。他連一把鐵鍁都有的說,被蟲咬了說是與蟲共眠,躺在草垛上可以做出最美的夢。總之,凡是村莊裡的事都是他的事。他能把一個村莊納入自己的心靈世界,又把一個人的心事講給村外的人聽。那就叫娓娓道來,機趣滔滔,綿延不絕。
不能說的太多,說多了你去看就沒意思了。打住。我又要讀他去了。
你要從我這裡借?不借。
精選《一個人的村莊》讀後感篇2
對於故土,那村莊裡的生活,劉亮程滿懷感恩的深情。
在人畜共生的村莊裡。
每一個動物的呼吸都是人的呼吸;每一株草的枯萎都是人的悲涼;每一天的深夜都是酣睡農人的夢。手握鐵鍬,靜坐田埂,仰望星空,聽眾狗吠吠,觀明月莽原。他自稱是一個扛著鐵鍬"閒逛"的人。在他的村莊裡如那老狗一般搖搖晃晃;從老屋到田間地頭。他用草繩拉直一棵歪斜的胡楊,他用鐵鍬挖過許多大坑,又堆了幾座土堆。他知曉一條活到老不易的狗,他通曉一頭通人性的驢,他與蟲共眠,追逐逃跑的馬。在村莊裡,他恣意地生活。他沒騎馬奔跑過,保持著自己的速度,懷揣感恩之心活著。
在遠遠的荒蕪中。
荒蕪的家園是被人村莊的寂寥;那是間不曾打掃過的老屋,那塊沒有安心種好的土地;是黃沙梁落日的餘輝。面對那十年後重修的門樓孤立在荒原中,空曠而孤獨。內心不免多了些惆悵與不捨,此時荒草已從牆陀湧了進來。那血濃於水的情誼被有情風攜帶穿過那荒野中的門,那黃沙梁的太陽再一次照向手中的鐵具,折射出他對故土無限的眷念。滿腔熱血傾注在這荒蕪的家園,那聲他養他的地方。他的生命中不曾有過天堂,唯有故土。
在城市的日子裡。
雖說是一個農民,他對城市沒什麼感情,但仍懷有感恩的心生活在城市中。人家把馬路掃得一塵不染,還建了高樓和公園。謹慎地走在馬路上,享受著這突來的美景。扛著鐵鍬進城,像開墾荒地般地"經營"城市。不過,他又是城市的一個匆匆的過客,用他的話來說,是踏破鐵鞋覓吃處。找到一個適合自己的飯館就算是吃下了,在陌生的城市他沒有一把屬於自己的鑰匙。於是,他學會恭恭敬敬的敲門,規規矩矩的守門,悵然無惜的找門。因為懷揣感恩之心,無拘於城市的林總,他依然扛著鐵鍬過街。
劉亮程隨時隨地的感受著生命,感恩每一株花草,每一片土地,這樣的鄉土哲學是一種生活態度,一種將感恩之心融於日常生活的每一細節。
無論生活在那裡,人都應該是感恩的生活著!
精選《一個人的村莊》讀後感篇3
零零散散地開始接觸這本書,每次有興趣地讀那麼一小點,有一種很親切樸實的美,文字充滿了哲理和自然的純淨、安寧。,睡前慢慢品讀,總是心神寧靜。喜歡這樣的文字,字字句句沉穩地撞擊人胸腔中的柔軟。喜歡這樣的人,生活在那樣一個村莊裡的人。
在鋼鐵建築中生活久了,就忘記了土屋裡的純樸和快樂。淡淡的記憶,熟悉的風景,卻有著別樣的感情。其實不得不說作者是一個極其幸運的人,他的內心對土地的感情絕對是真誠的,然而也許正是這種對土地對鄉村的絕對真誠與信仰的原因,使他喪失了對土地對鄉村的批判性反思,沉湎於“一個人的村莊”裡不能自拔。他對一切生物與植物的想象性的讚美,讓人在感動之餘,也有一種懷疑:現實裡的鄉村也是這樣美麗嗎?但是像他一樣的還有多少呢?在他的書中,我感受到的是一股鄉村中的氣息隨著卷軸的開合撲面而來。在漫卷的黃土細細狗吠聲聲的背後,我還能聽到一個善於思考的靈魂在向我講述他對世間萬物的看法。在他的眼中,那狗、那牛、那馬、那驢,甚至是吸血的小蟲、一個直戳戳的榆木樁子也是有性有想的,他不辭勞苦地為黃沙梁裡的牲口們的一舉一動添上了註解,也像是在為自己的人生記錄著些什麼、對讀者交代著些什麼。不老的黃沙梁裡記載著的不僅是一個人逝去的青春,也是一個人積累了許久的智慧。這一切,有的是作者這一輩子最難忘的記憶吧,那些最純真的美好。
