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生物知識點總結歸納
總結是指社會團體、企業單位和個人在自身的某一時期、某一專案或某些工作告一段落或者全部完成後進行回顧檢查、分析評價,從而肯定成績,得到經驗,找出差距,得出教訓和一些規律性認識的一種書面材料,他能夠提升我們的書面表達能力,不如立即行動起來寫一份總結吧。總結怎麼寫才能發揮它的作用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高三生物知識點總結歸納,歡迎閱讀與收藏。
高三生物知識點總結歸納1
名詞:
1、染色體組型:也叫核型,是指一種生物體細胞中全部染色體的數目、大小和形態特徵。觀察染色體組型的時期是有絲分裂的中期。
2、性別決定:一般是指雌雄異體的生物決定性別的方式。
3、性染色體:決定性別的染色體叫做性染色體。
4、常染色體:與決定性別無關的染色體叫做常染色體。
5、伴性遺傳:性染色體上的基因,它的遺傳方式是與性別相聯絡的,這種遺傳方式叫做伴性遺傳。
語句:
1、染色體的四種類型:中著絲粒染色體,亞中著絲粒染色體,近端著絲粒染色體,端著絲粒染色體。
2、性別決定的型別:(1)_Y型:雄性個體的體細胞中含有兩個異型的性染色體(_Y),雌性個體含有兩個同型的性染色體(__)的性別決定型別。(2)ZW型:與_Y型相反,同型性染色體的個體是雄性,而異型性染色體的個體是雌性。蛾類、蝶類、鳥類(雞、鴨、鵝)的性別決定屬於“ZW”型。3、色盲病是一種先天性色覺障礙病,不能分辨各種顏色或兩種顏色。其中,常見的色盲是紅綠色盲,患者對紅色、綠色分不清,全色盲極個別。色盲基因(b)以及它的等位基因——正常人的B就位於_染色體上,而Y染色體的相應位置上沒有什麼色覺的基因。
4、人的正常色覺和紅綠色盲的基因型(在寫色覺基因型時,為了與常染色體的基因相區別,一定要先寫出性染色體,再在右上角標明基因型。):色盲女性(_b_b),正常(攜帶者)女性(_B_b),正常女性(_B_B),色盲男性(_bY),正常男性(_BY)。由此可見,色盲是伴_隱性遺傳病,男性只要他的_上有b基因就會色盲,而女性必須同時具有雙重的b才會患病,所以,患男>患女。
5、色盲的遺傳特點:男性多於女性一般地說,色盲這種病是由男性透過他的女兒(不病)遺傳給他的外孫子(隔代遺傳、交叉遺傳)。色盲基因不能由男性傳給男性)。
6、血友病簡介:症狀——血液中缺少一種凝血因子,故凝血時間延長,或出血不止;血友病也是一種伴_隱性遺傳病,其遺傳特點與色盲完全一樣。
高三生物知識點總結歸納2
名詞:
1生物的富集作用:指一些汙染物(如重金屬、化學農藥),透過食物鏈在生物體內大量積聚的過程。這些汙染物一般的特點是化學性質穩定而不易分解,在生物體內積累不易排出。因此生物的富集作用會隨著食物鏈的延長而不斷加強。
2、富營養化:由於水體中氮、磷等植物必需元素含量過多,導致藻類等大量繁殖。藻類的的唿吸作用及死亡藻類的.分解作用消耗大量的氧,並分解出有毒物質,致使水體處於嚴重的缺氧狀態,引起水質量惡化和魚群死亡的現象
.3、水華:在淡水湖泊中發生富營養化現象。
4、赤潮:在海洋中發生富營養化現象。
語句:
1、環境汙染主要包括:有大氣汙染、水汙染、土壤汙染、固體廢棄物汙染與噪聲汙染。
2、大氣汙染的危害:
①我國大氣汙染型別是煤炭型汙染,主要汙染物有煙塵、二氧化硫,此外,還有氮氧化物和一氧化碳。
②危害:直接危害人類和其它生物,導致吸系統疾病,(如氣管炎、哮喘、肺氣腫、等。)
③致癌物主要有3,4—苯並芘和含Pb的化合物。尤其是3,4—苯並芘引起肺癌的作用烈。
④可以透過水體、土壤及植物進而危害人及動物.
