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生物/化工/環保/能源

《作為生物的社會》教案

《作為生物的社會》教案

在教學工作者實際的教學活動中,可能需要進行教案編寫工作,藉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我們該怎麼去寫教案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作為生物的社會》教案,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作為生物的社會》教案1

教學目標

1。理清作者思路,歸納生物社會與人類相似之處

2。品味文章的語言特點。

3。透過本文的學習,激發學生對大自然、對生物學的熱愛之情。

教學重難點

1。理清作者思路,歸納生物社會與人類相似之處

2。品味文章的語言特點。

教學工具

課件

教學過程

一、出示教學目標:

1。理清作者思路,歸納生物社會與人類相似之處

2。品味文章的語言特點。

3。透過本文的學習,激發學生對大自然、對生物學的熱愛之情。

二、簡介作家和寫作背景:

1、作家簡介

劉易斯?托馬斯博士(LewisThomas)1913年生於美國紐約,就讀於普林斯頓大學和哈佛醫學院,歷任明尼蘇達大學兒科研究所教授、紐約大學——貝爾維尤醫療中心病理學系和內科學系主任、耶魯醫學院病理學系主任、紐約市斯隆—凱特林癌症紀念中心(研究院)院長,並榮任美國科學院院士。

2、寫作背景

1970年,托馬斯任耶魯大學醫學院院長時,應邀在一個學術討論會上作演說。他輕鬆幽默的泛泛而談被錄了音。演說的整理稿傳到了《新英格蘭醫學雜誌》主編的手上。那位主編是托馬斯實習醫生時期的年兄契友,他喜歡這篇東西,便命托馬斯為他的雜誌寫一系列短文,讓他照此泛泛而談,條件是題目不限,一文不給,一字不改。托馬斯本具文才,可惜大半生獻身研究,只好擱起他的錦心繡口去作那些刻板的學術論文。得此機會,他自然樂於應命。一連寫了六篇,甫議擱筆,但已經欲罷不能了。熱情的讀者和批評家們要他把專欄寫下去。於是,他一發而不可收,連寫了四年。這時,出版商已爭相出版。條件最優惠,許他不加修補,原樣付梓。於是,我們就有幸看到了他的華章力作。

三、初讀課文,整體把握:

1、預習檢測

點撥字詞(展示多媒體)。

2、朗讀文章,理清思路

四、研讀課文,理解文字:

1。 本文采用了哪些論證方法?

這篇科普文章具有散文化的傾向,

可以看做是一篇科學隨筆。本文雖然不算嚴格意義上的論文,沒有羅列嚴格的論點論據,但還是具有獨特的論證方法的。首先,作者始終是在與人類行為的對比中議論生物的社會行為,始終認為人類行為與生物的社會行為有著共同性 ; 其次,作者在論述中,無論是對人還是對其他生物,多從個體與群體兩個方面做比較分析,肯定群體的智慧,強調社會化的重要性 ; 再次,對生物的社會行為的描述,有詳有略,先詳後略,以詳帶略(詳昆蟲類,略菌類、魚類、鳥類),這樣既抓住了典型事例細緻剖析,又豐富了例證,也體現了由現象層面到理論探討逐步深化的過程。

2。 怎樣理解本文關於生物社會行為的論述?

作者論述昆蟲、魚類、鳥類等生物的社會行為,證明它們也有集體協作精神,而且隨著群體數量的增加,智慧也隨之增長,這些都來自他對自然界中社會性生物細心的觀察和思考。把這些生物的群體看成是一個龐大的生物體,更是作者的創見。但是要看到,作者談論生物的社會性,焦點還是在反思人類行為,意在批判傳統生物學人類中心主義的觀念,強調人類要有自我反省的意識,不然我們就會陷入因為盲目的自我崇拜而帶來的種種困境之中。他的視角是獨特的,見解是獨到的,議論是深刻的,讀之給人以理性的啟迪和美感的享受。

3。你能否體會出本文的語言風格?

作者在論述中,往往把人類行為與其他生物的社會行為比照映襯來談,即把人類的行為看做是“生物化”的,把生物的行為看成是擬人化的,這就形成了一種幽默風趣的語言風格,如說人類“碰碰觸角”,說螞蟻“使用童工”等等。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理解作者的這種幽默的語言風格:首先,作者作為人類的一員,卻能“降格自貶”,以較低的姿態來談論生物的社會行為,體現出一種自嘲式的幽默 ; 其次,作者作為一個生物學家,敢於向傳統觀念挑戰,敢於闖別人不敢涉足的禁區,表現出一種智慧上優越的幽默 ; 再次,作者作為通俗欄目的科普作家,要向大眾普及科學知識,激發大眾對科學的關注和熱愛,也要用幽默的語言化雅為俗,拉近同讀者的距離,吸引他們的閱讀興趣。

五、探究主旨,歸結理解:

1、讓學生補充其他群體活動的生物例證

點撥:大雁、羊群、狒佛等;

2、綜觀全文,文章探討生物的社會性,真正目的是什麼?我們能從中得到啟示嗎?

點撥:課文焦點在於反思人類行為,意在批判某些人(如傳統生物學者)盲目自大的人類中心主義觀念,警示人類不能充分認識自身的危機,強調人類要有反省意識。我們還可以從動物社會行為中明白團結就是力量,合力發展科學,共創和諧世界。

3、指導學生自己歸納課文語言特點。

點撥:多用修辭,風趣幽默。

六、課堂總結

同學們,生物界還有這麼多我們不曾瞭解的內涵。人類千萬不能盲目尊大,要充分認識自身的生存危機,遇到人類種種困境,我們需要聯合,需要團結,才能走出去,才能推動社會進步。

七、佈置作業

1、用童話故事的形式改寫課文寫螞蟻或蜜蜂社會行為的內容,進一步體會動物的聯合智慧(必做);

2、課外查詢資料,瞭解更多動物社會性事例(選做)。

《作為生物的社會》教案2

教學目標

1.瞭解相關的生物學知識,把握作者觀點。

2.體會本文幽默風趣的語言風格,品味優秀科普作家的文字魅力。

3.激發學生對大自然、對生物的熱愛之情。

教學重點和難點

1.瞭解相關的生物學知識,把握作者觀點。

2.體會本文幽默風趣的語言風格,品味優秀科普作家的文字魅力。

教學步驟及內容要點

一、匯入

同學們,每天我們都行色匆匆,你是否低頭注意過你腳下的螞蟻窩?也許在你家的附近就有很多。你有沒有發現,螞蟻經常成群結隊地忙忙碌碌?若是你扔一粒飯到它們的洞口,只要有一隻螞蟻發現,在短短的時間內就會聚集一大群,一下就能把飯粒搬回家。哪怕是一塊大面包,它們也能很快解決。它們就像一個大家庭,團結一致,努力工作。同學們,你覺得神奇嗎?它們與我們多像,但它們能和我們一樣嗎?今天我們學習的這篇文章探討的就是這個問題。

二、作家作品簡介

劉易斯·托馬斯,1943年生於美國紐約,就讀於普林斯頓大學和哈佛醫學院,歷任明尼蘇達大學兒科研究所教授、紐約大學貝爾維尤醫療中心病理學系和內科學系主任、耶魯醫學院病理學系主任、紐約市癌症紀念中心斯隆—凱特林癌症研究所所長,並任美國科學院院士。

三、整體感知,明確本文寫作思路

明確:

第一部分(第1~3段):從一個事例切入,即醫學家舉行年會,把其與生物界聯絡起來,從而得出自己的論點,人類社會與生物社會有共通之處。

第二部分(第4~10段):指出動物過著兩種生活,即是個體的存在,又是集體的存在,也就是說,動物過著個體的和社會的兩種生活。

第三部分(第11~13段):指出人類與生物界的相通之處——人類也要有社會的生活。

四、合作探究

1.第一段作者開篇是怎樣描繪醫學家舉行年會的?為什麼這樣描繪?

1)教師備課系統──多媒體教案

明確:他們“急匆匆來回亂竄”,“碰碰觸角,交換一點資訊”,“像丟擲釣鱒魚的釣線一樣,準確無誤地向恰爾德飯店丟擲一個長長的單列縱隊”。

這不無諷刺與幽默的敘述,看似閒筆,卻給全篇定下了一個基調。

2)第二段作者說到生物學界對“人與動物相似”的觀點是什麼?

明確:“暗示說昆蟲群居的活動跟人類事務總有點聯絡,那在生物學界將是相當糟糕的態度,關於昆蟲行為的書籍作者,通常要在序言裡苦口婆心地提醒人們,昆蟲好像是來自外星的生物,它們的行為絕對是有異於人的,完全是非人性、非世俗,幾乎還是非生物的。”也就是說,傳統生物學界認為人類社會與生物是毫不相干,甚至是水火不相容的。

3)但是,作者擺了一個怎樣的事實與觀點?

