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產業發展調研報告15篇
隨著社會不斷地進步,報告使用的頻率越來越高,其在寫作上具有一定的竅門。相信許多人會覺得報告很難寫吧,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文化產業發展調研報告,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文化產業發展調研報告1
近年來,隨著經濟的發展,我鄉文化建設在上級各部門和鄉黨委、政府的關心重視下,致力於統籌城鄉協調發展,把加強農村基層文化建設放在了重要的位置,努力貫徹落實文化藝術的“二為”方向和“雙百”方針,文化建設進一步加強,文化活動進一步豐富,文化市場不斷繁榮,鄉農村文化陣地建設和文化活動的開展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長足的發展。
一、基本情況
(一)高度重視,措施到位,文化建設環境良好
鄉高度重視文化建設工作,文化中心由副鄉長直接分管,崗位職責、財務財產管理、檔案管理等規章制度建立健全,並一一落到實處。鄉文化站業務用房因修建政府大院被拆遷,於鄉黨委政府劃撥土地重建文化站,10月建設完工並投入使用。文化崗位現有3人(大專學歷),工資和業務金費得到落實,列入財政預算。每年用於文化站業務金費3萬餘元。文化中心活動正常。目前,有6個村委會建立了村級文化活動室,活動開展正常,群眾文化生活豐富多彩。
(二)底蘊深厚,隊伍龐大,文化建設陣地廣泛
近年來,鄉黨委、政府從科學發展觀的高度出發,依託彝、壯族傳統文化以及多民族文化融合的深厚底蘊,切實加大了對文化陣地的建設,使文化陣地由平面的、單一的向立體式多樣化轉變。每年農村的文化活動主要是在各種節慶日、紀念日,由鄉文化站透過協辦等方式,組織開展民間文藝演出及棋、球類比賽等。上級宣傳、文化等部門組織開展“文化下鄉”活動,活動形式多為慰問演出、電影公映、送書下鄉等,基本解決了老百姓看電影、看戲、看書、收聽收看廣播電視的問題。目前,全鄉14個村委會共有文化室6個、農村文化戶14戶、文藝演出隊5支;文化愛好者隊伍也十分龐大,全鄉有群眾文化業餘骨幹xx年齡偏大,知識老化,專業化水平低,而且素質參差不齊,農村文藝後備人才相當缺乏,農村特色文化人才出現青黃不接的現象。(二)文化事業投入少,活動經費短缺
縣、鄉對文化事業的經費投入相當有限,文物事業經費沒有納入財政預算,由於缺乏資金,使得文化部門無法對一些文物保護單位進行維修,也無法向民間徵集文物。文化室、文化戶開展活動沒有固定經費來源,主要靠臨時籌集。經費的匱乏,造成農村文化基礎設施落後,現有資源難以得到充分、有效利用。文化站多年來未能添置新書,且文化活動器材匱乏。
(三)文化建設觀念滯後
對於文化建設方面普遍存在認為文化是意識形態領域工作,在建設上打不開路子、邁不開步子,缺乏創新意識。在加大政府投入的同時,要積極藉助社會各方面力量加大發展文化事業的探索。
(四)文化保護及民族民俗文化挖掘力度薄弱
我鄉由於受經濟、歷史等因素的影響,民族民俗文化挖掘力度不夠深入。
三、下步工作打算
(一)加大力度,充分發揮農村文化陣地的作用。引導農村文化進入千家萬戶,形成健康的精神食糧,逐步提高群眾的文化素質涵養。
(二)抓好文化市場管理,使文化市場健康有序的發展。
(三)積極開展“先進文化鄉鎮”創立活動,完善文化陣地設施。多層次多渠道的開展群眾性文化娛樂活動,發展業餘演出團隊,搞好各類文化藝術培訓,更好的滿足群眾多方面的文化需求。
(四)注重鼓勵和扶持群眾自辦文化產業,使之成為新時期農村文化生活的重要形式和公辦文化的重要補充。
(五)紮紮實實做好文化工作,以勇於開拓創新的精神,以完美的精神面貌,以高素質的文化品牌推動精神文明建設快速發展。
文化產業發展調研報告2
一、XX市文化產業發展整體工作情況
鄒城是“鄒魯文明”的發源地,文化底蘊豐厚,生態資源豐富。近年來,XX市委、市政府緊緊抓住“文化經濟特區”建設的重大機遇,發揮作為南部主戰場的重要作用,以實施“文化突圍”戰略為統領,以推進城鄉文化一體發展為目標,以實施重點文化旅遊專案為抓手,以研究挖掘優秀傳統文化為支撐,以完善提升公共文化服務為基礎,努力把文化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發展優勢、競爭優勢,爭創儒家文化保護傳承的創新區、全國文化經濟融合發展的示範區。
目前,我市城鄉文化產業已形成古玩書畫、網咖經營、圖書音像、歌舞娛樂、文藝演出、藝術培訓、出版印刷等10餘條文化產業鏈,共有文化產業專案99個,專業文化市場4處,其中3個省級文化產業專案(山東省重點文化產業專案XX市嶧山文化產業綜合開發專案,省級文化產業示範基地XX市聖城文化旅遊開發有限公司,省級文化產業經營單位鐵山書畫市場);XX市級文化產業示範基地11家(鄒城萬佳文化產業園、博美廣告裝飾有限公司、XX市飛鴻傳媒文化有限公司、鄒城線上、鋼山劇院藝培中心、鐵山公園書畫市場、兩孟管理處、嶧山管委會、文化館群星藝術服務中心、動感地帶娛樂商務會所、北關科技文化苑);XX市級文化產業文明經營單位 3家(新華書店、鋼山劇院、大世界娛樂有限公司);現有院線電影2家,電子游藝廳12家。
經初步統計,目前註冊和掌握的我市文化產業重點經營單位為838家。XX市文化及相關產業從業人員總數為34256人,其中人才數為13600人。從行業分佈上看,文化人才相對集中在文化休閒娛樂服務業、廣告業等行業,圖書、音像製品銷售及出租、工藝及收藏品業及會議及展覽服務業等行業人才則相對缺乏。
分析近年來全市文化產業的發展情況,主要呈現出以下三個方面的特點:一是市場構成逐步擴大。上個世紀80年代,XX市文化產業經營專案還比較單調,當時的經營主體是電影以及少量的舞廳,經營單位數量不超過10家。90年代隨著居民收入的大幅提高,文化市場迅速發展。到目前為止,全市的文化產業發展已形成了歌舞娛樂、網際網路上網服務營業場所、演出、印刷、音像、圖書等十餘個門類,初步形成了綜合性的市場體系。二是經營主體日益多元化。我市文化產業經營主體正由過去國有、集體經營為主向個體、私營、股份制經營為主轉變,形成了個體、私營、股份制、國有、集體多種經濟成分並存的多元化格局。其中非公有制比重逐步提高,發展勢頭迅猛。全市文化經營單位中非公有制經濟成分佔85% 以上。三是文化產業發展呈現迅猛發展勢頭。自去年我市被列入曲阜文化經濟特區,尤其是去年七月份,市委市政府召開了高規格“文化突圍”工作會議之後,全市上下思想高度統一,工作目標十分清晰,各鎮街結合各自實際,規劃明確了各自重點,文化專案,文化企業有了大幅度增長。文化產業發展為我市的科學協調發展開拓了新的領域,注入新的活力。
二、XX市文化產業發展存在的問題
在充分肯定成績的同時,我們也要清醒的看到,我市文化產業發展的總體水平與先進地區相比還有較大差距,規模偏小,缺乏亮點,對gdp的貢獻不足。具體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文化產業增加值佔國民經濟比重較低。XX市文化產業增加值在國民經濟中的佔比較小。與周邊縣市區相比,差距較大,處於落後地位。全市文化產業經營單位數量雖然不少,但是總體規模小、發展慢、效益低,沒有在地方經濟中起帶動作用的文化龍頭企業,整體實力不強,文化產業增加值佔國民經濟比重較低。
二是文化產業規模效應不夠,沒有形成支柱型產業。目前,我市文化產業經營單位的規模偏小,尚缺乏有核心競爭力的大規模文化產業基地和園區,缺少有示範帶頭作用的文化產業龍頭企業。支柱性產業的增加值要求佔gdp的5%以上,我市的文化產業增加值佔gdp比重還達不到2%,整體發展比較緩慢,文化產業發展沒有形成聚集效應,文化產業發展載體不成熟,文化產業成為支柱型產業的差距太大。
三是文化產業發展沒有形成品牌效應。我市歷史文化底蘊深厚,有著獨特的區位優勢,“孟子故里,儒風鄒城”已成為我市獨有的“城市名片”。但是我市的文化資源還沒有得到充分有效的整理挖掘和開發利用,缺乏叫得響的文化產業品牌,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文化生態尚未形成。現有的文化產品多處於粗放型經營,缺乏文化產品的宣傳推廣和後續配套經營。大多數文化產品缺乏創意和創新,缺少能夠體現我市地域特色和人文風情的文化亮點。
四是文化產業與其他產業的融合度不高,對gdp的貢獻率不大。目前我市文化產業與旅遊產業、高科技產業乃至製造業的融合度不深,造成文化產業的服務性功能也不是很突出,溢位效應沒有受到重視,並由此制約了文化企業的升級改造和集約化發展,文化產業發展緩慢,對全市gdp的貢獻不足,文化輻射力更是有限。
五是文化產業發展專業運作人才緊缺。文化產業的發展需要高素質的人力資源的支撐,尤其是高素質的領導和管理人才、專業技術人才。具體而言,一是數量少,既懂文化藝術又懂經營管理,抑或擅長專案策劃、文化經紀、市場營銷、資本運作的複合型人才少,尤其是具有豐富經驗的高層次、高素質的經營管理人才嚴重缺乏;二是專業化程度低,部分經營管理人員不熟悉相關政策、法規,不瞭解文化產業的發展動態,不擅長市場化運作和產業化經營;三是結構不合理,包括從業人員的行業結構、知識結構、能力結構、年齡結構、學歷結構等。文化產業人才隊伍的嚴重缺失,造成了文化產業創造力和競爭力的不足,制約了我市文化產業的後續發展,導致文化產業發展營養不良。
三、XX市文化產業發展的意見建議
推動文化產業城鄉一體化跨越發展,是一項緊迫而艱鉅的硬任務,必須想實招、求實效,抓重點、求突破,切實把各項工作抓緊抓實抓好。
一是研究出臺文化產業發展扶持政策。今年以來,國家、省、市陸續出臺《國務院關於推進文化創意和設計服務與相關產業融合發展的若干意見》(國發〔2014〕10號)、《進一步支援文化企業發展的規定》(國辦發〔2014〕 15號)、《山東政府關於加快發展文化產業的意見》(魯政發〔2014〕15號)等一系列推動文化改革發展的重要經濟政策,為新一輪的文化體制改革提供有力支撐。我們要牢牢把握中央、省、市文化產業發展政策規定,從我市實際出發,儘快研究和制定促進文化產業發展的扶持政策,加快完善財政、金融、稅收、土地等方面政策措施,努力做到結構好、佈局好、效益好、可持續,不斷增強文化產業的整體實力和市場競爭力。加大財政對文化產業的投入,推進公共服務平臺建設,為文化企業提供技術、人才、融資、產品交易等方面的高效服務,吸引社會資金和人才向文化產業流動。最佳化文化產業佈局,積極推進以文化創意、影視製作、數字出版、數字舞美等新興文化業態為支撐的文化產業園區的規劃編制、專家論證等工作。
二是科學制定文化產業中短期發展規劃。目前,我市尚沒有制定出臺文化產業發展規劃。要立足我市發展實際,充分結合全市的整體規劃,儘快制定出有的放矢、重點突出,具有科學性、可行性的文化產業中長期發展規劃。設立文化產業發展專項資金,規劃建設文化產業園區,把文化創意、影視製作、數字產品生產加工、出版印刷等新興文化業態納入園區發展,努力打造成為魯西南地區省級文化產業園區。推動文化與旅遊、科技、創意等產業的融合,積極向“專、精、特、新”方向發展,將豐富的文化資源轉化為產業優勢,發展特色文化產業,逐步形成富有特色、又有一定競爭力的文化產業集聚區域。以舊城改造為契機,規劃編制特色文化街區,以廣告策劃、文化科技、娛樂遊戲、網咖影城、藝術培訓、花鳥書畫等特色街區為重點,引導傳統文化產業集中集聚聯片經營,進一步拉長產業鏈條。
三是加快實施重大專案帶動戰略。大專案帶來的是大投入、大產出,有沒有大專案,有多少大專案、好專案,決定著文化產業發展的後勁、質量和潛力。利用好現有政策和陣地,尤其是青島保稅區鄒城功能區文化板塊,實施對外合作戰略,透過文化專題招商,用好的政策吸引和鼓勵國內外大型文化產業集團在鄒城進行文化產業專案投資,使其成為文化市場的主導力量和文化產業的戰略投資者,引領和帶動全市文化產業整體發展,提高產業集中度和集約化經營水平。加速推進嶧山整體開發,將規劃中“山城園”逐一落實實施,打響“儒家文化第一山”品牌;透過對“兩孟”周邊環境綜合整治和建設,帶動“三孟”景區專案;精心打造鄒東生態休閒遊、鄒西溼地遊,推進文化與旅遊的深度融合。同時,打造一批具有較高知名度和美譽度的文化企業品牌、區域文化產業品牌和新興文化產業品牌。
四是要努力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加快文化產業發展,專案建設是支撐。我們要像發展工業、農業、城市建設一樣,抓好文化產業的招商引資工作,爭取在文化產業發展方面上一批好專案、大專案。要積極制定文化產業投融資實施辦法,建立和完善文化產業招商引資專案庫和指導目錄,把文化產業專案招商引資納入考核體系,逐步加大文化產業專案招商引資的比重。要鼓勵和支援社會力量興辦文化產業,降低文化產業准入門檻,形成國有、民營、內資、外資共同發展文化產業的格局。要最佳化文化產業發展環境,主動為文化企業排憂解難,探索建立文化產業審批、管理、扶持、獎勵服務體系,營造全社會關係支援文化產業發展的良好氛圍。
五是要加快推動文化產業與其他產業融合發展。融合發展是文化產業的一個顯著特性,是加快文化產業發展的重要趨勢。第一要推動文化與金融融合。文化產業的發展離不開金融業的支援,尤其是在宏觀調控的形勢下,爭取金融支援更顯重要。第二要推動文化與旅遊融合。文化與旅遊的聯絡非常緊密,要加強深度融合。大力發展文化旅遊專案,開發文化旅遊產品,打造旅遊演藝品牌。第三要推動文化與現代工業、農業以及體育、交通、房地產等其他產業融合,不斷延伸產業鏈,提高附加值。
文化產業發展調研報告3
文化作為一種產業,已經成為當今世界發達國家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之一,也是當代綜合國力與國家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並將成為21世紀的朝陽產業。隨著經濟結構的調整最佳化,文化產業已經成為第三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在西部地區,尤其是我區這樣的經濟欠發達地區,與其他產業相比,文化產業可以說還剛剛起步,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作用還顯得非常弱小。為了促進我區文化產業的發展,我委對我區文化產業發展現狀進行了調研,現將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一、文化產業界定和我區文化產業發展現狀
文化產業是指從事文化生產和提供文化服務的經營性行業。文化產業是和文化事業相對應的概念,都是社會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文化產業是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必然要求,是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完善和現代生產力方式的不斷進步而發展起來的新興產業。
文化產業分為影視業、音像業、文化娛樂業、文化旅遊業、網路文化業、圖書報刊業、文物和藝術品業、藝術培訓業等9大門類。
