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科普知識

矯正幼兒多動行為的實施案例分析

矯正幼兒多動行為的實施案例分析

一、被矯正幼兒的情況分析

1.幼兒的一般情況

徐奕,男,5歲7個月,實驗小學幼兒園大班幼兒。母親懷孕期患高血壓等病症。孩子不足月剖腹產出,由人工餵養。該幼兒三歲時,就有坐立不安的狀況,坐一會兒就要走動,該幼兒較瘦,活動量大,他的好動從託兒所起一直延續至進入幼兒園。

2.行為的表現

徐奕來到幼兒園後,繼續表現出十分好動的狀況,可以說是“四沒相”的孩子,即“坐沒坐相”:平時不能好好端坐,坐在椅子上,一會兒就會屁股著地,頭靠在椅子上。“站沒站相”:在做操或其他活動需要站立時,會手腳不停地玩,用腳在地上鑽,玩鞋子,鞋子也往往會離腳而飛掉。“吃沒吃相”:進餐時東張西望,拿筷子在碗上這兒敲敲,那兒敲敲,米粒掉滿地,不能安靜地吃完自己的那份飯菜。“睡沒睡相”:午睡時翻來覆去,多動不寧,不能好好地入睡,教師在實施矯正計劃開始時,對徐奕作了連續六天的觀察,在這六天中幼兒在各項活動中都有多動表現,尤其是午餐、午睡時多動的時間都在10分鐘以上,遊戲、作業活動時的多動也在5分鐘左右,且均在2次以上。

根據對徐奕多動情況的分析,我們對徐奕採用間歇強化法來矯正其多動的不良行為。

二、矯正前的準備

1.選擇間歇強化物

透過對幼兒的觀察、談話,對家長的調查、詢問了解及確定對幼兒的有效間歇強化物,並按刺激量由弱到強的順序進行排列,如:微笑、稱讚、紙工、巧克力糖、講故事、塑膠傲子、貼畫紙、新手帕等。教師準備好刺激物,在矯正的過程中使用。

徐奕的多動是反映在多方面的,為了取得矯治的成效,在確立矯正步驟時,先從徐奕不能安靜坐好入手,逐步擴充套件到矯正站、進餐、午睡時的多動。

2.設計教育內容

在使用間歇強化的過程中,必須伴以對幼兒問題行為的認識教育,以增強幼兒克服多動行為的自覺性。如教師選擇了“小貓釣魚”的故事,故事中生動的形象使孩子懂得好動、不專心是學不好本領的。教師又自編了兒歌“小冬冬”,使幼兒明白好動的孩子是不受人歡迎的,克服了好動毛病的“鼕鼕”才會被大家所喜歡。為了提醒幼兒糾正不良習慣,教師自編了兒歌,將坐、站、進餐的正確行為編在兒歌裡,使幼兒一念到兒歌就能以規範的'行為來要求自己。在幫助提醒幼兒進餐有正確的姿勢時,編了兒歌“進餐廳,不講話,認真坐在椅子上,兩隻小腳在桌下,左手扶著碗,右手拿著筷,安安靜靜吃完飯和菜”,讓幼兒按照兒歌的要求,安靜地進餐。

3.取得家長的支援和配合

在矯正前,教師透過家訪將矯正計劃、方案告訴家長,使家長明確,並積極配合教師進行矯治。由於徐奕全家搬遷到離幼兒園較遠的地方居住,而家長出於對幼兒園的信任以及孩子對班級集體的喜愛,願讓孩子來園接受矯治,保證矯治順利進行。

三,矯正過程

教師在矯治徐奕多動行為的過程中,經過了以下階段:

第一階段(矯治的第一至第三週):以矯治“坐沒坐相”多動行為為開端,選擇不相容行為進行強化。要求徐奕坐時能坐端正,兩腳併攏,兩手放好,不隨便離開座位,並告訴徐奕如能在做作業時,安穩地坐上5分鐘,不離開座位,老師就獎勵給他手工紙。徐奕為了獲得獎勵,努力剋制自己,不離開座位。當徐奕獲得了手工紙的獎勵時,高興極了。接著教師又繼續對徐奕提出要求,逐漸延長穩坐的時間。並運用徐奕喜愛的塑膠饊子、紅五星、手工紙對徐奕良好行為的建立進行獎勵。為了幫助徐奕建立良好行為,教師還運用兒歌、故事等內容,幫助徐奕掌握坐時的良好行為,有好幾次可以看到徐奕嘴裡唸唸有詞“兩腳並併攏,兩手放放好,不做小動作”,邊念邊管好自己的手和腳。透過自己的努力,徐奕有了進步,在教師提醒下,能較安穩地坐上十分鐘,參加活動。