作者提出了一個不爭的事實:說人類像螞蟻可以,反過來說螞蟻像人類,就會遭到非議,因為這是對人類至高無上的地位的挑戰。所以描述昆蟲行為的人,惟恐被指斥為“違反科學”,都不遺餘力地從“有異於人類的”方面來理解生物的社會行為,說它們“完全是非人性、非世俗,幾乎還是非生物的”。而作者卻不從眾從俗,敢於向傳統觀念發起衝擊,他指出“螞蟻的確太像人了,這真夠讓人為難”。然後以幽默的語言,列舉了一系列螞蟻的社會行為,從“培養真菌,餵養蚜蟲”,到“迷惑敵人,捕捉奴隸”,到“使用童工”、“交換資訊”,簡直和人類毫無二致。“它們什麼都幹,就差看電視了。”在這裡,作者有意用描述人類社會行為的語言來描述螞蟻,和文章開頭的一段用描述昆蟲的語言來描繪人類恰成對比,表達了一個鮮明的觀點,那就是:人類的社會行為與生物的社會行為有極大的共性,並非水火不容,而是可以互為比照的。

4)請同學們快速瀏覽第二部分,找出作者舉出了哪些動物來證明自己的觀點。明確:蜜蜂、白蟻、群居性黃蜂、鯡魚和成群的飛鳥。

作者論述昆蟲、魚類、鳥類等生物的社會行為,說明它們也有集體協作精神,而且隨著群體數量的增加,智慧也隨之增長,這些都來自他對自然界中社會性生物細心的觀察和思考。把這些生物的群體看成是一個龐大的生物體,更是作者的創見。

5.接下來我們再來具體地看第二部分的內容,第四段為什麼作者一開始就來了這樣兩句:“最讓我們不安的是”,“即使有這樣的東西,它們也決不可能跟我們相關。”

明確:作者這樣說,是模仿傳統生物學家的語氣,按他們的邏輯來說的。傳統生物學家們不願意承認人類的社會行為與生物的社會行為有極大的共性這一事實,作者這樣的敘述充滿了調侃與諷刺。

6)作者在談到動物與人類的行為時,為什麼多從個體與群體兩個方面作比較分析?試結合作者的論述加以說明。

明確:作者在談到動物與人類的行為時,多從個體與群體兩個方面作比較分析,這是因為社會與個體是相輔相成的,社會不能沒有個體的參與,而對於社會性生物而言,個體也難以離開社會而生存。所以,無論是談論人的社會性,還是談論動物的社會性,都離不開對個體與群體的分析。沒有形成群體的螞蟻,就沒有太多的社會性,因而所表現出來的智慧是有限的;對於人類,沒有融入社會的科研成果,不能被公眾利用,也就喪失了它存在的意義。相比較而言,有著一定組織的社會性生物,如螞蟻和蜜蜂,對社2

人教版新課標普通高中◎語文⑤必修會組織的依賴性更強;人類的個體具有相對的獨立性,可以短時間關閉與組織聯絡的“電路”,但不能從根本上脫離社會而存在。

7)大家覺得課文所描述的一些生物的社會組織與人類相比有哪些相似之處?明確:本文所描述的一些生物的社會組織與人類相比有很多相似之處,比如步調一致的行動、集體協作式的勞動、有目的的行為、互相交換資訊等。

8)第三部分第十一段作者指出了人類其實比動物更具有社會性,但是我們人類卻出現什麼樣的狀況?

明確:“雖然我們無論如何也是所有群居性動物中最具社會性的——比蜜蜂更互相依賴,聯絡更密切,行為上更不可分,我們卻並不經常感到我們的聯合智慧。”“電路好像還在,即使並不總是通著電。”也就是說,我們人類雖然比動物更具社會性,但是我們並沒有真正做到聯合起來,充分發揮我們的智慧與才能。

9)最後,作者對科研提出了什麼希望?

明確:“科學上的探索是一種孤獨的、靜思的事。是的,在最初幾個階段是這樣。但後來,或遲或早,在工作行將完成時,我們總要一邊探索,一邊互相呼喚,交流資訊,發表文章,給編緝寫信,提交論文,一有發現就大叫起來。”作者希望科學研究能夠多一點交流,表現出深厚的人文關懷精神。

五、能力提升

整篇課文作者探討了生物的社會性,但是作者真正的目的是什麼呢?

明確:作者談論生物的社會性,焦點還是在反思人類行為,意在批判傳統生物學人類中心主義甚至人類沙文主義的觀念,強調人類要有自我反省的意識,不然就會陷入因為盲目的自我崇拜而帶來的種種困境之中。無可否認,作者的論述有其幽默調侃的成分,觀點有其牽強偏激之處,但他的視角是獨特的,見解是獨到的,議論是深刻的,讀之給人以理性的啟迪和美感的享受。

六、規律總結

本文采用了哪些論證方法?

明確:這篇科普文章具有散文化的傾向,可以看作是一篇科學隨筆。本文雖然不算嚴格意義上的論文,沒有羅列森嚴的論點論據,但還是具有獨特的論證方法的。首先,作者始終是在與人類行為的對比中談論生物的社會行為,始終認為人類行為與生物的社會行為有著共同性;其次,作者在論述中,無論是對人還是對其他生物,多從個體與群體兩個方面作比較分析,肯定群體的智慧,強調社會化的重要性;再次,對生物的社會行為的描述,有詳有略,先詳後略,以詳帶略(詳昆蟲類,略菌類、魚類、鳥類),這樣既抓住了典型事例細緻剖析,又豐富了例證,也體現了由現象層面到理論探討逐步深化的過程。

七、學與練

結合具體的語境,說說下列語句的幽默效果。

1.它們倒更像一些製作精巧卻魔魔道道的小機器。

明確:諷刺怕遭到非難的作者極端保守的心態,他們恨不得把昆蟲看作是天外來客,完全有異於人類,甚至是“非生物的”,像“魔魔道道的小機器”一樣。

3

教師備課系統──多媒體教案

2.螞蟻的確太像人了,這真夠讓人為難。

明確:諷刺人類的自大心理,渺小的螞蟻的很多行為與我們相似,我們卻不願意或不敢承認這一事實,真是有些為難。

3.它們什麼都幹,就差看電視了。

明確:用誇張的語言說明螞蟻的社會行為太接近人類了——恐怕離看電視也不遠了吧!

4.它不過是一段長著腳的神經節而已。

以“輕蔑”的口氣評論一隻“獨行的螞蟻”,強調它們個體智慧的微不足道。

5.我們總要一邊探索,一邊互相呼喚,交流資訊,發表文章,給編緝寫信,提交論文,一有發現就大叫起來。

明確:以誇張的筆法,將人類的行為“原始化”,暗中與動物行為混同,意在說明兩者之間的某些相似性。

八、課堂小結

同學們,原來生物界還有這麼多我們不曾瞭解的內涵,人類千萬不能盲目自大,要充分認識自身生存危機。我們既要強調個體的智慧,也要重視群體的智慧,因為發明創造必須融入群體的智慧中才能發揮作用,才有意義。所以,同學們學習也不能夠閉門造車,一定要多多交流才能取得更大的進步。

《作為生物的社會》教案3

一、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瞭解相關的生物學知識,把握作者觀點。

2、能力目標:休會本文幽默風趣的語言風格,品味優秀科普作家的文字魅力。

3、情感目標:激發學生對大自然、對生物的熱愛情。

二、教學重點:瞭解相關的生物學知識,把握作者觀點。

三、教學難點:休會本文幽默風趣的語言風格,品味優秀科普作家的文字魅力。

四、課時安排:1課時

五、教學步驟

(一)情景匯入

同學們,每天我們都行色匆匆,你是否低頭注意過你腳下的螞蟻窩?也許在你家的附近就有很多。你有沒有發現,螞蟻經常成群結隊地忙忙碌碌?若是你扔一粒飯到它們的洞口,只要有一隻螞蟻發現,在短短的時間內就會聚集一大群,一下就能把飯粒搬回家。哪怕是一塊大面包,它們也能很快解決。它們就像一個大家庭,團結一致,努力工作。同學們,你覺得神奇嗎?它們與我們多像,但它們能和我們一樣嗎?今天我們學習的這篇文章探討的就是這個問題。

(二)作家作品簡介

劉易斯托馬斯,1943年生於美國紐約,就讀於普林斯頓大學和哈佛醫學院,歷任明尼蘇達大學兒科研究所教授、紐約大學貝爾維尤醫療中心病理學系和內科學系主任、耶魯醫學院病理學系主任、紐約市癌症紀念中心斯隆一凱特林癌症研究所所長,並任美國科學院院士。

(三)整體感知,明確本文寫作思路

明確:

第一部分(第1至3段):從一個事例切入,即醫學家舉行年會,把其與生物界聯絡起來,從而得出自己的論點,人類社會與生物社會有共通之處。

第二部分(第4至10段):指出動物過著兩種生活,即是個體的存在,又是集體的存在,也就是說,動物過著個體的和社會的兩種生活。

第三部分(第11至13段):指出人類與生物界的相通之處人類也要有社會的生活。

(四)合作探究

1.第一段作者開篇是怎樣描繪醫學家舉行年會的?為什麼這樣描繪呢?

