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業人才培養方案7篇
為了確保事情或工作有序有力開展,常常需要提前進行細緻的方案准備工作,方案的內容和形式都要圍繞著主題來展開,最終達到預期的效果和意義。優秀的方案都具備一些什麼特點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專業人才培養方案7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專業人才培養方案 篇1
摘要:隨著國民經濟的發展,我們國家的高等教育質量有了明顯提升,電子資訊工程專業是實踐性強的專業,但培養方案已不能滿足高校本科人才培養的要求。本文借鑑國外相關高校的電子資訊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提出針對我國高校實際的本科生人才培養方式,以此促進我國高等教育的發展。
關鍵詞:海外高校;人才培養方案;專業實踐;通識教育;創新能力培養
一、海外高校人才培養目標
海外高校的人才培養目標非常明確。主要包括:(1)發現問題並利用所學知識和實驗室已有裝置解決問題,透過解決一些專業問題,達到展示和設計實驗專案所需的基本技能的目的[1],這個過程是與國內高校培養的主要差別。(2)提供電子工程基礎知識以及輔助的數學、科學、計算機知識,透過這些基礎知識學校,為後續專業課程學習奠定良好基礎。(3)對於海外高校而言,他們培養的學生直接面向社會,很多高校在人才培養方案中增加了一些專業基礎課程,透過這些課程學習,能夠為他們本科與研究生,甚至在工作崗位上的終身學習打下堅實基礎。(4)海外高校同時還非常注重社會服務,很多高校在開設專業課的過程中,嵌入一些專業實踐環節,這些專業化實踐課程能夠為大學生提供廣泛的接觸社會的機會,這些內容主要包括團隊合作、領導力、服務和專業化的組織等方面。
二、海外高校的人才培養方案簡介
在美國高校當中,對於工程類專業的本科培養方案而言,大學要求學生在四年內修滿120至180的學分。在這些學分中,基礎課程學分一般佔總學分的1/3,而且必須修滿60學分的專業課程;修滿8-12學分的實驗和課程設計;對於獨立專案或研究計劃,要求高年級學生用1年至1.5年的時間參加指導老師的科研專案,以此作為課外實踐。近年來,美國高校的課程設定已經不是以往的工科專業課程為主,隨著科技與經濟社會的發展,很多美國人和高校發現了通識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很多美國高校甚至把專業教育與通識教育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這也是目前相當多的美國高校的本科人才培養特色。與此同時,美國高校的電子工程專業對本科生的要求是,在四年內必須修滿180個學分,其中數學和科學課程加起來大於等於45個學分。工程課程加起來大於等於68個學分,包括專業基礎課、必修課程、專業寫作、特殊領域課程、設計類課程及選修課程等。剩下的其他課程加起來大於等於60個學分,包括人文科學、通識教育、語言等課程。
三、海外高校人才培養方案的特點
(一)每學期的總學分數適中,確保學生有充足的實踐與思考
時間海外高校通常將每個學年分為三個學期,在每個學期內,學生的學分數一般在12-18學分左右,換句話說,學生每星期只上12-18節課,其餘時間參與學術研討、自學和工程實踐等活動。
(二)數學、科學課程與工程學專業課相配套,且專業課涉及面較廣
在給學生開設專業課程前,開設與專業對應的數學課程作為數學工具,同時開設科學課程作為專業基礎。在這些課程當中,不僅包括了一般專業基礎課程(如訊號與資訊處理),而且包括仿生視覺、機器視覺等課程內容,這些課程反映了最新的學術研究成果,非常有利於培養學生的綜合專業素養,發展超前的專業視野。
(三)通識教育課程在本科人才培養方案中的地位不可輕視
很多海外高校為了學生全面素養,開設了一些通識教育課程,學生在四年時間內必須從人文科學、自然科學、應用科學與技術、人類和社會學四大領域,選擇學習多門通識教育課程。
(四)為了填補工科學生表達能力的不足,高校開設專業英文寫作課程
在前面三年的學習中,每一年的一個學期開設寫作課程,而且是專業英語寫作。在專業實踐方面,讓學生參與實驗的室科學研究工作,讓學生親身經歷電子工程科學研究過程,將理論學習與工程實踐有機地結合起來。此外,為了給學生提供接觸實踐的平臺與機會,很多高校聯合電子企業為學生就業提供指導。甚至有些美國高校要求學生修滿12個學分的專案,為此鼓勵一些優秀的本科生參與教師的研究專案。
四、思考與啟發
(一)應用型與創新型相結合原則
應用型與創新型是同一目標下的兩個不同側面,高階應用型人才培養需要創新驅動,以及創新意識的訓練、創新成果的轉化,而不斷創新才能確保與社會需求相適應的高階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的達成。
(二)尊重學生個性化發展原則
樹立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觀念,尊重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引導和培養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擴大學生的選擇權。適當壓縮學分學時,為學生自主學習和獨立思考留出足夠的時間和空間。透過合理設定專業選修課課程群和跨學科專業選修課,鼓勵學有餘力的學生修讀輔修專業學位等多種途徑,促進學生個性發展和知識能力的複合化。
(三)專業、課程體系整體最佳化原則,凸現與新產業、新業態、新技術的對接
立足人才培養目標,處理好通識教育課、學科共同課、專業課和實踐教學環節的關係,系統最佳化課程結構。以教學內容的科學性、適用性與前沿性為著力點,加大課程重組和整合力度,重點解決課程內容過時、分割過細等問題,增設社會經濟發展最新需求的課程,構建邏輯嚴密、前瞻性強的課程體系,注重課程內容與行業標準、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的對接。豐富課程形式,鼓勵開設講座式課程。
(四)強化實踐能力和創新創業能力培養原則
根據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客觀需要和“雙創”人才培養的要求,將實踐能力、創新創業能力的培養貫穿於人才培養全過程。發揮基礎課程、專業課程在創新教育和創新人才培養中的主體作用,在強調學生掌握基本理論、知識和技能教學的同時,還需注重學生的創新意識、方法和能力培養。
參考文獻:
[1]白鵬飛.美國斯坦福大學電子工程專業本科培養方案研究[J].中國現代教育裝備,20xx(6).
