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土中國》教學設計
作為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時常需要編寫教學設計,藉助教學設計可使學生在單位時間內能夠學到更多的知識。我們該怎麼去寫教學設計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鄉土中國》教學設計,歡迎閱讀與收藏。
《鄉土中國》教學設計1
■ 學習目標
1.透過閱讀《重刊序言》和《後記》,瞭解《鄉土中國》的作者和成書。
2.透過與文學作品的目錄比對,瞭解學術概念的不同,進而感受學術著作的內容。
3.透過討論思考,總結學習《鄉土中國》的現代意義。
■ 學習重難點
1.透過比較分析,瞭解學術概念的不同。
2.透過思考,總結表達學習《鄉土中國》的現代意義或價值。
■ 學習過程
(一)勾連現實,激趣匯入
1.看圖感受:
①中國人見縫插針地種菜。
②中國龐大而複雜的家譜。——比對歐美相對簡單的家庭關係和稱呼。
2.聯絡生活:結合你的生活和體驗,還有哪些帶有中國特色的現象?
中國的春運,中國大媽愛跳廣場舞;中國人喜歡托熟人找關係;“ 安土重遷”“故土難離”“葉落歸根”“入土為安” 的觀念根深蒂固;……
3.深入思考:為什麼?
關鍵詞:農耕社會的傳統、鄉土情結、儒家文化的影響。
(二)瞭解作者,走進《鄉土中國》
1.瞭解作者:
費孝通先生從事社會學、人類學研究,寫下了數百萬字的著作。他的博士論文《江村經濟》被譽為“人類學實地調查和理論工作發展中的一個里程碑”。他是中國社會學的總設計師,1947年,他出版了關於社會學經典之作《鄉土中國》。
2.《鄉土中國》寫於70多年前。我們透過自己閱讀來了解這本書的成書,拉近與這本書的距離。
學習任務一:
自主閱讀《重刊序言》和《後記》,將下面這段話補充完整。
《鄉土中國》共___篇論文,是從_________中所整理出來的一部分,暫時撇開____問題,專從_________本身來發揮,來追究________的特點。它不是_________,而是___________,支配著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不具有_____,嘗試回答“_____________”這個問題。
【參考】《鄉土中國》共14篇論文,是從“鄉村社會學”的課程中所整理出來的一部分,暫時撇開經濟問題,專從社會結構本身來發揮,來追究中國鄉村社會的特點。它不是具體的中國社會的素描,而是包含在具體的中國基層傳統裡的一種特具的體系,支配著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不具有排他性,嘗試回答“作為中國基層社會的鄉土社會究竟是個什麼樣的社會”這個問題。
3.學習任務二:
小組討論:《鄉土中國》的核心是“作為中國基層社會的鄉土社會究竟是個什麼樣的社會”。為什麼用“鄉土”這個概念,而不用我們熟悉的“農村”“鄉村”?
師引導:比較綜合。①農村與城市相對應:《後記》第一段“甚至暫時撇開經濟問題,專從社會結構本身來發揮” 。所以“農村”主要是一個經濟概念,表明的是一種不同於城市的經濟活動方式。②我們常說嚮往“鄉村生活”。所以“鄉村”主要是一個社群概念,強調的是一定社會的社會關係和社會秩序。③“鄉土情結”是我們語境中一個很熟悉的詞彙。“鄉土”則具有更多的文化意義,強調的是與傳統農耕文明相聯絡的社會特性。因此,以“鄉土”命名更符合本書的傳統文化意蘊。