3、水汙染的危害:
①水俁病事件:汞在水中轉化成甲基汞後,富集在魚、蝦體內,人若長期食用了這些食物就會危害中樞神經系統,有運動失調,痙攣、麻痺、語言和聽力發生障礙等症狀,甚至死亡。
②水體中過量的N、P主要來自含有化肥的農田用水,城市生活汙水和工業廢水。
③赤潮和水華的形成都是水體富營養化的結果。
4、土壤汙染的危害:
①“鎘米”事件:土壤被鎘汙染後,會經過生物的富集作用進入人、畜體內,引起骨痛,自然骨折,骨缺損,導致全身性神經劇痛等症,最終死亡。影響植物的生長髮育危害動物和人的生存。
5、噪聲汙染的危害:損傷聽力,干擾睡眠,誘發多種疾病,影響心理健康。
高三生物知識點總結歸納3
dna雙螺旋結構特點
①兩條DNA互補鏈反向平行。
②由脫氧核糖和磷酸間隔相連而成的親水骨架在螺旋分子的外側,而疏水的鹼基對則在螺旋分子內部,鹼基平面與螺旋軸垂直,螺旋旋轉一週正好為10個鹼基對,螺距為3。4nm,這樣相鄰鹼基平面間隔為0。34nm並有一個36的夾角。
③DNA雙螺旋的表面存在一個大溝(major groove)和一個小溝(minor groove),蛋白質分子透過這兩個溝與鹼基相識別。
④兩條DNA鏈依靠彼此鹼基之間形成的氫鍵而結合在一起。根據鹼基結構特徵,只能形成嘌呤與嘧啶配對,即A與T相配對,形成2個氫鍵;G與C相配對,形成3個氫鍵。因此G與C之間的連線較為穩定。
⑤DNA雙螺旋結構比較穩定。維持這種穩定性主要靠鹼基對之間的氫鍵以及鹼基的堆集力(stacking force)。
dna雙螺旋結構
DNA的雙螺旋結構,脫氧核糖與磷酸相間排列在外側,形成兩條主鏈(反向平行),構成DNA的基本骨架。兩條主鏈之間的橫檔是鹼基對,排列在內側。相對應的兩個鹼基透過氫鍵連結形成鹼基對,DNA一條鏈上的鹼基排列順序確定了,根據鹼基互補配對原則,另一條鏈的鹼基排列順序也就確定了。
dna雙螺旋結構模型要點
(1)兩條多核苷酸鏈以相反的平行纏結,依賴成對的鹼基上的氫鍵結合形成雙螺旋狀,親水的脫氧核糖基和磷酸基骨架位於雙鏈的外側,而鹼基位於內側,兩條鏈的鹼基之間以氫鍵相結合,一條鏈的走向是5’到3’,另一條鏈的走向是3’到5’;
(2)鹼基平面向內延伸,與雙螺旋鏈成垂直狀;
(3)向右旋,順長軸方向每隔0。34nm有一個核苷酸,每隔3。4nm重複出現同一結構;
(4)A與T配對,其間距離1。11nm;G與C配對,其間距離為1。08nm,兩者距離幾乎相等,以便保持鏈間距離相等;
(5)在結構上有深溝和淺溝;
(6)DNA雙螺旋結構穩定的維繫橫向穩定靠兩條鏈間互補鹼基的氫鍵維繫,縱向則靠鹼基平面間的疏水性遞積力維持。
高三生物知識點總結歸納4
細胞增殖細胞增殖是生物的重要生命特徵。細胞以分裂方式增殖,透過它,單細胞生物能產生後代,多細胞生物則可以由一個受精卵經過分裂和分化,最終發育為一個多細胞個體。在增殖過程中可以將複製的遺傳物質分配到兩個子細胞中去,可見,細胞增殖是生物體生長、發育、繁殖、遺傳的基礎。
真核細胞的分裂方式有有絲分裂、無絲分裂和減數分裂。
一、有絲分裂
體細胞的有絲分裂具有細胞週期,它是指連續分裂的細胞從一次分裂開始時開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時為此,包括分裂間期期和分裂期。