記得看寒風吹徹時,感觸挺深,總有一種心靈上受到很大震撼的感覺,觸動心底最柔軟的部分。寒風中有溫暖的氣息。他在用他的視角描寫一個鄉村,勾勒淳樸的鄉里氣息,刻畫樸實的村裡生活,探索人、生命、自然之間的關係,用鄉里的人事物來映襯現實塵俗,諷刺人性的自大,批判人對其他生命的踐踏。看破紅塵對現實中熙攘人群來去匆匆卻終究走不出一輩子的悲憫。可能是我想的太多,可能這一切都不是這樣的吧……
是走或留、是喜或愁,一個人的村莊裡裝不下世界的全部。年復一年,落不盡的風沙殘酷的颳著,摸摸自己粗糙的臉龐,是這世界改變了我還是我改變了這世界?抑或是我們都在兜兜轉轉中忘了初衷,那麼大的一個圈子走下來仍舊停留在原地?沒有答案,本就不該有答案,短暫的一生學不會世界上的一切道理。誰曾意氣風發地走出去,誰又曾猶猶豫豫的留了下來,誰曾想要擋住時間的流逝,誰的堅硬的心卻被鐮刀磨臼得長出了一道道柔軟的皺紋。
精選《一個人的村莊》讀後感篇4
一個人的村莊,一個人的城,走在屬於他的路上,不急不忙,不慌不亂,經過這村也好,那村也罷,沒有目的地,心卻總是記掛著那歸屬的村莊。他說,對於黃沙梁,我或許看不深也看不透徹,我的一生侷限了我,久居鄉野的孤陋生活又侷限了我的一生。又道,當這個村莊侷限我的一生時,小小的地球正在侷限著整個人類。
過年時,發現街道能悄悄告訴我日子。晚上六、七點有著平日凌晨也見不到的安靜,潮溼的地面沒有忙碌的車輪匆匆濺起的水花,昏黃的路燈投下的光少了人影緩緩駐足的遮蓋。街邊的店鋪停下了喧鬧的嘴,用整齊劃一的面貌面對匆匆經過卻不會再停留的一心回家的歸人,除下了笑臉逢迎,鐵拉門關住了一切喧囂。街道在輕聲說著:噓,快回家吧。除夕了。隨著耳邊畢畢剝剝聲此起彼伏,腳下鞭炮絢爛後的紅色殘骸愈來愈多,街道悄聲說:年的腳步遠了。但我卻想念起除夕的寧靜,即使有走在路上的人,也是歸心似箭,從沒有哪個時刻人們身上有如此深刻的家的標記。我想,這家的標記卻如此輕而易舉的銘刻在劉亮程的小小村莊裡每個小小人物身上,馮四韓三,每個名字都有村莊的痕跡,每個故事都帶著村莊的純樸味道。
他給我呈現了一種不同的活法,一種不敢想的活法。沒有閱讀完全本,但僅僅是第一部分,所呈現的生活狀態都足以讓人羨慕。沒有紛爭,沒有漂泊,只有腳下踏踏實實的路,抬頭坦坦蕩蕩的光,固執愛著村莊的他。行走在他的文字中,他如一個導遊,向你娓娓道來這村莊的每一點每一滴,他不暇思索就能道出這個村莊的每一樣事物背後故事,他用他的一生深入這個村莊,與這個村莊融為一體。或者說,他不只是一個瞭解這個村莊的人,而是這個村莊的一部分。可是後來之人又會記得誰,記得有你來過,這一樣事物曾有你的參與才到瞭如今這模樣,就如他說:你們走了。現在沒一個人認得你們,他們沒動任何干戈便佔有了一切。他們是後人,哭喊著送走你們,把所有悲痛送給你們帶走。留下財富和歡樂,他們享用。/這已是別人的村莊。
我開始發現,我閱讀所劃的字句,都太過總結,讀而有味,思而無趣,思考若只是複製他人的思緒,就少了真正的感動,它流動於他文字間的麥香、蟲鳴、風呼,流動於他走過的路。我想,讀罷他的文章,會想起好好背起行囊,踏上他曾經過的路,可能他的腳步已如他所說:“我的腳印不會比一頭牛的蹄印更深更長久地留在大地上,很快我將從我走過的路上徹底失蹤。一旦我走出去幾十裡地,誰也別想找到我。”但行在路上,走在體悟的道上,呼吸著像他那樣自由空氣,隨手記下此時生活和感受,哪怕不能如他那樣從此紮根在這村莊,也能一感自然的幸福。若人生能有此幸,也已無憾。
精選《一個人的村莊》讀後感篇5
風總是在吹,夕陽總是在垂暮。
風捲起沙土,混入空氣,吸入黃沙梁鄉親們的身體裡。說黃沙梁是沙,不如說沙是人們。黃沙,白麵,老牛,夕陽中的輪廓漫步鄉土小路,這便是生活。
成長,離鄉,在長輩父母的目光中抹去背影。收拾行囊,遠去的人影遠去的故鄉。如同一場風,總要離開它的起點,只是終點在何方,誰又能說清呢?
