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知識點總結歸納
總結是在一段時間內對學習和工作生活等表現加以總結和概括的一種書面材料,它能使我們及時找出錯誤並改正,因此,讓我們寫一份總結吧。但是卻發現不知道該寫些什麼,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生物知識點總結歸納,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生物知識點總結歸納1
一、光合作用的概念
1.概念及其反應式
光合作用是指綠色植物透過葉綠體,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轉化成儲存著能量的有機物,並且釋放出氧的過程。
總反應式:CO2+H2O───CH2O+O2
反應式的書寫應注意以下幾點:(1)光合作用有水分解,儘管反應式中生成物一方沒有寫出水,但實際有水生成;(2)“─”不能寫成“=”。
對光合作用的概念與反應式應該從光合作用的場所——葉綠體、條件——光能、原料——二氧化碳和水、產物——糖類等有機物和氧氣來掌握。
2.光合作用的過程
①光反應階段:a、水的光解:2H2O4[H]+O2(為暗反應提供氫);b、ATP的形成:ADP+Pi+光能─ATP(為暗反應提供能量)
②暗反應階段:a、CO2的固定:CO2+C52C3b、C3化合物的還原:2C3+[H]+ATP;(CH2O)+C5
二、光合作用的意義
1.生物進化方面:
一是光合作用產生的O2為需氧型生物的出現提供了可能;
二是O2在一定條件下形成的臭氧(O3)吸收紫外線,減弱太陽輻射對生物的影響為水生生物到達陸地提供了可能;
三是光合作用產生的大量有機物為較高階異養型生物的出現提供了可能。
2.現實意義:提高光合作用效率,解決糧食短缺問題。主要應滿足光合作用所需條件,內部條件——植物所需的各種礦質元素、光合作用的面積(適當密植),外部條件——充足的原料(CO2和H2O)、適宜的光照、較長的光合作用時間。
生物知識點總結歸納2
1、染色質:在細胞核中分佈著一些容易被鹼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質,這些物質是由DNA和蛋白質組成的。在細胞分裂間期,這些物質成為細長的絲,交織成網狀,這些絲狀物質就是染色質。
2、染色體:在細胞分裂期,細胞核內長絲狀的染色質高度螺旋化,縮短變粗,就形成了光學顯微鏡下可以看見的染色體。
3、姐妹染色單體:染色體在細胞有絲分裂(包括減數分裂)的間期進行自我複製,形成由一個著絲點連線著的兩條完全相同的染色單體。(若著絲點分裂,則就各自成為一條染色體了)。每條姐妹染色單體含1個DNA,每個DNA一般含有2條脫氧核苷酸鏈。
4、有絲分裂:大多數植物和動物的體細胞,以有絲分裂的方式增加數目。有絲分裂是細胞分裂的主要方式。親代細胞的染色體複製一次,細胞分裂兩次。
5、細胞週期:連續分裂的細胞,從一次分裂完成時開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時為止,這是一個細胞週期。一個細胞週期包括兩個階段:分裂間期和分裂期。分裂間期:從細胞在一次分裂結束之後到下一次分裂之前,叫分裂間期。分裂期:在分裂間期結束之後,就進入分裂期。分裂間期的時間比分裂期長。
6、紡錘體:是在有絲分裂中期細胞質中出現的結構,它和染色體的運動有密切關係。
7、赤道板:細胞有絲分裂中期,染色體的著絲粒準確地排列在紡錘體的赤道平面上,因此叫做赤道板。
8、無絲分裂:分裂過程中沒有出現紡錘體和染色體的變化。例如,蛙的紅細胞。
公式:
1)染色體的數目=著絲點的數目。
2)DNA數目的計算分兩種情況:①當染色體不含姐妹染色單體時,一個染色體上只含有一個DNA分子;②當染色體含有姐妹染色單體時,一個染色體上含有兩個DNA分子。
語句:
1、染色質、染色體和染色單體的關係:
第一,染色質和染色體是細胞中同一種物質在不同時期細胞中的兩種不同形態。
第二,染色單體是染色體經過複製(染色體數量並沒有增加)後仍連線在同一個著點的兩個子染色體(姐妹染色單體);當著絲點分裂後,兩染色單體就成為獨立的染色體(姐妹染色體)。
2、染色體數、染色單體數和DNA分子數的關係和變化規律:細胞中染色體的數目是以染色體著絲點的數目來確定的,無論一個著絲點上是否含有染色單體。在一般情況下,一個染色體上含有一個DNA分子,但當染色體(染色質)複製後且兩染色單體仍連在同一著絲點上時,每個染色體上則含有兩個DNA分子。
生物知識點總結歸納3
1.什麼是活化能?