由於長期以來,受到經濟和社會發展緩慢的制約和影響,我區的文化產業發展也相對滯後。目前,在我區文化產業發展方面,已有娛樂、音像、影視、演出、報刊圖書、網路文化、藝術培訓等國有、集體、個體文化產業,形成多種經濟成份共同發展的經營格局。從文化部門統計的資料看,2005年底全區在文化部門登記的文化經營戶近900家,其中網咖132家,音像製品經營282家,歌舞廳53家,電子遊戲72家,檯球36家,音樂茶室46家,遊樂場8家,營業性演出團休7家,圖書業101家,印刷業50家,影印打字121家,電腦軟體經營戶8家,文化傳媒(含廣電)18家。2005年從業人員約3000 人,年總產值約10億元,約佔當年gdp的0。03%,按平均贏利15%計算利潤達1500萬元。年人均贏利5000元。這些文化產業的逐步興起和形成,拓展了就業門路,開闢了新的經濟文化發展領域,增加了地方財政稅收,豐富了人民的文化生活。但與省內其他地區相比,我區的文化產業還顯得很薄弱,數量少、規模小、效益低。全區文化產業經營戶的總量不到XX市的五分之一,不到XX市的三分之一。全區有100臺以上電腦的網咖經營戶僅有3家,且集中在XX市,其餘各縣上50臺電腦的經營戶較少,大都在30臺左右,並且經營情況較差。在農村,除個別縣(市)的鄉鎮有一兩家網咖外,其餘均未開設。藝術品市場、書畫市場、文物市場尚未形成,電影市場嚴重滑坡,基本倒閉,文化旅遊市場尚未完全啟動。文化產業中不少專案經營慘淡、效益不佳。
二、文化產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1、對發展文化產業認識不到位
我區文化產業發展相對滯後,固然有客觀原因,但主要還是在於自身陳舊觀念的束縛。由於長期受計劃經濟體制的影響,對發展文化產業的重要性認識不足,思想觀念滯後,產業意識不強,發展文化產業的認識還停留在計劃經濟發展的模式中,等、靠、要思想突出,存在畏難情緒,怕擔風險。只拘泥於投資風險小或是傳統經營專案,沒有充分認識到發展文化產業的美好前景及在經濟發展中所佔有的重要戰略地位。因而不重視,不主動抓文化產業,在今年5月18日至21日,第二屆中國(深圳)國際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上,XX區是全省唯一沒有參加的地區。而經濟實力不如我區的XX區卻能在交易會上籤約42個專案,金額達30億元。文化產業的發展在體制上、機制上還存在著政企不分,事企不分的現象,權責不明晰,致使幹部職工的積極性沒有充分調動起來。
2、資金投入不足,文化基礎設施缺乏
由於我區經濟比較落後,地區和各縣(市)財政屬吃飯財政,只保職工工資,投入文化產業發展的資金很少,而靠自身發展困難又很大。文化基礎設施缺乏,全區8 個縣(市)目前只有3個縣新建了圖書館、文化館,其餘縣(市)的圖書館都是五、六十年代的舊房子,面積小且因年長失修,成了危房。文化館設施少、陳舊,已跟不上時代發展的需要。各縣(市)過去修建的一些劇場、影院,因經營不善,大部分變成了商場、小吃城。如:作為七百多萬人口的地區所在地畢節,目前,沒有一個大的影劇院,影響了演出業的發展,不能滿足人民群眾的文化需求。
3、缺乏文化產業經營管理人才和演藝人才,引領產業發展的能力較弱
電影公司、影劇場、地區演出公司等單位,職工年齡老化、文化程度較低,經營管理能力差,公司都處於虧損狀態,電影院、影劇場都作為商場、小吃城解決下崗職工的生活來源用。文化單位中各類文化藝術創作專業人才青黃不接,缺門斷層。文化單位缺乏文化人的現象嚴重存在。如:畢節藝術團有在職職工137人,真正能夠走向舞臺的演員不到1/2,基本沒有30歲以下的演員,有的舞蹈演員已不適應藝術表演的要求,更難使自己的表演藝術走向市場,形成真正的產業。
4、執法管理人員少,執法條件差
我區文化市場執法管理人員全地區不足50人,文化程度低,綜合素質不高。全區大部分稽查隊沒有專門的辦公用房,沒有交通工具,沒有辦案經費。由於受條件的限制,執法人員對文化市場的監督管理、扶持、服務都還存在不少的差距,不利於文化產業的健康發展。
5、對旅遊文化資源開發、利用不夠
我區有6個國保單位,即XX縣可樂文化遺址、畢節大屯土司莊園、大方奢香墓、黔西觀音洞遺址、大方、畢節中華蘇維埃川滇黔省革命委員會舊址、織金古建築群;4個國家級風景旅遊景區,即織金洞、百里杜鵑、九洞天、威寧草海。還有近200個省級、縣(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和風景旅遊區。但這些旅遊景點基本上只有自然景觀,缺乏文化內涵,缺少帶有地方特色、民族特色的文化包裝、人文景觀、文化商品、藝術表演等,沒有很好地體現其價值。我區現存的許多民族民間藝術、傳統工藝也沒有得到整合包裝,走向市場。
三、對發展文化產業的幾點建議
1、進一步提高各級黨委、政府對發展文化產業重要性的認識,切實加強對文化產業開發工作的領導。要認真學習中央關於文化產業發展的有關檔案精神,要看到積極發展文化產業是經濟發展的需要,是市場經濟條件下繁榮社會主義文化,滿足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徑。各級黨委、政府要切實加強對文化產業開發工作的領導,把發展文化產業納入當地國民經濟發展與改革的總體規劃,確立重點發展專案,組成強有力的工作班子,定期研究探索產業文化經營的有效途徑,採取切實可行的措施,組織實施好文化產業的綜合開發利用。要把抓好文化產業工作的績效作為地委、行署對 縣(市)黨委、政府和地直有關部門的年終目標考核的重要內容,為文化產業的發展營造良好的氛圍。
2、加大文化體制改革力度。要切實實行政企分開、政事分開,使政府職能真正轉到對文化建設的宏觀指導和調控上來,實行分類管理。黨的十六大指出,文化按不同性質和功能分為公益性和經營性兩種,根據《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的若干意見》的要求,應對我區的公益性文化單位,以財政扶持為主,部分創收為輔,使之真正發揮社會公益作用。對經營性文化單位,鼓勵和支援其進入市場,走產業化發展道路,吸收社會資本,組建實力雄厚、競爭力強的文化企業集團。
3、要進一步完善拓展投融資渠道。一是透過招商引資、制定優惠政策,培育和最佳化投資、融資環境,鼓勵、吸引私營企業、個人投資興辦文化產業;二是政府配套,地方財政要加大對公益性文化基礎設施和重大文化產業專案啟動資金的投入,各縣每年都應有一定比例的經費來作為文化產業運作基金。三是單位自籌的融資渠道。建立多渠道籌資的文化產業發展機制,依靠國家和社會力量共同支援,保證資金投入。
4、制定文化產業發展規劃,突出文化產業發展的重點。文化產業的門類和品種很多,不能盲目發展,要制訂規劃,突出重點,有序發展。對市場飽和、需求萎縮、瀕臨淘汰的專案,如:錄相放映、電子遊戲等國家政策規定一般不予新批、新辦、新開的,不要強行發展。對於富有市場前景,且有潛力可挖的文化經營專案如演出業、印刷業等要給予支援和扶持,積極創造良好的發展環境,加快發展速度,鞏固和發展已有的市場。根據當今社會知識化、資訊化、現代化、科學化的時代特徵,不斷調整產業結構,在文化產業的發展中優先發展潛力大、見效快、科技及文化含量高的專案。
5、拓展文化產業的發展空間,充分發展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產業,打造人無我有的文化產業。要充分利用我區豐富的旅遊資源和人文資源,在有效保護、合理利用、開發特色上下功夫。要邀請區內外專家、學者,加大研究、宣傳力度,把我區多姿多彩的民族風情與旅遊資源融為一體,打造一批富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人文景觀,烘托旅遊資源的地方和民族文化氛圍,促進我區文化旅遊業的發展。
6、大力培養和引進文化產業經營管理人才和演藝人才。發展文化產業缺乏一批懂專業、會經營、善管理的人才和高水平演藝人才,這是當前制約我區文化產業發展的“瓶頸”。要積極培養各方面的人才,改進和調整人才管理、使用制度,制定人才資源開發規劃,開闢引進人才的綠色通道,加大人才的招聘力度,吸引區外人才到我區創業。
7、積極培育文化產業中介組織。當今文化產業已經從文化事業中剝離出來,在這樣的形勢下,在此關鍵時刻,要使文化產業得以健康發展,按市場運作慣例,必須有中介組織作為文化產業市場契合的粘合劑。透過中介組織進行人才、資源、資金、技術、交易等方面的粘接,使文化產業真正具有產業特色。
8、借鑑外地經驗,謀劃我區文化產業。要借鑑外地發展文化產業的發展經歷、經驗、經營方式、突破難點的方法,正確界定我區文化產業目前應有的發展可能和未來一段時期內的發展態勢;突出我區應發展的特色文化產業;找準我區當前重點發展和今後長期發展的目標;突破我區文化產業發展面臨的難點。
文化產業發展調研報告4
發展文化產業,提升文化競爭力,是實現率先發展、科學發展、和諧發展的重大舉措。近年來,我縣縣委、政府高度重視文化產業的發展,把發展文化旅遊業作為第三產業的骨幹產業積極培育推進,不斷加強文化基礎設施建設,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努力構建覆蓋城鄉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全縣文化產業發展取得了一定的實效,現將我縣文化產業發展的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一、不斷完善文化產業的基礎設施,民族文化的挖掘、整理、保護、傳承、開發取得一定成效。
(一)文化基礎設施現狀。隨著我縣經濟、社會的發展,“兩館一站”文化基礎設施不斷夯實。文化館、圖書館先後被評為省級三級達標館。圖書館現有館藏圖書6萬多冊,年訂閱報紙雜誌140餘種,現正積極推進“全國文化資源共享工程”縣級支中心及兩個鄉鎮農村網路培訓學校的建設任務。縣民族歌舞劇團建有練功房一處。15個鄉鎮文化站建設專案已報上級批覆,目前泗南江、雅邑鄉、壩溜鄉、景星鄉已經動工建設,其餘鄉鎮也將於近期內動工建設。建成農家書屋11個。雙胞之家網站開通營運兩年,加大了對外的宣傳力度。
(二)文化市場發展現狀。目前全縣共有遊戲室2家、歌舞廳11家、文化廣場2處、書店5家,棋牌遊藝室101家。網咖14家(縣城12家,通關鎮2家)。文化用品銷售18家,音像製品銷售9家。印刷廠3家,列印店11家。基本形成了文化演藝、網路文化、文化娛樂、新聞出版、印刷、文化用品等6個門類在內的文化市場發展格局。,全縣文化市場經營場所總營業收入1200萬元,繳納稅費110萬元,安排就業人員310人。全縣文化市場呈現繁榮、穩定、發展的良好態勢。
(三)文化資源現狀。①哈尼文化。是全國唯一的哈尼族自治縣,哈尼人傳承著數量浩瀚、絢麗多彩的富有本民族特色的民間文學故事、詩歌、音樂、舞蹈、工藝、節日、服飾、哭嫁、祭祀等哈尼文化的瑰寶,創造了豐富的民族民間文化財富,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民族風情。近年來,透過不懈努力,哈尼族口傳敘事長詩《洛奇洛耶和扎斯扎依》被公佈為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收集整理了《巴哈雅咪》、《密瑪箐格卡呃吶瑪坡》、《阿迷車》等一批散落於民間的原生態歌曲。結集出版了《洛奇洛耶和扎斯扎依》、《縣民間故事》一、二集,《縣舞蹈整合》、《魅力》(—)、《阿增刊》(歌曲)、《雙胞迷城:》、《哈尼文化叢書》(6本)等書籍。哈尼族9個支系的歌舞樂,赴中央電視臺進行了《哈尼風情:魅力》節目的錄製,並在中央電視臺音樂頻道《民歌·中國》欄目進行了連續播放。以“阿迷車”為主線,獨立創作、編排了反映哈尼族遷徙史和發展史的大型歌舞史詩《阿迷車》。②迴歸文化。縣城駐地聯珠鎮建有融天文、地理、科普為一體的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北迴歸線標誌園,並被列為了“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北迴歸線把縣城一分為二,使縣城夏無酷暑、冬無嚴寒,孕育了博大精深的北迴歸線文化,更使的自然、氣候、生物、人文變得多姿多彩,體現了人文景觀與自然景觀的多樣性、地域性和獨特性。③雙胞文化。據不完全統計,整個縣境內生活著1000多對雙胞胎,其中,北迴歸線穿過的村寨就有600多對,其雙胞胎密度之大是世界罕見的,近年來,隨著縣委政府的深入挖掘利用及媒體的大力宣傳,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雙胞文化。
(四)文化遺產的保護、利用。全縣現有文物103件,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個,縣級文物保護單位7個,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文廟目前已向遊人免費開放,逢年過節,香火旺盛。縣級文物保護單位碧溪古鎮的建築為明末清初的古式風格,“一顆印”、跑馬轉角樓等建築形式與中西合璧的建設格局,體現了一定歷史時期儲存下來的建築風格,加之是護國將軍庾恩暘故居,歷史人文氣息較濃,目前正進行二期修復。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工作中發現的新撫巖畫彌補了我市沒有巖畫的空白,使縣乃至普洱市的文明史都將前推千年。
(五)依託地域文化資源,打造文化品牌。我縣自以來以民族文化為特色、哈尼民風民俗為看點、雙胞胎為賣點,連續成功舉辦了六屆“中國·北迴歸線國際雙胞節暨哈尼太陽節”,向世人亮出了“哈尼之鄉、迴歸之城、雙胞之家”三張靚麗名片。“兩節”期間省內外客商與我縣共達成招商引資簽約專案6項,協議總投資為11。72億元,共接待遊客達11。3萬人次,同比增長8。7%,旅遊綜合收入達1695萬元,比去年同期增長9。1%,並被人民網等評為最具國際影響力節慶活動之一。
二、文化產業培育建設中存在的問題:
(一)基礎設施薄弱,缺乏專業人才隊伍。一是縣內文化基礎設施比較薄弱,目前只有文化館、圖書館達到省三級館標準,鄉鎮文化站建設比較落後,設施裝置簡陋,全縣無供演出的劇場或影劇院。二是缺乏高素質、高水平的文化經營人才和文化專業人才。三是群眾保護傳統文化的意識淡薄,對文化產業發展認識不到位,阻礙了文化產業的發展。
(二)機構不健全,缺乏完整的文化產業規劃。文化產業涵蓋面廣,主要包括媒體傳播業,出版發行業,文化旅遊業、文藝演藝業、文化娛樂業、文化體育業、文博會展業、文化製造業、民間工藝業、文化資訊服務業等十大產業。針對我縣民族文化資源優勢,文化產業的定位、發展規劃尚未形成。一是沒有專門的文化產業發展機構來主導分析我縣文化產業發展的路徑。二是缺乏產業規劃,對文化產業這一領域我
縣的優勢和劣勢分析不透徹,應該走怎樣的發展道路缺乏深入探索。三是對文化旅遊來講,文化與旅遊是一對密不可分的整體,缺乏文化的旅遊是沒有生命力的,而文化的經濟實現形式又要依託旅遊才能實現。所以需要一個強有力的機構來系統的研究統計、分析我縣的獨特文化資源優勢,引入資金投入發展文化產業。
(三)對文化產業培育發展的資金投入不足,文化市場活力未顯現。從目前我縣的情況來看,文化事業發展主要依靠縣財政的支援,而整個文化市場發展仍處於粗放的狀態,導致公共基礎文化設施總量不足,規模偏小,缺乏能夠舉辦不同型別文藝活動,同時又具有商貿等多功能的複合性文化場所。對文化產品的開發、舞臺精品藝術的打造及文化人才的激勵等方面經費無保障,導致深入挖掘、整理、利用民族民間文化資源困難重重,制約了文化產業的發展。
(四)文化品牌開發力度不夠。對文化資源缺少經營性、開發性整合,缺少文化品牌的戰略策劃和運作,透過品牌的建立、促進產業發展的能力和水平較低。
三、實現文化產業發展的思考
要實現文化事業的全面繁榮和文化產業的快速發展,打造我縣成為特色鮮明、品牌名優、設施先進的文化大縣,真正實現“文化活縣”的目標,就要把文化產業作為我縣的支柱產業來培育,像抓經濟建設一樣抓文化發展,像抓工業建設專案一樣抓文化產業專案,使文化產業成為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為經濟社會全面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一)轉變思想觀念,提高對文化產業的認識。發展文化產業,我們正面臨著千載難逢的機遇,從我省來看,雲南把得天獨厚的文化資源優勢成功轉化為文化產業發展優勢,取得明顯成效,尤其在國際金融危機背景下,雲南文化產業實現了逆勢而上,強勁增長的勢頭。透過改革創新發展文化產業,雲南作為一個西部經濟欠發達地區,在文化產業方向走出了一條獨具特色的創新道路,創造了文化產業發展的“雲南現象”。在這樣一個大環境下,我們應儘快轉變觀念,提高對文化產業的認識,充分利用我縣富集的文化資源,打好民族特色品牌,發展文化產業。