每經過一處,都要捲走一些沙土,以掩蓋故鄉泥土的氣味。嘴上說著,我一點也不想家,用各式各樣華麗芬芳的泥土掩住故鄉的味道。又有誰知道心中暗自抓著那把故鄉的土哭了多少回。
多年之後返回故里,故里面貌一新。只是沙土依舊在飛揚,人們雖已老去卻依舊是原來的人們。再抓一把黃土,嗅嗅,用淚水與心將它溼潤,告訴天空你已經回來了。
也許你不認為作者寫此書的初衷,但在我看來做這不過是一個普通的想念家鄉的離人。
黃沙梁是個再普通不過的地方,書中寫的是再普通不過的事情。從平凡的文字裡,我能感受到一縷縷鄉愁在文字間洋溢開來。再也尋不回故鄉的實情實景,只能將身體埋身於記憶中,這相當於浸泡著淚水的人生。
風總是在不停地趕著路,從不停息,從不回首經過之處。人如風。飄渺在天地間,不知何處可以停留。人如風,夾雜著記憶卻不能回首。也許不是不能,而是不堪。作為一股莫名的風,沒有資格也沒有臉面去面對過去。
記憶如沙土,無時無刻不纏繞著風,從不放手。它們逼迫著風流淚。風想拋去它們,但顯然不可能。沒有沙土的風是風嗎,沒有記憶的人是人嗎?
不知作者寫下這些小故事時,是否眼角模糊。馮四、韓老二、以及那條毛色不純的黑狗。他們中的哪位可以見到?他們中的誰的聲音能被聽見?再拾一把鄉土,聽見的只能是他們的離去,而非他們的笑聲。
朝陽已被夕陽取代。紅暈透過風,透過沙土,將紅映在土路上。少時的玩伴,禿頂的禿頂,老去的老去。皺紋,老年斑,彎曲的背影。站在沙土上,他們是幾十年前的少年少女,他們是鄉村的守護者,他們是這裡的沙土。又一輪朝陽越過夕陽,他們是老一輩的子女,他們是未來的沙土。年輕人總是帶著朝氣改造鄉村,將沙土轉化為水泥,但老一輩人都知道,土路是最實在的。
揚起塵土,現代化的車輛與現代化的城市。年輕人們大興土木。鄉村,消失了。換來的是繁華的街道和不息的車輛。現代化的高樓大廈,和人們虛偽的笑容。
村莊中再也無人。因為村莊已不存在。記憶裡的村莊,屬於每一個人,但只能有一個人。
精選《一個人的村莊》讀後感篇6
我是在讀《一個人的村莊》的時候想起那個問題的。
那是幾年前的事了,某一個讀書日,報紙上發起一個討論:如果讓你在大海上漂流一年,只能帶一本書,你會選擇哪一本?
