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發展調研報告範文
隨著社會不斷地進步,報告的使用成為日常生活的常態,不同的報告內容同樣也是不同的。寫起報告來就毫無頭緒?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農業發展調研報告範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農業發展調研報告範文1
農村基層黨組織是黨在農村全部工作的基礎,是農村基層各種組織和各項工作的領導核心,是黨聯絡農民群眾的紐帶,加強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對於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而如何保持和發揮農村黨員的先進性,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是當前農村黨建工作的一個重要課題。前一段時間,我們透過實地走訪、黨員座談等形式,對我鎮各村的黨建工作進行了深入的調查研究,形成了以下調研報告。
一、基層黨組織建設開展情況
全鎮共有黨支部XX個,黨員XXXX名。在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程序中,大部分農民黨員切實發揮了先鋒模範作用,體現了黨員的先進性。此次調查顯示,半數的農戶認為黨員在勞動致富方面有發揮作用,多數農民黨員能積極參與村“兩委”工作,絕大多數村支部能夠代表群眾積極參加村務管理,較好的履行自己的職責。
二、基層黨組織建設中存在問題
農村基層黨組織是黨在農村全部工作的基礎,是農村基層各種組織和各項工作的領導核心,是黨聯絡農民群眾的紐帶,加強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對於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而如何保持和發揮農村黨員的先進性,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是當前農村黨建工作的一個重要課題。前一段時間,我們透過實地走訪、黨員座談等形式,對我鎮各村的黨建工作進行了深入的調查研究,形成了以下調研報告。
1.農村黨員隊伍結構不盡合理。農村黨員素質總體偏低,存在“一高三低”現象,即年齡偏高,文化程度偏低,科技水平偏低,“雙帶”能力偏低。
2.黨員發展教育管理不到位。部分農民黨員組織紀律渙散、思想觀念陳舊、黨性修養偏低,一些農民黨員包括外出黨員對村黨組織活動不感興趣,很少參加甚至不參加組織生活,消極對待組織分派的工作,不願繳納黨費。
3.部分農村基層黨組織領導班子軟弱渙散,形不成堅強的領導核心。一些農村幹部素質低,業務水平差,工作作風不夠紮實,履行職責不到位,使上級的政策,精神在落實過程中大打折扣,造成政令不暢,群眾有怨言。
4.農村集體經濟發展不到位。相當一部分村無集體經濟來源和積累,無錢辦事問題突出,黨員教育經費嚴重不足,對老、弱、病、殘、困難黨員關心幫助不夠,基層黨組織戰鬥堡壘作用發揮不明顯。
5.村級民主管理不到位。部分村黨務村務公開較少,特別是財務方面不夠透明,財務管理機制有待儘快健全完善。
三、基層黨組織建設的對策建議
1.抓好黨員隊伍建設,改善黨員結構。按照把農村黨員培養成致富能手、把優秀的致富能手培養成黨員、把黨員致富能手中的優秀分子培養成村幹部“三培養”目標,堅持發展黨員“十六”字方針,嚴格發展黨員程式,以農村大中專畢業生、退伍返鄉青年為重點物件,重視在優秀青年、優秀婦女、高知識群體和農村致富能手中發展黨員,不斷改善黨員年齡、文化結構。
2.切實加強農村基層黨組織和領導班子建設。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這一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目標任務要求,配強農村基層黨組織和領導班子,透過建立健全各種規章制度,提高基層黨員幹部的綜合素質,不斷增強黨組織凝聚力、號召力和戰鬥力。繼續加強軟弱渙散的基層黨組織德教育整頓,把那些政治素質好、工作能力強、群眾公認的好黨員選拔到農村基層黨組織的領導班子中來。
3.積極發展農村集體經濟,夯實農村黨建和基層政權物質基礎。農村基層黨組織要有凝聚力、號召力、戰鬥力,關鍵是集體經濟要有實力。要以市場為導向,結合實際,因地制宜,充分利用村級土地、礦產、河流等資源優勢,不斷開拓發展壯大集體經濟的新路子,把資源優勢變為經濟優勢。認真落實優惠政策,提供優質服務,最佳化村級集體經濟基礎的發展環境,加大對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的政策傾斜和扶持力度。透過專案指引、資金傾斜、資訊科技服務等具體措施促進集體經濟發展,壯大集體經濟。透過發展和壯大集體經濟,減輕農民的經濟負擔,強化村級組織的服務功能,切實幫助農民解決生產生活中的難點問題,真正為民排憂解難。
農村基層黨組織是黨的細胞,是黨在農村全部工作和戰鬥力的基礎,是黨團結帶領農民群眾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戰鬥堡壘。在全黨全社會深入開展創先爭優工作的同時,我們要把創先爭優同基層黨建工作結合起來,切實加強和改進基層黨建工作,不斷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農業發展調研報告範文2
近期,我局組織相關人員實地走訪瞭解全區麻竹筍產業種植、加工情況,結合第三次農業普查掌握相關情況,形成該調研報告。
目前,我區種植加工麻竹筍基本集中在埔田鎮,已形成產業集聚規模。近年來,埔田鎮在省、市、區有關部門的關心支援下,把麻竹筍作為高效農業的支柱產業來打造,採取建基地、擴規模、抓出口等措施,種植規模和產量逐年增大。埔田鎮作為麻竹筍生產核心區,輻射帶動了錫場、新亨、玉湖等周邊鄉鎮的全域發展,先後被評為“中國竹筍之鄉”、“廣東省竹筍專業鎮”、“廣東省科技專業鎮”、“全國一村一品”示範鎮、“第二批全國特色小鎮”,埔田竹筍獲得國家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保護。