【補充】從學術背景來看,他一九三五年畢業於清華大學研究院,曾師從吳文藻、史祿國等社會學名師;一九三八年畢業於英國倫敦經濟學院並獲博士學位,曾師從著名人類學家馬林諾夫斯基,打下深厚的知識基礎。並且,從《鄉土中國》一書中,還可以看出他對中國傳統儒家經典文獻熟習非常。從實踐背景來看,除其本人生於斯土長於斯地外,在本書成書前,他在廣西、雲南進行了大量的田地調查工作,對中國鄉村社會有著豐富的生活經驗和實踐體會。這兩方面的因素是他敢於另起爐灶、新開中國鄉村社會學的基礎。
4.小結:
所以費孝通先生提出了“鄉土社會”這個概念,進而形成系列文章,彙編成《鄉土中國》,成為一本研究中國鄉土社會體系的社會學著作。
(三)初識概念,瞭解學術著作
1.看書本的目錄:
學習任務三:
小組合作研究:
①閱讀本書目錄,瞭解基本概念。
②比對右邊的目錄,說說不同。——來自《魔戒》第一部《魔戒現身》
③結合《重刊序言》和《後記》,歸納《鄉土中國》中概念的來源(或研究方法)。
2.齊讀《重刊序言》中的三句話:
①“我是一面探索麵講的,所講的觀點完全是討論性的,所提出的概念一般都沒有經過琢磨,大膽樸素”。
②“搞清楚我所謂鄉土社會這個概念,就可以幫助我們去理解具體的中國社會。概念在這個意義上,是我們認識事物的工具。”
③“它並不是虛構,也不理想,而是存在於具體事物中的普遍性質,是透過人們的認識過程而形成的概念。這個概念的形成既然是從具體事物裡提煉出來的,那就得不斷地在具體事物裡去核實,逐步減少誤差。”
3.小結:
幻想小說的虛構性;概念①直接來源是作者的“鄉村社會學”的講課內容,是邊探索邊講的,觀點完全是討論性的;②根本來源是透過認識形成的概念。——學術研究或學術著作與文學作品的不同。
(四)反思現代,體悟學術經典
1.學習任務四:
思考表達:
有人曾提出疑問:《鄉土中國》的出版時間是1947年,中國社會大部分已經從“鄉土”走向“現代”,學習《鄉土中國》會不會過時了呢?把你的理由寫成一段話,不少於140字。
2.要點引導:鄉土的中國 鄉土中的國 中國的鄉土
當前,我國正處於社會轉型的關鍵時期,傳統與現代的交織和轉換,鄉村與城市的碰撞與融合,使社會發生著巨大變化。《鄉土中國》中關於鄉土社會的論述仍然值得我們思考。(在這樣一個飛奔的城市化程序中,鄉村可能代表著我們的歷史、我們的過去、我們的歷史的河流。只有現在的民族是最薄的民族、是最沒有希望的民族,因為你沒有辦法找到過去,你也沒有辦法從中吸取各種經驗和教訓。——梁鴻)
3.閱讀提升:
梁鴻《中國在梁莊》(前言)
它(鄉村)是我生命中最深沉而又最痛苦的情感,我無法不注視它,無法不關心它,尤其是,當它,及千千萬萬個它,越來越被看作中國的病灶,越來越成為中國的悲傷時。
從什麼時候起,鄉村成了民族的累贅,成了改革、發展與現代化追求的負面?什麼時候起,鄉村成為底層、邊緣、病症的代名詞?又是什麼時候起,一想起那日漸荒涼、寂寞的鄉村,想起那在城市黑暗邊緣忙碌,在火車站奮力擠拼的無數的農民工,就有悲愴欲哭的感覺?這一切,都是什麼時候發生的?或許,這是每一個關心中國、關心中國鄉村的知識分子都必須面對的問題。
(五)介紹方法,學會學術閱讀
1.20xx年的高中語文新課本高一必修教材(上冊)中P80-P81,有以下一些閱讀策略的指導:
①要有閱讀的“預期”。是為了瞭解鄉村歷史和文化?為了學習一些社會學研究方法?為解決當今農村問題尋求答案?