明確:他們急匆匆來回亂竄,碰碰觸角,交換一點資訊,像丟擲釣鱒魚的釣線一樣,準確無誤地向恰爾德飯店丟擲一個長長的單列縱隊。

這不無諷刺與幽默的敘述,看似閒筆,卻給全篇定下了一個基調。

2.第二段作者說到生物學界對人與動物相似的觀點是什麼?

明確:暗示說昆蟲群居的活動跟人類事務總有點聯絡,那在生物學界將是相當糟糕的態度,關於昆蟲行為的書籍作者,通常要在序言裡苦口婆心地提醒人們,昆蟲好像是來自外星的生物,它們的行為絕對是有異於人的,完全是非人性、非世俗,幾乎還是非生物的。也就是說,傳統生物學界認為人類社會與生物是毫不相干、甚至是水火不相容的。

3.但是,作者擺了一個怎樣的事實與觀點?

作者提出了一個不爭的事實:說人類像螞蟻可以,反過來說螞蟻像人類,就會遭到非議,因為這是對人類至高無上的地位的挑戰。所以描述昆蟲行為的人,唯恐被指斥為違反科學,都不遺餘力地從有異於人類的方面來理解生物的社會行為,說它們完全是非人性、非世俗,幾乎還是非生物的。而作者卻不從眾從俗,敢於向傳統觀念發起衝擊,他指出螞蟻的確太像人了,這真夠讓人為難。然後以幽默的語言,列舉了一系列螞蟻的社會行為,從培養真菌,餵養蚜蟲,到迷惑敵人,捕捉奴隸,到使用童工交換資訊,簡直和人類毫無二致。它們什麼都幹,就差看電視了。在這裡,作者有意用描述人類社會行為的語言來描述螞蟻,和文章開頭的一段用描述昆蟲的語言來描繪人類恰成對比,表達了一個鮮明的觀點,那就是:人類的社會行為與生物的社會行為有極大的共性,並非水火不容,而是可以互為比照的。

4.請同學們快速瀏覽第二部分,找出作者舉出了哪些動物來證明自己的觀點。

明確:蜜蜂、白蟻、群居性黃蜂、鯡魚和成群的飛鳥。

作者論述昆蟲、魚類、鳥類等生物的社會行為,說明它們也有集體協作精神,而且隨著群體數量的增加,智慧也隨之增長,這些都來自他對自然界中社會性生物細心的觀察和思考。把這些生物的群全看成是一個龐大的生物體,更是作者的創見。

5.接下來我們再來具體地看第二部分的內容,第四段為什麼作者一開始就來了這樣兩句最讓我們不安的是即使有這樣的東西,它們也決不可能跟我們相關?

明確:作者這樣說,是模仿傳統生物學家的語氣,妝他們的邏輯來說的。傳統生物學家們不願意承認人類的社會行為與生物的社會行為有極大的共性這一事實,作者這樣的敘述充滿了調侃與諷刺。

6.作者在談到動物與人類的行為時,為什麼多從個體與群體兩個方面作比較分析?試結合作者的論述加以說明。

明確:作者在談到動物與為類的行為時,多從個體與群體兩個方面作比較分析,這是因為社會與個體是相輔相成的,社會不能沒有個體的參與,而對於社會性生物而言,個體也難以離開社會而生存。所以,無論是談論人的社會性,還是談論動物的社會性,都離不開對個體與群體的分析。沒有形成群體的螞蟻,就沒有太多的社會性,因而所表現出來的智慧是有限的;對於人類,沒有融入社會的科研成果,不能被公眾利用,也就喪失了它存在的意義。相比較而言,有著一定組織的社會性生物,如螞蟻和蜜蜂,對社會組織的依賴性更強;人類的個體具有相對的獨立性,可以短時間關閉和組織聯絡的電路,但不能從根本上脫離社會而存在。

7、大家覺得課文所描述的一些生物的社會組織與人類相比有哪些相似之處?

明確:本文所描述的一些生物的社會組織與人類相比有很多相似之處,比如步調一致的行動,集體協作式的勞動,有目的的行為,互相交換資訊等。

8、第三部分第十一段作者指出了人類其實比動物更具有社會性,但是我們人類卻出現什麼樣的狀況?

明確:雖然我們無論如何也是所有群居性動物中最具社會性的比蜜蜂更互相依賴,聯絡更密切,行為上更不可分,我們卻並不經常感到我們的聯合智慧。電路好像還在,即使並不總是通著電。也就是說,我們人類雖然比動物更具社會性,但是我們並沒有真正做到聯合起來,充分發揮我們的智慧與才能。

9、最後,作者對科研提出了什麼希望?

明確:科學上的探索是一種孤獨是、靜思的事。是的,在最初幾個階段是這樣。但後來,或遲或早,在工作行將完成晨,我們總要一邊探索,一邊互相呼喚,交流資訊,發表文章,給編緝寫信,提交論文,一有發現就大叫起來。作者希望科學研究能夠多一點交流,表現出深厚的人文關懷精神。

(五)能力提升

整篇課文作者探討了生物的社會性,但是作者真正的目的是什麼呢?

明確:作者談論生物的社會性,焦點還是在反思人類行為,意在批判傳統生物學人類中心主義甚至人類沙文主義的觀念,強調人類要有自我反省的意識,不然就會陷入因為盲目的自我崇拜而帶來的種種困境之中。無可否認,作者的論述有其幽默調侃的'成分,觀點有其牽強偏激之處,但他的視角是獨特的,見解是獨到的,議論是深刻的,讀之給人以理性的啟迪和美感的享受。

(六)規律總結

本文采用了哪些論證方法?

明確:這篇科普文章具有散文化的傾向,可以看做是一篇科學隨筆。本文雖然不算嚴格意義上的論文,沒有羅列森嚴的論點論據,但還是具有獨特的論證方法的。首先,作者始終是在與人類行為的對比中談論生物的社會行為,始終認為人類行為與生物的社會行為有著共同性;其次,作者在論述中,無論是對人還是對欺也生物,多從個體與群體兩個方面做比較分析,肯定群體的智慧,強調社會化的重要性;再次,對生物的社會行為的描述,有詳有略,先詳後略,以詳帶略(詳昆蟲類,略菌類,魚類、鳥類),這樣既抓住了典型事例細緻剖析,又豐富了例證,也體現了由現象層面到理論探討逐步深化的過程。

(七)學與練:結合具體的語境,說說下列語句的幽默效果。

1、它們倒更像一些製作精巧、卻魔魔道道的小機器。

明確:諷刺怕遭到非難的作者極端保守的心態,他們恨不得把昆蟲看做是天外來客,完全有異於人類,甚至是非生物的,像魔魔道道的小機器一樣。

2、螞蟻的確太像人了,這真夠讓人為難。

明確:諷刺人類的自大心理,渺小的螞蟻的很多行為與我們相似,我們卻不願意或不敢承認這一事實,真是有些為難。

3、它們什麼都幹,就差看電視了。

明確:用誇張的語言說明螞蟻的社會行為太接近人類了恐怕離看電視也不遠了吧!

4、它不過是一段長著腳的神經節而已。

以輕蔑的口氣評論一隻獨行的螞蟻,強調它們個體智慧的微不足道。

5、我們總要一邊探索,一邊互相呼喚,交流資訊,發表文章,給編緝寫信,提交論文,一有發現就大叫起來。

明確:以誇張的筆法,將人類的行為原始化,暗中與動物行為混同,意在說明兩者之間的某些相似性。

(八)課堂小結

同學們,原來生物界還有這麼多我們不曾瞭解的內涵,人類千萬不能盲目自大,要充分認識自身生存危機。我們為在既要強調個體的智慧,也要重視群體的智慧,因為發明創造必須融入群體的智慧中才能發揮作用,才有意義。所以,同學們學習也不能夠閉門造車,一定要多多交流才能取得更大的進步。

(九)板書設計

螞蟻能思考科學發展

密蜂有智慧人類社會

生物社會黏菌靠集體探索新解

鯡魚

生物的社會組織同人類的極為相似

《作為生物的社會》教案4

一、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瞭解相關的生物學知識,把握作者觀點。

2、能力目標:休會本文幽默風趣的語言風格,品味優秀科普作家的文字魅力。

3、情感目標:激發學生對大自然、對生物的熱愛情。

二、教學重點:瞭解相關的生物學知識,把握作者觀點。

三、教學難點:休會本文幽默風趣的語言風格,品味優秀科普作家的文字魅力。

四、課時安排:1課時

五、教學步驟

(一)情景匯入

同學們,每天我們都行色匆匆,你是否低頭注意過你腳下的螞蟻窩?也許在你家的附近就有很多。你有沒有發現,螞蟻經常成群結隊地忙忙碌碌?若是你扔一粒飯到它們的洞口,只要有一隻螞蟻發現,在短短的時間內就會聚集一大群,一下就能把飯粒搬回家。哪怕是一塊大面包,它們也能很快解決。它們就像一個大家庭,團結一致,努力工作。同學們,你覺得神奇嗎?它們與我們多像,但它們能和我們一樣嗎?今天我們學習的這篇文章探討的就是這個問題。