(二)成立專門的組織機構,建立健全人才機制。一是建立健全文化產業領導機構,深入研究我縣文化產業發展的路徑,認真分析我縣文化資源現狀,為我縣文化產業的發展提供堅強有力的組織保障。二是建立文化人才儲備庫,健全人才激勵機制,留住人才,用好人才,推動我縣文化產業的發展。
(三)制定文化產業的發展規劃。以“十二五”規劃及市委黨校與我縣的縣校合作為契機,對我縣民族民間文化開展一次全面的普查,集中人力物力做好文化產業發展規劃。
(四)積極推進文化基礎設施建設,促進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發展。一是力爭“十二五”時期,在全縣建成一批具有哈尼元素符號,佈局合理的文化標誌性設施。二是進一步抓好文化遺產的保護利用,充分挖掘、整理民族民間文化資源,促進民間手工藝品製作,把非物質文化遺產轉為經濟增長的物質文化資產。三是大力發展公益性文化事業和經營性文化產業,更好的滿足農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
(五)建立健全推進文化產業發展的體制機制。進一步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大力推進體制、機制改革創新。按照全國文化體制改革工作會議提出的區別對待、分類指導、循序漸進,逐步推開的原則,積極穩妥,有計劃、有步驟的推進改革。一是對公益性文化事業單位文化館、圖書館、文物管理所進行“三項制度”改革,明確崗位責任,使其更好的發揮出公共文化服務職能。二是對歌舞團進行深化改革,實行經費總額包乾,增人不增資,減人不減資,實行全員聘用制,實行“老人”老辦法,“新人”新辦法,實行全團崗位績效工資制度,打破身份、職稱,推行崗位工資、績效工資分配製度,透過各種形式引入市場機制,激發活力,在發展中搞活,在搞活中發展。三是對經營性文化事業單位電影公司實行轉企改制,理順隸屬關係。四是按照相關檔案精神與全市統一步調組建我縣文化市場綜合執法機構,改變文化市場以往多頭管理的局面,得到集中、有效的監管,同時創新管理方式,強化行業自律,促進我縣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的繁榮發展。
(六)創新文化服務、引導文化消費。文化消費作為文化產業鏈的終端,既是文化產業發展的現實基礎和動力,又是文化事業、文化產業發展的最終目的,要進一步提升和改善市場服務水平,讓消費者更加方便、快捷地接受文化產品,推進連鎖經營、電子商務、物流配送體系建設,創造舒適的文化休閒與消費平臺,有效增強文化產品的市場競爭力,讓越來越多的人養成習慣,自己花錢購買文化產品和服務。
(七)構建文化發展體系,促進產業發展。培育一批龍頭企業,帶動各類文化產業的發展,大力發展媒體傳播業,文化旅遊業,文藝演藝業,文化娛樂業,民間工藝業等文化產業,建成門類齊全,運轉有力的文化體系,同時建立多元的投入體制,培育外向型文化產業,重點培育中國·北迴歸線國際雙胞胎節暨哈尼太陽節長效執行機制及市場化運作機制,深入挖掘、整理以“阿迷車”、“洛奇洛耶與扎斯扎依”為主線的民族民間優秀文化,創作出更多的文藝精品,加以打造、提升,充分利用。
文化產業發展調研報告5
在全黨開展第二批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的學習調研階段,在xx市加快推進文化大建設、大發展的重要關口,區委、區政府圍繞發展特色文化產業的調研課題,組織區委理論學習中心組成員及市區部門負責人組成學習考察組,實地考察調研了xxxx玉器文化產業發展情況。在考察期間,重點察看了xx縣xx鎮國際玉城專案、中華玉文化中心和幾個玉器專業市場,並在當地召開了由xx縣政府負責人、部分經營戶和行業協會參加的座談會,聽取xx縣關於玉雕產業發展情況的經驗介紹。透過調研考察,我們對xx省xx縣在區位、資源、交通、基礎條件等先天不足的情況下,能夠成為“中國玉雕之鄉”,玉雕產業發展速度之快、市場規模之大、產業鏈條之完整、對未來發展追求之高,感到很驚奇、很震憾,也很受啟發。現將考察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一、xx縣玉器文化產業發展的現狀和未來
xx縣位於xx省西南部,南陽盆地西側,伏牛山南麓,縣域面積500平方公里,人口96萬,轄鎮8鄉3個街道辦事處。xx縣玉雕加工“始於殷商,興於漢、宋、元,後繼明、清”。儘管其歷史較長,但全縣並不產玉,甚至連附近地區的玉石資源也很有限,加上交通、產業基礎等條件較差,改革開放之前,全縣玉雕產業一直也沒有更大的發展。
進入改革開放之後,在政府的鼓勵和引導下,隨著交通條件的改善,玉雕產業由小到大,由弱變強,創造了“無中生有”、“兩頭在外”(原材料外進、產成品外銷)、“買全國賣全國”的零資源經濟現象,尤其是近十幾年來,迅速崛起為支撐和拉動縣域經濟發展的重要富縣富民產業,由此也成就了xx縣這個著名的“中國玉雕之鄉”和中國北方最大的玉器產業加工銷售集散中心之一。當前,全縣玉雕產業呈現以下特點:
第一,產業規模較大。玉雕產加工已遍佈全縣個鄉鎮近00個行政村,50個專業村,從業人員近xx年的廣泛交流與探索發展,xx玉雕形成了南北相容、多樣並舉的獨特藝術風格,湧現出一批創作新秀和設計新星,精品數量明顯提升,近年來先後有300多件工藝精品,榮獲全國工藝美術百花獎、中寶協舉辦的天工獎和省部級優等獎。
第四,富民效應明顯。玉雕產業年創增加值超過35億元,產品遠銷歐美、東南亞等50多個國家和地區,年直接出口成交額3億元以上,玉器出口額佔xx省同類產品的80%以上,部分玉雕專業村農民人均純收達8000元以上,玉雕產業已經成為農民致富的首選專案。
下一步,xx縣將抓住xx省首批文化改革發展試驗區建設的機遇,謀求玉雕產業的更大發展。在產業規劃上,立足於建設國家特色產業基地,打造我國中西部地區綜合性玉器加工、展覽、交易中心,制定更高層次、更有前瞻性的玉雕產業發展專項規劃,將其作為全縣“十一五”規劃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成立縣玉雕產業發展辦公室,為產業長遠發展做充分準備。在市場建設方面,加快建設佔地300畝、總投資0億元的國際玉城專案,力爭兩年內完成,目前投資.5億元的一期工程已接近完工,專案的建成將進一步擴大整個市場規模,提高產業發展質量。在人才培養方面,還將建造佔地500畝的玉器產業藝術大師園,把國內外玉器產業方面的大師級人才聚集起來,充分發揮他們的獨特作用、創新潛能和團體優勢,為玉雕產業持續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
二、對xx縣玉雕產業發展的幾點思考和啟示
透過實地考察,我們對xxxx縣與我市玉器產業發展的狀況進行了比較,在改革開放之初,我市與xx縣在玉器產業方面基本處於同一起跑線,甚至我們還要強一些。儘管有更好的區位優勢、交通條件和產業基礎,但在最近的十幾年裡,我們的玉器產業在產業規模、產業鏈條、產業效益等方面被xx縣甩在了後面,有的方面甚至與之無法相比。xx縣在做大做強玉雕產業方面很多舉措引我們深思,予我們啟迪。
第一,政府主導作用。
從1993年起,xx縣委、縣政府先後連續自主舉辦了八屆“中國xx國際玉雕節”,承辦了六屆“中國南陽(xx)玉雕節”,每屆玉雕節都組織開展玉雕精品展評、玉雕產品展銷、玉文化研討、獲獎作品現場拍賣等系列活動,極力炒熱玉器產業發展氛圍,提升xx玉雕在國際國內市場上的知名度。正是xx縣歷屆縣委、縣政府一直把玉雕產業作為全縣的一個特色經濟進行培育,解放思想,放大亮點,主攻特色,以長制勝,持之以恆地抓,一以貫之地抓,才使一個千家萬戶的小作坊變成了一個拉動縣域經濟的大產業,使一個偏僻的小縣城變成了一個名震南北的玉雕之鄉。
第二,規劃龍頭作用。
起初,xx縣玉雕產業也經歷了一個無統一規劃、產業發展不規範、摸著石頭過河的發展過程。隨著,各類經營企業大量增加,市場建設蓬勃發展,對外影響力不斷擴大,xx縣加大了對玉雕產業的統一規劃力度,透過規劃努力使各類市場佈局合理、建設規範、發展有序。根據發展規劃的整體佈局,一方面,改造建設了十大玉雕專業市場,提高了市場建設品位,也促進了玉雕產業的有效聚合和規模擴張;另一方面,著眼於玉雕產業未來發展,按照國內一流的建設標準,開發建設了佔地300畝國際玉城和佔地500畝玉雕大師產業園等一批重點工程,為產業進一步發展拓展空間。
第三,政策扶持作用
。xx縣對玉雕產業政策扶持的核心內容,就是尊重群眾首創精神,實踐不爭論,鼓勵不壓制,放手不扼殺,透過加強扶持、引導和服務,把千軍萬馬調動起來,讓星星之火迅速燎原。堅持“多予、少取、放活”和“輕稅薄賦”、“藏富於民”方針,先後出臺了信貸扶持、稅收減免等2個優惠政策。雖然每年玉雕產業產值超過35億元,實際稅收只有500萬元。在縣直重點部門實行服務承諾制,圍繞特色產業開展技術資訊、法律諮詢等服務。成立縣行政服務中心,實行“一站式”審批、“一條龍”服務、“一個口子”收費。透過營造良好的政策環境,為玉雕產業搭建“發展溫棚”。
第四,人才支撐作用。
玉雕產業是“能人”經濟,是創意經濟。在玉雕產業的人才培訓和培養上,xx縣採取了三條途徑:一是選派出去學,近年來xx縣多次組織全縣大批玉雕人才,遠赴江蘇揚州、遼寧岫巖等地拜師求藝,學習民間的玉雕藝術,豐富本地的玉雕工藝。二是向工藝大師學,與中央美院、天津美院等校建立人才培訓關係,定期聘請國內知名工藝大師和專家教授講課,培訓技術骨幹,指導設計創作。三是依託產業學,在玉雕加工製作過程中,採取師父帶徒弟等方式,培育大量的初中級玉雕人才。目前,全縣有國家級工美大師人,玉石雕刻大師8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的中國民間藝術美術家2人,省級工藝美術大師23人、玉石雕刻大師43人,高階工藝師47人,初中級技術人才5000多人。正是xx縣龐大的初、中、高三級玉雕產業專業技術人才,尤其是玉雕高階人才,才支撐了玉雕產業快速發展。
第五,市場管理作用。
目前,xx縣各類玉器專業市場所到之處,管理規範,衛生整治,交易有序,這與政府強有力的市場管理和市場服務是分不開的。xx縣的主要做法:一是在縣級層面成立了玉雕產業管理局、中國xx定玉石行業協會和xx寶玉石質量監測中心,圍繞產業規劃、市場監督、綜合服務等方面發揮作用。二是在鄉鎮級層面成立了市場管委會,由工商、公安、稅收等部門組成,實行統一管理、綜合整治。三是在村一級層面由村長擔任本村市場的管理主體,對市場進行自治管理。可以說,完善的管理體制機制和高效到位的管理服務,促進了各類市場的繁榮,也帶動了整個玉雕產業的快速健康發展。
三、加快xx古玩玉器產業發展的幾點意見和建議
當前,xx的古玩玉器產業正處在發展的十字路口,如何認識和定位xx古玩玉器產業是擺在xx區乃至全市面前一個重要而又緊迫的課題。透過對xxxx的考察調研,使我們對我市做大做強古玩玉器產業有了更深層次的思考,特別是對我市古玩玉器的產業定位、特色挖掘、政府作用、產業鏈條等方面進一步理清了思路,堅定了在做大做強我市古玩玉器產業中發揮作用的信心。現就我市發展古玩玉器產業,提出如下幾條意見和建議。
第一,xx古玩玉器是可以大有作為的產業。
從產業基礎來看,據不完全統計,目前xx從事玉器加工和仿古玉器製作的經營戶已達3000多家,從業人員超過3萬人,每年銷售額超過xx年十大考古新發現,大禹會諸侯、垓下古戰場等文化旅遊資源的進一步挖掘,xx市發展“大文化”、“大流通”戰略的深入推進,全市的旅遊文化發展需要有一種旅遊文化產品來支撐,古玩玉器的休閒性、消費性等特點正好滿足了全市旅遊文化產品開發的實際需求。從當前機遇來看,省文化廳已將南山路文化市場和光彩中國古玩玉器奇石文化城命名為全省首批文化建設示範基地,下一步還將作為特色文化產業基地來培育、來建設。總而言之,xx實實在在有條件、有優勢、有需求、有機遇,也有實力在千里淮河畔打造一個有擴散力、有影響力的國家級古玩玉器名城。
第二,將古玩玉器產業打造成為全市重要的特色經濟。
當前,全市古玩玉器產業發展還存在一些突出問題:銷售市場“多而散”,玉器品種“小而全”,部分產品質量和層次較低,缺乏高階技術人才等。但最大的問題還是缺乏特色。特色是市場通行證、產業擴張力、城市競爭力。應將古玩玉器產業作為全市文化特色產業加以定位,作為城市文化建設的一張“名片”,作為城市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著力予以培育和發展。在產品開發上,可以將國內外玉石市場包括xxxx玉料和初級加工產品市場,作為xx古玩玉器產業鏈的上游,以高階技術人才為支撐,以創新深加工和創意精製作為依託,以高檔化、精品化、特色化為發展方向,面向華東、華南高階市場,打造高附加值、高利潤空間的工藝收藏品和旅遊消費品,實現整個產業質量不斷提升。在發展定位上,依託光彩大市場,整合全市資源,加大培育力度,逐步打造輻射力強、帶動力大的綜合性交易基地,建設具有行業影響力的高階交流平臺,進一步吸引南京、揚州、靈璧等地資源,形成華東地區知名的國家級古玩玉器交易中心,最終實現“南有深圳古玩城,北有北京潘家園,中有xx古玩玉器城”的戰略定位。
第三,政府應加大對古玩玉器產業的扶持力度。
實踐證明,xxxx玉雕產業的強勢發展,與政府的強力推動密不可分。xx建立國家級的古玩玉器交易中心,必須加大對產業的扶持力度。在組織領導上,建議成立由市長任組長,分管副市長為副組長,市相關部門參加的xx玉器古玩產業發展領導小組,負責全市玉器古玩產業發展的指導和協調工作。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設在xx區政府。在政策扶持上,將古玩玉器產業作為創意經濟,納入合蕪蚌自主創新試驗區建設的政策享受範圍,同時研究制定專項的產業扶持政策,按照“藏富於民”的原則,在財政稅收、土地出讓金、一般行政事業性收費等方面給予支援。在人才支援上,建立古玩玉器產業發展專家人才庫,負責全市古玩玉器產業發展的指導。在工藝美術學院和職業技術學校,設立玉器技術專業,培育玉器高階人才。鼓勵民間機構和玉器作坊,採取多種方式,進一步壯大初中級玉器技術人才隊伍。在宣傳造勢上,進一步打造高階宣傳推介平臺,將每年一度的安徽(xx)玉器古玩博覽會提檔升格,或可以利用國家級宣傳操作平臺,大造聲勢、塑造品牌,提高xx古玩玉器的知名度和影響力。
第四,將xx區作為發展古玩玉器產業的重點。
xx南陽的玉雕集中在xx,xx的玉雕集中在xx鎮。古玩玉器產業,宜聚不宜散,只有聚集才有效應、才有力量。因此,xx古玩玉器必須聚集起來,形成規模優勢。而不管從現在看,還是從未來看,xx區是最有條件和基礎,作為這個產業集聚的首選地,這是因為全市的兩大古玩玉器交易市場均坐落轄區,轄區第三產業尤其是商貿物流業也較為發達。因此,我們建議市委市政府,將xx區作為全市發展古玩玉器產業的核心區域加以培育,整合資源,引導全市廣大古玩玉器經營戶向xx區集中,以此打造國家級的古玩玉器交易集散中心。
當前,急待推進的工作重點有:一是加快建設南山路古玩玉器一條街。堅持以明文化為建築風格,以精品店為主要形式,以高檔化、高階化產品為銷售重點,加強統一規劃,加大整治力度,提高南山路的藝術文化品位。二是加快培育光彩古玩玉器市場。整合調整全市小玉器市場,積極引導全市玉器經營戶入駐光彩大市場,打造集研發、加工、展示、銷售、批發為一體的大型專業市場。政府應明確光彩大市場包括建材、玉器、報刊、物流四個方面的功能定位,對於市場玉器古玩片區,應實行一站式綜合收費管理模式,統一提供稅收、工商、金融服務,給予優惠的財政政策。三是制定出臺扶持性產業政策。進一步在產業發展的規劃立項、財稅扶持、市場體制等方面制定詳細可操作的傾斜性產業政策,支撐產業做大做強。