全區麻竹筍種植面積達3萬多畝,20xx年麻竹筍產量10萬多噸,產值約10.4億;麻竹筍加工企業49家,年加工量超過6萬噸,20xx年出口額達8.8億元人民幣,創稅5500萬元人民幣;年銷售產值超2億元的麻竹筍加工企業3家,農業特色產業經營農戶8000戶,帶動農民每戶增收3200元,農業特色產業經營專業合作社6家,80%以上的麻竹筍產品出口遠銷美國、歐盟、日本、韓國等國際市場,埔田鎮將在一個產業(即竹筍產業),三個延伸(即特色餐飲、文化旅遊、生態旅遊)的基礎上,進一步融產業優勢、交通優勢與生態資源、文化資源於一體,實現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和全鏈條增值,開發建設現代農業產業園。該產業園主要依託產業的龍頭企業作為紐帶來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目前,省級農業龍頭企業2家,市級農業龍頭企業1家企業,主要是:廣東裕洲食品有限公司、揭陽市裕中食品有限公司、揭陽市駿佳實業有限公司、揭陽市雄佳佳品有限公司、廣東新路仕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揭陽市念恩山生態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等企業作為承載的主體,模式主要是企業+基地+農戶;以外貿為主的銷售,年出口額達到1.4億美元以上,已基本形成以麻竹筍產業為主,產業橫向延伸,一、二、三產業高度融合的完整產業鏈。
農業發展調研報告範文3
隨著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不斷推進,我國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已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作為一個農業大縣,必須適應新形勢發展要求,牢牢抓住有利時機,立足資源優勢,大力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強化特色農產品基地建設,全面提高農產品品質,加快實施農業品牌戰略,開發一批名、優、特、綠、新的高效農產品,為全縣經濟社會快速協調發展提供動力。
一、充分認識發展品牌農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在當今日趨激烈的農產品市場競爭中,造就一批知名度廣、影響力大的農業名牌產品,是搶佔農村經濟發展制高點,加快推進農業市場化、商品化和專業化程序,促進農業持續穩定發展的關鍵,也是粗放農業轉變為生態農業、精品農業和高效農業的必然要求。
第一、發展品牌農業符合現代農業發展的特點,有利於促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為改變傳統農業的“弱質性”,形成優勢產業創造了良好條件;
第二、發展品牌農業能充分體現農產品生產地區的資源特色和優勢,有利於提高產品質量,開啟市場銷路,提高經濟效益,發展區域經濟,促進農民增收;
第三,發展品牌農業有利於滿足消費者的健康需求、品牌意識和追求高質量生活的需要,為消費者提供方便,有效保護消費者的利益;
第四,建立品牌、樹立品牌有利於維護農業科技工作者的智慧財產權,使農業科技人員的智力勞動得到承認,從而進一步發揮科技在農業生產中的貢獻力。
二、我縣品牌農業發展情況及存在問題
(一)品牌農業發展現狀:
××縣位於江西省中部、鄱陽湖南岸,是省會南昌市的東大門,面積1971平方公里,人口79萬,轄21個鄉鎮,具有文化底蘊深厚、區位交通優越、資源生態一流、特色產業蓬勃的鮮明特點。境內有59。84萬畝山,91萬畝水,82。62萬畝耕地,號稱“三山三水三份田,一份道路和莊園”,素有“魚米之鄉”的美譽。境內湖山壯美秀麗,氣候四季宜人,森林覆蓋率25。6%,具有一流的青山、一流的綠水、一流的空氣、一流的生態。尤其是面積達32萬畝的全國最大縣域內湖——軍山湖,更是××得天獨厚的資源財富,有著巨大的開發潛力,被譽為××的北部明珠和綠色聚寶盆。
我縣現有綠色食品a標誌一個:雨飛牌純天然飲用礦泉水;有機產品aa標誌十四個:永湖牌黑芝麻、軍山湖牌翹嘴、鯿魚、鯉魚、鯽魚、中華絨螯蟹、鱅魚、草魚、鱖魚、黃顙魚、銀魚、河蚌、清蝦、甲魚;十二個無公害農產品產地認定:中糧江西米業有限公司蒸穀米生產基地、江西省鄱湖實業有限公司藜蒿基地、軍山湖清水大閘蟹養殖基地、江西省××縣皖贛特種水產開發有限公司軍山湖東港湖汊魚蟹養殖基地、江西省××縣青嵐湖水產養殖基地、××縣衙前菌菇基地、××縣南臺蔬菜基地、××縣淑萍大棚蔬菜基地、南昌市馬蘭農業生態發展有限公司生豬基地、××縣新輝煌養殖場生豬基地、江西省國恩賓館生豬基地、××縣茅崗春風良種場基地;三個無公害產品認證:清水大閘蟹、黃顙魚、鱅魚:五個典型的“一品”村:溫圳鎮湖南朱家村養雞專業村、衙前鄉貫坑村菌菇種植專業村、泉嶺鄉倉頭村甲魚養殖專業村、前坊鎮茅崗焦家養豬專業村、三里鄉愛國村網箱養鱔專業村;九個農副產品基地:生態畜牧小區、河蟹養殖基地、珍珠養殖基地、食用菌生產基地、雙低油菜生產基地、黑芝麻生產基地、果業生產基地、油茶生產基地、藥材生產基地;三個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大米加工—中糧江西米業、糧食加工—××縣糧友綠色食品有限公司、食用菌加工—××縣食用菌開發責任有限公司。
目前,中糧江西米業有限公司大米生產能力居亞洲之首,公司已獲得“省級龍頭企業”、“優秀農業龍頭企業”證書,並被iso9001haccp管理體系認證,生產的“金地牌”蒸穀米遠銷國內外; “軍山湖清水大閘蟹”取得了“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證書和“著名商標”、“江西名牌產品”等稱號;“香廬峰”牌菌菇是“江西省知名品牌”,取得了“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證書;“賢湖牌”大米、黑芝麻也是聞名遐邇、響譽中外的綠色食品。××已成為“全國商品糧基地縣”、“全國瘦肉型豬生產基地”、“全國淡水漁業重點縣”、“國家河蟹生產出口基地”、“特色農業國家綠色食品(黑芝麻)標準化生產基地”、“江西省優質農副產品供應基地”、“南昌市都市型農業綠色環保生物食品生產基地”、“無公害茶葉生產基地”。透過包裝和品牌宣傳,我縣農產品品牌知名度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一些歷史悠遠、具有傳統特色的傳統農業品牌產品已被越來越多的經銷商和消費者所熟知和了解,效益逐步顯現,有效促進了農民增收。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