回答眾說紛紜,當時我的選擇早已不記得了。捧著劉亮程的《一個人的村莊》,那個答案突兀地閃現:手上的這一本便不失為一個好選擇。
如果讓我用一個字形容讀這本書的感受,我會選擇“靜”。這些樸實得有如黃土的文字裡,藏著一股寧靜的力量,靜到一低頭就能看見長長的過往,靜到能聽見天地之間最清晰的心跳聲。
我驚異於字裡行間的靈氣,而我得知作者只讀過五年書後,我感到了理所當然。只有這樣的人才可能寫出這樣的文字,就像他腳下的土地,木訥無言卻寬厚溫存。那是寧靜到極致後具有的深沉的力量,它迫使我心中的喧囂沉寂,一寸寸壓低我的靈魂,直至趴伏在大地上感受風的私語和大地的呼吸。
劉亮程是村莊的兒子。他寫狗。寫馬。寫蟲子,他花了一個下午的時間觀察螞蟻搬家。寫人,熟悉的不熟悉的、友好的對頭的。寫房子,他津津樂道著他曾荒廢了不少時光的那些老房子,那些院門、土牆、牆邊的樹、樹旁的煙囪和悠然的炊煙。寫煙、寫風景、寫木老頭;寫夢、寫死亡和新生。從冬天寫到下一個冬天,寫每一個人每一堵牆、每一塊土皮都將歸去的歲月,和天空。
他是整個村莊最閒的人,他也是整個村莊最忙的人。他蹲在田壟上研究風的心情,他為一所房子擔憂能否曬到陽光,他聽見一朵野花吟吟的笑聲像個傻瓜似的一個人在荒野中笑出來,他覺得屋後的那個榆木疙瘩是村莊的頭顱。
劉亮程以他孩童般的眼光注視著大地的一切,同時他又以先知般的悲愴預言了生命中吹徹的風和一年年累積的冬日。他是一個隨性的赤子,任由自己飄蕩在每一個司空見慣而不為人知的角落,就像一陣風、一場夢。
那是他的幸運,也是我們的不幸。
拿起這本書,在浮躁的世界裡獲得暫時的澄澈。我願意帶著這個美麗的妄想,一個人在無邊的海洋上流浪。
精選《一個人的村莊》讀後感篇7
看了《一個人的村莊》,這是繼沈從文和汪曾祺之後,我第一次看到當今中國作家如此具有靈性和才華的文字。他就是劉亮程。
劉亮程文字的美在於他的純粹,他的文字歌頌大自然,帶有純淨的詩意的美。他的文字中,你看不到戰火和硝煙,看不到歌舞和繁華,只有村莊和河流,似乎一個人走在大地上,太陽照著你,風永遠吹著。
我想起了梭羅的《瓦爾登湖》,當代最有才華的浪漫主義詩人海子在山海關臥軌自殺的時候,懷裡揣著《聖經》和《康拉德小說遜,還有一本就是《瓦爾登湖》,海子把它當成命運之書。梭羅說:一億人中只有一個人活的詩意而神聖。只有讀過《瓦爾登湖》的人才會了解瓦爾登湖是多麼的深邃純淨。我一直覺得,大師就象深邃純淨的湖泊。
一個優秀的抒情的詩人,他們的作品永遠都有一個鮮明的特徵——永恆主題,那就是對某樣美好的事物的反覆歌頌,很多詩人飽含深情的反覆歌頌落葉和露珠。這一切來源於熱愛。
劉亮程作品的永恆主題就是村莊。他筆下的村莊,似乎賦予了生命,我想,身臨其境也不過如此吧。他文字敘述所帶來的美感甚至遠遠超越了村莊本身。
村莊生活是很苦的,我去過很多村莊,一般都是看到他們的貧窮和落後,還有漫天飛揚的黃土。我到達村莊之後想念城市的精緻物質生活,我在城市想念村莊的安靜和安寧,還有清新空氣。
如果讓我當農民,面朝黃土背朝天我是不會去的。我寧願在城市之中當個平庸的小職員,隨波逐流。寫下這些文字的時候我意識到自己犯了一個致命的錯誤,我缺乏的,是一顆感恩的心,是一顆詩意的,對生活無限熱愛的心。
我所欠缺的,正是劉亮程作品中所表達的。
精選《一個人的村莊》讀後感篇8
日光隨意落,河水任清流。