②先“粗”後“細”,逐步推進。
③抓住核心概念,找出概念間的聯絡。
④關注作者的研究思路。
⑤反覆閱讀,積極思考。
2.批註法介紹:以《紅樓夢》脂硯齋本為例。
(六)課堂總結
費孝通:我們對於自己文化的傳統,必須要有一個全盤清理。我們必須用科學方法把我們中國人的生活方式,在這生活方式中所養成的觀念加以說明。有了這筆清清楚楚的賬才能使我們走下一步時不致再像目前這樣的艱難而浪費了。所以,我們也應該認認真真研讀這本《鄉土中國》。
《鄉土中國》教學設計2
■ 學情分析
本節課是《鄉土中國》整本書閱讀的第四課時,在前面,學生已經透過三課時的學習,對整本書進行了比較具體的學習,包括概念理解,邏輯思路梳理,重點問題分析討論。學生前期對本書的掌握是否紮實,對本課有著重要影響,本課時的研學建立在前三課時學習內容的基礎上。
■ 教學目標
1、進一步理解本書中的中國鄉土社會的關於“家”的文化傳統。
2、瞭解對本書研究性學習的基本思路,掌握研讀的一些方法。
3、拓展遷移,聯絡個人體驗和社會生活,深入理解本書的概念、觀點,並找到深層學習的有價值的研究方向。
■ 教學重點和難點
拓展遷移,由淺入深,由感受體驗到理性深入,激發學習興趣,探尋深入研究的切入點、研究方向。
■ 教學準備
1、費孝通所著《鄉土中國》。(備註:長江文藝出版社,20xx年7月第一版,統編高中語文教科書指定閱讀書系。)
2、籌建研究性學習小組,每組4-8人。
■ 教學過程
(一)匯入
同學們,大家透過前三課時的學習,對費孝通先生及其《鄉土中國》一書有了比較全面的瞭解,對本書中的很多學術概念進行了學習理解,分析梳理了全書的邏輯思路和各章節的內在聯絡,討論解決了讀書中遇到的常見問題,更在第三課時跟隨解老師對“差序格局”進行了重點研討,今天,我們將一起努力,圍繞“家”這個範疇,探尋進一步深入學習的思路和方法。
(二)體驗與感受:看影片,找差異
1、看影片,談不同。
活動一:看“中國媽媽和美國媽媽差異”小影片,談一談差異在哪裡。
活動設計思路:這個小影片形式獨特,內容有趣,切中同學們生活體驗,可以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同學們學習興趣。透過同學發言直觀談感受的方式,體會淺層學習中“體驗與感受”的著力點。
2、分小組,列表格。
活動二:學習小組研究討論,透過列表格方式,比較詳細列舉各方面問題中中美媽媽的差異。
(例如:學習問題,戀愛問題,婚姻問題,工作問題,家務勞動等等)
活動設計思路:透過列表格,使同學們熟悉家庭生活大概涉及哪些方面,理性分析中外現代家庭對母子(母女)關係處理的差異,用中西比較的方式思考家的問題,內容貼近同學們生活,並且,使同學們認識到列表格等學習方式,可以讓結論更理性和全面,引出下面量化研究的研習方法。
(三)深入與細化:量表研學
1、關於中美媽媽的不同,同學們能找到費孝通先生在《鄉土中國》中是如何論述的嗎?
如:“中國傳統結構中的差序格局具有這種伸縮能力。在鄉下,家庭可以很小,而一到有錢的地主和官僚階層,可以大到象個小國。而在孩子成年了住在家裡都得給父母膳宿費的西洋社會里,大家承認團體的界限。在團體裡的有一定的資格。資格取消了就得走出這個團體。在他們不是人情冷熱的問題,而是權利問題。在西洋社會里爭的是權利,而在我們卻是攀關係、講交情。”(第26頁)
2、學習任務一:那麼,費孝通先生在本書中認為西洋家庭和中國傳統社會家庭有什麼差異呢?請同學們以學習小組為單位,進行研討,填寫量表。
學習任務設計思路:透過設計簡單量表,對比中西家庭差異,掌握應用簡單量表方法,體會研習文字內容深入的方法。
將同學們的結論整合,得出相對理性科學的結論。
(四)思考與批判:發現問題
整本書閱讀過程,是從初識體驗,理解把握,到深入思考的過程。我們的思維從“是什麼”到“為什麼”,再到“怎麼樣”的一個升級過程,只有走到“怎麼樣”這一步,才能讓我們的學習得到提升,才能去思考“對不對”“有什麼用”的問題。
學習任務二:以學習小組為單位,討論圍繞本書中“家”這個問題,有哪些值得思考的“對不對”“有什麼用”的問題?列出問題。
例:“現代中國家庭是否延續了費孝通在《鄉土中國》中所描述的特性?”