在一個化學反應體系中,反應開始時,反應物分子的平均能量水平較低,為“初態”。在反應的任何一瞬間反應物中都有一部分分子具有了比初態更高一些的能量,高出的這一部分能量稱為“活化能”。活化能的定義是,在一定溫度下一摩爾底物全部進入活化態所需要的自由能,單位是焦/摩爾,單位符號是J/mol。
2.酶催化作用的特點
生物體內的各種化學反應,幾乎都是由酶催化的。酶所催化的反應叫酶促反應。酶促反應中被酶作用的物質叫做底物。經反應生成的物質叫做產物。酶作為生物催化劑,與一般催化劑有相同之處,也有其自身的特點。
相同點:
(1)改變化學反應速率,本身不被消耗;
(2)只能催化熱力學允許進行的反應;
(3)加快化學反應速率,縮短達到平衡時間,但不改變平衡點;
(4)降低活化能,使速率加快。
不同點:
(1)高效性,指催化效率很高,使得反應速率很快;
(2)專一性,任何一種酶只作用於一種或幾種相關的化合物,這就是酶對底物的專一性;
(3)多樣性,指生物體內具有種類繁多的酶;
(4)易變性,由於大多數酶是蛋白質,因而會被高溫、強酸、強鹼等破壞;
(5)反應條件的溫和性,酶促反應在常溫、常壓、生理pH條件下進行;
(6)酶的催化活性受到調節、控制;
(7)有些酶的催化活性與輔因子有關。
3.影響酶作用的因素
酶的催化活性的強弱以單位時間(每分)內底物減少量或產物生成量來表示。研究某一因素對酶促反應速率的影響時,應在保持其他因素不變的情況下,單獨改變研究的因素。
影響酶促反應的因素常有:酶的濃度、底物濃度、pH值、溫度、抑制劑、啟用劑等。其變化規律有以下特點。
(1)酶濃度對酶促反應的影響在底物足夠,其他條件固定的條件下,反應系統中不含有抑制酶活性的物質及其他不利於酶發揮作用的因素時,酶促反應的速率與酶濃度成正比。
(2)底物濃度對酶促反應的影響在底物濃度較低時,反應速率隨底物濃度增加而加快,反應速率與底物濃度近乎成正比;在底物濃度較高時,底物濃度增加,反應速率也隨之加快,但不顯著;當底物濃度很大,且達到一定限度時,反應速率就達到一個值,此時即使再增加底物濃度,反應速率幾乎不再改變。
(3)pH對酶促反應的影響每一種酶只能在一定限度的pH範圍內才表現活性,超過這個範圍酶就會失去活性。在一定條件下,每一種酶在某一個pH時活力,這個pH稱為這種酶的最適pH。
(4)溫度對酶促反應的影響酶促反應在一定溫度範圍內反應速率隨溫度的升高而加快;但當溫度升高到一定限度時,酶促反應速率不僅不再加快反而隨著溫度的升高而下降。在一定條件下,每一種酶在某一溫度時活力,這個溫度稱為這種酶的最適溫度。
(5)啟用劑對酶促反應的影響啟用劑可以提高酶活性,但不是酶活性所必需的。啟用劑大致分兩類:無機離子和小分子化合物。
(6)抑制劑對酶促反應的影響抑制劑使酶活性下降,但不使酶變性。抑制劑作用機制分兩種:可逆的抑制作用和不可逆的抑制作用。
生物知識點總結歸納4
1、原生質:指細胞內有生命的物質,包括細胞質、細胞核和細胞膜三部分。不包括細胞壁,其主要成分為核酸和蛋白質。如:一個植物細胞就不是一團原生質。
2、結合水:與細胞內其它物質相結合,是細胞結構的組成成分。
7、自由水:可以自由流動,是細胞內的良好溶劑,參與生化反應,運送營養物質和新陳代謝的廢物。
8、無機鹽:多數以離子狀態存在,細胞中某些複雜化合物的重要組成成分(如鐵是血紅蛋白的主要成分),維持生物體的生命活動(如動物缺鈣會抽搐),維持酸鹼平衡,調節滲透壓。
9、糖類有單糖、二糖和多糖之分。a、單糖:是不能水解的糖。動、植物細胞中有葡萄糖、果糖、核糖、脫氧核糖。b、二糖:是水解後能生成兩分子單糖的糖。植物細胞中有蔗糖、麥芽糖,動物細胞中有乳糖。c、多糖:是水解後能生成許多單糖的糖。植物細胞中有澱粉和纖維素(纖維素是植物細胞壁的主要成分)和動物細胞中有糖元(包括肝糖元和肌糖元)。
10、可溶性還原性糖:葡萄糖、果糖、麥芽糖等。
11、脂類包括:a、脂肪(由甘油和脂肪酸組成,生物體內主要儲存能量的物質,維持體溫恆定。)b、類脂(構成細胞膜、線立體膜、葉綠體膜等膜結構的重要成分)c、固醇(包括膽固醇、性激素、維生素D等,具有維持正常新陳代謝和生殖過程的作用。)
12、脫水縮合:一個氨基酸分子的氨基(-NH2)與另一個氨基酸分子的羧基(-COOH)相連線,同時失去一分子水。
