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文化

《昌盛的秦漢文化㈡》歷史教案

《昌盛的秦漢文化㈡》歷史教案

作為一名無私奉獻的老師,通常需要用到教案來輔助教學,透過教案准備可以更好地根據具體情況對教學程序做適當的必要的調整。那要怎麼寫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昌盛的秦漢文化㈡》歷史教案,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昌盛的秦漢文化㈡》歷史教案1

學習目標:

1、知識與能力

簡述佛教傳入和道教興起的主要史實,說出佛教、道教在中國廣泛傳播的原因和它們對中國古代文化所產生的深遠影響。知道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及其作者司馬遷;認識世界雕塑藝術史上的一顆明珠--秦始皇兵馬俑。

2、過程與方法

閱讀教科書中有關司馬遷生平事蹟的介紹,討論“為什麼司馬遷能寫出這樣一部史學鉅著,你從中受到那些啟發和教育”,小組代表發言交流,以培養自主學習和口頭表達能力,運用學生評議和教師評議相結合的方法及時進行總結。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透過秦陵威武雄壯的地下軍陣,感受秦始皇兵馬俑所展現的開拓進取的精神風貌;認識到這是中華祖先對世界文明的貢獻,是中華民族的驕傲,以激勵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學習重難點:

重點:佛教、道教在我國的傳播情況和以《史記》為代表的史學成就。

難點:宗教得以傳播的原因和對我國古代社會發展產生的影響。

教學過程:

一、複習舊課:

我們上節課學習了秦漢時期的科技成就和醫學成就等方面的史實,現在就請一位同學帶領大家複習一下這方面的內容。

用多媒體演示畫面“雞蛋裡面挑骨頭”:

東漢早期我國已出現用於書寫和繪圖的紙,是世界上最早發明紙的國家,東漢的蔡倫改進了造紙術;成書於西漢的《九章算術》書中的許多成就,在世界上都是先進的;華佗著有《傷寒雜病論》,奠定了中醫治療學的基礎,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較為完善的藥物學著作;西漢張衡發明的地動儀,是世界上公認的最早的地震儀。

學生活動:根據已學知識在“雞蛋裡面挑骨頭”中找出錯誤之處。

二、匯入新課

秦漢時期是我國封建社會首次出現大一統的時期。在這一時期我國的科技文化迅速發展起來,出現了許多輝煌燦爛的文化成就。我們在前面主要講述了造紙術、醫學和數學等科技方面的內容。那麼秦漢時期最為典型的文化成就是什麼呢?請同學們開啟課本,看第18課。

三、自學指導要求:

同學們讓我們帶著問題速讀課本,用鉛筆圈出要點,若有疑難學習小組相互討論,比一比哪個學習小組完成的既快又準確。

四、自學指導一“佛教的傳入和道教的興起”

教師:河南洛陽白馬寺有一副對聯,寫的就是“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慈顏常笑笑世上可笑之人”,那麼那位同學知道這副對聯寫的是什麼呢?

我們都知道西遊記吧,孫悟空神通廣大,一個筋斗能翻十萬八千里,但他永遠還是逃不出一個人的掌心,是誰呢?(學生回答)

教師:對,是如來佛祖。那麼這副對聯寫的就是他。同學們,我們中國從來都沒有什麼佛,為什麼這個時候出現了佛呢?那麼佛教是什麼時候傳入中國的呢?又有哪些基本的教義呢?

學生:學生先分組討論,然後分別自由發言:

①佛教的基本教義。

②符合統治者的政治需要。

教師:指導學生閱讀102頁,回答:

(1)道教起源於哪裡?什麼時候在民間興起?(我國,東漢)

(2)道教為什麼會在我國古代得以傳播和發展?