(二)作家作品簡介

劉易斯·托馬斯,1943年生於美國紐約,就讀於普林斯頓大學和哈佛醫學院,歷任明尼蘇達大學兒科研究所教授、紐約大學貝爾維尤醫療中心病理學系和內科學系主任、耶魯醫學院病理學系主任、紐約市癌症紀念中心斯隆一凱特林癌症研究所所長,並任美國科學院院士。

(三)整體感知,明確本文寫作思路

明確:

第一部分(第1至3段):從一個事例切入,即醫學家舉行年會,把其與生物界聯絡起來,從而得出自己的論點,人類社會與生物社會有共通之處。

第二部分(第4至10段):指出動物過著兩種生活,即是個體的存在,又是集體的存在,也就是說,動物過著個體的和社會的兩種生活。

第三部分(第11至13段):指出人類與生物界的相通之處——人類也要有社會的生活。

(四)合作探究

1.第一段作者開篇是怎樣描繪醫學家舉行年會的?為什麼這樣描繪呢?

明確:他們“急匆匆來回亂竄”,“碰碰觸角,交換一點資訊”,“像丟擲釣鱒魚的釣線一樣,準確無誤地向恰爾德飯店丟擲一個長長的單列縱隊”。

這不無諷刺與幽默的敘述,看似閒筆,卻給全篇定下了一個基調。

2.第二段作者說到生物學界對“人與動物相似”的觀點是什麼?

明確:“暗示說昆蟲群居的活動跟人類事務總有點聯絡,那在生物學界將是相當糟糕的態度,關於昆蟲行為的書籍作者,通常要在序言裡苦口婆心地提醒人們,昆蟲好像是來自外星的生物,它們的行為絕對是有異於人的,完全是非人性、非世俗,幾乎還是非生物的。”也就是說,傳統生物學界認為人類社會與生物是毫不相干、甚至是水火不相容的。

3.但是,作者擺了一個怎樣的事實與觀點?

作者提出了一個不爭的事實:說人類像螞蟻可以,反過來說螞蟻像人類,就會遭到非議,因為這是對人類至高無上的地位的挑戰。所以描述昆蟲行為的人,唯恐被指斥為“違反科學”,都不遺餘力地從“有異於人類的”方面來理解生物的社會行為,說它們“完全是非人性、非世俗,幾乎還是非生物的。”而作者卻不從眾從俗,敢於向傳統觀念發起衝擊,他指出“螞蟻的確太像人了,這真夠讓人為難”。然後以幽默的語言,列舉了一系列螞蟻的社會行為,從“培養真菌,餵養蚜蟲”,到“迷惑敵人,捕捉奴隸”,到“使用童工”“交換資訊”,簡直和人類毫無二致。“它們什麼都幹,就差看電視了。”在這裡,作者有意用描述人類社會行為的語言來描述螞蟻,和文章開頭的一段用描述昆蟲的語言來描繪人類恰成對比,表達了一個鮮明的觀點,那就是:人類的社會行為與生物的社會行為有極大的共性,並非水火不容,而是可以互為比照的。

4.請同學們快速瀏覽第二部分,找出作者舉出了哪些動物來證明自己的觀點。

明確:蜜蜂、白蟻、群居性黃蜂、鯡魚和成群的飛鳥。

作者論述昆蟲、魚類、鳥類等生物的社會行為,說明它們也有集體協作精神,而且隨著群體數量的增加,智慧也隨之增長,這些都來自他對自然界中社會性生物細心的觀察和思考。把這些生物的群全看成是一個龐大的生物體,更是作者的創見。

5.接下來我們再來具體地看第二部分的內容,第四段為什麼作者一開始就來了這樣兩句“最讓我們不安的是”“即使有這樣的東西,它們也決不可能跟我們相關”?

明確:作者這樣說,是模仿傳統生物學家的語氣,妝他們的邏輯來說的。傳統生物學家們不願意承認人類的社會行為與生物的社會行為有極大的共性這一事實,作者這樣的敘述充滿了調侃與諷刺。

6.作者在談到動物與人類的行為時,為什麼多從個體與群體兩個方面作比較分析?試結合作者的論述加以說明。

明確:作者在談到動物與為類的行為時,多從個體與群體兩個方面作比較分析,這是因為社會與個體是相輔相成的,社會不能能沒有個體的參與,而對於社會性生物而言,個體也難以離開社會而生存。所以,無論是談論人的社會性,還是談論動物的社會性,都離不開對個體與群體的分析。沒有形成群體的螞蟻,就沒有太多的社會性,因而所表現出來的智慧是有限的;對於人類,沒有融入社會的科研成果,不能被公眾利用,也就喪失了它存在的意義。相比較而言,有著一定組織的社會性生物,如螞蟻和蜜蜂,對社會組織的依賴性更強;人類的個體具有相對的獨立性,可以短時間關閉和組織聯絡的“電路”,但不能從根本上脫離社會而存在。

7、大家覺得課文所描述的一些生物的社會組織與人類相比有哪些相似之處?

明確:本文所描述的一些生物的社會組織與人類相比有很多相似之處,比如步調一致的行動,集體協作式的勞動,有目的的行為,互相交換資訊等。

8、第三部分第十一段作者指出了人類其實比動物更具有社會性,但是我們人類卻出現什麼樣的狀況?

明確:“雖然我們無論如何也是所有群居性動物中最具社會性的——比蜜蜂更互相依賴,聯絡更密切,行為上更不可分,我們卻並不經常感到我們的聯合智慧。”“電路好像還在,即使並不總是通著電。”也就是說,我們人類雖然比動物更具社會性,但是我們並沒有真正做到聯合起來,充分發揮我們的智慧與才能。

9、最後,作者對科研提出了什麼希望?

明確:“科學上的探索是一種孤獨是、靜思的事。是的,在最初幾個階段是這樣。但後來,或遲或早,在工作行將完成晨,我們總要一邊探索,一邊互相呼喚,交流資訊,發表文章,給編緝寫信,提交論文,一有發現就大叫起來。”作者希望科學研究能夠多一點交流,表現出深厚的人文關懷精神。

(五)能力提升

整篇課文作者探討了生物的社會性,但是作者真正的目的是什麼呢?

明確:作者談論生物的社會性,焦點還是在反思人類行為,意在批判傳統生物學人類中心主義甚至人類沙文主義的觀念,強調人類要有自我反省的意識,不然就會陷入因為盲目的自我崇拜而帶來的種種困境之中。無可否認,作者的論述有其幽默調侃的成分,觀點有其牽強偏激之處,但他的視角是獨特的,見解是獨到的,議論是深刻的,讀之給人以理性的啟迪和美感的享受。

(六)規律總結

本文采用了哪些論證方法?

明確:這篇科普文章具有散文化的傾向,可以看做是一篇科學隨筆。本文雖然不算嚴格意義上的論文,沒有羅列森嚴的論點論據,但還是具有獨特的論證方法的。首先,作者始終是在與人類行為的對比中談論生物的社會行為,始終認為人類行為與生物的社會行為有著共同性;其次,作者在論述中,無論是對人還是對欺也生物,多從個體與群體兩個方面做比較分析,肯定群體的智慧,強調社會化的重要性;再次,對生物的社會行為的描述,有詳有略,先詳後略,以詳帶略(詳昆蟲類,略菌類,魚類、鳥類),這樣既抓住了典型事例細緻剖析,又豐富了例證,也體現了由現象層面到理論探討逐步深化的過程。

(七)學與練:結合具體的語境,說說下列語句的幽默效果。

1、 它們倒更像一些製作精巧、卻魔魔道道的小機器。

明確:諷刺怕遭到非難的作者極端保守的心態,他們恨不得把昆蟲看做是天外來客,完全有異於人類,甚至是“非生物的”,像“魔魔道道的小機器”一樣。

2、 螞蟻的確太像人了,這真夠讓人為難。

明確:諷刺人類的自大心理,渺小的螞蟻的很多行為與我們相似,我們卻不願意或不敢承認這一事實,真是有些為難。

3、 它們什麼都幹,就差看電視了。

明確:用誇張的語言說明螞蟻的社會行為太接近人類了——恐怕離看電視也不遠了吧!