13、肽鍵:肽鏈中連線兩個氨基酸分子的鍵(-NH-CO-)。
14、二肽:由兩個氨基酸分子縮合而成的化合物,只含有一個肽鍵。
15、多肽:由三個或三個以上的氨基酸分子縮合而成的鏈狀結構。有幾個氨基酸叫幾肽。
16、肽鏈:多肽通常呈鏈狀結構,叫肽鏈。
17、氨基酸:蛋白質的基本組成單位,組成蛋白質的氨基酸約有20種,決定20種氨基酸的密碼子有61種。氨基酸在結構上的特點:每種氨基酸分子至少含有一個氨基(-NH2)和一個羧基(-COOH),並且都有一個氨基和一個羧基連線在同一個碳原子上(如:有-NH2和-COOH但不是連在同一個碳原子上不叫氨基酸)。R基的不同氨基酸的種類不同。
18、核酸:最初是從細胞核中提取出來的,呈酸性,因此叫做核酸。核酸最遺傳資訊的載體,核酸是一切生物體(包括病毒)的遺傳物質,對於生物體的遺傳變異和蛋白質的生物合成有極其重要的作用。
19、脫氧核糖核酸(DNA):它是核酸一類,主要存在於細胞核內,是細胞核內的遺傳物質,此外,在細胞質中的線粒體和葉綠體也有少量DNA。
20、核糖核酸:另一類是含有核糖的,叫做核糖核酸,簡稱RNA。
生物知識點總結歸納5
1生物界與非生物界統一性:元素種類大體相同差異性:元素含量有差異
2組成細胞的元素
大量元素:C、H、O、N、P、S、、Ca、Mg
微量元素:Fe、Mn、Zn、Cu、B、M
主要元素:C、H、O、N、P、S
含量最高的四種元素:C、H、O、N
基本元素:C(乾重下含量最高)
質量分數最大的元素:O(鮮重下含量最高)
3組成細胞的化合物
無機化合物:水(含量最高的化合物)
無機鹽
有機化合物:糖類
脂質
蛋白質(乾重中含量最高的化合物)
核酸
4檢測生物組織中糖類、脂肪和蛋白質
(1)還原糖的檢測和觀察
常用材料:蘋果和梨
試劑:斐林試劑(甲液:0.1g/l的NaOH乙液:0.05g/l的CuSO4)
注意事項:①還原糖有葡萄糖,果糖,麥芽糖
②甲乙液必須等量混合均勻後再加入樣液中,現配現用
③必須用水浴加熱
顏色變化:淺藍色棕色磚紅色
(2)脂肪的鑑定
常用材料:花生子葉或向日葵種子
試劑:蘇丹Ⅲ或蘇丹Ⅳ染液
注意事項:①切片要薄,如厚薄不均就會導致觀察時有的地方清晰,有的地方模糊。
②酒精的作用是:洗去浮色
③需使用顯微鏡觀察
④使用不同的染色劑染色時間不同
顏色變化:橘黃色或紅色
(3)蛋白質的鑑定
常用材料:雞蛋清,黃豆組織樣液,牛奶
試劑:雙縮脲試劑(A液:0.1g/l的NaOHB液:0.01g/l的CuSO4)
注意事項:①先加A液1l,再加B液4滴
②鑑定前,留出一部分組織樣液,以便
顏色變化:變成紫色
(4)澱粉的檢測和觀察
常用材料:馬鈴薯
試劑:碘液
顏色變化:變藍
生物知識點總結歸納6
一、核酸的種類:脫氧核糖核酸(DNA)和核糖核酸(RNA)
二、核酸:是細胞內攜帶遺傳資訊的物質,對於生物的遺傳、變異和蛋白質的合成具有重要作用。
三、組成核酸的基本單位是:核苷酸,是由一分子磷酸、一分子五碳糖(DNA為脫氧核糖、RNA為核糖)和一分子含氮鹼基組成;組成DNA的核苷酸叫做脫氧核苷酸,組成RNA的核苷酸叫做核糖核苷酸。
四、DNA所含鹼基有:腺嘌呤(A)、鳥嘌呤(G)和胞嘧啶(C)、胸腺嘧啶(T)
RNA所含鹼基有:腺嘌呤(A)、鳥嘌呤(G)和胞嘧啶(C)、尿嘧啶(U)
五、核酸的分佈:真核細胞的DNA主要分佈在細胞核中;線粒體、葉綠體內也含有少量的DNA;RNA主要分佈在細胞質中。
生物知識點總結歸納7
人類與生態環境
1、人口過度增長給自然環境帶來的嚴重後果
生物囤為人類提供各種各樣的資源,我們的衣食住行等都依賴於生物圈。人口的適度增長有利於人類自身的發展,但是人口的過快增長必將對人類賴以生存的生物圈造成破壞性的影響。目前,由於人口增長速度過快,人類的需要和自然界可能提供的資源、能源之間,已經產生了很大的矛盾,如土地和淡水的人均佔有量日漸減少。由此造成自然資源過度開發、生態環境難以得到有效保護的局面。同時,人口的迅速增長,使我們的環境汙染加劇。此外,人口的大量增加,還給住房、就業、教育、醫療、交通等增加了巨大的壓力,嚴重阻礙了人們生活水平和人口素質的進一步提高。
2、生態平衡的現象和意義
(1)生態平衡