學生回答:道教的主張迎合了封建統治者追求長生不老的慾望。

過渡講解:

統治者扶植佛教和道教,是因為佛教和道教的主張符合統治者的需求。其實,在這些主張中,關於“來世轉生”、“長生不老”等說法,宣傳的是迷信思想,造成的危害性不小。於是,出現了批判迷信鬼神的思想家王充(學生看紅字部分了解)。

五、自學指導二:“司馬遷和《史記》”

小小主持人(讓學生表演)

學生:大家好!我是主持人,我們的現場是位於文化歷史名城韓城的司馬遷祠,在這裡讓我們追尋的人曾經或者應該說是一個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這麼一位偉大的史學家──司馬遷,他是我們的“史祖宗”。現在我去採訪現場嘉賓,請他們給我們進行詳細的介紹。

學生看書,歸納總結,回答採訪者的問題,教師對學生回答進行引導和補充

①介紹司馬遷的生平。

②《史記》首創的體例和內容簡介。

(生生互動,師生互動,營造一種探究、合作的教學氛圍,共同完成教學任務。)

活動與探究:

教師:想一想,司馬遷是如何寫成歷史鉅著《史記》的?從中你受到了什麼啟發?

指導學生討論、自由發言。

首先,司馬遷有遠大的志向,立志“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其次,為實現他的志向作了大量艱苦的努力,不僅閱讀了大量的書籍,還遍歷祖國南北,實地考查、訪問、收集大量資料。即使在受了“腐刑”後,也忍辱負重,發憤著書。啟示:我們也要像司馬遷一樣樹立遠大的理想,併為實現理想而努力,不能小有挫折就退縮,只要堅持去做,就會取得成功。

思維拓展:

魯迅稱讚《史記》是“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我們應如何多角度認識《史記》是“史家之絕唱”之說呢?

學生透過討論、得出結論教師可以根據情況做補充。

(指《史記》是一部傑出的歷史著作,主要是因為它開創了編寫歷史著作的新體例──紀傳體,這種體例一直被歷代的史學家所沿用。同時《史記》還反映了司馬遷全面的歷史觀和實事求是的寫作精神。這是難能可貴的。)

好了,這個時候我國還有一件被稱為世界第八大奇蹟的寶物,有那位同學知道嗎?

六、自學指導三“轟動世界的秦兵馬俑”

對了,在秦漢時期,我國的雕塑藝術有了重大發展,最傑出的代表就是我們剛才所說的舉世聞名的秦始皇陵兵馬俑。(教師展示圖片)

教師:引導學生認識秦始皇陵兵馬俑在藝術上的突出成就和世界地位,感受秦漢時期強盛的國力和秦的統一對中國歷史發展的影響。

七、小結

採用多媒體分步顯示圖表,引導學生討論歸納小結。

造紙術數學地理醫學宗教史學雕塑思想

西漢

東漢

八、達標反饋:

一、單項選擇題

1、若要了解漢武帝的歷史,可查閱

A、《史記》B、《漢書》C、《論語》D、《論衡》

2、下列表述適合於華佗的是:①最早採用望、聞、問、切四種診斷方法②奠定了我國中醫治療學的基礎③製成麻沸散,是世界醫學史上的創舉④被後世尊稱為“醫聖”

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③④D、③

3、東漢時期,我國居世界領先地位的科技成就是

①造紙術②地動儀③麻沸散④水排⑤指南針

A、①②③④⑤B、①③④⑤C、①②③④D、②③④⑤

4、下面幾位科學家中,對人類文化傳播貢獻最大的是

A.張衡B、蔡倫C、張仲景D、華佗

5、下列關於造紙術的發明,不正確的是

A、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發明造紙術的國家

B、西漢早期用麻做的紙是目前世界上已知的最早的紙

C、東漢蔡倫發明了造紙術

D、造紙術是中華民族對世界文明的貢獻

6、《九章算術》成書於

A、春秋B、戰國C、西漢D、東漢

7、被後世尊稱為“醫聖”的是

A、華佗B、張仲景C、扁鵲D、孫思邈

8、張衡製造的地動儀是一項偉大的發明,這主要因為它:

A.是世界上第一臺地動儀B.是構思巧妙的地動儀

C.能夠測出地震方向D.是世界上最早測出地震方向的儀器

9、蔡倫改進造紙術的主要突破點是

A、由笨重改進為攜帶方便B、簡化製作過程

C、擴大造紙原料,使之易得到而又便宜D、紙張由粗糙改進為精細

10、假如你生活在東漢末年,你認為當時的最高成就有:①蔡侯紙②“麻沸散”③《九章算術》④四疹法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11、如果讓你扮演華佗,你應該具有的醫學特長是:①針灸②外科手術③創制“麻沸散”④創制“五禽戲”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②③④

12、下列各項中最能體現出當時的時代風貌和特色的是

A.史學鉅著《史記》B.張衡發明地動儀

C.蔡倫改進造紙術D.秦兵馬俑

二、材料分析題

1、閱讀材料

老師把五禽戲傳授了他的弟子吳普,對他說:“人體應該經常活動,血脈才能流通,不會生病。你身體若有不適,就叫做五禽戲,自然就會增加食慾,身體也就輕便了。”吳普照著老師的話去做,活到九十多歲,耳不聾,眼不花,牙齒完好。

閱讀材料回答:

(1)材料中的老師指的是誰?

(2)材料中提到的五禽戲指的什麼?

(3)此人在世界醫學史上的創舉是什麼?

2、閱讀材料:

“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

閱讀材料回答:

(1)這是誰說的話?他是什麼時期的什麼人物?當時在位的皇帝是誰?

(2)他的代表作是什麼?這部書的主要內容是什麼?此書在歷史上有什麼作用?

答案略

《昌盛的秦漢文化㈡》歷史教案2

(一)教學目的

1.要求學生掌握的基礎知識:

史學家司馬遷和《史記》。史學家班固和《漢書》。樂府和樂府詩。馬王堆漢墓帛畫和秦始皇陵兵馬俑的藝術成就。樂舞的發展。蹴鞠運動的流行。

2.要求學生從思想上認識:

①秦漢時期史學、文學和藝術的成就,說明當時我國不僅物質文明的生產居於世界前列,而且精神文明生產也處於世界的先進地位。

②司馬遷的《史記》是一部不朽的史學名著,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畫是古代繪畫的珍品,秦始皇陵兵馬俑是世界藝術史上的一顆明珠,這些至今仍然值得我們引以自豪。

3.要求培養學生的能力:

在教師的指導和幫助下,利用課本學習過的歷史知識,說明古代中國不僅物質文明的生產走在世界前列,而且精神文明的生產也處於世界先進地位,以培養歷史思維的能力。

(二)教學過程

1.複習提問

請同學們回憶一下,在《昌盛的秦漢文化》(一)、(二)兩節課中,我們學習了秦漢文化的哪兩個方面的成就?(學生答:科學技術、思想領域的鬥爭和宗教的傳播。)

2.匯入新課

秦漢時期國家大統一,封建經濟有很大發展,我國古代人民不僅以上兩個方面取得許多成就,而且在史學、文學和藝術方面的成就也很突出。我們這節課就來學習這些方面的內容。

3.講授新課

我們在學習春秋戰國文化時,課本上曾提到《春秋》這部書。誰記得這是一部什麼書?(學生答:這是一部記載魯國曆史的書。)我國古代對撰寫歷史非常重視,很早就有人編寫史書。東周時期,各諸侯國都設定史官編寫本國的歷史。其中燕、齊、宋、魯等國都稱《春秋》;也有另定他名的,如晉稱《乘》,楚稱《檮杌(táowù)》等等。秦漢時期,史學有了0新的發展,司馬遷和班固就是兩位傑出的歷史學家。

一、司馬遷和班固(板書)

1.《史記》(西漢司馬遷)(板書)

