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文化

儒家文化作文

儒家文化作文(精選8篇)

在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總免不了要接觸或使用作文吧,作文根據寫作時限的不同可以分為限時作文和非限時作文。那要怎麼寫好作文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儒家文化作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儒家文化作文 篇1

儒術獨尊之時,和字當道慢而有序;科技稱霸今日,效率至上穩中求快。兩相對照,儒之於今日之社會似乎水火不相容。卻不知,儒學精華在當下可當解藥而非毒鴆。

擠不上公交的擔憂確乎難免存在,但靜言思之,此等焦慮純屬“葉公好龍”。這反應了對儒家思想理解的劍走偏鋒,是把謙和有禮異化成一團和氣,將謙謙君子誤解成了軟弱男子,把禮讓等同於讓,把謙和等價於附和。如此觀之,儒禮本無罪,對他的錯誤解讀是原罪之觴。

換言之,該同學的無理焦慮,映射出的是以“和”為思想核心的傳統觀念與當今浮躁世風的不可調和矛盾。木心先生所推崇的“從前慢”是“和”棲居的溫和土壤,而今人所慨嘆的“總浮總疏總麻木”,則是浮躁紅塵滋長的溫床。我們讚揚上世紀英倫社會的紳士風氣,卻不可避免今日的女士優先車廂中全是男性。我們欣賞慢時光裡鄰里謙讓大眾熟知,卻無法改變今日人人封閉自我為主。假若人們都熟諳儒之謙讓有禮,又怎麼會出現“擠不上公交”的窘境?

昔日溫潤如玉的君子啊,真的需要儒學精核來喚醒。要知道,儒學文化能綿延上千年,至今在中華文化的龐大體系中自成一個派別,必然是有其活力和時代感的。《禮記》有言:“時止則止,時行則行,其道也光明。”做事如此,儒學發揚亦如是。在當下對個人競爭力的要求越來越高的背景板下,儒學選擇的“與時變,與俗化”,是在申明底線的前提下,給人隨和親切,讓人自覺感悟。謙和與強勢也能碰撞出思維和諧的火花。

宰相趙普嘆曰:“半部《論語》治天下。”一語道破儒學的現實意義,更在一定程度上點出了傳統文化的弘揚由徑。古人尚且如此,我們又何能將儒家大智棄如泥沙?不曾忘傅雷願在浮浮沉沉中勿失本心,這是儒家淡薄安貧的縮影。不曾忘,文化興國是治國綱領之一,經世致用的人才是國之所望所求。這些又何嘗不是儒道中“積極用世”思想的外化?

時代的潮流浩浩湯湯,雜質被沖刷真金被保留。去腐來新,儒之大道,文化傳揚之正道,切莫止於來時路。

儒家文化作文 篇2

作為學長,我非常高興你對儒家文化有如此現實的考量。的確,你的擔心不無道理,但我想告訴你,守得儒道,方得大同。堅守儒家文化,對於個人和社會,都有大益處。

儒家文化以“仁”和“禮”為核心,弘揚道德和至善的力量,但聽上去沒有任何強制力,這也許正是你擔心的來由。但你的擔心卻是以僅有你一個人去踐行這種道德行為立論的前提的,故而略顯單薄。但如果設想人人都踐行並弘揚這種理念,其中的美德力量也必然能引導個人行為規範,推動社會向大同並軌。如果這樣說不夠清楚,那麼我就從“守”、“破”、“離”三方面來進一步解釋一下。

守,即堅守本心,不為外物所動,三毛曾經說過:“心之如何,有如萬丈迷津,其中並無舟子可以渡人,除了自渡,他人愛莫能助。”你對待儒家文化,就應當保持類似的態度,不管別人怎麼做,不管世界怎麼變,你堅持禮讓,堅持以德服人,其實是你堅守自我,不向逆流妥協的體現。況且如果人人都能在喧囂中守得一份儒家文化的寧靜,那麼又何懼被爭搶無序的人群侵奪了正當的權力?