[2]葉紅.美國高校電子工程類專業本科培養方案淺析[J].高等理科教育,20xx(6).
專業人才培養方案 篇2
近年來,隨著國家產業經濟的快速發展及產業結構的調整,逐漸由製造中國向創造中國邁進,我國進入創新的關鍵時期。因此,產業結構的調整升級是我國現階段社會經濟發展面臨的一個重大問題,企業對產業人才的要求不斷提高,勢必要求職業教育的培養目標進行相應調整。作為高職院校從事應用電子專業教學的教師,如何適應區域經濟社會的發展和地方產業結構的調研,如何做好產業轉型升級的助推器,如何做出人才培養的定位以及制訂出更科學的人才培養方安和人才培養的相關制度是應用電子專業人才是亟待研究改革及解決的問題。筆記透過對應用電子技術專業相關的行業企業深入調研和對有關(行業)企業的職業崗位的能力需要進行深入分析,以審視和完善人才培養方案中的專業培養目標、教學模式、課程體系、實訓條件、考核方式等人才培養的核心要素。
一、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定位
瞭解該專業面向的行業與企業的發展情況,掌握應用電子技術專業必需的基礎理論、技術能力和職業能力,具有較強的識圖、識別電路、儀器儀表的操作能力,具有解決應用電子技術所對應的維修、裝配、設計及工藝改進等實際問題的能力;瞭解電子技術新技術、新工藝和新知識;在電子資訊製造業從事電子產品方面的設計生產、檢測、維修、管理和銷售等工作;有一定的工程方案製作和管理能力,能適應社會經濟發展的技能技術型人才。
二、專業教學模式的建立
1.推行“校企合作,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一是引企入校,用學校資源換取企業為人才培養服務,也可以說為學院購買企業服務,如,探索為企業提供優惠的實訓廠房、為進入學校的企業享受教育用電的優惠政策等,學院利用這些資源換取企業為學校人才培養提供實習實訓崗位、實習實訓專案、兼職教師、勤工儉學崗位等。校企合作不僅能解決學校教學資源不足問題,而且能獲取校企合作更大的主動權。二是與企業合作共建“工作室”“工程研究院”等技術型平臺,再透過專案方式將專業的興趣班、優生培育方式與工作室、工程研究院融合在一起,實現實訓室、工作室、研發平臺三者結合,也能將企業技術研發人員、學院專業教師、學生結合起來,切實提高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和創新能力,同時使學生在實際學習過程中體現和感受現代企業的職業氛圍與現代管理的思想理念,透過透過“6S”管理理念,明確標準化管理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培養良好的職業行為習慣;瞭解或掌握電子技術新工藝、新技術和新理論,培養學生在實際工作的中的創造能力和動手實踐的行為能力。
2.實施“教學做”一體化教學模式。積極探索和踐行校企合作的“六個對接”理實一體化教學模式,人才培養規格與企業崗位需求對接,教師角色與師傅角色對接,思想素質教育與職業文化素養對接,教學內容與生產專案對接,能力考核與企業評價對接,實訓環境與企業文化對接。首先是學院和企業實行“互兼互聘、雙向交流”的校企合作模式,這樣學校就可以從企業聘請高階管理者和技術能手作為電子產品生產測試、生產、維修等實習實訓的現場指導教師,讓學生及時瞭解和掌握現代智慧電子產品中應用到的新技術。
3.建立“工作室”專案導學的模式。所謂“工作室”導學模式,就是為優秀教師、技能能手建立教師工作室,為教師搭建教研教改和技術研究的個人平臺,工作室建設採取校企共建、學院自建、校校共建三種方式,分研發型和教改試驗型,為專任教師提升技術服務能力提供實踐平臺。並透過制訂和實施《工作室建設與管理辦法》《教師工作室考核辦法》等制度,明確工作室的科研、人才培養、社會服務的任務以及工作室的考核與評價辦法引導教師做“立地”的科研,幫助企業進行技術改良與創新。以實際產品作為專案,並以該專案為載體,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實踐創新能力。
三、課程體系構建
應用電子技術專業是一個寬口徑的專業,分支比較多,不同的學校定位,必需結合服務相關行業與地方經濟,以專業複合方向為突破口,以工學結合、模組化進行課程體系整合。構建專業基礎課模組、專業模組和專業方向模組三個課程體系。