生態系統發展到一定階段,它的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之問能夠較長時間地保持著一種動態平衡,也就是說,它的能量流動和物質的迴圈能夠較長時間地保持著一種動態平衡,這種平衡狀態就叫做生態平衡。
(2)穩定的生態系統的特徵
在穩定的生態系統中,能量的輸入和輸出之間達到相對平衡;動物和植物在數量上保持相對穩定;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構成完整的營養級結構,具有比較穩定的食物鏈和食物網。
(3)影響生態系統穩定性的因素
生態系統之所以能夠保持相對的穩定,是因為生態系統內部具有一定的保持自身結構和功能
相對穩定的能力。當生態系統受到外來干擾時,只要這種干擾沒有超過一定限度,生態系統就能透過自動調節恢復平衡。但若外來干擾超過這個限度,相對穩定的平衡狀態就會被打破。影響生態系統穩定性的因素包括自然因素和人為因素兩類。
生物知識點總結歸納8
1、T2噬菌體:這是一種寄生在大腸桿菌裡的病毒。它是由蛋白質外殼和存在於頭部內的DNA所構成。它侵染細菌時可以產生一大批與親代噬菌體一樣的子代噬菌體。
2、細胞核遺傳:染色體是主要的遺傳物質載體,且染色體在細胞核內,受細胞核內遺傳物質控制的遺傳現象。
3、細胞質遺傳:線粒體和葉綠體也是遺傳物質的載體,且在細胞質內,受細胞質內遺傳物質控制的遺傳現象。
4、證明DNA是遺傳物質的實驗關鍵是:設法把DNA與蛋白質分開,單獨直接地觀察DNA的作用。
5、肺炎雙球菌的型別:
①、R型(英文Rough是粗糙之意),菌落粗糙,菌體無多糖莢膜,無毒,注入小鼠體內後,小鼠不死亡。
②、S型(英文Smooth是光滑之意):菌落光滑,菌體有多糖莢膜,有毒,注入到小鼠體內可以使小鼠患病死亡。如果用加熱的方法殺死S型細菌後注入到小鼠體內,小鼠不死亡。
格里菲斯實驗:格里菲斯用加熱的辦法將S型菌殺死,並用死的S型菌與活的R型菌的混合物注射到小鼠身上。小鼠死了。(由於R型經不起死了的S型菌的DNA(轉化因子)的誘惑,變成了S型)。
6、艾弗裡實驗說明DNA是“轉化因子”的原因:將S型細菌中的多糖、蛋白質、脂類和DNA等提取出來,分別與R型細菌進行混合;結果只有DNA與R型細菌進行混合,才能使R型細菌轉化成S型細菌,並且的含量越高,轉化越有效。
7、艾弗裡實驗的結論:DNA是轉化因子,是使R型細菌產生穩定的遺傳變化的物質,即DNA是遺傳物質。
8、噬菌體侵染細菌的實驗:
①噬菌體侵染細菌的實驗過程:吸附→侵入→複製→組裝→釋放。
②DNA中P的含量多,蛋白質中P的含量少;蛋白質中有S而DNA中沒有S,所以用放射性同位素35S標記一部分噬菌體的蛋白質,用放射性同位素32P標記另一部分噬菌體的DNA。用35P標記蛋白質的噬菌體侵染後,細菌體內無放射性,即表明噬菌體的蛋白質沒有進入細菌內部;而用32P標記DNA的噬菌體侵染細菌後,細菌體內有放射性,即表明噬菌體的DNA進入了細菌體內。
③結論:進入細菌的物質,只有DNA,並沒有蛋白質,就能形成新的噬菌體。新的噬菌體中的蛋白質不是從親代連續下來的,而是在噬菌體DNA的作用下合成的。說明了遺傳物質是DNA,不是蛋白質。此實驗還證明了DNA能夠自我複製,在親子代之間能夠保持一定的連續性,也證明了DNA能夠控制蛋白質的合成。
9、肺炎雙球菌的轉化實驗和噬菌體侵染細菌的實驗只證明DNA是遺傳物質(而沒有證明它是主要遺傳物質)
10、遺傳物質應具備的特點:
①具有相對穩定性
②能自我複製
③可以指導蛋白質的合成
④能產生可遺傳的變異。
11、絕大多數生物的遺傳物質是DNA,只有少數病毒(如菸草花葉病病毒)的遺傳物質是RNA,因此說DNA是主要的遺傳物質。病毒的遺傳物質是DNA或RNA。
12、①遺傳物質的載體有:染色體、線綠體、葉綠體。
②遺傳物質的主要載體是染色體。
生物知識點總結歸納9
名詞:
1、染色體組型:也叫核型,是指一種生物體細胞中全部染色體的數目、大小和形態特徵。觀察染色體組型的時期是有絲分裂的中期。
2、性別決定:一般是指雌雄異體的生物決定性別的方式。
3、性染色體:決定性別的染色體叫做性染色體。
4、常染色體:與決定性別無關的染色體叫做常染色體。
