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生物/化工/環保/能源

《作為生物的社會》教學設計

《作為生物的社會》教學設計5篇

作為一名優秀的教育工作者,編寫教學設計是必不可少的,教學設計是把教學原理轉化為教學材料和教學活動的計劃。教學設計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作為生物的社會》教學設計,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作為生物的社會》教學設計1

【知識目標】

學習用比喻與比較、舉例說明事物特徵的方法,瞭解生物社會性*的基本特徵。

【能力目標】

培養快速閱讀,準確捕捉並篩選、處理資訊的能力,準確概括並表述作者的基本觀點,並且能做有個性*的閱讀評價。

【情感目標】

通過了解生物社會性*的基本特徵,培養珍惜並尊重生命的高尚情感,樹立與別人互助合作、融入集體的意識。

【重點、難點】

一、學習用比喻與比較、舉例說明事物特徵的方法,瞭解生物社會性*的基本特徵是本文學習的重點。

二、培養快速閱讀,準確捕捉並篩選、處理資訊的能力,準確概括並表述作者的基本觀點,並且能做有個性*的閱讀評價是本文難點。

【教學方法】討論法 點撥法

【教學時數】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整體把握,概括表述

這是一篇論述生物社會行為的文章。作者選取了獨特的視角,將一些群居性*生物的行為與人類進行比較,描述了它們在集體行動中所表現出的高度組織性*,提出了 “多個單獨的動物合併成一個生物的現象”,對傳統生物學過分強調個體行為和動物本能的觀點進行了反思,也對人類盲目自大、不能充分認識自身生存危機作出了 警示。

【第一部分】借題發揮。提出問題:人類就像群聚的昆蟲一樣,終日忙忙碌碌,雖然偶爾碰頭交流,但卻為能脫離生物的屬性*。

作者提出了一個不爭的事實:說人類像螞蟻可以,反過來說螞蟻像人類,就會遭到非議,因為這是對人類至高無上的地位的挑戰。

所以描述昆蟲行為的人,唯恐被指斥為“違反科學”,都不遺餘力地從 “有異於人的”方面來理解生物的社會行為,說它們“完全是非人性*、非世俗、幾乎還是非生物的”。

作者卻不從眾從俗,敢於向傳統觀念發起衝擊,指出“螞蟻的確太像人了,這真夠讓人為難”。

作者有意用描述人類行為的語言來描繪螞蟻,和文章開頭的一段用描述昆蟲的語言來描繪人類恰成對比,表達了一個鮮明的觀點,那就是:人類的社會行為與生物的社會行為有極大的共性*,並非水火不相容,而是可以互為比照的。

【第二部分】作者指出,很多生物“似乎都過著兩種生活”。作為獨立的個體,我們看不出它們“有什麼思想”;但是隨著群體的增大,智慧逐漸增強,具有高度的組織性*和協調性*,儼然成了一個龐大的活物,而個體則更像是這個“龐大動物體中細胞樣的成分”。

生物作為個體是微不足道的,但“組成巨大的生物”,就顯示出非凡的力量。

作者對生物行為的反思,是為了檢討人類盲目樂觀自大的情結。人類雖然主宰了這個世界,但人類的行為方式還具有和其他社會性*生物相類似的特點,需要聯合,需要一團一結,才能源源不斷地產生智慧,克服自身發展面臨的種種困境,推動社會進步。

【第三部分】文章結尾,作者以科研為例,援引權威人士的觀點,再次強調個體的智慧與群體的智慧,就像一個鋸齒與整條大鋸的關係,個人的孤獨靜默也許有助於一些發明創造,但這些發明創造必須融人到群體的

二、探究品味

1、本文采用了哪些論證方法?

這篇科普文章具有散文化的傾向,可以看做是一篇科學隨筆。

本文雖然不算嚴格意義上的論文,但還是具有獨特的論證方法的。

類比論證——在與人類行為的對比中談論生物的社會行為,始終認為人類行為與生物的社會行為有著共同性*

對比論證——無論是對人還是對其他生物,多從個體與群體方面做對比比較分析,突出群體的智慧,強調社會化的重要性*

舉例論證——對生物的社會行為的描述,有詳有略,(詳昆蟲類,略菌類、魚類、鳥類),抓住典型事例細緻剖析,又豐富了例證,由現象層面到本質特性*逐步深化

2.怎樣理解本文關於生物社會行為的論述?【類比論證、舉例論證、對比論證】

作者論述昆蟲、魚類、鳥類等生物的社會行為,證明它們也有集體協作精神,而且隨著群體數量的增加,智慧也隨之增長,這些都來自他對自然界中社會性*生物細心的觀察和思考。

把生物的群體看成是一個龐大的生物體,更是作者的創見。

生物的社會組織與人類相比有很多相似之處,比如步調一致的行動,集體協作式的勞動,有目的的行為,互相交換資訊等。

作者談論生物的社會性*,焦點是反思人類行為,批判傳統生物學人類中心主義甚至人類沙文主義的觀念,強調人類要有自我反省的意識,不然我們就會陷入因為盲目的自我崇拜而帶來的種種困境之中。