4、它不過是一段長著腳的神經節而已。

以“輕蔑”的口氣評論一隻“獨行的螞蟻”,強調它們個體智慧的微不足道。

5、我們總要一邊探索,一邊互相呼喚,交流資訊,發表文章,給編緝寫信,提交論文,一有發現就大叫起來。

明確:以誇張的筆法,將人類的行為“原始化”,暗中與動物行為混同,意在說明兩者之間的某些相似性。

(八)課堂小結

同學們,原來生物界還有這麼多我們不曾瞭解的內涵,人類千萬不能盲目自大,要充分認識自身生存危機。我們為在既要強調個體的智慧,也要重視群體的智慧,因為發明創造必須融入群體的智慧中才能發揮作用,才有意義。所以,同學們學習也不能夠閉門造車,一定要多多交流才能取得更大的進步。

(九)板書設計

螞蟻 能思考 科學發展

密蜂 有智慧 人類社會

生物社會 黏菌 靠集體 探索新解

鯡魚

生物的社會組織同人類的極為相似

《作為生物的社會》教案5

教學目標

一、知識教育目標

1.引導學生了解作者的主要觀點;

2.瞭解本文所涉及的生物學知識。

二、能力培養目標

1.引導學生透過對本文一些重點問題的討論提高探究能力;

2.透過觀看生物資料片、觀察一些昆蟲的社會行為等活動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

三、德育滲透目標

透過本文的學習,激發學生對大自然、對生物學的熱愛之情。

四、美育滲透目標

引導學生體會本文幽默風趣的語言風格,品味優秀科普作家的文字魅力。

重點、難點、疑點及解決辦法

重點:

1.引導學生了解作者的主要觀點;

2.瞭解本文所涉及的生物學知識。

難點:

1.引導學生透過對本文一些重點問題的討論提高探究能力;

2.透過觀看生物資料片、觀察一些昆蟲的社會行為等活動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步驟

一、明確目標

1.引導學生了解作者的主要觀點;

2.瞭解本文所涉及的生物學知識。

3.引導學生透過對本文一些重點問題的討論提高探究能力;

二、整體感知

1.匯入新課

同學們《細胞生命的禮讚》是一個醫學家、生物學家關於生命、人生、社會乃至宇宙的思考。思想博大而深邃,資訊龐雜而新奇,批評文明,嘲弄愚見,開闊眼界、激發思索。而其文筆又少見的優美、清新、幽默、含蓄,無愧當今科學散文中的大家手筆。無怪乎自1974年出版後,立即引起美國讀書界和評論界的巨大反響和熱烈歡呼,獲得當年美國國家圖書獎,此後18年來由好幾家出版社印了二十多版,至今暢行不衰!年過花甲的劉易斯·托馬斯的名字因這一本小書而家喻戶曉,有口皆碑,以至於在他接連丟擲後兩本書時,書商都不用再作廣告,只喊聲“《細胞生命的禮讚》一書作者劉易斯·托馬斯的新著”就夠了。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選自這部書的精彩章節《作為生物的社會》(板書課題)。

2.作者簡介

劉易斯·托馬斯博士(LewisThomas)1913年生於美國紐約,就讀於普林斯頓大學和哈佛醫學院,歷任明尼蘇達大學兒科研究所教授、紐約大學——貝爾維尤醫療中心病理學系和內科學系主任、耶魯醫學院病理學系主任、紐約市斯隆—凱特林癌症紀念中心(研究院)院長,並榮任美國科學院院士。

三、重點、難點的學習與目標達成過程

1.感知課文,明確本文的整體寫作思路。

本文是一篇論述生物社會行為的文章。作者選取了獨特的視角,將一些群居性生物的行為與人類進行比較,描述了它們在集體行動中所表現出的高度組織性,提出了“多個單獨的動物合併成一個生物的現象”,對傳統生物學過分強調個體行為和動物本能的觀點進行了反思,也對人類盲目自大、不能充分認識自身生存危機作出了警示。

文章開頭就令人耳目一新,彷彿以天外來客的眼光來看待人類的行為,說那些為了開會“從四面八方聚集而來的醫學家們,就像是群居性昆蟲的大聚會”,他們“急匆匆來回亂竄”,“碰碰觸角,交換一點點資訊”,看起來和螞蟻沒有什麼兩樣。這不無諷刺與幽默的敘述,看似閒筆,卻給全篇定下了一個基調。作者身為人類的一分子,卑以自處,他想說明什麼呢?

作者提出了一個不爭的事實:說人類像螞蟻可以,反過來說螞蟻像人類,就會遭到非議,因為這是對人類至高無上的地位的挑戰。所以描述昆蟲行為的人,惟恐被指斥為“違反科學”,都不遺餘力地從“有異於人的”方面來理解生物的社會行為,說它們“完全是非人性、非世俗、幾乎還是非生物的”。而作者卻不從眾從俗,敢於向傳統觀念發起衝擊,指出“螞蟻的確太像人了,這真夠讓人為難”。然後以幽默的語言,列舉了一系列螞蟻的社會行為,從“培植真菌,餵養蚜蟲”,到“迷惑敵人,捕捉奴隸”,到“使用童工”“交換資訊”,簡直和人類的行為毫無二致。“它們什麼都幹,就差看電視了”。在這裡,作者有意用描述人類行為的語言來描繪螞蟻,和文章開頭的一段用描述昆蟲的語言來描繪人類恰成對比,表達了一個鮮明的觀點,那就是:人類的社會行為與生物的社會行為有極大的共性,並非水火不相容,而是可以互為比照的。

接著,作者又進一步指出,很多生物“似乎都過著兩種生活”。作為一個個獨立的個體,我們看不出它們“有什麼思想”;但是隨著群體的增大,智慧逐漸增強,具有高度的組織性和協調性,儼然成了一個龐大的活物,而個體則更像是這個“龐大動物體中細胞樣的成分”。螞蟻搬運食物、建造蟻丘是這樣,蜜蜂尋找花蜜、營造蜂房也是這樣。不惟昆蟲如此,小到黏菌,大到魚群、飛鳥,都表現出這種集體的智慧。它們作為個體是微不足道的,但凝結成為一個整體,“組成巨大的生物”,就顯示出非凡的力量。

需要注意的是,作者對生物行為的反思,其目的不是為了證明其他生物比人類更高明,而是為了檢討人類盲目樂觀自大的情結。在漫長的生物發展史上,人類是姍姍來遲的一個物種。人類雖然最終脫穎而出,主宰了這個世界,但人類的行為方式還具有和其他社會性生物相類似的特點,還需要聯合,需要團結,才能源源不斷地產生智慧,克服自身發展面臨的種種困境,推動社會進步。

文章結尾,作者以科研為例,援引權威人士的觀點,再次強調個體的智慧與群體的智慧,就像一個鋸齒與整條大鋸的關係,個人的孤獨靜默也許有助於一些發明創造,但這些發明創造必須融人到群體的智慧中才能發揮作用,才有意義。所以,我們要像昆蟲那樣,發揚光大“一有發現就大叫起來”的古老傳統,經常接通我們與社會組織這個龐大網路的電路。

本文語言幽默風趣,表現出一個科普大家的睿智和哲思。《細胞生命的禮讚》一書的副標題為“一個生物學觀察者的手記”,作者以細緻的觀察,入微的思考,揭示了“作為生物的社會”中一些值得讓我們探討的生命現象,從而反思我們人類自身的行為方式和組織形式,表現出深厚的人文關懷精神。

2.研讀課文,討論問題。

(1)本文采用丁哪些論證方法?

【明確】這篇科普文章具有散文化的傾向,可以看做是一篇科學隨筆。本文雖然不算嚴格意義上的論文,沒有羅列森嚴的論點論據,但還是具有獨特的論證方法的。首先,作者始終是在與人類行為的對比中談論生物的社會行為,始終認為人類行為與生物的社會行為有著共同性;其次,作者在論述中,無論是對人還是對其他生物,多從個體與群體兩個方面做比較分析,肯定群體的智慧,強調社會化的重要性;再次,對生物的社會行為的描述,有詳有略,先詳後略,以詳帶略(詳昆蟲類,略菌類、魚類、鳥類),這樣既抓住了典型事例細緻剖析,又豐富了例證,也體現了由現象層面到理論探討逐步深化的過程。

(2)怎樣理解本文關於生物社會行為的論述)

【明確】作者論述昆蟲、魚類、鳥類等生物的社會行為,證明它們也有集體協作精神,而且隨著群體數量的增加,智慧也隨之增長,這些都來自他對自然界中社會性生物細心的觀察和思考。把這些生物的群體看成是一個龐大的生物體,更是作者的創見。但是要看到,作者談論生物的社會性,焦點還是在反思人類行為,意在批判傳統生物學人類中心主義甚至人類沙文主義的觀念,強調人類要有自我反省的意識,不然我們就會陷入因為盲目的自我崇拜而帶來的種種困境之中。無可否認,作者的論述有其幽默調侃的成分,觀點有其牽強偏激之處,但他的視角是獨特的,見解是獨到的,議論是深刻的,讀之給人以理性的啟迪和美感的享受。

(3)怎樣理解本文幽默風趣的語言風格?