(教師出示教學掛圖《司馬遷遊歷路線示意圖》)請同學們先看課本上的《司馬遷像》。再請一位同學朗讀司馬遷生平的一段小字。司馬遷編寫《史記》有哪些有利條件?(學生答後,教師歸納)司馬遷所處的漢武帝時代國家統一,封建經濟有很大發展,使司馬遷能夠到很多地方去遊歷。他出身於史官家庭,父親司馬談是個史學家,從小就受到家庭的薰陶,有較好的學習環境;司馬遷做史官後,有機會閱讀大量皇家的藏書,掌握了豐富的史料。豐富的社會經歷和歷史知識,為司馬遷編寫《史記》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史記》原名《太史公書》,記載上自傳說中的皇帝,下到漢武帝時期將近3000年的歷史。全書分為12本紀、10表、8書、30世家、70列傳,共130篇,526000多字。本紀是以朝代或帝王為主,記其大事;表是把重要的歷史大事或歷史人物,按年代或時期列成表格;書是記典章制度的興廢沿革;世家專記諸侯名人活動;列傳是記載帝王以外的各種歷史人物的。本紀和列傳是全書的中心,在書中所佔篇幅最大,所以稱之為紀傳體。用本紀、列傳這種體載編寫歷史,是司馬遷的一種獨創。自從紀傳體《史記》出現以後,歷代不少史家都沿用這種體載編寫歷史,並用把用這種體載編寫的史書稱為“正史”。“二十四史”都是如此,可見《史記》對後世的影響是多麼深遠。

從內容方面看,《史記》記事是從遠古到西漢,貫通古今(今指作者司馬遷生活的時代),所以稱為通史。《史記》就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用司馬遷的話說,就是“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史記》也是我國曆代王朝編寫史書的典範。在《史記》中,司馬遷詳細敘述了陳勝、吳廣起義的經過,肯定了這次起義推翻秦朝的歷史作用;歌頌了偉大詩人屈原,說屈原的詩可“與日月爭光”。對暴君酷吏,如夏桀、商紂、周厲王、秦始皇等,作深刻的揭露和批判。《史記》不僅具有很高的史學價值,同時也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它的許多篇章膾炙人口,文筆生動,語言簡潔,刻畫人物栩栩如生,有強烈的感染力。因此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但是《史記》把國家興亡歸於“天命”,說明司馬遷的歷史觀基本上是唯心的,這是《史記》的主要缺點。請同學們閱讀課本中豎寫的司馬遷《報任安書》的一句話(“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這是司馬遷在寫給友人信中談到自己編寫《史記》動機時說過的話,表明了司馬遷決心在史學方面幹一番事業,寫出一部歷史著作留給後人。司馬遷忍受重刑之苦,以驚人的毅力,經過十幾年的辛勤勞動,終於完成了《史記》的寫作,為我國的史學發展作出了傑出的貢獻。司馬遷的這句話對我們有哪些有益的啟示呢?請同學們課下思考。

2.《漢書》(東漢班固)(板書)

繼西漢的司馬遷之後,東漢的著名歷史學家班固也寫了一部歷史著作——《漢書》。班固用20多年時間,基本上完成了《漢書》的寫作,對史學作出了重要的貢獻。《漢書》共100篇,80萬字,記載了西漢一朝(包括王莽的新朝)230年的史事。《漢書》同《史記》一樣,都是紀傳體。但是《漢書》開創了“包舉一代”的斷代史體例,是我國第一部斷代史,這又是它與《史記》不同的地方。《漢書》的最大特點是記事系統而詳盡。這部組織嚴密、體例完整的斷代史的出現、在史學界的影響同樣是深遠的。《漢書》被後世看作和《史記》具有同等價值的“正史”的典範。

二、漢賦和樂府主詩(板書)

1.漢賦(板書)