1、分裂間期
分裂間期特徵是DNA分子的複製和有關蛋白質的合成,同時細胞有適度的增長,對於細胞分裂來說,它是整個週期中為分裂期作準備的階段。
2、分裂期
(1)前期
最明顯的變化是染色質絲螺旋纏繞,縮短變粗,成為染色體,此時每條染色體都含有兩條染色單體,由一個著絲點相連,稱為姐妹染色單體。同時,核仁解體,核摸消失,紡錘絲形成紡錘體。
(2)中期
染色體清晰可見,每條染色體的著絲點都排列在細胞中央的一個平面上,染色體的形態比較穩定,數目比較清晰,便於觀察。
(3)後期
每個著絲點一分為二,姐妹染色單體隨之分離,形成兩條子染色體,在紡錘絲的牽引下向細胞兩極運動。
(4)末期
染色體到達兩極後,逐漸變成絲狀的染色質,同時紡錘體消失,核仁、核模重新出現,將染色質包圍起來,形成兩個新的子細胞,然後細胞一分為二。
(5)動植物細胞有絲分裂比較
高三生物知識點總結歸納5
1、向性運動:是植物體受到單一方向的外界刺激(如光、重力等)而引起的定向運動。
2、感性運動:由沒有一定方向性的外界刺激(如光暗轉變、觸控等)而引起的區域性運動,外界刺激的方向與感性運動的方向無關。
3、激素的特點:①量微而生理作用顯著;②其作用緩慢而持久。激素包括植物激素和動物激素。植物激素:植物體內合成的、從產生部位運到作用部位,並對植物體的生命活動產生顯著調節作用的微量有機物;動物激素:存在動物體內,產生和分泌激素的器官稱為內分泌腺,內分泌腺為無管腺,動物激素是由迴圈系統,透過體液傳遞至各細胞,併產生生理效應的。
4、胚芽鞘:單子葉植物胚芽外的錐形套狀物。胚芽鞘為胚體的第一片葉,有保護胚芽中更幼小的葉和生長錐的作用。胚芽鞘分為胚芽鞘的尖端和胚芽鞘的下部,胚芽鞘的尖端是產生生長素和感受單側光刺激的部位和胚芽鞘的下部,胚芽鞘下面的部分是發生彎曲的部位。
5、瓊脂:能攜帶和傳送生長素的作用;雲母片是生長素不能穿過的。
6、生長素的橫向運輸:發生在胚芽鞘的尖端,單側光刺激胚芽鞘的尖端,會使生長素在胚芽鞘的尖端發生從向光一側向背光一側的運輸,從而使生長素在胚芽鞘的尖端背光一側生長素分佈多。
7、生長素的豎直向下運輸:生長素從胚芽鞘的尖端豎直向胚芽鞘下面的部分的運輸。
8、生長素對植物生長影響的兩重性:這與生長素的濃度高低和植物器官的種類等有關。一般說,低濃度範圍內促進生長,高濃度範圍內抑制生長。
9、頂端優勢:植物的頂芽優先生長而側芽受到抑制的現象。由於頂芽產生的生長素向下運輸,大量地積累在側芽部位,使這裡的生長素濃度過高,從而使側芽的生長受到抑制的緣故。解出方法為:摘掉頂芽。頂端優勢的原理在農業生產實踐中應用的例項是棉花摘心。
10、無籽番茄(黃瓜、辣椒等):在沒有受粉的番茄(黃瓜、辣椒等)雌蕊柱頭上塗上一定濃度的生長素溶液可獲得無籽果實。要想沒有授粉,就必須在花蕾期進行,因番茄的花是兩性花,會自花傳粉,所以還必須去掉雄蕊,來阻止傳粉和受精的發生。無籽番茄體細胞的染色體數目為2N。
高三生物知識點總結歸納6
肺炎雙球菌轉化實驗基本資訊
肺炎雙球菌(Diplococcus pneumoniae)是一種病原菌,存在著光滑型(Smooth簡稱S型)和粗糙型(Rough簡稱R型)兩種不同型別。其中光滑型的菌株產生莢膜,有毒,在人體內它導致肺炎,在小鼠體中它導致敗血症,並使小鼠患病死亡,其菌落是光滑的;粗糙型的菌株不產生莢膜,無毒,在人或動物體內不會導致病害,其菌落是粗糙的。