1.專業基礎課模組。涵蓋電子元器件、電路、測量儀器和計算機程式設計等方面的知識,如,電路分析、電子技術、微控制器技術、電子設計技術、計算機程式設計技術、測量技術、資料採集技術等,透過這些專業基礎課程的學習,初步掌握電子技術的基本知識基礎理論,為學生可持續發展提供動力,在這個階段的課程實施過程中,理論與實踐的比例為5:5,做到理論夠用,而實踐課程以實驗認證性為主,輔以簡單模組的實訓課程,學生學習過程中要循序漸進,為後續專業模組課程的學習打下紮實的專業基礎。
2.專業模組。該模組突出實用性、實踐性和綜合性的特點,緊跟智慧化、網路化和資訊化的新動向,以專案為載體,專案中要體現現有的電子技術最先進的課程,如智慧卡技術、SOPC程式設計技術、ARM嵌入技術、DSP應用技術、網路技術等,在具體教學實施過程中,將專案的引入、過程和考核緊密結合,做到理實一體化,達到教學做三合一。
3.專業方向。體現專業的前沿性、先進性等特點,以公開課、專題報告的形式作為專業方向課程的載體,介紹電子技術新工藝、新技術和新知識。透過專業方向課程的教學,讓學生了解本專業的最新發展動態,為學生學習提供一個明確的方向。
四、實踐教學方式改革
實踐教學是職業教育實踐能力培養的重要場所,由於現代技術的發展,將校外實訓條件向校內轉移,一是引企入校構建校中廠的實踐條件建設模式,二是透過校企合作形式,共同建立“工作室”“工程研究院”等專業技術平臺方式完善實踐教學條件。以任務為中心將實踐環節分五個階段完成:一是認識實習;二是適應性崗位實習;三是職業技能鑑定專業訓練;四是生產性崗位實習;五是就業性崗位實習。將學生的職業技能形成一個由低階到高階疊加遞進的方式來訓練和培養。以產品為載體、以學生為中心,堅持“教、學、做”合一的原則,採用現場教學、案例教學、專案教學等方法;充分利用現代教育手段,提高教學效率與效果;建立課程教材網路資源庫,實現資源共享,方便學生在網路中自主學習。建設專業對口的、工學結合的校內外實訓基地,使實踐教學由過去的模擬教學轉變為在真實的職業工作環境下的教學。同時鼓勵教師下企業進行實踐鍛鍊,以提高其實踐教學能力。在技能訓練實踐性教學環節當中,要求組織學生實訓過程中,嚴格遵守現代企業的“7S”管理要素,以培養學生的職業素養。
五、強化考核與評價
考核辦法對職業教育的質量監控具有重要意義,根據不同教學模組,提出一種動態考核辦法,筆試與面試的比例隨教學模組的不同而有所改變,在進行專業基礎課程模組學習時,考核以筆試為主,面試為輔,總成績由平時成績、筆試成績和麵試成績組成。專業模組則以面試為主,對相關的理論知識進行筆試;專業方向課以提交論文的形式考核,面試主要是實踐操作考試;平時成績由過程評價成績(25%)+教師與學生互評成績(10%)+專業教師與企業專家考核成績(15%)組成,做到過程和結果同等重要,改善學生重結果不重過程,重理論不重實踐的現象。在整個考核過程中,要堅持教考分離原則,實現教學質量的有效監控,提高老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的質量。
六、結語
明確培養目標,根據複合化方向整合課程體系,選擇合理的教學模式,加強校企合作,突出實踐環節的教學,制定合理的考核辦法,不斷提高職業院校學生的專業能力、職業能力和創新能力,為我國產業結構調整提供更多技術技能應用型人才。
專業人才培養方案 篇3
一、專業名稱與編號
(一)專業名稱:會計
(二)專業編號:620203
二、招生物件、學制與學歷
(一)招生物件:普通高中畢業生
(二)學制:三年
(三)學歷:專科
三、專業分析
(一)培養目標
本專業面向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掌握現代會計準則、會計基本理論與方法,熟悉國家財經法規,能勝任會計核算、會計管理、會計監督、財務管理以及出納崗位工作,具有較強職業技能和可持續發展能力的高素質技能型會計人才。
(二)人才培養規格
本專業培養的人才應具有以下職業知識、技能、價值觀與態度。
1、職業知識
●掌握會計的基本原理以及人才培養目標要求必須的會計準則的基本理論與知識。
●掌握出納工作的基本要求和票據、銀行存款以及外匯等日常業務核算與管理的基本知識。
●掌握企業的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收入、費用和利潤的會計核算方法及會計報表的編制方法。
●掌握會計法、稅法、票據法等相關財經法規的基本知識以及會計人員職業道德知識的基本要求。
●掌握企業財務會計報告分析的基本知識與基本方法。
●掌握企業財務管理的基本理論與知識,掌握企業投資決策、資產管理、資金籌集、收益分配的基本方法。
●掌握企業成本核算的基本知識以及成本計算品種法、分批法、分步法等成本計算方法。
●掌握涉稅業務的基本知識以及增值稅、營業稅、消費稅、所得稅等稅費的計算方法以及納稅申報程式。