……
學習任務設計意圖:透過研討方式,圍繞“家”這個小概念,完成整本書閱讀學習目標中“進一步認識我們的國家和人民”和“瞭解本書的學術價值”的引導與思考,結合本書內容,拓展遷移,聯絡實際生活,鍛鍊閱讀中的邏輯思維能力和培養批判意識,激發研究興趣,為下一步確定研究性學習研究方向做鋪墊。
(五)遷移與拓展:完成《鄉土中國》研究性學習開題報告
學習任務三:圍繞“家”(或“家庭”“家族”),確定《鄉土中國》研究性學習題目,完成開題報告。
比如《家族》 一篇,其結論主要是基於中國傳統家庭的調查,我們可以結合讀過的相關文學作品,聯絡本文所學知識,去分析這些作品中所描述的中國傳統大家庭。我們一起來試試從這個角度擬定一個研究題目。
步驟一
教師引導:確定研究題目思路,完成開題報告表格。
1、 研究物件的確定:關鍵詞“家”(或者“家庭”“家族”)。
2、 範圍: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家、現代中國的家庭。
3、 角度:橫向,固定時期;縱向,發展變化。
4、 語文研究價值方向:古典文學作品,或者現當代文學作品。
5、 部分相關文學作品舉例:曹雪芹的《紅樓夢》、魯迅的《祝福》、曹禺《雷雨》、陳忠實的《白鹿原》等等。
如,透過現實體驗和新聞、影視劇、藝術作品總結分析的思路,示例選題《現代中國家庭的發展軌跡和趨勢》;透過閱讀文學作品,結合自身經驗和分析,示例選題《小說<紅樓夢>中家庭關係研究》……
步驟二
交流討論,填寫表格。
(表格附後)
步驟三
小組討論後全班交流,展示,修改,教師指導評價。
學習任務設計思路:以《開題報告》為載體,學有深度,學有所用,進可完成此項研究性學習,真正開啟高中社會科學學術研究,退可明確思路,初涉課題、論文,為下一步學術發展奠定基礎。
(六)作業佈置
小組討論,可以圍繞“禮治”“訴訟”“權力”“道德”等角度,繼續進行其他方向研究。(浙江省甌海中學 郭金玉)
《鄉土中國》教學設計3
一、課程分析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xx年版)提出:“在指定範圍內選擇閱讀一部學術著作。通讀全書,勾畫圈點,爭取讀懂;梳理全書大綱小目及其關聯,做出全書內容提要;把握書中的重要觀點和作者的價值取向。閱讀與本書相關的資料,瞭解本書的學術思想及學術價值。透過反覆閱讀和思考,探究本書的語言特點和論述邏輯”。本堂課完成的是“勾畫圈點,爭取讀懂”“反覆閱讀,把握”這樣的目的和任務。它以學生預習的初次批註為前提,以學生的初讀感受作為教學起點,以批讀的物件、方式作為抓手指導學生以提要鉤玄的方式把握學術著作的行文思路和閱讀方法,這種閱讀教學符合課程改革新理念,能體現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堂,真正做到把課堂還給學生。
二、教材分析
《鄉土中國》是社會學大師費孝通的代表作,是他根據20世紀40年代在西南聯大和雲南大學所講授的“鄉村社會學”課程內容整理而成,他把中國鄉土社會的特徵與其他社會體系特徵特別是“西洋社會”的特徵加以比較,提出了刻畫中國鄉土社會的概念。這本書由14篇文章構成“論文集”,在五六萬字的規模下容納了一系列富有啟發性的概念。它具有很強的學術性,但又並非嚴格意義上的具有嚴密體系的學術專著。因此需要逐篇精讀,釐清概念,繼而全面、深刻地理解全書觀點,梳理內容體系和邏輯結構。《<鄉土中國>整本書閱讀任務書》透過目標導向、任務描述、批讀提示、原著資訊、核心概念、主要觀念的梳理,閱讀導引、批註﹒心得的啟迪,以及課後思考與探究等各方面幫助學生真正讀懂讀通這本書,具有極高的參考價值。
三、學情分析
本節課面向的是整本書閱讀的第二節導讀課,針對單篇單章節的`精讀。學生此前多未接受批讀訓練,沒有形成批讀習慣,批讀較不規範。如果有批讀,也大多呈現為感悟式批讀,批讀方法和型別較單一,物件不明確。韓愈《進學解》中說“口不絕吟於六藝之文,手不停披於百家之編;記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鉤其玄”。本課旨在鍛鍊學生提要鉤玄的能力,並能總結方法,學以致用,達到能力的遷移和保持。
四、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
1.理清文章的行文思路
2.學會如何批註學術文章
教學重點:把握思路,預備批讀;
批註示範,總結批讀;
學以致用,拓展批讀。
教學難點:語料助推,拓展批讀。
五、教學方法
多媒體、合作學習法、探究法
六、教學環境及資源準備
教師材料:《<鄉土中國>整本書閱讀任務書》
《<鄉土中國>整本書閱讀教學指導》
學生材料:《<鄉土中國>整本書閱讀任務書》導學案
教學環境:學生4——6人組成小組
七、教學過程
活動內容活動意圖時間
教學活動一:匯入思考,引出批讀
1.教師活動一:
情感匯入《鄉土中國》,引出本節課要學習的學術著作的閱讀方法——批註式閱讀。韓愈:“記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鉤其玄。”提要,要就是提煉文章的結構脈絡。鉤玄,就是探求精深的道理。
教學目標展示
本節課以“鄉土本色”一文為例
從情感匯入,讓學生從感性認知上更樂於閱讀本文2分鐘
教學活動二:把握思路,預備批讀;
教師活動:
1.全文的中心論點是?