破,即打破慣性思維,看到這個世界好的一面。我們今天的社會,已經在核心價值觀、精神文明建設中加固了向善的道德堤防,大部分市民已十分理性,道德的社會集體認可度在穩步提升,諸如你提及的亂象已基本無跡可尋。故而你這種十分現實的考慮很好,但社會已經悄然改變,你的憂慮大可打消了。

離,即銳意創新,給儒家文化找到一條通往現今的路。時代在變革,社會在發展,儒家文化如果一成不變,確實會跟不上時代的步伐。所以如果你能在保持儒道積極核心內涵的基礎上,將其與時代要求相符合,那麼更多的人會樂於接受它,並主動踐行儒道,而不會再有這些顧慮。

印度詩人泰戈爾曾經說過:“那些把燈背在背上的人,他們的身影投射在自己面前,成為前路的陰影。”儒家文化博大精深,本應是指引社會前進的明燈,如果你過度憂慮,它也會變成前進進路上的陰影。所以,希望你記住,堅守儒道,方得大同,為儒道守破離,你會看到世界和諧的風景。

希望我的回答讓你滿意,也希望你能堅持熱愛儒家文化。

儒家文化作文 篇3

我們校園已經是一個文化的校園了,倒處都是關於儒家的故事。

孔子廣場是傳為孔子而建立的。在校園的大草坪裡,我們可以看見孔子雕像。他的神情是那麼嚴肅,一雙渴望知識的眼睛,百聽不厭的雙耳,讓我可以清清楚楚地知道孔子是個愛學習的人。在孔子的雕像下面寫著〞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的經典儒家名句,讓句我讓我道出了一個人是要讀書才能出真知的,要認真努力地學習是很重要的,不厭地學習,勤勞地記好知識,才是愛讀書的做為。這讓我想起了我們現在的生活,現在我們的生活條件是那麼好,而我們就和正確唱反調,不認真、不勒奮地學習,對待讀書敷衍了事。我們應該用心盡力學習、讀書,因為從孔子的一生中,我們知道讀書是很重要的,對於人的一生來說,孔子就是一個例子,他就是用知識改變了他自己人生的命運。

儒家文化長廊記載著很多孔子的名言名句,是很具有文化代表性的,也很有趣。裡面的意思深刻,深入人心,讓不同人有不同的感受。其中我最喜歡的句子是〞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它講的意思是,有智慧的人不會迷惑,有仁義的人不會憂愁,勇敢的人不會畏懼。這句話表達了孔子對人的精神的概括,他說到人的精神裡要有智慧、仁義和勇氣三點,一個人同時擁有這種品行,才能成為一個真正的君子。我們要把這三種精神放到我們生活中去。在遇到困(難時,要靈活運用自己的腦子,保持冷靜的作風,用自己的智慧克服困難;對待朋友,當他們有難題時,需要你出手相助時,你便要及時站出來,幫他度過難關;對於那些惡霸欺負人的.行為,我們要勇敢制止,不能讓他們無法無天。長廊裡還有很多有意義的名言名句,我就不一一介紹了。

校園各處都是儒家風景,看來我們的校園要成為儒家博物館了。

儒家文化作文 篇4

儒家文化是一種高深莫測的思想文化,是現今扔在推崇的文化之一。古代文人,孔子一手創辦了儒家文化,隨著時間的推移流傳至今,影響深遠。儒家文化中寫道“約之以禮”“以德服人”等名句,有人曾問道:“這樣做的話,會不會連公交都擠不上去?但我覺得,不會。

儒家文化是我們所推崇的,俗話說“用之於民,親之於民。”儒家文化裡的一些道理與現在我國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又所聯絡,它規範我們的行為處事,一言一行,值得我們去借鑑。

在生活中,有人對儒家文化存在著疑問,如果遵守儒家文化裡的規則,那麼會不會連公交車都擠不上呢?但我認為不會。還記得儒家文化中“約之以禮”,把自己約束在禮儀之中。禮讓是我們的傳統美德,是一種文化教養,是一個人素質的體現,也是國家所推崇的文化之一,我們應該去執行,在社會中傳遞。公交車上亦是如此,做到讓兒童,老人,孕婦和有需要的人坐。發出善心,助人為樂,伸出援手,讓有需要的人感到社會之愛,感到社會所散發的溫暖,以愛來溫暖人心。俗話說“我為人人,人人為我”如果人人做到這樣,那麼我相信社會將會更加美麗,更加和諧。

社會中也發生過“約之以禮”的事件。在某報紙中,一幅圖片展現在我眼前,圖片中是兩輛車互不相讓,弄得道路堵塞,圖二是一輛車先讓別的車過,自己再過,道路順暢。這兩張圖給我們的啟示是:當我們與他人互不相讓時,那麼結果便會是兩敗俱傷,既傷了別人,又傷了自己;但如果兩個人中有一個人退讓,先禮讓另一個人,自己再做要做的事,這樣一來,兩人的目的也就達到了,形成和諧的畫面。有人曾說過“退一步,海闊天空”。如果社會中的每個人都這麼做,那麼這個社會是如此安寧和諧啊!