作者的論述幽默調侃,視角獨特,見解獨到,議論深刻,給人理性*的啟迪和美感的享受。】

3.結合具體的語境,說說下列語句的幽默效果。

它們倒更像一些製作精巧、卻魔魔道道的小機器。

【啟發】諷刺帕遭到非難的作者極端保守的心態,他們恨不得把昆蟲看做是天外來客,完全有異於人類,至是“非生物的”,像“魔魔道道的小機器”一樣。

螞蟻的確太像人了,這真夠讓人為難。

【啟發】諷刺人類的自大心理,渺小的螞蟻的很多行為與我們相似,我們卻不願意或不敢承認這一事實,是有些為難。“

它們什麼都幹,就差看電視了。

【啟發】用誇張的語言說明螞蟻的社會行為太接近人類了一恐怕離看電視也不遠了吧。

它不過是一段長著腿的神經節而已。

【啟發】以“輕蔑”的口氣評論一隻“獨行的螞蟻”,·強調它們個體智慧的微不足道。

我們總要一邊探索,一邊互相呼喚,交流資訊,發表文章,,給編輯寫信,提交論文,一有發現就大叫起來。

【啟發】以誇張的筆法,將人類的行為“原始化”,暗中與動物行為混同,意在說明兩者之間的某些相似性*。

【教學反思】

《作為生物的社會》教學設計2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引導學生了解作者的主要觀點;

2.瞭解本文所涉及的生物學知識。

過程與方法

3.引導學生透過對本文一些重點問題的討論提高探究能力;

4.透過觀看生物資料片、觀察一些昆蟲的社會行為等活動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5. 透過本文的學習,激發學生對大自然、對生物學的熱愛之情。

6. 引導學生體會本文幽默風趣的語言風格,品味優秀科普作家的文字魅力。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

1.引導學生了解作者的主要觀點;

2.瞭解本文所涉及的生物學知識。

難點:

1.引導學生透過對本文一些重點問題的討論提高探究能力;

2.透過觀看生物資料片、觀察一些昆蟲的社會行為等活動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步驟

一、情景匯入:

同學們,每天我們都行色匆匆,你是否低頭注意過你腳下的螞蟻窩?也許在你家的附近就有很多。你有沒有發現,螞蟻經常成群結隊地忙忙碌碌?若是你扔一粒飯到它們的洞口,只要有一隻螞蟻發現,在短短的時間內就會聚集一大群,一下就能把飯粒搬回家。哪怕是一塊大面包,它們也能很快解決。它們就像一個大家庭,團結一致,努力工作。同學們,你覺得神奇嗎?它們與我們多像,但它們能和我們一樣嗎?今天我們學習的一篇文章,探討的就是這個問題。 (板書課題——作為生物的社會)

二、作者:

劉易斯托馬斯是美國醫學家、科普作家,同時又是美國科學院院士。他的代表作品是《細胞生命的禮讚》,這部書是一個醫學家、生物學家關於生命、人生、社會乃至宇宙的思考。思想博大而深邃,資訊龐雜而新奇,批評文明,嘲弄愚見,開闊眼界、激發思索。而其文筆又少見的優美、清新、幽默、含蓄,無愧當今科學散文中的大家手筆。無怪乎自1974年出版後,立即引起美國讀書界和評論界的巨大反響和熱烈歡呼,獲得當年美國國家圖書獎,此後18年來由好幾家出版社印了二十多版,至今暢行不衰!據說年過花甲的劉易斯托馬斯的名字因這一本小書而家喻戶曉,有口皆碑,以至於在他接連丟擲後兩本書時,書商都不用再作廣告,只喊聲“《細胞生命的禮讚》一書作者劉易斯托馬斯的新著”就夠了。《作為生物的社會》這篇文章就是這部書中的一個精彩章節。

三、整體感知,明確本文寫作思路:

現在,同學們先仔細地閱讀一遍這篇文章,給課文劃分層次並概括大意,從整體上把握作者的寫作主旨。 當然,在閱讀時首先要疏通生字:

1、 字詞注音:

鱒(zūn)魚 蟻冢(zhǒng) 苜蓿(mù xu) 鯡(fēi)魚 蹩(béi)腳

2、教師在學生閱讀的基礎上,指導他們把握本文寫作思路:

教師:我們都知道這是一篇科普論文,那說明文一般先要明確說明的物件,然後再運用各種方法、事例來證實自己的觀點,最後則是昇華主題吧,那這篇文章作者是要說明什麼呢?請同學們緊跟老師的提問,積極思考,回答問題:

我們先一起來看第一部分,大家看一下,第一段寫的是什麼?

學生:(醫學家舉行年會的情景)

教師:他是怎樣描述的呢?他把他們比喻成了什麼?

學生:(群居性昆蟲大聚會。同樣是那種離子式的振動,碰上一些個急匆匆來回亂竄的個體,這才略停一停,碰碰觸角,交換一點點資訊。每隔一段時間,那群體都要像丟擲釣鱒魚的釣線一樣,準確無誤地向恰爾德飯店丟擲一個長長的單列縱隊)

教師:作者開篇把人類比作是螞蟻,由人類社會的的活動情景聯想到了生物社會的活動,引出了所要探討的話題。

再看一下第二段,寫的是什麼?

學生:(傳統生物學界的看法:“暗示說昆蟲群居的活動跟人類事物總有點聯絡,那在生物學界將是非常糟糕的態度。關於昆蟲行為的書籍作者,通常要在序言裡苦口婆心地提醒人們,昆蟲好像是來自外星的生物,它們是行為絕對是有異於人的,完全是非人性、非世俗,幾乎還是非生物的”。傳統生物學界認為人類社會與生物是毫不相干、甚至是水火不相容的)

教師:那他們為什麼是非常糟糕的態度呢?