對於一般人來說,黃沙梁只是一片沒有歷史、無人問津的荒野,而對於劉亮程來說,這是一個世外桃源,一片安謐的淨土,一個屬於他的村莊。
翻開清新淡雅的扉頁,映入眼簾的是乾淨、純粹的文字。在劉亮程的眼中,一切的花草樹木、風雷雨電,大到整個村莊,小到一隻小蟲都是有靈性的存在,在他的筆下,一隻狗不求回報的為人服務,一隻鳥孤獨沙啞地鳴叫然後盤旋離去,彷彿世間萬物都是有生命的`,他們在人所不知道的領域,慢慢滋長起來。
在這些原生純樸的文字裡,你可以讀到一種特別的寂寞。是走或留、是喜或愁,年復一年,落不盡的風沙殘酷的颳著,摸摸自己粗糙的臉龐,是這世界改變了我還是我改變了這世界?抑或是我們都在兜兜轉轉中忘了初衷仍舊停留在原地?沒有答案,短暫的一生學不會世界上的一切道理。誰曾意氣風發地走出去,誰又曾猶猶豫豫的留了下來,誰曾想要擋住時間的流逝,誰的堅硬的心卻被鐮刀磨臼得長出了一道道柔軟的皺紋,是劉亮程,是我,也是這世上的所有人。
“狗一老,再無人謀它脫毛的皮,更無人敢問津它多病的肉體,這時的狗很像一位歷經滄桑的老人,世界已拿它沒有辦法,只好撒手,交給時間和命。”“許多事情都一樣,開始乾的人很多,到了最後,便成了某一個人的。”“所謂永恆,就是消磨一件事物的時間完了,但這件事物還在。時間再沒有時間。”
劉亮程的文字吸引人的地方不僅僅在於他那原生態到近乎飄渺的描寫風格,還在於它所透露出的對大自然深邃的思考和深刻的領悟。是的,生活在如此偏僻的一片荒地上的人無疑是寂寞的,可是他卻沒因此自暴自棄,而是用自己細膩寬廣的胸襟包容和發現大自然的千變萬化並樂在其中,寂寞對於他是一種享受,是萬物的饋贈。
在他一個人的村莊中,一切都是平等的。改變一隻麻雀的方向可能是一件大事情,人有時候也可以稍稍通一點驢性。樹的一生本來就要比人遭受更多的風雨,一條路也擁有生命的伊始與終結,甚至連被這個村莊呼進撥出的空氣,也都是有生命的。人生活在這裡,不單單是一個索取者,還要全身心地融入其中,做整個大的輪迴中的一小環,不奢求什麼,也不抱怨什麼,欣賞著這個因自己而改變了些許的村莊,也欣賞著村莊改變了自己的地方。
他的村莊,就好像就是濃濃濃濃的陽光下,一個小土房,幾條看家的狗,幾個老鄰居,自家的畜牲,門前的路,路旁的花,花旁的樹……連帶上自己也是這個村莊的一部分,然後把它們寫下來,關於這個村莊的生生死死,幸福與不幸。
享受這種寂寞是專屬於劉亮程的幸福。讀完他的文字後,在我的心底裡的某個安靜的角落,貌似有什麼東西,正在默默地生長,成熟,衰老,甚至死亡。在那裡,我彷彿聽見了流水的聲音,風吹過的聲音還有落葉的聲音。那像是一段悠揚綿長的音樂,緩緩地演奏著,很纏綿,耐人尋味;那又像是一段人生的音樂,明明很長卻又彷彿很短很短。如黑暗永恆的鎮魂歌,繞樑三日不絕如縷;又如蟄伏一冬破土而出的生命,在經歷了死亡的黑夜後展開了希望的羽翼。
精選《一個人的村莊》讀後感篇9
這本書寫的是詩化的鄉村生活。在如今這樣一個工業和城市文明高度發達的時代裡,作者依然固執地把鄉村作為他靈魂和文筆的棲息之地。他懷著極大的熱情,以史官的姿態記錄下他的村莊和生活裡瑣細的點點滴滴。那樣人間煙火的樸素溫暖,被包裹在不事雕琢的平實語言裡在讀者面前流淌開來,不知不覺間已是沉浸其中而不自知。