指明“論點”概念,明確中心論點——從基層上看去,中國的社會是鄉土性的。
提要——記事者必提其要
2.佈置任務:向組內同學展示你的思維導圖,推出一份你們認為最棒的,並說說理由
學生活動一:交流思維導圖,學生互相點評
教師提供自己的思維導圖真正讀懂文章,要做到提要鉤玄,首先要“提要”才能為後續批註提供理解基礎10分鐘
教學活動三:批註示範,歸納方法;
鉤玄——纂言者必鉤其玄
教師活動:請歸納出導學案中的批註角度
學生活動二:歸納能總結學術文章的批註方法,展示交流。
學生活動:小組討論並展示
教師活動:整理學生回答,總結歸納並板書
讓學生從自學過程中真正感知批註方式5
分鐘
教學活動四:學生展示,互相點評
教師活動:請根據剛才學習的批註方法,結合助推資料,對書中“閱讀導引”涉及的句子及核心概念進行批註。(5分鐘)
學生活動三:批註並展示,互相點評欣賞。
教師活動:點撥評價趁熱打鐵,課上批註並展示,讓學生學以致用15
分鐘
課堂總結
本節課學習了四種學術著作的批註方式,希望同學們能帶著這些方法在今後閱讀更多作品。總結回顧3分鐘
八、任務佈置
1.在兩週時間內完成14篇文章的批註;
2.有選擇地對書中設計的問題進行回答;
3.對自己感興趣、讀有所得之處進行批註(不少於50條);
4.將自己在閱讀中發現的,需要進一步研討的問題列出來(3-5個);
5.同桌之間交換批註文字;
在兩週時間內完成《鄉土中國》批讀記錄單,並就如何批註學術著作進行總結(200字左右)。
《鄉土中國》教學設計4
一、學情分析
《鄉土中國》是著名社會學家費孝通先生的代表作,收錄的14篇論文是根據費孝通20世紀40年代在西南聯大和雲南大學所講授的“鄉村社會學”課程內容整理而成的,當時面對的群體為西南聯大和雲南大學的學生,儘管相比較於專業性的學術著作,在內容和語言上相對通俗易懂和雅俗共賞,但是對於現在的絕大多數高中生來說,既缺乏跌宕起伏的故事情節,又出現了大量的專業理論和抽象的學術概念,因此他們在一定程度上缺乏閱讀的濃厚興趣和存在畏難情緒。因此我們教師對學生的閱讀指導尤為關鍵,讓學生明確閱讀《鄉土中國》要重點讀什麼,為什麼讀,怎麼讀。這就涉及到了閱讀的目的、意義和方法。
二、閱讀依據
我認為,閱讀《鄉土中國》的依據就是《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xx年)》和《高中語文必修上冊》有關整本書的閱讀要求,然後根據學生的在閱讀中出現的問題適時加以調整、創新。
《課程標準》要求“通讀全書,勾畫圈點,爭取讀懂;樹立全書大綱小目及其關聯,做出全書內容提要;把握書中的重要觀點和作品的價值取向。閱讀於本書相關的資料,瞭解本書的學術思想和學術價值。透過反覆閱讀和思考,探究本書的語言特點和論述邏輯”。
《高中語文必修上冊》也對閱讀《鄉土中國》提出了比較具體的閱讀指導。1、要有閱讀的“預期“;2先”粗“後”細“,逐步推進;3抓住核心概念,找出概念間的聯絡;4關注作者研究的思路;5反覆閱讀,積極思考。因為書中有詳細的介紹,在這裡我不再贅述。
在研究如何進行《鄉土中國》整本書閱讀前,我先閱讀了《中學語文》《語文教學通訊》等教學雜誌上的有關《鄉土中國》整本書閱讀的專業論文,認真研究了全國其他省市對整本書閱讀的教學設計,同時又吸納了我們前期進行的《平凡世界》的閱讀思路和方法,制訂了《鄉土中國》整本書閱讀的設計與實施方法。