●掌握審計總則的基本知識與要求,掌握審計迴圈的符合性測試和報表專案實質性測試的審計方法。
●掌握會計資訊處理的基本知識以及會計電算化初始化、總賬、固定資產、工資、應收與應付、供應鏈等模組的操作方法與要求。
●掌握資料調查、資料整理以及統計資料分析的基本知識與方法。
●掌握與專業崗位相關的經營管理、理財、電子商務、市場營銷以及專業英語等基本知識。
●掌握計算機以及網際網路運用的基本知識與方法。
2、職業技能
●具有稽核與填制會計憑證、登記賬簿、期末對賬以及會計報表編制與分析的能力。
●具有開具各種票據、正確處理各種貨幣資金日常業務的能力。
●具有運用財務管理的基本方法進行投資、籌資、分配決策以及編制財務預算與實施財務控制的基本能力。
●具有選擇適當的成本核算方法進行產品成本計算、成本控制和成本管理的基本能力。
●具有領購和使用、填制涉稅文書、進行網上納稅申報的能力。
●具有運用各種審計方法,擬定審計方案、實施審計程式和撰寫審計報告基本的能力。
●具有利用會計資訊化軟體建立賬務應用環境以及選擇與運用財務專用模組進行賬務處理的能力。
●具有一定的閱讀和翻譯專業英文資料的能力以及聽、說、寫的基本能力。
●具有運用計算機工具進行資訊處理的基本能力。
●具有良好的溝通協調能力以及表達能力。
●更要有持續學習和不斷接受新知識的能力。
3、職業價值觀與態度
●具有維護公眾利益和社會利益的高度責任感。
●具有誠實守信品質和保持應有職業謹慎的態度。
●具有愛崗敬業、開拓創新和團隊合作精神。
●具有嚴格執行國家法律和會計法律法規的品質與自覺性。
●具有不斷接受新事物的進取精神和終身學習的態度。
●具有高度的責任心和認真細緻的工作作風。
●具有熱情、主動的工作熱情與服務意識。
(三)職業面向
根據高職教育培養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的總體目標,基於中小型企業等組織經濟業務規模和自身特點,以及高職會計專業教育立足於會計職業崗位和工作過程分析,人才培養具有較強的實踐性、職業性和綜合性現實,高職會計專業畢業生的就業面向主要為中小型企業、非營利組織以及社會中介機構。專業就業面向的定位要求高職會計專業學生必須具備在中小型企業等單位一人多崗、多崗兼顧的能力。
四、畢業上崗標準。
完成教學計劃規定的課程學習,達到基本考核要求,成績合格,取得畢業證書和會計從業資格證書,達到會計上崗要求。
五、教學計劃程序
教學計劃中的全部課程分為必修課和選修課兩部分。必修課根據專業培養目標的定位及素質和能力要求,規定學生必須學習的課程。必修課由文化素質課、職業技術基礎課、職業技術核心課和職業能力體驗課組成。選修課程是為了提高學生綜合素質,拓寬學生專業領域,由學生根據自身情況,選擇學習的課程。由本系開設的選修課和全院範圍開設的選修課程兩部分組成。
(三)實踐教學環節(產學結合)安排
1、實踐教學主要採取實訓作業、實訓設計、案例分析、上機操作、崗位模擬訓練、畢業實習等形式進行。評定成績。凡已經實行統一鑑定考試的專項技能課,必須參加有關部門組織的鑑定考試,並須取得相應的等級證書。
2、畢業實習及畢業設計由系統一安排,實習結束後要完成畢業設計作業,並組織設計答辯。
六、教學組織與評價
1.教學組織
專業教學組織遵循以能力為本位,注重職業技能培養的高職教育教學理念,採用理論實踐一體化教學,校內模擬實訓、校外企業實習的教學組織形式。理論實踐一體化的教學以專任教師為主、兼職教師為輔,校內模擬實訓由專任教師、兼職教師、實訓指導教師共同完成,透過分崗實訓、混崗實訓相結合的形式組織實訓教學;校外實習以校外指導教師為主、校內指導教師為輔,透過認知、實踐等形式接觸企業的財務、經營管理等業務。
2.教學評價
教學評價包括診斷性評價、形成性評價和總結性評價。
(1)教學實施前,對學生進行調查瞭解,掌握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能力發展情況以及學習上的特點、優點與不足之處,瞭解學生的學習準備狀況及影響學習的因素。根據工作過程系統化的思路設計學習領域、學習情境,選擇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組織形式,因材施教,順利實施教學。
(2)教學實施中,觀察學生學習狀況,發現在學習過程存在的問題,尋找教學實施方案本身存在的不足,指導學生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和學習技巧,及時調整教學組織實施方案。
(3)教學實施後,評定學生學習成績,考核學生掌握知識、技能的程度和能力水平以及達到教學目標的程度。透過對畢業生的跟蹤調查、就業單位意見反饋和社會評價,對專業標準的合理性、適應性和畢業生的質量以及教學組織的滿意度進行考察,為修訂專業標準和教學實施方案提供依據。
