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生物/化工/環保/能源

初二生物上冊複習提綱

初二生物上冊複習提綱4篇

初二生物上冊複習提綱1

第一章動物的主要類群

第一節腔腸動物和扁形動物

一、腔腸動物

(代表動物:水螅,還有水母、海葵、珊瑚蟲)

1、腔腸動物的身體結構比較簡單,其中大多數生活在海水中,如水母、海葵、珊瑚蟲等;少數種類生活在淡水中,如水螅。P5圖

2、水螅的體形輻射對稱,即只能分出上下,分不出前後、左右和背腹,經過身體縱軸可以有多個切面將身體分為對稱的兩部分。(輻射對稱)這種體形的優點:該身體結構便於水螅感知周圍環境中來自各個方向的刺激,從各個方向捕獲獵物、進行防禦。

3、水螅的身體有外胚層和內胚層兩層細胞。

兩層細胞中間填充著他們分泌的膠狀物質。由內胚層構成的空腔叫消化腔,它與口相通。外胚層有多種細胞,如刺細胞,他是腔腸動物所特有的攻擊和防禦的利器,在觸手處尤其多。

4、腔腸動物的主要特徵是:身體呈輻射對稱;體表有刺細胞;有口無肛門。

5、腔腸動物與人類生活的關係:海蜇經加工後可以食用,珊瑚蟲分泌的石灰質可堆積構成珊瑚礁,它不僅可以形成島嶼、加固海岸,還為海底的魚類等海洋生物提供重要的棲息場所和庇護地。

二、扁形動物(代表:渦蟲)

1、蝸蟲的身體背腹扁平,形狀像柳葉。三角形的前端背面有兩個可以感光的黑色眼點。腹面有口,口內有一個管狀的咽,可伸出口外捕食水中的小動物。吃進去的食物在腸內消化,消化後的食物殘渣仍從口排出,有口無肛門。可以分清前後、左右、背腹。P6圖

2、渦蟲的身體呈兩側對稱,也稱左右對稱,即經過身體縱軸只有一個切面將身體分為對稱的兩部分。這種體形的優點:能夠運動更加準確、迅速而有效,有利於動物運動、捕食和防禦。

3、扁形動物中像渦蟲這樣自由生活的很少,多數扁形動物是寄生在人和動物體內,對人體造成極大的危害。如華枝睪吸蟲、豬肉絛蟲和血吸蟲就是常見的人體寄生蟲。這些寄生蟲消化器官簡單,沒有專門的消化器官,生殖器官特別發達

4.扁形動物門的主要特徵:身體呈兩側對稱;背腹扁平;有口無肛門。

第二節線形動物和環節動物

一、線形動物

(代表動物:蛔蟲,還有蟯蟲、鉤蟲、絲蟲、線蟲。)

1、寄生在人的小腸裡,身體呈圓柱形,有口有肛門;體表有角質層,起保護作用

2、消化管結構簡單,以人小腸裡的半消化食物為食。P8-9圖

3、生殖器官發達,生殖能力強。無專門的運動器官,僅能緩慢蠕動。

4、線形動物的主要特徵:①身體細長,呈圓柱形;②體表有角質層。③消化管前端有口,後端有肛門。

二、環節動物

(代表動物:蚯蚓)還有沙蠶、水蛭等

1、體形:呈長圓筒形;前部有一段體節界限不明顯,顏色也不同,稱為環帶。(靠近環帶的一端為前端)

2、身體有許多相似環形體節構成,分節使運動靈活。

3、體壁有發達的肌肉,肌肉與剛毛配合可以完成運動。以土壤中的有機物為食;腹面:有許多小突起(剛毛),觸控有粗糙感覺。

4、體壁可以分泌黏液,使體表保持溼潤(有助於呼吸),所以實驗中應經常用浸溼的棉球輕擦蚯蚓體表

5、蚯蚓的體壁密佈毛細血管,氧氣可溶於體表的黏液裡,然後進入體壁的血管中,體內的二氧化碳也經過體壁的毛細血管由體表排出。

6、環節動物的主要特徵:身體呈圓筒形;由許多彼此相似的體節構成,靠剛毛或疣足輔助運動。

7、蚯蚓對人類的益處:①疏鬆和改良土壤,提高土壤肥力;②富含蛋白質;③處理垃圾等有機廢物。

第三節軟體動物和節肢動物

一、軟體動物

(代表動物:河蚌、蝸牛、烏賊、扇貝、文蛤、縊蟶等)

1、軟體動物有10萬種以上,是動物界的第二大群。

2、外面有兩片大小相近的石灰質貝殼,因而稱為“雙殼類”,殼內的身體表面有外套膜,貝殼就是由外套膜分泌的物質形成的。P12圖

3、雙殼類動物用足緩緩地運動,利用鰓與水流進行氣體交換。

4、軟體動物的特徵:柔軟的身體表面有外套膜,大多具有貝殼;運動器官是足。

5、軟體動物對人類的價值與危害

二、節肢動物

代表動物:蝗蟲,還有蟬、蟋蟀、蝴蝶、蜘蛛、蜈蚣、蝦、蟹、蚊、蠅等。

1、節肢動物是的動物類群,目前種類有120萬種以上,佔所有動物種類的80%以上。昆蟲是節肢動物的一分類

2、蝗蟲身體分頭部(一對觸角、三個單眼、一對複眼、口器)、胸部(前足、中足、後足、兩對翅)、腹部(氣門)三部分。P15圖

3、身體表麵包著堅韌的外骨骼,不僅能保護自已,還能防止體內水分蒸發的作用,但外骨骼會限制昆蟲的發育和長大,所以昆蟲需要定期蛻皮。

4、昆蟲的基本特徵:有一對觸角、三對足、一般有兩對翅。

5、節肢動物因附肢分節而得名,主要特徵是:體表有堅韌的外骨骼;身體和附肢都分節。

6、節肢動物與人類的關係密切。

第四節魚

1、前三節認識的動物體內沒有由脊椎骨組成的脊柱,統稱為無脊椎動物。本節魚以後的動物身體內部有由脊椎骨組成的脊柱,統稱為脊椎動物。

2、魚是脊椎動物中種類最多的一個類群,佔脊椎動物種類的一半以上。我國有淡水魚1000多種,的“四大家魚”是青魚、草魚、鰱魚、鱅魚。我國的海洋魚有20xx種。

3、魚分頭部、軀幹部和尾部三部分。①前進動力:軀幹部、尾鰭;②前進方向:尾鰭;③保持平衡:腹鰭;④感覺器官:側線。P20-22圖適合水中生活的特徵有:

(1)流線型,減少魚在水中運動時遇到的阻力。(2)體表有鱗片,表面有黏液,起保護身體作用。(3)魚的脊柱支撐身體,兩側有發達的肌肉,對運動起重要作用。(4)魚在水中透過尾部和軀幹部的擺動以及鰭的協調作用游泳。

(5)魚用鰓呼吸,鰓的主要部分是鰓絲(作用:吸收氧氣和排出二氧化碳),鰓絲中密佈鮮紅色的毛細血管(氣體交換)

4、魚的主要特徵:生活在水中;體表常有鱗片覆蓋;用鰓呼吸;透過尾部和軀幹部的擺動以及鰭的協調作用游泳。

5、我國於1986年起實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漁業法》規定以“養殖為主”

第五節兩棲動物和爬行動物

一、兩棲動物

代表動物:青蛙,還有:蟾蜍、大鯢、蠑螈

1、蝌蚪形態和內部結構像魚,有尾,用鰓呼吸,只能在水裡生活。蝌蚪發育成青蛙後,尾和鰭消失了,生出四肢和肺,可以在陸地生活,屬於兩棲動物。

2、青蛙的外形特點:眼睛後面有鼓膜,可感知聲波;頭部前端有一對鼻孔,呼吸氣體的通道;前肢短小,可支撐身體;後肢發達,趾間有蹼,既能跳躍也能划水。所以青蛙既能在水中生活,又能在陸地生活。青蛙面板能分泌黏液,溼潤的面板裡密佈毛細血管,可進行氣體交換,輔助肺呼吸。P25圖

3、兩棲動物的特徵:幼體生活在水中,用鰓呼吸;成體大多生活在陸地上,也可在水中游泳,用肺呼吸,面板可輔助呼吸。

4、兩棲動物的益處:減少農作物蟲害,以減少施用農藥的汙染。

二、爬行動物

代表動物:蜥蜴,還有:龜、鱉、蛇、鱷、恐龍等

1、蜥蜴的外形特點:頭部有頸,可以靈活地轉動,便於尋找食物和發現敵害;四肢短小,不能跳躍,但能貼地面迅速爬行;面板乾燥,表面覆蓋角質的鱗片,既可以保護身體又能減少體內水分的蒸發。

2、蜥蜴的肺比青蛙發達,氣體交換能力更強,只靠肺呼吸。

3、青蛙在水中產卵並受精,而蜥蜴在陸地產卵,卵外有堅韌的卵殼保護,使卵能在陸地發育成幼蜥。因此蜥蜴的生殖和發育可以擺脫對水環境的依賴,這是蜥蜴能終生生活在陸地上的重要原因。

4、爬行動物的特徵:體表覆蓋角質的鱗片或甲;用肺呼吸;在陸地上產卵,卵表面有堅韌的卵殼。

第六節鳥

1、鳥的種類很多,是脊椎動物中數量僅次於魚的一個類群。

2、除了鴕鳥、企鵝等少數鳥不能飛以外,絕大多數鳥都是善於飛行的。

3、鳥適於飛行的形態結構特點有哪些呢?P33圖

(1)身體呈流線型,可減少飛行中空氣的阻力。

(2)體表覆蓋羽毛,前肢變成翼,翼上生有幾排大型羽毛

(3)骨骼輕、薄、堅固,減少體重;胸骨上有龍骨突;胸肌發達。

(4)視覺發達,有的能在飛行中捕食,食量大,消化能力強,殘渣很快隨糞便排出體外,減輕重量。

(5)呼吸作用旺盛,具有與肺相通的氣囊,可輔助呼吸。心跳頻率快,體溫高而恆定。

4、鳥的體溫不會隨著環境溫度的變化而改變,是恆溫動物。

魚、兩棲動物和爬行動物,體溫隨環境溫度的變化而改變,是變溫動物。恆定的體溫增強了動物對環境的適應能力,擴大了動物的分佈範圍。

5、鳥產卵繁殖後代,卵表面有堅硬的卵殼,起保護作用。

6、鳥的主要特徵:體表覆羽;前肢變成翼;有喙無齒;有氣囊輔助肺呼吸。

第七節哺乳動物

代表動物:鯨(不是魚)、猴、蝙蝠、馬、象、兔、狼等

1、主要特徵:

(1)體表被毛:除了鯨等少數水生種類的體毛退化以外,哺乳動物的體表都被毛。體毛有很好的保溫作用。可以維持恆定的體溫,是恆溫動物。

(2)生殖方式:胎生和哺乳,提高了後代的成活率。

(3)牙齒撕咬、切斷和咀嚼食物。牙齒有門齒、犬齒和臼齒的分化,既提高了哺乳動物的攝取食物能力,又增強了對食物的消化能力。P38圖

(4)高度發達的神經系統和感覺器官,能夠靈敏地感知外界環境的變化。

2、哺乳動物與人類的關係:(1)家畜是由野生動物馴養而來的,是動物蛋白的重要來源;(2)野生動物維持生態系統的平衡起重要作用;(3)導盲犬、警犬、軍馬等是人類得力的助手。(4)哺乳動物對人類的困擾:鼠類對農、林、牧業造成危害,還會傳播疾病。