5、伴性遺傳:性染色體上的基因,它的遺傳方式是與性別相聯絡的,這種遺傳方式叫做伴性遺傳。
語句:
1、染色體的四種類型:中著絲粒染色體,亞中著絲粒染色體,近端著絲粒染色體,端著絲粒染色體。
2、性別決定的型別:(1)_Y型:雄性個體的體細胞中含有兩個異型的性染色體(_Y),雌性個體含有兩個同型的性染色體(__)的性別決定型別。(2)ZW型:與_Y型相反,同型性染色體的個體是雄性,而異型性染色體的個體是雌性。蛾類、蝶類、鳥類(雞、鴨、鵝)的性別決定屬於“ZW”型。3、色盲病是一種先天性色覺障礙病,不能分辨各種顏色或兩種顏色。其中,常見的色盲是紅綠色盲,患者對紅色、綠色分不清,全色盲極個別。色盲基因(b)以及它的等位基因——正常人的B就位於_染色體上,而Y染色體的相應位置上沒有什麼色覺的基因。
4、人的正常色覺和紅綠色盲的基因型(在寫色覺基因型時,為了與常染色體的基因相區別,一定要先寫出性染色體,再在右上角標明基因型。):色盲女性(_b_b),正常(攜帶者)女性(_B_b),正常女性(_B_B),色盲男性(_bY),正常男性(_BY)。由此可見,色盲是伴_隱性遺傳病,男性只要他的_上有b基因就會色盲,而女性必須同時具有雙重的b才會患病,所以,患男>患女。
5、色盲的遺傳特點:男性多於女性一般地說,色盲這種病是由男性透過他的女兒(不病)遺傳給他的外孫子(隔代遺傳、交叉遺傳)。色盲基因不能由男性傳給男性)。
6、血友病簡介:症狀——血液中缺少一種凝血因子,故凝血時間延長,或出血不止;血友病也是一種伴_隱性遺傳病,其遺傳特點與色盲完全一樣。
生物知識點總結歸納10
人類生命活動的調節
1、人的視覺和聽覺
(1)眼球的結構與功能
外膜:
角膜:外膜的前部,無色透明,可透光
鞏膜:白色,保護眼球內部的作用
虹膜:中膜的前部,有顏色,中央是瞳孔,通光
中膜:
睫狀體:虹膜稍後部,內有平滑肌,能收縮舒張,調節晶狀體的曲度
脈絡膜:佔中膜2/3的後部,有血管(營養眼球)、色素細胞(遮光並使眼球內部形成“暗室”)
內膜:視網膜,內有大量感光細胞
內容物:
晶狀體:雙凸鏡,依靠韌帶與睫狀體相連,玻璃體、房水。
附屬結構:眼肌、眼瞼、睫毛、結膜、淚器(淚腺、淚點、鼻淚管)
(2)視覺的形成:
外界光線經反射在視網膜上成像,產生神經衝動傳遞到視覺中樞
(形成視覺)
(3)眼的衛生保健:
近視:由於眼球前後徑過長,或晶狀體曲度過大,物像落在視網膜的前方,矯正:戴凹透鏡
遠視:由於眼球前後徑過短,或晶狀體曲度過小,物像落在視網膜的後方,矯正:戴凸透鏡
沙眼:由沙眼衣原體感染眼瞼內面的結膜
2、耳的結構和功能:
外耳:耳廓收集、傳導聲波
外耳道:傳導聲波。
中耳:
鼓室:有咽鼓管與咽部相通,保持鼓膜內外大氣壓的平衡;
鼓膜:接受聲波,產生振動。
聽小骨:三塊,將鼓膜的振動傳導至內耳。
內耳:半規管,前庭,耳蝸:內有聽覺感受器,能接受刺激產生神經衝動
(2)聽覺的形成:
聲波、鼓膜產生振動、耳蝸產生神經衝動,聽覺中樞骨傳導有關的神經 (形成聽覺)
3、神經系統的組成
1)神經系統的組成
中樞神經系統:腦、脊髓
周圍神經系統:腦神經、脊神經
2)神經元的結構、功能:
(1)結構
細胞體、突起
軸突:一條,長而分支少,
樹突:數條,短而呈樹狀分枝,軸突集結成束,外包上結締組織膜,髓鞘神經纖維(末端的細小分支為神經末梢),多條神經纖維組成神經
(2)功能:
生物知識點總結歸納11
分離各種細胞器的方法:
細胞器是細胞質中具有特定形態結構和功能的微器官,也稱為擬器官或亞結構。其中質體與液泡在光鏡下即可分辨,其他細胞器一般需藉助電子顯微鏡方可觀察。細胞器(organelle)一般認為是散佈在細胞質內具有一定形態和功能的微結構或微器官。但對於“細胞器”這一名詞的範圍,還存在著某些不同意見。細胞中的細胞器主要有:線粒體、內質網、中心體、葉綠體,高爾基體、核糖體等。它們組成了細胞的基本結構,使細胞能正常的工作,運轉。
細胞器的結構與功能
(一)雙層膜
1、線粒體
(1)結構:內膜向內摺疊形成嵴,其內含有少量的DNA與RNA,可複製
(2)功能:進行的主要場所
2、葉綠體
(1)結構:其內也含有少量的DNA與RNA,可複製;
基質中含有酶,基粒中了有酶還有色素
(2)功能:進行的場所
(3)存在:綠色植物的和幼莖皮層細胞
(二)無膜結構