學生:(說人類像螞蟻可以,反過來說螞蟻像人類,就會遭到非議,因為這是對人類至高無上的地位的挑戰。)

教師:那作者是抱著什麼樣的態度的呢?我們可以從哪一句話看出?

學生:(“螞蟻的確太像人了,這真夠讓人為難”。 以幽默的語言描述了一系列螞蟻的社會行為,從“培植真菌,餵養蚜蟲”,到“迷惑敵人,捕捉奴隸”,到“使用童工”“交換資訊”,簡直和人類的行為毫無二致。“它們什麼都幹,就差看電視了”,作者這裡有意用描述人類行為的語言來描繪螞蟻,和文章開頭的一段用描述昆蟲的語言來描繪人類正好形成對比,表達了一個鮮明的觀點:人類的社會行為和生物的社會行為有極大的共性,並非水火不相容,而是可以互為比照的。)

3、現在,請同學們總體把握文章的結構層次:(學生完成,教師明確)

第一部分(第1至3段):從一個事例切入,即醫學家舉行年會,把其與生物界聯絡起來,從而得出自己的論點,人類社會與生物社會有共通之處。

第二部分(第4至10段):指出動物過著兩種生活,即是個體的存在,又是集體的存在,也就是說,動物過著個體的和社會的兩種生活。

第三部分(第11至13段):指出人類與生物界的相通之處——人類也要有社會的生活。

四、全文主體部分探究:

1、接下來快速的閱讀文章的第二部分,看看作者都提到了哪些生物?在作者眼裡,生物的社會是怎樣的?

(主要有螞蟻、蜜蜂、鯡魚和粘菌細胞等,在作者眼裡,它們好比是一個小型的人類社會組織,有組織,有紀律,能做到事半功倍。)

2、安排趣味性討論:根據課文,分小組討論,假設你們是一群螞蟻、一群蜜蜂、一群鯡魚或粘菌細胞,為了維持生計,你們在大家庭中需要做哪些事情?同學們可以儘量的發揮想象。

設定預案如下:

(①螞蟻組:我們螞蟻家族人丁興旺,是個大家庭。我們培植真菌,餵養家畜,把軍隊投入戰爭,動用化學噴劑來驚擾和迷惑敵人,捕捉奴隸。我們的同類織巢蟻屬還會使用童工,抱著幼體像梭子一樣往返竄動,紡出線來把樹葉縫合在一起,供它們的真菌園使用。我們利用智慧覓食,結合集體的力量搬動食物。在建造蟻穴時,我們會集體蒐集樹枝,作好統籌規劃,通力合作,先砌牆,再蓋頂,遇到障礙時隨機應變,用智慧解決問題,我們的生活忙碌而充實。

②蜜蜂組:我們家的主要勞動力工蜂會外出尋找花蜜,透過形態各異的優美舞姿向同伴傳遞資訊。工蜂在築巢時會共同協作,進行有條不紊的工作,當我們的家庭成員壯大到一定程度後,我們會處動分化成兩支數量相等的團隊,一支追隨老蜂王,一支跟隨新蜂王,組建成兩個和諧美滿的家庭。

③細胞組:別看我們是微生物,我們的力量可不小!在我們的.幼年時期,我們是一個個獨立的阿米巴狀細胞,我們吞吃細菌,彼此疏遠,不相往來。可是當我們的長官----一些特殊細胞放出聚集素後,我們會聞令趕來,聚成一個星狀細胞,彼此融合,構成一個動作遲緩而又結實的小蟲子,生出一個富麗堂皇的梗節,頂端帶一個實體,由它負責繁衍後代,此後,我們的子孫繼續重複我們的生活方式。

④鯡魚組:我們和其他魚群一樣,集體行動,共同抵禦處敵入侵。當我們聚在一處時,我們的功能勝似一個多頭組成的巨大生物。)

五、拓展探究:

1、透過學習,我們明確了作者的觀點是:人類的社會行為和生物的社會行為有極大的共性,並非是水火不相容,而是可以互為比照的。還舉了幾個例子,螞蟻、蜜蜂、鯡魚和粘菌細胞等。結合這些事例,聯想我們人類,你能夠從中得到什麼啟示?

(這些事例都說明,許多動物和人類一樣,有等級有秩序,有很多社會行為,它們進行群體生活,能思考有智慧,共同經營起一個大家庭,它們同人類一樣,經常是相互依存,同步活動的。它們給我們的啟示就是:團結就是力量,我們人類應當學習它們的團隊精神。)

2、在哪些地方我們可以看出這些特點?

(“當你觀看聚在蟻丘邊的、黑壓壓蓋過地皮的數千螞蟻的密叢集體時,你才看見那整個活物。這時,你看到它思考、籌劃、謀算。這是智慧,是某種活的計算機,那些爬來爬去的小東西就是它的心智。”依據這種情形,在建造蟻穴的時候,它們可以做到先築牆,然後再蓋頂,碰到障礙時,會自己用智慧解決問題;白蟻更是奇特,它們在建造美麗的拱券的時候,往往利用群體力量,像藝術家一樣地完成任務。蜜蜂覓食跳舞。)

(“如果你破壞了蟻丘某一部分,數百隻螞蟻會過來掀動那一部分,移動它,直到恢復原來的樣子。”“小室裡有兩三隻白蟻,就會銜起一塊塊土粒木屑搬來搬去,但並沒有什麼結果,什麼也沒有建造起來。隨著越來越多的白蟻加入,似乎達到了某種臨界質量或法定數,於是思維開始了。”)