雖然我縣發展品牌農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還存在不少亟待解決的問題,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是農業創牌工作缺乏統一規劃和指導,農產品品牌較為混雜,存在“小、散、弱”現象,管理難度大。
二是農民和農產品加工企業品牌意識淡薄,求精求高意識不強。不少農副產品尚停留在出售原成品或初級加工品階段,加工精度和開發深度不夠,科技含量不高。一些傳統食品守舊有餘,創新不足,影響了產品和品牌的生命力。
三是農業標準化工作滯後,產品附加值不高,科技含量較低。即使是獲得註冊的品牌農產品,其生產、加工等各環節仍是常規生產、傳統做法。
四是對名牌產品廣告宣傳力度不夠,資金投入不足,使得名牌不名,品牌作用難以發揮。
五是農民營銷觀念與方式陳舊,產品流通渠道單一。
三、發展品牌農業的對策措施
(一)轉變政府職能,加強引導和服務、完善創牌體系。
1、轉變政府職能,為品牌農業創造良好環境。縣裡要成立專門機構,認真制定××縣農業品牌發展規劃,督促有關部門、社會中介組織、各類經紀人和生產基地共同把培植名牌、發展名牌、保護名牌工作落到實處。各類農村投資專案的安排、新品種新技術引進和推廣、農產品基地建設、農業綜合開發、扶貧開發、退耕還林還草等,都要與品牌農業發展有機地結合,並加大扶持力度。要安排專項經費,對獲得省級以上名牌農產品稱號的有關企(事)業單位、人員給予適當獎勵。對申報使用綠色食品成功的企業,應採取以獎代補的辦法,給予企業適當的獎勵。對農產品註冊商標及農產品質量監測認證的費用均應給予適當補助或扶持。
2、加快引導步伐,推進土地使用權的流轉。尤其要尊重農戶對土地的承包經營權,在自願、有償、依法、規範的原則下,正確引導,加強管理,適應產業化發展的需要,逐步建立和完善土地使用權流轉機制。
3、加強部門協作,形成發展品牌農業的合力,為名牌農產品企業發展提供寬鬆環境。發改委、農業、財政、稅務、工商、技術質量監督、環保、衛生防疫、金融等相關部門,要及時有效地提供政策服務、技術服務、資訊服務。尤其在稅收、信貸、商標註冊及各種管理費用收取上給予農業龍頭企業一定的傾斜,為企業提供寬鬆環境,促進企業快速發展。
(二)圍繞資源優勢,打造特色品牌。
1、突出區域佈局。根據我縣農業經濟佈局,要最佳化調整區域產業佈局,不搞“小而全”,不搞重複佈局,該調整的立即調整,該最佳化的馬上最佳化,實現資源最佳化配置,按照“一鎮一業,一村一品”的要求,把優勢主導產業做大做強,以科學佈局來實現產業開發的規模效應。
2、發展特色農業名牌產品。發展農業特色名牌產品必須緊緊圍繞全縣農業結構調整的總體目標,立足資源、區域優勢,培育特色基地,加快農業產業化程序,綜合運用經濟、行政等手段,著力提高農產品的產品質量、市場佔有率、科技水平、品牌知名度,集中力量扶持、發展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農業名牌產品。
3、要切實加強優勢農產品基地建設。基地建設要充分調動農戶、龍頭企業、區域性合作組織和各方面的積極性,高起點規劃,多渠道籌資,建立和完善社會化服務體系,在農戶家庭經營的基礎上,走“小規模,大群體”的路子,加強糧食、水果、畜牧水產等優勢農產品基地建設。相關部門要將生產基地建立與各類農業基礎設施投入、農業綜合開發、生態農業、扶貧開發、農業產業化專案、農業標準化示範區建設、技術推廣和技術改造等專案資金捆綁起來使用,並予以重點支援。
(三)牢固樹立品牌意識,加大名牌產品宣傳塑造力度。
我縣著名的農產品種類很多,且多具有悠久的歷史,很有地方特色,但就是生產形不成規模,市場形不成影響,其原因就是品牌不響,名氣不大。要改變這種現狀,必須重視對名牌農產品的“包裝”,加大宣傳力度,提高名牌農產品的知名度。一是充分利用電視、廣播、報刊等新聞媒體,擴大名牌農產品的社會影響。二是積極參與各種農產品展銷會,開展節假日促銷宣傳;三是舉辦名牌農產品文化節活動等,把名牌農產品的名聲做大、做響、做強。在宣傳工作中注重品牌文化、品牌形象的宣傳,從註冊商標,到產品包裝全過程都要注重品位、檔次和預期效果,不斷擴大××名牌產品在國內外市場的影響力和知名度。
(四)加強培訓引導,抓好農產品標準化體系建設。
1、加大對農產品生產企業、農民的宣傳引導和培訓教育力度,促使其充分認識到農業品牌建設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儘快提高素質、轉變觀念、掌握技術,改變原有粗放管理和生產方式,自覺地走農業創品牌之路。
2、大力推行農業標準化生產,建立起一套規範的農產品質量標準體系,使農產品產前、產中、產後都有技術標準作為技術依據,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要加快建立農產品檢測監督網路,使產品品種標準、質量分級、專用標準,生產技術規程、藥物殘留等符合安全衛生標準;大力開發好綠色資源,建好綠色基地,積極組織申報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認證,擴大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生產基地面積。
(五)加快流通體系建設,開拓營銷市場。
進一步深化流通體制改革,建立健全農產品市場營銷體系和網路,透過開展多形式、多層次的營銷活動,搞活農產品流通,不斷擴大我縣名牌農產品的影響力,提高市場競爭力和市場佔有率,充分發揮名牌產品對全縣經濟發展的帶動作用。一是加強營銷管理,積極開展市場調研,進行科學的市場預測和決策,確定企業的營銷策略和發展規劃;二是抓好農產品交易市場體系建設;三是引導和鼓勵農民發展專業協會、產銷服務隊等多種形式的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大力發展和規範農民經紀人隊伍;四是要加強農業資訊網路建設,為農民提供產品、技術、價格資訊服務。
農業發展調研報告範文4
近年來,我市大力調整農業產業結構,積極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加速推進農業的轉型升級,迅速發展比常規農業具有更大開發潛力和經營價值的休閒觀光農業,在保障生態、文化傳承、豐富生活、教育展示、旅遊觀光、促進增收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為摸清我市休閒農業的發展現狀、存在問題,以便分類指導、規範發展,我們採取全面統計,深入縣區、園區實地調研和召開座談會、現場交流會等方式,從今年5月初~6月底,用兩個月的時間,對全市十個縣(市、區)的休閒農業發展情況進行了調研,現報告如下:
一、發展現狀