3、中心體
(1)存在:動物和低等中
(2)功能:與細胞的有絲分裂有關
4、核糖體
分類(1)遊離型核糖體:合成胞內蛋白(血紅蛋白,與有關的酶)
(2)附著型核糖體:合成分泌蛋白(消化酶,抗體,一部分激素)
單層膜
5、內質網
分為(1):分泌蛋白的加工合成及運輸
(2)光面內質網:合成糖類脂質等有機物
6、高爾基體
(1)中:進一步對分泌蛋白加工,分類和運輸
(2)中:與細胞壁的形成有關
7、液泡
(1)存在:中
(2)功能:調節細胞內環境;充盈的液泡可使植物細胞保持堅挺
8、溶酶體
(1)其內含多種水解酶
(2)功能:消化分解細胞中衰老損傷的細胞器;吞噬並殺死侵入細胞的病毒病菌
生物知識點總結歸納12
第一章生命的物質基礎
1.生物體具有共同的物質基礎和結構基礎。
2.從結構上說,除病毒以外,生物體都是由細胞構成的。細胞是生物體的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
3.新陳代謝是活細胞中全部的序的化學變化總稱,是生物體進行一切生命活動的基礎。
4.生物體具應激性,因而能適應周圍環境。
5.生物體都有生長、發育和生殖的現象。
6.生物遺傳和變異的特徵,使各物種既能基本上保持穩定,又能不斷地進化。
7.生物體都能適應一定的環境,也能影響環境。
8.組成生物體的化學元素,在無機自然界都可以找到,沒有一種化學元素是生物界所特有的,這個事實說明生物界和非生物界具統一性。
9.組成生物體的化學元素,在生物體內和在無機自然界中的含量相差很大,這個事實說明生物界與非生物界還具有差異性。
10.各種生物體的一切生命活動,絕對不能離開水。
11.糖類是構成生物體的重要成分,是細胞的主要能源物質,是生物體進行生命活動的主要能源物質。
12.脂類包括脂肪、類脂和固醇等,這些物質普遍存在於生物體內。
13.蛋白質是細胞中重要的有機化合物,一切生命活動都離不開蛋白質。
14.核酸是一切生物的遺傳物質,對於生物體的遺傳變異和蛋白質的生物合成有極重要作用。
15.組成生物體的`任何一種化合物都不能夠單獨地完成某一種生命活動,而只有按照一定的方式有機地組織起來,才能表現出細胞和生物體的生命現象。細胞就是這些物質最基本的結構形式。
第二章生命的基本單位——細胞
16.活細胞中的各種代謝活動,都與細胞膜的結構和功能有密切關係。細胞膜具一定的流動性這一結構特點,具選擇透過性這一功能特性。
17.細胞壁對植物細胞有支援和保護作用。
18.細胞質基質是活細胞進行新陳代謝的主要場所,為新陳代謝的進行,提供所需要的物質和一定的環境條件。
19.線粒體是活細胞進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場所。
20.葉綠體是綠色植物葉肉細胞中進行光合作用的細胞器。
21.內質網與蛋白質、脂類和糖類的合成有關,也是蛋白質等的運輸通道。
22.核糖體是細胞內合成為蛋白質的場所。
23.細胞中的高爾基體與細胞分泌物的形成有關,主要是對蛋白質進行加工和轉運;植物細胞分裂時,高爾基體與細胞壁的形成有關。
24.染色質和染色體是細胞中同一種物質在不同時期的兩種形態。
25.細胞核是遺傳物質儲存和複製的場所,是細胞遺傳特性和細胞代謝活動的控制中心。
26.構成細胞的各部分結構並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互相緊密聯絡、協調一致的,一個細胞是一個有機的統一整體,細胞只有保持完整性,才能夠正常地完成各項生命活動。
27.細胞以分裂是方式進行增殖,細胞增殖是生物體生長、發育、繁殖和遺傳的基礎。
28.細胞有絲分裂的重要意義(特徵),是將親代細胞的染色體經過複製以後,精確地平均分配到兩個子細胞中去,因而在生物的親代和子代間保持了遺傳性狀的穩定性,對生物的遺傳具重要意義。
29.細胞分化是一種永續性的變化,它發生在生物體的整個生命程序中,但在胚胎時期達到最大限度。
30.高度分化的植物細胞仍然具有發育成完整植株的能力,也就是保持著細胞全能性。
第三章生物的新陳代謝
31.新陳代謝是生物最基本的特徵,是生物與非生物的最本質的區別。
32.酶是活細胞產生的一類具有生物催化作用的有機物.........