三、閱讀設計
1、在引導學生閱讀整本書之前,教師要深入閱讀和思考,廣泛收集與《鄉土中國》有關的文獻資料,影像影片等進行細緻地學習與研究,形成自己對《鄉土中國》的理解和思考。這樣在指導學生閱讀時才能具有針對性和有效性。
如果我們老師沒有細緻深入的研究,對文章具有宏觀的把握和詳盡的瞭解,就很難指導學生進行有效的閱讀。所以作為老師必須作為閱讀的先行者,而不是泛泛地要求學生每天完成幾章的閱讀,然後簡單的設定幾個問題草草完事。
2、閱讀整本書,還需要時間的保障。現在的高中生學業負擔很重,每天的自習時間和零星時間十分有限,而這些時間學生大部分用於完成作業,很難再抽出時間進行閱讀。因此我們必須積極和學校或年級為學生爭取閱讀的時間,每週有固定的閱讀課,這樣才能有效的保障閱讀質量。我們現在已經和年級協商好,每週的週二下午三、四節課作為閱讀課。
3、《鄉村中國》的學術性比較強,對學生的邏輯思辨能力要求比較高,因此我們教師要根據學生學情,選擇適合學生學習的方式和方法,進行有效的指導。
(1)興趣激發
閱讀興趣是調動學生參與閱讀的積極重要手段,也是閱讀教學有效展開的重要保障。學生只要具有了閱讀興趣,就能夠自覺主動找時間閱讀,並進行深刻的思考。我們可以列舉現實中的一些生活現象,讓學生在書中尋找答案,這樣學生與書的距離拉近了,學生也會認識到閱讀在自己的學習生活的重要作用了。
我們透過設定問題來激發興趣,如:
為什麼我們的古人那麼重視“衣錦還鄉“和”落葉歸根“?
為什麼現在很多年輕人在城裡買了房子,安了家,但是他們的父母還是喜歡住在農村?
為什麼在國外一到節日,人們大多選擇旅遊度假,而我們中國選擇回家探親?
為什麼我們中國人喜歡問對方的年齡、家鄉、工作等問題,而這些問題在國外往往卻被認為是個人的隱私?
我們也透過讓學生觀看影片資料,瞭解《鄉土中國》的思想意義和學術價值,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如我們下載了《讀書鄉土中國》《特別呈現》費孝通第一集、第二集,《靜讀鄉土中國》(上下)《鄉土中國》(中國結婚為何要門當戶對)等,在學習時適當播放。
(2)任務驅動
設定閱讀任務是指導學生在閱讀中準確把握閱讀重點,調動學生深入思考的必要手段。閱讀任務往往是以回答問題的形式出現的。在閱讀每一章節時,我們教師要依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重點關注語文學科的核心素養,從“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展與提升“”審美鑑賞與創造“”文化傳承與理解“等四個維度命制題目,題目既有對文章內容深度理解,又要密切聯絡現實,讓學生體會到閱讀對於解決現實問題的積極作用。於是我們可以採取閱讀打卡,任務驅動的方式進行閱讀指導。
如指導閱讀《鄉村本色》這一章節,我們設定了下列問題作為閱讀的任務。
費孝通先生在文章開頭第一段說“中國社會是鄉土性的“,請通讀文章,概括出“鄉土性”的具體表現是什麼?