秦漢時期的文化在文學方面也有新的成就。漢朝流行一種新型的文學體載,叫做賦。賦是一種長篇的韻文。前面我們提到的《論衡》、《史記》、《漢書》等著作,按其文學體載來說,屬於散文;而《詩經》是詩歌。那麼,散文與詩歌有什麼不同?(學生答:散文不用押韻,詩歌要押韻。)賦也是要押韻的,這一點與詩是相同的。但是賦在行文時往往韻散間出,具有半詩半文的性質,這一點又與詩不同。所以賦是一種新文體,其性質介於詩和散文之間。漢賦辭藻華麗,筆法鋪張,有些漢賦作品在描繪田獵歌舞的壯觀、宮殿苑囿的宏偉以及山水奇景方面,都超出前代文學的成就。但是漢賦中有相當一部分是“宮廷文學”,反映的是漢帝國的表面現象,缺乏充實的生活內容和真摯的思想感情。西漢的賈誼、東方朔、司馬相如、揚雄,東漢的班固、張衡等都是漢賦的著名作者。其中司馬相如寫的《子虛賦》、班固的《兩都賦》和張衡的《二京賦》等作品都很有名。

2.樂府和樂府詩(板書)

樂府是指西漢時漢武帝設立的樂府官署,它的任務是專門蒐集歌辭,一方面供統治者觀察風俗、瞭解民情,另一方面加工配樂,供宮廷娛樂。所用歌辭,一部分是由文人創作的,一部分是從民間採集來的歌謠。採集來的這些民歌以及其他經樂府配曲入樂的文人寫的詩歌,後來就被稱為樂府詩。流傳至今的漢樂府詩有100多篇,由於其中以民歌居多,所以人們提到漢樂府詩,往往是指這部分民歌。講到民歌,誰還記得我們在學習春秋戰國文化時提到的民歌《碩鼠》出自哪部書?(學生答後,教師講述)對!是《詩經》,更具體一點說,應該是《詩經》中的國風部分。《詩經》中的民歌以抒情為主,而樂府詩著重敘事。漢樂府民歌同樣反映了廣闊的社會生活和人民思想情感,但在藝術上更有新的創造和發展,增加了文學的表現力。漢樂府民歌語言樸素自然,形式自由活潑,格調清新。

請同學們閱讀課本摘錄的《十五從軍徵》的一段詩,結合註釋和畫意插圖,體會一下這首詩的意境。這首詩描寫的是一個80歲的老兵服了65年兵役之後回到家鄉,目睹親故凋零,家園破敗的情景。同學們看這幅插圖:墓冢累累,烏鴉

《昌盛的秦漢文化㈡》歷史教案3

教學目標

透過本課的學習,要了解和掌握史學家司馬遷和《史記》;《史記》的價值和影響;樂府和樂府詩;秦始皇陵兵馬俑的藝術成就等知識

透過對司馬遷寫《史記》的史實學習,培養學生嚴謹治學的學習態度和實事求是的治史態度。

透過欣賞和想象秦陵的地下軍陣,感受當年秦始皇滅六國、一統天下的威武,樹立起開拓進取的精神。透過欣賞秦始皇兵馬俑的藝術成就,認識到這是中華祖先對世界文明的貢獻,是中華民族的驕傲,從而產生民族自豪感。同時培養學生的文物鑑賞力,增強文物保護的意識。

產生民族自豪感。

教學建議

地位分析:

秦漢時期在史學、文學、藝術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這在我國文化發展史上也是一個重要的里程碑,同時它也是秦漢時期文化極度其重要的一個組成部分,史學方面的《史記》,文學方面的漢賦、樂府詩,雕塑藝術秦兵馬俑,在中國,乃至世界歷史上佔有相當重要的地位。

秦漢時期,我國史學、文學、藝術的大發展主要表現在:西漢著名史學家司馬遷著有不朽的史學名著和文學名著《史記》,它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樂府詩的名篇《孔雀東南飛》、《十五從軍徵》。氣勢磅礴的秦始皇陵兵馬俑是世界藝術史上的一顆明珠。