文化產業發展調研報告6
為落實《湖北省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發展規劃(20xx-2010)》,科學謀劃“十一五”期間文化產業的發展,政府發展研究中心與省文化廳組成聯合調研組,於6月中旬至7月上旬分別對武漢、黃石、鄂州、黃岡、襄樊、荊門、荊州、宜昌等市文化系統的文化產業發展情況進行了調研,實地學習考察了湖南省長沙、岳陽兩市文化產業發展情況。現將省內調研及省外考察情況報告如下:
一、武漢、黃石、宜昌等八市文化系統文化產業發展的基本情況
九十年代以來,武漢等八市的文化產業發展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尤其是近幾年,隨著經濟持續穩定發展,人民群眾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對文化的需求越來越大,文化消費日趨活躍,八市的文化產業成長迅速,產業群體不斷擴大,對經濟發展貢獻逐年上升,發展勢頭良好,已進入一個大發展時期。同時,在迅猛發展中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視和亟需解決的問題,這些問題不能得到及時有效解決,將對文化產業發展產生較大影響。
(一)當前亟需解決的問題
1、產業發展意識滯後
調研中,這個問題的反映比較普遍。這個問題有兩個方面:其一是有些地方主要領導尚未充分認識到發展文化產業的重要性,對文化的認識還停留在是公益事業、是包袱上,對文化產業發展少重視、少關心、少支援;其二是文化系統內部發展意識滯後,認為文化是事業,靠政府、靠財政的思想尚未從根本上轉變,有的單位擁有幾百萬的固定資產,還埋怨政府投入少,而不是利用現有資源,想方設法創造價值,喪失了很多機遇,還有的認為文化產業是小打小鬧,找幾個小錢養幾個人,成不了大氣候。
2、文化資源整合和綜合開發不夠
各地現有文化產業普遍規模較小,佔當地經濟總量比重偏低,文化產業的經濟效益不明顯,這些現象與文化資源整合不夠、經營分散直接相關。現有文化資源分散在文化文物、旅遊、園林、宗教等數個部門管理,各部門單打獨鬥、各自為政,相互之間溝通協調不夠,對文化資源綜合開發十分不利。
3、投融資渠道單一
長期以來,文化事業主要由財政供養,其發展主要靠政府投入。隨著形勢的發展,這種單一的體制已經遠遠不能適應文化產業的迅猛發展。大部分的文化企業單位屬國有性質,民營或私人文化企業數量少,規模小,外資或合資企業更是鳳毛麟角。投融資渠道單一,資金匱乏,已經嚴重製約了我省文化事業的發展。
4、管理體制不適應市場經濟形勢
一方面是有的地方依然存在政府大包大攬的宏觀管理體制,還習慣於用計劃經濟的手段管文化、辦文化,把經營性文化產業混同於公益性文化事業,政企不分、政事不分、管辦不分的管理體制依然未能得到有效改革;另一方面,一些已經進行了文化體制改革的地方,受多種因素的制約,改革不到位,體制依然不活,文化產業缺乏活力和競爭力,發展缺乏內在動力,尚未走上良性發展的軌道,距離市場經濟體制要求還有較大距離。
5、政策扶持落實不夠
這是調研中反映最為強烈的一個問題。大家普遍反映,改革開放以來,國家先後出臺了一系列文化產業發展的扶持政策,如1996年出臺的《國務院扶持文化產業若干政策》,因為種種原因,時至今日仍沒有得到很好落實。此外,地方性扶持文化產業發展的經濟政策和產業政策尚未制定,如國有文化事業單位體制改革的配套政策、部門管理費用減免政策等,鼓勵、引導和支援民營或社會資本投資文化產業的政策也沒出臺,這些都直接導致文化產業發展環境不佳,不利於發揮各方發展文化產業的積極性。
6、文化經營管理人才十分匱乏
調研中反映比較強烈的還有人才問題,尤其是文化經營管理人才十分匱乏。文化系統內文化產業人才培訓滯後,文化產業經營管理人才也難以在系統內安家落戶,各地普遍缺乏懂經營、善管理的文化產業人才,缺乏開拓文化市場的人才。
(二)各地發展文化產業的有益探索
此次調研,在瞭解掌握文化產業發展問題的同時,我們也欣喜地看到,儘管發展文化產業遇到了很多困難,外部環境尚不寬鬆,但廣大文化產業從業人員不懈氣、不氣餒,始終“咬定發展不放鬆”,大膽創新,放手實踐,各地就發展文化產業都進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這對我們下一步深入研究制定全省宏觀指導政策及具體扶持政策具有很好的借鑑意義。
1、完善發展規劃,明確工作思路
產業發展,規劃先行。省內文化產業發展較好的城市已經先行啟動文化產業規劃,對全市文化產業發展作出了全面部署。武漢市於20xx年正式公佈《武漢市文化發展規劃》,確立了武漢市20xx-2010年文化發展目標,明確了這期間武漢市文化產業發展遵循“政府推動、企業運作、規範管理”的發展原則,同時各城區以此為主線,分別拿出體現各自特色的文化產業發展規劃,全市已初步形成由點帶面的文化產業發展規劃體系。宜昌市也制訂了較為完善的《文化產業發展規劃》(20xx-2010年),其他各地也都在文化事業規劃中加重了加快文化產業發展的筆墨,相應增加了對文化產業發展的指導措施,這些措施,對各地下一步加快文化產業發展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2、加大轉制力度,深化體制改革
針對文化體制改革滯後的現狀,谷城縣文化局於20xx年、20xx年對改革內部執行機制進行了兩次有益的嘗試。一是改革用人制度,將縣直文化系統44%的人員從機關和事業單位中分離出來,興辦實體,從事多種形式的承包經營,同時實行“用人五制”,即全員聘任制、人員進出靈活制、競爭上崗機制、嚴格的考核機制以及末位淘汰制;二是改革分配製度,打破檔案工作制,工資與崗位、效益掛鉤,拉開工資檔次。透過實行這種以崗定責、以責定酬、競爭上崗的制度,極大地激發了幹部職工的工作熱情,目前,全縣文化系統債務由改革之初的800萬元降到不足130萬元,文化產業形成10個具有一定規模的經營專案,年創利潤150萬元,是財政撥款的1.5倍,走出了一條縣市文化產業發展的路子。
3、盤活存量資產,加快資本營運
文化系統由於歷史原因,多佔有一定數量的具有較大升值潛力的固定資產。如何盤活這些存量資產?武漢市江漢區在這方面做出了一定成績。他們認為關鍵是對現有存量資產進行開發,透過對自身資源進行再組合、再投入、再產出,為產業發展夯實物質基礎。他們抓住城市改造和開發機遇,將處於城市中心地段的用地使用權轉讓,同時購買具有升值潛力的土地儲備,併成立營運實體,統一經營國有固定資產,保證了國有資產的保值增值,直接帶動了區內文化產業的迅速發展。
4、強化專案載體,推動招商引資
要解決長期存在的文化企業規模小、發展緩慢的問題,加快文化產業發展,必須按照產業發展的思路,以專案為載體,大力推進招商引資。襄樊市就十分重視以加強專案建設推動文化產業招商引資,帶動了文化產業的整體發展。一是重視專案資源開發,專案數量較多,20xx年僅文物旅遊類就組織了11個建設專案;二是專案實施形式靈活務實,在不違反國家有關規定前提下,可採用合資、獨資、租賃、合作等多種形式;三是拓寬專案領域,將優秀文藝作品、文化基礎設施做成專案推介;四是大膽創新,首次嘗試引入市場機制,將優秀劇目的冠名權、演出權包裝為專案進行招商。20xx年上半年招商引資成果豐碩,4個文化產業專案總投資達820萬元。
5、突出資源特色,培育精品名牌
市場經濟條件下經濟發展的一條重要經驗就是發展特色經濟,培育精品名牌,發展文化產業也是如此。黃石市文化產業的發展就比較重視突出自身資源優勢,努力塑造地方文化品牌。黃石歷史文化資源比較豐富,尤其是以銅綠山古礦冶遺址為代表的青銅文化,由此黃石文化發展在思路上不搞“你有我也要有”的趕超戰略,而是貫徹“有所為,有所不為”的競爭戰略,突出資源優勢,重點抓住青銅文化資源的開發利用,大力實施精品名牌戰略,形成獨具黃石特色的青銅文化旅遊業、工藝製造業、博物展覽業、演藝業等文化產業。
二、湖南文化產業取得的成績及基本經驗
(一)湖南文化產業發展已初具規模
1、湖南文化產業對湖南經濟增長貢獻逐步增加
改革開放以來,湖南的文化產業有了較大的發展,為湖南經濟的增長作出了較大貢獻,有的產業功能已初步顯現。以長沙市為例,據不完全統計,“九五”以來,長沙的文化產業保持了年均15%的高速增長。全市湧現出了一批實力較強的文化企業和企業集團,其中產值過10000萬元的企業58家,過5000萬元的企業28家,過億元的企業12家,過10億元的企業2家,文化產業從業人員達11.2萬人。
2、主體產業發展較快
當前,湖南已初步形成了以新聞出版、廣播電視、文化旅遊、娛樂四大主體產業為重點的文化產業企業群體,形成了在全國有很大影響的“電視湘軍”、“出版湘軍”、“電影湘軍”、“文藝湘軍”,成為湖南文化產業的主導力量。20xx年湖南全省4家文化產業集團總產值達到120億元,過10億元的企業2家、過億元的12家。湖南出版集團20xx年實現銷售收入52億元,實現利潤2.34億元,資產總值達52億元。湖南廣電集團總資產達68億元,20xx年媒體廣告收入9.47億元。
湖南新聞出版業在市場競爭日趨激烈的形勢下,始終保持了良好的發展勢頭,初步在全國確立了“出版湘軍”的形象,享有“湖南人能吃辣椒會出書”美謄。
廣電業發展迅速。1993年來,湖南省廣電局在全國同行業中較早提出和實踐“大廣播、大電視、大宣傳、大產業”的目標,經過十多年的努力,在節目生產能力、經營創收、固定資產等3個方面實現了“超十倍”的跨越式發展。產業實力的增強,使廣播電視節目覆蓋不斷擴大。湖南衛視已覆蓋全國27個省會城市,在全國1億有線電視使用者中擁有9000多萬用戶,覆蓋人口3.24億,贏得了電視湘軍的美稱。其控股的電廣傳媒公司上市,到20xx年又增發5300萬新股,募集資金15.9億元,有力地促進了湖南廣電行業的產業化程序。
旅遊業成績令人矚目。湖南有得天獨厚的旅遊資源條件。改革開放以來,湖南旅遊業發展迅速。“九五”期間,全省累計接待海外旅遊者169.4萬人次,比“八五”期間增長141.2%,年均增長18%。“九五”期間累計旅遊創匯8.01億美元,比“八五”期間增長353%,年均增長22.9%,高出全國同期年均增長率11.5%。“九五”期間,國內旅遊人數年均增長8%,國內旅遊收入年增長20%。20002年全省旅遊業收入246億元,佔全省GDP的5.7%。
文化娛樂業呈現良好發展勢頭。以湖南大劇院、田漢大劇院為龍頭的演出市場持續火爆,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目前,長沙已成為僅次於北京、上海、廣州的全國四個重點演出城市。長沙的歌廳演出盛極一時,獨一無二的長沙歌廳現象引起了有關部門的高度重視和同行的極大關注,20xx年上半年,文化部首次在長沙召開了全國娛樂節目交流會。
3、產業和相關產業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加強
基礎設施是文化產業發展的依託,在政府的積極引導和大力投入下,湖南已初步形成了文化產業的基礎設施體系。近五年來,湖南文化產業投資額近300億元。廣電系統在廣電中心一帶2300畝土地上進行了七大建設,形成了一個頗具規模的金鷹文化城。新聞出版系統相繼建成並投入使用湖南新聞出版大廈、湖南圖書城、湖南電子出版大廈、湖南新聞大廈、長沙晚報報業中心。印刷業購置了目前最先進的鐳射照排、高速彩印及全自動書刊無線膠裝聯動線等最先進裝置。資訊網路建設也有卓有成效。投資5億元、佔地100畝、總建築面積達11.5萬平方米的“長沙出版物交易中心”正在積極籌建中。目前,湖南全省縣以上圖書館有116所,藏書1300多萬冊,其中有95個上等級圖書館,數量居全國第一,包括一級館13個,二級館47個,三級館35個。湖南還創辦了一批具有特色的博物館。文化娛樂業方面,湖南大劇院、田漢大劇院、長沙電影城提供了廣闊的舞臺。以全國第六屆城運全為契機,一大批氣勢宏偉,造型新穎,裝置先進的運動場館和先進設施投入使用,為湖南體育產業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此外,圖書館、博物館、紀念館等設施建設也有相當發展。
文化產業的發展促進了賓館、餐飲、禮品、廣告、會展、商貿等相關產業的發展,這些產業的基礎設施建設在湖南特別在省會長沙取得了眾所公認的成績,為文化產業的迅猛發展提供了可靠的支撐。第六屆城運會在湖南舉辦,金鷹電視藝術節落戶長沙,全國農博會、糖酒交易會順利召開,說明了湖南特別是長沙外部環境和基礎建設為湖南文化產業的發展提供了相應的硬體保證。
(二)湖南文化產業發展的基本經驗
1、大力發展歌廳文化
湖南歌廳文化很火爆,其經驗:一是湖南人喜歡熱鬧,消費觀念超前。近幾年培養了一批受觀眾喜愛的主持人、演員、歌星、笑星;二是文化企業找到了一個好的藝術形式。在以湖南文化為底蘊的現代市場經濟條件下,將放鬆和文化消費相結合,找到了一個很好的文化形式。湖南的文化現象是後現代娛樂文化的反映,後現代娛樂文化的特點是由去中心化、邊緣化、等級化向平面化發展,講究演員和觀眾的互動關係,融為一體。綜藝性沒有明確主題,開心放鬆心情是主要內容。演出融入了現代流行元素,形成了流行文化和湖南地方文化相結合的大眾娛樂形式。三是企業找到了好的經營模式。按照市場規律利用國有資產搞短平快,激活了國有資源;四是政府引導,以繁榮為主,引導規範,弘揚先進的,提倡健康有益的,規範落後的,堅決反對有害的。
2、用全新思路發展文化產業
岳陽市文化局提出了“勇氣比什麼都重要”的口號,憑著一股泰山壓頂不彎腰的大無畏勇氣,自20xx年10月,開發了第一個文化產業專案,匯澤文化廣場,安置就業人員1400多人,上交利潤810萬元,上繳稅收870萬元。岳陽市文化產業是在極度困境中艱難起步的,到20xx年,市直文化部門負債5000多萬元,市直800多名職工有400多人下崗。他們在深思20多年改革開放的春風為何不度“文化關”,嚴峻的現實逼著他們在發展文化產業上殺出一條生路。文化突圍,首先是觀念突破,他們在市直單位進行了全員競爭上崗,還向社會招聘了50多名開發經營人才。其次是勇於用堅忍不拔的意志攻堅克難。作為弱勢群體的地市文化部門,在實施較大規模產業開發的起步階段,其難度超乎想象。匯澤文化廣場建設先後拆遷了18萬平方米的建築,拆遷補償資金高達1.5億元,他們還度過了建設資金難關。第三是勇於在市場競爭中搶佔制高點。他們在匯澤文化廣場的產業經營中,堅持由市場來定位,由競爭來選擇,尋找戰略合作伙伴,打造文化一流品牌,搶佔市場經濟的制高點。第四是勇於從戰略全域性謀求更大發展。目前,他們啟動開發的5個大專案,都是從大處著眼,靠創意出奇,得到市委市政府及相關部門的重視支援。
3、加強人才環境建設
近年來,湖南在文化領域積極穩妥進行了一系列的人事制度改革,在構建一整套能充分激發人的潛力、充滿競爭意識的人才環境方面探索出了一些成功的經驗。在用人制度方面,普遍實行聘用制。在培養人才方面,在近20萬文化從業人員中,中級職稱以上就達4萬人,佔23%。湖南建立了有力的人才集聚機制,透過制定優惠政策,廣泛吸引國內外知名藝術家、經紀人、企業家、高階管理人才,充實了湖南的文化產業隊伍。建立和完善有效的激勵競爭機制,運用競爭機制,實現優勝劣汰;引進激勵機制,對有突出貢獻的文化人才實行重獎。在分配製度上逐步形成了合理的利益分配機制,設立了“論功行賞、分鍋吃飯、獎優罰劣、獎勤罰懶”的利益分配機制。
三、幾點思考
1、強化產業意識,營造環境
必須按照文化的屬性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本質要求,進一步提高文化管理部門、文化從業者和全社會發展文化產業的積極性,營造有利於文化產業發展環境。要制定湖北省文化產業發展規劃,加強立法,使文化產業有法可依。要加強政策扶持,創造良好的制度環境。