我市的休閒農業起步較晚,在21世紀初,農家樂才星星點點出現,但發展迅速,正方興未艾。尤其是近幾年,市農委圍繞“十園引領,百園興農”的戰略目標,突出太原都市農業的優勢特色,依託農村自然生態、田園景觀、民俗文化和農業特色優勢產業,以休閒旅遊市場的發展需求為導向,以農業旅遊資源的合理開發和充分利用為基礎,以生態環境建設和農民增收致富為根本出發點,以“綠色、休閒、參與、體驗”為主題,以功能多樣化、投資多元化、發展產業化為重點,大力發展休閒觀光旅遊農業,休閒農業已成為推動農業轉型、促進農民增收的一大載體。
截至目前,我市休閒觀光農業園區(景點)已經發展到132家,佔地面積38.1萬畝,總投資額46.65億元。年接待遊客289萬人次,年營業收入1億多元。吸納農村勞動力0.6萬人,帶動農民將普通農副產品轉化為旅遊商品,實現增收110元左右,成為全市農業和農村經濟新的增長點。功能較全、發展較好、具備接待能力的有68家,其中,國家級示範園2個:XX縣葡峰山莊、XX縣茂盛源農牧開發有限公司(中隱山);省級示範園6個:XX縣通和農場、綠源生態農莊,XX區采薇山莊、XX區宇文山莊、XX區華辰農耕園、XX縣青草坡休閒度假村;市旅遊局的掛牌景點園區40個。XX縣是農業部的休閒農業示XX縣,XX區是山西省的示XX縣。按型別劃分,現代農業型15家、觀光采摘型27家、農家樂型16家、自然生態型8家、民俗文化型2家。
發展形式主要有五種:
(一)依託自然資源建成。如XX區狼坡獅子崖原生態景區、萬畝生態園,依託西山原生態林的美麗風光打造旅遊景點,XX縣迎東生態園、中隱山農家樂等,這是我市休閒觀光農業的主要形式,都是以綠色、自然、生態為主線,為遊客提供田園景觀欣賞、農事體驗、瓜果採摘、休閒垂釣和農家樂餐飲等服務。
(二)依託優勢產業建成。即以當地的優勢產業為依託,建設而成的農業觀光采摘園。如清徐依託特有的資源優勢、產業優勢,整體開發以葡萄為特色的農業觀光旅遊。依託葡峰山莊、中隱山國家生態旅遊示範點、龍林山風景區和豐富的文物資源,打造以農家樂為主題,集觀光、採摘、休閒、娛樂為一體的生態旅遊區,使XX縣發展成了“文化名城、醋都葡鄉”和山水園林生態宜居縣,帶動了全縣的農業發展。ィㄈ)依託旅遊資源建成。如XX區在充分挖掘歷史人文資源的基礎上,寺底村、洞兒溝村、要子莊村、店頭村,適應旅遊業多層次消費需求,將旅遊業的經濟功能、社會功能、文化功能和生態功能有機結合起來,以自然風光、民情風俗、歷史古蹟和人文文化為主線,發展以觀光、採摘、休閒、娛樂為主的文物古蹟遊、生態旅遊和田園風光旅遊,使農業旅遊產業作為區域經濟新的增長點,並由此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
(四)依託文化資源建成。即以當地的人文景觀為軸心,挖掘其文化底蘊,建成融文化、宗教、民俗、風情、休閒觀光為一體的農業觀光園。如XX縣龍池山莊,以當地“龍”文化傳說為主體背景,集田園風光、黃土風情、自然生態為一體,自1997年以來已累計接待遊客80多萬人次,取得直接經濟收入600多萬元。青草坡休閒度假村,以大禹治水的歷史傳說為主線,開發旅遊產品。
(五)依託種植基地改建。以當地的特色農業基地為基礎,利用植物的葉、花、果等特色,開闢賞花、採果等休閒旅遊專案。如XX區依託無公害種植基地建起了華辰高科技農業觀光園和孫家寨採摘園等一批農業觀光園,為市民提供休閒娛樂、體會農家風情、放鬆工作壓力的好去處。而XX區的梅芝園藝,80畝的花卉盆景種植基地,以“花與文化”為發展理念,結合自身貿易、展銷、科研教學、示範推廣、建成遊覽觀光的農業觀光園。
二、存在問題
我市的休閒觀光農業處於初步發展階段,雖然已經有了一定的規模,但還存在不少問題。
(一)品位檔次低,定位不明。有些園區缺少整體的規劃和科學的論證,沒有正確的定位,盲目發展,重複建設。高品位、高檔次、多功能、知識型的休閒園區還很少,大多數農家樂規模小、檔次低、設施簡陋、內容單一,和鄉村飯店差不多。這樣,一方面因檔次低而造成社會知名度不高,缺乏人氣;另一方面因內容少,容易受農業季節性制約而造成資源閒置,利用率不高,效益低下,有的園區一年只營業半年,淡季只好解散員工,關門歇業。
(二)文化內涵少,特色不濃。在已形成的農業觀光園裡,大多數只有品種介紹,遊客只是能採摘蔬果,品嚐果實,無法領略到無形的文化資產。農業觀光園賴以生存和發展的是它的特色。有些觀光園盲目發展,跟風而上,沒有自己的'特色,很難吸引人氣,難以持續發展。
(三)土地流轉難,資金不足。
休閒農業是一個朝陽產業,也是綜合產業,需要大量的土地和資金投入。單靠農民投資不起,各級政府的投入又遠遠不夠,需要大量的民營企業家進入,我市就有十幾家煤炭老闆轉型發展休閒農業的,很成功。另一個是土地流轉問題,隨著城市化程序的推進,土地越來越少,可以說是“寸土寸金”,近郊農民意識到土地的潛在價值,不願流轉,這就需要政府和相關部門協調解決。
三、發展建議
(一)堅持發展原則,明確目標任務
堅持政府引導、市場運作,科學規劃、合理佈局,量力而行、適度開發,體現特色、示範推進的原則。大力發展休閒觀光旅遊農業,做到農中有旅、以旅促農、農旅結合,興旅強農。
突出經濟、生態、文化三種功能,圍繞現代農業觀光遊、特色鄉村休閒遊、自然生態領略遊、農家度假體驗遊、民俗文化追憶遊五種模式,經過五年的努力,建成集農業產業示範、田園風光展示、農史農具博覽、旅遊休閒觀光、農村生活體驗、特色民俗接待為一體的多功能園區,建成適應不同層次、不同規模、滿足不同消費群體需求、集“食、住、行、遊、購、娛”為一體的休閒觀光農業網路。
(二)科學合理佈局,突出建設重點
在充分考慮資源條件、功能效益、人文理念、產品特性、市場需求和可持續發展的基礎上,體現以農為本理念,講求區域特色,強化內部設計,最佳化分割槽佈局,實現自然景觀、人文景觀與農業園林景觀的和諧統一。
著力打造西北部(萬柏林、尖草坪、晉源)山水人文休閒帶,南部平原(清徐、小店)田園風光體驗帶,北部(陽曲)黃土風情領略帶,汾河水源(婁煩、古交)度假帶,東山(杏花嶺、迎澤)生態農業觀光帶五條精品休閒觀光線路,打響省會城市休閒觀光農業品牌。
在XX縣著力打造汾河高效農業園區、西邊山生態旅遊區、葡萄採摘節、醋文化節;
在XX區,著力打造無公害蔬菜觀光采摘園區、現代農業與生態觀光旅遊示範區;
在XX區,著力打造柴西路二側高效農業觀光園區、北部丘陵特色農家樂建設園、西部山區農家樂建設區,舉辦眾成國際花卉園藝博覽會;
在XX區,著力打造佔地近2萬畝的東山農業生態園區;
在XX區,著力打造西山萬畝生態園區;
在XX區,依託店頭、洞兒溝等地的農業資源和特色村貌,著力打造以“農家樂”為重點的旅遊觀光農業區,舉辦桃花節、荷花節和梅芝園藝花卉展銷;
在XX縣,以庫區生態林和名人故居為依託,著力打造生態觀光旅遊和紅色旅遊度假區;
在XX市,以恢復礦區生態和關頭紅色根據地為依託,建設生態恢復示範園,開發紅色旅遊和綠色觀光采摘;