3.考核辦法與考核標準
(1)學習領域課程考核辦法
學習領域課程透過對學習過程和學習結果的評價,對學生知識、素質和能力進行綜合考核。其中,理論知識由教師透過對學生學習過程和結果考核評定,實訓操作由教師根據學生操作過程和結果的考核評定,課程綜合成績由理論知識成績與實訓操作成績按一定權重進行綜合評定。
(2)實訓課程考核辦法
實訓課程主要包括:會計基本技能訓練、會計綜合實訓、會計電算化、ERP沙盤對抗模擬、會計資訊化及其他實訓專案。實訓課程的考核以實際操作考核為主,將過程考核與結果考核結合起來,既考慮學生個人實踐操作能力,也評定學生在實踐活動中的協調能力和溝通能力。
專業人才培養方案 篇4
⑴建立“動態化”調整機制,修訂專業人才培養方案
①深入“行企校”調研,對比分析企業崗位需求與學生基礎。
根據品牌與型別差異,遴選岳陽申湘別克、上海大眾、上海通用等9家企業,深入調研不同品牌、不同型別、不同規模、不同面向的汽車服務企業相同崗位、不同崗位對人才的需要的差異。深入各職業院校調研,客觀的分析學生學習經歷與知識結構,依據職業成長規律,對各崗位進行篩選、排序,確定汽車運用與維修專業中職層次的專業定位。
②組建“高水準”團隊,建立適應專業動態發展的調整機制。
深化湘北汽車城、岳陽申湘汽車集團、華君汽車銷售有限公司等10家企業的深度合作,最佳化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機制,聘請岳陽市汽車維修辦公室主任陳亮為主任委員,岳陽申湘技術總監陳東文、湘北汽車城副總經理劉俊、岳陽職業技術學院陳紅陽副教授為副主任委員,完善《專業設定與調整管理辦法》等專業指導委員會工作制度,形成動態調整機制。
③融入“高精尖”標準,建立適應專業發展的人才培養方案。
根據專業培養定位與企業人才需求,結合汽車產業出現的新知識、新技術、新標準、新裝置、新崗位的發展,及時調整教學內容,在專業建設理事會的指導下,動態調整與最佳化人才培養方案,使人才培養方案既相對穩定,又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形成專業特色。
⑵以“訂單班”建設為主導,創新專業人才培養平臺
在鞏固現有校企合作的基礎上,拓展校企合作的深度與廣度,完善合作機制,開闢“眾泰班”、“華君班”、“順通班”、“湘北班”、“申湘班”5個訂單培養班,訂單比例逐步達到85%以上。以訂單培養為主導,創新專業人才培養平臺,實現培養方案共訂、培養過程共管、師資隊伍共培、課程資源共建。
⑶以“校中廠”、“廠中校”建設為主體,創新專業人才培養模式
①“校中廠”培養模式
專業教研室制定學生課堂、課間實訓計劃,安排學生進入“校中廠”進行實踐,實行企業化管理,目標考核,以實際生產任務的要求進行實訓教學,每週不低於60人/次,每年不低於3000人/次。
②“廠中校”培養模式
聯合岳陽市和華容縣汽車維修及服務企業,建設產學合作聯盟,聯盟內企業資源共享,學生可以到聯盟內企業進行實習實訓,教師可以去聯盟內企業掛職鍛鍊,為企業進行技術服務,聯盟內企業的技術人員可以到學校來指導實訓教學,透過將教學帶入企業,建設“廠中校”,更進一步擴充套件了工學結合人才培養的途徑。
③“校中廠、廠中校”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
深化校企合作,依託“校中廠”和“廠中校”校內外實訓基地,校企共同制訂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共建課程與教學資源,共同組織教學,共同評價學生,實現“四個有效對接”(廠長主任對接、教師技師對接、學生員工對接、車間工廠對接)的目標。根據企業實際需求,有針對性地培養企業急需的人才,創新了”校中廠、廠中校”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
⑷工學交替的學習模式,強化生產性實訓與頂崗實習。
建立以教學校長為組長,教務處、德育處、就業處、實訓處、專業教研組以及全體專業教師共同參與的生產性實訓與頂崗實習管理領導小組。明確領導小組職責、實訓處就業處職責、教務處及專業教研組職責、實習指導老師的職責,制定相關管理制度。
藉助上海通用汽車公司售後服務體系,借鑑ASEP專案的管理與運作模式的先進經驗,以學生的職業能力培養為主線,把職業活動全過程貫穿於學生培養各環節中。根據培養目標,按照企業的需求,打破原有的學期界限,實行“小學期”制,將傳統的3個學年6個學期,改為4個階段8個學期,學生透過校內外各兩個階段學習,實現以校內一體化專案課程教學和校外崗位體驗,凸顯頂崗實踐相結合的人才培養特色,保證真正意義上的工學交替,完成由“初級工”到“中級工”能力遞進的'人才培養目標。