2、創新體制,強化改革,推進現代企業制度建設
進一步理順行政主管部門與文化事業單位的管理關係,推進文化事業型體制向產業型體制的根本轉變。
3、整合資源,組建大型文化產業集團
採取市場選擇、政府推動的辦法,徹底打破地域分割和部門圍牆,建立全省統一的市場。加大吸引外資力度以及文化產業自身的兼併和重組、資本運作等方法,使強者更強,在全省範圍內組建一批跨地區的、一業為主,兼營相關產業的綜合性文化產業集團。
二Oxx年八月十日
文化產業發展調研報告7
我縣總工會積極落實《關於認真做好最低工資標準執行情況監督的通知》有關檔案精神,工會領導非常重視此項工作,認真按要求做好我縣的最低工資標準執行監督檢查工作。現將工作開展情況彙報如下:
一、加強組織領導
為切實做好最低工資標準執行監督檢查工作,我縣工會根據實際情況,成立了以工會主席為組長的縣工會最低工資標準執行監督檢查工作領導小組。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負責統一協調指揮,落實上級工作安排,制定工作具體計劃。
二、做好宣傳教育
我們省的最低工資標準為630元,做好最低工資標準執行監督檢查工作,確保這項政策落到實處,是切實維護職工權益,獲得合法報酬的必然需要,我們各級工會應該在關心職工生活,維護職工權益上多做工作,切實保障職工的權益不受侵害,保障全體職工享受正當的工作時間和強度,享受到各項國家規定的福利。把工會真正建設成職工之家,體現社會主義大家庭的溫暖。為此我們把督促用人單位認真執行新調整的最低工資標準作為一項重點工作,在我縣的新聞媒體上進行了廣泛宣傳,使各用工單位和個人知曉,為使最低工資標準執行得到較好落實提供了輿論支援。
三、開展督促檢查
我縣總工會專門成立了個最低工資標準執行情況督促檢查工作小組,分頭深入到各個用工企業進行檢查。各工作組共走訪調查了近20個單位的5000多名職工。從檢查的情況看,大約有一半多的用工單位執行了最低工資標準,但仍有部分用工單位沒有執行該項制度。主要原因是這些單位處於停產、半停產的狀態,企業自身運轉困難,不能保證正常工資發放。
我縣總工會今後要將最低工資標準執行監督檢查工作作為一項日常工作堅持開展下去,對有能力卻不執行該項制度的用工企業加大督查力度,切實保障企業職工的合法權益得到有效保護。都暫時沒有能力落實該項制度的企業,也要不定期地進行走訪,及時瞭解企業經營情況,防止出現企業作假的行為。
文化產業發展調研報告8
今年以來,全區文化產業園和專案建設工作在區委、區政府領導下,在區人大監督指導下,按照《文化與文化產業規劃》統一部署,深入推進“文化”戰略實施,始終堅持文化事業與文化產業並重發展,齊抓共管,不斷壯大了產業規模,保持了文化工作蓬勃發展態勢。
一、基本現狀
1、產業規模持續擴大。透過不斷營造市場發展環境和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全區文化產業規模得到壯大,截止至日前,攝影博物館、烏木藝術館等一批投資過億的文化產業重點專案相繼落戶。在談的文化產業招商專案達到5個,協議總投資250.2億元。日報傳媒集團分社實現年營業收入19009萬元,廣播電視總檯實現年營業收入20106萬元,成為傳媒業的排頭兵。文化產業的規模和對經濟貢獻在持續擴大。
2、產業體系初步形成。截至目前,全區經營性文化產業企業(單位)已達710家,個體戶960家,文化產業從業人員達到2萬人。其中文化製造業單位61家,佔8.58%;文化貿易業113家,佔16.05%;文化服務業單位536家,佔75.35%。限額以上文化產業單位38家,其中工業增加值為63776(千元),服務業增加值為362937(千元),貿易業增加值為42367(千元),合計4.69億元。初步形成了由娛樂業、演出業、網路文化業、文化旅遊業、旅遊會展業、文化傳媒、健身休閒、體育培訓等組成的文化產業體系。在資訊科技和網路技術快速發展的支撐下,印刷業、網路遊戲等新興文化服務業發展勢頭迅猛。
3、產業結構進一步最佳化。隨著文化體制改革的推進,文化服務業吸引了大量的民營企業和社會資本投資,湧現了博廣文化傳媒、嘉木醇文化傳媒、天河國際影城、金逸影城、拓傑科技有限公司、神工動畫設計有限公司、國貿大酒店至尚娛樂有限公司等一大批民營文化企業,所有制結構進一步得到最佳化。目前,民營文化企業已成為發展文化產業一支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在印刷、文化用品製造銷售、廣告節目製作、演出娛樂、出版物分銷等行業,民營資本投資活躍、所佔比重較大。
4、產業叢集趨勢日漸明顯。文化產業具有產業關聯性強、產業帶動作用大的特點。區加大挖掘歷史文化資源的力度,突出休閒文化與商務旅遊服務主題,對文化特色街區、商業特色街區進行了整體策劃包裝,文化產業叢集化、企業集團化趨勢逐步形成,成為一個包括娛樂、旅遊、休閒、會展、廣告、健身等行業在內的文化產業聚集區。
二、主要措施
1、全面普查,摸準家底。今年以來,區文體局為全面準確掌握轄區文化產業發展現狀,系統開展了行業普查工作。一是組織專班推進。區文體局專門設立了文化產業崗位科室,安排了專人,專項開展普查工作。二是加強業務培訓。先後組織全區文化幹部舉辦了三場文化產業統計培訓班,對照國家統計局頒佈的《文化及相關產業分類(20xx)》標準,系統進行了培訓學習。三是加強部門協同配合。與工商、稅務、統計等部門加強聯絡溝通與資料比對,及時進行增補入庫與統計認定。
2、重點推進,骨幹支撐。一是以“三園兩館”建設為重點,狠抓骨幹專案建設。對經濟開發區高新技術孵化中心文化產業示範園、中華鱘文化產業園、鋼琴文化產業園、攝影館、烏木館等重點園區和專案建設,開展企業走訪協調服務和跟蹤推進。目前,“三園兩館”專案已相繼進入規劃完善和土地平整階段。二是以建立省級文化產業示範園為契機,推動園區提檔升級。堅持走現代科技與文化產業相融合道路,加強規劃引導和產業聚集,重點抓好經濟開發區高新技術孵化中心申報省級文化產業示範園工作。目前,該中心已入駐14家文化產業企業,涵蓋數字傳媒、動畫製作、遊戲設計、建築設計等業態。三是大力發展文化產業新型業態。以城市會展、演出經紀、文化娛樂、創意設計為重點,充分挖掘市場潛力,引導行業自律發展,培育新型文化消費,轄區文化企業先後舉辦了“宋祖英演唱會”、“房產文化節”等活動,使市場業態不斷豐富。
3、精心培植,壯大實力。一是實施市場主體培植工程,壯大市場主體。按照“新增一批、轉換一批、規範一批”的原則,對有潛力、有市場、有前途的文化市場經營單位加快培植,採取全程代辦、一線服務等方法積極推進市場主體培育工作,共新增市場主體475家。二是加強專案招商服務工作。重點做好對“銅易新”文化用品、國貿大酒店至尚娛樂有限公司、美鄰假日酒店嘜霸KTV等專案的協調服務、信貸支援及產品創新工作,推動專案及早建成。三是廣泛搭建平臺,加強政策扶持。抓住深圳文博會、銀行政策性信貸等機會,積極進行專案包裝和推介,並協助企業做好政策性退稅工作。
三、問題及建議
(一)問題
總體來看,文化產業發展透過產業園與專案建設獲得了長足發展,但總體上處在起步階段,服務性企業較多,產業總量偏小,產業結構欠優,產業鏈接不緊,新興業態發展滯後,對經濟貢獻率仍然偏低,文化資源轉化成為文化產業具有很大的發展空間。文化產業發展不足主要變現為:一是對文化產業發展的長遠意義與戰略地位認識不足,規劃引導不夠,文化產業意識不強,存在“重事業輕產業”的傾向。二是文化資源優勢富集但未轉變為產業發展優勢。文化產業尚未成為國民經濟中的支柱性產業。三是文化產業多表現為傳統的門類業態,因缺乏可操作性的政策配套,特別是稅收、融資、土地等相關優惠政策,制約了文化產業轉型升級發展。四是受現有行政體制和行政區劃的制約,文化產業發展協調的任務重、難度大、調控手段有限,對外各項政策爭取難,配套缺乏手段。五是培養、吸引人才的機制亟待進一步完善配套,文化產業經營管理人才缺乏,文化資源和文化產品缺乏產業化開發,文化產業自主創新力不強。
(二)建議
1、進一步突出文化產業重要地位,將文化產業發展戰略上升為區域經濟發展的重點戰略。結合各區域之間發展競爭態勢和自身發展空間及規劃制約,進一步強化文化產業重點地位,把文化產業戰略上升到全區重點戰略,對文化產業發展實行高位統籌推進。
2、進一步完善文化產業發展機制。進一步健全促進文化產業發展的領導機制,把發展文化產業,列入各級黨委、政府和有關部門的業績考核,並作為評先爭優的重要條件,科學設立和劃分文化產業考核指標,納入全區綜合目標考核體系。研究出臺扶持文化產業發展的具體配套政策,形成激勵配套機制,吸引更多社會力量進入文化產業領域。
3、進一步加大對文化產業發展的政策性投入。加大政府引導性投入,研究設立全區文化產業發展基金,出臺具體實施細則,採取貼息、補貼、獎勵等方式支援重點文化產業專案發展。
文化產業發展調研報告9
文化強市,資金先行。近年來,省、市相繼出臺了一系列扶持和促進文化產業發展的實施意見與工作措施,區委、區政府吹響了全區進軍文化產業的號角,掀起發展文化產業的熱潮。貫徹落實十七屆六中全會精神和省、市有關會議精神,採取得力創新措施,推動文化產業跨越式發展,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項重要的任務。圍繞這一任務,我們近日組成調查組進行了專題調研,力求在分析我市文化產業發展現狀的基礎上,梳理出整合文化產業發展專項資金,創新投入績效考核評價體系的思路與建議,助推全區“文化發展爭第一”目標的勝利實現,現將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一、正視現實,目前我區文化產業發展專項資金使用和管理存在的問題
所謂專項資金,就是指財政部門或上級單位為落實黨和國家有關方針政策,撥給行政事業單位,具有專項用途,用於完成專項工作任務,為促進相關事業發展而設立的專項資金。也就是說,專項資金對符合條件的企業給予貸*貼息和財政補助等扶持政策,幫助企業做大做強。近3年來,我區投入到文化產業發展專項資金達到萬元,每年以%的速度遞增。
但是,由於主客觀方面的原因,我區在文化產業發展專項資金使用和管理方面,沒有完全發揮出資金的真正功效,逐漸暴露出一些問題與不足。同時,管理考核上,也存在一定的漏洞。具體可以概括為以下幾點:
(一)沒有形成集束效應,專項資金安排比較分散
在發展文化產業的過程中,全區缺乏整體的規劃,造成有關部門各唱各的調,各走各的臺,大量低水平專案建設專項資金被分散使用,有限的財力資源被無形之中支解,“撒胡椒麵”現象較為嚴重。
(二)沒有考慮統籌兼顧,專項資金使用相對浪費
由於片面強調“專款專用”,專項資金使用單位和管理部門在發揮資金使用效益上主動性不足,對專項資金的整合缺乏研究和實踐,產生了許多規模小、效益低的工程,低水平、重複建設現象時有發生。
近幾年,我區扶持文化產業發展的投入持續增長,但總量相對較少。據粗略統計,全區文化產業投入中民營企業佔%以上,政府財稅引導作用發揮不夠明顯。20xx年我區設立的萬元文化產業專項資金,至今尚未完全到位。
(三)沒有體現科學考核,專項資金績效考核難以實施
由於大多數專項資金被分散使用,有的只是短期行為,難以形成規模效益,因此考核目標難以確定,我區績效考核工作難以開展。
以上這些問題的存在不容忽視,一定程度阻礙與影響了文化產業發展專項資金的效能。
二、提高認識,充分理解整合文化產業發展專項資金,創新投入績效考核評價體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一)從規模上講,能夠促進文化產業專案建設
專項資金專案越來越多,數額越來越大,使用範圍越來越廣,迫切要求我們對之進行整合。統計資料顯示:20xx年我區專項資金數額萬元。到20xx年專項資金數額達到萬元。近年來,隨著財政收入總量的不斷增加,以及發展經濟、保障民生、文化強區等重大決策的實施,文化產業發展專項資金增長勢頭更加明顯,迫切要求我們探索全新的管理模式,對專項資金進行合理有效整合。文化產業發展專項資金的設立,可以進一步促進文化產業專案建設,以專案建設促進全區文化產業發展;
(二)從模式上講,可以發揮專項資金使用效益
大膽改革文化產業發展專項資金使用模式,推行整合捆綁使用,更好地發揮專項資金使用效益。多年來,專項資金多頭管理,各自為戰,使有限的財政資金很難形成規模效應,根本原因就在於我們沒有在統籌和整合上下功夫。因此,在新的形勢下,必須推進財政專項資金的整合工作。
(三)從管理上講,進一步提高資金使用與管理層次
探索建立科學、規範的專項資金分配管理機制,可以更好地顯示資金的安全性、規範性和有效性。經過改革創新,透過全區範圍內開展專項資金績效考評試點,對文化產業發展專項資金的專案組織管理、專案實施、專案資金管理、專案工作績效等方面的指標的考評,以進一步提高資金使用與管理層次。以專案建設促進各地文化資源、人才資源、市場資源的高度聚集,形成有影響力的文化產業園區,拉長產業鏈。
(四)從規範上講,進一步完善績效考核工作
與文化產業發展專項資金相結合,進一步完善績效考核工作勢在必行。在《南京市文化及相關產業發展績效考核工作實施辦法》的通知中,市裡將對區縣文化及相關產業發展實行績效考核,將根據《區縣文化及相關產業發展績效考評體系》進行綜合測評,並按得分高低進行排序。確定排序前2名的區縣為優秀單位,排序3-6名的區縣為先進單位。為了實現我區在全市“文化發展爭第一”的目標,我區必須整合文化產業發展專項資金,創新投入績效考核評價體系,獎優罰劣,爭先創優,激勵發展。
整合文化產業發展專項資金,創新投入績效考核評價體系,就是為了進一步發揮專項資金的支撐、鼓勵和促進作用,提高資金使用效益。
三、文化產業發展專項資金整合使用的思路和建議
(一)注重規劃,增強資金整合的契合力
發揮“集束炸彈”功能,解決好安排分散、重點不突出問題。首先,我們要從規劃抓起。規劃是開展一切工作的指南,只有規劃做好了,資金整合才有依據,具體工作才有方向,整合目標才能落實。當前,緊要的是圍繞我區產業發展,要透過科學調研、專家討論論證,進一步明確文化產業發展資金投向、扶持方向為重點,制訂有利於資金整合的產業發展規劃。制訂規劃要統籌考慮各方面的資金資源,進一步明確全區文化產業發展的重點領域、重點專案、重點區域、重點問題,為專項資金集中投向,發揮聚合效應奠定基礎。
(二)加強領導,增強組織保障的控制力
沒有組織保障,整合資金就會變成一紙空話。整合文化產業發展專項資金,改革投入使用的方式方法,調整資金投入的方向和重點,涉及部門利益時,勢必會遇到一定的阻力。因此,要加強區政府的統一領導,重點解決好工作協調問題,建立日常議事決策機制,及時根據政府的產業規劃、工作規劃,精心設計整合平臺;圍繞所規劃的文化產業發展專案,建立相應的工作責任制,形成在同一專案區資金的統一協調和各有關部門按職責分口管理的工作溝通聯絡機制。
(三)搭建平臺,增強資金整合的影響力
借鑑外地成功實踐經驗,著重在建平臺上下功夫。搭建以重點產業為載體的整合平臺,根據我區的主導產業和特色產業,制定扶持文化產業發展的整合措施,把專項資金捆綁使用,使主導文化產業做大做強、特色產業做特做精。搭建以重點專案為載體的整合平臺。要對重點專案比如等專案分類排隊,本著先重點、後一般,循序漸進,分步實施的思路,每年確定一批扶持的重點專案,同時明確各部門的職責任務,切實增強專項資金投入的針對性,做到目標同向,形成合力。著力引導文化產業發展專項資金的有效投入,集中財力解決突出問題。
(四)強化考核,增強資金整合的附著力
緊緊圍繞我區文化建設工作會議提出的新目標新任務,以年度目標責任完成情況為重點,客觀、公正、科學地考核和評價工作實績。透過考核,轉變工作作風,提高工作效率,推動文化產業的大發展大繁榮,為“文化發展爭第一”打下堅實的基礎。對文化產業發展績效考核、目標責任完成情況、日常工作三個方面實行百分制考核,對各項工作任務進行細化、量化,並分別確定分值。考核辦法採取單位自評、初步評估和稽核評分的辦法,根據區文化體制改革領導小組辦公室初步評估的意見,確定文化產業發展績效考核最終得分。