重點分析:1、司馬遷與《史記》

司馬遷寫史十分注重史料的真實性,文筆生動,體例完備。司馬遷嚴謹治史的精神也為後世的史家所效法。《史記》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的通史,具有很高的歷史和文學價值。成為我國曆代王朝編寫史書的典範。

2、秦皇陵兵馬俑

這組大型藝術群像,氣勢磅礴,藝術表現手法高超,人物形態逼真,是迄今為止世界上發現的最大的地下藝術寶庫,是世界藝術史上的一顆明珠。這些文物古蹟也反映出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具有很高的藝術修養、高超的科學技術、分析水平。學生應該重點掌握。

難點分析:

1、對紀傳體這種史書體例的理解

主要是因為學生對於史書的接觸較少,沒有完整地讀過幾本史書,很難體會其中的差別;甚至連這些名稱都沒有聽說過,理解起來有一定的困難。

2、司馬遷寫成《史記》的主觀客觀因素

漢武帝時,國力強盛,政治穩定,文化也有新發展,為司馬遷編寫《史記》提供了有利的客觀條件;另外,司馬遷出身於史官家庭,從小耳濡目染,對他後來成為一個偉大的史學家有一定的影響,加之他本人具有堅韌的意志品質。為了寫成《史記》,司馬遷忍辱負重,經過幾十年的努力,終於完成了《史記》一書。透過分析,有助於培養學生的成才意識及頑強的意志品質。

教法建議

一、司馬遷和《史記》

1、教師講解紀傳體體例和通史的含義,並注意其與編年體體例和斷代史的區別。

2、學習運用教科書中的有關內容,透過小組討論“為什麼司馬遷能寫出這樣一部史學鉅著”,說出從中受到的啟示和感想。

3、《史記》的價值和影響,要從《史記》的寫作特色入手,並引用魯迅的話:《史記》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二、秦兵馬俑

1、建議運用一些圖片或音像資料展示,使學生感受到地下軍陣的壯觀,並透過語言描述出來,激發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2、提問:“秦始皇為什麼把如此規模巨大的軍陣埋在地下、他的陵墓附近呢?”學生髮揮想象,提出自己的看法。

教學設計示例

昌盛的秦漢文化(三)

——史學、文學和藝術的大發展

教學重點:司馬遷和《史記》;秦兵馬俑

教學難點:紀傳體史書體例

教學用具:多媒體教學裝置

教學過程:

[匯入]提問:1、唯物主義思想家王充的著作?2、佛教傳入的時間?3、道教興起的時間?總結引入史學、文學和藝術。

一、司馬遷與《史記》

司馬遷,西漢人,傑出的史學家和文學家,著作《史記》。其體裁紀傳體,紀指皇帝的傳記,傳指將相和名人的傳記。這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敘述了傳說中的黃帝到漢武帝時二三千年的歷史。魯迅稱其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司馬遷為什麼能寫出這樣一部史學鉅著?(讓學生閱讀書上內容,然後進行總結。)司馬遷編寫出《史記》這樣一部鉅著是多方面原因促成的。要深人探究司馬遷著《史記》成功的原因。①時代的呼喚。西漢從漢高祖的休養生息政策,經"文景之治",到漢武帝統治時期,經濟繁榮,國力強盛,進入極盛時期。這是漢朝幾代人共同努力的結果。怎樣才能長治久安,避免秦亡的悲劇重演,成為一個十分嚴峻的問題。時代呼喚一部能總結前人經驗,為今後的發展提供借鑑的歷史鉅著問世。②家庭的影響。司馬遷的父親是漢朝的太史令,即漢朝的史官,很想寫一部歷史著作,遺憾的是他的願望還沒有實現就病逝了。司馬遷著《史記》,也是為了完成父親未竟的事業。③豐富的歷史知識。司馬遷20歲時,到全國各地遊歷,收集到大量流傳在民間的珍貴史實,為他著書立說提供了豐富的資料。④發憤著書。司馬遷因為得罪了漢武帝被處以重刑,面對嚴酷的現實,他不僅勇敢地活了下來,而且以驚人的毅力完成了著作。