專業人才培養方案 篇5
一、專業名稱
汽車運用與維修
二、制定依據
《中等職業學校汽車運用與維修專業教學指導方案》、《國家職業標準》、《省職業學校教學管理規範》。
三、招生物件與學制
1、招生物件
初中畢業生或具有同等學力者
2、學制 三年
四、專業定位
(一)專業定位
主要以汽車維修行業人才需求為基本依據,面向汽車後市場相關企業各崗位,以提高學生的職業實踐能力和職業素養為宗旨,倡導以學生為本位的教育培訓理念和建立多樣性與選擇性相統一的教學機制,透過綜合的職業技術實踐活動,幫助學生積累實際工作經驗,突出職業教育的特色,全面提高學生的職業道德,職業能力和綜合素質。
五、職業定位和崗位要求
(一)職業定位
本專業的畢業生可以進入汽車售後服務企業或汽車製造類企業,作為汽車修理工、汽車維修電工、汽車檢測員、汽車維修業務接待員等技術工人,從事汽車機電維修、汽車電氣維修、汽車效能檢驗、汽車維修業務接待等工作。
序號
專業技能方向
(二)崗位要求
汽車維修技術工人崗位主要有:發動機維修、車身維修、電氣系統維修、自動變速器維修、車身清潔維護、塗漆、輪胎動平衡及修補、噴油泵、噴油器維修、曲軸修磨、氣缸鏜磨、空調維修、四輪定位檢測調整、噴油系統維護、散熱器維修、汽車裝潢、汽車玻璃安裝等各類專項維修等。
六、專業培養目標
本專業培養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和行為規範,掌握汽車維修職業崗位群必備的文化基礎知識、專業知識和操作技能,具備溝通與表達能力,牢固的生產安全和環境保護意識,養成規範嚴謹的操作習慣,達到汽車維修服務的專門化人才,能從事汽車運用與維修工作的應用型技能人才。
專業人才培養方案 篇6
人才培養方案是學校實施人才培養工作的指導性計劃,體現學校的辦學思想和育人理念。獨立學院辦學方法和人才培養目標、方案與普通高校存在著差別,獨立學院是應用型本科院校,不同於研究型大學的一本院校,也不同於教學研究型大學的二本院校,它更注重學生的應用能力培養。同時,獨立學院又屬於本科院校,不同於強調技能的高職高專,它的辦學目標是為地方經濟與社會發展培養具有較強綜合能力的本科應用型人才。因此,獨立院校應根據自身辦學特點,從專業定位、培養目標、專業特色、課程體系等方面不斷進行改革,以適應社會發展需求。本文以廣西大學行健文理學院為例,探析獨立學院漢語言文學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改革。
一、獨立學院漢語言文學專業設定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漢語言文學專業是高等院校設定最普遍的文科專業之一,為國家培養了大量從事文秘、記者、編輯、教師等相關工作的人才。隨著我國社會與經濟的快速發展,社會對綜合應用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大,高等教育也隨之轉變為精英教育與大眾教育的結合體。以新機制、新模式設立的獨立學院在漢語言文學專業人才培養方面面臨新的挑戰。獨立學院培養漢語言文學專業的應用性人才,關係到傳統專業向現代專業轉型和發展的問題。
獨立學院漢語言文學專業目前普遍存在著專業定位與培養目標不夠明確的問題。大多數獨立學院在設定漢語言文學專業初期,人才培養目標往往完全參照一本、二本院校的人才培養方案,照搬其教學內容和教學模式,追求理論系統性、完整性,以學科理論為中心,注重傳授知識。而獨立學院的綜合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目標和學生的素質基礎與一本、二本院校有許多差異,完全照搬其人才培養方案,不僅會影響獨立學院綜合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更會導致所培養的學生缺乏鮮明專業特色和實用技能。
二、獨立學院漢語言文學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改革的意義
獨立學院的發展已初具規模,改革與實施綜合應用型人才培養方案,在獨立學院漢語言文學專業人才提升自己競爭優勢和滿足社會需求方面有著重要的意義。隨著社會的發展,只有在實施過程中對已制定的人才培養方案不斷地調整和創新,才能較好地滿足社會對大學畢業生的需求,解決獨立學院畢業生的就業問題,使他們在工作中儘早地適應崗位。同時,應在對已畢業的學生就業情況進行追蹤調查、研究的基礎上,進一步完善綜合應用型人才培養方案。