根據全區文化產業發展工作組織推進情況,區文化及相關產業發展績效考核領導小組每年對成績顯著的部門和鄉鎮(街道)給予優秀單位、先進單位、專項工作先進單位等榮譽表彰,並在全區範圍內予以通報。每年從區文化產業發展專項資金中安排一定經費用於文化產業績效考核工作,報區委、區政府審批後用於配套獎勵。
文化產業發展調研報告10
市政協“發展現代服務業”於今年五、六月份就我市文化產業發展情況進行了專題調研。調研採取聽取情況通報、召開座談會、實地察看本地文化企業及赴XX市學習考察等多種形式,初步瞭解了我市文化產業的現狀及未來發展趨勢。現就有關情況報告如下:
1、文化產業規模初具
我市現擁有安美文化藝術中心、合肥國家動漫產業基地等國家級文化產業基地2個,省級文化產業基地4個,1個市級文化娛樂試點街區,產業叢集效應初步顯現。產業分佈行業廣泛,新聞傳媒、出版物流、演藝娛樂、文化旅遊、創意設計和體育產業等初具規模,多種所有制文化產業競相發展。文化產業對經濟的貢獻率顯著增強,據統計,我市文化產業擁有固定資產92.5億元,比上年淨增10.15億元,佔gdp的比重達到4.2%,比上年上升0.3個百分點,分別高於全省、全國1.9個和1.7個百分點,分別高於鄭州、南京0.1個和0.9個百分點,增速達29%,快於全省文化產業增加值11.5個百分點,佔全省文化產業增加值的比重為31.7%。實現文化產業增加值55.23億元,佔全市gdp的比重達4.34%。
2、產業結構逐步改善
從文化產業的核心層、外圍層和相關層三個層次看,我市文化產業結構漸趨合理,文化產業核心層的分量明顯突出。據普查,XX市文化產業的核心層、外圍層和相關層增加值之比為60.5:9.0:30.5,直接從事文化活動的“文化服務”業佔絕對主導地位(文化產業的核心層、外圍層),各行業實現文化產業增加值30.99億元,佔全部文化產業增加值的比重近七成,為69.5%,比上年增長26%;提供文化用品裝置及相關文化產品生產和銷售活動的“相關文化服務”業(文化產業的相關層)增長明顯較快,各行業實現增加值13.64億元,佔全部文化產業增加值的比重為30.5%,比上年增長38%。合肥作為全省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集中了一批以新聞、出版、廣播影視、文化藝術為主的核心層文化產業,在全省文化產業中所佔的比重逐年提高,引領優勢明顯。
3、文化企業實力增強
國有文化企業發展迅速,廣電系統近3年來經營創收平均增幅達15%以上,經營創收總額達2億元,比淨增4000萬元,增幅達25%,在安徽省地市廣電行業中穩居第一;文化系統截至底,國有資產達3億元;合肥晚報經營總收入1.47億元,廣告收入9900萬元,發行收入3440萬元,總資產已達2.2億元。
民營文化企業充滿活力,新的文化業態不斷出現,湧現出“琴港演藝”、“璀璨明珠”、“阿里巴巴”、“安美文博”、“杏花印務”、“中設會展”、“儒林書業”等一批龍頭文化企業。截至12月,我市網咖、音像、歌舞娛樂等社會文化經營戶近3000家,從業人員2萬餘人;印刷、打字影印、出版物批零等經營戶1100多家,從業人員2.2萬餘人,年產值38.8億元;各類體育經營場所700多家,從業人員5000多人,固定資產投入8.5億元。
4、文化事業持續發展
以大型公共文化設施為骨幹,以社群和鄉鎮基層文化設施為基礎,公共文化設施網路佈局初步完善。一批文化體育場館和重點文化設施興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初步建立。XX市市級財政投入文化基礎設施建設資金超30億元。文藝創作精品迭出,一批作品在全國、全省獲獎。文化活動惠澤民眾,形成了“廣玉蘭”藝術節、文化新春廟會等群眾文化活動品牌,成功舉辦了第16屆世界美術大會、第二屆中國書法蘭亭獎評選活動、“兩博會”、“文博會”等文化會展、文化活動。體育事業蓬勃發展,群眾體育、競技體育、體育產業規模逐步擴大,獲得了xx年全國體育大會舉辦權。
文化產業發展調研報告11
當今文化產業作為“朝陽產業”,已成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引擎。工商部門作為服務地方經濟發展的職能部門之一,應當迎時而上,積極思考採取相應的對策,服務文化產業的發展。為此,我們近期組織力量對鎮江市丹徒區文化產業的發展現狀開展了調查分析,並針對存在的問題提出了對策建議,以期對助推文化產業發展有所助益。
一、文化產業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
企業規模小,核心競爭力不強。丹徒區文化產業以中小企業為主,普遍存在規模小、科技含量低、競爭力不強等問題。多數企業不重視技術創新或無力技術創新,產品科技、創意含量低,抵禦市場風險能力較差;一些企業的經營方式相對落後,企業管理缺乏科學性、創新性,產品銷售多以自行銷售模式為主,不能有效地推廣產品。
市場程度低,企業缺乏自主品牌。企業品牌意識淡薄,加之小農經濟意識束縛,導致企業不願意把重點放在品牌培育和內容原創上,習慣於“貼牌生產”,導致文化產品市場化程度低,產品難以形成產業鏈,產品附加值未能得到有效挖掘。
經營機構多,集約化程度不高。儘管文化產業市場主體數量呈逐年增長態勢,但集約化程度較低,缺乏龍頭企業和知名品牌,生產要素在市場中的配置過於分散,規模經濟的影響力甚小。
市場秩序亂,不能進行有效管理。文化產業從業人員素質參差不齊,個體經營戶佔經營總數的80%以上,在利益驅動下,利用文化活動場所從事違法活動的情況時有發生,導致盜版書刊、盜版音像製品、盜版軟體屢禁不絕,嚴重擾亂經營秩序,扼殺原創精神。
二、問題成因分析
文化產業管理體制尚未理順。當前政府管理文化產業的方式雖然發生了很大變化,但政府對文化經營單位仍然管得過多、過死,致使文化產業發展活力不足,文化產業經營者難以形成真正的市場主體和法人實體。此外,文化產業的7大門類:電影、廣播影視、報刊、出版、音像、娛樂和廣告,分別由廣電、文化、工商等不同部門進行監管,傳統的管理體制和方式,不同程度存在各自為政、多頭管理的現象,對整個產業缺少系統的管理機制和措施。
文化產業投資渠道相對單一。調查結果顯示,62%的企業認為融資困難,80%以上的企業主要依賴自身積累,融資方式極為單一。文化產業前期投入大、回報週期長,加之目前銀行貸款條件愈加嚴格,無法為文化產業的迅速擴張提供有力的資金支援,致使文化產業的潛力得不到充分挖掘和利用,整體水平提升不快。
居民文化消費水平不高。調查發現,文化消費只佔居民消費的很少一部分,文化消費增長速度與居民收入增長不成正比。受醫療、教育、養老、住房等一系列大額消費支出影響,居民在文化消費方面持謹慎態度。
三、助推文化產業發展的對策建議
充分發揮工商職能,積極開展文化企業對口幫扶。一方面,實行企業聯絡員制度,深入開展調查研究,為政府決策建言獻計,為企業做好政策諮詢和法律服務,努力為文化產業的發展提供及時有效的服務。如對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產業,實行定期走訪、跟蹤服務,扶持骨幹文化企業,形成對內對外的輻射和帶動作用;對外來引資文化專案,實行提前介入,上門服務,扶持引資企業與本地文化專案儘快形成生產經營能力;另一方面,幫助文化企業提升廣告策劃宣傳能力,鼓勵開發新的廣告發布形式,支援網際網路、樓宇影片等新興廣告媒介健康有序發展,降低廣告投放成本,使其成為廣告業新的增長點。
積極培育文化商標,提升文化企業的.市場競爭力。
一是加大商標宣傳力度,向企業宣講商標知識,提供商標註冊諮詢服務,宣傳引導企業註冊商標,幫助從事文化產業的企業樹立品牌意識;同時,鼓勵文化企業加強自主創新,開發具有自主商標的原創性文化產品,打造具有核心競爭力的文化產品品牌。
二是推動民族民俗文化、文化活動、文化創意等註冊成商標,提高產品價值,提升市場競爭力。
三是加大文化類商標保護力度,對涉及文化企業的商標侵權案件,建立維權“綠色通道”,組織力量查處。對涉及商標爭議糾紛,積極協調、保護文化企業的合法權益。
培育龍頭骨幹企業,激發新興行業發展活力。對特色鮮明、實力較強、成長性較好的文化企業,特別是動漫製作、文化創意、網路文化等新興領域的企業,要加大扶持力度,聯合政府等相關部門,通過出臺相關優惠政策,進行重點培育和扶持,形成一批有實力、有影響的文化企業,帶動行業發展。引導企業堅持文化產品研究與開發相結合,使文化產業的市場價值和巨大潛力得到有效的發揮,促進各特色文化產業的相互促進,共同發展,走集聚化、集團化道路,形成產業發展鏈條,增強企業競爭力。
拓寬產業融資渠道,增強產業發展的後勁。聯合政府及相關文化部門建立文化產業發展引導資金,爭取地方金融機構的信貸支援,積極提供助企融資和行政指導服務,發揮動產抵押登記、股權出質、股權出資登記職能,拓寬文化產業融資渠道。鼓勵企業、個人、社會各界對文化產業的投入,建言政府出臺配套優惠政策引導和吸收非文化部門、民間資本和外來投資,實現文化投資主體多元化、社會化和公共化。
強化市場監督管理,維護文化市場經營秩序。
一是將文化產業列為保護重點,創新監管方式,強化監督和檢查,並加大與文化、廣電、新聞等部門的協調配合,依法保護文化企業的合法權益,有效維護文化市場公平有序的競爭秩序。
二是開展整治淨化行動,對網路、娛樂、出版、印刷等文化市場開展集中清理整頓,從重從快打擊各種侵權盜版、淫穢色情、釋出虛假廣告及“黑網咖”經營等違法行為。
三是加強行業自律,依託個體私營企業協會、行業協會等倡導文化產業的健康娛樂性、豐富知識性和審美教育性,引導文化企業加強行業自律,促進文化市場規範。
四是充分發揮工商監管職能,主動參與部門合作,完善社會監督機制,探索建立部門聯動、行業自律、社會監督相結合的文化產業監管體系,形成監管合力,提高監管工作效率,為文化產業發展營造良好的環境。
文化產業發展調研報告12
__是中華民族發祥地之一、__省首批公佈的歷史文化名城,享有“夏都”、“鈞都”、“藥都”之譽,既有以大禹治水、宋鈞官窯遺址、藥王祠為代表的古代文化,又有以鈞瓷藝術、潁河景觀等為代表的現代文化;既有風光秀麗的大鴻寨、白沙水庫自然山水文化,又有豐富多彩的名人文化、傳說典故文化、古蹟名勝文化、民間工藝文化、姓氏文化等。歷史文脈源遠流長,文化遺存隨處可見,文化底蘊積澱豐厚,這為__文化事業的繁榮、文化產業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依託文化資源優勢,推動文化與經濟的加速融合,增強文化“軟實力”,提升經濟發展的“硬實力”,對於發展文化產業、加快推進“文化興市”戰略具有重要而又深遠的意義。為深度把握__市文化產業發展狀況,探索並提升文化軟實力的影響力與競爭力,日前,我們對__市文化產業進行了專題調研,希冀對發展和壯大全市文化產業有所裨益。
盤點:勢頭良好、潛力巨大
近年來,__市高度重視文化產業發展,把發展文化產業作為實施“文化興市”戰略的重要內容擺上議事日程,依託文化資源優勢,加大資金投入,開拓文化市場,提升文化消費水平,文化產業實現快速發展,對經濟的推動作用日益明顯。20__年,全市文化產業實現增加值125404.7萬元,同比增長52.9%;文化產業增加值佔gdp的比重達5.8%,同比提高1.1個百分點;實現營業收入387493.3萬元,同比增長49.5%。文化產業呈現出良好發展勢頭。
一是文化設施建設日臻完善。20__年以來,在鞏固完善群眾藝術館、鄉鎮文化站等基礎文化設施的基礎上,先後建設了新廣播電視發射塔,開通了mmds微波傳輸系統,建成了有線電視站20個,實現了廣播和有線電視的全覆蓋和村村通。投入2億多元高標準規劃建設了“三館一中心”等文化工程,目前,圖書館新館、科技館已建成並交付使用,其中圖書館新館設14個功能部室,並全部實現計算機管理,科技館一期布展已經完成,正在進行二期布展的有關工作;宋鈞官窯遺址博物館主體工程已經封頂,20__年5月可對外開放;體育中心已開工建設,並將成為展現城市魅力的標誌性建築。在靚麗的城東新區廣場矗立的科技文化苑市雕,作為反映夏禹文化的重要人文景觀,成為__又一標誌性建築。目前,__市共有文化機構200餘家,其中:圖書館1個,群藝館(文化館)1個,科技館1個,文管處1個,影劇院1個,鄉鎮文化站26個,農村文化大院168個,文化藝術表演團體1個。
二是文化產業體系初步建立。近年來,隨著人民群眾不斷增加的精神文化需求,__市文化市場發展迅速,產業規模不斷壯大,初步形成了圖書發行、印刷廣告、廣播影視與音像製品、網際網路資訊服務、文藝表演、文化旅遊和藝術教育等競相發展的文化產業群體。目前,__市各類文化生產經營單位達1000餘家(規模企業15家),其中:出版物發行零售單位73家,印刷經營單位11家,音像製品出租及零售單位27家,網咖等網際網路上網服務營業場所136家,歌舞娛樂場所(含卡位ok廳、迪廳)47家,直接從業人員達9000餘人,年產值18億元,實現銷售收入17.5億元,上繳利稅2.2億元,成為__市第三產業中最具活力的部分,產業體系初露端倪。
三是文化產品市場日益繁榮。經過多年的培育和管理,__市文化產品市場已經形成多格局、多體制、多種類的文化經營網路,並初步形成了包括圖書市場、音像製品市場、工藝美術品市場、文化演出市場、電影放映發行市場、電信服務市場、網路服務市場、旅遊產品市場等為主的文化產品市場體系。__市現有文化產品生產、經營、服務單位305家, 從業人員1200餘人,其中娛樂場所58家,網際網路上網服務營業場所136家,農村16毫米電影放映隊71個,國有新華書店及個體零售書店45家,書報亭28家,印刷複製企業11家,軟體經營單位1家,社會性總投資0.9億元。
四是文化旅遊事業發展迅速。__市現有國家、省、市、縣級文物保護單位72處,不可移動文物60餘處,館藏文物10000餘件,珍貴文物近20__件。有大禹遺蹟、夏文化遺址、鈞官窯遺址、畫聖吳道子故里等人文遺蹟300多處,其中標誌__“華夏第一都”悠久歷史的瓦店遺址(“九五夏商周斷代工程”的重要文物)和代表“瓷都”歷史的鈞官窯遺址、扒村鈞窯址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有初步認證的發源姓氏21個,郡望姓氏19個,關係密切的衍生姓氏60個。形成了夏禹文化、鈞瓷文化、中醫藥文化、畫聖文化、黃帝傳說、姓氏文化等文化旅遊品牌和“五區一線一園一帶”旅遊線路,彰顯人文特色的文化旅遊日漸濃郁。成功舉辦了鈞瓷郵票首發式,連續舉辦了六屆藥王孫思邈文化節暨中醫藥交易大會、四屆中國鈞瓷文化節暨鈞瓷精品展,以及國際__方山溯源懇親大會、畫聖吳道子祭拜典禮等活動,弘揚了人文特色,帶動了文化旅遊和相關產業的發展。
五是文學藝術弘揚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取得突破性進展。近年來,__市文學方面的詩歌、小說、散文、戲劇和藝術類的美術(油畫、國畫、石雕、石刻)、書法(篆刻)、攝影以及剪紙、葫蘆烙畫、泥塑等民間文化得到較快發展,全市省級以上書協、作協、攝影協會等會員50餘人,各類文學藝術人才達到200餘人,每年都有一大批作品在省市刊物上發表。非物質文化遺產申報和保護工作效果明顯,__藥會、中藥材加工炮製技藝、鈞瓷燒製技藝和大禹神話傳說被評為__省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其中__藥會、鈞瓷燒製技藝被評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星航鈞瓷有限公司鈞瓷窯爐博物館被評為__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社會傳承基地。
反思:認識缺位、發展滯後