第二章動物的運動和行為

第一節動物的運動

1、運動系統的組成:骨、關節和肌肉;骨與骨之間透過關節等方式相連形成骨骼,附著在骨骼上的肌肉稱為骨骼肌。

2、關節的組成:關節頭、關節窩、關節腔(滑夜減少摩擦、關節軟骨減少摩擦)、關節囊(牢固)

3、肌肉中間較粗的部分叫肌腹,兩端較細的呈乳白色的部分叫肌腱,肌腱可繞過關節連在不同的骨上。P44圖

4、骨的運動靠骨骼肌的牽拉。骨骼肌受到神經傳來的刺激收縮時,就會牽動骨繞關節活動,於是軀體的相應部位就會產生運動。例項:屈肘動作(肱二頭肌收縮,肱三頭肌舒張),伸肘動作(肱三頭肌收縮,肱二頭肌舒張)

5、運動並不是僅靠運動系統來完成的,還需要其他系統如神經系統的調節。運動所需要的能量,有賴於消化系統、呼吸系統、迴圈系統等的配合。

6、哺乳動物主要靠四肢支撐身體,骨在骨骼肌的牽拉下圍繞著關節運動,從而完成各種動作,有很強的運動能力,這樣有利於尋覓食物、躲避敵害、爭奪棲息地和繁殖後代。

7、動物的運動方式千差萬別:水螅固著在水草上,很少移動身體;蝸牛靠肉質足緩慢爬行;蚯蚓只有肌肉沒有骨骼,只能緩慢蠕動;蝗蟲有肌肉和外骨骼,胸部有三對足和兩對翅,能跳躍和飛行;家鴿與飛行的肌肉發達,有輕而堅固的骨骼,飛行速度快,飛行距離遠。

第二節先天性行為和學習行為

1、動物行為的多種多樣:取食行為、防禦行為、攻擊行為、繁殖行為、遷徙行為、領域行為、社會行為等。

2、從行為獲得的途徑看,動物的行為分成:

(1)動物生來就有的,由動物體內的遺傳物質所決定的行為,稱為先天性行為。

(2)在遺傳因素的基礎上,透過環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經驗和學習而獲得的行為,稱為學習行為。

先天性行為是學習行為的基礎。

先天性行為能使動物適應環境,得以生存和繁殖後代。學習行為可以讓它們更好地適應複雜環境的變化。動物越高等,學習能力越強。

3、探究:研究一種動物的行為

方法:觀察法和實驗法,以及兩種方法的結合。

第三節社會行為

1、營群體生活動物:螞蟻、蜜蜂、猴、狒狒、象、鹿等,它們群體內部不同成員之間分工合作,共同維持群體的生活。

2、社會行為的特徵:具有社會行為的動物群體內部往往形成一定的組織,成員之間有明確的分工,有的群體中還形成等級。如“領頭羊”“首領雄狒狒”

3、群體中的資訊交流:動作、聲音、氣味;群體中的資訊交流,在群體覓食、禦敵和繁衍後代等有重要的意義。利用提取或人工合成的昆蟲性外激素可以誘捕相應的農業害蟲。

第三章動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1、在維持生態平衡的重要作用。在自然生態系統中,各種生物之間、生物與環境之間存在著相互依賴、相互制約的關係。在生態系統中,生物的種類、各種生物的數量和所佔的比例總是維持在相對穩定的狀態,這種現象就叫作生態平衡。

2、促進生態系統的物質迴圈。

3、幫助植物傳粉、傳播種子。有利於擴大植物的分佈範圍。但某種動物數量過多時,也會對植物造成危害,如蝗災、蚜蟲害。

第四章細菌和真菌

第一節細菌和真菌的分佈

1、菌落:由一個細菌或真菌繁殖後形成的肉眼可見的集合體稱為菌落。

2、培養細菌、真菌的方法:

(1)配製含有營養物質的培養基;(2)高溫滅菌;(3)冷卻;(4)接種,將少量細菌或真菌放在培養基上的過程。(5)培養,恆定溫度的培養箱中培養,或在室內溫暖的地方進行。

3、觀察菌落:細菌菌落比較小,多數光滑粘稠或乾燥粗糙,白或黃色;

真菌菌落比細菌大幾倍或幾十倍,絨毛狀、絮狀或蜘蛛網狀,紅、褐、綠、黑、黃色。

從菌落的形態、大小和顏色可以大致區分細菌和真菌,以及它們的不同種類。

4、細菌和真菌的廣泛分佈:土壤中、水裡、空氣中及至人體及動物和某些極端環境,都可以找到細菌和真菌。細菌和真菌的生存需要一定的條件,如水分、適宜的溫度、有機物或有的要在無氧條件下生存(如泡菜製作)。

第二節細菌

1、細菌的發現:17世紀後葉,荷蘭人列文.虎克製作了顯微鏡,觀察發現了細菌;法國科學家巴斯德證實細菌不是自然發生的,而是由原來已經存在的細菌產生的。巴斯德還發現了乳酸菌、酵母菌(真菌的一種),提出了儲存酒和牛奶的巴氏消毒法以及防止手術感染的方法,後人稱他為“微生物學之父”。