根據獨立學院的辦學宗旨,其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生在理論能力方面應比高職高專學生強,在職業技能方面又要比一本、二本院校的學生強。既要具備本科的理論專業知識,又能把知識運用於實踐,具有一定的職業技能,這是培養綜合應用型人才的基本要求。因此,獨立學院的漢語言文學專業既要重視理論課程的教學,又要重視職業技能的培養。透過人才培養方案的改革與實施,人才的多元化培養,在原來專業理論學習的基礎上,加強相關技能的培訓,尋找專業教學與社會需求的切合點,拓展專業就業方向,充分發揮漢語言文學專業人才的理論技能與應用能力,使學生在激烈的就業競爭中有更大的生存與發展空間,以滿足社會對應用型人才的需求。
三、獨立學院漢語言文學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改革的具體措施
與著重培養研究型、複合型、創新型人才的一本、二本院校不同,獨立學院的學生理論知識要求有所降低,但實踐能力要求有所增強。與專門培養技能型人才的高職高專也不同,獨立學院的畢業生應是理論基礎相對紮實的高階應用型人才。漢語言文學作為應用型專業,找準定位、設定合理的人才培養方案成為專業建設的一個重要問題。
獨立學院漢語言文學專業人才培養目標應為:改革理論教學、實踐教學和素質教育的體系,以構建學生的理論知識、應用能力、素質結構。為達到這一目標,在教學內容和方法上,應以課程改革為核心,最佳化課程內容,增加實踐環節,調整並最佳化理論教學與實踐模組的結構比例,構建綜合應用型人才培養體系並付諸實施。
(一)最佳化課程,建立和完善教學保障機制
實施綜合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模式,必須建立有效的教學質量保障機制。除了擴大自有的漢語言文學專業教師隊伍,加大自有師資隊伍培訓力度,還應從電臺、電視臺、報社等單位聘請具有雙師素質的兼職教師任教,建立一支專兼結合,以白有專職教師為主、兼職教師為輔,結構合理的高素質教師隊伍。
廣西大學行健文理學院修訂教學計劃,全面實施課程改革,最佳化課程,增加實踐環節,建立以“應用”為特徵的理論教學體系,以實踐應用能力培養為主線的實踐教學體系,採用以基地、學校、行業結合為主的教學模式,建立漢語言文學專業與行政機關、企事業單位合作機制,使學生能夠理論聯絡實際,在具體工作實踐中提高應用能力。
(二)調整課程模組比例,注重實踐教學
教學計劃的修訂、課程的調整,既要滿足地方社會經濟發展對人才的需求,又要滿足學生個人未來的發展,使學生既有紮實的理論基礎,又有實用的專業技
能。廣西大學行健文理學院組織專家修訂教學計劃,最佳化課程體系,注重實踐、應用性課程的開設。構建“教學+實踐”的課程體系,根據綜合應用型人才培養方案,調整基礎課、專業技能和人文社會科學有關課程的設定,增加技能課的開設,多方位拓展專業方向。一方面,根據學生就業興趣和計劃,最佳化學生的專業知識結構,為學生進入某工作領域發展打好基礎,做到學有所長、學有所用;另一方面,根據社會發展需要,有選擇地傳授新聞宣傳、文書檔案、行政管理等方面的基本理論和知識,並進行相關技能培訓,使學生具有從事相應工作的能力。為突出實踐能力和就業能力的培養,設定相關職業課程,例如言語藝術、秘書學、公共關係學、文秘寫作、新聞採訪與寫作、檔案學、實用禮儀等課程,提高學生應用知識的技能,提高學生採編寫、組織、協調、交流溝通等能力。為提高學生的專業技能,提升職業競爭力,學院鼓勵學生在完成規定課程教學後參加各種職業技能培訓和技能考試、測試,取得職業技能資格證書。要求學生參加科技創新與素質拓展活動以獲得相應學分,如普通話測試。此外,根據學生就業興趣和計劃,開設多門選修課,如速記學、人力資源管理、會計學原理等課程,滿足將來從事不同工作的學生有目的地選擇相關課程,使學生成為具有實用技能的複合型人才。
目前,我國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課程設定中專業課佔45%以上,文化類和教育理論類課程佔25%,實踐課程僅佔5%,這樣的設定很難使學生將理論知識與實踐相結合。因此,必須對現有漢語言文學專業的課程結構和培養模式進行改革,增加實踐環節和實踐時間,形成以實踐應用能力為主、突出學生理論與技能相結合的培養模式,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實踐能力、適應能力以及學生在生存中求發展的能力,使學生的整體素質得到提高,充分體現獨立學院的辦學特色。