所以說,我支援儒家文化。儒家文化帶給我們的不僅是文化,更是一個人品德與素質教養的體現!儒家文化雖然高深,但也平易近人。讓我們一起學習儒家文化,把文化弘揚出去,同時在社會中形成“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局面,傳遞正能量,讓愛溫暖人心,讓“禮”與我們共存!

儒家文化作文 篇5

親愛的同學,你說你也同樣贊同我所提倡的儒學文化,但卻在生活實踐中犯了難。生活中我們能否真正做到“約之以禮”,“以德服人”,亦或“推己及人”呢?我要告訴你的是,當然能,只不過方式不同罷了。

踐行儒學,要義在心。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悠久歷史,儒學能夠根源其中,流傳至今,一定有其存在的道理。倘若我們不能踐行它,也就不能推動它發展至今。生活中要真正做到“行儒為”,其實也就是提煉了它的核心,從中選取合理因素來踐行。

客觀上說,產生至久的儒學,的確有一些在發展中難以適應而變成了一些“空道理”,但儒學珍貴在它仍能以核心來推動社會的發展。倘若沒有其中的禮文化思想,現在的社會也很可能混亂無序。為什麼這麼說呢,試想一下,人們“約之無禮”,不“以德報人”,社會是不是就難以形成良好、和諧的風氣?倘若人們都不“以禮待人”,不講究自身德行,那麼人與人之間也就難以和睦相處。

你之所以會產生這樣的疑問,是因為當今我們的社會仍存在一些不合理的現象,這也是你為什麼提出“難踐儒禮”的問題的根源。就拿你說“會不會連公交車都擠不上去”的疑問來說,你是否看到了車上“尊老愛幼”“禮讓他行”的標語呢?我們生活中無處不在的“禮”的標語,其實也在告訴我們,踐行儒理是可行的,不過是你的心是否在此之上。生活中,我們為什麼“擠不上”公交車,其實也是一種不尊禮的行為所致。正因如此,我們才更要真正的踐行儒學義理,推動社會秩序的良好發展。

真正做到在生活中踐行儒禮,其實就是需要每個人都遵守社會禮儀,你行我讓,以德報人。而當大家都來踐行的時候,其實也就不會產生像“擠不上公交車”這種不良的現象。生活中,也正是仍有許多人遵守這樣的社會“規則”,我們才能更加和諧,可見儒學義理的推動作用不在表面,而是在社會根源,我們不僅要認同它,更要將它踐行在心中。

心中的“行儒禮”,才是真正的行儒禮,我們要由心向外的尊重它,踐行它,少不了一點一滴的實踐。當然我們是要在其基礎中提取適應現代的合理因素來實行。

儒家文化作文 篇6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孔子說:“複習舊知識時,又能領悟到新的東西,才可以做導師啊。”

複習學過的舊知識,又可以知道新的知識,才可以做教師。你複習了舊知識,也預習了新知識,人們都說:“書中自有黃金屋”。書裡面有許多知識,知識像黃金一樣珍貴。知識是多麼的寶貴呀。反覆地複習預習,一直持續下去,一定可以成為教師的。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說:“幾個人走路,必有可作為我的老師的人。選譯他的優點向他學習,借鑑他的缺點進行自我改正並告訴他人。”幾個人走同一條路,都可以作為老師,你不懂,他懂,他不懂,我懂,我不懂,你懂。互相幫助,在學習上,你是我的老師,在繪畫上她是我的老師,只要大家互相學習,沒有什麼事是不懂的。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孔子說:“知道學習的人,不如喜歡學習的人。”喜歡學習的人不如學習為快樂的人要好,喜歡學習的人不比學習為快樂的人要好。

儒家文化作文 篇7

在生活中踐行儒家文化,是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做的。它不會讓我們“擠”不上公交車,而會使我們更有序更快捷地享受公交車上的旅途。

你或許聽說過螃蟹效應。桶裡的螃蟹競相踩在對方殼上,想爬出桶,可誰也無法到達桶頂。為什麼?混亂無序的擁擠,使它們一個個疊在一起,它們只可能永遠地待在桶底。公交車也是如此,沒有道德禮儀的約束,誰也別想輕易擠上公交車。有了儒家文化,大家互相謙讓,有序乘車,非但不用擠,只需排隊即可。所以,你不用擔心“擠不上公交”這個問題。

孔子當年,身無分文,忍受著艱苦的環境,教書育人。在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孔子堅守道德禮儀,實現了“苟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正是如此,他雖然一生清貧,卻名垂千秋,其留下的儒家文化成為世界文明的一道豐厚遺產。