2、細菌的大小:大約10億個細菌堆積起來,才有一顆小米那麼大。

3、細菌的形態:球菌、桿菌、螺旋菌;單細胞,獨立生活。

4、細菌的結構:細胞壁、細胞膜、細胞質,有的外面還有鞭毛和莢膜。

與植物不同之處:雖有DNA集中的區域,卻沒有成形的細胞核(因此像細菌這樣的生物被稱為原核生物);雖有細胞壁,卻沒有葉綠體(異養)。

5、細菌的營養方式:多數細菌利用現成的有機物,把有機物分解為簡單的無機物,是生態系統的分解者。

6、細菌的生殖:靠分裂生殖在環境適宜的時候,不到半小時分裂一次。

7、細菌分佈廣泛的原因:個體小,繁殖快和形成芽孢的特性。(細菌生長髮育後期,個體縮小,細胞壁增厚,形成芽孢,芽孢是細菌的休眠體,對不良環境有較強的抵抗能力,可隨風飄散,再萌發成細菌)

第三節真菌

1、常見的真菌:香菇、木耳、銀耳;青黴(多細胞個體)、酵母菌(單細胞個體)

2、真菌的結構:細胞壁、細胞膜、細胞質、液泡等,真菌的細胞裡都有細胞核。

真菌和動植物都屬於真核生物。真菌細胞內也沒有葉綠體(異養),只能利用現成的有機物生活。青黴的菌體由菌絲(直立菌絲和營養菌絲)和孢子構成;蘑菇的菌體由菌絲(吸收水分和有機物)和子實體(菌柄和菌蓋)組成。

3、真菌的生殖:孢子生殖

第四節細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1)作為分解者參與物質迴圈。即把動植物遺體分解成二氧化碳、水和無機鹽,被植物重新吸收利用,製造有機物。故對於自然界中二氧化碳等物質的迴圈起重要作用

(2)引起動植物和人患病。這類微生物多營寄生生活,從活的動植物體上吸收營養物質。如鏈球菌引起扁桃體炎,真菌引起癬、小麥葉鏽病(注意:腳氣和細、真菌沒關係(是缺維生素B導致的)

(3)與動植物共生。共生指一種生物與另一種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賴、彼此有利的現象,簡言之,互利共生。(1)如真菌與藻類共生形成地衣(2)根瘤菌與豆科植物,(3)與動物:兔、牛、羊內有些細菌幫助分解纖維素(4)與人:人的腸道中有一些細菌能製造維生素B12和維生素K對身體有益

第五節人類對細菌和真菌的利用

1、食品製作。即發酵原理的應用,發酵就是有機物在一定溫度下被酵母或其他菌類分解成某些產物的過程。如:釀酒、製作饅頭和麵包——酵母菌;酸奶、泡菜——乳酸菌;制醋——醋酸菌;制醬——黴菌

2、食品儲存。腐敗原因-------細菌和真菌分解食品中的有機物並在其中生長繁殖所導致;儲存原理-------將細菌和真菌殺死或抑制其生長繁殖;儲存方法-------低溫儲存、高溫滅菌儲存(如巴氏消毒)、缺氧儲存、罐藏法、脫水法、醃製法、真空包裝法、曬制煙燻法、滲透法、冷藏冷凍法、射線法、防腐劑等

3、疾病防治。主要指抗生素治病與轉基因技術生產藥品。抗生素是真菌(另外還有放線菌)產生的可殺死某些致病菌的物質。胰島素是對大腸桿菌轉基因形成治糖尿病的藥物。

4、環境保護。無氧時一些桿菌、甲烷菌可將引發汙染的有機物發酵分解,產生甲烷等,而有氧時另外一些細菌(如黃桿菌)可將這些廢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這樣都使汙水得到淨化。

初二生物上冊複習提綱2

一、動物的類群:

1、動物的種類多樣,根據體內有沒有脊椎,可以分為兩大類:脊椎動物和無脊椎動物。

2、脊椎動物若從低階到高階的順序排列,應為魚類、兩棲類、爬行類、鳥類、哺乳類。

3、魚類的代表動物是鯽魚,魚類的特徵是終身生活在水中,用鰓呼吸,用鰭游泳。

4、魚是靠尾鰭的擺動和軀幹部扭動獲得前進的動力;調整方向用尾鰭,維持身體平衡用胸鰭、背鰭、腹鰭鰭等。

5、某同學想做魚鰭有游泳中的實驗,但一時找不到魚,便用一個模型來代替,這樣的實驗叫做模擬實驗。

6、(P25)兩棲動物的特點:幼體生活在水中,用鰓呼吸,稱為蝌蚪,經變態發育變為幼蛙,此後營水陸兩棲生活,用肺呼吸,同時用面板輔助呼吸。這類動物有青蛙、蟾蜍、大鯢等。

7、鳥類的特徵:體表被羽毛,前肢變為翼,體內有氣囊,體溫高而恆定。

8、鳥類適天飛行的特點如下:

(1)身體表面:呈流線型,被覆羽毛,前肢變為翼,翼呈扇面結構,表面積大,可以扇動空氣而飛行。

(2)運動系統:骨薄,長骨中空,胸骨突出,稱為龍骨突,有發達的胸肌。

(3)呼吸系統:特有的呼吸方式雙重呼吸,主要靠的結構是氣囊。這種呼吸方式的特點是鳥類每呼吸一次,氣體兩次進出肺。

(4)消化系統:食量大,直腸短。

(5)迴圈系統:心臟功能強勁。這些特點決定了鳥類可以快速而且長久的飛行。

9、哺乳動物的特點:除個別的種類外,都具有體表被毛、胎生、哺乳的特點。其代表動物是家兔,家兔體內有膈,將體腔分為胸腔的腹腔;兔的牙齒分為門齒和臼齒,其作用分別是切斷和磨碎食物。肉食動物有發達的犬齒。這些特點都是和它們的食性相適應的。

10、動物種類特別多,但只有兩種是恆溫動物,它們是鳥類和哺乳類。

11、我們學過的無脊椎動物從低階到高階的順序是原生動物、腔腸動物、環節動物(如蚯蚓)、(節肢動物)分三類:(1)昆蟲(2)甲殼動物,如蝦、蟹(3)其它:如蜘蛛和蜈蚣)