在XX區,以潤東高科技為樣板,建設農業科技示範園。
(三)加強部門合作,形成共建合力
建立和完善“政府引導、部門協同、社會參與”的工作機制,推進我市休閒農業生產規模化、經營集約化、管理標準化、功能多樣化。出臺“XX市休閒觀光農業示範點評定管理辦法”,指導休閒農業發展。搞好相關政策的銜接,“農家樂”經營戶應享受減免營業稅政策,休閒農業場所銷售自產的初級農產品及初級加工品享受免稅政策,休閒農業園區用電享受農業用電收費政策。
(四)拓寬融資渠道,加大支援力度
大力發展多種形式的新型農民合作組織,鼓勵專業合作社發展休閒農業。政府應將休閒農業發展資金納入市、縣兩級財政預算,加大對休閒農業發展的支援力度,將現有的基本建設和資金專案向農業園區傾斜。鼓勵民間資本參與休閒農業開發和經營,鼓勵農戶以土地使用權、固定資產、資金、技術、勞動力等多種生產要素投資休閒農業專案。金融機構應對信用狀況好、資源優勢顯、發展潛力大的休閒農業專案適當放寬擔保抵押條件,並在貸款利率上給予優惠。
(五)規範行業管理,引導有序發展
成立XX市休閒農業協會,加強對休閒觀光農業經營者的行業指導與規範,從市場資訊、技術推廣、服務規範、安全衛生以及專案支援等方面進行引導,促進行業自律,形成有序競爭,從而推動我市休閒觀光農業健康發展。
(六)挖掘優勢特色,打造亮點品牌
有計劃、有重點地對現有的建設規模較大、休閒檔次較高、活動專案較豐富、文化特色較鮮明、接待服務較規範、經營管理較科學的休閒農業示範景點進行打造和提升,挖掘優勢特色和民俗文化內涵,建立“全省叫得響,全國創一流”的休閒農業旅遊景點,為市民提供休閒娛樂、放鬆心情的好去處。
(七)加大宣傳力度,吸引市民出城
透過召開休閒農業現場促進會、發展座談會和研討會,現場參觀休閒農業示範點,園區負責人經驗交流,研討座談、為示範園區授牌、開展星級評定等形式,提高企業知名度,增加企業收入。
利用山西日報、太原日報、太原電視臺等新聞媒體,對有接待能力,形式多樣,各具特色的休閒農業園區,進行宣傳報道。藉助太原農經資訊網、太原休閒農業網等網路平臺,向市民宣傳推介我市的休閒農業景點,吸引市民出城,滿足人們迴歸自然、返璞歸真的心裡需求。
農業發展調研報告範文5
按照區政協20xx年度常委會工作計劃安排,區政協專門成立了由一名政協副主席任組長,區政協相關委室和區農業局的有關人員組成的調研組,就全區都市農業發展情況進行了深入調研。具體調研情況如下:
張店區現有農業人口14.04萬人,耕地面積8.1萬畝,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1.1286萬元。20xx年,為加快提升全區農業發展整體水平,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統一部署,區委區政府立足區情,確定了“調整農業結構,最佳化農村環境,富裕農民生活,服務城市需要”的現代農業發展思路,著力推進都市農業發展。成立了由政府牽頭、部門組成的加快發展都市型現代農業工作領導小組,先後印發了《關於加快發展都市型現代農業的實施意見》、《關於推進全區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及股份合作制的指導意見》,對加快發展中心城區都市農業做出了全面部署。目前,我區都市農業發展初具規模,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開始顯現。
1、科學規劃,合理定位
全區都市農業發展遵循“點線面相銜接,大中小相配套”的原則,因地制宜,著重建設“四個片區”:一是建設優質糧食生產片區。主要是依託馬尚鎮、房鎮鎮、中埠鎮等區域內的農田,發展精準農業生產,建設優質糧食生產基地。二是建設生態涵養髮展區。以黑鐵山、玉皇山、炒米山、唐家山等區域為主,深入挖掘山區特有資源優勢,積極發展特色農業、生態農業和休閒觀光農業。三是建設生態經濟林果帶。在傅家鎮、馬尚鎮、房鎮鎮重點實施濱博高速公路沿線經濟林產業。四是進一步打造城市綠地生態體系。主要沿主幹公路、主河道建設綠色通道、防護林帶以及環村、環鎮生態林,大力發展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兼備的經濟林果帶。
2、突出特色,全面推進
我區都市農業園區發展特色鮮明,農業結構調整進展順利,生態綠化修復初見成效,都市型現代農業框架初步形成。目前,灃水鎮、中埠鎮、傅家鎮、杏園街道累計種植核桃8000餘畝;初步完成大規模沿路、沿河綠化,種植園林綠化苗木9000餘畝;黑鐵山區域生態修復規劃面積2230畝,已完成苗木種植1200畝;實現土地流轉面積達到1.96萬畝,發展種植專業合作社8家。以建設各具特色的都市農業園區15個,總規劃面積8000餘畝,計劃投資近9億元,已完成投資2.8億元,同時,注重引導園區積極與科研院所聯絡,引入先進的科技專案,種植適合本地的特色農產品,帶動都市農業向名、特、優方向發展。
3、政策引導,全力扶持
區政府從財政上不斷增加對都市農業發展的投入,制定了一系列的都市農業補助、獎勵政策。按照都市型現代農業示範園區規劃建設的單位,區財政按照當年實際投資額的5-10%予以補助;對按照都市型現代農業發展規劃要求實現長期結構調整的,按照其調整面積,區財政按每年300元/畝的標準連續補助三年,當年提供300-500元/畝的苗木補助;對實現長期結構調整的鎮,區財政按照每調整1000畝獎勵2萬元標準予以獎勵。對都市農業園區建設配套設施所需的用地指標,優先予以安排。目前,全區已兌現各類苗木補助款490.31萬元;對5個都市農業示範園區發放獎勵資金45萬元。同時,積極協助解決都市農業園區用地問題,已落實新增指標和掛鉤指標1654.2畝。
農業發展調研報告範文6
盛夏驕陽如火,xx縣金秋農業科技開發有限公司的“小陽春”卻提早到來,幾十名“專業農民”在地裡翻地、整畦、下種、育苗,各司其職。
上蓋棚,下圍網,新出土的豇豆、辣椒、黃瓜苗在溼潤的泥土裡舒枝展葉,茁壯成長,碧綠的桑園生機盎然。
農業發展調研報告範文7
xx市緊緊圍繞實現“四個轉變”戰略要求,以推進農牧業供給側改革為主線,以產業轉型升級和提質增效為總任務,多措並舉,大力提升現代農業發展水平,培育現代農業新興支柱產業,為推動xx市現代農業健康快速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一、發展現狀。xx市轄3鎮1鄉、3個街道辦事處、51個行政村,農業戶8967戶,農業人口33924人。20xx年落實財政支農資金9000萬元,完成農作物播種面積20。4萬畝,枸杞種植面積增長2。6%,實現第一產業產值10。15億元,較上年增加1。14億元;增加值5。4億元,增長13。9%。露天蔬菜和日光節能溫室蔬果種植總產量達2。35萬噸,產值達0。52億元,蔬菜自給率56。5%,較上年增長1。5個百分點。長期以來,全市以溫室大棚、節水灌溉、先進農機推廣為抓手,不斷推動傳統農業轉型升級,取得良好效果。目前,xx市建成並投入使用高標準日光節能溫室4530棟,規模化果蔬生產基地3個。