包括這本書在內,作者的所有作品都在構建著一個作為世外桃源的鄉村。書中他竭力營建的黃沙梁村並非純淨無瑕的完美樂土,但是其純樸自然的美卻令人心驚。在那裡人與其他生物有著奇特的、近乎平等的和諧,每個生命都有機會在陽光裡自由地揮灑,即使它們之間照樣要有曠日持久的爭奪,有對這個貧瘠世界不滿足的索求。作者筆下人與人、人與自然的關係都是略顯原始的乾淨簡單,他並不諱言村莊生活中的陰暗與慾望,然而他的文字卻讓人依然有能力懷抱對溫暖的信仰。
對於自然,作者的視角是謙卑的。他的文字彷彿就從中生長出來,還帶著陽光和泥土的味道。但是在這些文字的平靜下掩藏著不著痕跡的悲傷,或許它源自作者內省的態度和安靜的孤獨。以《一個人的村莊》為題,這種看不見摸不著的孤獨瀰漫全書,然而正是這樣的孤獨,註定了這本書的深度。孤獨時人們往往耽於思考,同時,進行思考的必要條件就是遠離塵囂的孤獨。在如今這個城市化與工業化一往無前的時代,作者的鄉村就是這滾滾洪流中的微小孤島,守候著這種罕見的、空白而清醒的堅持。
書中的“我”,即全書的貫穿者和敘述者,一直以一個孤獨者的形象出現,試圖真正融入自然卻從未成功。這也難怪,畢竟每個生命都有著屬於自己的、不可理解不可抵達的悲喜。全書中“我”始終是一個閒散的遊蕩者、村落生活的旁觀者,無為而又無奈,無畏而又無聊,淡看生活的無常。“我”並非通達智慧的哲人,只是時常思考的凡人。然而正是這樣的一個凡人引領起了整本書中對生命、對村莊、對許多哲學本原的終極思考,作者的敘事角度令人玩味。
“我”與文中的敘述雖密不可分卻始終存在著某種疏離感,這種疏離感就像“我”與自然界之間的疏離感,雖無限接近卻始終無法抵達。體現在閱讀過程中就是似乎站在雲端之上看人間風雨變遷,雖痛可切膚但實際咫尺天涯,不能完全實現讀者與文字的融合。這也許是作者旁觀者的身份以及潔淨而有節制的敘述風格所造成的,卻也賦予了本書分外深厚的人文底蘊與思考空間,令讀者閱讀時感覺意猶未盡,掩卷後卻又感懷良久、恍如隔世,其興亡之感,令人一唱而三嘆。
關於村莊與傳統生活方式的生存狀況的作品近年來並不少見,同其他作者一樣,本書作者所能夠預想的村莊的未來是流散,是生與死永不停息的更替,是整體的遺忘與湮沒,在這一點上他並沒有盲目地樂觀。可是他依然不遺餘力地完成著對於黃沙梁這個在他筆下重建的村莊的架構,也許他的建構就是為了拆散,他的尋找就是為了告別。本書最後部分以“家園荒蕪”為題,村落依稀,人事已非,草木背井離鄉,故土荒涼。在農村的未來走向尚不可知的今天,作者的村莊不過是萬木叢中一具遠年風乾的標本,透過它,我們看見了那些草長蟲鳴的歲月,也聽盡了他這曲既是呼喚又是告別的輓歌。
讀《一個人的村莊》,需要安靜。
精選《一個人的村莊》讀後感篇10
看這本書斷斷續續看了要一個月,昨夜熬夜將它看完。它適合任何時候讀,閒暇的大段時光仔細品讀,或者只是很短的時間拿來看兩頁,時間或長或短,都能給人以觸動。
喜歡這樣的文字,乾淨。不涉及商業利益,沒有那些浮躁與虛無,只是描寫生我養我村莊中的事,平實樸素,讓人感覺就像踏在泥土上,接著地氣兒心裡有著落不發慌。不矯揉造作,不裝模作樣,只是一個土裡來土裡去的莊稼人絮叨著,同你拉嗑嘮家常。那些淡如白水的語言卻時常讓人深思:哦,原來生活是這樣的。最淺顯的話卻總讓人深思,這就是思想和閱歷的魅力。
很難寫出一個整體的讀後感。書中的每個章節每個段落時常給人不同的感觸,關於生活的各個方面。看似無關痛癢的平靜敘述,總讓人兀自生髮出許多聯想,覺得那些普通的話也不普通了。說劉亮程是個作家,是個農民,都不假。寫的就是地裡的事兒。院裡牆根下生鏽的鋤頭,發情的牛馬,晚霞下屋頂嫋嫋升起的炊煙,男女在夜幕中的嬉罵,一條泥濘的小路,熟透到掉穗的麥子,一朵沒人注意的野花一棵堅強生長的草,一陣冷徹的風,張三李四王二麻子。看似草芥不值一提的人和事原來均可入詩作畫,讀起來別有一番滋味。
