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好的老師》評課稿2篇
《我最好的老師》評課稿1
這是我第二次聽師大附小的趙摯老師上一篇略讀課文《我最好的老師》。兩次的感覺截然不同。
還記得3月10日,在我們天華學校的多媒體教室裡,趙老師給我們上了《我最好的老師》這一課。上課伊始,趙老師提出了問題:“默讀課文,懷特森老師是個怎樣的人?試用2—3個詞語概括。他在這節課上有哪些出人意料的舉動?在書本上用波浪線劃出相關的句子。”乍一聽,覺得沒有什麼特別之處,後來越聽才越有勁兒。原來,在這節課中,趙老師想指導學生們掌握寫人的表達方法——一人一特點一事例。在課堂上,趙老師安排了很多的訓練:如用一個詞語概括懷特森老師的特點,將課文中的間接敘述、直接敘述相互轉換,完成課堂練習第二題……整堂課下來,安排得很滿,最後給我一個感覺是:這到底是略讀課文的教授呢?還是一節作文指導課呢?我茫然了。學生的學習自主性體現了出來,可是依然有老師牽引的痕跡。因此,對於第二次來聽《我最好的老師》並沒有太多的期待了。然而,這一次,卻讓我看到了很多的驚喜。
課堂上,趙摯老師提出兩個問題:“這篇課文講了一件什麼事?懷特森老師是一個怎樣的人?”整節課都是圍繞這兩個問題而展開。再也沒有其他多餘的東西。趙老師特別的從容,或許面對的是自己的孩子們吧。她很淡定。我還記得,趙老師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我們該怎樣做,才能讓別人認同自己的觀點呢?”有個孩子站起來了,可是回答的內容卻是證實自己觀點的句子。這時,趙老師並沒有著急,而是再次重複這個問題,並提示孩子聽清老師提問的內容,直到這個孩子回答準確為止——“找到證據,讓別人認同”。這個小小的環節居然花去了2、3分鐘。對於展示課來說,哪怕一分鐘也很重要啊。我想,如果換做是我,肯定會急不可耐地讓另一個孩子來回答了。
很快地,《我最好的老師》學完了,學生的自主性得到了充分的體現,在延伸學習《新來的王老師》時,趙老師以同樣的兩個問題展開。學生的自學很精彩。最後的學以致用環節是一個課外的練筆。這堂課,老師的教學思路很流暢,教學行為的展開也很順暢。比起第一次的試教課,課堂的側重點更加鮮明瞭。
然而,課堂上讓我印象最深的是有兩個孩子對懷特森老師的評價——“瘋狂、誤人子弟”。我驚訝於孩子們的這種想法。看見趙老師一一地讓學生說出自己的理由時,我把目光聚焦到了“瘋狂、誤人子弟”上。可是並沒有聽到趙老師對於這兩個詞語的質疑的展開。最初以為,趙老師會在最後一個環節回到這兩個詞語上。趙老師選擇了淡化。這令我倍感遺憾。其實,趙老師可以反其道而行之,就從“瘋狂、誤人子弟”這兩個詞語展開討論。因為瘋狂是一個貶義詞,用來批評別人十分不恰當的行徑;誤人子弟更是對於一個教育工作者最大的否定。懷特森老師真的是一個瘋狂的老師嗎?他是在誤人子弟嗎?如果以它們為中心,孩子們就能從課文中找到更多的證據,證明懷特森老師是一個特立獨行的、教育方法獨特的老師,是一個教會學生自己去尋求真理方法的老師。那麼,這堂課或許會更加精彩。
再相逢《我最好的'老師》,我並覺得是一次枯燥的重複,它讓我看到許多課堂生成的智慧。一個老師,在課堂上,懂得舍,才會有更多的獲得!
《我最好的老師》評課稿2
上午聽了六年級的一節語文課,感觸特別多。高效課堂是“知識的超市,生命的狂歡”,或者說高效課堂“學生是主人,活動是中心”,這些理念在這節語文課堂中很難找到,課堂中學生的小展示不典型,大展示沒有,這不是高效課堂的理念。
高效課堂就是讓學生在課堂上自己學習,在學習過程中相互探討交流,碰撞出知識的火花,生成問題,解決問題,在這個過程中讓學生享受學習的快樂,學習的樂趣。如果把高效課堂上成了沒有學生展示的課堂,那就太可惜了。這節語文課老師先用問題匯入課題,點小組同學回答,後讓學生相互檢查預習檢測和整個導學案完成情況,老師給小組打分評價,耽誤了一些時間,然後進入互學階段,導學案沒有設計學生學習的內容和方法,學生只是把獨學的題目答案念一念,有幾個小組整體把課文中的段落讀一遍。總之,可以說是在老師的掌控之下學習,學生還是被動的學習,課堂氣氛有點沉悶。如果學生在互相學習當中,能夠結合自己的感受,說說自己喜歡的是現在或者曾經的那一位老師,再講一個有真情實感的小故事,這樣既學習了課文的說明方法,又表達了自己對老師的情感,課堂氣氛自然就活躍了,學生也學的活了,學的有興趣了,效果可能會更好,可惜沒有。
高效課堂中,“展示”是課堂重點,是學生參與學習的過程、展示自己的舞臺。沒有展示的高效課堂,就像一個沒有靈魂的人,展示的重要性由此可見。遺憾的是在這節語文課上,沒有看見學生在小黑板上的成果或問題展示,也沒有看見學生站起來發表自己的觀點,相互之間進行補充、質疑,沒有結合課文聯想拓展。這是一篇讚美老師的文章,完全可以讓學生在預習過程當中,蒐集有關歌頌老師的歌曲、詩歌等等,在展示中盡情歌唱、高聲誦讀,藉此來表達自己的情感,展示自己的風采,拓展學生的知識範疇,實現課堂知識超市的目的。
從導學案來看,學生已經預習的非常充分,可是在課堂上,學生卻沒有什麼自己真正想說的話,也可以說是沒有發現學習當中的問題,反思其中的原因,就是老師控制了學生,控制了課堂,沒有大膽放手讓學生自己自由學習。結合這節課展示的學習目標,其中第二點學習獨特的寫法、體會一個人獨立能力的重要性這點就在課堂學習中沒有反映出來,也可以說是沒有完成這個教學任務。這點也可以說是導學案的“導學”作用沒有設計出來,也是導學案設計的不足之處。“評學”環節,老師讓學生想想有沒有不懂的問題提出來,有點畫蛇添足的感覺。如果此時讓學生結合學習,拿起筆來,把自己想對老師說的心裡話寫出來,或者自己創作一首小詩歌,甚至可以動手製作一個小禮品,來表達對自己喜愛、尊敬的老師的感激之情。再用幾分鐘時間,讓同學展示出來,無論寫的好與壞,有真情實感,大家用熱烈的掌聲來鼓勵,何樂而不為呢?
總之,這節課走了高效課堂的流程,缺少了流程當中最重要的“展示”環節,少了畫龍點睛的“點睛”之筆,學生沒有動起來,活動沒有開展,實在是有點遺憾。另外,課堂上自始至終,沒有聽見老師對那個學生的表揚鼓勵,沒有聽到情不自禁的熱烈掌聲,作為一節高效課,這也是要引起注意的。
以上只是個人感覺,和大家商討,請斧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