12、腔腸動物的特點是有口無肛門。舉例海蜇、海葵、珊瑚蟲等。

13、蚯蚓的運動是靠肌肉的交替收縮和舒張並在剛毛的輔助下完成的;呼吸是靠溼潤的體壁進行的。將兩條蚯蚓分別放於光滑的玻璃板和粗糙的硬紙板上,運動速度在硬紙板上的快。

14、節肢動物的特點:身體由很多體節構成;體表有外骨骼,足和觸角分節。

(外骨骼的作用有二,分別是防止水份的散失和保護身體內部柔軟的器官。)

15、昆蟲的特點是:身體分為頭、胸、腹三部分,胸部有三對足和兩對翅。

二、動物的運動:

16、高階動物的運動系統構成一般是骨、骨骼肌和骨連結。若將運動系統比作作槓桿,則骨相當於槓桿,關節相當於支點,骨骼肌提供動力。

17、關節的構成有關節面、關節囊和關節腔三部分。關節的特點有牢固性和靈活性。

18、人在完成曲肘運動時,肱二頭肌收縮,同時肱三頭肌舒張,共同完成了這個運動。

19、運動的完成是在神經系統的支配下,骨骼肌收縮,牽動所附著的骨圍繞著關節產生運動。

三、動物的行為:

20、動物的行為按表現可分為攻擊行為、防禦行為、繁殖行為、貯食行為等。

21、動物的行為按來源可分為可分為先天性行為和學習行為。

22、先天性行為指動物生來就有的,由遺傳因素控制的。

23、學習行為是在遺傳因素的基礎上,透過環境的作用,由生活經驗和學習而獲得的行為。舉例,如蚯蚓走迷宮、大山雀喝牛奶、大猩猩摘香蕉、黑猩猩釣白蟻。

24、具有社會行為的動物往往有三個特徵:有組織、有分工、有的有等級。

25、白蟻的群體中有四種蟻,即工蟻、雄蟻、後蟻和兵蟻。四種蟻是餵養其它三種蟻的是工蟻。

26、具有社會行為的動物,傳遞資訊的方式有聲音、氣味和動作三種。

四、動物的作用

27、生態平衡:在生態系統中各種生物的數量和種類總是維持在相對穩定的狀態,這種現象叫做生態平衡。

28、動物在生態系統中的作用是促進生態系統的物質迴圈。

29、目前,人們認為動物中最為理想的生物反應器是“乳房生物反應器”。它的優點是少成本,少環節,少汙染。

30、人們模仿生物的某些結構和功能創造各種儀器,這就是仿生。如據蝙蝠發明雷達,據長頸鹿發明宇航服,據烏龜的背甲發明薄殼。

五、細菌和真菌

31、區別細菌菌落和真菌菌落應該看大小、形態和顏色三方面。(具體見P55)

32、培養菌落的方法有四步:配製培養養基、高溫滅菌、接種、恆溫培養。

33、細菌和真菌的生活也需要一定的條件,如水分、適宜的溫度和有機物。

34、顯微鏡的發明人列文。虎克(荷),微生物學之父是法國的巴斯德,青黴的發現是弗萊明(英)。

35、細菌的形態有三種:球形、杆形和螺旋形,故細菌也有球菌、桿菌和螺旋菌三種。如痢疾桿菌、肺炎雙球菌、霍亂弧菌。

36、細菌的結構類似於植物細胞,即有細胞壁、細胞膜和細胞質,但沒有成形的細胞核,此外還有運動的鞭毛,起保護作用的莢膜,有的還有為抵抗不良環境的芽孢。

37、真菌的形態各異,原因是有的是單細胞的,如酵毒菌,有的是多細胞的,如青黴和蘑菇。但結構都相似,即都有細胞壁、細胞膜、細胞質和成形的細胞核。故真菌也稱真核生物(已有了真正的細胞核)。

38、用蘑菇製作孢子印時,要用玻璃杯扣住的目的是防孢子被風吹散。

39、細菌有的對人類有利,少數對人類有害。有利的如製作酸奶和泡菜要用乳酸菌,制醋要用醋酸菌,製作味精要用棒狀桿菌,根瘤菌能為豆類作物提供含氮的無機鹽,大腸桿菌能為人和動物提供VB12和VK。有害的方面,有的能使為和動物患病,如痢疾、霍亂、破傷風、鼠疫都是由細菌引起的,軟腐病菌能使蔬菜變壞。

40、真菌同樣如此,有的真菌對人類有利,如製作麵包要用酵毒菌,釀酒、製作醬油、腐乳都要用到真菌,也有的對人類有害,如腳癬、甲癬是由寄生的真菌引起的,小麥葉鏽病、棉花枯萎病等也是真菌引起的。

41、細菌的繁殖方式是分裂生殖,真菌是孢子生殖。

42、細菌和真菌是生態系統中的分解者,主要是因為它們的營養方式主要是異養。此種營養方式又分三種類型,即寄生、腐生和共生。

43、區別寄生、共生和腐生

若寄居物件是死的,如枯枝敗葉,即為腐生;是活是,即為後兩種。後兩種中,若對寄居物件有害,就是寄生,如痢疾桿菌、使患甲癬的真菌;若雙方互利互惠,即為共生。

44、熟記幾種共生的例子:

(1)豆類作物和根瘤菌:豆類作物為其提供有機物,根瘤菌則提供含氮肥的無機鹽。

(2)動物和大腸桿菌:動物為其提供有機物,大腸桿菌則提供維生素B12和維生素K。

(3)地衣:藻類植物為真菌提供有機物,真菌則提供水和無機鹽。

45、區別青黴和麴黴:一看孢子形態,掃帚狀的為青黴,放射狀狀的為麴黴;二看顏色,青綠色的為青黴,其它顏色的為麴黴。

46、酵母菌能夠分解葡萄糖,產生酒精和二氧化碳。

47、食物的腐敗主要是由細菌和真菌引起的。故防腐的主要原理就是殺死細菌或控制細菌的生長和繁殖。據此有許多防腐的具體辦法,如高溫滅菌、醃製、滲透儲存等。

48、汙水處理時,一些細菌在有氧的條件下能將有機物分解為二氧化碳和水,在無氧的條件下能分解為甲烷。

六、生物的多樣性

49、在被子植物中常作為分類的主要依據是花、果實和種子。

50、生物分類的七個等級從高到低的順序是界、門、綱、目、科、屬、種。其中的單位是界。

51、分類單位越大,包含的種類越多,其中生物相似的特徵越少,親緣關係越遠。

52、馬在生物上的地位是(見書)。

53、桃在分類上的地位是(見書)。

54、生物的多樣性不僅是指生物種類的多樣性,還包括基因的多樣性和生態系統的的多樣性。

55、我國是裸子植物最豐富的國家,故有“裸子植物的故鄉”的美稱。

56、保護生物的多樣性,根本的措施是保護生物的棲息環境,保護生態系統的多樣性。

57、保護生物多樣性最為有效的措施是建立自然保護區。現我國已建立1500多個,其中有保護大熊貓的臥龍自然保護區自然保護區,為保護完整的溫帶森林系統的長白山自然保護區。

58、為保護生物的多樣性,我國相繼頒佈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野生動物保護法》《中國自然保護綱要》等法律和檔案。

59、造成生物多樣性面臨威脅的原因有濫砍亂伐、濫捕濫獵、環境汙染、生物入侵。

60、當前生物多樣性面臨的主要威脅是人為破壞。

初二生物上冊複習提綱3

1、動物的運動:對動物的自身生存和種族繁衍都有重要意義。

動物的棲息環境大體上可分為: 水中、陸地和空中三大類,生活在不同環境中的.動物,其運動方式與生活環境相適應的現象。

水中動物的介紹有:草履蟲,水母,烏賊,青蛙等。魚類的前進主要依靠尾部與軀幹部的作用。

水中: 動物的主要運動方式:游泳(遊動)

陸地:爬行、行走、奔跑和跳躍

爬行:如蝸牛、馬陸、蛇(特點:四肢不能將身體支撐起來)

行走:如貓、夠、大象、馬。 記住:行走不是人類所特有的運動方式(能行走就能奔跑)。

跳躍(特點:後肢較發達)如青蛙,袋鼠,跳蚤等

空中: 飛行動物的類別:鳥類,昆蟲與蝙蝠(藉助翼膜飛行)等

注: 飛行不是鳥類特有的運動方式。

鳥類飛行的基本方式: 鼓翼飛行與滑翔(省力的方式)(一對翅)

昆蟲一般是兩對翅(飛行)(三對足-爬行,有的後肢發達如蝗蟲、蟋蟀還可以跳躍;

有的幼蟲在水中時還可以游泳)

2、動物運動的形成:

運動系統由骨、骨連結和骨骼肌三部分組成。(神經系統的調節與其他系統的配合)

運動系統起著支援、保護和運動的作用。

骨的結構:包括骨膜、骨質和骨髓三部分

骨膜中含有血管、神經以及成骨細胞等,其中血管為骨提供營養,成骨細胞與骨的長粗和骨折的修復有關(骨的長粗與再生有關)

骨質包括骨密質與骨松質

骨密質:位於骨幹外周部分的骨組織,緻密堅硬,白色,有較強的抗壓能力;

骨松質:位於骨幹內側和骺端的骨組織,呈蜂窩狀(一生容納紅骨髓),紅色。

骨髓: 幼年時骨髓腔與骨松質內的骨髓都為紅骨髓,有造血功能;

骨髓腔內的紅骨髓被脂肪取代,稱為黃骨髓,暫時性失去造血功能,在一定條件下可恢復造血功能;

終生具有造血功能的紅骨髓位於骨松質內。

骨的生長包括兩個方面:長長和長粗。

骨膜內層的成骨細胞,與骨的長粗和骨折的修復有關;骺端軟骨層的細胞與骨的長長有關。

人體內的鈣約有99%以骨鹽形式沉積在骨組織內,骨是人體最大的“鈣庫”。

骨的成分和特性

時期 有機物 無機物 骨的特性

兒童少年期 多於1/3 少於2/3 彈性大,硬度小,不易骨折,易變形

成年期 約佔1/3 約佔2/3 既堅硬又有彈性

老年期 少於1/3 多於2/3 彈性小,易骨折

骨質中的有機物主要是骨膠蛋白,它使骨具有韌性。

關節的結構:(結合圖形記憶)

關節頭

關節面 覆蓋著一層關節軟骨。

關節窩

關節囊:由結締組織構成。

關節腔:內有滑液,能減少關節面之間的摩擦

使關節運動靈活的結構特點:關節面上覆蓋著一層表面光滑的關節軟骨,緩衝運動時的震動與減少運動時的摩擦。 關節腔內的滑液可減少關節面之間的摩擦。

使關節牢固的結構特點:關節頭、關節窩外有由結締組織組成的關節囊,還有韌帶加固。

每塊骨骼肌是一個器官,包括肌腱和肌腹兩部分。

肌腱:由結締組織構成,分別附著於相鄰的骨上。

肌腹:屬於肌肉組織,是骨骼肌收縮的部分,內有血管和神經

骨骼:人體有206塊骨,全身的骨由骨連結構成骨骼

初二生物上冊複習提綱4

第一節腔腸動物和扁形動物

一、腔腸動物

(代表動物:水螅,還有水母、海葵、珊瑚蟲)