在史書體例中,最常見的是紀傳體、編年體和紀事本末體,它們的特點是紀傳體以人物為中心,編年體以時間為中心,紀事本末體以記事為中心。注意區分通史和斷代史。

二、樂府詩

"樂府"為漢武帝時期始設的音樂機構,蒐集各地民歌,經加工配樂,稱為"樂府?其特點是形式樸素,語言清新活潑,感情真摯。西漢時樂府蒐集各地民歌共有138篇,流傳至今的只有三四十篇。代表作有《孔雀東南飛》、《十五從軍徵》。

三、秦兵馬俑

秦漢時期藝術成就中的雕塑以秦始皇陵兵馬俑為代表。

讓學生閱讀教材,找出以下的內容:第一,秦陵兵馬俑的發掘;第二,秦陵兵馬俑的壯觀和宏大;第三,秦陵兵馬俑的價值和發現意義。秦始皇陵位置:陝西省臨潼縣;規模:大(騎、步兵俑7000多件,陶馬600餘匹,戰車100多輛)

考古工作者先後在這裡發掘了三個兵馬俑從葬坑,其中都有真人真馬等同大小的陶製彩繪兵馬俑和當時實戰用的多種兵器,出土文物達萬件之多。陶俑平均身高1、78米,逐個捏製而成。其裝飾、表情各具特色,無一雷同。秦陵兵馬俑表現了極高的雕塑藝術水平,是世界藝術史上的一顆明珠,被譽為"世界第八奇蹟",1987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板書設計:

昌盛的秦漢文化(三)

——史學、文學和藝術的大發展

一、司馬遷與《史記》

1、司馬遷寫《史記》

2、《史記》的內容及對後世的影響

二、樂府詩

1、樂府

2、樂府詩及其名篇

三、秦後馬俑

1、兵馬俑的藝術成就

2、兵馬俑的歷史、文化價值

《昌盛的秦漢文化㈡》歷史教案4

一、學習目標:

㈠內容標準:說出史記的作者和體例。

㈡學習目標:

1、知識與能力:

能夠知道《史記》的作者、體裁和在中國歷史上的重要地位。透過學習,培養學生的藝術鑑賞能力。

2、過程與方法:藉助例項,分析佛教、道教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透過司馬遷與《史記》學習,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治史態度和嚴謹治學的品格。

二、要點分析:

1、重點:佛教的傳入、司馬遷和《史記》

2、難點:宗教的本質及其複雜的作用。

三、教學方法:

教法:問題導學法;學法:識圖學習法、討論法、史料分析法。

四、教學手段:

《佛教傳入路線圖》等圖片資料、多媒體簡報、專題網站學習。

五、教學過程:

㈠問題引入:你聽說過“佛陀入夢”和“白馬馱經”的故事嗎?讓我們在故事的交流中走進那段歷史吧,由此引入教學。

㈡教材分析:

一)佛教的傳入和道教的興起:

“佛教的傳入和道教的興起”是秦漢文化史中思想史的重要內容。在宗教知識的學習中,佔有重要地位。

1、“佛教的傳入”:

⑴“佛教傳入中國”:

佛教是公元前6世紀在古代印度創立的。佛教是經絲綢之路傳入的。

⑵“佛教在中國的傳播”:

第一、識讀插圖《白馬寺》:

學習方式:問題識圖與閱讀。透過多媒體展示交流相關的圖片、圖畫和影片資料;演出課本劇,等等。使學生了解:“漢明帝派人到印度取經求佛”是佛教在中國早期傳播的重要事件。白馬寺被譽為“中國第一佛寺”。

第二、“佛教宣傳的基本思想”:

討論:佛教為什麼能夠進入思想相對封閉的中國?本質是什麼?