【明確】作者在論述中,往往把人類行為與其他生物的社會行為比照映襯來談,即把人類的行為看做是“生物化”的,把生物的行為看成是擬人化的,這就形成了一種幽默風趣的語言風格,如說人類“碰碰觸角”,說螞蟻“使用童工”等等。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理解作者的這種幽默的語言風格:首先,作者作為人類的——員,卻能“降格白貶”,以較低的姿態來談論生物的社會行為,體現出一種自嘲式的幽默;其次,作者作為一個生物學家,敢於向傳統觀念挑戰,敢於闖別人不敢涉足的禁區,表現出一種智慧上優越的幽默;再次,作者作為通俗欄目的科普作家,要向大眾普及科學知識,激發大眾對科學的關注和熱愛,也要用幽默的語言化雅為俗,拉近同讀者的距離,吸引他們的閱讀興趣。

佈置作業

《作為生物的社會》教案6

一、教學設想

學習自然科學小論文,重在積累科學知識,弘揚科學理念和精神。托馬斯.劉易斯《作為生物的社會》選自科學散文著作《細胞生命的禮讚》。無論從生物學角度,還是文學角度看,本文都是一篇佳作,它融知識性和趣味性於一體,閱讀此文,既可得到科學知識的啟迪,又可得到科學美感的陶冶。學習此文的目的即在於透過把握生物與人類社會的聯絡,瞭解人類唯有尊重生物,借鑑生物社會群體性生活的智慧才能最大程度地推動人類社會的發展。

二、教學目標:

1、瞭解作者劉易斯.托馬斯的生平及《細胞生命禮讚》的內容,掌握人類社會和生物社會的區別和聯絡,從中歸納出主旨。

2、學習本文的說明方法和說明順序。

3、休會本文幽默風趣的語言風格,品味優秀科普作家的文字魅力。

4、培養學生尊重生物,熱愛生物的情感。

三、教學重、難點

重點:篩選主要資訊,掌握作者的寫作意圖,把握作品主題。

難點:訓練和培養學生篩選有效資訊解讀科技文章的能力。

四、教學方法

自讀法、小組合作討論法。(採用這種教學方法的目的,在於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生的學習自主性,貫徹新課改“自主--合作--探究”的教育理念)

五、課前準備

1、藉助工具書和課文註釋瞭解作者劉易斯.托馬斯的生平及代表作,基本解決生字讀音,熟悉全文的主要內容,思考作者的寫作意圖。

劉易斯·托馬斯,1943年生於美國紐約,就讀於普林斯頓大學和哈佛醫學院,歷任明尼蘇達大學兒科研究所教授、紐約大學貝爾維尤醫療中心病理學系和內科學系主任、耶魯醫學院病理學系主任、紐約市癌症紀念中心斯隆一凱特林癌症研究所所長,並任美國科學院院士。

2、結合所學生物知識,蒐集一些群體生活的動物的資料,說說它們的社會行為有哪些特徵。

六、教學過程

(一)匯入:

請問同學們,你們的生命是誰給予的?(父母。)你們和父母以及其他親人組成的一個基本的社會單位叫什麼?(家。)是的,我們每一個人都擁有一個家,每個家庭成員有分工,有合作:父親工作、母親做家務,孩子讀書……共同組建起一個家庭,這是我們人類社會進行小家庭生活時的一個慣有模式,我們人類都有家,那麼生物社會有沒有自己的家庭呢?(有)它們之間又有哪些社會行為,進行了哪些分工協作呢?現在就讓我們來透過《作為生物的社會》的學習,走進生物社會,瞭解一些小動物家庭的分工和社會行為。

(引導學生走進人類社會之外的自然界中的另外一個世界------生物社會,激發學生思索人與生物的聯絡,喚起學生對生物的同情和理解。)

(二)篩選資訊,探究思考

1、提問:文章中,作者提到了哪些生物?在作者眼裡,生物的社會是怎樣的?

明確:主要有螞蟻、蜜蜂、鯡魚和粘菌細胞等,在作者眼裡,它們好比是一個小型的人類社會組織,有組織,有紀律,能做到事半功倍。

2、分組合作探究

假設你們是一群螞蟻、一群蜜蜂、一群鯡魚或粘菌細胞,為了維持生計,你們在大家庭中需要做哪些事情?自讀課文,試用童話故事的形式複述你們的生活。(將學生分為四組:螞蟻組、蜜蜂組、鯡魚組和粘菌細胞組,各組分別思考自己應當進行的社會行為,學生小組合作探究後,從文中歸納出答案)

各小組選出幾位代表回答,教師總結答案:

①螞蟻組:我們螞蟻家族人丁興旺,是個大家庭。我們培植真菌,餵養家畜,把軍隊投入戰爭,動用化學噴劑來驚擾和迷惑敵人,捕捉奴隸。我們的同類織巢蟻屬還會使用童工,抱著幼體像梭子一樣往返竄動,紡出線來把樹葉縫合在一起,供它們的真菌園使用。我們利用智慧覓食,結合集體的力量搬動食物。在建造蟻穴時,我們會集體蒐集樹枝,作好統籌規劃,通力合作,先砌牆,再蓋頂,遇到障礙時隨機應變,用智慧解決問題,我們的生活忙碌而充實。

②蜜蜂組:我們家的主要勞動力工蜂會外出尋找花蜜,透過形態各異的優美舞姿向同伴傳遞資訊。工蜂在築巢時會共同協作,進行有條不紊的工作,當我們的家庭成員壯大到一定程度後,我們會處動分化成兩支數量相等的團隊,一支追隨老蜂王,一支跟隨新蜂王,組建成兩個和諧美滿的家庭。

③細胞組:別看我們是微生物,我們的力量可不小!在我們的幼年時期,我們是一個個獨立的阿米巴狀細胞,我們吞吃細菌,彼此疏遠,不相往來。可是當我們的長官----一些特殊細胞放出聚集素後,我們會聞令趕來,聚成一個星狀細胞,彼此融合,構成一個動作遲緩而又結實的小蟲子,生出一個富麗堂皇的梗節,頂端帶一個實體,由它負責繁衍後代,此後,我們的子孫繼續重複我們的生活方式。

④鯡魚組:我們和其他魚群一樣,集體行動,共同抵禦處敵入侵。當我們聚在一處時,我們的功能勝似一個多頭組成的巨大生物。

(三)拓展延伸,以課內帶動課外。

請學生補充一些其它群體生活的生物的社會活動及其特徵。

如:狒群根據個體大小、力量強弱、健康狀況和兇猛程度的不同排出等級秩序,首領具有優先享有食物和配偶的權利,可以優先選擇築巢場地,同時負起指揮和保衛狒群的義務。

大雁在集體出動進會排成“一”字或“人”字形,並透過不同的鳴叫聲發出訊號。

看守羊群時只需看好威猛的羊頭,羊隊會自動追隨首領而不會丟失。

雞的首領是一隻漂亮的大公雞……

(四)探究主旨

1、提問:結合這些事例,聯想我們人類,你能夠從中得到什麼啟示?

明確:這些事例都說明,許多動物和人類一樣,有等級有秩序,有很多社會行為,它們進行群體生活,能思考有智慧,共同經營起一個大家庭,它們同人類一樣,經常是相互依存,同步活動的。

團結就是力量,我們人類應當學習它們的團隊精神。

2、提問:既然人類社會和生物社會有如此巨大的相似性,那麼我們應當怎樣對待生物社會呢?

明確:二者是互相比照,並非水火不相容,作者對生物行為的反思,其目的不是為了證明其它生物比人類更高明,而是為了檢討人類盲目樂觀自大的情結,在漫長的生物發展史上,人類是姍姍來遲的一個物種,人類雖然最終聰穎而出,主宰了這個世界。人類的行為方式具有和其他社會性生物相類似的特點,還是需要聯合,才能源源不斷地產生智慧,克服自身發展面臨的種種困境,推動社會進步。

3、第二段作者說到生物學界對“人與動物相似”的觀點是什麼?

明確:“暗示說昆蟲群居的活動跟人類事務總有點聯絡,那在生物學界將是相當糟糕的態度,關於昆蟲行為的書籍作者,通常要在序言裡苦口婆心地提醒人們,昆蟲好像是來自外星的生物,它們的行為絕對是有異於人的,完全是非人性、非世俗,幾乎還是非生物的。”也就是說,傳統生物學界認為人類社會與生物是毫不相干、甚至是水火不相容的。

4、作者擺了一個怎樣的事實與觀點?