1、腔腸動物的身體結構比較簡單,其中大多數生活在海水中,如水母、海葵、珊瑚蟲等;少數種類生活在淡水中,如水螅。P5圖

2、水螅的體形輻射對稱,即只能分出上下,分不出前後、左右和背腹,經過身體縱軸可以有多個切面將身體分為對稱的兩部分。(輻射對稱)這種體形的優點:該身體結構便於水螅感知周圍環境中來自各個方向的刺激,從各個方向捕獲獵物、進行防禦。

3、水螅的身體有外胚層和內胚層兩層細胞。

兩層細胞中間填充著他們分泌的膠狀物質。由內胚層構成的空腔叫消化腔,它與口相通。外胚層有多種細胞,如刺細胞,他是腔腸動物所特有的攻擊和防禦的利器,在觸手處尤其多。

4、腔腸動物的主要特徵是:身體呈輻射對稱;體表有刺細胞;有口無肛門。

5、腔腸動物與人類生活的關係:海蜇經加工後可以食用,珊瑚蟲分泌的石灰質可堆積構成珊瑚礁,它不僅可以形成島嶼、加固海岸,還為海底的魚類等海洋生物提供重要的棲息場所和庇護地。

二、扁形動物(代表:渦蟲)

1、蝸蟲的身體背腹扁平,形狀像柳葉。三角形的前端背面有兩個可以感光的黑色眼點。腹面有口,口內有一個管狀的咽,可伸出口外捕食水中的小動物。吃進去的食物在腸內消化,消化後的食物殘渣仍從口排出,有口無肛門。可以分清前後、左右、背腹。P6圖

2、渦蟲的身體呈兩側對稱,也稱左右對稱,即經過身體縱軸只有一個切面將身體分為對稱的兩部分。這種體形的優點:能夠運動更加準確、迅速而有效,有利於動物運動、捕食和防禦。

3、扁形動物中像渦蟲這樣自由生活的很少,多數扁形動物是寄生在人和動物體內,對人體造成極大的危害。如華枝睪吸蟲、豬肉絛蟲和血吸蟲就是常見的人體寄生蟲。這些寄生蟲消化器官簡單,沒有專門的消化器官,生殖器官特別發達

4.扁形動物門的主要特徵:身體呈兩側對稱;背腹扁平;有口無肛門。

第二節線形動物和環節動物

一、線形動物

(代表動物:蛔蟲,還有蟯蟲、鉤蟲、絲蟲、線蟲。)

1、寄生在人的小腸裡,身體呈圓柱形,有口有肛門;體表有角質層,起保護作用

2、消化管結構簡單,以人小腸裡的半消化食物為食。P8-9圖

3、生殖器官發達,生殖能力強。無專門的運動器官,僅能緩慢蠕動。

4、線形動物的主要特徵:①身體細長,呈圓柱形;②體表有角質層。③消化管前端有口,後端有肛門。

二、環節動物

(代表動物:蚯蚓)還有沙蠶、水蛭等

1、體形:呈長圓筒形;前部有一段體節界限不明顯,顏色也不同,稱為環帶。(靠近環帶的一端為前端)

2、身體有許多相似環形體節構成,分節使運動靈活。

3、體壁有發達的肌肉,肌肉與剛毛配合可以完成運動。以土壤中的有機物為食;腹面:有許多小突起(剛毛),觸控有粗糙感覺。

4、體壁可以分泌黏液,使體表保持溼潤(有助於呼吸),所以實驗中應經常用浸溼的棉球輕擦蚯蚓體表

5、蚯蚓的體壁密佈毛細血管,氧氣可溶於體表的黏液裡,然後進入體壁的血管中,體內的二氧化碳也經過體壁的毛細血管由體表排出。

6、環節動物的主要特徵:身體呈圓筒形;由許多彼此相似的體節構成,靠剛毛或疣足輔助運動。

7、蚯蚓對人類的益處:①疏鬆和改良土壤,提高土壤肥力;②富含蛋白質;③處理垃圾等有機廢物。

第三節軟體動物和節肢動物

一、軟體動物

(代表動物:河蚌、蝸牛、烏賊、扇貝、文蛤、縊蟶等)

1、軟體動物有10萬種以上,是動物界的第二大群。

2、外面有兩片大小相近的石灰質貝殼,因而稱為“雙殼類”,殼內的身體表面有外套膜,貝殼就是由外套膜分泌的物質形成的。P12圖

3、雙殼類動物用足緩緩地運動,利用鰓與水流進行氣體交換。

4、軟體動物的特徵:柔軟的身體表面有外套膜,大多具有貝殼;運動器官是足。

5、軟體動物對人類的價值與危害

二、節肢動物

代表動物:蝗蟲,還有蟬、蟋蟀、蝴蝶、蜘蛛、蜈蚣、蝦、蟹、蚊、蠅等。

1、節肢動物是的動物類群,目前種類有120萬種以上,佔所有動物種類的80%以上。昆蟲是節肢動物的一分類

2、蝗蟲身體分頭部(一對觸角、三個單眼、一對複眼、口器)、胸部(前足、中足、後足、兩對翅)、腹部(氣門)三部分。P15圖

3、身體表麵包著堅韌的外骨骼,不僅能保護自已,還能防止體內水分蒸發的作用,但外骨骼會限制昆蟲的發育和長大,所以昆蟲需要定期蛻皮。

4、昆蟲的基本特徵:有一對觸角、三對足、一般有兩對翅。

5、節肢動物因附肢分節而得名,主要特徵是:體表有堅韌的外骨骼;身體和附肢都分節。

6、節肢動物與人類的關係密切。

第四節魚

1、前三節認識的動物體內沒有由脊椎骨組成的脊柱,統稱為無脊椎動物。本節魚以後的動物身體內部有由脊椎骨組成的脊柱,統稱為脊椎動物。

2、魚是脊椎動物中種類最多的一個類群,佔脊椎動物種類的一半以上。我國有淡水魚1000多種,的“四大家魚”是青魚、草魚、鰱魚、鱅魚。我國的海洋魚有20xx種。

3、魚分頭部、軀幹部和尾部三部分。①前進動力:軀幹部、尾鰭;②前進方向:尾鰭;③保持平衡:腹鰭;④感覺器官:側線。P20-22圖適合水中生活的特徵有:

(1)流線型,減少魚在水中運動時遇到的阻力。(2)體表有鱗片,表面有黏液,起保護身體作用。(3)魚的脊柱支撐身體,兩側有發達的肌肉,對運動起重要作用。(4)魚在水中透過尾部和軀幹部的擺動以及鰭的協調作用游泳。

(5)魚用鰓呼吸,鰓的主要部分是鰓絲(作用:吸收氧氣和排出二氧化碳),鰓絲中密佈鮮紅色的毛細血管(氣體交換)

4、魚的主要特徵:生活在水中;體表常有鱗片覆蓋;用鰓呼吸;透過尾部和軀幹部的擺動以及鰭的協調作用游泳。

5、我國於1986年起實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漁業法》規定以“養殖為主”

第五節兩棲動物和爬行動物

一、兩棲動物

代表動物:青蛙,還有:蟾蜍、大鯢、蠑螈

1、蝌蚪形態和內部結構像魚,有尾,用鰓呼吸,只能在水裡生活。蝌蚪發育成青蛙後,尾和鰭消失了,生出四肢和肺,可以在陸地生活,屬於兩棲動物。

2、青蛙的外形特點:眼睛後面有鼓膜,可感知聲波;頭部前端有一對鼻孔,呼吸氣體的通道;前肢短小,可支撐身體;後肢發達,趾間有蹼,既能跳躍也能划水。所以青蛙既能在水中生活,又能在陸地生活。青蛙面板能分泌黏液,溼潤的面板裡密佈毛細血管,可進行氣體交換,輔助肺呼吸。P25圖

3、兩棲動物的特徵:幼體生活在水中,用鰓呼吸;成體大多生活在陸地上,也可在水中游泳,用肺呼吸,面板可輔助呼吸。

4、兩棲動物的益處:減少農作物蟲害,以減少施用農藥的汙染。

二、爬行動物

代表動物:蜥蜴,還有:龜、鱉、蛇、鱷、恐龍等

1、蜥蜴的外形特點:頭部有頸,可以靈活地轉動,便於尋找食物和發現敵害;四肢短小,不能跳躍,但能貼地面迅速爬行;面板乾燥,表面覆蓋角質的鱗片,既可以保護身體又能減少體內水分的蒸發。

2、蜥蜴的肺比青蛙發達,氣體交換能力更強,只靠肺呼吸。

3、青蛙在水中產卵並受精,而蜥蜴在陸地產卵,卵外有堅韌的卵殼保護,使卵能在陸地發育成幼蜥。因此蜥蜴的生殖和發育可以擺脫對水環境的依賴,這是蜥蜴能終生生活在陸地上的重要原因。

4、爬行動物的特徵:體表覆蓋角質的鱗片或甲;用肺呼吸;在陸地上產卵,卵表面有堅韌的卵殼。

第六節鳥

1、鳥的種類很多,是脊椎動物中數量僅次於魚的一個類群。

2、除了鴕鳥、企鵝等少數鳥不能飛以外,絕大多數鳥都是善於飛行的。

3、鳥適於飛行的形態結構特點有哪些呢?P33圖

(1)身體呈流線型,可減少飛行中空氣的阻力。

(2)體表覆蓋羽毛,前肢變成翼,翼上生有幾排大型羽毛

(3)骨骼輕、薄、堅固,減少體重;胸骨上有龍骨突;胸肌發達。

(4)視覺發達,有的能在飛行中捕食,食量大,消化能力強,殘渣很快隨糞便排出體外,減輕重量。

(5)呼吸作用旺盛,具有與肺相通的氣囊,可輔助呼吸。心跳頻率快,體溫高而恆定。

4、鳥的體溫不會隨著環境溫度的變化而改變,是恆溫動物。

魚、兩棲動物和爬行動物,體溫隨環境溫度的變化而改變,是變溫動物。恆定的體溫增強了動物對環境的適應能力,擴大了動物的分佈範圍。

5、鳥產卵繁殖後代,卵表面有堅硬的卵殼,起保護作用。

6、鳥的主要特徵:體表覆羽;前肢變成翼;有喙無齒;有氣囊輔助肺呼吸。

第七節哺乳動物

代表動物:鯨(不是魚)、猴、蝙蝠、馬、象、兔、狼等

1、主要特徵:

(1)體表被毛:除了鯨等少數水生種類的體毛退化以外,哺乳動物的體表都被毛。體毛有很好的保溫作用。可以維持恆定的體溫,是恆溫動物。

(2)生殖方式:胎生和哺乳,提高了後代的成活率。

(3)牙齒撕咬、切斷和咀嚼食物。牙齒有門齒、犬齒和臼齒的分化,既提高了哺乳動物的攝取食物能力,又增強了對食物的消化能力。P38圖

(4)高度發達的神經系統和感覺器官,能夠靈敏地感知外界環境的變化。

2、哺乳動物與人類的關係:(1)家畜是由野生動物馴養而來的,是動物蛋白的重要來源;(2)野生動物維持生態系統的平衡起重要作用;(3)導盲犬、警犬、軍馬等是人類得力的助手。(4)哺乳動物對人類的困擾:鼠類對農、林、牧業造成危害,還會傳播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