藉助具體事例,對佛教的思想進行討論分析,形成認識:佛教宣揚忍耐順從的消極的人生觀,在當時對於維護社會秩序比較有利,符合統治階級的願望。因此,封建統治者大力提倡和扶植佛教。極度的社會苦難,使廣大民眾方面看不到解脫的希望,只能追求根本不存在的所謂來世的幸福。所以,佛教對於廣大民眾也產生了吸引力。所以,佛教的本質是麻痺廣大民眾的精神鴉片。

⑶“佛教對中國文化發展的影響”:(作分層學習)

A級:知道佛教的傳播,對中國文化的發展有深遠影響。B級:舉出一兩個典型事例,如著名的敦煌莫高窟、雲岡石窟、龍門石窟等,說明佛教對中國文化的發展有深遠影響。

2、“道教的興起”:

瞭解思想源泉主要是黃老學說和巫術,興起於東漢時期唯一植根於中國本土的民族宗教。

二)司馬遷和《史記》:

1、補償教學:教師進行史書體例解說,幫助學生了解紀傳體與編年體、通史與斷代史的含義。

2、活動學習:學生閱讀教材中有關司馬遷的生平材料;查詢教材及相關書籍中有關《史記》的材料。

3、討論交流:

⑴司馬遷撰寫《史記》是由哪些因素促成的?我們應該學習他怎樣的治學和治史態度?

⑵《史記》被魯迅稱之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這是為什麼?!其重要價值的在哪裡?

學生分小組進行問題討論,形成初步認識;每一小組派出代表發言,其餘同學補充,進行觀點交流,形成共同認識:

4、觀點認識:

⑴我們應該學習司馬遷實事求是的治史態度和嚴謹治學的品格。

⑵《史記》被魯迅稱之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結論:司馬遷是我國古代偉大的史學家;《史記》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是一部優秀的文學與史學著作。

三)轟動世界的秦兵馬俑:

1、學生解說:介紹秦始皇陵兵馬俑的發現情況。說明它的發現轟動了全

國,引起了世界的矚目,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蹟”。(學生自己交流世界七大奇蹟的資料)

2、資料展示:展示秦始皇陵兵馬俑,使學生感受到地下軍陣的壯觀,並透過語言描述出來,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㈢鞏固小節:

對教材中的動腦筋問題:劉邦夫人逃入尼姑庵躲避戰亂的故事,引導學生通過歷史時間作辨析:

劉邦夫人逃入尼姑庵躲避戰亂:約在秦末農民起義時,

(前209年——前202年);尼姑庵的出現:最早應在張騫通西域後

(約前138年——前119年)二者相距近1個世紀,是電視劇編導人員弄錯了。

㈣學習檢測:

⒈選擇:佛教和道教在傳播過程中受到統治階級的提倡和利用,其共同的特點是

A.其宣傳的內容都麻醉人民的思想

B.都認為忍受苦難就能進入不生不滅的最高境界

C.都主張修身養性,以求得道成仙

D.都宣揚放棄慾望就可以擺脫生死輪迴

⒉名言賞析:“人故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這是誰的名言?他在中國歷史上的地位怎樣?他的主要成就是什麼?我們應向他學習什麼?

⒊請你解說:西安秦兵馬俑博物館請作一日解說員,請你把自己設計的解說詞寫出。

六、參考資料:

人民教育出版社歷史天地

附:板書設計

一)佛教的傳入:

1、佛教發源於古印度,在西漢末年傳入我國。

2、東漢明帝派人到西域求佛經,並在洛陽建成我國最早的佛教寺院白馬寺。

二)道教的出現:道教源於中國,在東漢時興起。

三)王充《論衡》:王充批判迷信鬼神的思想說,世界上根本沒有鬼神存在。

四)司馬遷與《史記》:

《史記》第一部紀傳體通史,敘述了從黃帝到漢武帝時期的歷史,創立了紀傳體的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