4、再看第三部分,作者指出了,其實人類比動物更具有社會性,但我們人類都出現了什麼樣的狀況?(“雖然我們無論如何也是所有群居性動物中最具社會性的——比蜜蜂更互相依賴,聯絡更密切,行為上更不可分,我們卻並不經常感到我們的聯合智慧。”“電路好像還在,即使並不總是通著電。”也就是說,我們類雖然比動物更具社會性,但我們沒有真正的做到聯合起來,充分發揮我們的智慧和才能)

5、最後,作者以科研為例,引用了權威人士的觀點,再一次強調個體的智慧與群體的智慧,發明創造必須融入群體的智慧才能發揮作用,才有意義。希望科學研究能有多一點的交流。

六、課堂小結

同學們,原來生物界還有這麼多我們不曾瞭解的內涵,人類千萬不能盲目自大,要充分認識自身生存危機。我們為在既要強調個體的智慧,也要重視群體的智慧,因為發明創造必須融入群體的智慧中才能發揮作用,才有意義。所以,同學們學習也不能夠閉門造車,一定要多多交流才能取得更大的進步。

《作為生物的社會》教學設計3

一、教學設想

筆者以為,學習自然科學小記文,重在積累科學知識,弘揚科學理念和精神。托馬斯。劉易斯《作為生物的社會》是普通高中人教版實驗教科書必修⑤的第14課《作為生物的社會》選自美國生物學家、醫學家的科學散文著作《細胞生命的禮讚》無論從生物學角度,還是文學角度看,本文都是一篇佳作,它融知識性和趣味性於一體,閱讀此文,既可得到科學知識的啟迪,又可得到科學美感的陶冶,學習此文的目的即在於透過把握生物與人類社會的聯絡,瞭解人類唯有尊重生物,借鑑生物社會群體性生活的智慧才能最大程度地推動人類社會的發展。

二、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瞭解作者劉易斯。托馬斯的生平及《細胞生命禮讚》的內容,掌握人類社會和生物社會的區別和聯絡,從中歸納出主旨。(依據單元提示的知識要求及科學知識)

2、能力目標:學習本文的說明方法和說明順序。(依據自然科學論文的文體特點,學習其說明方法。)

3、情感目標:培養學生尊重生物,熱愛生物的情感。(依據單元目標陶冶美感的要求。)

三、教學重、難點

重點:篩選主要資訊,掌握作者的寫作意圖,把握作品主題。

難點:訓練和培養學生篩選有效資訊解讀科技文章的能力。(在單元目標中,教材要求學生“在學習中,要理清作者的思路歸納文章的觀點,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筆者即據此設計重難點)。

四、教學方法:

自讀法、小組合作討論法。(採用這種教學方法的目的,在於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生的學習自主性,貫徹新課改“自主———合作————探究”的教育理念)

五、課前準備(預習要求)

1、藉助工具書和課文註釋瞭解作者劉易斯。托馬斯的生平及代表作,基本解決生字讀音,熟悉全文的主要內容,思考作者的寫作意圖。

2、結合所學生物知識,蒐集一些群體生活的動物的資料,說說它們的社會行為有哪些特徵。

六、教學思路:

(一)匯入:

請問同學們,你們的生命是誰給予的?(父母。)你們和父母以及其他親人組成的一個基本的社會單位叫什麼?(家。)是的,我們每一個人都擁有一個家,每個家庭成員有分工,有合作:父親工作、母親做家務,孩子讀書……共同組建起一個家庭,這是我們人類社會進行小家庭生活時的一個慣有模式,我們人類都有家,那麼生物社會有沒有自己的家庭呢?(有)它們之間又有哪些社會行為,進行了哪些分工協作呢?現在就讓我們來透過《作為生物的社會》的學習,走進生物社會,瞭解一些小動物家庭的分工和社會行為。

(引導學生走進人類社會之外的自然界中的另外一個世界——————生物社會,激發學生思索人與生物的聯絡,喚起學生對生物的同情和理解。)

(二)融入作品,換位思考

1、提問:文章中,作者提到了哪些生物?在作者眼裡,生物的社會是怎樣的?

明確:主要有螞蟻、蜜蜂、鯡魚和粘菌細胞等,在作者眼裡,它們好比是一個小型的人類社會組織,有組織,有紀律,能做到事半功倍。

2、分組合作探究

假設你們是一群螞蟻、一群蜜蜂、一群鯡魚或粘菌細胞,為了維持生計,你們在大家庭中需要做哪些事情?自讀課文,試用童話故事的形式複述你們的生活。(將學生分為四組:螞蟻組、蜜蜂組、鯡魚組和粘菌細胞組,各組分別思考自己應當進行的社會行為,學生小組合作探究後,從文中歸納出答案)

各小組選出幾位代表回答,教師總結答案:

①螞蟻組:我們螞蟻家族人丁興旺,是個大家庭。我們培植真菌,餵養家畜,把軍隊投入戰爭,動用化學噴劑來驚擾和迷惑敵人,捕捉奴隸。我們的同類織巢蟻屬還會使用童工,抱著幼體像梭子一樣往返竄動,紡出線來把樹葉縫合在一起,供它們的真菌園使用。我們利用智慧覓食,結合集體的力量搬動食物。在建造蟻穴時,我們會集體蒐集樹枝,作好統籌規劃,通力合作,先砌牆,再蓋頂,遇到障礙時隨機應變,用智慧解決問題,我們的生活忙碌而充實。