在《鄉土中國》第一章中費孝通先生論證方法,試舉例說明。
在《鄉土中國》第一章中費孝通先生認為我國農民聚村而居的原因是什麼?試據此論證我國現階段城鎮化政策實施的可行性。
……
(3)分享展示
分享在一定意義上就是成果的肯定,透過分享學生能夠學習到彼此的優點,能夠較快的提升自我的研究能力。因此要定期集中展示學生的閱讀成果,可以是對設定問題的有效、全面、深刻的分析,也可以是對某一問題的學術性小論文,讓學生在收穫中體驗學者發現問題,探索解決問題的路徑,以及陳述學術見解的思維過程和表述方式。
四、閱讀思考
整本書閱讀不同於單篇文章閱讀,它是一個系統性的閱讀,涉及閱讀的各個方面和層次,我們教師有效的指導是整本書閱讀有效開展的前提,而學生能夠保持閱讀興趣,提升思維能力這是整本書閱讀最重要的基礎。因此在閱讀中我們堅持“閱讀中心明確”“每課一得”“漸進重複”的原則,避免泛泛而讀,避免淺嘗輒止的閱讀。這就要需要不斷鼓勵學生,腳踏實地,精讀、研讀和重讀。
五、閱讀打卡樣本
《鄉土中國》第一章閱讀打卡
1、填空
(1)本章的標題是(鄉土本色)。
(2)在社會學裡,我們把沒有具體目的,只是因為在一起生長而發生的社會叫做(禮俗)社會,而把為了要完成一件任務而結合的社會叫做(法理)社會。
(3)無論在什麼性質的社會里。除了軍隊、學校這些特殊的團體外,(家庭)總是最基本的撫育社群。
(4)中國鄉土社群的單位是(村落)。鄉土社會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於斯、死於斯的社會。常態的生活是(終老是鄉)。
2、問答題
費孝通先生在文章開頭第一段說“中國社會是鄉土性的“,請通讀文章,概括出“鄉土性”的具體表現是什麼?
土氣不流動群聚熟悉
在《鄉土中國》第一章中費孝通先生論證方法,試舉例說明。
舉例論證舉例略
對比論證
比喻論證
類比論證
在《鄉土中國》第一章中費孝通先生認為我國農民聚村而居的原因是什麼?試據此論證我國現階段城鎮化政策實施的可行性。
原因見文章第9頁。
城鎮化政策的可行性:
(1)我國經濟迅速發展,人們對生活質量的需要也越來越高,個人擁有的小面積土地已經不能提供足夠的財富來滿足人們的生活需要。
(2)現代科技迅猛發展,原先只能靠人力來完成的工程,現在可以透過現代化的機械裝置完成,將大量人力解放出來。
(3)社會穩定,法律逐步完善健全,人們的法律意識逐步增強,往往透過法律手段解決爭端。
(4)隨著社會發展,社會分工越來越細,人們的工作不再單一,從事農業生產不再農民的唯一選擇。
3自我閱讀思考,可以從文章研究內容,研究方法,語言特點進行思考分析。(不少於80字)
《鄉土中國》教學設計5
一、教學目標與核心素養
1。閱讀《鄉土中國》品味語言,培養語言建構與運用素養。
2。梳理全書內容,理解《鄉土中國》的主旨,促進思維發展,培養學生思維發展與提升素養。
3。掌握整本閱讀《鄉土中國》的方法,提高鑑賞能力,培養審美鑑賞與創造素養。
4。引導學生認識文學作品的解讀的空間,聯絡現實生活,培養和弘揚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培養文化傳承與理解素養。
二、教學重難點
梳理全書內容,理解《鄉土中國》的主旨。
三、教學過程
1、匯入新課
閱讀整本書,學習不同型別書籍的閱讀方法,積累閱讀整本書的經驗,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不斷拓寬閱讀視野,我們將終身受益。
2、寫作背景
《鄉土中國》是費孝通所著的一部研究中國鄉村社會特點的學術著作。此書的寫作,緣起於20世紀40年代後期作者在西南聯大和雲南大學講授“鄉村社會學”課程的經歷。最初費孝通參考美國的教材授課,上過幾輪後,他利用自己的社會調查成果重起爐灶,以中國基層傳統社會——農村為物件,邊研究邊授課,並撰寫了14篇文章,之後整理匯成此書。
《鄉土中國》由作者根據自己上世紀四十年代在西南聯大和雲南大學所講“鄉村社會學”課程內容結集而成。在書中,作者用通俗、簡潔的語言對中國基層傳統社會的主要特徵進行了概述和分析,全面展現了鄉土社會面貌和內在精神氣質,需要指出的是,書中講到的鄉土中國,並不是具體的中國社會的素描,而是包含在具體的中國基層傳統社會里的一種特具的體系,支配著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這本書是瞭解中國與中國人的必讀經典。作為社會學本土化的重要論著,《鄉土中國》對研究中國鄉土社會的傳統文化、社會結構具有開創性意義;其通俗自然的用語和深人淺出的闡述,大大增強了該書的可讀性。