一個人的村莊,像是陶潛的桃花源,像是老子嚮往的小國寡民。清靜無為。
在眾人忙於生計為利益奔走時,你卻不知道在地球的另一個角落裡有一個人生活在那個寧靜的村莊裡,看山坡上一灘草,數地上的螞蟻,看日頭從這邊移到那邊。正如同他自己寫道:“在我們看不見的角角落落裡,我們找不到的那些人,正面對著這樣那樣的一兩件小事,不知不覺地過去了一輩子。連抬頭看一眼天的時間都沒有,更別說地久天長地想念一個人。”
我們不知道這些,不知道別人的生活是怎樣,同樣難以揣摩其他的生靈。
我們不是草,未曾將自己腿腳埋入到土中生長起來,所以不明白一株草是怎樣想的。
我們不是螞蟻或者甲蟲,自以為它們翻過土包是為了找尋食物,自作聰明為它們減少路程,卻見它們又自己爬了回來。
我們不是牆根下的那條老狗,不知在日頭下睡著的它夢見了什麼。
我們能做的只是在一個人的村莊裡安息,犁好自己的一塊地,只管用鋤頭除掉自己田埂上的荒草,種自己的一季莊稼,過自己的日子。
一個人若是能做好這些已經算是完滿。
不追著時間亂跑,不輕易被一陣無名的風颳走,安居在一個人的村莊,幾十年來自家房上的空氣都與眾不同摻了自己的味道,那裡的水土、陽光、空氣都熟悉了,房子裡積攢著長年累月的時光,有黃金般珍貴的細節。在熟悉的地方時光似乎慢下來,想讓人多活一陣子。人在該醒來的時候醒來,在該睡去的時候睡去。藏在家門下面的鑰匙不知去了哪裡,凍壞的骨頭再難以回暖。那些過去的事就讓它隨著風吹到田野裡,不去撿起。
這即是一個人的村莊中的生活。每個人都有這樣的村莊,讓我們習慣在那裡生長的家鄉。在地圖上的某一個角落,在心臟中的一個位置。
我喜歡劉亮程對人這一輩子的規劃:
如果我能活六十歲的話,我用三十年的時間往前走,再用剩下的三十年往回走,這樣一輩子剛好夠用。
精選《一個人的村莊》讀後感篇11
喜歡新疆從劉亮程的文章裡開始,從《一個人的村莊》開始,《虛土》是劉亮程的第一個長篇,雖然不是那麼長,略微比中篇長一點,但是這也是劉亮程的作品走向成熟的一個標誌。不過無論他怎麼寫,歸根結蒂都是散文,小說不過是一系列組織起來的散文。
讀劉亮程的鄉土散文,才感覺到農村和城市的區別,絕對不僅僅是生活方式上的區別,更是思維方式上的區別,甚至是文明的區別。城市裡生活的人總是感覺到城市的優勢,看不起農村,認為農村沒文化,人類一切文明都是城市文明,鄉村的文明其實也是依賴著城市文明才能夠產生的。而劉亮程的鄉村,讓我們看到了鄉村文明和城市文明的巨大差異,那完全是我們沒見過,沒想過,沒經歷過,沒法想象出來的另一種文明,好像來自另一個星球,而且隨時瀕臨著被我們強大的文明吞沒的危險!一旦消亡,就永遠不會再次產生。如果失去,我們將永遠也不會知道那種文明中蘊藏著什麼樣的智慧!
從《虛土》到《鑿空》劉亮程又前進了一大部,我覺得《鑿空》是劉亮程成熟的一個標誌,是劉亮程藝術的一個高峰,是新疆鄉土文化的一次全景式的展現,然而這是一次謝幕!一切都在中國城市化的洪流中,變得那麼不堪一擊。如果沒有劉亮程的收集整理和發掘,如果沒有劉亮程這麼一個鄉土中長出來的作家,也許這一切我們永遠都不會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