致病原理:肺炎雙球菌有多種株系,但只有光滑型菌株可致病,因為在這些菌株的細胞外有多糖莢膜起保護作用,不致被宿主破壞。
肺炎雙球菌轉化實驗過程
格里菲斯的實驗:格里菲斯以R型和S型菌株作為實驗材料進行遺傳物質的實驗,他將活的、無毒的RⅡ型(無莢膜,菌落粗糙型)肺炎雙球菌或加熱殺死的有毒的SⅢ型肺炎雙球菌注入小白鼠體內,結果小白鼠安然無恙;將活的、有毒的SⅢ型(有莢膜,菌落光滑型)肺炎雙球菌或將大量經加熱殺死的有毒的SⅢ型肺炎雙球菌和少量無毒、活的RⅡ型肺炎雙球菌混合後分別注射到小白鼠體內,結果小白鼠患病死亡,並從小白鼠體內分離出活的SⅢ型菌。格里菲斯稱這一現象為轉化作用,實驗表明,SⅢ型死菌體內有一種物質能引起RⅡ型活菌轉化產生SⅢ型菌,這種轉化的物質(轉化因子)是什麼?格里菲斯對此並未做出回答。
埃弗雷等人的進一步實驗:1944年美國的埃弗雷(O。Avery)、麥克利奧特(C。 Macleod)及麥克卡蒂(M。Mccarty)等人在格里菲斯工作的基礎上,對轉化的本質進行了深入的研究(體外轉化實驗)。他們從SⅢ型活菌體內提取DNA、RNA、蛋白質和莢膜多糖,將它們分別和RⅡ型活菌混合均勻後注射人小白鼠體內,結果只有注射SⅢ型菌DNA和RⅡ型活菌的混合液的小白鼠才死亡,這是一部分RⅡ型菌轉化產生有毒的、有莢膜的SⅢ型菌所致,並且它們的後代都是有毒、有莢膜的。
肺炎雙球菌轉化實驗結論
證明了S型細菌中含有一種轉化因子,將R型細菌轉化成了S型細菌,實際轉化因子就是DNA,但是當時並沒有提出DNA這個名詞,另外,關於肺炎雙球菌轉化實驗有兩個,一個是格里菲斯的體內轉化實驗,另一個是體外轉化實驗(艾弗裡的體外轉化實驗)前者證明了轉化因子(DNA)是遺傳物質,沒有得出蛋白質與遺傳物質的關係,後者證實了蛋白質不是遺傳物質。
高三生物知識點總結歸納7
1、美國科學家薩姆納透過實驗證實酶是一類具有催化作用的蛋白質,科學家切赫和奧特曼發現少數RNA也具有生物催化作用。總之,酶是活細胞產生的一類催化作用的有機物,胃蛋白酶、唾液澱粉酶等絕大多數的酶是蛋白質,少數的酶是RNA。不能說所有的蛋白質和RNA都是酶,只是具有催化作用的蛋白質或RNA,才稱為酶。酶的特性有高效性、專一性、需要適宜的條件。
2、進行有關的實驗和探究,學會控制自變數,觀察和檢測因變數的變化,以及設定對照組和重複實驗。
3、ATP中文名叫三磷酸腺苷,結構式簡寫A-p~p~p,幾乎所有生命活動的能量直接來自ATP的水解,由ADP合成ATP所需能量,動物來自呼吸作用,植物來自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ATP可在細胞器線粒體或葉綠體中和在細胞質基質中合成。在細胞內ATP含量很少,轉化很快,熟悉89頁圖。
4、構成生物體的活細胞,內部時刻進行著ATP與ADP的相互轉化,同時也就伴隨有能量的釋放X和儲存X。故把ATP比喻成細胞內流通著的"通用貨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