3、作者介紹
費孝通(1910—20xx),江蘇吳江人,著名社會學家、人類學家、民族學家、社會活動家,費孝通從事社會學、人類學研究,寫下了數百萬字的著作,是中國社會學和人類學的奠基人之一。第七、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副委員長,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六屆全國委員會副主席。
費孝通在其導師馬林諾夫斯基指導下完成了博士論文《江村經濟》,該書被譽為“人類學實地調查和理論工作發展中的一個里程碑”,成為國際人類學界的經典之作。費孝通先後對中國黃河三角洲、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進行實地調查,提出既符合當地實際,又具有全域性意義的重要發展思路與具體策略。同時,開始進行一生學術工作的總結,提出並闡述了“文化自覺”的重大命題,並出版有《行行重行行》、《學術自述與反思》、《從實求知錄》等著作。
5、層次結構
第二篇:中國社會的基層是鄉土性的,靠種地謀生的鄉下人是中國社會的基層。以農為生形成了中國農民聚村而居的鄉土社會。
第三篇:從時間格局中說明鄉下人沒有文字的需要,進一步為被指作“愚”的鄉下人辯護。
第四篇:闡明瞭差序格局這一全新的概念,並與西方的團體格局作比較。
第五篇:中國差序格局下,缺乏團體道德,難以找到一個籠統的道德觀念,道德依附於差序的人倫存在。
第六篇:區別了“家”與“家族”,並具體論述了它們的性質特點。中國的家族主軸是縱的,而夫妻成了配軸。
第七篇:探討了中國傳統感情定向的基本問題,用兩種文化模式的對比分析了鄉土社會男女隔閡的原因。
第八篇:說明了禮作為一種行為規範在鄉土社會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禮治社會中人們是主動的服從成規。
第九篇:點明瞭中國在從鄉土社會蛻變的過程中法治秩序與禮治秩序的矛盾,現行的司法制度在鄉下發生了很多副作用。
第十篇:論述了社會衝突中的“橫暴權力”與社會合作中的“同意權力”,但在農業性的鄉土社會中“無為”的政治是最現實也是最理想的。
第十一篇:指明在中國傳統鄉土社會的權力結構中,與“橫暴權力”與“同意權力”並存的還有教化式的權力,中國政治性質用民主或者不民主形容都是不合適的,於是作者使用了“長老統治”一詞。
第十二篇:說明血緣事身份社會的基礎,而地緣是契約社會的基礎,在親密的血緣社會中契約是很難生存的。
第十三篇:在社會變遷快的情況下,會產生時勢權力;在社會變遷慢的情況下,長老權力繼續發生作用。
第十四篇:詳細區分了慾望和需求,在鄉土社會中自然已經做好選擇,人們只需靠經驗按慾望去行事,而城市卻不然。
6、全文分析
這本書是費孝通根據他所講授的“鄉村社會學”的課程內容,在大量的社會調查與思考的基礎上寫成的。它以其對傳統中國農村社會的經典概括和描述而聞名於世。書中嘗試回答“作為中國基層社會的鄉土社會究竟是個什麼樣的社會”這個問題。在論述這個問題時還參照了一個“他者”,即西方社會。這本書不是一個具體社會的描寫,這裡講的鄉土中國,並不是具體的中國社會的素描,而是包含在具體的中國基層傳統社會里的一種特具的體系,支配著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
7、寫作特點
1。內容短小精悍、言簡意賅。
《鄉土中國》雖然只有七萬多字,並且每一篇的篇幅都不長,但提煉的問題具有高度的概括性,視野宏大,見解精闢,頗多點睛之筆,令人耳目一新,體現出很強的學術氣魄與見識。
2。語言平實,深入淺出。
文章雖然見解獨到,思想深刻,但文字不以氣勢壓人,反而平易曉暢、簡潔明快、深入淺出。其中除了費孝通卓越的學術能力和高超的寫作功力外,還離不開他對中國鄉土社會的瞭解與情感,以及他在研究期間對中國鄉土社會所做的一系列實地調查。
3。形散神聚,思路清晰。
全書由14篇文章組成,每篇文章看似主題各不相同,但其實都是圍繞著中國社會“鄉土性”的特點,分別從經濟、文化、社會關係、社會規範、政治等角度展開,形散神聚,思路清晰,結構嚴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