廣西大學行健文理學院調整並最佳化理論教學與實踐模組的結構比例,實踐課程學時增加15%以上,第一學年設定為期2周的社會調查或文學採風活動,第二學年設定為期2周的社會工作實習,第三學年設定為期4周的社會工作實習,第四學年設定為期2個月的畢業實習。同時,構築並實施綜合應用型人才實踐能力培養體系,透過加強校內外實訓、實習基地建設,為學生提供實踐機會,如與一些政府部門、企事業單位共建實習基地,已建好的語音實驗室、線性編輯實驗室、攝影攝像實驗室和《天行健》校刊、《晨曦報》、廣播站等為學生提供了實踐機會。
(三)發揮學生社團作用,提高學生實踐能力
獨立學院綜合應用型人才的培養目標,除了要加強校內外的實訓、實習基地建設,還要充分利用校內資源,鼓勵學生積極參加社團活動。學生社團是發揮學生組織協調、管理溝通能力的重要平臺,在社團活動中,學生可以將專業理論知識與實踐相結合,可以發揮活動能力強、參與意識強的特點,提升自我培養意識和能力。因此,獨立學院在制訂人才培養方案時,應致力於發揮學生社團作用。
廣西大學行健文理學院以培養高階應用型人才為目的,注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與提高。為了激發學生的創新能力,挖掘學生的潛能,該學院在第二課堂組織開展眾多與社會實踐相結合,與專業相結合,以求實創新、鍛鍊自我為宗旨的特色活動,使學生的潛能、才華及創新精神得以盡情施展與發揮。學院定期舉辦社團活動、班級特色活動、學科創新活動,充分挖掘、發揮學生才能,培養和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形成“人人有舞臺”的健康向上的校園文化氛圍,促使學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提高。
總之,獨立院校應根據自身辦學特點,在教學實踐中不斷進行探索和改革,在培養綜合應用型人才培養定位下,充分利用地方優勢資源,強化專業特點,使培養目標與社會發展相適應,培養出符合社會發展需要的漢語言文學專業人才。
專業人才培養方案 篇7
一、培養目標
本專業旨在培養德才兼備、具有創新意識與國際視野的通用型翻譯專業人才。畢業生應具有紮實的雙語基礎、較寬廣的知識面、較高的跨文化交際素養和較強的邏輯思維能力,瞭解中外社會文化,熟悉翻譯基礎理論,較好地掌握口筆譯專業技能,能熟練運用翻譯工具,瞭解翻譯及其相關行業的運作流程,並具備較強的獨立思考能力、工作能力、溝通協調能力和良好的職業道德,能夠勝任外事、商務、教育、文化、科技、軍事等領域中一般難度的筆譯、口譯或其它跨文化交流工作,能夠成為國家哲學、社會科學走出去戰略,引進國際先進技術與文化的生力軍,適應地方經濟、文化和社會發展需要。
二、培養要求
本專業學生主要學習語言和翻譯的基本理論和基礎知識,接受漢語和外語兩方面語言技能和語言知識的訓練,掌握跨文化交際和漢外口筆譯基本技能,具備口筆譯基本能力,並掌握一定的科研方法,具有從事翻譯、研究、管理等工作的專業水平及較好的素質和較強的能力。具體要求如下:
1.擁護中國共產黨,熱愛祖國。具有改革創新意識和國際競爭意識,具有奉獻精神和團隊精神;具備正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養成良好的道德情操和個人行為規範,誠信守法、公平競爭的意識;
2.具有廣闊的國際視野、較強的自主學習能力、英語口頭及書面表達能力、與海內外人士交往的社交能力,以及使用計算機及網路技術不斷獲取知識的能力;運用專業知識發現、分析、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創造性思維能力和科學研究能力;
3.掌握語言知識與能力,包括外語語音、詞彙、語法知識、外語聽說讀寫能力,漢語知識與寫作能力,演講與辯論能力,語言學習能力;
4. 掌握翻譯學科的基本理論、基礎知識與能力,包括口筆譯技能、口筆譯理論、跨文化交際能力以及譯者綜合素質;
5.具有第二外語實際應用能力,具備一定的國際視野和國際交流與合作能力;
6.掌握翻譯需要的相關知識與能力,包括中外社會文化知識,語言學與文學知識,使用現代資訊科技和翻譯工具的知識、國際商務知識、公共外交知識;
7.具有較強的外漢語轉換能力。
三、學制與學位
學制:4年,實行3到6年的彈性學制。
學位:文學學士
四、核心課程
綜合英語、英語閱讀、英語聽力、英語口語、英語寫作、現代漢語、古代漢語、高階漢語寫作、翻譯概論、英漢翻譯、漢英翻譯、應用翻譯、聯絡口譯、交替傳譯、中國文化概覽、英語國家概況、跨文化交際。