二、存在的問題。一是受農作物經濟價值因素影響,導致枸杞種植戶增多,枸杞種植面積急劇擴大,基本糧食作物種植面積減少,農業結構調整難度加大。二是產業化經營程度不高,缺少精深加工龍頭企業,且現有龍頭企業作用發揮不明顯,特色產業發展仍處於起步階段。農畜產品精深加工鏈短,品牌建設相對滯後,市場競爭力不強。三是經濟下行壓力對農牧業造成較大影響,導致農牧民就業面收窄、農畜產品價格下滑、農牧民收入增幅放緩。四是農畜產品市場和價格波動等問題,直接影響到農牧業提質增效、農牧民持續增收。
三、對策及建議。一是全力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把增加綠色優質農產品供給放在突出位置,守住農牧民增收不逆轉,農牧區穩定不出問題兩條底線,將增收致富作為根本目標,將產品調特、品質調高、結構調優,讓農牧民取得更多改革發展紅利。二是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建設步伐。培育扶持農牧業龍頭企業,推動枸杞、藜麥和生態畜牧業規範化、標準化、綠色化發展。強化農牧業基礎設施建設,壯大果蔬肉禽設施農牧業基地,完成永久基本農田劃定,加速推進耕地佔補平衡工作。完善各類農牧業支撐服務體系,構建新型農牧業經營和社會化服務體系。依託高原特色優勢生物資源,推動生物產業專案、深加工專案達成投產。三是力促枸杞產業提檔升級。堅持有機、綠色發展方向,進一步做大做強枸杞產業。重點依拖枸杞精深加工,做好做實種植、加工、儲藏、烘乾、運輸等各個環節工作。實施龍頭企業帶動戰略,大力扶持培育枸杞精深加工企業,延伸鏈條,豐富產品。加強生產環節的有效管控,提升枸杞產品質量。
加快xx市(國家級)出口枸杞質量安全示範區建設,擴大有機(綠色)枸杞標準化出口基地規模,繼續推行標準化生產模式,推進綠色基地和有機基地認證工作,強化產品檢測和安全監管。加大柴達木枸杞品牌營銷推介力度和冷鮮果技術研發力度,為枸杞產業健康穩定發展提供科技支撐。四是加強宣傳力度打造品牌價值。以規範使用國家農產品地理標識統領品牌建設,由行業協會授權誠信度高、精深加工能力強的龍頭企業、合作社使用農產品地理標識,規範各企業使用地標、產地等包裝標識,合力打造柴達木枸杞品牌新高度。在全國範圍內進行特色農畜產品專題推介活動,多角度、全方位加大xx農牧業品牌宣傳推介力度,採取電商銷售、宅配、專題推介、直銷點等營銷手段,拓寬農產品銷售渠道。五是提升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加大標準化生產推行力度,加快建立和完善“菜籃子”產品質量安全追溯基地備案、市場準入和準出制度。大力推進“三品一標”認證工作,鼓勵生產基地和生產主體使用無公害、綠色生產新技術,積極支援申請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產品認證。六是加快農牧業經營組織建設。加快培育一批龍頭企業、產業組織,培養一批農村企業家、經紀人,完善扶持獎勵辦法,建立健全管理服務制度,帶動農牧區發展。加快引進和培育一批“農工貿”“科工貿”一體化企業集團,全面提升特色農牧業精深加工水平。規範大力發展農牧民專業合作社組織,有效整合現有資源,建立土地股份合作社,引導農牧民以土地草場承包經營權入股發展。強化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利益聯結機制,採取保底收購、股份分紅、利潤返還等方式實現農牧民和經營組織互利共贏、共同發展。七是打造城鄉結合部農牧業經濟帶。突出政策引領和規劃先行,打破城鄉之間、企地之間分割發展傳統格局,積極引導城鄉結合部農牧民圍繞服務城市、服務企業,發展設施農牧業、特色農牧業、觀光農牧業、餐飲娛樂業等多種經營,指導開展綠色無公害蔬菜、反季節蔬菜種植和農畜產品養殖,形成複合型產業,拓寬群眾增收渠道,助推農牧業加快轉型發展。
農業發展調研報告範文8
發展現代農業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首要任務,是以科學發展觀統領農村工作的必然要求。推進現代農業建設,是促進農民增加收入的基本途徑,是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的重要舉措,是新農村建設的產業基礎。為進一步瞭解農業農村經濟發展情況,客觀分析建設現代農業所面臨的問題,以“農業發展”為調研課題,經過深入基層、深入群眾、深入農村開展了詳細調研,現將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一、農業農村經濟發展現狀
近年來,賈沙鄉按照上級黨委、政府的安排部署,緊緊圍繞“三三一”發展思路及新農村建設二十字方針,狠抓農村經濟結構調整和農業基礎設施建設,農業農村經濟發展取得了顯著成績。目前,賈沙鄉共有11個村委會,全鄉總人口21358人,其中少數民族人口17385人,佔全鄉總人口的81.4%。十一五期間,鄉政府繼續加大對農業的投入和扶持,加快產業結構的調整,走優質、高產、高效的農業發展路子,農業生產以種養殖業為主,二三產業發展較慢。全鄉耕地面積27111畝,農作物播種面積 66465畝。推廣種植雜交水稻6395畝,雜交包穀15468畝。糧食總產量11526噸。全鄉有經濟林果16271.9畝,完成荒山造林18430.3畝;生豬存欄23649頭,出欄27686頭;羊存欄3926頭,出欄2966頭;牛存欄 8825頭,出欄1224頭;家禽存欄25493只,出欄34667只。肉類總產量2864噸。
(一)最佳化產業結構,特色產業發展呈現新亮點。
按照高效農業的發展目標,以典型示範引領結構調整,以政策措施推動新農村建設,初步形成了以“菸葉”為主導產業,其他產業並存的農業發展格局。20xx全年,賈沙共有7個村委會,30個村民組種植烤煙,種煙戶數402戶,栽種菸葉3000畝,計劃交售菸葉9260擔,實際交售菸葉10267.2擔,比計劃數超1007.2擔,完成任務數的110.8%,菸農總收入715.4萬元,實現稅收160餘萬元。