反觀之,那些擠不上社會大巴的往往缺乏的便是道德與禮儀。前些年因貪汙被抓的扶貧幹部“表哥”,手上戴著與工資不匹配的大金手錶。長江巴士墜江事件中的某女士,因無禮搶奪方向盤,致使全車人的不幸遇難。他們都沒有堅守道德底線,禮儀標準,被社會所唾棄。

儒家文化如一支毛筆,道德與禮儀如濃稠的墨水,一筆一畫,美化了社會,創造了次序。

儒家文化值得我們傳承。但不可否認的是,這其中仍存在著糟粕,如封建思想、迷信,繁雜的禮教制度。我們應去其糟粕,留其精華。這樣跟著時代的步伐傳承,才是最有意義的。

德與禮,正是其精華所在。當整個社會都融入德與禮中,難道還會有擠不上公交車的現象嗎?孟子曾說:“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這樣一個路不拾遺,外不閉戶的大同社會,誰不向往呢?而這便是德與禮的產物。

社會治理有溫度有高度,需要我們每個人的身體力行。傳承儒家優秀文化,寧讓三分,不擠一秒,這便是堅守儒家道德禮儀的最基本體現。

儒家文化作文 篇8

登高俯瞰覃家壩,典型的川東北民居隨山取勢,錯落有致地點綴在竹林田地之間,頗為優雅祥和。據萬源文管所考察,目前曾家鄉明清時期古院落約26處,大部儲存較為完好,各村均有分佈,其中以古柏大院、巨家大院、潘家大院、覃家壩老房子大院、嚴家院為代表。這些古院落呈四合院或三合院佈局,單簷懸山式穿鬥木結構,建築內壁面全用木質裝板,天井為青石板幔地,佈局分為門房、正房、廂房、倒座房及相鄰廊道,均對稱分佈,門、窗木雕及柱礎浮雕生動形象,堂屋穿方及垂柱多飾以淺浮雕花草人物圖案,頗具古意,藝術價值較高。文管所的張霞女士考察後認為,煙霞山區域的古民居整體儲存較為完整,風格質樸典雅,構造精巧、佈局合理,極具大巴山民居特色,完整地體現了傳統建築上的精髓,對研究明清時期當地人民的建築、雕刻等工藝水平及民間民居建築風格特點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煙霞山的民居一般是祖先根據家族的政治、經濟文化底蘊來決定固有的建築格式,以正堂屋為中心左右延伸,可長三間、長五間,正堂屋的左右連線的多少決定四合院的初建規模。四角轉廈是一個家族兄弟分枝後各自的生活中心,以轉廈為支撐點,內連石地壩、環堂屋,左邊廂房連朝門,右邊廂房可任意發展,連天井,根據地勢還可以建成“品”字形或多套形的四合院。一院一戶,幾代同堂同院,按照長幼輩分各居其室,各守其位,相互照顧其樂融融。這恰好和儒家思想講究天人合一,追求仁、義、禮、智、信、中庸與和諧,講究等級秩序是一致的。儒家思想的最高境界是仁,克己復禮是仁,使民如承大祭是仁,愛人也是仁,如果把仁的思想反映在建築物中就是煙霞山的四合院了。並且,煙霞山的四合院恪守和諧統一。

古人認為如果誰家房子高過別人,誰家的房子像大刀一樣劈向別人,都容易產生官司口舌。古人也許是無法理解某些小城高樓林立如利劍一般充滿煞氣,生活在這樣的城市,人不免惶恐而煩躁不安。煙霞山不僅在建築的造型上融合儒家精神,還在教育上向村民灌輸儒家的思想。覃家壩祠堂舊址至今還保留兩塊碑刻,石碑高0.7米,長3.1米,雋秀的柳體楷書,刻於咸豐1857年,其中一塊是著名理學家朱柏廬的《治家格言》。眾所周知《朱子家訓》是以家庭道德為主的啟蒙教材,它精闢地闡明瞭修身治家之道。其中,許多內容繼承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優秀特點,比如尊敬師長,勤儉持家,鄰里和睦等,在今天仍然有積極的現實意義。據覃社長介紹,以前覃家壩村的村民們都會聚集在祠堂,一起誦讀碑刻文字,若有村民觸犯相關條款,特別對不守婦道者,還會捆綁在祠堂外面的木柱上以示懲處和警示。

與此同時,煙霞山還建有羅太太墓前的神道碑和貞潔牌坊,對當地女性從一而終,堅貞不二的品格進行表彰。雖然時光已經把煙霞山的群眾從歷史帶入新的時代,但當地人淳樸厚道,熱情好客的傳統美德依然,無論你從什麼地方去,一旦走進他們的院落,總會獲取甜甜的招呼聲和燦爛的笑顏。他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過著自給自足,悠然自樂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