第二階段(矯治的第四至第七週):對多項多動的不相容行為進行強化訓練。在徐奕初步建立良好的坐姿行為後,教師又著手幫助徐奕建立午餐、午睡、遊戲活動中的良好行為,徐奕進餐時,教師對徐奕提出了與此不相容的良好進餐行為,要求徐奕進餐時兩腳放桌下,左手拿碗,右手拿筷,不講話,不東張西望,並告訴徐奕如能做到這些要求,教師就給予獎勵。反覆的強化要求,3星期後,徐奕就能按兒歌的要求安靜地進餐。在強化訓練時,教師又透過兒歌,透過故事,使徐奕進一步懂得不專心是學不好本領的道理。兒歌、故事中生動的形象,為孩子確立良好的行為樹立了學習的榜樣。遊戲時,徐奕不能認真擔任角色,喜歡東奔西跑。教師對徐奕遊戲時的多動行為提出不相容的要求,要求徐奕遊戲時能認真擔任角色,不隨意東走西跑,如能達到這一要求,教師就給予玩跳跳球的獎勵。在遊戲時,教師還有意識地幫助徐奕進入角色,如引導徐奕在菜場遊戲中擔任“營業員”的角色,能和其他“營業員”一起整理蔬菜,把菜賣給顧客。徐奕在遊戲中玩得很高興,也得到了老師的獎勵。逐漸地,徐奕喜歡在遊戲中擔任角色,東走西跑、東看西望、活動過度的多動行為逐漸被克服。

第三階段(矯治的第八至第十週):延長強化時間,促進良好行為的建立。當徐奕的多動行為有好轉時,教師逐漸延長強化時間,要求孩子在相當一段時間裡保持良好行為,以幫助幼兒增強自控力,使良好的行為能在較長的時間內保持。如進餐時,要求孩子在3天內保持良好的進餐行為才能得到獎勵,以後逐步延長至一週、lO天內,逐漸地徐奕能連續兩週在半小時內較好地吃完自己的飯和菜,也能在20分鐘時間內認真端坐參加活動,矯治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第四階段(矯治的第十一二週至第二學期大班畢業前夕):逐漸撤除強化物、鞏固良好行為。在矯治取得一定成效時,教師在延長強化時間的基礎上逐漸撤除具體強化物,以社會性的強化物替代。如當徐奕能以良好行為進餐時,教師就不再給以新玩具的物質獎勵,而是用點頭、撫愛等社會性的行為對孩子良好行為的建立表示肯定、讚揚,使徐奕的良好行為在自然情境中自覺形成,並得到鞏固,透過一階段的社會性強化,徐奕的良好行為不斷得以鞏固。在徐奕大班畢業前夕,教師連續對其進行觀察數週,徐奕的多動行為已基本得到了矯正。

四、矯正效果

透過近兩個學期的教育、矯正,徐奕基本上克服了多動的行為。在大班畢業前夕,孩子情緒較穩定,進餐、午睡習慣良好,能在半小時內吃完飯和菜;上課時,能堅持25分鐘安心聽講、參加活動,並能先舉手,再發言,上下樓梯也能和同伴一樣一個挨著一個走,不搶先,不推人。家長反映,孩子現在在家手腳安穩多了,人也明顯胖了,家長深有感觸地說:“還是老師有辦法,把徐奕多動的毛病改掉了。”為此,家長十分感謝老師。

五、評析

在幼兒期,為幼兒創造融洽、和諧的心理環境,培養兒童健全的人格,及早幫助和矯治幼兒的不良行為,這是我們幼教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責任。教師在引導幼兒的行為上,應作具體細緻的分析,進行一定的心理研究,並運用一定的矯正技術進行正面教育和引導。同時,教師和家長應多聯絡,相互尊重,相互配合,針對孩子的實際情況,施以所需要的教育,這樣才能相得益彰。總之,在兒童時期對幼兒有效地實施心理衛生保健,糾正幼兒不良的行為習慣,這將使幼兒終生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