作者提出了一個不爭的事實:說人類像螞蟻可以,反過來說螞蟻像人類,就會遭到非議,因為這是對人類至高無上的地位的挑戰。所以描述昆蟲行為的人,唯恐被指斥為“違反科學”,都不遺餘力地從“有異於人類的”方面來理解生物的社會行為,說它們“完全是非人性、非世俗,幾乎還是非生物的。”

而作者卻不從眾從俗,敢於向傳統觀念發起衝擊,他指出“螞蟻的確太像人了,這真夠讓人為難”。以幽默的語言,列舉了一系列螞蟻的社會行為,從“培養真菌,餵養蚜蟲”,到“迷惑敵人,捕捉奴隸”,到“使用童工”“交換資訊”,簡直和人類毫無二致。“它們什麼都幹,就差看電視了。”在這裡,作者有意用描述人類社會行為的語言來描述螞蟻,和文章開頭的一段用描述昆蟲的語言來描繪人類恰成對比,表達了一個鮮明的觀點,那就是:人類的社會行為與生物的社會行為有極大的共性,並非水火不容,而是可以互為比照的。

5、第十一段作者指出了人類其實比動物更具有社會性,但是我們人類卻出現什麼樣的狀況?

明確:“雖然我們無論如何也是所有群居性動物中最具社會性的——比蜜蜂更互相依賴,聯絡更密切,行為上更不可分,我們卻並不經常感到我們的聯合智慧。”“電路好像還在,即使並不總是通著電。”也就是說,我們人類雖然比動物更具社會性,但是我們並沒有真正做到聯合起來,充分發揮我們的智慧與才能。

6、整篇課文作者探討了生物的社會性,但是作者真正的目的是什麼呢?

明確:作者談論生物的社會性,焦點還是在反思人類行為,意在批判傳統生物學人類中心主義甚至人類沙文主義的觀念,強調人類要有自我反省的意識,不然就會陷入因為盲目的自我崇拜而帶來的種種困境之中。

無可否認,作者的論述有其幽默調侃的成分,觀點有其牽強偏激之處,但他的視角是獨特的,見解是獨到的,議論是深刻的,讀之給人以理性的啟迪和美感的享受。

7、最後,作者對科研提出了什麼希望?

明確:作者希望科學研究能夠多一點交流,表現出深厚的人文關懷精神。

七、品味語言

結合具體的語境,說說下列語句的幽默效果。

1、他們“急匆匆來回亂竄”,“碰碰觸角,交換一點資訊”,“像丟擲釣鱒魚的釣線一樣,準確無誤地向恰爾德飯店丟擲一個長長的單列縱隊”。

這不無諷刺與幽默的敘述,看似閒筆,卻給全篇定下了一個基調。

2、 它們倒更像一些製作精巧、卻魔魔道道的小機器。

明確:諷刺怕遭到非難的作者極端保守的心態,他們恨不得把昆蟲看做是天外來客,完全有異於人類,甚至是“非生物的”,像“魔魔道道的小機器”一樣。

3、 螞蟻的確太像人了,這真夠讓人為難。

明確:諷刺人類的自大心理,渺小的螞蟻的很多行為與我們相似,我們卻不願意或不敢承認這一事實,真是有些為難。

4、 它們什麼都幹,就差看電視了。

明確:用誇張的語言說明螞蟻的社會行為太接近人類了——恐怕離看電視也不遠了吧!

5、它不過是一段長著腳的神經節而已。

以“輕蔑”的口氣評論一隻“獨行的螞蟻”,強調它們個體智慧的微不足道。

6、第四段為什麼作者一開始就來了這樣兩句“最讓我們不安的是”“即使有這樣的東西,它們也決不可能跟我們相關”?

明確:作者這樣說,是模仿傳統生物學家的語氣,按他們的邏輯來說的。傳統生物學家們不願意承認人類的社會行為與生物的社會行為有極大的共性這一事實,作者這樣的敘述充滿了調侃與諷刺。

7、我們總要一邊探索,一邊互相呼喚,交流資訊,發表文章,給編緝寫信,提交論文,一有發現就大叫起來。

明確:以誇張的筆法,將人類的行為“原始化”,暗中與動物行為混同,意在說明兩者之間的某些相似性。

《作為生物的社會》教案7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引導學生了解作者的主要觀點;

2.瞭解本文所涉及的生物學知識。

過程與方法

3.引導學生透過對本文一些重點問題的討論提高探究能力;

4.透過觀看生物資料片、觀察一些昆蟲的社會行為等活動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5.透過本文的學習,激發學生對大自然、對生物學的熱愛之情。

6.引導學生體會本文幽默風趣的語言風格,品味優秀科普作家的文字魅力。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

1.引導學生了解作者的主要觀點;

2.瞭解本文所涉及的生物學知識。

難點:

1.引導學生透過對本文一些重點問題的討論提高探究能力;

2.透過觀看生物資料片、觀察一些昆蟲的社會行為等活動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步驟

一、情景匯入:

同學們,每天我們都行色匆匆,你是否低頭注意過你腳下的螞蟻窩?也許在你家的附近就有很多。你有沒有發現,螞蟻經常成群結隊地忙忙碌碌?若是你扔一粒飯到它們的洞口,只要有一隻螞蟻發現,在短短的時間內就會聚集一大群,一下就能把飯粒搬回家。哪怕是一塊大面包,它們也能很快解決。它們就像一個大家庭,團結一致,努力工作。同學們,你覺得神奇嗎?它們與我們多像,但它們能和我們一樣嗎?今天我們學習的一篇文章,探討的就是這個問題。(板書課題--作為生物的社會)

二、作者:

劉易斯托馬斯是美國醫學家、科普作家,同時又是美國科學院院士。他的代表作品是《細胞生命的禮讚》,這部書是一個醫學家、生物學家關於生命、人生、社會乃至宇宙的思考。思想博大而深邃,資訊龐雜而新奇,批評文明,嘲弄愚見,開闊眼界、激發思索。而其文筆又少見的優美、清新、幽默、含蓄,無愧當今科學散文中的大家手筆。無怪乎自1974年出版後,立即引起美國讀書界和評論界的巨大反響和熱烈歡呼,獲得當年美國國家圖書獎,此後18年來由好幾家出版社印了二十多版,至今暢行不衰!據說年過花甲的劉易斯托馬斯的名字因這一本小書而家喻戶曉,有口皆碑,以至於在他接連丟擲後兩本書時,書商都不用再作廣告,只喊聲“《細胞生命的禮讚》一書作者劉易斯托馬斯的新著”就夠了。《作為生物的社會》這篇文章就是這部書中的一個精彩章節。

三、整體感知,明確本文寫作思路:

現在,同學們先仔細地閱讀一遍這篇文章,給課文劃分層次並概括大意,從整體上把握作者的寫作主旨。當然,在閱讀時首先要疏通生字:

1、字詞注音:

鱒(zūn)魚蟻冢(zhǒng)苜蓿(mùxu)鯡(fēi)魚蹩(béi)腳

2、教師在學生閱讀的基礎上,指導他們把握本文寫作思路:

教師:我們都知道這是一篇科普論文,那說明文一般先要明確說明的物件,然後再運用各種方法、事例來證實自己的觀點,最後則是昇華主題吧,那這篇文章作者是要說明什麼呢?請同學們緊跟老師的提問,積極思考,回答問題:

我們先一起來看第一部分,大家看一下,第一段寫的是什麼?

學生:(醫學家舉行年會的情景)

教師:他是怎樣描述的呢?他把他們比喻成了什麼?

學生:(群居性昆蟲大聚會。同樣是那種離子式的振動,碰上一些個急匆匆來回亂竄的個體,這才略停一停,碰碰觸角,交換一點點資訊。每隔一段時間,那群體都要像丟擲釣鱒魚的釣線一樣,準確無誤地向恰爾德飯店丟擲一個長長的單列縱隊)

教師:作者開篇把人類比作是螞蟻,由人類社會的的活動情景聯想到了生物社會的活動,引出了所要探討的話題。

再看一下第二段,寫的是什麼?

學生:(傳統生物學界的看法:“暗示說昆蟲群居的活動跟人類事物總有點聯絡,那在生物學界將是非常糟糕的態度。關於昆蟲行為的書籍作者,通常要在序言裡苦口婆心地提醒人們,昆蟲好像是來自外星的生物,它們是行為絕對是有異於人的,完全是非人性、非世俗,幾乎還是非生物的”。傳統生物學界認為人類社會與生物是毫不相干、甚至是水火不相容的)

教師:那他們為什麼是非常糟糕的態度呢?

學生:(說人類像螞蟻可以,反過來說螞蟻像人類,就會遭到非議,因為這是對人類至高無上的地位的挑戰。)

教師:那作者是抱著什麼樣的態度的呢?我們可以從哪一句話看出?