(二)加大基礎設施建設,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得到新提高 緊緊抓住國家把基礎設施建設轉向農村的機遇,認真貫徹落實支農惠農政策,大力實施農水改造、把農業和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作為基礎設施建設的重點,為保證全鄉農田用水,每年投入溝渠修復資金對農田水溝進行修復,確保了6946畝農田用水,做到滿栽滿播,為農民增收打下了基礎。解決了陸車衝、五臺坡、波羅克、白路腳、茂株柏、丫灑底等多個自然村的自來水,改善了飲水條件,解決農村飲水困難5000餘人。其次,加強煙區水利基礎設施建設,按期完成了普灑河5840米的煙區配套改造工程。投資1.5萬元,修復民雲、丫灑底煙區管網3000餘米。大力實施鄉村道路通達工程,實現了行政村村村通公路、通電話的目標。
(三)大力發展以勞務為主的二三產業,農民收入有了新提高。 以 “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工程”為載體,加強農民培訓和農村勞動力轉移輸出工作,大力開展“技能型、職業型、創業型”培訓,提高農民的科學文化素質和就業、創業的技能,每年培訓農村勞動力600餘人次,轉移農村勞動力500餘人次,提高了農民的轉移性收入。
二、現代農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隨著新農村建設的逐步推進,賈沙鄉現代農業取得了長足發展,但同周邊鄉鎮相比還有著較大的差距,發展現代農業還面臨著許多困難和問題。
(一)農村經濟基礎較差,農民收入水平很低。
賈沙鄉早在1995年被雲南省政府列為506個扶貧攻堅鄉之一,農村經濟基礎相對較差,各村發展水平也很不平衡。尤其是農民發展農業生產缺乏資金保障,新農村建設的主體作用難以發揮,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任務還很艱鉅。
(二)農業產業結構單一,產業化程度不高。
目前賈沙鄉農業產業結構主要以種植業為主,二三產業比重相對較小,且缺乏大型農業龍頭企業的支撐,農業的工業化程度很低。種植業中以菸葉為主,佔農業生產總值的75%以上。但由於主客觀因素的制約,發展相對緩慢,現有的核桃、洋芋等比較有特色的種植業,經營管理粗放,優勢不明顯,缺乏規模效應,產業化經營程度不高,難以形成“產、加、銷”一條龍的市場優勢和產業化鏈條,特色產業尚未形成規模,農業產業化的道路還很漫長。
(三)農技推廣力量薄弱,農民文化程度很低。
農業科技力量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農業技術的推廣和應用。農民科技文化程度很低,農村初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人數不足50%,部分農民受小農意識影響,習慣於舊的生產方式,接受新鮮事物的能力有限,經營粗放,科技含量不高,外出務工也只能賣苦力,制約了農民收入的快速增長。
三、加快現代農業發展的建議
農業豐則基礎強,農村穩則社會安。加強“三農”工作,積極發展現代農業,就是要緊緊圍繞“狠抓交通、水利、教育基礎設
施建設,加快種養殖、礦產、旅遊業發展,加強生態環境保護”的發展思路,以產業結構調整為主線,以增加農民收入為目標,切實轉變農民觀念,提高農民自主創新能力,促進現代農業持續、健康、穩定的發展,紮實推進賈沙鄉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一)進一步轉變觀念,形成明晰的現代農業發展思路。 現代農業要求用嶄新的現代發展理論、先進的管理理論指導農業。特別是要超越農業和農村工作層面,跳出農業抓農業,充分發揮賈沙鄉礦產資源豐富的優勢,強化工業對農業的支援作用,建立以工補農的新機制。將先進工業發展理念、資金裝備於農業,從而推進農業的發展。
(二)最佳化農業結構,大力推廣菸葉種植技術。
產業化是發展現代農業的根本途徑和主要標誌。一個地區農業產業化水平越高,其現代農業發展水平就越高。因此,要按照優質、高效的要求,突出抓好菸葉產業化建設。1、堅持控制總量。堅持“控制總量、適度從緊”的方針不動搖,科學安排生產量,做到既完成計劃任務,又最佳化結構,菸葉種植不失控。2、堅持需求導向。根據工業需求,圍繞知名品牌發展需要,適當擴大生產量,實現總量供給與需求平衡,確保結構總體平衡,提高菸葉配置效率。3、堅持服務菸農。將“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菸農利益作為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充分尊重菸農意願,算清菸葉種植成本和收益,合理補貼,充分調動菸農的積極性和主動性。4、堅持合理留葉。圍繞“調結構、提質量、增效益”目標,大力推行菸葉標準化生產,待條件成熟時,可進行招商引資,建立菸葉復烤廠,逐步讓菸葉產業規模化和工業化,最終形成菸葉商品化。同時,合理確定留葉數,針對不同品種、不同氣候,遵循煙株生長髮育規律,細化封頂留葉
技術措施,在合理留葉基礎上,在不影響正常生長髮育前提下,統一清除不適用兩片腳葉和一片頂葉,最佳化結構,提高質量和可用性。
5、堅持統一組織。以村組或田塊為單位,統一時間、統一地點、統一方法、統一流程、統一標準、適度集中、定點處理,確保不適用菸葉“變廢為寶”,確保不造成環境汙染,積極探索田間消化鮮菸葉綜合利用。
(三)加大資金投入,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切實改善農業生產條件。
農業生產條件是發展現代農業的基礎,是提高農民生活水平的有力保障。在新農村建設過程中,要加強以水利為重點的農田基本建設,加強主幹排水溝道的綜合治理,重點抓好水渠節水改造工程,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繼續加快農村道路等基礎設施建設,實現組組通公路的目標,不斷改善農民生產生活條件。
(四)推進農業產業化,打造農業品牌,實現規模化、標準化生產 。
龍頭企業是農業產業化和外向化的重要支撐。加大招商引資力度,重點建設一批玉米等農產品加工和深加工企業。按照“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原則,對現有酒廠進行重組改造,重點扶持、提升產品質量和增強產品市場競爭力。嚴格按照商品質量標準生產、分級包裝上市,創出自己的品牌,提高農產品規模化、集約化和標準化水平,加快農業產業化經營步伐,促進農民增收。
(五)依託溫泉資源優勢,大力發展現代農業旅遊。
充分發揮溫泉地熱資源優勢,進一步完善旅遊業發展規劃,整合旅遊資源,挖掘整理民間文化,開發特色旅遊產品,鼓勵民間資本踴躍參與旅遊開發,形成開放性、多元化的旅遊發展新格局。
農業發展調研報告範文9
根據區委、區政府統一部署要求,近期專題對我區現代都市農業發展現狀、存在問題以及今後的思路和工作重點等問題進行調研,現將有關情況報告如下:
在合肥4個城區中,包河區農村區域最大、農村人口最多,目前全區仍有100多平方公里的農村區域和近10萬農民,是全市城區農村面積和農業人口第一大區。近年來,我們堅持以合肥現代化濱湖大城市建設為統攬,加快推進農村經濟融入城市經濟,農村形態轉化為城市形態,廣大農民轉變為城市居民,取得明顯成效:一是農村基礎設施日趨完善。城市基礎設施加快向農村區域延伸,“村村通”工程基本完成,農村安全飲用水工程快速推進,農業生產區域基本形成了“田成方、林成網、路相通、渠相連、旱能灌、澇能排”的現代農業基礎格局。二是生態休閒旅遊業蓬勃發展。成功舉辦春色濱湖旅遊節、大圩葡萄節和龍蝦美食文化節等節慶活動,在全省創響旅遊農業品牌。全面開展綠化大會戰,人居環境明顯改善,生態環境日趨良好。大圩鎮先後榮獲“國家農業旅遊示範點”、“安徽省首批農家樂示範點”、“安徽省生態建設示範點”、“安徽省環境優美鄉”等稱號。三是新農村建設全省領先。“徽派風格、現代水鄉、生態果園、都市農莊”的新農村建設彰顯特色,沈福、磨灘、董城等10個村被評為省、市示範點,大圩鎮榮獲“全國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試點鄉鎮”稱號。開展以“清潔家園、綠化鄉村”專項行動,實施文明鄉村建設四年規劃,村容村貌顯著改善。四是農業結構逐步最佳化。加快推進農業內部結構調整,形成葡萄、蔬菜、瓜果、苗木、花卉、龍蝦等六大優勢產業。深入實施農業標準化工程,全區主要農產品均被認定為國家或省級無公害農產品。堅持以專案開發推動結構調整,大圩土地整理、牛角大圩農業綜合開發等重點專案加快實施。但對照現代化濱湖大城市建設的高標準、高要求,我區都市農業發展還存在一些差距和不足,主要表現在:農業發展正處於由城郊型農業向都市型農業的轉型期,方式上存在著粗放農業與精緻農業共存的現狀,區域上存在著點線基地現代農業與區域傳統農業反差的矛盾;農村經濟發展仍然存在組織化程度較低、基礎設施薄弱、水環境汙染等問題,難以適應現代都市農業發展的需求;農民市民化轉型程序相對緩慢與城市化程序快速推進的矛盾日顯突出。
統籌解決好“三農問題”,構建與合肥現代化濱湖大城市相適應的都市農業產業體系和新型城鄉關係,是當前及今後一段時期擺在我們面前的一項重要任務。落實到具體工作,下一步重點實施6大工程:
一是實施生態建設工程。
適應濱湖大城市建設對環境容量的高標準要求,把都市農業作為現代化濱湖大城市的生態板塊,加快建設以湖區文化為特色的生態服務高地,努力把包河建設成為中國最美的湖區。繼續深入開展“綠化大會戰”,大力實施“五個一”工程,彰顯包河區“濱水生態、綠色氧吧、城市花園”的特色與亮點。加強區域內水環境綜合治理,深入推進入巢湖河流綜合整治專項行動,加大治汙力度,強化重點汙染企業治理,做到達標排放;推進十五里河、塘西河、巢湖沿岸的人工溼地和生物淨化設施建設,逐步在集中居住點推開。大力發展生態農業和迴圈農業,強力推進農業標準化,狠抓無公害農產品示範基地建設,爭創國家、省級農業標準化品牌,增強農業的可持續發展能力。加強生態文化建設,引導城鄉廣大群眾牢固樹立生態文明觀念,培育保護生態環境的生活方式和消費模式,營造保護生態環境的社會氛圍。
二是實施基礎設施建設工程。
推進城市基礎設施向南部農村區域延伸,加快農村電網、供水管網、資訊網路、商業網點建設,實現城鄉資源共享。加強農村公路與城市道路對接,加快推進村莊內部主次幹道建設,大力發展農村公共交通,形成結構合理、方便快捷的交通網路。以大圩土地整理專案、牛角大圩農業綜合開發專案和萬畝大圩防洪達標工程、大小張圩農業綜合開發專案為抓手,推進以農田水利為重點的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建立供排水、防洪防澇和水生態環境保護體系。繼續實施農村人飲安全工程,加快實現村村通自來水,徹底解決農村居民飲水安全問題。
三是實施村莊整治工程。
全面啟動文明鄉村建設四年規劃,深入開展以“清潔家園、綠化鄉村”為主要內容的村容村貌環境綜合整治,繼續實施“六清理三綠化”活動,切實改變中遠郊腹地農村、城郊結合部和城中村“髒亂差”面貌,力爭透過2年時間的努力,全區所有行政村都建成文明鄉村,實現“溝渠淨化、道路硬化、環境綠化、路燈亮化、牆面美化、衛生潔化”的目標,村莊環境長效管理的工作機制得到有效完善,形成環境整潔、秩序井然、生態良好、鄉風文明的村居新面貌。
四是實施農業園區工程。加快推進農業生產園區化,不斷提高農村產業發展的集聚度,逐步形成叢集化、特色化、生態化的農村產業發展新格局。在產業發展上,加快調整農業內部結構,以發展設施農業為重點,推進蔬菜、瓜果、苗木、花卉等農業主導產業集聚發展,同時加快農業與二、三產業的融合,提高農業的附加值和比較效益。在發展方式上,以引導農民流轉土地為突破口,大力開展農業招商引資,推進農業適度規模經營,提高土地產出效益,推動農業產業化程序。在發展重點上,重點抓好東大圩、牛角大圩、馬圩以及大張圩等4個圩區功能開發,根據各個圩區的產業特色,東大圩著力打造“濱湖後花園”和“中國最美的湖區都市田園”;牛角大圩結合省農業綜合開發專案的實施,發展休閒觀光農業、綠色設施園藝種植業和高階服務業;馬圩以綠色港灣公園建設為龍頭,建設集人居、度假、遊憩於一體的生態水岸公園。義城鎮大張圩以萬畝速生林基地為依託,大力發展林種林養經濟,著力建設市民休閒度假的天然氧吧。
五是實施旅遊營銷工程。
從營銷包河的戰略高度,深度挖掘區域農業旅遊文化資源,打響“春色濱湖旅遊節、大圩葡萄節和龍蝦美食文化節”三大節慶旅遊品牌。突出城市居民需求,圍繞“吃、住、行、遊、購、娛”做文章,進一步完善旅遊景點基礎設施,提升鄉村旅遊接待能力和水平,注重開發農業休閒娛樂、觀光垂釣、採摘體驗等旅遊產品,延伸開發一批特色鮮明的旅遊紀念品、工藝品和禮品,豐富提升鄉村旅遊的內涵和品位。突出宣傳濱湖、營銷包河,透過旅遊節慶活動的開展,讓更多的遊客走進濱湖,感受包河日新月異的發展變化和強勢崛起的發展潛力。
六是實施素質提升工程。
加快農民素質提升,加強農民專業技能培訓,引導農村富餘勞動力向建築業、商貿服務業、農副產品加工業等非農產業和城鎮轉移,讓失地農民接受工業文明、城市文明的洗禮,把農民逐步轉化為農業產業工人;加強與農業科研單位、教育機構的聯絡互動,直接為農民群眾提供資訊、技術、營銷等服務,提高農業生產和營銷水平;透過宣傳引導、教育培訓和培育典型,切實提升農家樂服務人員的專業素質,提高旅遊接待的層次和水平;培育扶持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引導協會組織自我發展、自我管理、自我完善、自我服務,延長農業產業的鏈條,提高農業生產專業化、組織化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