②蜜蜂組:我們家的主要勞動力工蜂會外出尋找花蜜,透過形態各異的優美舞姿向同伴傳遞資訊。工蜂在築巢時會共同協作,進行有條不紊的工作,當我們的家庭成員壯大到一定程度後,我們會處動分化成兩支數量相等的團隊,一支追隨老蜂王,一支跟隨新蜂王,組建成兩個和諧美滿的家庭。

③細胞組:別看我們是微生物,我們的力量可不小!在我們的幼年時期,我們是一個個獨立的阿米巴狀細胞,我們吞吃細菌,彼此疏遠,不相往來。可是當我們的長官————一些特殊細胞放出聚集素後,我們會聞令趕來,聚成一個星狀細胞,彼此融合,構成一個動作遲緩而又結實的小蟲子,生出一個富麗堂皇的梗節,頂端帶一個實體,由它負責繁衍後代,此後,我們的子孫繼續重複我們的生活方式。

④鯡魚組:我們和其他魚群一樣,集體行動,共同抵禦處敵入侵。當我們聚在一處時,我們的功能勝似一個多頭組成的巨大生物。

(三)拓展延伸,以課內帶動課外。

請學生補充一些其它營群體生活的生物的社會活動及其特徵。如:狒群根據個體大小、力量強弱、健康狀況和兇猛程度的不同排出等級秩序,首領具有優先享有食物和配偶的權利,可以優先選擇築巢場地,同時負起指揮和保衛狒群的義務。

大雁在集體出動進會排成“一”字或“人”字形,並透過不同的鳴叫聲發出訊號;

看守羊群時只需看好威猛的羊頭,羊隊會自動追隨首領而不會丟失;

雞的首領是一隻漂亮的大公雞……

(四)探究主旨

提問:這些生動的事例說明作者主要運用了哪種說明方法?

明確:舉例子。

提問:結合這些事例,聯想我們人類,你能夠從中得到什麼啟示?

明確:這些事例都說明,許多動物和人類一樣,有等級有秩序,有很多社會行為,它們進行群體生活,能思考有智慧,共同經營起一個大家庭,它們同人類一樣,經常是相互依存,同步活動的。它們給我們的啟示就是:團結就是力量,我們人類應當學習它們的團隊精神。

提問:既然人類社會和生物社會有如此巨大的相似性,那麼我們應當怎樣對待生物社會呢?

明確:二者是互相比照,並非水火不相容,作者對生物行為的反思,其目的不是為了證明其它生物比人類更高明,而是為了檢討人類盲目樂觀自大的情結,在漫長的生物發展史上,人類是姍姍來遲的一個物種,人類雖然最終聰穎而出,主宰了這個世界,使人類的行為方式具有和其他社會性生物相類似的特點,還是需要聯合,才能源源不斷地產生智慧,克服自身發展面臨的種種困境,推動社會進步。

《作為生物的社會》教學設計4

教學設想

這篇課文是一個醫學家、生物學家關於生命、人生、社會乃至宇宙的思考。思想博大而深邃,資訊龐雜而新奇,批評文明,嘲弄愚見,開闊眼界、激發思索。而其文筆又少見的優美、清新、幽默、含蓄,無愧當今科學散文中的大家手筆。1974年出版後,立即引起美國讀書界和評論的巨大反響和熱烈歡呼,獲得當年美國國家圖書獎,至今仍暢行不衰。

在文章的寫作過程中,我們讀者可以發現本文寫得似乎並不像科技論文,相反,此文的語言通俗易懂,詼諧幽默,做到了將深奧的科學和生物道理形象化和具體化。另外,文章裡還有很大的一個特點,作者善於運用比喻的方式來說明抽象的道理,讓人易懂。

總之,這篇文章作為科技論文是很值得大家鑑賞的,無論從文章的思想、結構、語言、方法,還是其他,它都有自己獨特的地方供大家學習和參考。

教學重點

1.品味作品形象而生動的語言;

2.篩選資訊,掌握作者的寫作意圖。

教學難點

1.訓練和培養學生篩選有效資訊解讀科技文章的能力;

2.解讀作者的創作意圖,把握作品主題。

教具準備

幻燈片,投影儀。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瞭解作者劉易斯·托馬斯的生平及《細胞生命的禮讚》的內容;

2.掌握生物與人類社會的區別與關係,從中歸納出主旨;

3.綜合運用說明方法和說明順序。

過程與方法

1.分析文章大意,歸納思路,總結寫作方法;

2.抓住個別語段,縱深分析語言的運用;

3.思路凌駕在自讀之上,進行綜合式的研討。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透過學習瞭解到人類社會唯有尊重生物,研究生物的智慧才能最大程度地發展自身的事業的理念;

2.培養學生勇於為科學貢獻餘熱的精神品質。

教學過程

匯入新課

隨著城市的繁榮、經濟的發展,科技的進步,人類便不免表現出自視其高、自私傲慢的特點。其實,任何生物都有其存在的形式。這節課,我們一起來讀美國科普作家劉易斯·托馬斯的《作為生物的社會》,從中,我們一定更能明白這個道理,更能懂得如何去尊重任何形式的生命,從它們的生存智慧中得到啟示,來指導我們人類自身的行為和生活。