學生:(“螞蟻的確太像人了,這真夠讓人為難”。以幽默的語言描述了一系列螞蟻的社會行為,從“培植真菌,餵養蚜蟲”,到“迷惑敵人,捕捉奴隸”,到“使用童工”“交換資訊”,簡直和人類的行為毫無二致。“它們什麼都幹,就差看電視了”,作者這裡有意用描述人類行為的語言來描繪螞蟻,和文章開頭的一段用描述昆蟲的語言來描繪人類正好形成對比,表達了一個鮮明的觀點:人類的社會行為和生物的社會行為有極大的共性,並非水火不相容,而是可以互為比照的。)

3、現在,請同學們總體把握文章的結構層次:(學生完成,教師明確)

第一部分(第1至3段):從一個事例切入,即醫學家舉行年會,把其與生物界聯絡起來,從而得出自己的論點,人類社會與生物社會有共通之處。

第二部分(第4至10段):指出動物過著兩種生活,即是個體的存在,又是集體的存在,也就是說,動物過著個體的和社會的兩種生活。

第三部分(第11至13段):指出人類與生物界的相通之處--人類也要有社會的生活。

四、全文主體部分探究:

1、接下來快速的閱讀文章的第二部分,看看作者都提到了哪些生物?在作者眼裡,生物的社會是怎樣的?

(主要有螞蟻、蜜蜂、鯡魚和粘菌細胞等,在作者眼裡,它們好比是一個小型的人類社會組織,有組織,有紀律,能做到事半功倍。)

2、安排趣味性討論:根據課文,分小組討論,假設你們是一群螞蟻、一群蜜蜂、一群鯡魚或粘菌細胞,為了維持生計,你們在大家庭中需要做哪些事情?同學們可以儘量的發揮想象。

設定預案如下:

(①螞蟻組:我們螞蟻家族人丁興旺,是個大家庭。我們培植真菌,餵養家畜,把軍隊投入戰爭,動用化學噴劑來驚擾和迷惑敵人,捕捉奴隸。我們的同類織巢蟻屬還會使用童工,抱著幼體像梭子一樣往返竄動,紡出線來把樹葉縫合在一起,供它們的真菌園使用。我們利用智慧覓食,結合集體的力量搬動食物。在建造蟻時,我們會集體蒐集樹枝,作好統籌規劃,通力合作,先砌牆,再蓋頂,遇到障礙時隨機應變,用智慧解決問題,我們的生活忙碌而充實。

②蜜蜂組:我們家的主要勞動力工蜂會外出尋找花蜜,透過形態各異的優美舞姿向同伴傳遞資訊。工蜂在築巢時會共同協作,進行有條不紊的工作,當我們的家庭成員壯大到一定程度後,我們會處動分化成兩支數量相等的團隊,一支追隨老蜂王,一支跟隨新蜂王,組建成兩個和諧美滿的家庭。

③細胞組:別看我們是微生物,我們的力量可不小!在我們的幼年時期,我們是一個個獨立的阿米巴狀細胞,我們吞吃細菌,彼此疏遠,不相往來。可是當我們的長官----一些特殊細胞放出聚集素後,我們會聞令趕來,聚成一個星狀細胞,彼此融合,構成一個動作遲緩而又結實的小蟲子,生出一個富麗堂皇的梗節,頂端帶一個實體,由它負責繁衍後代,此後,我們的子孫繼續重複我們的生活方式。

④鯡魚組:我們和其他魚群一樣,集體行動,共同抵禦處敵入侵。當我們聚在一處時,我們的功能勝似一個多頭組成的巨大生物。)

五、拓展探究:

1、透過學習,我們明確了作者的觀點是:人類的社會行為和生物的社會行為有極大的共性,並非是水火不相容,而是可以互為比照的。還舉了幾個例子,螞蟻、蜜蜂、鯡魚和粘菌細胞等。結合這些事例,聯想我們人類,你能夠從中得到什麼啟示?

(這些事例都說明,許多動物和人類一樣,有等級有秩序,有很多社會行為,腿死嘁謊,有等級有秩序,有很多社會行為,它們進行群體生活,能思考有智慧,共同經營起一個大家庭,它們同人類一樣,經常是相互依存,同步活動的。它們給我們的啟示就是:團結就是力量,我們人類應當學習它們的團隊精神。

2、在哪些地方我們可以看出這些特點?

(“當你觀看聚在蟻丘邊的、黑壓壓蓋過地皮的數千螞蟻的密叢集體時,你才看見那整個活物。這時,你看到它思考、籌劃、謀算。這是智慧,是某種活的計算機,那些爬來爬去的小東西就是它的心智。”依據這種情形,在建造蟻的時候,它們可以做到先築牆,然後再蓋頂,碰到障礙時,會自己用智慧解決問題;白蟻更是奇特,它們在建造美麗的拱券的時候,往往利用群體力量,像藝術家一樣地完成任務。蜜蜂覓食跳舞。)

(“如果你破壞了蟻丘某一部分,數百隻螞蟻會過來掀動那一部分,移動它,直到恢復原來的樣子。”“小室裡有兩三隻白蟻,就會銜起一塊塊土粒木屑搬來搬去,但並沒有什麼結果,什麼也沒有建造起來。隨著越來越多的白蟻加入,似乎達到了某種臨界質量或法定數,於是思維開始了。”)

4、再看第三部分,作者指出了,其實人類比動物更具有社會性,但我們人類都出現了什麼樣的狀況?(“雖然我們無論如何也是所有群居性動物中社會性的--比蜜蜂更互相依賴,聯絡更密切,行為上更不可分,我們卻並不經常感到我們的聯合智慧。”“電路好像還在,即使並不總是通著電。”也就是說,我們類雖然比動物更具社會性,但我們沒有真正的做到聯合起來,充分發揮我們的智慧和才能)

5、最後,作者以科研為例,引用了人士的觀點,再一次強調個體的智慧與群體的智慧,發明創造必須融入群體的智慧才能發揮作用,才有意義。希望科學研究能有多一點的交流。

六、課堂小結

同學們,原來生物界還有這麼多我們不曾瞭解的,人類千萬不能盲目自大,要充分認識自身生存危機。我們為在既要強調個體的智慧,也要重視群體的智慧,因為發明創造必須融入群體的智慧中才能發揮作用,才有意義。所以,同學們學習也不能夠閉門造車,一定要多多交流才能取得更大的進步。

附:學生可能存在的其餘問題:(可作為自習輔導內容)

一、本文采用了哪些論證方法?

明確:這篇科普文章具有散文化的傾向,可以看做是一篇科學隨筆。本文雖然不算嚴格意義上的論文,沒有羅列森嚴的論點論據,但還是具有獨特的論證方法的。首先,作者始終是在與人類行為的對比中談論生物的社會行為,始終認為人類行為與生物的社會行為有著共同性;其次,作者在論述中,無論是對人還是對欺也生物,多從個體與群體兩個方面做比較分析,肯定群體的智慧,強調社會化的重要性;再次,對生物的社會行為的描述,有詳有略,先詳後略,以詳帶略(詳昆蟲類,略菌類,魚類、鳥類),這樣既抓住了典型事例細緻剖析,又豐富了例證,也體現了由現象層面到理論探討逐步深化的過程。

二、結合具體的語境,說說下列語句的幽默效果。

1、它們倒更像一些製作精巧、卻魔魔道道的小機器。

明確:諷刺怕遭到非難的作者極端保守的心態,他們恨不得把昆蟲看做是天外來客,完全有異於人類,甚至是“非生物的”,像“魔魔道道的小機器”一樣。

2、螞蟻的確太像人了,這真夠讓人為難。

明確:諷刺人類的自大心理,渺小的螞蟻的很多行為與我們相似,我們卻不願意或不敢承認這一事實,真是有些為難。

3、它們什麼都幹,就差看電視了。

明確:用誇張的語言說明螞蟻的社會行為太接近人類了--恐怕離看電視也不遠了吧!

4、它不過是一段長著腳的神經節而已。

以“輕蔑”的口氣評論一隻“獨行的螞蟻”,強調它們個體智慧的微不足道。

5、我們總要一邊探索,一邊互相呼喚,交流資訊,發表文章,給編緝寫信,提交論文,一有發現就大叫起來。

明確:以誇張的筆法,將人類的行為“原始化”,暗中與動物行為混同,意在說明兩者之間的某些相似性。

三、怎樣理解本文關於生物社會行為的論述

【明確】作者論述昆蟲、魚類、鳥類等生物的社會行為,證明它們也有集體協作精神,而且隨著群體數量的增加,智慧也隨之增長,這些都來自他對自然界中社會性生物細心的觀察和思考。把這些生物的群體看成是一個龐大的生物體,更是作者的創見。但是要看到,作者談論生物的社會性,焦點還是在反思人類行為,意在批判傳統生物學人類中心主義甚至人類沙文主義的觀念,強調人類要有自我反省的意識,不然我們就會陷入因為盲目的自我崇拜而帶來的種.種困境之中。無可否認,作者的論述有其幽默調侃的成分,觀點有其牽強偏激之處,但他的視角是獨特的,見解是獨到的,議論是深刻的,讀之給人以理性的啟迪和美感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