__市文化產業的發展,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總體處於起步、探索、培育的初級階段,在產業規模、經營水平、運作方式和經濟效益上還無法與其它產業相提並論,文化產業的發展明顯滯後於全市經濟和社會
發展,存在著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
一是思想認識缺位。主要表現在文化產業意識落後以及對文化體制改革的必要性、緊迫性認識不到位,對文化產業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要作用認識不到位,對發展文化產業對於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重要意義認識不到位。二是管理職能交叉。文化產業不僅涉及文化管理部門、旅遊部門,還涉及民族宗教管理部門、規劃和建設部門以及其他相關部門,需要各部門的密切配合與支援。而實際工作中,文化產業市場被分割為多頭管理:文化部門管理演出娛樂音像網咖服務市場,廣電部門管理廣播電視市場,體育部門管理體育健身娛樂市場,民族宗教部門管理民族宗教人士和宗教場所等。管理機構職能劃分過細,互相交叉,條塊分割,多頭管理,難於協調統一,形成合力。三是產業基礎薄弱。對文化產業的開發力度小、質量低、步子慢、效益差,相當一部分文化產品還沒有形成真正的文化產業。文化產業經營散、投向亂、規模小、水平低,文化產品的科技含量低、市場開拓不力、競爭能力差,在全市國民經濟中所佔的份額還很小。四是人才與科技制約明顯。由於缺乏既懂文化或對文化的內涵有深切理解、又懂經營管理的雙料型文化人才,文化產業各個領域的管理水平普遍偏低,文化產品生產總體上還是以傳統工藝技術為主,創新能力不強和技術水平低的問題比較突出,積澱豐厚的文化資源閒置浪費現象嚴重,使巨大的資源優勢遲遲不能轉變為文化產業優勢,強大的文化優勢遲遲不能轉變為經濟發展優勢。五是體制機制與快速發展的文化產業不相適應。文化體制改革相對滯後,國有文化單位經營普遍缺乏活力,創新能力不足,現代化的文化產品生產和組織方式沒能得到充分應用,並缺乏社會資本進入文化產業建設的激勵機制。六是產業發展政策滯後。目前,__市沒有出臺關於全市文化產業發展的相關政策和措施,文化產業發展缺乏總體規劃,且資訊統計制度不健全,無形中制約著全市文化產業的發展。
破解:解放思想、戰略推進
當前,__市已進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建設__省區域副中心城市的重要階段,提升文化軟實力,助推經濟競爭力,具有重要戰略意義。要實現文化產業的大發展,必須進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觀念,把發展文化產業放到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位置,遵循市場經濟規律和藝術生產規律,整合各類文化資源,著力培育文化產業特色品牌,努力構建多種結構和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新格局。著力做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一)制定文化產業總體發展規劃。
要積極發揮政府對文化產業發展的規劃、組織、管理、引導等功能,加強對文化產業發展的宏觀協調和領導,在制定文化市場和文化產業發展規劃的基礎上,確定重點發展的行業門類專案,形成文化產業的中長期整體發展規劃,完成現代文化產業體系的整體設計。發展規劃要有前瞻性、戰略指導性和可操作性。
(二)圍繞“大文化”格局營造發展環境。
文化產業是一個特殊產業,需要政府依靠法律、行政、經濟等手段支援其發展。要儘快制定出臺具體的文化產業政策,包括產業組織政策、投資融資政策、財政稅收政策、分配激勵政策、用地政策和文化資源保護、開發利用政策等,逐步使文化政策覆蓋文化產業的主要領域。要儘快制定鼓勵非文化企業、非公有制經濟創辦文化產業的政策,進一步調整和完善文化體制的所有制結構。要透過各種經濟、法律和行政手段調控市場,引導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並利用價格機制、稅收機制、信貸機制和收入機制的調節作用,理順文化市場運作,促進文化產業發展。管理部門還要積極向上級文化主管部門爭取文化建設的優惠政策,努力實現政策突破。
(三)不斷加大對文化建設的投入。
要加大對公益性文化事業的資金投入,保證每年增幅不低於經常性財政支出增長幅度,對群藝館、圖書館、博物館、文化站(文化服務中心)等公益性文化事業單位的日常工作予以必要經費保障,並設立文化遺產保護、廣場文化活動、送文化下鄉活動、電影放映2131工程、文化資訊資源共享工程、精品藝術創作等專項經費。要採取支援國有非文化企業興辦文化專案,吸引股份制企業和社會力量參與文化企業的經營管理,鼓勵民間資本多種形式進入文化領域等形式,形成文化產業政府投入與社會投入相結合、多種經濟成分並存的發展格局,為文化產業的迅速發展提供更多的資金支援。同時,要發揮全市的文化資源優勢,積極開展招商引資活動,謀劃實施一批文化產業專案,不斷增加文化產業在國民經濟體系中的比重。
(四)重塑文化產業的發展主體。
國有文化事業單位要進行改革。城市大型公共文化設施和社群、鄉鎮基層文化設施仍應作為事業單位管理,提供公共文化服務不以盈利為目的;在財政收支兩條線的前提下對文化事業單位實行財政全額撥款,並建立符合事業單位特點的考核、激勵、約束制度。國有文化企事業單位要加快改制步伐。重新配置國有文化資源,組成結構合理、功能完備、有實力和競爭力的市場主體;研究制訂分離負擔的有關政策,使改制企業輕裝走向市場;落實資產管理關係,把國有經營性文化資產納入經營性國有資產管理體系。要積極培育和大力發展民營文化企業,鼓勵民營經濟進入文化產業領域,參與國有文藝院團改制,發展股份制的文化企業;同時,積極引導民營企業之間透過聯合、重組、產業聯盟等多種形式進行合作,提升企業的規模和市場競爭力。
(五)提升文化發展的核心競爭力。
以整合開發夏都、鈞都、藥都、畫鄉等歷史人文資源為重點,深度挖掘積澱豐厚的夏禹文化、鈞瓷陶藝文化、中醫藥文化、畫聖文化等特色文化,彰顯文化魅力,提升文化品味,打造知名品牌。積極推動優勢文化資源與飛速發展的經濟有機連結,與市場經濟接軌,培育特色文化產業。如透過高層次論證策劃,以老城區現有10處古建築為基礎,開發夏禹文化廣場,以此為平臺積極籌辦夏禹文化節,力爭使其成為華夏民族尋根祭祖的國家級慶典盛會;在挖掘整合古陶瓷文化資源基礎上,以神垕古鎮為基地建設鈞瓷文化產品生產園區,並規劃建設3個國保級瓷窯遺址博物館,形成獨有的古陶瓷發掘研究基地,以古陶瓷文化為紐帶,以三館一區為框架,帶動鈞陶瓷文化旅遊產
業和鈞陶瓷產業發展;依託孫思邈醫藥文化節,大力弘揚中醫藥文化,做大傳統醫藥經濟,做強醫藥產業,並逐步帶動會展經濟、旅遊經濟等相關產業的發展。同時,透過兼併、重組、聯合等方式,組建文化產業集團,走規模化、集約化發展道路,發揮文化企業的規模經濟效益,增強競爭實力。
(六)建設高素質的文化隊伍。
大力培養和引進複合型人才、各類文化專業人才、文化產業經營管理人才,建立合理的人才引進待遇體系,以優惠政策、人事編制等支援文化急需人才的引進。進一步放寬公益性文化事業和經營性文化產業的用人制度,加快運用市場機制配置文化人才,積極推進公開招聘、競爭上崗的用人機制。透過送高等院校深造、請國內外知名專家講學、職業培訓等辦法提高文化專業人才的素質,尤其是提高領導幹部和現有文化產業管理幹部的文化素質。創新文化產業人才管理體制,充分發揮市場在人才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促進人才合理流動,最佳化人才結構,充分激發人才創新能力。建立符合市場導向的文化產業人才成長和選拔機制、科學合理的文化企業家價值評價機制、積極有效的文化產業價值分配機制等機制,為文化產業人才的脫穎而出創造優越環境。
文化產業發展調研報告13
遵循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規律,適應市場經濟的變化,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大力推進文化創新,積極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滿足全縣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這是符合形勢發展要求、體現我縣文化發展方向的戰略思想。筆者按照這樣的思路,對積極進行體制改革和機制創新、進一步探索XX特色文化產業發展道路等問題進行了思考。
(一)大力發展文化產業,目的在於建設小康社會、滿足群眾精神文化生活的基本要求。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的發展階段,城鄉居民的消費結構發生了很大變化,恩格爾係數逐漸降低,人們用於文化的支出越來越多。隨著人民群眾文化素質的提高,人們對文化的需求不僅有量的增多,而且有質的提高。文化消費更加多樣化,自主選擇性增強,計劃經濟體制下按公益事業發展文化的模式已遠遠滿足不了群眾的文化需求,迫切要求利用市場機制進行改革。
大力發展文化產業,是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的重要選擇。文化經濟是一種特殊的經濟形態,文化產業崛起是與新型工業化程序緊密相連的。20世紀90年代初露端倪的知識經濟,將科技、教育、文化與經濟有機地融為一體,形成了具有豐富文化內涵的新型工業化發展模式。報刊、影視、出版、藝術、文化娛樂等產業,藉助於高新技術和網路的力量,迅速發展壯大。在一些發達國家,文化產業已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有的甚至超過航空航天、汽車工業,成為出口創匯的重要來源。美國的影視業已成為全美居於前列的創匯產業,英國文化產業發展的平均速度,是其整個經濟增長率的近兩倍。
大力發展文化產業,是增強我們綜合縣力的重要途徑。在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歷史條件下,文化要成為綜合縣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必須透過與經濟結合形成的文化產業、文化市場來進一步使群眾接受先進的文化價值觀念;要把XX精神、XX地域文化展現出來和傳承下去,使其轉化為強大的物質力量,必須依靠新聞傳媒、出版發行、文學藝術和文化教育的載體。如果離開了文化產業,其精神力量就得不到實現。在世界文化交往中,文化精神也是透過文化產品和文化服務來傳播的。只有大力發展文化產業,才能建立社會主義XX的文化優勢,增強我縣在競爭中的實力。
大力發展文化產業,是維護文化安全的戰略舉措。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全部智慧與文明的集中體現,是維繫國家和民族的精神紐帶。經濟全球化不僅深刻地影響著世界各國的經濟競爭領域,而且影響著文化領域的競爭。文化經濟的一體化可能使一些意識形態問題被表面的經濟現象所掩蓋。西方發達國家正是利用其雄厚的經濟實力和科技優勢,將經濟與文化有機地結合起來,透過各種手段和資訊網路向世界傳播其價值觀念、政治模式和生活方式。可見,發展文化產業不僅是一個文化問題、經濟問題,更是一個涉及民族生存與發展的重大政治問題。對此,我們必須保持清醒的認識。
(二)要推進文化產業的發展,首先必須正確認識文化產業的基本特性,堅決衝破一切束縛先進文化發展的思想觀念,堅決改變一切束縛先進文化發展的做法和規定,堅決革除一切影響先進文化發展的體制弊端。
文化是一定社會政治和經濟在觀念形態上的反映,屬於上層建築領域,具有意識形態的屬性。文化與經濟結合所形成的文化經濟或文化產品,不可避免地具有意識形態屬性,而文化經濟的硬體設施,如廣播影視裝置、印刷出版裝置以及電子網路等,卻是一種物質性的產業形態。意識形態與產業形態的統一是文化產業的重要特徵之一。因此,既要用政治的眼光看待文化產業,又要用經濟頭腦來經營文化產業。
文化產業的意識形態、政治導向等特性與市場緊密相聯,市場對精神文化功能的實現具有決定性作用。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絕大多數文化產品都是透過商品交換來變成廣大群眾的消費品。離開市場,孤立地、片面地強調導向,結果必然是既沒有經濟效益,也沒有社會效益,最終導致意識形態弱化,政治導向虛化。從一定意義上說,市場檢驗就是群眾檢驗,遠離市場就是遠離群眾。要堅持導向、堅持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就必須佔領市場。只有這樣,才能有效地佔領意識形態陣地,才能更好地堅持“二為方向”。
實踐證明,片面強調意識形態特性或產業形態特性的傾向,都不利於文化產業的發展。推進文化體制改革,首要的任務是要解放思想,推動文化產業觀念創新。要破除孤立強調宣傳導向的觀念,確立在正確導向下抓市場份額就是佔領意識形態陣地的思想;破除“面向市場”會導致意識形態領域失控的觀念,確立建立統一開放的市場有利於發展文化經濟、繁榮先進文化的思想;破除就文化談文化、文化部門是非生產性單位的觀念,確立文化經濟一體化、文化產業是支柱產業的觀念;破除發展文化經濟單純依賴政府投入和政策保護的傳統觀念,確立政府職能主要是“管”不是“辦”、發展文化產業必須依靠市場的觀念。
(三)
在市場經濟體制下發展社會主義文化,是一項前無古人的事業。文體體制的改革沒有現存的模式可借鑑,不可能有一個十全十美、一步到位的操作方案,需要我們積極大膽地探索,在實踐中不斷完善。文化產業在市場經濟體制下的基本屬性,要求文化產業的改革既要體現先進文化的發展要求,又要遵循市場經濟的規律;既要借鑑經濟領域的成功經驗,又要借鑑外地文化產業發展的有益經驗,在實踐中探索XX特色文化產業的發展之路。
改革體制,目的是建立符合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要求,符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規律的文化產業發展體制。與我縣經濟發展、經濟改革相比較,我們的文化建設、文化體制改革總體處於滯後狀態。在經濟全球化、經濟文化一體化的新形勢下,文化體制不加快改革步伐,就會陷入更加困難的境地。很難設想,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逐步完善的階段,文化體制還能繼續依靠計劃經濟體制下形成的壟斷或半壟斷地位,做大做強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也很難設想,在我縣文化領域逐步擴大對外開放,直接面對外來文化經濟進入的條件下,我們的文化能夠用舊有的體制守住民族文化,發揮好意識形態的引導功能,能夠在國內有很強的文化競爭力;更難設想,我們的文化能夠在舊體制下揚長避短、主動融合、全面創新,從而確保在全球化條件下的文化安全。凡此種種,都需要我們加快改革創新步伐,建立起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文化產業發展體制。
當前,文化體制改革的核心問題有兩個,一是市場主體的定性,即文化單位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的微觀主體,具有事業和產業雙重屬性,還是計劃經濟體制下的文化部門,是一個與市場無關的公益性事業單位;二是市場主體的定位,即文化產業部門是政府還是文化單位,是政企不分、管辦合一,還是政企職能合理分開、管辦職能適當分離?