推進新課

一、解題

劉易斯·托馬斯(1913~1991),美國醫學家,科普作家。生於美國紐約,就讀於普林斯頓大學和哈佛醫學院,歷任明尼蘇達大學兒科研究所教授、紐約大學——貝爾維尤醫療中心病理學系主任、耶魯醫學院病理學系主任、紐約市斯隆——凱特林癌症紀念中心(研究院)院長,並榮任美國科學院院士。

《細胞生命的禮讚》這本書是一個醫學家、生物學家關於生命、人生、社會乃至宇宙的思考。思想博大而深邃,資訊龐雜而新奇,批評文明,嘲弄愚見,開闊眼界,激發思索,而其文筆又少見的優美、清新、幽默、含蓄,無愧為當今科學散文中的大家手筆。1974年出版後,立即引起美國讀書界和評論界的巨大反響和熱烈歡呼,獲得當年美國國家圖書獎,至今仍暢銷不衰。

二、整體感知,理清思路

(一)學生瀏覽課文,概括文章的大意。

明確:本文就生物社會和人類社會相互對照,雖說有人刻意要給以區分,但事實上,兩者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我們可以利用它們給人類社會的提示來指導我們的生活。這樣,我們在科學方面或其他領域將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劃出關鍵句子,然後給本文劃分層次。

明確:全文根據關鍵句子和內在邏輯聯絡,可以分為四個層次。

第一部分(1):從人類社會的情景聯想到生物社會的活動,從而切入文章所探討的話題。

第二部分(2):生物學界力求將人類社會和生物社會區分開來,以顯示其同生物社會的異樣性。

第三部分(3~10):談了許多生物(螞蟻、蜜蜂、魚等)的生活狀態和習性,從個體和集體兩個方面多角度的來說明。

第一層(3~8):結合螞蟻、蜜蜂的社會來看,主要說明了它們能思考,它們有智慧,它們能很有條理地組建自己的社會。

第二層(9~10):從粘菌細胞和鯡魚的社會來看,它們能完全生存下來,它們是相互依賴和依存的。

第四部分(11~13):得出科學的推斷,人類社會同生物社會是有相似性的,人類社會並非是孤立的。同時,人類只有從中得到啟示才能更好地健全自身的社會組織。

(三)對於科普論文的解讀,我們要注意些什麼呢?(學生各抒己見)

明確(教師):首先,在瀏覽全文基礎之上,我們先弄懂整個文章的大概內容,讓我們有個整體的理解。其次,藉助理解論文的方法,如找尋每個段落的關鍵句子等方法來落實到段落層次中,將我們的思路更進一步明晰化

合作探究

一、具體研習課文

1.文章中提到了哪些生物,在作者的眼裡,生物的社會到底是什麼樣的呢?

明確:文章中提到的生物有螞蟻、蜜蜂、鯡魚以及粘菌細胞等。作者眼中,它們好比是一個小型的人類社會組織,有紀律、組織,能做到事半功倍。

2.從生物的社會中,我們可以發現生物在哪些方面跟人類社會有著相似性?(從文章原文中,找出相關資訊)

明確:螞蟻,還有蜜蜂、白蟻和群居性黃蜂,作者從它們的築巢、覓食方面來談,發現它們是能思考,有智慧的;從蜜蜂的覓食、築巢及繁殖後代來看亦然;用粘菌和鯡魚的生長與繁殖來說明了它們同人類一樣經常是相互依存、相互聯絡、同步活動的。

3.在生物的社會里,作者認為生物能思考,有智慧。你能從中找出相關的依據嗎?

明確:如“當你觀看聚在蟻丘邊的、黑鴉鴉蓋過地皮的數千螞蟻的密叢集體時,你才看見那整個活物。這時,你看到它思考、籌劃、謀算。這是智慧,是某種活的計算機,那些爬來爬去的小東西就是它的心智。”依據這種情形,在建造蟻丘時,它們可以做到先築牆,然後再蓋頂,碰到障礙時,會自己用智慧解決問題;白蟻更是奇特,它們在建造美麗的拱券的時候,往往利用群體的力量,像藝術家一樣地完成任務。當然,蜜蜂也不例外,尤其是大家知道的有關它們的覓食方式難道不是智慧的再現嗎?

4.然而,在作者看來,生物社會固然有著同人類一樣的狀況,但是,我們也可以看到似乎單個的生物體並不擁有多大的智慧,似乎只有集體的生物團隊才更有智慧,文章中,有沒有強化這一說法?在哪裡?請舉例說明。

明確:“如果你破壞了蟻丘某一部分的結構,數百隻螞蟻會過來掀動那一部分,移動它,直到恢復原來的樣子。”“小室裡有兩三隻白蟻,就會銜起一塊塊土粒木屑搬來搬去,但並沒有什麼結果,什麼也沒有建造起來。隨著越來越多的白蟻加入,似乎達到了某種臨界質量或法定數,於是思維開始了。”從中,我們看到了集體的生物力量肯定大於個體的。

5.既然生物社會有如此特點,而且,對我們人類來說也很有指導意義,那麼,我們人類社會是怎樣對待這件事的呢?