生物知識點總結歸納13
1、無機鹽在體內的分佈極不均勻。例如鈣和磷絕大部分在骨和牙等硬組織中,鐵集中在紅細胞,碘集中在甲狀腺,鋇集中在脂肪組織,鈷集中在造血器官,鋅集中在肌肉組織。
2、無機鹽對組織和細胞的結構很重要,硬組織如骨骼和牙齒,大部分是由鈣、磷和鎂組成,而軟組織含鉀較多。體液中的無機鹽離子調節細胞膜的通透性,控制水分,維持正常滲透壓和酸鹼平衡,幫助運輸普通元素到全身,參與神經活動和肌肉收縮等。有些為無機或有機化合物以構成酶的輔基、激素、維生素、蛋白質和核酸的成分,或作為多種酶系統的啟用劑,參與許多重要的生理功能。例如:保持心臟和大腦的活動,幫助抗體形成,對人體發揮有益的作用。
3、由於新陳代謝,每天都有一定數量的無機鹽從各種途徑排出體外,因而必腨透過膳食予以補充。無機鹽的代謝可以透過分析血液、頭髮、尿液或組織中的濃度來判斷。在人體內無機鹽的作用相互關聯。在合適的濃度範圍有益於人和動植物的健康,缺乏或過多都能致病,而疾病又影響其代謝,往往增加其消耗量。在我國鈣、鐵和碘的缺乏較常見。硒、氟等隨地球化學環境的不同,既有缺乏病如克山病和大骨節病、齪齒等,又有過多症如氟骨症和硒中毒。
4、是維持細胞內的酸鹼平衡,調節滲透壓,維持細胞的形態和功能。如:血液中的鈣離子和鉀離子。
5、是維持生物體的生命活動。如:鎂離子是ATP酶的啟用劑,氯離子是唾液酶的啟用劑。
生物知識點總結歸納14
一、細胞的吸水和失水
1、原理:發生了滲透作用,該作用必須具備兩個條件:1、具有半透膜。2、膜兩側溶液具有濃度差。
2、動物細胞的吸水和失水(以紅細胞為例:紅細胞膜相當於一層半透膜):
①當外界溶液濃度<細胞質濃度時,細胞吸水。
②當外界溶液濃度>細胞質濃度時,細胞失水。
③當外界溶液濃度=細胞質濃度時,水分進出平衡。
3、植物細胞的吸水和失水:
①在成熟的植物細胞中,原生質層(細胞膜+液泡膜+二者之間的細胞質)相當於一層半透膜。
②成熟植物細胞發生質壁分離的條件是外界溶液濃度>細胞液濃度,發生質壁分離復原的條件是外界溶液濃度<細胞液濃度。
二、物質跨膜運輸的其他例項
2、生物膜的特性:細胞膜和其他生物膜可以讓水分子自由透過,一些離子和小分子也可以透過,而其他的離子、小分子和大分子則不能透過,因此它們都是選擇透過性膜。
思考:半透膜和選擇透過性膜有哪些異同點?