首先,要區分不同情況,進行分類指導,一手抓好公益性的文化事業,
一手抓好經營性的文化產業。發展先進文化,這兩大類都需要進行體制改革。公益性文化的發展要與經濟和社會發展相協調。從政府的角度講,應當高度重視,制定政策,扶持發展;從文化單位來講,不能脫離財力、脫離市場談公益性文化的發展。公益性的事業單位,要適應市場經濟的大環境,深化內部改革,加強成本核算,實行企業化管理。經營性的文化產業是先進文化的重要支撐,是文化實力的核心和推進改革的重點,要堅持市場主導的方向,按照產業體制的要求理順管理體制。要打破地域和行業界限,鼓勵各種所有制經濟包括外資投資文化產業中符合政府規定的有關行業,實現文化經濟投資主體多元化、社會化和公共化。在國家法制規範和宏觀政策的指導下,形成以國有文化企業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跨地區、跨產業、跨所有制聯合經營的新格局。
其次,按照政企分開、管辦分離的原則合理劃分宣傳文化管理部門和文化產品生產經營單位的職能。管理部門要轉變宏觀管理模式和管理手段,堅持依法行政,多提供政策法律保障,營造有利於文化產業發展的宏觀環境。文化體制改革是一項政治性和政策性很強的工作,既要積極探索、勇於創新,又要細緻穩妥、有序推進。
第三,調整結構,組建集團,不斷壯大產業規模。文化產業的規模對文化產品的競爭力具有決定性作用。很多地方的文化產業競爭力不強,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產業集中度不夠,缺少規模化、實力強的文化產業集團,使豐富的文化資源得不到有效的開發利用,無法形成強有力的文化品牌競爭優勢。應當根據區域經濟特點和文化資源的集中程度以及產業鏈的關聯效應,加大對文化支柱產業的投入,加快組建具有規模優勢的文化產業集團,儘快形成文化經濟的生產和競爭能力。我們要適應經濟全球化和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新形勢,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在更大範圍、更廣領域和更高層次上參與經濟文化技術合作和競爭,充分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最佳化資源配置,拓展發展空間,改善投資環境,形成一批有實力的跨地區的文化集團和文化品牌。
組建集團要抓住四個要點:一是做好管辦分離工作。按照有利於增強文化競爭力和實力的要求確定管理部門的職能;二是按照現代文化集團的組織結構理順集團內部關係,實現“化學反應”,不搞“翻牌”集團,使集團真正成為具有競爭力的市場主體;三是制定相關的配套政策和保障制度,使集團在資源、投資、人事、社會保障等方面能依法自主有效運作;四是整合資源,最佳化結構,打破壁壘,強強聯合,提高整體實力。
第四,轉換機制,培育新型市場的競爭主體。當前,文化單位內部都在推行勞動用工、幹部人事、分配製度改革,很多地方在競爭上崗、全員聘用、目標管理、績效掛鉤等方面取得了新的突破。但是,如果不把內部改革與確立文化單位市場競爭的主體地位聯絡起來,內部改革就不可能徹底,其活力、競爭力不可能得到加強。因此,要明確文化單位改革的目標,圍繞增強市場主體的競爭力推進內部改革。另外,內部改革還要與相關配套政策特別是各項社會保障政策聯絡起來,保證內部改革的向前推進,促進市場體制的完善。
文化產業發展調研報告14
根據市委關於進一步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大力發展文化產業,實現文化建設與經濟建設、政治建設、社會建設、生態建設協調發展的戰略決策,年初市政協將文化產業發展情況調研確定為今年的重點專題議政課題。九月中旬開始,市政協組成調研組,進行了為期一個多月的調研,現將有關情況報告如下:
一、基本概況
截止2013年底,全市已形成各類文化經營實體824家。其中,核心層:新聞、廣播、電視和電影服務類2家;出版發行和版權服務類包括數字影院、印刷企業、音像製品、圖書租售145家;文化藝術服務類包括民間藝術社團、協會及藝術教育培訓網點57家。外圍層:網路文化服務類主要為網咖91家;文化休閒娛樂服務類包括旅行社、會展公司、酒吧歌舞和遊戲遊藝場所280家。相關產業層:文化用品、裝置及相關文化產品的生產、銷售類,主要為打字影印、書畫文玩219家。另有a級景區6處,星級飯店13家,星級農家樂11家。文化產業總體吸納從業人員近萬名。
二、工作成效
近年來,全市把做大做強文化旅遊產業作為推動經濟轉型的重大舉措,積極探索,勇於實踐,為之付出了可讚的努力,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是制定了一系列政策。
先後出臺了《關於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實施意見》、《關於加快服務業發展的意見》、《關於做大做強文化旅遊產業的實施意見》、《旅行社組團來XX市旅遊獎勵補助辦法》、《促進服務業發展暫行辦法》和《優秀藝術作品獎勵辦法》等政策。
二是制定了發展規劃。
先後編制了《文化旅遊產業發展“十二五”規劃》、《星海湖文化產業園規劃》和《星海湖南域旅遊景區景觀規劃》。規劃了沙湖—— 天河灣——陶樂影視城——平羅玉皇閣——黃河古渡坊——礦山博物館的東線旅遊線路,沙湖——星海湖休閒度假區(五七幹校)——賀蘭山北武當壽佛寺的北線旅遊線路。並向有關部門申報並確認非物質文化遺產32項,其中市級22項、自治區級8項、國家級2項。2012年,星海湖文化產業園被文化部命名為國家級文化產業試驗園區。
三是建設了一批文化基礎設施。
先後投入近30億元,構建了覆蓋城鄉的四級文化服務設施網路體系,全市共建成文化館4個、圖書館3個、文化藝術中心2個、博物館4個、影劇院4個,“三館一中心”成為XX市地標性建築。
四是爭取和引進了一批文化示範專案。
2013年,實施了國家級公共文化示範區專案,引進中基浩泰等民間資本,正在建設中華奇石山文化旅遊城、星海銀河景區、星海之星和星海湖休閒度假旅遊區等專案。舉辦了星海湖全國露營大會、國際鐵人三項賽、國際划水賽活動,舉辦了第二屆黃河大合唱邀請賽併成為文化部該項賽事永久承辦地。
2013年,全市共接待遊客252.83萬人次,實現收入13.24億元。2014年,我市前三季度接待國內遊客194.19萬人次,總收入11.31億元,分別同比增長10.40%和14.10%。
三、主要問題
我市的文化產業起步較晚,尚處於培育階段。由於自然因素、經濟因素、社會因素,尤其是文化因素,包括集體的文化氛圍、成員的文化素質、文化資源的豐富程度等因素所致,歷史積澱、地緣區位、資源稟賦等因素所限,文化產業發展滯後於經濟社會發展,滯後於文化事業發展,滯後於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與先進地市相比差距還比較大。2012年,本市文化產業增加值在全市國民經濟中的比重為1.29%,低於全區2.21%的指標。2010年—2012 年,本市居民文化包括教育方面的支出佔家庭消費支出的比重分別為11.27%、10.12%、10.10%,呈逐年遞減態勢。主要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一)定位不夠準確。
在已經出臺的文化產業發展檔案和具體工作實踐中,對文化產業的形態與業態定位不明晰;對文化產業與文化事業、與旅遊業、與服務業的分類與指導不夠;對人文精神與自然資源、專案開發的契合和彰顯不夠。自治區將寧夏文化產業的發展形態定位為4種,即回族文化、黃河文化、西夏文化和紅色文化。而本市對文化產業形態的提法有8到12種之多,定位缺乏前置要件和靈魂,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方向迷惘,無所適從。
(二)規劃不夠科學。
在既有的文化產業發展規劃中,對文化市場的發展方向、消費趨勢,對文化產業的理念和形態、內容和形式缺少合理的、可操作性的頂層設計。主導業態不突出,與全區乃至全國的發展戰略結合不夠緊密;各種相關業態聚集度不高,產業聚合效應、延鏈效應發揮不夠;產業專案少,吸引力不強;由於體制障礙,境內僅有的一處5a級旅遊區沙湖對本市產業發展帶動作用不強。
(三)政策不夠配套。
本市先後出臺了一些關於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意見,但含金量不高,執行力不強,加之沒有專門的、具體的、配套的文化產業政策體系,吸引社會資本的多元投資體制機制尚未建立,民間發展文化產業的意向和衝動,因缺少合適的投資專案和平臺以及順暢的融資渠道而受到抑制。無論是已經形成的業態,還是正在建設的專案,投資熱度低,經營效益也低。
(四)市場不夠成熟。
文化產品市場和文化服務市場多處於自娛自樂狀態,創新不足,發展乏力;文化要素市場,包括文化資本市場、技術市場、產權交易市場還沒蹤影,文化產業多處於粗放型、零散型經營,規模小,檔次低,同質化。文化產業實體,近80%經營的內容不是網咖、酒吧,就是歌廳、舞廳和打字影印,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文化生態尚未形成。旅遊業屬於季節制約型、資源依賴型、要素匱乏型的產業,分佈零散,點面脫節,景區與景區之間沒有形成共生、伴生的協作體系,遊客消費專案少、逗留時間短暫,導致“遊玩在沙湖,食宿到銀川”。
(五)人才不夠充分。
一是既有的沒用好,流失嚴重;二是沒有的又難尋,引進不易。全市文化產業吸納的從業人員佔全社會從業人員的0.50%,而發達地區這一比例為3%—6%。全市文化事業單位人員329人,其中,初級職稱124人,中級職稱94人,高階職稱僅有20人。在11個類別和文化有關的專業協會中,共有會員926人,其中市級776人,自治區級120人,國家級僅有30人。既熟悉文化事業又熟悉市場經濟的複合型經營管理人才極為短缺,遠不能適應引領文化產業的發展。
四、對策建議
在推進產業、生態、民生三大轉型的程序中,發展文化產業既能推動產業結構調整升級,又能創造並滿足廣大人民群眾文化消費、聚集財富和實現就業的需要,也能提高市民的文化素養。因此,應以更加深刻的文化自覺,像重視經濟發展一樣重視文化發展。
(一)明確產業定位,科學制定規劃
應在充分調查研究的基礎上,把文化產業發展融入全區乃至全國的發展格局之中考量,置於中阿博覽會平臺和新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節點之中考量,置於建設開放富裕和諧美麗石嘴山的總體規劃之中考量,主動與自治區文化產業“十三五”規劃對接,起動編制《XX市“十三五”文化產業發展規劃》,修編現有文化園區和專案發展規劃。遵循文化產業發展的規律,遵循文化產業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兩重屬性的客觀要求,準確進行產業形態定位和業態選擇,可考慮將本市文化產業發展形態確定為移民文化、山水文化和回族文化,打造既與全區文化形態相呼應又體現本市特色的文化產業板塊;充分利用沙湖既有的資源優勢和品牌效應,將本市文化產業發展主攻方向確定為以沙湖、星海湖和北武當景區為依託的旅遊業。
堅持政府引導、社會參與、市場運作、行業管理的原則,把握旅遊業日漸成為一種大眾生活的方式,把握散客遊、自助遊、智慧遊的趨勢,迎合遊客審美、愉悅、健康、文化、求知和精神需求。在旅遊資源型別的開發利用方面,將自然資源與人文資源有機結合,自然資源選擇地貌景觀和水域風光,人文資源選擇民俗風情和飲食購物。以旅遊主體大眾化、需求多樣化、開發規模化、產品特色化、服務人性化、執行科技化和質量標準化進行規劃設計。
緊緊抓住農墾集團與地方經濟融合發展的機遇,尋求利益契合點,積極參與沙湖旅遊區的規劃建設。使沙湖的資源品質、資源效用和開發條件統籌化,與星海湖開發建設相結合,與民俗風情相結合,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相結合,與城市規劃經營相結合,依託沙湖景區承接遊客。在客源定位上,以市外遊客為主,面向中東阿拉伯國家和地區。實行園區化或街區規劃,並使之一園包多園、一街含多項。堅持高起點、高標準,將園區或街區打造成綜合性的聚集產業園、文化性的康樂產業園、人本性的體驗產業園和社會性的民生產業園。
在景點建設、線路設計、品牌營銷等方面,應該獨闢蹊徑,以無限的創新、創造與創意突破有限的資源束縛,以市場導向,充分考慮形態與業態、內涵與形式、靈魂與載體、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本地居民休閒與外地遊客觀光的關係等因素,突出特色,切忌簡單複製和複製。
(二)統籌資源配置,打造品牌產業
在旅遊要素開發建設和經營上,堅持地方化、特色化和新品、精品原則,以獨特滿足獵奇,以靈感增強吸引,以綜合拓展功能。以“遊”為節點和牽動,圍繞遊、購、娛、食、住、行諸要素,提高多樣化選擇和綜合效益,為遊客提供看點和體驗。
透過延伸沙湖旅遊景區線路,著力打造文化產業平臺。建設融非物質文化遺產園、“五七”幹校文化園、中華奇石山文化園於一體的國家級星海湖文化產業園;複製“清代廉臣俞德淵”祠堂等文化平臺。
融創意、創造和零售、批發於一體,建設專業商場,打造品牌產品。經營碳素環保製品、沙湖繡、泥哇嗚、沙棗核、檉柳、蘆葦畫等工藝品,枸杞、鎖陽、叢蓉等藥品,羊肉、糕點、亞麻油等食品,枸杞汁、酸棗汁、八寶茶等飲品,以及穆斯林用品和中東阿拉伯地區的工藝品。
在文化產業園中建設演藝園,表演阿拉伯風情歌舞和回族歌舞;開發賀蘭山拓展、攀援等體驗專案;開發艾草等中藥材薰蒸、洗浴等保健專案。
在產業園中建設清真傳統飲食園,借鑑福建XX縣、青海撒拉、西安回民巷等地經驗,將本市近百種清真傳統小吃進行挖掘整理,以地道、系列、叢集為方向,使之正宗、特色、多樣。同時,改造完善或規劃建設能夠滿足穆斯林遊客宗教活動需要,並符合其風俗習慣的賓館。
(三)強化政策支撐,最佳化發展環境
應吸納各地經驗並結合我市實際,研究制定系統性、操作性的文化產業發展政策。由各級政府牽頭搞好規劃,並投資配套基礎設施。進一步開放市場,放寬市場準入, 降低辦文化企業的門檻,制定鼓勵文化產業市場發展的投融資優惠政策,積極鼓勵國家、個人、外商和各種經濟成分參與我市文化產業的開發和建設。民營企業投資文化產業可以比照高新企業進行稅費返還或減免;享受比工業用地更優惠的土地使用政策。構建合理的人才引進、培養、使用和獎勵機制。將智慧財產權、無形資產及品牌擁有者的利益與企業的經濟效益直接掛鉤,智慧財產權、無形資產入股可達企業股份的70%,以利益驅動招攬文化人才。設立文化產業發展投資基金,採取貼息、補助、獎勵等方式,以及政府購買服務、消費補貼等途徑,支援和扶持文化企業發展。設定“一個視窗解決問題”之類的部門,使興業者方便投資,減少附加成本,並保障其合法權利。
(四)完善市場體系,創新經營機制
培育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現代文化市場體系,促進文化產品和生產要素合理流動。引導發展連鎖經營、物流配送、電子商務等現代文化產品流通,發展文化經紀、代理、評估、鑑定、推介、諮詢、拍賣等中介機構,建立無形資產交易平臺,完善文化要素市場。建立市場信用制度和文化企業信用檔案,透過市場拉動和推動,提升文化產業規模化、集約化、專業化水平,提高文化產業發展的質量和效益,從而產生資本集聚、消費導向、產業示範、利潤增值等多重效應。
(五)加強行業管理,提高服務水平
以管理規範化、服務個性化、執行科技化和質量標準化為要求,為遊客提供全方位、個性化和便捷化服務。在賣看點、賣商品的同時,賣體驗、賣服務,並以優質的服務作為產業吸引和支撐。在加強執法管理的同時,重視並提高行業協會管理服務能力,成立或健全旅遊、餐飲、賓館、演藝和客運等行業協會,並充分發揮其職能和作用。清真食品都必須透過ha|a|認證,符合國際標準;所有的清真餐廳都必須透過專門審查,符合穆斯林要求;所有的行業都必須透過驗收和檢查,符合行業標準。建設自駕車、房車服務設施,同時,建立旅遊服務網站、景點和服務專案gps定位、微信查詢等現代手段,使服務方式智慧化。
文化產業是明天的經濟。文化產業培育週期較長,欲速則不達。我市文化產業方興未艾,在理論上、政策上的諸多層面正在破題,還有深入研究的必要。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新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建設,以及改革開放、“承東啟西”的寧夏“兩區”建設,為我市發展文化產業提供了千載難逢的機遇。廣西的“民歌效應”,甘肅的“《讀者》現象”,雲南的“麗江模式”,寧夏的“影城奇蹟”,貴州的“侗歌範型”,陝西的“樂舞視窗”等,為本市發展文化產業提供了可資借鑑的案例。只要上下同心,我市的文化產業定會風生水起、揚帆遠航。
文化產業發展調研報告15
日前,市政協成立促進文化產業發展課題組,圍繞我市文化產業發展開展專題調研。透過調研,市政協課題組認為,我市在文化產業管理上還存在雙頭管理、責任難以到位、國有文化資產與全社會文化資產相分離等深層次問題;尤其是行政管理模式難以適應市場化要求,現有的文化產業的規劃、優惠政策、文化產業資金配置,都並沒有明確的績效要求和清晰的評估方式,難以實現資源的最佳配置。為儘快改變我市文化產業小、弱、散的狀況,市政協專題調研組提出了《關於透過體制改革進一步激發我市文化產業發展活力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
建議一:
改變多頭管理現狀
對現在分散在各部門的文化產業管理職能、人員、資源實行職能歸一,在此基礎上組建獨立責任機構,以改變全市文化產業發展多頭管理、又管不到位的狀況。在確保文化產業具有健康的社會屬性的前提下,對該機構工作考核的主要依據是全市文化產業發展的主要經濟指標和國有資產保值增值指標,以促使我市文化產業發展資源的配置實現整體效益的最大化。
建議二:
運作好國有文化資本
建立以資本化運作推動我市文化產業大發展的機制。要把文化產業的資金支援,從“政策性資金支援”為主轉變為資本運作為主。關鍵是籌集並運作好國有文化資本。國有文化資本可從四個方面籌集:把全市現有的用於文化產業的各類政策性資金部分或全部轉化為經營性投資基金;市國資委或國有企業入股;市財政先期投入;全市文化產業稅收按一定比例投入。
建議三:
統一管理國有文化資產
建立國有的文化資產、資源統一管理、支配或引導的體制。除已劃歸市國有文化資產監督管理辦公室管理的報業、廣電、演藝等國有文化資產外,屬於國資委控股或參股的文化資產,如華髮、九州集團下屬的文化傳媒公司,亦可透過佔有一定股份的方式,發揮文化產業管理機構的影響力。對國有文化資產進行統一管理的基本目的,一是更大限度地發揮國有資產對全市文化產業發展的引導作用;二是透過體制改革、資產重組等方式,對國有文化資產盤活;三是減少開放國有文化市場的阻力,在國家政策允許的範圍內,大力引進社會資本進入。
建議四:
建設強大文產發展平臺
建設強大的文化產業發展平臺。要改變我市文化產業管理部門抓手過少的狀況,就要建立起不同型別的強大平臺,使文化產業管理部門成為能夠真正推動文化產業發展的“千手觀音”。要建立幾個關鍵性平臺。一是要建立起創新孵化及產業化平臺。二是建立產業技術公共服務平臺。三是建立資本運作平臺。北京文化產業之所以做得風生水起,關鍵就是在政府主導下建設了一系列的資本運作平臺。在對國有文化資產、資本、資源整合之後,我市還應建立相應的開發利用平臺。
建議五:
建立科學的考核機制
建立全面、科學、長效的考核機制。在注重經濟效益的同時,要注意文化產品的社會效益;在此前提下,要對全市文化產業發展的各項指標進行考核。要能夠準確評估我市文化產業自身發展的狀況,以及文化的引領、融合作用。要解決幹部任期制與文化產業發展需要長期培育、長期佈局的矛盾。需要建立既有短期、中期(5年左右)指標,又有長期考核指標的綜合考核體系。
建議六:
發展公共文化事業
並行不悖地發展公共文化事業。文化產業概念的提出,實際就是一次觀念變革:它使以前全部作為公共事業和意識形態的“文化”,分離出一部分可以賦予產業屬性並按照經濟規律去運作的內容。公共文化,不僅承載著人民群眾文化生活的一般需求,而且,也往往是文化產業的源頭,存在著向文化產業轉化的巨大可能性。因此,大力發展公共文化事業,尤其是發展具有引導潮流性的文化事業,非常重要。在職能上,須把文化產業管理與公共文化管理區分開來,使用不同的考核和發展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