明確:照文章的話來說“我們才最巴不得它們是異己的東西。”“用這種話來描繪人類是可以的。……暗示說昆蟲群居的活動跟人類事務總有點聯絡,那在生物學界將是相當糟糕的態度。”總之,我們人類,尤其是有些生物學家,很是厭煩這種說法。

6.這種厭煩態度正確嗎?請同學討論思考後回答。

明確:先看材料:在這個世界上,“人其實並不是獨立的、自足的實體。人是由具有獨立的生命、獨自複製繁衍的細胞和細胞器組成的複雜的生態系統。而宏觀地看,人又是社會、城市這些巨大生物的細胞,是無名的組成部分。因而,人的自尊自大是沒有根據的,也是不必要的。人與其他生物的同一性比其特殊性更為重要。”(李紹明語)由此可見,世界上,任何東西的存在都有它獨特的尊嚴,我們對此要給它們尊重和理解。人類社會雖說是相對高階的一種社會形態,但是,這並不意味著人類就應該藐視其他的生物或它們本身擁有的社會。相反,人類應該給它們足夠的尊重,也同時汲取它們社會形態中最有價值的東西來為人所用。

7.文章中作者有沒有說到人類社會中人們去尊重生物社會給我們人類提供的智慧呀,假如有,作者對此發出了什麼樣的號召呢?

明確:顯然沒有,如文章有如此的話“雖然我們無論如何也是所有群居性動物中最具社會性的——比蜜蜂更互相依賴,聯絡更密切,行為上更不可分,我們卻並不經常感到我們的聯合智慧。”然而,從科學的發展和“探索”一詞的拉丁文解釋看的話,我們發現集體的智慧和力量才能夠推動科學的發展,同樣,人類社會的整體構建也要依賴這樣一種智慧。在這個意義上,人類一定要尊重生物的社會經驗。

二、語言鑑賞

(一)科普作品一般晦澀難懂,語言的專業性很強,然而,這篇文章讀起來顯得通俗易懂,毫不費力。這又是為什麼呢?請同學著眼於本文找出相關句子,並加以鑑賞說明。

多媒體顯示:

1.“它們倒更像一些製作精巧、卻魔魔道道的小機器。”

2.“它們培植真菌,餵養蚜蟲作家畜,把軍隊投入戰爭,動用化學噴劑來驚擾和迷惑敵人,捕捉奴隸。織巢蟻屬使用童工,抱著幼體像梭子一樣往返竄動,紡出線來把樹葉縫合在一起,供它們的真菌園使用。它們不停地交換資訊。”

3.“它們像受了驚一樣作出反應,它們開始騷動、激奮,然後就像藝術家一樣開始工作。”

4.“離遠一點看,它們像是一個細胞內的病毒製造出一排排對稱多邊形晶體。分群的時刻來到,老蜂王打算帶著它的一半家口離窠而去,這時的景象就像蜂窠在進行有絲分裂。群蜂一時來回騷動,就像細胞液裡遊動的顆粒。它們自動分成幾乎一點不差的兩部分,一半跟著要離去的老蜂王,另一半跟著新的蜂王,於是,像一個卵子分裂一樣,這個毛茸茸晶黑金黃的龐然大物分裂成兩個,每一個都擁有相同的蜜蜂基因組。”

明確:在首句中,作者把生物集體說成是小機器。藉助“機器”兩字道出了人類社會要刻意將生物社會同人類社會分離的想法,很準確又形象;然而,人類社會同生物社會有很大相似性,在第二句中,將一切螞蟻的行為擬人化,比如它們會養家畜,發動戰爭,懂得運用戰術,使用童工,建造家園等,直觀地展現了自己的觀點;爾後,作者又將白蟻利用群體力量來造美麗拱券時的樣子,比作一個藝術家開始工作,儘自己之力寫出了白蟻的精細、智慧。當然,在最後那句裡,我們更能瞭解到運用了比喻之後的妙處,在此,作者將蜜蜂建造家園的樣式說成是病毒的繁殖,以及蜂王成立新的家庭說成是生物學上細胞的有絲分裂。把一個很難觀察到的生物現象用圖解的方式展現給了讀者,使我們讀來易懂。另外,文章還有許多這樣的例子,在此就不一一列舉了。總之,我們透過以上的例子可以看到,如此的寫法使得原本乏味而又枯燥的科普說明文,讀來形象、生動,而又有具體可感的一面。以至於讓讀者展開聯想,從中體會到了生命的價值和意義。

(二)本文的語言讀來還很具有幽默、詼諧的一面,讓人掌握了許多知識之外,還感受到了無盡的樂趣。在文章中找找這樣的句子,並給以說明。

多媒體顯示:

它們什麼都幹,就差看電視了。

螞蟻的確太像人了,這真夠讓人為難。

它不過是一段長著腿的神經節而已。

我們總要一邊探索,一邊互相呼喚,交流資訊,發表文章,給編輯寫信,提交論文,一有發現就大叫起來。

明確:幽默不幽默,我們得要結合語言環境,才能夠體會深刻一些。就拿以上的句子而言,螞蟻的生活狀態基本上同人類極為相似,為了說明相似的程度作者在這裡說,螞蟻就差像人類一樣看電視了,言外之意很是明顯了,讀來讓人忍俊不禁;還有如同最後一句,說到人類的發現問題並進而以集體智慧來研究,這一點如同生物的最初發現和智慧一樣時,便用了“一邊互相呼喚,交流資訊,發表文章,給編輯寫信,提交論文,一有發現就大叫起來。”這樣的句子來描述是很生動、富有趣味的。(在此處,學生可以自己質疑,並進行思考)