①相同點:某些物質可以透過,另一些物質不能透過。
②不同點:選擇透過性膜一定是半透膜,半透膜不一定是選擇透過性膜。
生物知識點總結歸納15
1.有氧呼吸過程
2.無氧呼吸過程
(1)第一階段與有氧呼吸完全相同。
(2)第二階段是第一階段產生的[H]將丙酮酸還原為C2H5OH和CO2或乳酸的過程。不同生物無氧呼吸的產物不同,是由於催化反應的酶不同。
應用指南
1.不同生物無氧呼吸的產物不同,其原因在於催化反應的酶不同。動物和人體無氧呼吸的產物是乳酸。微生物的無氧呼吸稱為發酵,但動植物的無氧呼吸不能稱為發酵。2.原核生物無線粒體,但有些原核生物仍可進行有氧呼吸。
3.有氧呼吸的三個階段均有ATP產生;無氧呼吸只在第一階段產生ATP。其餘的能量儲存在分解不徹底的氧化產物——酒精或乳酸中。
4.有氧呼吸過程中H2O既是反應物(第二階段利用),又是生成物(第三階段生成),且生成的H2O中的氧全部來源於O2。
5.有H2O生成一定是有氧呼吸,有CO2生成一定不是乳酸發酵。
6.呼吸作用產生的能量大部分以熱能形式散失,對動物可用於維持體溫。
7.水稻等植物長期水淹後爛根的原因:無氧呼吸的產物酒精對細胞有毒害作用。玉米種子爛胚的原因:無氧呼吸產生的乳酸對細胞有毒害作用。
考點2根據CO
釋放量和O消耗量判斷細胞呼吸狀況(底物為葡萄糖)
【特別提醒】
1.CO2釋放量、O2吸收量、酒精量都是指物質的量,單位是摩爾。
2.以上的根據是葡萄糖有氧呼吸和無氧呼吸的方程式,不包括其他有機物質。考點3影響細胞呼吸的因素及其應用1.內因:遺傳因素(決定酶的種類和數量)
(1)不同種類的植物呼吸速率不同,如旱生植物小於水生植物,陰生植物小於陽生植物。
(2)同一植物在不同的生長髮育時期呼吸速率不同,如幼苗、開花期呼吸速率升高,成熟期呼吸速率下降。(3)同一植物的不同器官呼吸速率不同,如生殖器官大於營養器官。2.外因——環境因素(1)溫度
①溫度影響呼吸作用,主要是透過影響呼吸酶的活性來實現的。呼吸速率與溫度的關係如下圖。
②生產上常用這一原理在低溫下貯藏水果、蔬菜。大大棚蔬菜的栽培過程中夜間適當降低溫度,降低呼吸作用,減少有機物的消耗,提高產量。(2)O2的濃度
①在O2濃度為零時只進行無氧呼吸;濃度為10%以下,既進行有氧呼吸又進行無氧呼吸;濃度為10%以上,只進行有氧呼吸。(如圖)
②生產中常利用降低氧的濃度抑制呼吸作用,減少有機物消耗這一原理來延長蔬菜、水果保鮮時間。
(3)CO2
CO2是呼吸作用的產物,對細胞呼吸有抑制作用,實驗證明,在CO2濃度升高到1%~10%時,呼吸作用明顯被抑制。(如圖)
(4)水
在一定範圍內,呼吸速率隨含水量的增加而加快,隨含水量的減少而減慢。
考點4實驗面面觀:探究酵母菌細胞呼吸的方式
1.實驗原理
(1)酵母菌在有氧和無氧的條件下都能生存,屬於兼性厭氧菌。酵母菌進行有氧呼吸能產生大量的CO2,在進行無氧呼吸時能產生酒精和CO2。
(2)CO2可使澄清的石灰水變混濁,也可使溴麝香草酚藍水溶液由藍變綠再變黃。(3)橙色的重鉻酸鉀溶液,在酸性條件下可與乙醇發生化學反應,變成灰綠色。2.實驗流程
酵母菌利用葡萄糖產生酒精是在有氧還是無氧的
提出問題:條件下進行的?酵母菌在有氧和無氧條件下細胞
呼吸的產物是什麼?
作出假設:
針對上述問題,根據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如酵,母菌可用於釀酒、發麵等?作出合理的假設
【特別提醒】
1.通入A瓶的空氣中不能含有CO2,以保證使第三個錐形瓶中的澄清石灰水變渾濁是由酵母菌有氧呼吸產生的CO2所致
2.B瓶應封口放置一段時間,待酵母菌將B瓶中的氧氣消耗完,再連通盛有澄清石灰水的錐形瓶,確保通入澄清石灰水中的CO2是由無氧呼吸產生的。【方法例析】對比實驗和對照實驗
1.對比實驗:不設定對照組,而是設定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實驗組,透過對實驗結果的比較分析,來探究某種因素與實驗物件的關係,這樣的實驗叫對比實驗,這樣的對照方法也叫相互對照。如探究酵母菌細胞呼吸方式的實驗,有氧和無氧條件下的實驗結果都是未知的,透過兩個實驗結果的對比可以得出氧氣對細胞呼吸的影響。
2.對照實驗:設定對照組和實驗組,對照組的實驗結果一般是已知的,對照組主要起消除或減少實驗誤差,鑑別實驗中的處理因素和非處理因素的差異等作用。常用的對照方式有:(1)空白對照:空白對照是不給對照組以任何處理因素。
(2)條件對照:指雖給實驗物件施以某種實驗處理,但這種處理是作為對照意義的,或者說這種處理不是實驗假設所給定的實驗變數意義的。
(3)自身對照:指實驗與對照在同一物件上進行,即不另設對照組,向一組實驗物件施加一個或數個因子,然後測量其前後的變化,這種實驗又叫單組實驗法。
(4)相互對照:不設對照組,通過幾個實驗組相互對照,這種實驗也就是對比實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