教學反思

本文作者就拿人類社會同生物社會作了一個比照,表述出了二者之間是有著很驚人的聯絡;而後,針對現實的生物界而言,他們往往將二者對立起來造成水火不相容的形勢入筆開始探討並證實這個問題。先後提到了螞蟻、蜜蜂、阿米巴狀細胞和鯡魚等的事例,從個體和集體兩個方面來把這些生物的捕食、築巢、育後等生活情形加以通俗化、形象化的描述。當然,在其中,有些生物的描寫是處於次要地位的,如阿米巴狀細胞和鯡魚。在經過了詳細的說明後,作者就在此基礎上加入對人類社會的反思,將本文的寫作意圖給昇華了。人類社會其實跟生物社會一樣,在有些領域很是相同的,只要作為人類的我們對生物社會給予足夠的重視,並用生物社會的某些特性來指導自己的生活實踐的話,人類就可以在不久的將來有長足的發展。對此的論述中,我們發現作者具體到科學的領域,舉例給予讀者說明,給大家指出了科學若要發展得要藉助集體的智慧和思想的道理。

根據文字特點,本設計在預設中體現出如下特點:

1、引導學生從整體入手,在整體感知文意的基礎上,進入深層探究,以幾個問題引導學生在自主合作中學習文字的幾個重要問題,最後從文章趣味性和寫作特點進行把握。

2、在文章的寫作過程中,我們讀者可以發現本文寫得似乎並不像科技論文,相反,此文的語言通俗易懂,詼諧幽默,做到了將深奧的科學和生物道理形象化和具體化。另外,文章裡還有很大的一個特點,作者善於運用比喻的方式來說明抽象的道理,讓人易懂。這一點設計中充分考慮到並做了較好的指導。

3、本文作者本著自己對生命的尊重和禮讚,將一個醫學家的觀點用詩人一樣的筆觸寫給讀者看,在其詼諧幽默的語言風格中,讓我們理解了我們常人很少能夠涉足的領域。因此設計中也關注到了文字的行文風格,體會作者的人文情懷,是學生受到思想的啟迪和情感的薰陶!

《作為生物的社會》教學設計5

課題

作為生物的社會教學目標知識與能力引導學生了解作者的主要觀點過程與方法引導學生透過對本文一些重點問題的討論提高探究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透過本文的學習,激發學生對大自然、對生物學的熱愛之情教學重點引導學生了解作者的主要觀點教學難點透過觀看生物資料片、觀察一些昆蟲的社會行為等活動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教學關鍵瞭解本文所涉及的生物學知識課型將授課教學方法品味優秀科普作家的文字魅力教具電腦教學過程教學內容教師活動學生活動匯入重點難點教學過程研讀課文,討論問題。

(1)本文采用丁哪些論證方法?

【明確】這篇科普文章具有散文化的傾向,可以看做是一篇科學隨筆。本文雖然不算嚴格意義上的論文,沒有羅列森嚴的論點論據,但還是具有獨特的論證方法的。首先,作者始終是在與人類行為的對比中談論生物的社會行為,始終認為人類行為與生物的社會行為有著共同性;其次,作者在論述中,無論是對人還是對其他生物,多從個體與群體兩個方面做比較分析,肯定群體的智慧,強調社會化的重要性;再次,對生物的社會行為的描述,有詳有略,先詳後略,以詳帶略(詳昆蟲類,略菌類、魚類、鳥類),這樣既抓住了典型事例細緻剖析,又豐富了例證,也體現了由現象層面到理論探討逐步深化的過程。

(2)怎樣理解本文關於生物社會行為的論述?

【明確】作者論述昆蟲、魚類、鳥類等生物的社會行為,證明它們也有集體協作精神,而且隨著群體數量的增加,智慧也隨之增長,這些都來自他對自然界中社會性生物細心的觀察和思考。把這些生物的群體看成是一個龐大的生物體,更是作者的創見。但是要看到,作者談論生物的社會性,焦點還是在反思人類行為,意在批判傳統生物學人類中心主義甚至人類沙文主義的觀念,強調人類要有自我反省的意識,不然我們就會陷入因為盲目的自我崇拜而帶來的種種困境之中。無可否認,作者的論述有其幽默調侃的成分,觀點有其牽強偏激之處,但他的視角是獨特的,見解是獨到的,議論是深刻的,讀之給人以理性的啟迪和美感的享受。

匯入介紹,教師點撥

默讀思考,活動了解

回答學生活動

總結

練習作業

(3)怎樣理解本文幽默風趣的語言風格?

【明確】作者在論述中,往往把人類行為與其他生物的社會行為比照映襯來談,即把人類的行為看做是“生物化”的,把生物的行為看成是擬人化的,這就形成了一種幽默風趣的語言風格,如說人類“碰碰觸角”,說螞蟻“使用童工”等等。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理解作者的這種幽默的語言風格:首先,作者作為人類的——員,卻能“降格白貶”,以較低的姿態來談論生物的社會行為,體現出一種自嘲式的幽默;其次,作者作為一個生物學家,敢於向傳統觀念挑戰,敢於闖別人不敢涉足的禁區,表現出一種智慧上優越的幽默;再次,作者作為通俗欄目的科普作家,要向大眾普及科學知識,激發大眾對科學的關注和熱愛,也要用幽默的語言化雅為俗,拉近同讀者的距離,吸引他們的閱讀興趣。

佈置作業

完成“研討與練習一、二、三”。

熟讀課文,看有關昆蟲的科普書籍

課後記事透過觀看生物資料片、觀察一些昆蟲的社會行為等活動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